《光色心情》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能夠通過豐富的色彩感受活動,激發通感體驗,并理解色彩心理屬性具有共同性與個體性特征,在色彩運用的實踐體驗中進一步深化色彩表現的色調知識,建構形象生動的色彩觀。學會有目的地選擇和運用色彩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從中品味繪畫色彩語言豐富的情感內涵。能夠結合生活中的色彩體驗并運用繪畫的相關知識欣賞評述作品中的色彩表現,在感知、領會、感悟作品的過程中,養成敏銳觀察、細致比較、逐層分析的學習習慣。
學習活動分析
本課設置了三個始終圍繞色彩的不同心理屬性而逐層展開的學習活動,學生可以通過直觀的體驗,進一步了解繪畫中色彩語言的情感表現。
活動一:目的在于學生能運用色彩的心理屬性初步嘗試用不同繪畫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傾向,體驗在繪畫中色彩帶來的不同心理感受。
活動二:結合繪畫中的“形”的相關學習經驗,通過形、色相結合的方式,完成一組表達不同心情的色彩作業。
活動三:在掌握了色彩的對比與調和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綜合已知,嘗試對同一種顏色采用不同表現手段來表達不同的繪畫主題。
教學基本思路
教學從通感切入,在學生切身體驗看得見的冷、熱、酸、甜中闡述色彩的心理屬性。從藝術家運用色彩表達情感的作品分析中明確學習的目標,學會用色彩語言表達情感。接下來的教學便圍繞怎樣通過色彩的共性與個性心理屬性創作出能表達一定主題和情感的色彩作品,逐一展開有關色彩知識的實踐活動。首先是色調的教學,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明確色調的形成因素和構成色調的基本元素——主導色、輔助色與點綴色,在嘗試練習中理解色彩運用的關鍵在于能否較好地對各元素進行對比與調和,從中導入對色彩表現中的冷暖、遠近、輕重、強弱等感覺的深入學習。通過練習實踐,學生在內化知識的同時,會發現不同的色彩搭配結果能導致不同的心理反應,同樣的色彩搭配結果因個性心理各異也會導致不同的心理反應。這時,教師可因勢利導,啟發學生深入探究這種色彩表現的差異性的真正原因,從而幫助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逐步揭開色彩心理屬性的神秘面紗。當學生理解了色彩表現中藝術家們正是利用了色彩的心理屬性,通過一定的表現技法與色彩調和經驗才創作出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時,嘗試運用色彩來表達情感的創作欲望便油然而生。最后通過對學生作品進行展示與評價,為色彩教學圓滿地畫上句號。
教學材料分析
色彩具有極高的精神價值,對人們的生活、審美情趣、價值取向和政治、宗教信仰等發揮著精神方面的作用。藝術家在運用色彩時正是依據色彩的這種心理屬性,通過巧妙地運用,使作品的主題直達觀者的精神層面,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然而就色彩本身而言是沒有溫度、遠近、輕重、軟硬等等區別的,之所以能使人產生諸多的心理效應,是因為在人們的生活經驗中對自然現象的色彩習慣性認識以及由這些現象所引發的一系列感覺所帶來的,這種以一種領域的感覺引起另一領域的感覺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通覺,即通感。教材中橙黃色與橙汁酸甜的味感,褐色與咖啡苦澀的味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視覺、味覺的通感作用,這種通感被運用到繪畫中便產生了教材第31頁右下角的兩幅作品,雖然作品上沒有橙汁和咖啡卻同樣讓我們感受到酸甜與苦澀。我們周圍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色彩世界,在生活中積累的色彩視覺經驗與外來色彩刺激產生一定呼應時,就會在心理上產生某種聯想,使本來沒有靈魂的色彩情感化、精神化、人格化。為什么我們能從凡·高的作品《黃色的房子》中感受到畫家的激情、狂熱、偏執?為什么從《布達拉宮之二》中能感受得到布達拉宮的輝煌、神秘與雄偉?這其中因色彩表現而帶來的感受正是畫家主觀意識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