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說課稿》說課稿
一、說教材1、教材分析
《“五四”運動》是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歷史教材中國歷史第二冊也就是中國近代史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拔逅摹边\動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次承上啟下的革命運動。它上承辛亥革命即舊民主主義革命,下啟“五四”運動以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因此,本節課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這一節學好了,將為學生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因為本節課抽象名詞概念較多,與歷史課所具有的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有所差別。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一問題。
2、教學目標
(1)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及歷史意義
這主要是依據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和學生情況確定的。因為“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所以理解新文化運動對于更好地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掌握“五四”運動的過程及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運動。無論是從其歷史地位,還是從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上來看,都需要學生掌握。這是由于“五四”運動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決定了的,而“五四”運動的重要性在歷史意義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詮釋。
(3)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德育教育的題材,而“五四”運動正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品質的典型教材。如果在歷史教學中不利用好本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那么,歷史教學將變得毫無意義。
3、教材重難點
重點是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因為“五四”運動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過程上,而主要體現在它對中國革命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上。所以,“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在教材中顯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為重點。
難點是“五四”運動為什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為這一個問題具有抽象性,理論性較強,它既同舊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段歷史知識結構相聯系,又同新民主義革命的知識相關聯;還由于初二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的其抽象思維能力不夠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因而定其為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
我所授課班級成績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歷史有興趣,課堂上動手動腦積極,但由于本節課涉及一些較抽象、理論性較強的歷史概念,估計他們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準備采用以下千種教學方法:
1、歸納法:因為本節課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詞概念較多,而采用歸納法符合心理學上知識的接受是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這樣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
2、情景教學法:其理論依據和操作過程在講述“五四”運動過程時有具體闡述。
3、對比法:對于一些抽象的名詞概念,采用對比法,既適合學生思維所保留的知覺和具體的特性,又能滿足他們脫離兒童期后其抽象思維能力有所發展的要求。通過對比所形成的強烈反差,可以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同時要注意啟發對比。
4、討論法: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讓他們發現彼此思維中的閃光點,并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根據教學直觀性原則及我校實際情況,配合以上教學方法的實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運動歷史教學地圖
2、小黑板
3、摸擬“五四”使運動中使用的宣傳旗和宣傳單
三、說教學過程
知識的學習過程是這樣一個過程:1展示新知識(以舊知識作為引起學生注意,激發興趣的切入點,易于新知識的接受)2理解新知識(以舊知識作為基礎,將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中,從而組合成更新的知識體系)3保持(新知識體系的形成,還需要進一步的簡化、修正、排列、組合,以便更好地儲存在大腦中)4運用(即利用新的知識去獲得更新知識的過程,表現為解決問題,創造發明等。)
結合本節內容的學習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四步教學程序:
第一步,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這一步只需2分鐘。
“同學們從1840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國人民沒有低頭,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請同學們列舉出來”(在學生們列舉出后,教師總結),指出“這一系列抗爭都失敗了,但到了本世紀初,中國人民最后選擇了共產黨,最終把中國人民的抗爭引向了勝利,而這一切都開始于‘五四’運動!边@樣,在學生學過的抗爭史這一系列舊知識找到了切入本節新知識的切入點,而且形成了對比效果,有利于新知識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并讓學生理解新知識,這一步需要25分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我引導學生去回顧袁世凱復辟和北洋軍閥復古的史實,運用歸納法說明一切反動勢力都是利用思想專制來達到其統治目的的。指出,要推翻反動勢力,就要向封建傳統思想展開猛烈進攻,由此展開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并讓學生比較前后兩個時期的差異。得出:新文化運動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為“五四”運動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關于“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書上沒有集中分析,在學生找出“五四”導火線后,我巧妙設問:“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遭受那么多侵略,為什么這一次反響那么大?”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去總結“五四”爆發的大背景,有助于學生把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培養他們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能力。
講述“五四”運動的過程時,我采取了情景教學法。選一名學生扮演學生領袖,四名扮演參加“五四”游打的學生,學生領袖期發傳單、旗幟,并領導群眾大呼“五四”愛國口號。游行完畢后,又扮演罷工領袖,率領工人罷工,體現“五四”運動的兩個階段。通過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創設一定的歷史環境,再現了“五四”運動的一個場景,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受歷史。由于在扮演過程中,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積極參與,必定會在頭腦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們愿意上歷史課,樂于上歷史課,克服厭學情緒。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有較強的理論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質時,主要是引導學生采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聯系“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五四”運動中的口號來分析,學生就比較好理解。然后讓學生對比“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的異同點,而不同點就是“五四”運動的“新”,“新”在廣大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歷史舞臺。同時指出,“五四”運動為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條件。從而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又為下一節課的進行埋下的伏筆。
第三步,鞏固練習階段,大概需要10分鐘。
首先小結本節課主要內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基礎!拔逅摹边\動則是在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后爆發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學生游行示威為主,到了6月3日以后中心轉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運動為主。“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兩年后,中國誕生了共產黨,從此,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此小結使學生把兩個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弄清楚了,并再次強調了重難點。
然后是基礎知識題的訓練,目的是讓學生加強新知識體系的構建,為隨時提取所學知識作好運用上的準備。
第四步:運用階段,需要8分鐘。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歷史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習本節課正是一個好時機。在本節課最后時間里,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今天我們該怎樣繼承和發揚“五四”愛國精神?學生們的討論必然要涉及到他們現實生活和理想,老師再加以正確引導。這就使“五四”愛國品質遷移到學生的精神領域中去,引導他們的人生。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世界觀。
四、說板書
“五四”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 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分析大背景
2、過程 ① 5.4 —— 學生為主力——北京
② 6.3后——工人為主力——上海
3、歷史意義(重點):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難點)
依據:① 采用了板書實用性的原則。
② 揭示了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