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說課稿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要求學生掌握: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清帝退位。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思想目標:要求學生認識:(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2)辛亥革命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
3、能力目標:(1)通過分析討論辛亥革命的功績與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2)通過分析歸納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是承接前面兩課(16、17課),繼續介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與結局,是前兩課內容的延續,具有重要地位。本課不僅要完成高潮與結局的講授,而且要讓學生對辛亥革命及其意義及教訓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與評價。
本課重點是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即辛亥革命的高潮)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難點是如何分析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原因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為了突出重點,在武昌起義這一目中,我從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各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先讓學生閱讀課本P106-108第二段小字,利用地圖、錄像等手段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中華民國的成立一目用一電影節選來讓學生真實體驗歷史,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用一表格來歸納,在分析時從性質、功績兩方面進行。
為突破難點,我通過舊知識的回憶及教材的大小字內容的指導自學來達到目的。
[板書設計]第18課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一、武昌起義
1、起義的歷史背景 2、起義的經過 3、結果: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4、影響:各省響應
二、中華民國的成立
1、中華民國的成立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三、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四、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
1、性質 2、功績[教學模式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啟、讀、練、知、結"相結合,具體程序如下:導入:引導學生回憶有關保路運動的問題導入新課。(大約1分鐘)
講授、學習新課:
一、武昌起義(約15分鐘) 1、歷史背景 先讓閱讀課本P106第一段及有關新軍的材料,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和歌謠進行歸納。 2、經過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106-107第二段,觀察地圖《武昌起義》,討論記錄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主要力量、主要事件。 3、結果 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了解軍政府的有關情況,教師分析講明軍政府成為全國革命的一面旗幟。
4、影響 運用電腦展示《辛亥革命形勢圖》,體現全國各省的響應情況。
二、中華民國的成立(約10分鐘) 1、中華民國的成立 播放電影資料《孫中山》節選,讓學生明白中華民國的成立的準備和成立過程。通過計算,讓學生掌握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提出三個問題,要求學生閱讀課本,掌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和性質。
三、袁世凱竊取果實(約5分鐘) 學生回憶袁世凱在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時的所為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109-110頁,思考記錄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后討論小結。四、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約9分鐘) 復習同盟會的政治綱領、三民主義等內容,結合課本看錄像《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學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質、功績及失敗的主要原因,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鞏固小結(約2分鐘) 利用表格,讓學生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個全面的認識。
課堂練習(約3分鐘) 選用選擇、填空、問答等題型,當場答題反饋。
[教學方法]指導自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錄像、VCD、地圖、表格等)
[教學效果預想] 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及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預想能讓學生對辛亥革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對歷史時間、歷史概念等基礎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在思想上有正確的認識,自學能力有所提高。
[學生素質培養情況預想] 通過閱讀時做記號,記下疑難問題、難寫的字詞等,鞏固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分析、綜合、歸納能力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