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
第二節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得出并記住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公轉的軌道、方向和周期;通過觀察討論理解晝夜更替的原因;通過觀察討論知道地軸傾斜的方向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儀和太陽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轉,并說明晝夜更替現象;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公轉軌道儀演示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了解四季變化的原因。
3.通過觀察,初步了解許多地理現象都與有關,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周期,公轉的軌道。
教學難點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媒體
投影儀、地球公轉軌道儀、計算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哪條緯線?
(2)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穿過地心的軸叫什么?
學生回答。
【導入 新課】前幾節課,我們從靜態角度認識了地球。事實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一樣,一刻不停地運動著。你知道地球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嗎?這節課我們就來通過觀察和討論,從動態龜度去認識地球。
【板書】第二節
一、地球的自轉和晝夜更替
首先向同學們介紹每組桌前放置的地球儀和有支座的小紅球。
地球儀底座上有一運動開關。地球儀的外面有一個黑白兩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晝半球,是向著太陽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著太陽的。比地球儀要小得多的小紅球代表太陽,當然實際中的太陽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
觀察討論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假定它是靜止的,地球表面向著太陽的一面和背著太陽的一面各有什么現象?而地球自轉又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呢?
學生觀察、討論。
【教師指導】使每個同學都親自動手,學會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結論。
【教師小結】(邊演示)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一天。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時,地球表面轉到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是白晝,轉到背著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
日復一日,日有晝夜更替,這是地球自轉的結果。年復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你能說出這又是什么原因嗎?
【板書】二、地球的公轉和四季變化
現在我繼續向同學們介紹你們桌前的儀器——地球公轉軌道儀。它由地球儀、公轉軌道、小紅球代表的太陽三部分組成。剛才我們已經介紹過一些,請同學們再看地球儀的底座上和公轉軌道儀上都分別對應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的名稱,地球儀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個紅點代表太陽直射點。
【出示投影2】
觀察討論二:
1.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方向一樣嗎?公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公轉的軌道是什么形狀?
2.地球公轉時,地軸是直著身子還是斜著身子?傾斜方向有無變化?地軸沿北極方向指向哪顆星學生演示、觀察、討論。
【教師指導】
【教師小結】(邊演示)地球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為一年,公轉軌道形狀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無論是自轉或公轉,地軸總是傾斜的,且方向不變,永遠指向北極星那么地球在繞太陽公轉過程中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呢?我們一起看投影。
【出示投影3】
觀察討論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時,太陽分別直射哪條緯線?
2.太陽直射點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間移動的?
請同學們根據上述要求認真觀察和討論,并完成下表的填寫。
學生演示、觀察、討論并填表。
【出示投影4】
【教師指導】
教師分別請四位同學各完成一個節氣的填表內容。
【出示投影5】
請一位同學到投影儀前用紅筆畫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路線,并回答教師提問。
【提問】太陽直射的最北界線是哪條緯線?那么最南界線呢?一年中太陽直射一次的緯線是哪兩條緯線?那么直射兩次的地區呢?
學生討論、回答。
【小結并說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緯23.5°之間有規律地移動,所以稱這兩條緯線為回歸線。23.5°N緯線叫北回歸線,南緯23.5°S緯線叫南回歸線,它們是太陽直射點能夠到達的最北和最南界線,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們之間的地區一年可以得到兩次直射。得到太陽直射,地面獲熱就多。
教師講解同時,演示自制的計算機軟件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根據供圖軟件制作)。
演示自制計算機軟件2——地球繞日公轉。提醒同學記二分二至的日期等。
請同學們注意,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來越長了還是越來越短了呢?
【出示投影6】
觀察討論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時,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狀況。
2.夏至、冬至日時,極晝(只有白晝)、極夜(只有黑夜)現象出現的地區。
請同學們根據要求觀察討論并完成下表。
學生演示、觀察、討論并填表。
【教師指導】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在投影儀上完成自己填寫的表格并說明。
【出示投影7】
【小結并說明】赤道地區終年晝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晝;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出現極夜。南北緯66.5°是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的界線,所以稱為極圈。66.5°N緯線稱為北極圈,66.5°S緯線稱為南極圈。
剛才,同學們動手演示,觀察的都是立體模型,在投影圖上如何反映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呢?
【出示復合投影片8】
教師在投影儀前邊轉動投影片,邊請同學回答一些提問。
【教師說明】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晝夜長短相當,南北半球獲熱相當,這時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附近,北半球晝長夜短,獲得熱量多,這時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陽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晝夜平分,南北半球獲熱相當,此時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附近,北半球晝短夜長,獲得熱量少,因此這時正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情況與北半球相反,故季節正好相反。當太陽直射點又回到赤道時,地球就已繞太陽公轉了一周,地球就是這樣不停地公轉,四季變化,循環往復。
北半球的人們通常將3、4、5月作為春季,6、7、8月作為夏季,9、10、11月作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為冬季。由于回歸線與極圈之間的中緯度地區,終年既無陽光直射、又無極晝極夜現象,所以四季變化最為明顯。
【出示投影9】歸納本課要點及知識結構。
【出示投影10】做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
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______,自轉的周期是______,晝夜更替的原因是______。
2.地球公轉的軌道形狀是______,公轉的方向是______,公轉的周期是______。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肯定正確的,指出不對的,并給予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