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教學設計(精選2篇)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教學設計 篇1
一.課標要求
○ 解析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職能
○ 理解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
二.教學內容分析
第一課“神奇的貨幣”是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的起始課,起著引領和導入作用。貨幣既是生活所離不開的,也是經濟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了貨幣的起源,剖析了貨幣的本質,解釋了貨幣的職能,引出了紙幣及電子貨幣的相關知識。而貨幣與商品緊密聯系在一起,講貨幣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還涉及到商品、商品的價格等內容。
三.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 知道商品的含義
○ 了解由物物交換到以貨幣為媒介交換的必然性
○ 理解貨幣的本質
○ 理解貨幣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知道貨幣還有儲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
○ 理解紙幣的含義及其優點
○ 知道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2.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從一個具體材料入手,通過簡要概括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貨幣出現的必然性,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培養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對貨幣含義的理性認識。
。2)通過簡要說明紙幣的含義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幣是違法行為,并了解愛護和正確使用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提高鑒別假鈔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公平競爭等意識。
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貨幣的基本職能。
2.難點:
(1)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2)紙幣是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五. 教學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學法。創設教學情境,學生自主探究。
2.學法:探究式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體驗式學習。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得買東西,我們拿什么買東西呢?錢。錢是俗稱,在經濟學里我們稱之為貨幣(教師展示100元的人民幣)。一張小小的紙片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購買各種商品呢?本節課我們就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來了解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一.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板書)
(一)貨幣的本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用錢也就是貨幣買來我們需要的東西,比如同學們需要的書、本、電腦,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商品。請同學們想一想,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們和母親親手為你織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可參考“教材p4探究活動一”)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作為商品,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要用于交換。
1.商品的含義: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板書)
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為什么要購買商品呢?(有用)我們買東西要考慮哪些因素呢?(便宜、質量好等)所有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個成語來概括?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物美價廉。這就涉及到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引導學生學習“教材p5探究活動一”)
在現代生活中,購買商品需要貨幣,商品和貨幣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但并不是從古到今人們都用貨幣購買商品,貨幣的出現要比商品晚得多,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貨幣產生的歷史。
2.貨幣的產生(板書)
引導學生討論“教材p4探究活動二”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貨幣產生的四個階段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交易活動主要是一種物物交換,當時的交換非常偶然,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物品品種很少。
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交換越來越頻繁,交換范圍越來越廣,交換難度也越來越大,經常出現“教材p4探究活動二”所描述的情況。
為了克服這些弊端,人們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換成市場上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這種商品去換回自己所需的東西,這些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被稱作“一般等價物”。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商品充當過一般等價物,如貝殼、龜殼、皮革、布帛、牲畜等。
但問題又出現了,如貝殼,比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會老,會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攜帶不方便。后來,金銀由于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等優點,逐步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了一般等價物。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貨幣”。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貨幣(副板書)
3. 貨幣的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板書)
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換回我們需要的任何商品呢?這就使我們有必要了解貨幣的職能,也就是貨幣的作用。我們通過設計一個情景解決這一問題:
【情景】七年后,你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假設每個月工資XX元。201x年8月,在你努力工作了一個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筆工資XX元,說說你的打算?
【學生答1】交給父母
【師點評】這類同學是很典型的中國式孝順子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相信他們一定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學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來,以備需要
【師點評】這類同學應該是對生活很有計劃的人,相信他們的人生道路會在平穩中前進,但要注意錢的安全性。
【學生答3】買一點股票,開始投資實戰
【師點評】這類同學很有投資頭腦,相信他們在生活中能抓住屬于你的機會。
。ㄙI股票的問題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酌情處理,也為第二單元《投資與理財》知識的教學做好鋪墊)
【學生答4】到市場享受用自己賺來的錢購物的樂趣(為家人和自己買禮物)
【師點評】這類同學是生活的樂觀派,也是拉動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
【問題】 到市場買什么?大概花多少錢?
【學生答4續】300元給爸爸買一塊手表,200元給媽媽買件衣服,100給自己買一件衣服,還剩1400元。
【問題】如果你在離開市場時,又發現了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筆記本電腦,標價3000元,你怎么辦?
【學生答4續】下個月再買;如果有信用卡,現在就可以先透支1600元,下個月再還錢……
【師歸納】我們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學們的這些選擇中貨幣分別發揮了它的什么職能:
(1)XX元存起來——退出流通領域,作為財富保存起來——貯藏手段>
。2)買一些股票,300元買手表,200元給媽媽買件衣服,100元給自己買一件衣服——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流通手段(實實在在的錢,即現實的貨幣>
。3)標價3000元——標明筆記本電腦價值大小——價值尺度——觀念中的貨幣
。4)工資XX元、透支1600元——非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支付有時間差——支付手段
【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商品交易范圍越來越大,慢慢超出了國界,這是貨幣產生了另一種職能——世界貨幣。
。ㄔ诖嘶A上,引導學生學習教材p5-7相關內容,掌握板書(二)所列知識)
。ǘ┴泿诺穆毮埽ò鍟
1.基本職能(板書)
(1)價值尺度 a.含義 b. 價格 c. 觀念中的貨幣(板書)
。2)流通手段 a.含義 b. 商品流通的含義及公式 c. 現實的貨幣(板書)
在此引導學生討論“教材p6探究活動二”。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是賣的階段,“貨幣----商品”是買的階段,賣不出去,就沒有買回來的實力。賣不出去的商品達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會破產倒閉,因此,人們把賣稱為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一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這就意味著商品生產者只有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夠賣出去。這是市場的要求,商品生產者必須要有誠信意識,靠產品質量和服務在競爭中獲勝,否則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團)。
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能夠與一切商品相交換,是不是意味著流通中的貨幣量越多越好?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不是,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一定規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價格總額和貨幣的流通速度所決定的。(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適度原則”)
。ㄒ娊滩膒7“專家點評”)
用公式表示
商品價格總額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 ———————
貨幣流通次數
(3)貨幣的其他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板書)
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越來越頻繁,金屬貨幣也出現了一些缺陷(引導學生討論“教材p7探究活動一”。),于是代替金銀行使流通手段職能的紙幣出現了(經歷由金垠條塊→足值的鑄幣→不足值的鑄幣→紙幣的過程)。為什么小小一張紙幣有這樣的功用?這主要是因為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也就是說國家用強制力賦予紙幣這樣神奇的力量。
。ㄈ┘垘牛ò鍟
1、含義: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板書)
國家用強制力賦予紙幣這樣神奇的力量,那么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能不能任意發行呢?我們已經知道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就會“錢不值錢”了,引起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相反如果小于這個限度會使商品銷售發生困難,想買東西,可手上沒錢,造成通貨緊縮(見p8“名詞點擊”)。
而且每個國家的紙幣都是用先進的技術和特制的紙張制造出來的,國家為什么要費那么多力氣制造這些紙幣呢?主要是為了防止假幣的流行。
假幣有什么危害?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對國家而言,假幣會擾亂市場經濟秩序,造成通貨膨脹(因為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而假幣在市場上的流通會造成紙幣過多,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物價飛漲,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人民幣的聲譽,制約了人民幣進一步走向世界;對個人而言,會使自身利益受到嚴重損害。
犯罪分子為什么要制造假幣呢?是希望有更多的錢,但俗話說得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四. 正確對待貨幣(板書)
我們現在處于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有許多人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是萬能的,能夠買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但真的擁有了金錢就擁有一切嗎?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快樂、健康、自由、親情、親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錢無法真正買來的,如果這些都需要金錢來維系,那么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太悲哀了。
那是不是“金錢就是萬惡之源”,不斷在引誘人們跳入邪惡的深淵,所以我們不應該擁有金錢呢?當然也不是,我們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金錢,有句話說得好,“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只是這些錢必須通過你的誠實勞動依法取得。
當你有錢的時候,那能不能任意的揮霍呢?剛才已經提到了,凡事要有“度”,要用錢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
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如果我們到市場購買大宗東西,除了攜帶大量現金外,是否還有其他方式付款?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如信用卡、支票、匯票等。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銀行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實現,出現了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儲存、轉賬、購買、支付的電子貨幣,人們越來越多地借助于銀行的電子計算機系統完成自動轉賬業務 。
五. 電子貨幣(板書)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通過從貨幣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討了貨幣的本質、職能及紙幣、電子貨幣的相關知識,同時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價格等內容。通過以上對貨幣神秘面紗的逐步揭開,我們應該在正確認識貨幣的基礎上,合法地獲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錢的主人。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教學設計 篇2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的知識:
a、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b、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2)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的知識:
a、物物交換的困難與貨幣產生的必然性
b、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c、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d、商品流通與物物交換的區別
e、紙幣與金屬貨幣的聯系和區別
。3)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初步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的問題
a、聯系現實生活中人們對貨幣的不同看法,從貨幣的本質和基本職能來說明應當如何正確地對待金錢。
2、能力目標:
a、從一個具體材料入手,通過簡單概括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貨幣出現的必然性,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培養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對貨幣含義的理性認識。
b、通過簡要說明紙幣的含義和作用,使學生懂得制造假幣是違法行為,并了解愛護和正確使用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提高鑒別假鈔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重點、難點:
1、重點:商品的含義、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紙幣、外匯、貨幣的本質、信用卡、匯率及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2、難點: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貨幣的本質、信用卡、匯率及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老師這里有幾樣的物品,請同學們猜猜看,它們各值多少錢的?(多媒體)從屏幕上的幾樣物品來看,都是人們經常用到的一些東西,像手機,是人們為了通訊方便而發明出來的高新產品,而這個可口可樂當然就是用來解口渴的了,這件真皮大衣在北風凜烈的冬天就最好不過了,可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需要著各種各樣的物品,來滿足我們吃、穿、住、行等的需要。這些東西,我們都是到商場里面去購買,而在買的過程中,我們都要付出貨幣,同時我們享受的各種的服務同樣也要支付貨幣。那么,究竟貨幣是什么呢?為什么我們口袋里的一張張花花的紙片會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下面我們就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第一課 神奇的貨幣
一、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一)貨幣的本質
我們都知道,購買物品就得付錢,譬方說,我上課記筆記就需要筆記本,當我去買這筆記本的時候,老板總不會說“你喜歡呀?拿去,拿去”,我們買東西總得付錢,那為什么要付錢呢?
。ㄒ詫W生的筆記本為例,廠商生產出來不是自己用的,而是用來賣的,是用于交換的,從而導出商品的含義)
1、商品: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ㄒ⒁庵v清兩點:一是勞動產品,二是用于交換。)
同學們還能舉出些例子來嗎?(引導學生思考禮品是不是商品)
那么初中畢業前夕,同學們互贈禮品,a同學把自己制作的禮品送給同學,而b同學從商店買來禮品送給同學,那么你們說這兩種禮品都是商品嗎?
(教師歸納)對待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分開來解釋了:當老師到商場去買的時候,是用貨幣進行交換的,而這支鋼筆能放在貨架上等人選購,必然耗費了人們的勞動,因此,這時候這支鋼筆就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了;而當老師作為獎品送給a同學的時候,它還是一個勞動產品,只不過這時候并不用于交換,而是作為一種贈送,所以這時候的鋼筆就不是商品的。
2、貨幣
。ㄖv解貨幣的產生過程)
商品耗費了人類勞動,所以我們購買東西的時候就要付款了,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所支付的貨幣又是怎樣來的呢?是不是商品出現的那一天,貨幣也跟著同時出現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論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購買商品的時候需要支付貨幣,乍看起來商品和貨幣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但實際上,貨幣的出現比商品晚得多。貨幣既不像孫悟空那樣是由石頭爆出來的,也不是上帝創造的,它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就出現了最初的商品交換。由于當時的生產力的不發達,人們能夠拿出來進行交換的商品不多,人們進行直接的物物交換就能夠滿足生活的需要了。這時候的交換只是一種偶然的物物交換。
。ǜ卑鍟号既坏奈镂锝粨Q)
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這樣,物物交換擴大了,交換變得越來越頻繁了,交換的范圍越來越大,交換的商品種類也越來越多
。ǜ卑鍟簲U大的物物交換)
但這樣就出現了新的問題了。譬方說,老師今天出去采野果,收獲不錯,采到了一籃子野果;而*a*今天則出去打野豬,很好運氣地捉到了一只小野豬;而*b*家里祖傳留下了一把石斧;最后*c*在家里織麻布,辛苦地織了一個上午,也織出了一匹布來。我們都把這些東西拿到市場上去交換,改善一下生活。老師這幾天都沒肉吃,想吃點野豬肉,于是我就找到了a,但a就說他打獵的時候石斧爛了,他急需一把石斧;石斧的擁有者b又想買匹布做件衣服,而c比較富裕,需要點飯后果來補充營養。那么,如果老師想要麻布的話,那可以直接和c交換,因為剛好c要需要野果,我們的交換便成功了,但現在如果老師想要的是野豬肉的話,那么同學們幫老師想一下辦法,怎樣才能換到老師需要的野豬肉呢?
正如所說的,我們要換得野豬肉,得先換麻布,再用麻布換石斧,最后才用石斧換野豬肉。原始人往往是費盡周折才能交換成功,有時幾經周折都不能交換成功。久而久之,人們就會發現,只有當雙方都需要對方的東西的時候,交換才能成功,否則交換無法進行下去。為了克服這樣的一種困難,人們都會先將自己的東西換成市場上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再用這種商品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大家都需要野果,樂意接受野果,即野果能換取市場上的任何東西,那么野果就成為了一般等價物了,人們只要拿著野果到市場上去,就不會有交換困難的情況出現。
(副板書: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物物交換)
一般等價物是商品,同時還表現著其他商品的價值,充當著各種商品進行交換的媒介。在歷史上,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的東西有很多,像貝殼、牲畜、珍珠等等。說到貝殼充當一般等價物,其實在漢字中可見一斑,像帶貝字旁的字還真不少:賺、賠、贈、賊、賄、貴、購等等。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背著一大袋的貝殼去買東西,這就得小心翼翼的,因為說不定我們一不小心摔了一交,貝殼就全爛了;又或者我們在市場上去買東西,拉著一頭牛去,我要買東西的時候就從牛身上割一塊肉下來,那顯然是不行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斷地出現,人類在不斷的總結下,最終一般等價物的重任就落在了貴金屬金銀的身上了,因為金銀有著其他物品無法比擬的優點,使得它漸漸地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那么金銀有什么優點使它能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呢?同學思考一下。正是因為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損、便于保存和攜帶等的特點,使得它在各種物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材料。當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它們就成為了貨幣。
。ǜ卑鍟贺泿懦洚斏唐方粨Q的媒介,貨幣產生)
偶然的物物交換 野果
擴大的物物交換 野豬 布匹
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物物交換 石斧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產生
可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3、本質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并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正是它的本質的表現。貨幣的出現解決了商品交換的不便,有利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商品經濟因貨幣的出現大大進步了。
。ㄟ^渡)那么貨幣在人們的經濟生活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也就是貨幣的職能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ǘ┴泿诺幕韭毮
1.價值尺度
(1)價值尺度的含義
同學們都有到過超市去買東西,在那里,各種各樣的商品都擺在了貨架上,而同時,在貨架的下面總會有一個小牌子,譬如說寫著“名牌襯衫 120元/件”等等的字樣,那么同學們認為,這些數量單位表現的是什么呢?
商品價值的大小是不會自己顯示出來的,那么人們怎樣才能知道它值多少錢呢?這必須借助于別的商品來顯示。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貨幣是商品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它能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因此,在貨幣產生之后,商品的價值可以由貨幣來顯示。就像我們書上的一樣,自行車380元/輛,彩電2700元/臺,電腦12500元/臺等等。這種貨幣作為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我們稱之為價值尺度。
。2)貨幣為什么能夠充當價值尺度
。ㄟ^渡)那么為什么貨幣能充當價值尺度呢?貨幣之所以能夠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價值作為尺度來衡量其它商品的價值。這就正如尺子能夠衡量物品的長短,是因為尺子本身有長度一樣。
在現實的生活中,紙幣代替金屬貨幣起著間接價值尺度的作用,使得不同商品的價值量可以互相比較其大小,。例如1輛自行車250元、1輛摩托車3000元,說明1輛摩托車比1輛自行車的價值大。
同學們買東西的時候,都會發展每一種商品的旁邊都有一個說明商品價值大小的價目表,像上面說到的“名牌襯衫 120元/件”。還有自行車380元/輛,彩電2700元/臺,電腦12500元/臺等等,像這些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我們稱之為價格。
。3)價格
a.價格的含義
我們把這句話換過來說,就是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就是把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現出來,像自行車380元/輛,彩電2700元/臺等,既然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那么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如何呢?
b.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我們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
正如:價值 價格
大 1公斤牛肉 20元 大
1公斤雞蛋 6元
小 1公斤白菜 2元 小
價值(基礎) 價格(貨幣表現)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商品價值的大小是由一定數量的貨幣來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必須給貨幣本身設定一定的計量單位,不然就會出現混亂了。像在我們中國,用的是人民幣的元,美國則是美元,英國則是英鎊,那么俄國是(盧布),德國是(馬克)。
。4)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特點
。ㄒ龑W生思考)那么同學們考慮一下,為什么在商店里,說明商品價值的大小只要擺放一個小小的價目表、寫出它的單價即可,而不用擺放出它所值的貨幣呢?(略)這是因為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時候,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它只是作為一種觀念上的貨幣,只是讓人們知道這件商品值多少錢,如果想購買這件商品得付出多少的現實貨幣而已。
這就是貨幣的第一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
2.流通手段
在貨幣產生以前,人們進行的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在這樣的一種交換中,買與賣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同時進行的,當某人在市場上賣掉自己的商品的同時,肯定也會得到與之進行交換的另一個商品所有者的商品,由此可見,商品交換在最初的物物交換階段是否用不著什么媒介的。
這是貨幣產生之前的情況,那么在貨幣產生之后,一個商品生產者要想獲得另一個商品生產者的商品要怎么辦呢?
就拿我們身邊的例子來說明問題吧:像我們下面的小賣部,他就是把商品買給別人換取一定數量的貨幣,然后再用換來的貨幣換自己需要的商品。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貨幣就成了商品交換的媒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商品流通。
。1)商品流通
用公式來表示就是:商品——貨幣——商品。
在商品流通中,“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用流通手段。”
。2)流通手段的含義
人們日常從商品買賣中所看到的貨幣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職能。
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這兩個概念,有聯系,同時也容易搞混肴,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這二者的區別呢?“流通手段”是從貨幣的職能的角度上來講的,強調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商品——貨幣——商品,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
“商品流通”是從商品交換的形式上來講的,為的是區別于以物換物的直接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商品交換。用圖表示就是:商品——貨幣——商品,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商品交換。同時,這個也與直接的物物交換進行了區別。以物換物的直接交換,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它不需要任何的媒介;而商品流通中,買和賣則成為了兩個不同的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分離。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克服了商品交換的障礙,有利于商品交換的發展,但同時,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也隨之進一步發展。買與賣脫節,使得商品所有者可以在這里賣、到那邊去買,今天賣、明天再買,這樣子,必然會造成有人的商品賣不出去。所以,書本上所說的,在“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階段的變化既重要又困難,“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就是因為有的商品所有者的商品賣不出去,自身的勞動白費了,他所需要的商品也買不回來,結果就導致了虧本,甚至破產。
。3)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
。ㄟ^渡)那么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也是觀念上的貨幣,這樣子行嗎?
很明顯,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它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因為任何一個商品所有者都決不會允許別人用一句空話拿走其商品。所以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它和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剛好相反,它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
(聯系實際,擴展學生知識,并作為過渡)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能夠與一切的商品相交換。那么有的人就會說了,現在社會上財產兩極分化,很多人都徘徊在貧窮線上,只要我們多印發些貨幣,那不就行了嗎?是不是在流通中貨幣的量越多越好呢?其實,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的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規律支配的。我們可以假定市場上待售的商品有1000億元,又假定每1元的貨幣只流通1次,那么,市場上就必須有1000億元的貨幣量。如果只有700億元的貨幣,那么就會有300億元的商品不能成效。那么這1000億元就是待售商品價格的總額了。在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也就越多,這說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與待售商品價格總額是成正比例。而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則是等于待售商品量與價格水平的乘積。
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張一定面額的貨幣,在市場是不會吸流通一次就回到銀行,從而退出流通領域的,它往往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流通多次。貨幣流通的次數越少,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就會越多;反之,貨幣流通的次數越多,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少。還是上面的例子,貨幣只流通1次的話,對貨幣的需求量是1000億元;那么如果貨幣在一定的時期內能流通5次的話,那么實際上需要的貨幣量則只是200億元了。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是與成反比例的。
綜合上面的兩個方面,我們就可以得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3.貨幣的其它職能
。ㄟ^渡)我們通過學習都知道了貨幣有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除了這兩個基本職能外,貨幣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這幾個職能,我們只需要大概的了解一下就行了,同學們可以參照一下p5的相關鏈接看一下。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而它作為一般等價物,具有了五個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它的基本職能,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時候,需要的是觀念上的貨幣;而作為流通手段時,則需要現實的,實實在在的貨幣。此外還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
隨著貨幣的發展,它又會出現什么要的變化呢?我們現在用的一張張花花綠綠的紙幣又是如何而來的呢?這就留待我們下一節課再來解決。
板書設計:
一、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一)貨幣的本質
1、商品: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2、貨幣
3、本質
(二)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1)價值尺度的含義
(2)貨幣為什么能夠充當價值尺度
。3)價格
a.價格的含義
b.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4)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特點
2.流通手段
(1)商品流通
。2)流通手段的含義
(3)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
3.貨幣的其它職能
課后小結:1、教學內容增加了
2、本課書與學生的生活有聯系,學生都能積極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