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政治教案 > 高中政治教案 > 高一政治教案 > 商品的基本屬性(通用5篇)

商品的基本屬性

發布時間:2023-01-23

商品的基本屬性(通用5篇)

商品的基本屬性 篇1

  教案

  教學目標 :

  知識方面:識記商品的使用價值、價值的概念。理解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明確使用價值、價值和交換價值三者之間的關系。

  能力方面:通過對價值的理解,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通過對使用價值的和價值關系的分析,培養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

  覺悟方面:增強商品質量意識,認識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對人民群眾的危害性。

  教學重點:

  ,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系

  教學難點 :

  商品價值的含義;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教學方法:

  結合學生實際知識水平,按照由具體——抽象——具體的思維規律,設疑引思,以教師講解為主

  教學過程 :

  [新課導入  ]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商品經濟。我先來復習一下。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說明同學們對知識的掌握還是很牢固的。那同學們還記得上一節課我們講的那個小故事嗎?甲部落的首領偶然的和乙部落首領相遇,偶然的他們兩個就用一頭牛和300斤大米進行了交換,這個時候商品產生了。那我們的故事還沒講完。我想問大家兩個問題:一個他們為什么要交換呢?二是他們為什么能夠交換呢?好,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兩個問題來學習一下。

  [講授新課]

  二、

  [師]我們都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也就是說不是供商品的所有者使用的,而是要通過交換供別人,供社會消費的。一件勞動產品要想實現交換,它首先就必須得有用,得能夠滿足別人的某種需要。沒有用處的東西,是不能夠用于交換的。所以商品的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一個基本屬性,對于這個屬性我要強調幾點:

  第一、商品必須有使用價值。〈板書〉

  為什么呢?

  因為人們去交換商品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商品對自己是否有用。沒有用的東西,是不會有人去交換的。所以商品要想實現交換就必須得有用——即有使用價值。

  第二、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比如說:煤能夠滿足人們取暖、做飯的需要,而蔬菜可以滿足人們吃飯的需要┈┈煤、蔬菜是不同的商品,那么他們滿足的也是人們不同的需求,即它們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

  第三、同一種商品可以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手機,這樣一種商品,具有很多的功能,接打電話、發短信、發郵件、上網、娛樂、攝相、甚至有的手機還可以看電視。同樣是一種商品,它就可以滿足人們許多不同的需求,即手機這一種商品就有很多不同的使用價值。

  到此,我們就應該能夠回答我們剛才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了:商品為什么需要交換呢?

  [生]因為甲部落的牛和乙部落的大米都有使用價值,但是牛和大米的使用價值不同,能夠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所以甲乙需要交換。

  [師]答的真好,同學們為他的精彩回答喝彩。

  牛和大米滿足的是兩個不同部落的人的不同的需求,原由是兩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同造成的。為什么它們的使用價值不同呢?這是由這兩種商品自身的物質構成和其化學成分決定的,而這些都屬于物質自身的自然的屬性。所以商品的使用價值屬性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

  [師]下面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商品有使用價值,那其他的勞動產品,其他的物品有沒有使用價值?請舉例說。

  [生]有,比如說陽光、空氣,比如說自產自消的糧食。這些都不是商品,但他們也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也都有使用價值。

  [師]對,這也就是說,使用價值的屬性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屬性,但必須要有。即使用價值是商品必有非特有的屬性。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甲的牛為什么要和乙的大米相交換了。接下來我們考慮一下第二個問題,為什么1頭牛能夠和300斤大米相交換呢?如果我們用一個公式來表示這次交換,就是1頭牛=300斤大米。它們相等肯定他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那么,到底那些“共同的東西”使它們相等了呢?

  [生]好象很難找出它們相同的東西,從兩件商品的量上看,數量不等、重量不等、體積也不等。

  [師]是不是它們的使用價值相同呢?顯然不是,如果使用價值相同的話,那就沒有必要交換了。到底是什么相等呢?

  咱們來細細的分析一下:

  我們知道這兩件都是商品,這是相同點。是商品就一定是勞動產品,一定會耗費人類的勞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考慮他們不同的使用價值和不同的量,那這兩件商品就只剩下一個共同的屬性——勞動產品。那么它們被生產出來時所耗費的人類的勞動就是可以比較,是相等的。但是,我們知道勞動和勞動是不一樣的,養牛和生產大米的勞動,從具體的勞動形式上看是不能比較的。如果我們再抽去具體的勞動形式就只剩下“勞動”了,這種勞動不是具體的某種勞動,而是沒有差別的腦力和體力的消耗。也就是說,不管是養牛還是生產大米,雖然具體的勞動形式不同,但它們在生產的過程中都要耗費一定的人類的腦力和體力,在這一點上它們的勞動是沒有差別的。

  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的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這是商品的第二個屬性。到這里哪位同學可以結合剛才我們所講的回答一下我們的第二個問題呢?

  [生]1頭牛能夠和300斤大米相交換是因為在生產過程中人類所耗費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相等的。

  [師]對,也就是說它們的價值相等。之所以它們能夠相交換,正是因為它們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東西”。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說:我生產了一支圓珠筆,你們生產了一臺電腦,我想用我的圓珠筆換你們生產的電腦,你們愿意和我交換嗎?

  [生]不愿意。

  [師]為什么啊?

  [生]不劃算。

  [師]是啊,為什么感覺不劃算呢?不正是因為,生產圓珠筆和生產電腦所耗費的勞動是不相等的。而這個勞動就是那個無差別的勞動,即它們的價值不相等。

  [師]我們可以看出商品交換實際上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交換勞動的關系。價值這個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師]是不是所有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都形成價值呢?比如說,自家園子里種的自己吃的蔬菜,它們有價值嗎?

  [生]有,有食用價值。

  [師]可是“食用價值”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在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區分平時我們所說的“價值”和經濟學上所說的“價值”之間的區別。

  盡管自己種的蔬菜有使用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也有人類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但這些產品沒有用于交換。自己消費的時候也就不會考慮其中到底凝結了多少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只有當它用于交換的時候,才去考慮它的價值的大小。可見價值是商品的特有的屬性,或者說是商品的本質的屬性。

  即:是商品就一定有價值,有價值也一定是商品。

  [師]商品的價值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我們看一下我手中的圓珠筆,哪位同學能夠看出它的價值有多大呢?它里邊凝結了多少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呢?它的價值從商品自身我們是看不出來的。那么商品的價值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

  比如:1頭牛和300斤大米相交換是由于價值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1頭牛=300斤大米。等式兩端的商品在交換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等號右邊的商品是等號左邊的商品的價值的表現形式,它們的位置是不能顛倒的。這就是我們下邊要講的另一個問題: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

  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二者成正比例的關系。

  [師]經過上邊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的屬性,也叫商品的二因素。那么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關系呢?接下來我們學習一下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概括的說它們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統一表現在: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同時存在,缺一不可。這是因為

  ①作為商品,它的價值是離不開使用價值的,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是價值實現的基礎。沒有使用價值就不能用于交換,不能用于交換就不是商品,不是商品也就沒有價值。

  ②作為商品,它的使用價值也離不開價值,一件東西如果沒有價值就肯定不是商品,即使它有很好的使用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

  對立表現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作為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不能夠同時占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作為生產者想要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讓渡出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消費者如果想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要支付商品的價值。

  [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即商品的二因素,以及它們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學完這一課,我們又掌握了一種判斷商品的方法。本課的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希望同學們課下做一些練習,有助于我們對知識的更好理解和鞏固。

  [課堂鞏固]

  判斷:

  1.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沒有價值。(正確)

  2.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一定有價值(錯)

  3.沒有價值的東西,也一定沒有使用價值(錯)

  4.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正確)

  [板書設計 ]

  使用價值:含義

  (自然的屬性,必有非特有的屬性)

  對立

  關系

  統一

  價值                 含義

  (本質、社會屬性)

  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

  作者:寧偉

  工作單位:河北安新中學

  聯系電話:433

  13703283960

商品的基本屬性 篇2

  教案

  教學目標 :

  知識方面:識記商品的使用價值、價值的概念。理解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明確使用價值、價值和交換價值三者之間的關系。

  能力方面:通過對價值的理解,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通過對使用價值的和價值關系的分析,培養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

  覺悟方面:增強商品質量意識,認識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對人民群眾的危害性。

  教學重點:

  ,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系

  教學難點 :

  商品價值的含義;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教學方法:

  結合學生實際知識水平,按照由具體——抽象——具體的思維規律,設疑引思,以教師講解為主

  教學過程 :

  [新課導入  ]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商品經濟。我先來復習一下。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說明同學們對知識的掌握還是很牢固的。那同學們還記得上一節課我們講的那個小故事嗎?甲部落的首領偶然的和乙部落首領相遇,偶然的他們兩個就用一頭牛和300斤大米進行了交換,這個時候商品產生了。那我們的故事還沒講完。我想問大家兩個問題:一個他們為什么要交換呢?二是他們為什么能夠交換呢?好,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兩個問題來學習一下。

  [講授新課]

  二、

  [師]我們都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也就是說不是供商品的所有者使用的,而是要通過交換供別人,供社會消費的。一件勞動產品要想實現交換,它首先就必須得有用,得能夠滿足別人的某種需要。沒有用處的東西,是不能夠用于交換的。所以商品的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一個基本屬性,對于這個屬性我要強調幾點:

  第一、商品必須有使用價值。〈板書〉

  為什么呢?

  因為人們去交換商品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商品對自己是否有用。沒有用的東西,是不會有人去交換的。所以商品要想實現交換就必須得有用——即有使用價值。

  第二、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比如說:煤能夠滿足人們取暖、做飯的需要,而蔬菜可以滿足人們吃飯的需要┈┈煤、蔬菜是不同的商品,那么他們滿足的也是人們不同的需求,即它們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

  第三、同一種商品可以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手機,這樣一種商品,具有很多的功能,接打電話、發短信、發郵件、上網、娛樂、攝相、甚至有的手機還可以看電視。同樣是一種商品,它就可以滿足人們許多不同的需求,即手機這一種商品就有很多不同的使用價值。

  到此,我們就應該能夠回答我們剛才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了:商品為什么需要交換呢?

  [生]因為甲部落的牛和乙部落的大米都有使用價值,但是牛和大米的使用價值不同,能夠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所以甲乙需要交換。

  [師]答的真好,同學們為他的精彩回答喝彩。

  牛和大米滿足的是兩個不同部落的人的不同的需求,原由是兩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同造成的。為什么它們的使用價值不同呢?這是由這兩種商品自身的物質構成和其化學成分決定的,而這些都屬于物質自身的自然的屬性。所以商品的使用價值屬性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

  [師]下面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商品有使用價值,那其他的勞動產品,其他的物品有沒有使用價值?請舉例說。

  [生]有,比如說陽光、空氣,比如說自產自消的糧食。這些都不是商品,但他們也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也都有使用價值。

  [師]對,這也就是說,使用價值的屬性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屬性,但必須要有。即使用價值是商品必有非特有的屬性。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甲的牛為什么要和乙的大米相交換了。接下來我們考慮一下第二個問題,為什么1頭牛能夠和300斤大米相交換呢?如果我們用一個公式來表示這次交換,就是1頭牛=300斤大米。它們相等肯定他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那么,到底那些“共同的東西”使它們相等了呢?

  [生]好象很難找出它們相同的東西,從兩件商品的量上看,數量不等、重量不等、體積也不等。

  [師]是不是它們的使用價值相同呢?顯然不是,如果使用價值相同的話,那就沒有必要交換了。到底是什么相等呢?

  咱們來細細的分析一下:

  我們知道這兩件都是商品,這是相同點。是商品就一定是勞動產品,一定會耗費人類的勞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考慮他們不同的使用價值和不同的量,那這兩件商品就只剩下一個共同的屬性——勞動產品。那么它們被生產出來時所耗費的人類的勞動就是可以比較,是相等的。但是,我們知道勞動和勞動是不一樣的,養牛和生產大米的勞動,從具體的勞動形式上看是不能比較的。如果我們再抽去具體的勞動形式就只剩下“勞動”了,這種勞動不是具體的某種勞動,而是沒有差別的腦力和體力的消耗。也就是說,不管是養牛還是生產大米,雖然具體的勞動形式不同,但它們在生產的過程中都要耗費一定的人類的腦力和體力,在這一點上它們的勞動是沒有差別的。

  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的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這是商品的第二個屬性。到這里哪位同學可以結合剛才我們所講的回答一下我們的第二個問題呢?

  [生]1頭牛能夠和300斤大米相交換是因為在生產過程中人類所耗費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相等的。

  [師]對,也就是說它們的價值相等。之所以它們能夠相交換,正是因為它們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東西”。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說:我生產了一支圓珠筆,你們生產了一臺電腦,我想用我的圓珠筆換你們生產的電腦,你們愿意和我交換嗎?

  [生]不愿意。

  [師]為什么啊?

  [生]不劃算。

  [師]是啊,為什么感覺不劃算呢?不正是因為,生產圓珠筆和生產電腦所耗費的勞動是不相等的。而這個勞動就是那個無差別的勞動,即它們的價值不相等。

  [師]我們可以看出商品交換實際上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交換勞動的關系。價值這個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師]是不是所有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都形成價值呢?比如說,自家園子里種的自己吃的蔬菜,它們有價值嗎?

  [生]有,有食用價值。

  [師]可是“食用價值”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在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區分平時我們所說的“價值”和經濟學上所說的“價值”之間的區別。

  盡管自己種的蔬菜有使用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也有人類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但這些產品沒有用于交換。自己消費的時候也就不會考慮其中到底凝結了多少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只有當它用于交換的時候,才去考慮它的價值的大小。可見價值是商品的特有的屬性,或者說是商品的本質的屬性。

  即:是商品就一定有價值,有價值也一定是商品。

  [師]商品的價值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我們看一下我手中的圓珠筆,哪位同學能夠看出它的價值有多大呢?它里邊凝結了多少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呢?它的價值從商品自身我們是看不出來的。那么商品的價值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

  比如:1頭牛和300斤大米相交換是由于價值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1頭牛=300斤大米。等式兩端的商品在交換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等號右邊的商品是等號左邊的商品的價值的表現形式,它們的位置是不能顛倒的。這就是我們下邊要講的另一個問題: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

  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二者成正比例的關系。

  [師]經過上邊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的屬性,也叫商品的二因素。那么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關系呢?接下來我們學習一下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概括的說它們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統一表現在: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同時存在,缺一不可。這是因為

  ①作為商品,它的價值是離不開使用價值的,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是價值實現的基礎。沒有使用價值就不能用于交換,不能用于交換就不是商品,不是商品也就沒有價值。

  ②作為商品,它的使用價值也離不開價值,一件東西如果沒有價值就肯定不是商品,即使它有很好的使用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

  對立表現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作為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不能夠同時占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作為生產者想要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讓渡出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消費者如果想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要支付商品的價值。

  [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即商品的二因素,以及它們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學完這一課,我們又掌握了一種判斷商品的方法。本課的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希望同學們課下做一些練習,有助于我們對知識的更好理解和鞏固。

  [課堂鞏固]

  判斷:

  1.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沒有價值。(正確)

  2.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一定有價值(錯)

  3.沒有價值的東西,也一定沒有使用價值(錯)

  4.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正確)

  [板書設計 ]

  使用價值:含義

  (自然的屬性,必有非特有的屬性)

  對立

  關系

  統一

  價值                 含義

  (本質、社會屬性)

  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

  作者:寧偉

  工作單位:河北安新中學

  聯系電話:433

  13703283960

商品的基本屬性 篇3

  一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理解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及其相互關系、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

  1、識記: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

  2、理解: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二 重點難點:

  重點: 商品具備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基本屬性;

  難點: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三 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

  四 課時安排: 2課時

  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了商品以及商品經濟,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回憶一下:

  1什么商品?

  2商品經濟是這樣產生的?

  3商品經濟是什么?(請幾個同學回答問題)

  通過我們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商品是什么,同學們就可以判斷我們生活中那些是商品那些不是商品。同學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的商品,比如同學們吃的,穿的,用的東西很多都是從市場買回來的,他們都是商品。市場上許許多多的不同品牌,不同規格的商品。現在老師就一個問題要問同學們:你們為什么會去買商品?為什么有的東西貴有的東西又便宜呢?要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今天就來學第二框的知識。

  商品的基本屬性(板書)。

  [講授新課] 我們首先來看商品的第一個基本屬性

  一 商品的使用價值(板書)

  現在請同學們先看看書上第7頁的小字部分,想一想我們為什么要去購買商品?

  (甲學生回答)因為我們需要

  (乙同學回答)因為商品對我們有用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

  (教師歸納)對了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我們為什么去買商品呢?是因為那種商品對我們有用,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比如我們去買衣服是因為它能夠御寒,我們去買食品是因為它可以充饑

  由此可見這是商品的這種有用性,覺得了我們要去買這種商品。我們經濟學上就把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這種屬性叫做商品的使用價值。

  1 使用價值的含義:(板書)請同學們劃書(第八頁底一段)

  教師引導:了解了使用價值的含義,同學們思考:除了商品以外的物品是否也有使用價值?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有,如空氣、陽光和農民自種自食的糧食)很多物品都有使用價值但它們不一定都是商品,所以,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屬性,即非特有屬性(板書)。

  2 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屬性(板書)

  教師引導:接下來,大家想:一種商品具有何種使用價值是不是人為確定的?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不是)那是由什么確定的?(商品本身具有的特征)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或者化學等性質覺得的,是商品自己本身固有的。因此,我們說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板書)

  3使用價值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板書)

  教師歸納:通過我們對使用價值的學習呢!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為什么要去買商品這個問題。接下來我們來看商品為什么能夠交換?那么下面就來學習商品的第二個基本屬性

  二 商品的價值(板書)

  我們知道商品除了具有使用價值以外還必須用來交換。不同的商品之間相互交換說說明他們必然存在相同的東西。比如在原始社會末期物物交換時期,一把斧頭換15千克大米

  用等式表示如下:1把斧頭=15千克大米

  教師提問:我們說這個等式成立,意味著他們有相同的東西而且是可以量上可以比較的東西。這里他們是什么相等呢?請同學想想。追問我們剛剛學習了使用價值,大家說是不是他們的使用價值相等?(請一個同學起來回答)

  (學生回答)不是,斧頭是用來砍東西的,大米是用來吃的,他們之間不能相互比較。

  (教師歸納)對了,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使用價值是不同質的東西不能進行比較。那大家說是不是商品的其他屬性呢?比如重量 體積 分子式

  (學生一起回答)不是,那么到底的什么樣的一個“共同的東西”使他們相等呢?如果撇開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商品的其他屬性。我們來看看“1把斧頭=15千克大米 ”這兩個東西他們有那些共同的東西呢?請大家思考(請幾個同學回答)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他們都是勞動產品——>生產時都耗費了人類勞動——>他們都凝聚了人類勞動。看來他們相同的東西正是他們都花費了人類勞動。他們相等是因為他們花費的人類勞動相等。但是,問題又出現了,我們生產斧頭的勞動和生產大米的勞動形式是不一樣的呀?老師告訴大家:比較兩種勞動,不是比較其具體勞動形式,我們拋開所有勞動的具體形式上的差別,只把勞動理解成人類腦力或體力的消耗,而這種不計較所有勞動在形式上的區別,從各種具體的勞動中抽象出來的最本質、最一般的東西就是無差別人類勞動。

  1 價值的含義:(板書)(請大家把第8頁黑體字劃下來)

  注意: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任何形式的勞動都能從中找到無差別人類勞動,因此,無差別人類勞動是伴隨人類始終的。而價值是隨商品的產生而產生,隨商品的消亡而消亡的,任何勞動只有凝結在商品上才形成價值,不凝結在商品上的勞動無法形成價值。所以說,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

  2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板書)

  價值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而商品交換是人與人之間進行的活,因此商品的價值體現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3 價值反映的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板書)

  任何商品都有價值,但商品的價值不能自我表現出來,必須通過交換,由另一種商品表現出來。我們來看“1把斧頭=15千克大米”這個式子,1把斧頭的價值是通過15千克米表現出來的,我們就把2斤米稱為1只雞的交換價值。也就是說,我們用一種商品來表現另一種商品的價值,用來表現其它商品價值的商品就是交換價值。

  注意:在商品交換的等式中,等號右邊的商品是等號左邊商品的交換價值,這種關系是不可逆的,比如在“1把斧頭=15千克大米”中,只能說15千克大米是只斧頭的交換價值,不能說1把斧頭是15千克大米的交換價值。如果要表示15千克大米的交換價值,必須把等式左右對換,變成“15千克米=1把斧頭”,才可以說,1把斧頭是15千克米的交換價值。所以說,作為交換價值的商品只是用來表現商品價值的,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4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板書并劃書)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價值和價值是什么?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了老師剛開始提的那兩個問題“我們為什么會去買商品?為什么有的東西貴有的東西又便宜呀”了。下一節課我們將來和大家一起學習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以及它給我們的啟示,請同學們下去預習和思考。

  三 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板書)

  同學們看黑板,這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基本屬性包括兩個方面:

  1商品的使用價值;2、商品的價值。那么,二者的關系是怎樣的呢?3、關系(板書)。提到關系就要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看二者的聯系,另一方面看二者的區別。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1)區別(板書)。請同學們思考并歸納,使用價值和價值有那幾點區別?(學生思考后提問)總結:

  ①含義不同;(板書)

  ②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板書)

  ③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板書)

  ④使用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前提,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板書)

  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書上第9頁第三段并思考,(提問)使用價值和價值有怎樣的聯系?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①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板書)

  ②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板書)

  ③二者是對立排斥的,無論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任何人不能同時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板書)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了商品使用價值和使用價值關系這一經濟學中重要的經濟學原理,除了用利于我們正確的理解商品的含義外,更重要的是對我們還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四 意義和啟示

  1 對于消費者 要從商品的基本屬性去考察商品,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板書)(請同學們記好筆記)

  那么現在老師問同學們學習了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以及他們兩個之間的關系,你們有那些體會?請幾個同學起來回答問題。

  教師逐步引導:請問同學們平時去買商品的時候,主要會考慮那些方面呀?

  同學回答:一看我會看它質量好不好,二看它價錢高不高

  老師歸納: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這里我們看商品的質量好不好是從商品的使用價值說的,而價格是從商品的價值說的!我們經常聽見“物美價廉”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作為消費者我們去買商品的時候,我們要從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去考察一個商品,要盡量追求“物美價廉”。

  現在我們大家都喜歡去購買一些名牌產品,原因是什么呢?請大家想一想?

  學生回答:因為名牌產品質量好,用起來大家放心。

  老師引導:那么要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說就是因為名牌商品的使用價值好。

  教師引導:我們去買名牌產品是因為它質量好用起來來放心,我們剛才說了的質量是從商品的使用價值說的,今后凡是我們遇見說質量這樣的詞我們都要從商品的使用價值去考慮。同學們知道我們現實生活中除了有許多名牌的產品外,同學們還會遇到一些假冒偽劣產品。現在老師要問問大家了,假冒偽劣產品是不是商品?

  (同學甲回答):是,因為它是勞動產品,而且用于了交換,符合商品的定義。

  (同學乙回答):不是 因為它沒有真正的商品質量好

  教師歸納:現在老師告訴大家,假冒偽劣產品不是商品,雖然它符合商品的定義,但是如果我們用商品的二屬性來判斷呢?看看它是不是商品,假冒偽劣產品它沒有具備真正正規商品的使用價值,換一句話說她在使用價值是不足值的!假冒偽劣產品在使用價值上都不足值,更談不上具有價值了。因此假冒偽劣產品不是商品。雖然假冒偽劣產品在市場上交換,但是它是國家要禁止的,這就是國家三番五次要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重要原因。假冒偽劣產品不具有應該有的使用價值,假冒偽劣產品根本不是商品根本不應該用于市場交換。

  注意:我們判斷一個東西是不是商品,最基本的判斷方法還是要利用商品的基本屬性來判斷。(基本的判斷方法)

  2 對而言生產者:必須要重視商品的使用價值,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板書)(請大家記下)

  剛才我們學習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我們知道使用價值的價值的物質載體,那么現在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一個大老板,你會怎么辦?(請同學起來發表意見)

  同學回答:我要生產好的東西 因為只有這樣才有人買

  教師歸納:這位同學說的很好,我們的生產者要想使自己的商品賣的好,就必須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這樣給我生產者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必須要重視商品的使用價值,為此必須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多生產適銷對路,物美價廉的商品,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課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商品的基本屬性,基本屬性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分別掌握其含義和特性,重點理解掌握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包括四點區別和三點聯系。以及我們學習了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以及關系的給我們的兩點啟示。

  [鞏固練習]:

  最后,我們來做幾道判斷題,鞏固一下本節課的內容。

  1、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沒有價值。(正確)

  2、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一定有價值。(錯誤)

  3、沒有價值的東西,也一定沒有使用價值。(錯誤)

  4、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正確)

  復習題 :1、商品為什么要交換?

  2、商品為什么能夠交換?

  板書提綱: 正板書

  一 使用價值

  1含義:

  2 屬性:非特有屬性

  3 自然屬性 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4 商品的交換的前提

  二 價 值

  1含義:

  2 屬性 :特有屬性

  3社會屬性 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

  4 交換價值——價值的表現形式,以價值為基礎

  5 商品交換的基礎

  三  關 系

  (1) 區別:

  ①含義不同;

  ②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特有屬性;

  ③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④使用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前提,價值是商品交換的基礎。

  (2) 聯系:對立統一。

  ①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

  ②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③二者是對立排斥的,無論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任何人不能同時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

  四 意義和啟示

  1 對于消費者:要從商品的基本屬性去考察商品,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

  2對而言生產者:必須要重視商品的使用價值,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副板書:

  1把斧頭=15千克大米

  他們都是勞動產品——>生產時都耗費了人類勞動——>他們都凝聚了人類勞動

  1把斧頭=15千克大米

  交換價值——價值的表現形式,以價值為基礎

商品的基本屬性 篇4

  教案

  教學目標 :

  知識方面:識記商品的使用價值、價值的概念。理解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明確使用價值、價值和交換價值三者之間的關系。

  能力方面:通過對價值的理解,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通過對使用價值的和價值關系的分析,培養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

  覺悟方面:增強商品質量意識,認識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對人民群眾的危害性。

  教學重點:

  ,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系

  教學難點 :

  商品價值的含義;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教學方法:

  結合學生實際知識水平,按照由具體——抽象——具體的思維規律,設疑引思,以教師講解為主

  教學過程 :

  [新課導入  ]

  [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商品經濟。我先來復習一下。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說明同學們對知識的掌握還是很牢固的。那同學們還記得上一節課我們講的那個小故事嗎?甲部落的首領偶然的和乙部落首領相遇,偶然的他們兩個就用一頭牛和300斤大米進行了交換,這個時候商品產生了。那我們的故事還沒講完。我想問大家兩個問題:一個他們為什么要交換呢?二是他們為什么能夠交換呢?好,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兩個問題來學習一下。

  [講授新課]

  二、

  [師]我們都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也就是說不是供商品的所有者使用的,而是要通過交換供別人,供社會消費的。一件勞動產品要想實現交換,它首先就必須得有用,得能夠滿足別人的某種需要。沒有用處的東西,是不能夠用于交換的。所以商品的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一個基本屬性,對于這個屬性我要強調幾點:

  第一、商品必須有使用價值。〈板書〉

  為什么呢?

  因為人們去交換商品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商品對自己是否有用。沒有用的東西,是不會有人去交換的。所以商品要想實現交換就必須得有用——即有使用價值。

  第二、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比如說:煤能夠滿足人們取暖、做飯的需要,而蔬菜可以滿足人們吃飯的需要┈┈煤、蔬菜是不同的商品,那么他們滿足的也是人們不同的需求,即它們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

  第三、同一種商品可以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手機,這樣一種商品,具有很多的功能,接打電話、發短信、發郵件、上網、娛樂、攝相、甚至有的手機還可以看電視。同樣是一種商品,它就可以滿足人們許多不同的需求,即手機這一種商品就有很多不同的使用價值。

  到此,我們就應該能夠回答我們剛才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了:商品為什么需要交換呢?

  [生]因為甲部落的牛和乙部落的大米都有使用價值,但是牛和大米的使用價值不同,能夠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所以甲乙需要交換。

  [師]答的真好,同學們為他的精彩回答喝彩。

  牛和大米滿足的是兩個不同部落的人的不同的需求,原由是兩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同造成的。為什么它們的使用價值不同呢?這是由這兩種商品自身的物質構成和其化學成分決定的,而這些都屬于物質自身的自然的屬性。所以商品的使用價值屬性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

  [師]下面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商品有使用價值,那其他的勞動產品,其他的物品有沒有使用價值?請舉例說。

  [生]有,比如說陽光、空氣,比如說自產自消的糧食。這些都不是商品,但他們也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也都有使用價值。

  [師]對,這也就是說,使用價值的屬性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屬性,但必須要有。即使用價值是商品必有非特有的屬性。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甲的牛為什么要和乙的大米相交換了。接下來我們考慮一下第二個問題,為什么1頭牛能夠和300斤大米相交換呢?如果我們用一個公式來表示這次交換,就是1頭牛=300斤大米。它們相等肯定他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那么,到底那些“共同的東西”使它們相等了呢?

  [生]好象很難找出它們相同的東西,從兩件商品的量上看,數量不等、重量不等、體積也不等。

  [師]是不是它們的使用價值相同呢?顯然不是,如果使用價值相同的話,那就沒有必要交換了。到底是什么相等呢?

  咱們來細細的分析一下:

  我們知道這兩件都是商品,這是相同點。是商品就一定是勞動產品,一定會耗費人類的勞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考慮他們不同的使用價值和不同的量,那這兩件商品就只剩下一個共同的屬性——勞動產品。那么它們被生產出來時所耗費的人類的勞動就是可以比較,是相等的。但是,我們知道勞動和勞動是不一樣的,養牛和生產大米的勞動,從具體的勞動形式上看是不能比較的。如果我們再抽去具體的勞動形式就只剩下“勞動”了,這種勞動不是具體的某種勞動,而是沒有差別的腦力和體力的消耗。也就是說,不管是養牛還是生產大米,雖然具體的勞動形式不同,但它們在生產的過程中都要耗費一定的人類的腦力和體力,在這一點上它們的勞動是沒有差別的。

  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的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這是商品的第二個屬性。到這里哪位同學可以結合剛才我們所講的回答一下我們的第二個問題呢?

  [生]1頭牛能夠和300斤大米相交換是因為在生產過程中人類所耗費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相等的。

  [師]對,也就是說它們的價值相等。之所以它們能夠相交換,正是因為它們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東西”。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說:我生產了一支圓珠筆,你們生產了一臺電腦,我想用我的圓珠筆換你們生產的電腦,你們愿意和我交換嗎?

  [生]不愿意。

  [師]為什么啊?

  [生]不劃算。

  [師]是啊,為什么感覺不劃算呢?不正是因為,生產圓珠筆和生產電腦所耗費的勞動是不相等的。而這個勞動就是那個無差別的勞動,即它們的價值不相等。

  [師]我們可以看出商品交換實際上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交換勞動的關系。價值這個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師]是不是所有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都形成價值呢?比如說,自家園子里種的自己吃的蔬菜,它們有價值嗎?

  [生]有,有食用價值。

  [師]可是“食用價值”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在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區分平時我們所說的“價值”和經濟學上所說的“價值”之間的區別。

  盡管自己種的蔬菜有使用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也有人類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但這些產品沒有用于交換。自己消費的時候也就不會考慮其中到底凝結了多少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只有當它用于交換的時候,才去考慮它的價值的大小。可見價值是商品的特有的屬性,或者說是商品的本質的屬性。

  即:是商品就一定有價值,有價值也一定是商品。

  [師]商品的價值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我們看一下我手中的圓珠筆,哪位同學能夠看出它的價值有多大呢?它里邊凝結了多少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呢?它的價值從商品自身我們是看不出來的。那么商品的價值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

  比如:1頭牛和300斤大米相交換是由于價值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1頭牛=300斤大米。等式兩端的商品在交換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等號右邊的商品是等號左邊的商品的價值的表現形式,它們的位置是不能顛倒的。這就是我們下邊要講的另一個問題: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

  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二者成正比例的關系。

  [師]經過上邊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的屬性,也叫商品的二因素。那么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關系呢?接下來我們學習一下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概括的說它們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統一表現在: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二者同時存在,缺一不可。這是因為

  ①作為商品,它的價值是離不開使用價值的,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是價值實現的基礎。沒有使用價值就不能用于交換,不能用于交換就不是商品,不是商品也就沒有價值。

  ②作為商品,它的使用價值也離不開價值,一件東西如果沒有價值就肯定不是商品,即使它有很好的使用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

  對立表現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作為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不能夠同時占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作為生產者想要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讓渡出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消費者如果想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要支付商品的價值。

  [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即商品的二因素,以及它們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學完這一課,我們又掌握了一種判斷商品的方法。本課的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希望同學們課下做一些練習,有助于我們對知識的更好理解和鞏固。

  [課堂鞏固]

  判斷:

  1.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沒有價值。(正確)

  2.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一定有價值(錯)

  3.沒有價值的東西,也一定沒有使用價值(錯)

  4.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正確)

  [板書設計 ]

  使用價值:含義

  (自然的屬性,必有非特有的屬性)

  對立

  關系

  統一

  價值                 含義

  (本質、社會屬性)

  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

  作者:寧偉

  工作單位:河北安新中學

  聯系電話:433

  13703283960

商品的基本屬性 篇5

  本框內容是“商品的基本屬性”,這是高中政治一年級上冊第一課的第二框內容。

  本框內容屬于經濟常識中的基本理論部分,學好本框內容可以為后面的具體經濟常識的學習打好基礎,因而是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它在知識體系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上框內容的繼續和延伸,同時也為下一框學習商品的價值量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在知識方面要求學生識記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理解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能舉例說明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

  在能力方面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進行抽象思維,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在覺悟方面則是要使學生能夠從商品的基本屬性的分析中增強質量意識,認識到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對群眾的危害性;認識商品的基本屬性與生產商品勞動的關系,為批判拜金主義奠定基礎。

  根據教材的特點,本課的重點確立為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因為這是全課最基本的內容,以后教材中的一系列內容都離不開這個基本內容。本課的難點是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以及他們間的關系,這是因為它們是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來的,不是單靠人們的直觀所能掌握的,對于初學經濟學的高一學生目前所具備的知識基礎和思維水平而言太抽象,難以理解。

  教學方法上

  主要是采用設疑提問法和總結歸納法。根據本節中概念的推理過程,找出理解這些問題的關節點,設置若干具體的問題,題題相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共同歸納總結。在學生學法的指導上,主要是指導學生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思維規律,引導學生從接觸到的具體經濟現象出發,從對其的比較分析、綜合中尋找異同點,從而抽象的概括出概念和原理。

  教學流程

  在導入新課部分,首先提出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并提綱挈領的拉出本課所要解決的兩個基本問題:商品為什么要交換,為什么能交換?從而引起學生對本課內容的興趣和求知欲并過度到新課內容的講授。在通過對商品為什么要交換這個問題的分析中概括出商品的第一個基本屬性:使用價值后,進一步提出疑問:商品有使用價值,那么其他的物品、勞動產品是否有使用價值?來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討論,最終總結歸納出: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商品一定有使用價值,但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

  到此時已經解決了本課的第一個基本問題:商品為什么要交換?接著,就可以過度到第二個問題:商品為什么能交換?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或者其它的自然屬性使其相等嗎?在引導學生思考并排除了這些自然屬性使商品能按一定比例交換的可能性后,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商品就剩下一種共同的東西: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時商品的第二個屬性價值就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出交換價值的概念。此時,學生也就不難得出結論:不同商品能按一定比例交換的原因在于價值相等。緊接著,我們可以再進一步的提出疑問:是不是所有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都能形成價值?經過師生共同的探討之后就可以得出結論:價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質的、共有的、本質的屬性。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商品,一定有使用價值。

  接下來就過度到商品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體,缺一不可。再引導學生對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的正確認識。強調指出他們的統一表現在商品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體,對立則表現在交換中,買賣雙方不能同時兼得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最后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件上衣=十公斤大米來說明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再以經濟學中最易理解的買賣雙方的地位不同來強調等式兩邊地位不同,位置不可顛倒。

  到這里新課的教學內容已經可以結束。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再從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角度說明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及其關系的現實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培養他們的質量意識。

  在最后的課堂小結中,將進行歸納總結突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理清整個知識體系,從而形成一個知識網絡。同時為下節課的內容做鋪墊。

  板書設計

  商品的基本屬性

  1、使用價值: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屬性。(自然屬性)

  2、價值:凝結于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特有的、本質的、社會的、共有的屬性)

  3、價值與使用價值的關系:  對立     統一

  (在交換中)(在商品中)

  4、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

商品的基本屬性(通用5篇) 相關內容:
  • 商品的基本屬性教案

    本框內容是“商品的基本屬性”,這是高中政治一年級上冊第一課的第二框內容。本框內容屬于經濟常識中的基本理論部分,學好本框內容可以為后面的具體經濟常識的學習打好基礎,因而是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

  • 第一課 商品和商品經濟

    第一部分《經濟常識》 第一課 商品和商品經濟三、價值規律誤區一 等價交換就是價格與價值相符合的交換 【剖析】對這一命題要作具體地分析:在貨幣出現以前 , 無論是在物物交換中 , 還是在以擴大的等價物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中 , 或者是在以一...

  • 貨幣和商品的關系

    必修1第一單元易混、易錯點辨析一、貨幣和商品的關系比較貨幣普通商品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產生時間不同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商品的產生早于貨幣本質不同本質是一般...

  • 商品和商品經濟教案

    一、基本知識前言部分是全書的起始課。本課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紹了經濟的指導思想、經濟常識的基本內容和學習經濟常識的重要意義。通過前言部分的學習,可以使我們把握本課程的知識體系,認識到學習經濟常識的重要性。...

  • 關于商品價值量的計算題技巧

    1、如果1雙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價交換原則,現在生產皮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增加一倍,而生產上衣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卻減少一半,那么1雙皮鞋可以換幾件上衣?2、如果以前1部手機=2個mp4符合等價交換原則,現在生產手機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 第七課 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教學設計

    第七課 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教學目標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商品服務市場的基本構成狀況和特點;懂得商品服務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環節;理解商品服務市場與國民經濟發展及每一個消費...

  • 第三框 商品的價值量教案

    第三框 商品的價值量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識記:商品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的概念;理解:三組概念:商品價值量和商品價值總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個別勞動生產率;兩個關系:商品價值量與...

  • 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教案

    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 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識記:商品經濟的基本含義、存在條件;理解:商品的含義;商品與物品的區別與聯系;商品與勞動產品的區別與聯系;運用:運用所學知識,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物品進行判斷,區分出哪些屬于...

  • 第一部分《經濟常識》 第七課 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教案

    第一部分《經濟常識》 第七課 商品服務市場和消費者二、家庭消費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誤區一 物質生活消費就是生存資料消費 ; 精神文化生活消費就是發展資料消費 ; 勞務消費即享受資料消費【剖析】〈 1 〉家庭消費的分類:按照消費的內容可...

  • 商品的故事(科教版思品五下)

    主 題:商品世界活動目標:1. 初步了解商業活動是由于人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2. 從日常生活用品的變化感受人們生活的進步,為祖國經濟的發展感到自豪;3. 讓學生探究、交流,了解商業...

  • 《商品的價值量》判斷商品價值量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正比 在人們的直觀印象,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量應該成正比。形成該錯誤觀點的原因有兩點:即對勞動生產率沒有區分和對商品價值量概念理解不清。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

  • 《商品的價值量》判斷商品價值量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成正比 在人們的直觀印象,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量應該成正比。形成該錯誤觀點的原因有兩點:即對勞動生產率沒有區分和對商品價值量概念理解不清。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

  • 商品

    教學目標知識技能 經濟的基本含義;比較說明與物品、與勞動產品的聯系和區別;舉例說明使用價值和價值都是的屬性,卻一不可;區別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說明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結合實例,說明的價值量與社會...

  • 政治教案-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

    1.1.1、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重點:商品的含義;難點:商品經濟的產生; 素質要求:1、知識方面: 識記:商品經濟的基本含義、存在條件和類型; 理解: ⑴商品的定義; ⑵商品與物品的區別與聯系; ⑶商品與勞動產品的區別與聯系; 運用:...

  • 高一政治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渝中区| 西林县| 体育| 西昌市| 衡阳市| 安国市| 潜山县| 神木县| 运城市| 安陆市| 时尚| 财经| 芷江| 汾西县| 桦南县| 余江县| 株洲市| 绵竹市| 永顺县| 益阳市| 兴文县| 秭归县| 孟津县| 福安市| 济阳县| 勃利县| 永靖县| 中卫市| 理塘县| 太康县| 信丰县| 乌恰县| 江孜县| 博罗县| 铜山县| 沁水县| 日喀则市| 绥江县| 武陟县| 翁牛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