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設計
一.課標要求
○ 解析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職能
○ 理解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
二.教學內容分析
第一課“神奇的貨幣”是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的起始課,起著引領和導入作用。貨幣既是生活所離不開的,也是經濟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了貨幣的起源,剖析了貨幣的本質,解釋了貨幣的職能,引出了紙幣及電子貨幣的相關知識。而貨幣與商品緊密聯系在一起,講貨幣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還涉及到商品、商品的價格等內容。
三.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 知道商品的含義
○ 了解由物物交換到以貨幣為媒介交換的必然性
○ 理解貨幣的本質
○ 理解貨幣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知道貨幣還有儲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
○ 理解紙幣的含義及其優點
○ 知道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2.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從一個具體材料入手,通過簡要概括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貨幣出現的必然性,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培養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對貨幣含義的理性認識。
(2)通過簡要說明紙幣的含義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幣是違法行為,并了解愛護和正確使用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提高鑒別假鈔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公平競爭等意識。
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貨幣的基本職能。
2.難點:
(1)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2)紙幣是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五. 教學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學法。創設教學情境,學生自主探究。
2.學法:探究式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體驗式學習。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得買東西,我們拿什么買東西呢?錢。錢是俗稱,在經濟學里我們稱之為貨幣(教師展示100元的人民幣)。一張小小的紙片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購買各種商品呢?本節課我們就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來了解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一.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板書)
(一)貨幣的本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用錢也就是貨幣買來我們需要的東西,比如同學們需要的書、本、電腦,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商品。請同學們想一想,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們和母親親手為你織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可參考“教材p4探究活動一”)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作為商品,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一是勞動產品;二要用于交換。
1.商品的含義: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板書)
同學們思考一下,我們為什么要購買商品呢?(有用)我們買東西要考慮哪些因素呢?(便宜、質量好等)所有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個成語來概括?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物美價廉。這就涉及到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引導學生學習“教材p5探究活動一”)
在現代生活中,購買商品需要貨幣,商品和貨幣似乎是一對孿生兄弟,但并不是從古到今人們都用貨幣購買商品,貨幣的出現要比商品晚得多,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貨幣產生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