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案(通用2篇)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案 篇1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說 課
課文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第二部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在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第一部分是從縱的方面論述,第二部分是從橫的方面論述,全文縱橫交織,互相補充,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作者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抓住了兩個關鍵。第一個是文學與歷史的關系。蕭統的文學定義說,“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學作品必須有想像虛構,還要講求文采。神話傳說、志人志怪,都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搜集而記錄下來的,所以同歷史歸于一類。唐代傳奇,有想像虛構并講求文采,因此就離開歷史而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第二個關鍵是文人加工民間傳說與文人獨立創作的關系。宋元話本小說、演義小說,都是文人采用民間傳說而進行再創作的,寫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尋常的英雄;明清小說,發展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寫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兩個關鍵,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進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作者列舉了四條。這四條與第一部分的內容密切相關。課文論述的內容極為豐富,從時間說,從遠古到清末;從范圍說,小說發展的規律,頭緒紛繁。因此,必須下功夫貫通起來理解,才能正確把握課文的內容。
首先,把第一部分講發展歷程的內容按時間順序串連起來理解。在這中間,可以把發展歷程分為五個階段、兩個關鍵。理解了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內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講發展規律的內容與第一部分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例如第二條規律,因為古代小說脫胎于史傳文學,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對史傳文學的傳統有所繼承,這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
在課文中,作者已經舉了不少實例來說明規律。因此,學生從課文中不難得到啟發,模仿著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進一步說明課文闡述的規律。例如,作者已經用《三國演義》《水滸傳》說明第三條規律,但失之于簡單,不妨要求學生把說明具體化。甚至有些學生熟悉的但作者沒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學生去說明課文中提到的某些規律。這是學習課文的延伸,也有助于進一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并掌握成語的用法。
2.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脈絡和規律,形成對中國古代小說完整的印象。
3.培養學生的閱讀質疑和整合語義的能力。
4.理解作者是如何認識論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的。
5.作者采用大量例子來闡明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是如何處理詳略關系的。
●教學重點
1.閱讀時要注意準確理解文中的個別引文的含義,并能說明有關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2.聯系學生課外閱讀,引導他們系統歸納整理,復習鞏固古代小說知識,這對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來說,具有實際的意義。
3.對古代小說發展規律的準確提取是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對課文中第1、3、10等自然段的準確理解和語義整合是教學中的難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自讀研究學習法。采取自讀歸納、小組討論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通過課前自學探究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文章內容提出疑難問題,然后組織課堂討論與交流解決重點難點,并適當向課外拓展,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質疑能力。
●教學用具
相關資料講義
布置學生預習
1.閱讀課文第一部分(開頭至“中國小說發展的脈絡及特點,大致就是如此”),了解我國小說的發展歷程,并思考完成課后練習一的表格填寫。
2.理解文中引用語句的含義,解決重點字詞。
3.理清結構層次。
(本文論述的是比較專門化的知識,內容比較多,時間跨度大,讓學生預習,了解大概,既能節省課堂上的教學時間,又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推進)
4.課前提供一些古代小說的書目和文章篇目(可視學生讀書的背景情況而定),讓學生進行自學探究,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寫成微型報告,在課堂上交流。
●學習導航
第一課時
一、提問導入
課前我們已經預習了吳組緗先生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這篇文學評論文章,這篇文章的評論對象是我國古代小說,與評價一部文學作品相比,這是一種更高級、更復雜的批評活動。因為文學現象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我國古代小說從上古神話到明清小說,上下數千年。范圍包括筆記、傳奇、話本、演義、擬話本、章回體等多種小說樣式,具體作品更是浩如煙海。作者從宏觀的角度,憑借深厚的語言修養,精練而恰當地表述了自己從長期研究中獲得的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以及發展過程中的某些規律。全文共16個自然段,以“發展”與“規律”為界分作兩大部分。“發展”以時間演進為線逐步展開,每一階段均把握特征,重點介紹;“規律”按主次排列,逐點闡明。加上語言洗練、簡要,因此篇章不長,容量巨大;內涵豐富,框架明晰。
下面我想聯系課外閱讀的情況,請大家來談談自己在課外看過哪些古代小說?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老師把學生列舉的作品一一寫在黑板上):《西游記》《水滸傳》《鏡花緣》《西廂記》《七俠五義》《紅樓夢》《三國志》《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說岳全傳》《老人與海》《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聊齋志異》……(學生回答中的錯誤,老師不需馬上糾正,照樣抄在黑板上,留待下面處理)
師:同學們列舉了這么多的作品,說明大家在課外看了很多書,閱讀面很廣泛,非常好。但是,在你們列舉的作品中有沒有不符合要求的?
明確:《老人與海》不是中國小說,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寫的。《西廂記》是戲劇,不是小說。《三國志》,它不是小說,是歷史著作。小說屬于文學作品,歷史著作則不是。那么,你能說說文學作品和歷史著作有什么區別嗎?(是關鍵,要重點問)
[弄清文學和歷史著作的區別,才能理解課文所論的小說前后期的發展,它是本文的一個關鍵。學生把《三國志》誤認為小說,這給老師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契機,應該抓住不放,深入追問]
二、整體初讀,直逼課文的重點
1.作者是按照什么來給古代小說分段的?分幾個階段?
提示:按照小說的體裁特點。分五個階段:神話傳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話本小說;演義小說。
2.這些小說形式現在已經消失了嗎?
提示:古代小說的原有傳統并沒有也不可能消失,這些形式自然還存在,特別是民間。
填表:
3.作者一共總結出幾條規律?是怎樣闡釋的?
提示:四條規律,即中國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影響很大;古代小說創作立足于現實;受封建文化的摧殘,發展極為艱難。對每一條規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闡明。
4.作者為什么對第三個規律要做更詳細的闡釋?
提示:古代小說立足于現實進行創作,對一般小說尤其是歷史小說而言,讀者不難理解。但神話小說怎么就立足于現實,這卻是容易引起爭議的。所以作者舉《西游記》為例進行更詳細透徹的分析闡釋,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頗。
5.最后一條規律,作者何以寥寥幾筆就寫完了呢?你能幫助舉幾個例子嗎?
提示:讀者結合讀過的歷史和文學資料不難理解,所以略寫;例子如《水滸傳》《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6.一句話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明確本文縱橫交織,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歷程及其規律)
三、回扣課文,突破難點
1.小說是屬于文學作品的,歷史著作則不是。那么,你能說說文學作品和歷史著作有何不同,文學講求文采。文學作品不僅要虛構想像,還要講求文采。而歷史著作要忠實于史實,不虛夸,不溢美。結合課文給文學下定義。
課文第3自然節,蕭統給文學下過一個定義:“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
明確: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像,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指的是虛構、想像。
商榷:由于吳組緗這篇短文中提到“直到梁代蕭統編《文選》,才第一個把文學和歷史區分開來。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學定義,即‘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課本編選者竟然向高三學生(當然也包括教師)又提出這樣一連串問題:
(1)蕭統下這個定義的出發點是什么?
(2)這個定義的正確解釋是什么?
(3)這個對文學的定義,小說作為文學體裁的一種,除了具有這些普遍的特征外,還有哪些獨特之處?
如果你不查閱“教參”,哪怕你是文學理論家,而且對《文選》也作過研究,我也敢斷言你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可能像“教參”里說的那么簡單而“正確”!我倒是從中悟出點編選者的思路特點:把一些復雜、甚至很復雜的問題都簡單化,把課文中的某些說法當作金科玉律。如蕭統說的“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原是一大段文章中的兩句,其含義,自來學者解釋不一,朱自清說:“事出于沉思的事,應當解作事義、事類的事,專指引事而言,并非泛說。”即為不同解釋之一。如果將這兩句看做文學的“定義”,可能更有爭議。而“教參”對此“定義”的“正確解釋”更簡單得驚人:“文學……應該有想像與虛構,同時要有文采。”)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作者引用《史通》的這句話目的是什么?
提示: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此言,是為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的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能夠辯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明鏡照物,妍媸畢露。”作者引用這句話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丑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課文引用此言,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四、探究質疑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實際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比較多的,老師要作一個梳理、歸類和篩選,并將有關問題公布出來。公布出來之后,組織學生作進一步學習研究,切不可由老師包辦代替,將每一道題目的答案講給學生。直接給答案,一來剝奪了學生閱讀學習研究的自我實踐權利;二來老師講的答案也很難為學生所真正消化接受,且這些答案也不一定是全面的、正確的。這里提供學生在學習討論與探究過程中的有代表性的部分材料。
1.第l自然段中,“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為什么?
2.第10自然段說,“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時期,《詩經》、樂府、神話傳說都是政府為了解民情,從民間搜集來的”,請問《詩經》是產生于封建社會制度的上升時期嗎?神話傳說也是政府為了了解民情,從民間搜集來的嗎?
3.第1~6自然段中,幾乎是每段解說古代小說發展的一個時期及特點,為什么第3自然段要插進來寫文學的定義問題?文中用兩個“正是”對這個文學定義作了解釋,這個解釋正確嗎?
4.古代小說發展的第一條規律到底是第9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話,還是第二句話?
關于題1:
思考1.神話的寫作對象是神,傳說的寫作對象是人,本來是可以分開的,但作者偏要把這兩者混為一談。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小說起源問題上,作者的認識是“只有一個”,他不同意“很多起源”的說法,如寓言、史傳、諸子散文等,其實魯迅先生則認為勞動者休息時“彼此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因此,作者只能將神話與傳說合而為一,硬說是“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這是認識上的固執導致了行文上的牽強,根本沒有這個必要。
思考2.其實作者這樣說,正是對前文的“其實源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話傳說”的很好的補充和完善。可能有的讀者讀到此會產生疑問:既然是“神話傳說”,怎么能說是“一個”呢?當讀了“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之后,這個疑問也就冰釋了。當然這句話,更是作者對神話和傳說的獨到見解。神話是把人類一時不能作出科學解釋的自然、社會現象形象化、人格化,使之亦神亦人;而傳說呢,則是把人世間的一些英雄人物和事件虛化、神化,使之亦人亦神。最終給讀者的感受總是“亦神亦人”或“亦人亦神”難以區分。這種觀點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加深對神話傳說的研究與認識。
關于題2:
思考1.關于封建的理解問題,人們往往認為,封建就是封建社會,其實它還指封國土、建諸侯的政治制度。君主把土地分賜給宗室和功臣,讓他們在分封的土地上建國,作為中央政權的屏障。西周時期就像這樣。封建社會是從戰國開始的,樂府是統治階級為了解民情,從民間搜集來的,在漢代,當時的朝廷的音樂官署叫樂府,它的主要任務是采集各地民間詩歌和樂曲。后世把這類民歌或文人模擬的作品也叫做樂府。神話傳說,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是小說的源頭,又怎么能在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由統治者從民間搜集來的呢?
思考2.神話傳說這種文學樣式,雖然作者說它是小說的起源,而且是惟一的源頭,但這并不否認這種源頭的文學樣式在封建制度上升時期就一定會消失,尤其是它的敘人、敘事的傳統,豐富的想像和夸張的手法對后世的小說創作永遠會有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強調的是“政府在封建制度上升時期”為了了解民風民情,從民間搜集的,以供統治者了解民情或其他需要作參考。統治者可以通過搜集民歌民曲來了解民情,為什么不可以通過搜集神話傳說等文學樣式來了解民風民俗民情呢?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我們今天之所以能讀到《詩經》、“樂府”和許多優秀的神話傳說,除少數是民間流傳下來的,更多的還是官方搜集而流傳下來的。如文中所說的《穆天子傳》這樣的神話傳說,記錄的是周穆王駕八駿西游的故事及其言行,統治者的正史上就是把它歸于帝王“起居注”一類,你說這不是政府搜集之后的行為嗎?《山海經》這部富有神話傳說的古代地理名著,據考也是周秦之間的人所記述的。《漢書》顏師古注引如淳云:“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是最有力的證明。
關于題3:
探究1.這一自然段在理解上是一個難點。為什么要插進蕭統《〈文選〉序》給文學下的定義,有什么作用呢?我們從兩個方面看,一是源于作者對古代小說發展的研究成果,他認為古代小說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離不開史實記載,后期才逐漸脫離歷史真正成為文學創作。因此是為了表達作者研究成果之需要。二是從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本身看,可以發現有如下三個作用:一是為了指出蕭統《〈文選〉序》中所指的文學并不包含小說這一文學樣式;二是引出這個定義是為引出對唐代小說成為文學創作情況的敘述;三是為說明唐代小說具有文學創作的基本特征提供理論上的參照標準。這樣看來,第三自然段最后的目的還是在說明古代小說的發展,即說明小說發展到唐傳奇,已經成為一門從歷史中獨立出來的文學門類。
探究2.文段中作者用兩個“正是”對蕭統《〈文選〉序》中的文學定義所作的解釋,從行文來看,閱讀的人是比較容易找到答案的。而事實上,尤其是原義或研究者是否就承認:“事出于沉思”就是“虛構、想像”;“義歸乎翰藻”就是“講求文采”,那是另一回事情。第一,經查《〈文選》序》的原文,方知,這是選編者闡述什么樣的文章才能稱為文學,即什么樣的文章才能入選《文選》的標準。
“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抗直,謀夫之話,辯士之端,冰釋泉涌,金相玉振。所謂坐狙丘,議稷下,仲連之卻秦軍,食其之下齊國,留侯之發八難,曲逆之吐六奇,蓋乃事美一時,語流千載,概見墳籍,旁出子史。若斯之流,又亦繁博。雖傳之簡牘,而事異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至于記事之史,系年之書,所以褒貶是非,紀別異同,方之篇翰,亦已不同。若其贊論之綜輯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細分析原文這段話,不難看出,這是在說哪些文章在不選之列,符合什么樣的標準才入選《文選》。事實雖美,毫無系統,而且不是文學上有意的創作品,放在一邊不選;那些記載事實的史書,也不是純粹文學作品,所以也不選。那么,什么樣的作品才合格呢?只有“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方能被選。這個大膽的擇取,便把經、史、子、雜說,全驅到文學的華室之外,把六藝即文學的說法根本推翻。有想像的,有整個表現的,有辭藻的,才能算文;不如此的不算。這個規定把“文”與“非文”從古籍里分拆開,使在歷史上與文學上“文”與“非文”截然分立,差不多像砌了一堵長墻,墻上寫著:這邊是文學,那邊是文學以外的作品!這個“判斷”真是非常勇敢的,也是非常有利于文學獨立的。
探究3.如果我們就句來論句,我們會發現,這句話解說的是“事”與“沉思”、“義”與“翰藻”之間的關系。那么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給這四個概念詮釋內涵和確定外延。朱自清先生的解釋很大膽,他說,“事出于沉思”的“事”,應當解作事義、事類的事,專指引事而言,并非泛說。我們認為,原文的表述不太妥當,不能說成“虛構、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則正是講求文采”,最好應該表述為:“虛構、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中的‘沉思’”;“‘義歸乎翰藻’中的‘翰藻’,則正是講求文采。”正如禹洪平在《中國青年報》上撰文說,“如果將這兩句看作文學的‘定義’,可能更有爭議。而如果將這句話解釋為‘文學應該有想像與虛構,同時要有文采’,是不是又太簡單了一點?”
關于題4:
按一般人讀書習慣,會毫不懷疑地選擇第一句話,因為從作者的行文來看,似乎明確表述了這層意思。但是從下文的論述重心來看,又分明在第二句話上。而查閱有關資料中的解答也大多是第一句,也有將這兩句話統統寫進去。還沒有發現寫第二句作為答案的。其實正確的解答是第二句。這里涉及的是在閱讀社科文章時,如何確認語句和整合語義的問題。語句的確切認定和語義的恰當整合,是實現有效閱讀的起點。首先是語句的確認。通常可從結構成分上分析句子,我們就不會對赫然在目的語義熟視無睹了。第9自然段只有兩句話,只要我們問一句,這兩句話的主語是什么,馬上就會發現,第一句主語是“中國的小說”,第二句主語是“中國小說的每次發展、進步”。其次是語義的整合。第一句只是說小說之源來自民間,小說的內容反映人民群眾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實際;通過整合發現,實際上講的是一個“源”的問題。第二句較長,分析一下可發現包含三層意思:①中國小說的發展是怎樣取得的;②作家和民間創作的結合關系是促成發展的重要因素;③這種結合關系表現為作家對民間創作的學習和參與。通過整合,對句中基本語義、從屬語義、次從屬語義進行辨認,就會得出“中國小說的發展是由文人作家和民間創作相結合來推動的”這樣一條規律。當然,我們在思考時,還要提醒自己把握分析問題的“切入點”,這里的“起點”是要弄清“發展規律”,而不是小說的“源流”問題。
●延伸閱讀
中國古代小說的性質和范圍
小說與史傳都是敘事散文,都同樣有人物有情節有主題,都同樣有作者概述和場景描寫,它們的區別何在?司馬遷的《史記》,抽出一個片斷來,例如《鴻門宴》,那場景描寫有行動有對話有細節,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說與小說沒有分別。但是,盡管它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卻是史傳而不是小說。根據就在它是據實而寫。古代小說,特別是歷史演義小說,其人物和情節也許是有一些歷史依據的,但作者不過是借它們來抒發自己的胸臆,創作中不免要對原來的事實加以選擇,加以強調,加以重組,加以虛構補充,總體上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本質是虛幻的,因此它是小說而不是史傳。明代謝肇說:“凡為小說及雜劇戲文,須是虛實相半,方為游戲三昧之筆。亦要情景造極而止,不必問其有無也。”(《五雜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則進一步指出小說的價值與史傳的價值不同,“小說始于唐宋,廣于元,其體不一。田夫野老能與經史并傳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續金瓶梅集序》)。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是“史貴于文”,小說因其虛妄無稽而長期遭到輕賤,謝肇和丁耀亢理直氣壯地宣稱小說就是虛妄無稽,闡明小說的價值不系于“實”,而系于“情”,從而明辨了小說的文學品格。史傳說真話,小說講假話,真和假,這就是史傳和小說的區別所在。
不過,一進入作品實際,問題又不那么簡單了。白話小說與史傳的區別很明顯,問題在文言小說系統。縱向來看,唐代以前比較好辦,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小說。古代史志和書目文獻指稱的那個時期的“小說”是別有所指的,并非文學意義的小說。東漢桓譚和班固在處理古代文獻的時候,把那些實錄性質的叢殘小語統稱為“小說”,一部分托古人近于子部而又淺薄者歸在子部,一部分記古事近于史部而又悠謬者歸在史部。這類作品一是實錄,盡管實際上是真偽雜存,但作者是據見聞而錄,不事虛夸和鋪飾。二是文字簡略,篇幅短小,所謂尺寸短書。對這類作品,桓譚和班固是食之不甘,而棄之可惜,故列“小說家”類存之,可備治身理家參考,或可廣見聞資考證。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的興盛自有它的社會文化原因,但在文體上是承襲“小說家”,并且成為唐前“古小說”的主要部分。以實錄和短小為特征的“古小說”充其量只是中國小說的史前形態。進入唐代,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唐代傳奇不避諱虛構,馳騁想像進行鋪敘描寫,實錄的原則放棄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標志小說文體的誕生。傳奇小說的存在,使得“古小說”發生了分化。一支緊跟著史傳走,這就是野史筆記。野史筆記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敘事文,也有說明文和論說文,內容正如明代胡應麟所歸納的有志怪、傳奇、雜錄、叢談、辨訂、箴規六類,以后四類為主體的即是野史筆記;另一支在史傳和傳奇小說之間搖擺,它標榜實錄,篇幅也短小,但比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學色彩比較濃厚,這就是筆記小說。虛與實孰多孰少,對它很難作計量性判斷。歷史學寬容一點,可以把它納入自己的范疇,而小說擴大一點,也應該確認筆記小說為小說家族的一員。
再進一步面對一個作品集子,確認是不是小說就要具體分析了。野史筆記的一個集子中也含有傳奇和志怪性質的作品,如唐代《酉陽雜俎》就有好的志怪作品,宋代《癸辛雜識》就有一些記錄軼事異聞的作品,元末明初的《輟耕錄》中有些篇什則成為后世小說的題材來源,甚至一些文人的文集中也會偶然雜有一些精彩的小說,如《東田文集》中的《中山狼傳》,《九集》中的《負情儂傳》《珠衫》《劉東山》等;相反,筆記小說集中也會夾雜一些雜錄性質的文字,例如用傳奇小說方法寫成的筆記小說集《聊齋志異》也有一些非敘事性的篇章。出現這種情況,與古代人的“小說”觀念有關。盡管明代中期以后通俗文學家們為小說正名,為小說的地位和發展大聲疾呼,但是占統治地位的文化傳統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清代乾隆年間編撰的《四庫全書總目》對“小說”的看法與桓譚、班固的看法基本保持不變,就是一個明證。兩種“小說”概念的并存,是造成小說與史傳有一部分交叉的重要原因。
●學習卡片
《史通》總結了一條,就是“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就是說,愛它而曉得它有缺點,憎它而曉得它有所長。正如我們所理解的: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的矛盾的統一體,不可能有純粹的東西。好人身上有缺點,壞人身上有長處。這完全符合辯證法。但這不是說沒有善惡、是非之分。所愛、所憎,分得清清楚楚;在此前提下,再看次要的方面。比如吳承恩寫《西游記》,創造了個豬八戒,他是個小農生產者。他眼光如豆,心胸也不開闊,而且動搖得很厲害,一遇困難就要散伙,回高老莊去。遇到妖魔鬼怪,孫悟空去打,他卻躲起來睡大覺;回來一看,孫悟空快打贏了,他怕功勞全是別人的了,趕快跑過去打幾耙子。他還愛挑撥離間,幾次在唐僧面前說孫悟空的壞話,把孫悟空趕走。總之,這個人的缺點是很多很嚴重的。但我們并不覺得這個人特別可恨,我們小孩看到他就笑,并沒有把他當成敵人來看。為什么?因為作者還寫了豬八戒的許多更為主要的長處。比如勞而又苦的事情都是豬八戒干的,長途挑經擔,孫悟空是不干的;過那個稀柿洞,硬是豬八戒拿嘴巴拱出一條路來;妖魔鬼怪把他抓起來,他罵到底,從來不投降的。還有,他鬧情緒是常事,可始終沒有脫離取經隊伍,取經隊伍少不了這么一個人。這就是說,作者在創作豬八戒的時候,是“愛而知其丑”的,而且把他的丑大膽放手地寫得很充分。《水滸傳》寫林沖,寫武松,寫魯智深、李逵,都是采取這種態度。“憎而知其善”,也是如此。《三國演義》寫曹操,作者是恨他的,把他當作反面人物來寫。可曹操有雄才大略,最后勝利的還是他。他有很多優點,善于用人,善于識才。抓住一點好處就寫出來,決不掩藏、抹煞。可這些好處,這些雄才大略,就使他成為一個大壞蛋,不是普通的壞蛋。司馬遷寫劉邦,寫項羽,也持這樣的看法。這就是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體驗,寫出真實的人來,寫出有血有肉的人來。《紅樓夢》更是這樣。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可是寫了她很多缺點;薛寶釵是作者不喜歡的,但也并不抹煞她種種的長處。正因為這樣,《紅樓夢》里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使我們感動。“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這一條經驗我們就沒有很好地繼承下來。 我們為什么不能把人物寫得真實起來呢?生活中有多少使人感動的新人新事,叫我們一寫,往往就顯得不真實了。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案 篇2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
[教學目標 ]
(一)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脈絡和線索。
(二)聯系學生課外閱讀,引導他們系統歸納整理,復習鞏固古代小說知識,這對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來說,具有實際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本文是怎樣講述小說的發展歷程和規律的?
歷程:
第1段,論述小說的起源——神話傳說;
第2段,論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志怪、志人小說;
第3段,(含第4段)論述唐代傳奇;
第5段,論述宋元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
第6段,論述小說發展的頂峰——明清小說。
規律:
①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
②史傳文學對小說有較大的影響。
③小說的創作是立足于現實的。
④小說由于受封建統治正統文化的壓迫摧殘,發展尤為艱難。
朝代 小說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作品舉例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女媧補天》《精衛填海》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搜神記》《世說新語》
唐 成熟 唐傳奇 《柳毅傳》《李娃傳》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小說、演義小說 “三言”、“二拍”《說岳全傳》
明清 頂峰 文人獨立創作,關注平凡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 《金瓶梅》《紅樓夢》
[教學難點 ]
掌握中國小說發展的規律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布置預習,掌握大意。
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第一部分(開頭至“中國小說發展的脈絡及特點,大致就是如此”,),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并思考課后“思考和練習一”的表格填寫。(這是一篇新教材,論述的是比較專門化的知識,內容比較多,時間跨度大,讓學生預習,了解大概,這既能節省課堂上的時間,又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推進。)
(二)提問激趣,投石尋機。
板書: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預習了吳組緗先生的這篇文學評論文章,下面我想聯系課外閱讀的情況,請大家來談談自己在課外看過哪些古代小說?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老師把學生列舉的作品一一寫在黑板上):《西游記》、《水滸》、《鏡花緣》、《西廂記》、《七俠五義》、《紅樓夢》、《三國志》、《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說岳全傳》、《老人與海》、《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聊齋志異》……(學生回答中的錯誤,老師不需馬上糾正,照樣抄在黑板上,留待下面處理。)
(由提問導入 ,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擴大知識面,使課內課外相結合,給講述小說發展提供充分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能從學生的回答中尋找問題,有了問題,才有突破口,才能實施點撥教學,所以它能起一石三鳥的作用。)
(三)引議釋疑,直逼關鍵。
師:同學們列舉了這么多的作品,說明大家在課外看了很多書,閱讀面很廣泛,非常好。但是,在你們列舉的作品中有沒有不符合要求的?
生:有。《老人與海》不是中國小說,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寫的。
師:對,我們回答問題,要注意它的針對性。(用黑板擦擦掉《老人與海》。)
生:《西廂記》是戲劇,不是小說。
師:對,我們還要注意文學樣式的不同。(擦掉《西廂記》。)
生:還有《三國志》,它不是小說。
師:對!(這個問題可以直逼關鍵,不能輕易放過,要重錘敲打。)你說不是小說是什么?
生:是歷史著作。
師:說得很對。小說屬于文學作品,歷史著作則不是。那么,你能說說文學作品和歷史有什么區別嗎?(是關鍵,要重點問。)(這位同學若回答不出,可另請其他同學回答并補充。)
〔弄清文學和歷史的區別,才能理解課文所論的小說前后期的發展,它是本文的一個關鍵。學生把《三國志》誤認為小說,這給老師提供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契機,應該抓住不放,深入追問。〕
(四)回扣課文,突破難點
師:(針對學生疑惑,適時予以點撥誘導)要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確實有一點難度。不過沒有關系,課文中間有一段話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再仔細看看課文,把這段話找出來,怎么樣?(學生看書。)
生:老師,我找到了!課文第3自然節,蕭統給文學下過一個定義,就是“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
師:你把這句話再具體解釋一下好嗎?
生:“事出于沉思”指的是虛構、想象,“義歸乎翰藻”指的是講求文采,就是說文學作品不僅要虛構想象,還要講求文采。
師:說得很好,那么歷史呢?
生:歷史要求忠實于史實,不能虛構夸張。
師:說得對。文學和歷史的區別就在于前者可以虛構想象,講求文采;后者則要據史實錄,不虛夸,不溢美,所以說《三國志》是歷史,而《三國演義》才是小說。(擦掉《三國志》。)
(蕭統的文學定義是難點也是重點,下功夫突破它,其余的內容就能迎刃而解;另外,要同學看課文,是把教學從課外再拉回到課內,這樣教學才扎實,才不至于脫離課本天馬行空。)
(五)逐段概括,理清線索。
師:按照蕭統給文學下的定義,我國古代小說可以分成前后兩期,前期離不開史實記載,后期才逐漸脫離歷史真正成為文學創作。請說說前期小說包括哪些?
生:神話傳說和志怪、志人小說。
師:“志”是什么意思?
生:是記錄的意思。
師:后期小說又包括哪些?
生:傳奇、話本和明清小說。
師:劃分得很正確。同學們恐怕已經注意到了這篇文章的一個特點,就是在論述小說的發展時,基本上是一個自然節論述一個發展階段,而且非常簡明扼要。下面我們試著逐段概括一下。
(讓學生逐段概括,并明確)
第1段,論述小說的起源——神話傳說;
第2段,論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志怪、志人小說;
第3段,論述唐代傳奇;
第5段,論述宋元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
第6段,論述小說發展的頂峰——明清小說。
(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進行歸納,既可以讓他們熟悉、掌握課文,更重要的是能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六)呼應開頭,完成練習。
師:經過上面的概括,我們對古代小說發展的線索已經弄清楚了。下面我們來共同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出示畫有表格的小黑板。)補充說明一下,我在原表格上增加了一欄“作品舉例”,大家可以從課本上和黑板上(指黑板上寫的同學列舉的作品)各舉一兩部作品填入欄內。
(學生回答,老師把答案一一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內)
朝代 小說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作品舉例
魏晉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話傳說 《女媧補天》《精衛填海》
魏晉南北朝 發展 “志怪”“志人” 《搜神記》《世說新語》
唐 成熟 唐傳奇 《柳毅傳》《李娃傳》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小說、演義小說 “三言”、“二拍”《說岳全傳》
明清 頂峰 文人獨立創作,關注平凡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 《金瓶梅》《紅樓夢》
(這一教學環節照應了課前預習,做到教學嚴謹,起迄相應。另外,通過填表格的形式不僅使課內外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起到了復習鞏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