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花 未 眠(精選14篇)

花 未 眠

發布時間:2023-08-29

花 未 眠(精選14篇)

花 未 眠 篇1

  江蘇省金湖縣第二中學 丁志平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能夠通過感知,升華到分析概括,進而理解課文主旨

  2、找到并揣摩有含義的語句,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課文主旨及思想感情

  三、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海棠》中的佳句,他半夜醒來,點起蠟燭,原因是擔心花兒睡去,花兒是不會睡的。千年以后,日本作家發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板書課題:花未眠 川端康成

  二、檢查預習

  1、 字詞

  ⑴壁龕(kān) ⑵ 綻放(zhàn) ⑶邂逅(xiè hòu) ⑷陶冶(yě)

  ⑸拙劣(zhuō) ⑹ 迥(jiǒng)然 ⑺ 拜謁(yè)

  2、 解釋

  ⑴不可思議(荒誕,出乎常情) ⑵眾所周知(人人都知道)⑶邂逅(不期而遇) ⑷迥然(相距很遠)

  ⑸難能可貴(做了難做的事,很可貴) ⑹陶冶(培養)

  三、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引子:作者在旅館中,清晨發現“花未眠”,“大吃一驚”,由此產生了新發現,什么新發現?

  (明確:“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3節

  “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5節

  2、作者由花聯想到文學,他指出了一種不良現象,什么現象?

  (明確:人們觀賞畫中花,不留心欣賞真的花。

  3、作者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只有走進現實中去才能產生真知,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 ⑴李迪等人(畫)、羅丹等(銅像)——對自然美仔細觀察創作出優秀作品,也讓人領略到自然美

  ⑵宗達(自家小狗對比)——肯定宗達的寫實精神、細致觀察

  ⑶長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畫)——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是融合的,相得益彰。

  4、舉了這么多例子,作者要說明什么?

  (明確:自然美與藝術美是相通相融,相得益彰的

  5、又聯想到自己的一次游玩,在游覽中發現了什么?

  (明確:自然總是美的,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最后一段:照應開頭,突出美是無限的是邂逅所的,是親近所的。

  附板書:花未眠 ——自然美無限,人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

  聯想文學——人們觀賞畫中花,不留心欣賞真花

  (例)李迪等(畫)、羅丹等(銅像)—觀察仔細 自然美藝術美

  宗達(小狗)——寫實 相通相融

  長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畫)—在我心中相互呼應

  聯想游覽——自然總是美的,只是某些人看到

  四、研讀課文

  1、討論三個觀點之間的聯系。

  (觀點⑴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⑵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需要反復陶冶。

  ⑶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

  明確:告訴我們美是無所不在的,應該提高審美能力,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這也是課文的主旨所在。

  2、討論一下幾個句子的含義。

  ⑴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明確:它的哀傷來自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作者為人而哀。 ②花到開時離敗不遠了,作者移情寄哀傷,為花而哀。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⑵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明確:① 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個尋求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有意或無意錯過的過程,但只要堅韌地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美。③我們要用畢生的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不斷加強。

  ⑶坂本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明確:文學藝術家應該發揚寫實精神,認真觀察自然,準確表現自然,使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這才是文學藝術的極致。我們應該不斷地發現美,親近美,感受美,也只有這樣才會創造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

  ⑷ 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明確: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六、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語,二者交流,也是一種緣分,它來自于心靈上的豁達與沖淡。川端康成對此深有感觸,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寫下了一篇素雅恬靜、韻味深長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們輕聲訴說出一種哀傷之美,并一路領著我們尋找這哀傷的源頭,終于發現到人類感慨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兩相邂逅,才產生一番動人的情懷。而在這片情的背后,也隱隱透出了沉淪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澀。

  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

  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今天起,讓我們盡情擁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七、作業 練習:完成練習題

  作者郵箱:

  [1]

花 未 眠 篇2

  獨舞云間

  板書(一)永遠的雪國、古都和伊豆。

  老師:在我的記憶中對日本有兩個概念:日本男人的矮小殘暴和委瑣,日本女人的精致優雅和隱忍。后來母親告訴我山口百惠演的《古都》《伊豆的舞女》是一個叫川端康成的人寫的,他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二位東方作家,我僅僅記住了這一點。那時侯沉浸在阿信和小鹿純子以及山口百慧的表演里,特別是《伊豆的舞女》中那些華美的和服飄揚的櫻花悱惻的音樂給了我視覺上和聽覺上的美感;后來看了據說是好比我們的《紅樓夢》的《源氏物語》知道了一個叫紫式部的女子,再后來了解到另外一本書《枕草子》也是一個宮廷女官清少納言寫的。川端康成對這兩本書是這樣說的:少年時代,我對《源氏物語》《枕草子》雖然不了解,但是順手撿起來就要讀,可是我把《源氏物語》放下,去讀《枕草子》的時候,頓覺栩栩如生賞心悅目,《枕草子》優雅艷美光燦明快而生動,它潛流著一股美感,給人新鮮而敏銳的感覺,讓我的聯想也馳騁起來。所以作為日本小說家,新感覺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川端康成,其作品有印象主義色彩,意境新穎。

  老師問:同學們比較熟悉的日本動畫人物有?

  學生:櫻桃小丸子,一休,流川楓

  老師:好其中這個聰明的一休和尚對川端康成的影響也很大,一休曾經兩次自殺,那種參透塵世的大悟不免也帶上消極悲觀的情調,所以川端康成受佛教影響其作品帶有消極悲觀的“物之哀”的特點,同學們下來閱讀他的作品注意對這點的鑒別。不管怎樣,川端康成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將給我們帶來自然的美藝術的美的享受。

  板書(二)花的感悟

  老師:即使是一束花的開放也在他的筆下煥發了瞬間的美感,啟動了他對文學的思考。

  老師問:關于花的感悟在同學們的閱讀經驗中有哪些最美的句子?注意不是描寫花而是一種感悟。

  學生:感時花濺淚

  老師:很好!還有沒有?初中課本中一個叫宗璞的作家寫的?

  學生:紫藤蘿瀑布給予作者的生命的感悟

  老師:對,我聽到了花開的聲音是孩子對花開的感悟,看到花在流淚是杜甫對國破家亡的感悟,紫藤花的茂盛是宗璞看到了生命力的感悟,花在笑小草在睡覺是游人應該對花草也有生命的感悟,花未眠也是川端康成對海棠花的靈動生機和靈魂的感悟。

  板書(三)花未眠的啟發

  剛才我們提到了《枕草子》,著名評論家李敬澤說:“她所記得的總是日子中細微的紋理,朝政變亂命運升沉這樣的大事她并不留戀,她留戀一朵花,一種表情,衣裳的顏色,深夜的鳥鳴,她說這是有意思的事,這種對微妙意思的沉溺就是川端康成所謂的日本之美。”

  老師問:那么川端康成怎樣注意到了生活中這樣一朵花呢?

  學生: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老師:美在一瞬間被發現了。所以他大吃一驚!他為什么驚訝?

  學生:發現花未眠。

  學生: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老師:驚訝的本質應該是發現了美。哀傷在日語中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與發現》一文中也提到了對在酒店看到的玻璃杯的美的描述:卡哈拉-希爾頓餐廳的長條桌上,一排整齊的玻璃杯,閃著點點星光,將作為由夏威夷和檀香山的日輝天光海色綠林組成的鮮明的象征,終身銘刻在我的心中。一排在常人看來并不注意的玻璃杯瞬間邂逅于他,產生了玻璃般晶瑩的美感。

  老師問:感悟到一種美會讓我們驚訝激動甚至淚流滿面。那么川端康成這時候在告訴他自己應該怎樣面對美的發現?

  學生: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應該說也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老師問:是啊,川端康成面對美的發現有了活下去的勇氣,你們看下面一段,雷諾阿和米開朗琪羅是否也這樣面對美的發現?

  學生:(都用的課文原句回答)

  老師:可否用自己的語言來歸納?我示范一例:發現美的真諦甚至需要付出畢生的精力。

  學生:自然美無限,人的生命有限,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夠發現美就是成功。

  老師:很好,化用了莊子的名言,也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悲壯。

  老師問:那對米開朗琪羅的話你們怎么理解?

  學生無人回應

  老師:凡高的作品為什么死后才價值連城,死后他的作品被人發現了美,所以凡高因為作品而活下來了。因此米開朗琪羅的話告訴我們發現美還要怎樣?

  學生:不斷的追求發現美,也許生命結束,但是美的東西留存下來了。

  老師:美的東西要被發現,不能缺少一雙發現的眼睛,所以發現花未眠的美是一種難得是一種偶然是一種機緣。美不容易發現美感又不容易形成的。藝術家對美的拷問是無止境的。

  第二課時

  老師:美在哪里?當我伸出雙手時,掬到的卻是一片冰涼的花瓣,那簌簌落下的櫻花啊!這是我在看川端康成的散文集《花未眠》時所感到的“櫻花”的美。

  但是我無法找到真正觸摸櫻花的感覺,它離我太遙遠。我更愛梅花,因為我可以親自買一枝梅插到那陶瓷的瓶里,慢慢欣賞墻上它的疏影品味滿室它的暗香。所以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老師問:談談你在生活中曾經邂逅的美?

  學生:我有一段時間怕戴眼鏡,后來迫于學習的壓力,還是戴了,戴上眼鏡后,感覺眼睛突然一亮,什么東西都看得很清楚,很明快。

  老師:很好的感覺,以前朦朧的看不清楚的都明朗了,是一種美的發現。真是年輕真好。那天我看一個網友發帖子說不戴眼鏡的美感,下來給你介紹,她的心態是看世間越朦朧越有美感,剛好和你獲得的美感相反。

  學生: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認為開著的水像牡丹花,所以我也專門去看了,我感覺也是。

  老師:開著的水?哦,這個同學說的是專門去欣賞了沸騰的水給人的美感就像牡丹花。這也是一種受啟發后對美的主動親近。

  老師:美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戴望舒多么想在小巷逢到一個丁香般的姑娘,就像斷橋上一站你不一定就能等到白蛇娘子和許仙那樣的美麗愛情。好,川端康成在這里要告訴我們美的發現是可遇不可求的,是邂逅所得的美,那么是親近所得又是什么意思呢?

  學生:是一種心靈的主觀感受。

  學生:是要去感受,接觸美。

  學生:是主動的欣賞美。

  老師:很好。如此這樣我們才可能經過長期的美的熏陶,積淀成美感。川端康成通過對生活現象花未眠談到美的發現美的獲得美感的形成。下文他接著告訴我們面對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和藝術家所展示的美有什么不同感受。

  學生:他就是說有時候他覺得插上的花沒有畫中的花美。

  老師:大家對他這樣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意見?

  學生:我覺得他說的是自然的美我們忽視了欣賞畫中的花。

  老師:那你能否告訴我,你看過的畫有沒有讓你產生瞬間美感的?

  學生:有,其實也很多。

  老師:是否感覺畫中的東西很真實的被畫出來?

  學生:是。

  老師:是的,比如我們看到凡高的《向日葵》,強烈的黃色刺激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也許不是一株向日葵而是一大片的黃,熱烈開著的黃,和我們看到的長在花園里的向日葵色彩是如此接近。

  學生:我認為他要告訴我們的是我們是喜歡自然美還是藝術美。

  老師:對,我糾正一下前面那位同學的發言。其實插花也是藝術了,日本有兩種值得一提的藝術。

  學生:插花和茶道。

  老師:對,插花經過藝人對花枝的選擇,對花盆花瓶的選擇,用造型表達生活所需要的一種情緒,達到插花藝術的美。因此下文作者自然提到一些藝術家帶給他的美的感受。無論是畫家畫的手還是表現的肌膚都讓他感覺到了自然和藝術的統一的美,簡單說就是不知道看到的是真的手還是畫中的手,是他自己養的小狗在草地上跑還是畫家筆下的狗了。寫實是什么?

  學生:自然的美和藝術的美的統一。

  老師:好,所以作者欣賞晚霞想到了什么?

  學生:想到了長次郎制造的名為夕暮的茶碗,想到了坂本繁二郎的畫

  老師:三者的共同點就是同樣的色彩同樣的黃昏的真實體現。最重要的是文段最后一句話:顯得更美了。都獲得了美感。確實,在我們周圍也可以獲得這樣的美感。

  成都蓋碗茶的美。老師在黑板上簡筆畫了個茶蓋,上面環繞一行字“可以清心也”。

  老師問:誰來讀讀這句話?

  學生:可以清心也。

  老師:還可以怎么讀?

  學生:清心也可以。

  學生:心也可以清。

  老師:對,這是個回環句。有五種讀法。

  學生齊讀很興奮的樣子: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老師:一個普通的茶碗的美就可以這樣被你發現的。茶是清心的文字也是清心的,喝著讀著你的心也覺得美起來。

  通過我們對這篇文章的解讀,我們看到了川端康成對自然美的膜拜對藝術美的追求,對什么是真正的文學的思考。下來同學們可以課外閱讀他的作品散文集《花未眠》。

  作者郵箱:

  [1]

花 未 眠 篇3

  教學目的:1、  理解文章表達的有關審美的主旨。2、  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3、  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教學設想: 教時:一課時。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為難點。2、善于通過語言,把握文章主旨為重點。教學過程 :一、導語 。《海棠 》( 蘇軾 ):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詩意:東風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潔美麗的光澤,散發陣陣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這時,月亮已轉過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詩人只怕那花兒在深夜里也會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點燃起明亮的燈燭,照看著那一簇簇紅艷艷的海棠。指點:這首詩寫于元豐三年(1080),是詩人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詩中生動地刻畫了月下海棠美麗的光澤、清幽的香味和紅妝粉裹的嬌神態,細致入微地表現了詩人對海棠花憐惜眷愛的殷切情意;同時,也蘊含著詩人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美好的海棠是詩人自比,因為“月轉廊”,花兒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貶謫、懷才不遇,既恰當,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顧影自憐的意思。“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發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歲喪父,3歲喪母,7歲祖母亡,15歲祖父亡,后來姐姐又病故。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涼,這對他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他一生致力于對日本美的探索﹑守護和塑造,寫下了大量了艷麗傷愁的小說和美文,“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達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他于1968年10月17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文學贏得了世界聲譽。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氣自殺。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國》(1937)《千只鶴》(1951)《伊豆的舞女》(1925)。人們并不為擁有他的那些小說感到十二分的喜悅,人們更為喜悅的是那些小說為人們換得的耀眼的光環。因為日本人、世人都與我們一樣,在許多的時間里,不是惋惜作家沒有寫出可以強壯文化的傳世之作,而惋惜沒有拿到諾貝爾獎。人們需要這個獎。人們需要借諾貝爾獎樹立一個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獎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們東方的神。三、 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課前布置了預習。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內容。(一)1、是什么引發了作者的感慨?(動情點 感悟點)“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感觸之一)2、作者由花未眠引發了怎樣的感受和感嘆? 感受和感嘆:由“花未眠”的新發現,作者感悟到: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無限的。(感悟之一)分析:①“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類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則是無限的。”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3)3、怎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5)(二) 找出表述此種感嘆感受的段落(1-5段)。理解下列語句: A、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海棠花本是無情物,“哀傷”從何而來?明確:a①[凌晨盛放 卻無人喝彩]它的哀傷來自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②花兒盛開之時就預示著它已接近衰敗。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無情物,作者移情寄哀傷。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B、“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說明了什么?明確:說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的”,“美是邂逅所得”。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 明確: 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養,熏陶,需要不斷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D、“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這些話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明確:① “美”是客觀存在的,但也同樣要有發現美的眼睛,有審美的能力。②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復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③邂逅取決于靈感,靈感取決于準備。只有熱愛事物,親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小結:正如巴比德說過:機遇往往降臨到頭腦有所準備的人身上。 “美”是一種      不期而遇的心靈感應,是對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種頓悟。只有熱愛自然,增強審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時代的前進,年齡的增長,不會自動增強人感受美的能力。(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美學見解:邂逅所得——審美機遇   親近所得——審美態度   反復陶冶——審美基礎E、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構成因果關系有小題大做,故弄玄虛之嫌嗎?(不)明確: a 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愛生命) b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美。 (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美)c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結論:哪怕為了從一朵花發現美的真諦而活下去也值得(三) 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明確:雷諾阿①發現美的真諦需要付出畢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艱難。② “我還在進步”,表現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開朗琪羅③當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現出來的時候,自己卻已面對死亡。明確:進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這確實是悲慘的事情!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小結: 1、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2、哪怕為了從一朵花發現美的真諦而活下去也值得。•3、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無限。(四)第五段中作者為什么說“一朵花也是好的”?明確: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為“美的啟迪”,成為“美的開光”,能夠引發人發現自然美,能夠發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可知,話是從自然物對于美的啟迪的角度來說的。] (五)下面有幾幅畫,你會仔細凝視哪一處呢?“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感觸之二)“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產生“我們仔細觀察畫中花,卻不怎么留                              心欣賞真的花”的感觸,這實際上是闡發了作者怎樣的美學思想?(第六段)明確:人們應留心欣賞真實的自然之物,藝術家應認真觀察自然。(六)上面有幾幅畫是李迪、錢舜舉、宗達、光琳的作品,還有羅丹的雕塑七到九段例舉了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明確:諸如羅丹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的《勒達像》、宗達的狗、長次郎的茶碗與繁二郎的畫,都強調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認真觀察自然。分析:第7段“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會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第8段中說小狗的形象嚇了“我”一跳,因為它與宗達所畫的小狗很相似。這些語句說明觀察仔細、具有寫實精神的藝術作品可以使人領略藝術所反映出來的“原型”的美。簡言之,我們可以從藝術作品中領略到自然的美。第9段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說明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細觀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藝術美完美結合起來,才能感染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小結:藝術家應該認真觀察自然,準確表現自然,使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悟到自然之美。這才是文學藝術的極致。(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寫實精神)(七)第十段中“可我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為什么?明確:冬天看嵐山,人少,仔細觀察,才真正感受到嵐山的美。[獨處靜觀才能真正發現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為什么說“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明確:①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②作者無他事紛擾,有一種獨特的審美的氛圍,③再加上作者獨到的審美能力,——所以能有獨到的發現。該句作用:照應開頭,突出美是無限的,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四、總結文章的主旨1、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明確: a、 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需要反復陶冶。  c、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  這三個觀點不是孤立的。這三個觀點其實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這就是課文的主旨所在。  2、結束語:美是無處不在的,我們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不斷地發現美,親近美,感受美,也只有這樣才會創造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  文章第一句話“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這“微不足道的問題”指海棠花未眠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個觸發點,作者由此思考了關于生活,關于審美的許多哲理。這種手法就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總結:人有人言,花有花語,二者交流,也是一種緣分,它來自于心靈上的豁達與恬淡。川端康成對此深有感觸,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寫下了一篇素雅恬靜、韻味深長的小品文——《花未眠》。  在生活中我們也曾邂逅了許多美麗的事物,但我們大都是熟視無睹,聽憑那美好的事物從眼前悄然而過,是不是我們這些事物的美好美妙呢?當然不是,那是因為什么呢?還是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缺的就是那雙發現的眼睛。讓我們從今天起盡情擁抱生活感受生活吧!用我們的那雙聰慧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最美的事物吧!五、作業 學習本文你有何感悟,你如何評價本文?動筆寫一篇文章。也可以寫一篇關注生活中的美的作文,自由命題。 

花 未 眠 篇4

  花 未 眠

  川端康成

  教學目的1.     了解作者的觀點,并且從中受到美的啟迪2.     理解文章的脈絡,尤其是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句子和含義教學重難點1.     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2.     理解文中作者的觀點教學方法:點撥法教具:兩機一幕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一、         導語每天上班都是匆匆忙忙地來去,很少去注意一路上的風景。今天,時間比較充裕,于是放慢了腳步,忽然,看到路邊樹下有盛開的花,便摘了一朵,(示物)大家看,當你見到這樣一朵盛開的野花時,你會聯想到什么?(提問)——可能會想到生命的盛開;生命的存在;“山上的野花為誰開又為誰摘”“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那么,當你半夜醒來,發現家中的夜來香或是曇花靜悄悄地開了時,你會有什么感覺呢?——驚異,驚喜,覺得“花未眠”,是吧?(板書課題)二、           講授新課1.     解題、簡介作者:花未眠,是什么意思?花兒象人一樣,它還沒有睡去,它在盛開,它在展示它的青春年華,展示它的美。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欣賞的文章名字。作者為什么要寫花未眠?他從花未眠又聯想到什么呢?我們先來看看有關作者的資料,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本文。(投影)(課文彩頁)2.     配樂朗讀課文(范讀、齊讀)3.     投影顯示:(1) 第2段中,發現“花未眠”,我為什么會大吃一驚?(2) 從“花未眠”的新發現,作者感悟到什么?(3) 底5段中“邂逅”、“親近”兩詞有何含義?(4) 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進一步強化這種感悟的 ?(5)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何聯系?這樣寫有什么藝術效果?(學生討論,老師點撥)4.     思路上面我們已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現在,我們就能很容易地把文章的思路找出來。(板書)同時,我們也可看出文章藝術特色之所在。板書:               自然的海棠花美極了               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首尾相應               人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以小見大花未眠       美是邂逅所得                      形散神聚                     是親近所得                   從藝術美中可以領略自然美                   兩者相得益彰5.     探討全文主旨:明確全文主旨6.     理解文中某些重要句子的含義(課后題二)三、         總結這一節課,我們一起跟隨作者從花未眠的這種自然現象出發,思考關于審美的問題。四、         擴展最后,我想請大家一起來感受身邊的美。(請一位女同學展示畫作《巨手》)(提問) 有什么東西存在?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回答:青銅塑像,壯美)只是這樣而已嗎?我重復一下作者的觀點。(學生回答:同學的手,柔美、纖纖細手)看來,大家都沉醉在藝術美中,忽略了自然的存在了。請大家從今天開始,仔細觀察身邊的一切,就如我發現了這野花的美一樣。也請大家從現在開始,對身邊的人,對你的同桌,笑一笑,你會發現世界是多么的美!五、         練習:看一幅風景畫,發揮想象和聯想,寫一段抒情文字六、         作業

花 未 眠 篇5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能夠通過感知,升華到分析概括,進而理解課文主旨 

  2、找到并揣摩有含義的語句,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課文主旨及思想感情

  三、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海棠》中的佳句,他半夜醒來,點起蠟燭,原因是擔心花兒睡去,花兒是不會睡的。千年以后,日本作家發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板書課題:花未眠 川端康成

  二、檢查預習

  1、 字詞

  ⑴壁龕(kān) ⑵ 綻放(zhàn) ⑶邂逅(xiè hòu) ⑷陶冶(yě)

  ⑸拙劣(zhuō) ⑹ 迥(jiǒng)然 ⑺ 拜謁(yè)

  2、 解釋

  ⑴不可思議(荒誕,出乎常情) ⑵眾所周知(人人都知道)⑶邂逅(不期而遇) ⑷迥然(相距很遠)

  ⑸難能可貴(做了難做的事,很可貴) ⑹陶冶(培養)

  三、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引子:作者在旅館中,清晨發現“花未眠”,“大吃一驚”,由此產生了新發現,什么新發現?

  (明確:“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3節

  “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5節

  2、作者由花聯想到文學,他指出了一種不良現象,什么現象?

  (明確:人們觀賞畫中花,不留心欣賞真的花。

  3、作者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只有走進現實中去才能產生真知,舉了哪些例子?

  (明確 ⑴李迪等人(畫)、羅丹等(銅像)——對自然美仔細觀察創作出優秀作品,也讓人領略到自然美

  ⑵宗達(自家小狗對比)——肯定宗達的寫實精神、細致觀察

  ⑶長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畫)——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是融合的,相得益彰。

  4、舉了這么多例子,作者要說明什么?

  (明確:自然美與藝術美是相通相融,相得益彰的

  5、又聯想到自己的一次游玩,在游覽中發現了什么?

  (明確:自然總是美的,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最后一段:照應開頭,突出美是無限的是邂逅所的,是親近所的。 

  附板書:花未眠 ——自然美無限,人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 

  聯想文學——人們觀賞畫中花,不留心欣賞真花

  (例)李迪等(畫)、羅丹等(銅像)—觀察仔細 自然美藝術美

  宗達(小狗)——寫實 相通相融

  長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畫)—在我心中相互呼應

  聯想游覽——自然總是美的,只是某些人看到

  四、研讀課文

  1、討論三個觀點之間的聯系。

  (觀點⑴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⑵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需要反復陶冶。

  ⑶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

  明確:告訴我們美是無所不在的,應該提高審美能力,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這也是課文的主旨所在。

  2、討論一下幾個句子的含義。

  ⑴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明確:它的哀傷來自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作者為人而哀。 ②花到開時離敗不遠了,作者移情寄哀傷,為花而哀。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⑵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明確:① 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個尋求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有意或無意錯過的過程,但只要堅韌地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美。③我們要用畢生的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不斷加強。

  ⑶坂本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明確:文學藝術家應該發揚寫實精神,認真觀察自然,準確表現自然,使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這才是文學藝術的極致。我們應該不斷地發現美,親近美,感受美,也只有這樣才會創造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

  ⑷ 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明確: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六、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語,二者交流,也是一種緣分,它來自于心靈上的豁達與沖淡。川端康成對此深有感觸,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寫下了一篇素雅恬靜、韻味深長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們輕聲訴說出一種哀傷之美,并一路領著我們尋找這哀傷的源頭,終于發現到人類感慨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兩相邂逅,才產生一番動人的情懷。而在這片情的背后,也隱隱透出了沉淪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澀。

  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

  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今天起,讓我們盡情擁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七、作業 練習:完成練習題

花 未 眠 篇6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定景換點,從不同側面描寫景物,使景物特征畢現的寫法。

  2.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用詞以及多種修辭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的賞析和結構的疏通鑒賞意境之美。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自讀,體會作者對自然美的認識。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詩情畫意,即具有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還有深蘊的人生哲理;我們今天要自主學習的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寫的就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和哲理為一爐的絕妙好文。

  二、感知課文

  1.創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自讀。

  2.點撥:文章由一偶然的發現——海棠,聯想開來,引發對人生和藝術的思考和感悟。由于,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們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藝術品作為啟迪,藝術美讓人們更好地領略社會的真實美;發現美還得需要一定的條件。

  文章形散神聚,畫家雷諾阿的話、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作品、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真正黃昏的天空等內容都是由引發的對藝術的感悟。

  三、重點提示

  鑒賞一些語言優美的散文,重在體味語言,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鑰匙。本文語言優美,通過對語言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懷。課后再找一些美文來體會。

  ①如何理解“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海棠花怒放,作者從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識受到了強烈震撼,他認識到一個人無論處在什么樣的境地,有多少艱難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麗,所以,他說“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從文中第三段中“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句和文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句,結合起來看,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于美的啟迪說的,因而,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怎樣理解?

  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并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兩例的意圖顯而易見。

  他的意圖是: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為什么說“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點撥: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當然是美麗的,給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著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傳統美學中哀婉、幽玄、虛幻因素的影響,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憂郁,所以他認為盛放的花,“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殺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歲喪父 ,3歲喪母 ,7歲祖母亡 ,15歲時祖父亡,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積極參加編輯同人雜志《新思潮》(第六屆),并在該刊發表短篇小說若干篇,其中《招魂節一景》獲得意處好評,打開了他走上文壇的大門。大學畢業后踏入文壇,成為專業作家 。同年 10 月 ,他與橫光利一等人共同創辦同人雜志《文藝時代》。1927年5月《文藝時代》停刊后 ,川端又先后參加了《近代生活》雜志、十三人俱樂部和《文學》雜志的活動 。進入30年代以后,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瘋狂推行戰爭政策。川端大部分時間過著半隱居的生活,繼續寫作幾乎與戰爭無關的作品。

  由于在創作方面不斷取得成果,川端在戰后獲得了多種榮譽頭銜和獎金獎章。1968年10月,瑞典決定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內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氣自殺。

  創作

  川端康成一生寫了100余部長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說,此外還有許多散文、隨筆、講演、評論、詩歌、書信和日記等。他的創作,就思想傾向而言是相當復雜的,并且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的發展過程。他戰前和戰時的創作,可以大致歸為兩類:一類是描寫他的孤兒生活,抒發他的孤獨感情 ,描寫他的失戀過程,抒發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禮的人》、《十六歲的日記》和《致父母的信》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寫的是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所以往往具有描寫細膩、感情真摯、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但也由于僅僅寫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并且自始至終充滿低沉、哀傷的氣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會意義受到一定局限。另一類是描寫處于社會下層的人物,尤其是下層婦女(如舞女、藝妓、女藝人、女侍者等)的悲慘遭遇,表現她們對生活、愛情和藝術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節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溫泉旅館》、《花的圓舞曲》和《雪國》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這類作品比較真實地再現出這些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的不幸 ,比較充分地表達出她們的痛苦,作者對她們報以同情和憐憫。一般說來這類作品在思想價值上要超過第一類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國》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戰后的創作尤其復雜。一方面,他仍然沿著《伊豆舞女》和《雪國》的道路前進,繼續寫作表現人們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會存在的某些問題,或表達出對普通人民的同情態度,或流露出作者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如《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稱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寫出一批以表現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變態性愛為主題的作品,從《千鶴》、《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節越來越離奇,在頹廢的道路越走越遠。

  他的創作,從藝術表現來說也是相當復雜的,并且也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的發展過程。他在實際創作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傾向。有的作品采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極力強調主觀感覺,熱心追求新穎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卻沒有采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主要使用樸素、簡潔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義和意識流小說所吸引 ,相繼寫出兩篇純 屬模仿式的小說——《 針與玻璃與霧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輟筆,并且其后再也沒有寫過這類作品。由此可見,川端不滿足于單純模仿,不肯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決心另辟新徑。所謂新徑,就是將日本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現代派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道路。經過長期探索,他在這條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花 未 眠 篇7

  江西省遂川中學語文組   馮小兵

  教學目的:1、理解文章表達的有關審美的主旨。2、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3、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教學設想: 教時:一課時。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為難點。2、善于通過語言,把握文章主旨為重點。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海   棠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詩意:東風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潔美麗的光澤,散發陣陣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這時,月亮已轉過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詩人只怕那花兒在深夜里也會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點燃起明亮的燈燭,照看著那一簇簇紅艷艷的海棠。

  指點:這首詩寫于元豐三年(1080),是詩人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詩中生動地刻畫了月下海棠美麗的光澤、清幽的香味和紅妝粉裹的嬌神態,細致入微地表現了詩人對海棠花憐惜眷愛的殷切情意;同時,也蘊含著詩人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美好的海棠是詩人自比,因為“月轉廊”,花兒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貶謫、懷才不遇,既恰當,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顧影自憐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發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歲喪父,3歲喪母,7歲祖母亡,15歲祖父亡,后來姐姐又病故。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涼,這對他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他一生致力于對日本美的探索﹑守護和塑造,寫下了大量了艷麗傷愁的小說和美文,“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達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他于1968年10月17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文學贏得了世界聲譽。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氣自殺。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國》(1937)《千只鶴》(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們并不為擁有他的那些小說感到十二分的喜悅,人們更為喜悅的是那些小說為人們換得的耀眼的光環。因為日本人、世人都與我們一樣,在許多的時間里,不是惋惜作家沒有寫出可以強壯文化的傳世之作,而惋惜沒有拿到諾貝爾獎。人們需要這個獎。人們需要借諾貝爾獎樹立一個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獎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們東方的神。

  三、 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

  課前布置了預習。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內容。

  (一)1、是什么引發了作者的感慨?(動情點 感悟點)

  “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感觸之一)

  2、作者由花未眠引發了怎樣的感受和感嘆? 感受和感嘆:由“花未眠”的新發現,作者感悟到: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無限的。(感悟之一)

  分析:①“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類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則是無限的。”(3)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3)

  ③怎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5)

  (二) 找出表述此種感嘆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語句: a、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海棠花本是無情物,“哀傷”從何而來?

  明確:a①[凌晨盛放 卻無人喝彩]它的哀傷來自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②花兒盛開之時就預示著它已接近衰敗。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無情物,作者移情寄哀傷。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b、“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

  明確: 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養,熏陶,需要不斷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這些話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

  明確:① “美”是客觀存在的,但也同樣要有發現美的眼睛,有審美的能力。②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復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③邂逅取決于靈感,靈感取決于準備。只有熱愛事物,親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結:正如巴比德說過:機遇往往降臨到頭腦有所準備的人身上。 “美”是一種不期而遇的心靈感應,是對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種頓悟。只有熱愛自然,增強審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時代的前進,年齡的增長,不會自動增強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美學見解:邂逅所得——審美機遇   親近所得——審美態度   反復陶冶——審美基礎

  d、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構成因果關系有小題大做,故弄玄虛之嫌嗎?(不)

  明確: a 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愛生命) 

  b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美。 (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美)

  c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

  結論:哪怕為了從一朵花發現美的真諦而活下去也值得

  (三) 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明確:雷諾阿①發現美的真諦需要付出畢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艱難。② “我還在進步”,表現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開朗琪羅③當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現出來的時候,自己卻已面對死亡。

  明確:進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這確實是悲慘的事情!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

  小結: 1、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為了從一朵花發現美的真諦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無限。

  (四)第五段中作者為什么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確: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為“美的啟迪”,成為“美的開光”,能夠引發人發現自然美,能夠發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可知,話是從自然物對于美的啟迪的角度來說的。] 

  (五)下面有幾幅畫,你會仔細凝視哪一處呢?“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感觸之二)

  “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產生“我們仔細觀察畫中花,卻不怎么留心欣賞真的花”的感觸,這實際上是闡發了作者怎樣的美學思想?(第六段)

  明確:人們應留心欣賞真實的自然之物,藝術家應認真觀察自然。

  (六)上面有幾幅畫是李迪、錢舜舉、宗達、光琳的作品,還有羅丹的雕塑:手。(第七到九段)

  例舉了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確:諸如羅丹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的《勒達像》、宗達的狗、長次郎的茶碗與繁二郎的畫,都強調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認真觀察自然。

  分析:第7段“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會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第8段中說小狗的形象嚇了“我”一跳,因為它與宗達所畫的小狗很相似。這些語句說明觀察仔細、具有寫實精神的藝術作品可以使人領略藝術所反映出來的“原型”的美。簡言之,我們可以從藝術作品中領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說明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細觀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藝術美完美結合起來,才能感染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小結:藝術家應該認真觀察自然,準確表現自然,使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悟到自然之美。這才是文學藝術的極致。(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寫實精神)

  (七)第十段中“可我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為什么?

  明確:冬天看嵐山,人少,仔細觀察,才真正感受到嵐山的美。[獨處靜觀才能真正發現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為什么說“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明確:①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②作者無他事紛擾,有一種獨特的審美的氛圍,③再加上作者獨到的審美能力,——所以能有獨到的發現。

  該句作用:照應開頭,突出美是無限的,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

  四、總結文章的主旨

  1、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明確: a、 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需要反復陶冶。  

  c、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  

  這三個觀點不是孤立的。這三個觀點其實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這就是課文的主旨所在。  

  2、結束語:美是無處不在的,我們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不斷地發現美,親近美,感受美,也只有這樣才會創造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  

  文章第一句話“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這“微不足道的問題”指海棠花未眠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個觸發點,作者由此思考了關于生活,關于審美的許多哲理。這種手法就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總結:人有人言,花有花語,二者交流,也是一種緣分,它來自于心靈上的豁達與恬淡。川端康成對此深有感觸,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寫下了一篇素雅恬靜、韻味深長的小品文——《花未眠》。  

  在生活中我們也曾邂逅了許多美麗的事物,但我們大都是熟視無睹,聽憑那美好的事物從眼前悄然而過,是不是我們這些事物的美好美妙呢?當然不是,那是因為什么呢?還是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缺的就是那雙發現的眼睛。讓我們從今天起盡情擁抱生活感受生活吧!用我們的那雙聰慧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最美的事物吧!

  五、作業 

  學習本文你有何感悟,你如何評價本文?動筆寫一篇文章。也可以寫一篇關注生活中的美的作文,自由命題。

  請多多提出寶貴意見!2004-10-20

  email:

  [1]

花 未 眠 篇8

  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創作概況。

  2.理解本文所闡述的關于美與審美的問題。

  能力目標

  1.體味作者從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聯類引申的寫法。

  2.品味作品格調高雅、韻味深長的語言風格,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努力培養自己的美感,善于感受和沉思,與自然的交流真正達到精神敞開的境界,做一個生命豐盈、高雅的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鑒賞本文的語言,深刻體會其內蘊。

  ●教學難點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文中援引諸多例子的意圖。

  2.把握以小見大的寫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含義蘊藉的文章需要多次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無道理。

  2.自主感悟,交流提高。本文相對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師宜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而嚴肅的學習和研究環境,盡可能地發揮同學的想像力、創造力,通過自讀質疑、小組討論和全班共同研究等方式,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充分交流,真正做到品讀文章、理解文章、鑒賞文章。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引讀提高,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寫法;學生自主質疑;學生摘句交流,品味文章的語言。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設計

  生命是一條亙古長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輕的歌。古往今來,無數大師用智慧詮釋生命,解讀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川端康成的,沿著這位偉大的思想者的蹤跡,去追尋自然,叩問生命。

  二、作者簡介

  教師分發打印好的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川端康成(1899~1972年),日本小說家。生于大阪市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年時,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繼亡故,14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溘然長逝,給他終生留下了精神創傷。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戀,使他養成了感傷和孤獨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時期就立志成為畫家和文學家。1920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翌年轉入國文系,在《新思潮》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受到菊地池寬的賞識和文壇的注目。1924年大學畢業,同橫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創辦了《文藝時代》雜志,發起新感覺派運動,出版小小說選集《感情的裝飾》。1926年發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從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產作家,一生共寫了500多部(篇)小說,以中短篇小說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還有《禽獸》(1935)、《花的圓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國》(1935~1948)、《千只鶴》(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創作大致可分成戰前和戰后兩個階段。前期主要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慘生活、樸素愛情和執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質和孤獨性以及人與人關系的非現實性。后期除了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和痛苦以外,還有不少作品以資產階級家庭為背景,用肉感的筆調寫病態的性愛,頹廢色彩極為濃厚。而《雪國》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

  川端康成在藝術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學”,并從日本古典文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他還積極學習西方各流派的創作方法。特別重視喬伊斯的意識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川端康成曾說過:“我們的文學隨西方文學潮流而動,但日本文學傳統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學習西方與繼承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幻想的感覺、幽情的哀傷、玄妙的余韻,這種日本傳統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說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視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而不過多刻畫人物的外形和行為。沒有離奇的情節,卻富有詩的韻味。

  川端康成曾長期擔任日本筆會會長,并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1961年獲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勛章。1968年,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4月12日,73歲高齡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2.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請談一談文章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針對這一篇文章,提出一個你最想問的問題。

  (3)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并說說為什么要選摘它。

  學生自讀課文兩遍,思考這些問題。

  3.學生初談印象。

  教師提問:讀文章總會有心得體會,或深刻或膚淺,或全面或片面,或完整或瑣碎,即便沒有心得也是一種心得。下面,請同學們談談文章給你最深刻的印象。

  生1:這篇文章不容易看懂,題目倒挺有詩意的。

  生2:文章內容較散,我理不出頭緒來。

  生3:文章筆觸輕靈,有一種濃濃的詩意。

  生4:文章哲理性強。

  生5:文章有些句子寫得特別美,但又說不出美在何處。

  ……

  教師評價:大家回答得很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都屬于你們自己的心得。希望在以下的學習中能深層激發大家的閱讀潛能,豐富你們的閱讀感受。

  四、引讀提高

  1.理解文章的內容

  (1)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

  學生思考后回答。

  生1:作者寫自己在熱海的一家旅館里,有人送來海棠花插在花瓶中,因為累,他早早沉入夢中,沒在意那些花。夜深人靜,醒來驚訝地發現花還沒有睡,正熱烈地怒放,由此引發一種思考。

  生2:由靜夜里錯過的美生發對自然美的思考。

  生3:作者因一朵午夜綻放的海棠花而感悟審美的問題,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能伴隨年齡而增長。

  生4:作者發現深夜海棠,使他對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認識。

  ……

  教師歸納整理:作者從凌晨發現寫起,引導讀者思考關于美與審美的問題。文章具有啟發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這樣的形象來闡述自己對美,對感受美的認識。

  (2)結合文章內容,探討作者對美、審美的思考和認識。

  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顯示:

  ①第二段中,“我”為什么“大吃一驚”?

  ②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琪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③第五段中,作者為什么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④文章描述羅丹與瑪伊約爾不同的創作風格,有什么用意?

  ⑤第八段中,“我”為什么“嚇了一跳”?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⑥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是為了說明什么?

  ⑦嵐山作者去過多次,為什么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

  學生精讀課文,思考問題。同桌之間交流,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解決。要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如小組有難以解答的問題,提出來,全班共同交流解答。

  學生明確:

  ①因為發現,發現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可從上下文找出相關句子,再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轉換和表述)

  ②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

  ③“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注意第三段中“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句,結合分析可知,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于美的啟迪的角度而說的)

  ④文章引述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例子是為了說明“我們可以從藝術作品中領略到自然之美”。

  ⑤“我”“嚇了一跳”是因為發現小狗的樣子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

  這樣寫是為了說明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樣可以使人領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⑥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說明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⑦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只有兩相邂逅,電光火石之間,才會產生動人的情懷。所以嵐山去過多次,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

  教師總結:未眠的海棠花引發了作者對美的思考和認識: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欣賞自然美,可以欣賞真的自然,也可以欣賞成功的藝術作品,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彼此融合、相得益彰,同樣可以使人領略到自然美,好的藝術作品同樣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發現美是需要機緣的。

  2.了解把握文章的寫法。

  這篇文章寫法較特殊,你能稍作說明嗎?

  學生思考回答。

  生1:文章由此及彼,由海棠談到審美的問題。

  生2:以小見大。

  生3:深入淺出。

  生4:語言素雅恬靜。

  生5:格調高雅,韻味深長。

  ……

  教師總結評價:大家談得很好,概括得很精當。

  五、質疑、解疑

  教師: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思維品質。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提問。

  學生提問。

  教師視問題的質量、代表性、難易程度,決定由老師還是學生來解疑、釋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寫“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2.為什么說“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3.文中畫家雷諾阿說:“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為“畫家雷諾阿害怕進步,因為進步就會讓他更接近死亡”?

  4.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是因為畫中花比真花更美,更值得仔細品味,這樣理解對嗎?

  5.作者能感受到未眠之花的美,感受到嵐山的美,是否在暗示我們,只要獨處或人少,真正仔細觀察它們,就會發現從未有過的美?

  6.如何處理自然美的無限性與人生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明確:1.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開頭,但文章的內容卻并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作者其實要強調對“微不足道”的現象的“發現”與 “思考”。

  2.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去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3.不能這樣理解。畫家雷諾阿臨終仍在說“我相信還在進步”,畫家并非害怕進步,而是以他的話來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優秀的藝術家也不例外。

  4.這樣理解不夠準確。藝術是對自然美的反映,我們從藝術作品中可以領略到自然之美。

  5.文中有“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等句子,從這些句子可知,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發現美需要機緣。

  6.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應由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六、摘句交流

  教師提示:課前同學們已摘抄了自己認為精彩的文句,請你們把自認為最精彩的一句給大家讀一讀,并且說說為什么選摘它。

  學生回答。

  生1:“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作者深刻地領悟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要活下去”,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表達了作者對美的珍視,對人生的堅定信念,令人遺憾的是,他最終仍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生2:“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這句話讓我對美有了新的認識,自然美、藝術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作者是在切身感受京都晚霞的美景而不僅僅從藝術品中感受。

  ……

  七、課堂小結

  川端康成的文字,讀來讓人覺得素雅恬靜。作者從海棠寫起,思考美與審美的諸多問題。是的,自然美是永恒的、無限的,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盡情領略自然美,做一個滿載而歸的旅人吧。

  八、布置作業 

  1.寫一段話,談談你學習本文的收獲、體會。

  2.本文與前三篇文章寫法有何不同,請試著比較一下,說出你的看法。

花 未 眠 篇9

  教學目標 : 

  一、 理解本文主旨:關于美與審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 

  三、 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 

  一、 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過語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發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二、 作者介紹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對日本美的探索、守護和塑造,寫下了大量艷麗傷愁的小說和美文,他憑借《古都》、《雪國》、《千只鶴》在1968年10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文學贏得了世界的聲譽。而川端文學的精髓正是表現在《雪國》等代表作中。從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樣,《雪國》是這樣一種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這個作家可以將自己優秀的資質作為不朽的作品留給后世的礦脈。

  三、 研讀課文

  1、朗讀課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討論明確:a、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需要反復陶冶。

  c、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兩點學生不難從文中找出,第三點學生往往會在作者所列舉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們從作者列舉的例子中找共通點,作者舉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從而概括出答案。)

  2、這三個觀點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聯系?

  明確:不是。

  這三個觀點其實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這也是課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課文主旨以后,我們再來討論一下幾個句子的含義。

  A、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明確:a它的哀傷來自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無情物,作者移情寄哀傷。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B、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明確:a 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美。

  c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

  C、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明確:文學藝術家應該發揚寫實精神,認真觀察自然,準確表現自然,使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這才是文學藝術的極致。

  所以我們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不斷地發現美,親近美,感受美,也只有這樣才會創造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

  (這三個討論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行 ,應多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僅供參考)

  4、文章第一句話大家留意了嗎?一起來讀一讀。

  齊讀:“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文中這“微不足道的問題”指什么?這個“問題”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微不足道的問題”指海棠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個觸發點,作者由此思考了關于生活,關于審美的許多哲理。這種手法就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小結: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這一個環節主要學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來,教師可以就校園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談一談,學生就會有所啟發的)

  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今天起,讓我們盡情擁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花 未 眠 篇10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定景換點,從不同側面描寫景物,使景物特征畢現的寫法。

  2.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用詞以及多種修辭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的賞析和結構的疏通鑒賞意境之美。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自讀,體會作者對自然美的認識。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詩情畫意,即具有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還有深蘊的人生哲理;我們今天要自主學習的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寫的就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和哲理為一爐的絕妙好文。

  二、感知課文

  1.創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自讀。

  2.點撥:文章由一偶然的發現——海棠,聯想開來,引發對人生和藝術的思考和感悟。由于,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們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藝術品作為啟迪,藝術美讓人們更好地領略社會的真實美;發現美還得需要一定的條件。

  文章形散神聚,畫家雷諾阿的話、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作品、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真正黃昏的天空等內容都是由引發的對藝術的感悟。

  三、重點提示

  鑒賞一些語言優美的散文,重在體味語言,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鑰匙。本文語言優美,通過對語言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懷。課后再找一些美文來體會。

  ①如何理解“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海棠花怒放,作者從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識受到了強烈震撼,他認識到一個人無論處在什么樣的境地,有多少艱難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麗,所以,他說“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從文中第三段中“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句和文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句,結合起來看,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于美的啟迪說的,因而,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怎樣理解?

  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并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兩例的意圖顯而易見。

  他的意圖是: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為什么說“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點撥: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當然是美麗的,給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著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傳統美學中哀婉、幽玄、虛幻因素的影響,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憂郁,所以他認為盛放的花,“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殺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歲喪父 ,3歲喪母 ,7歲祖母亡 ,15歲時祖父亡,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積極參加編輯同人雜志《新思潮》(第六屆),并在該刊發表短篇小說若干篇,其中《招魂節一景》獲得意處好評,打開了他走上文壇的大門。大學畢業后踏入文壇,成為專業作家 。同年 10 月 ,他與橫光利一等人共同創辦同人雜志《文藝時代》。1927年5月《文藝時代》停刊后 ,川端又先后參加了《近代生活》雜志、十三人俱樂部和《文學》雜志的活動 。進入30年代以后,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瘋狂推行戰爭政策。川端大部分時間過著半隱居的生活,繼續寫作幾乎與戰爭無關的作品。

  由于在創作方面不斷取得成果,川端在戰后獲得了多種榮譽頭銜和獎金獎章。1968年10月,瑞典決定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內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氣自殺。

  創作

  川端康成一生寫了100余部長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說,此外還有許多散文、隨筆、講演、評論、詩歌、書信和日記等。他的創作,就思想傾向而言是相當復雜的,并且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的發展過程。他戰前和戰時的創作,可以大致歸為兩類:一類是描寫他的孤兒生活,抒發他的孤獨感情 ,描寫他的失戀過程,抒發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禮的人》、《十六歲的日記》和《致父母的信》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寫的是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所以往往具有描寫細膩、感情真摯、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但也由于僅僅寫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并且自始至終充滿低沉、哀傷的氣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會意義受到一定局限。另一類是描寫處于社會下層的人物,尤其是下層婦女(如舞女、藝妓、女藝人、女侍者等)的悲慘遭遇,表現她們對生活、愛情和藝術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節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溫泉旅館》、《花的圓舞曲》和《雪國》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這類作品比較真實地再現出這些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的不幸 ,比較充分地表達出她們的痛苦,作者對她們報以同情和憐憫。一般說來這類作品在思想價值上要超過第一類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國》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戰后的創作尤其復雜。一方面,他仍然沿著《伊豆舞女》和《雪國》的道路前進,繼續寫作表現人們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會存在的某些問題,或表達出對普通人民的同情態度,或流露出作者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如《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稱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寫出一批以表現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變態性愛為主題的作品,從《千鶴》、《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節越來越離奇,在頹廢的道路越走越遠。

  他的創作,從藝術表現來說也是相當復雜的,并且也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的發展過程。他在實際創作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傾向。有的作品采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極力強調主觀感覺,熱心追求新穎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卻沒有采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主要使用樸素、簡潔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義和意識流小說所吸引 ,相繼寫出兩篇純 屬模仿式的小說——《 針與玻璃與霧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輟筆,并且其后再也沒有寫過這類作品。由此可見,川端不滿足于單純模仿,不肯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決心另辟新徑。所謂新徑,就是將日本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現代派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道路。經過長期探索,他在這條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花 未 眠 篇11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定景換點,從不同側面描寫景物,使景物特征畢現的寫法。

  2.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用詞以及多種修辭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的賞析和結構的疏通鑒賞意境之美。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自讀,體會作者對自然美的認識。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詩情畫意,即具有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還有深蘊的人生哲理;我們今天要自主學習的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寫的就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和哲理為一爐的絕妙好文。

  二、感知課文

  1.創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自讀。

  2.點撥:文章由一偶然的發現——海棠,聯想開來,引發對人生和藝術的思考和感悟。由于,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們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藝術品作為啟迪,藝術美讓人們更好地領略社會的真實美;發現美還得需要一定的條件。

  文章形散神聚,畫家雷諾阿的話、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作品、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真正黃昏的天空等內容都是由引發的對藝術的感悟。

  三、重點提示

  鑒賞一些語言優美的散文,重在體味語言,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鑰匙。本文語言優美,通過對語言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懷。課后再找一些美文來體會。

  ①如何理解“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海棠花怒放,作者從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識受到了強烈震撼,他認識到一個人無論處在什么樣的境地,有多少艱難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麗,所以,他說“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從文中第三段中“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句和文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句,結合起來看,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于美的啟迪說的,因而,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怎樣理解?

  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并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兩例的意圖顯而易見。

  他的意圖是: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為什么說“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點撥: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當然是美麗的,給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著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傳統美學中哀婉、幽玄、虛幻因素的影響,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憂郁,所以他認為盛放的花,“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殺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歲喪父 ,3歲喪母 ,7歲祖母亡 ,15歲時祖父亡,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積極參加編輯同人雜志《新思潮》(第六屆),并在該刊發表短篇小說若干篇,其中《招魂節一景》獲得意處好評,打開了他走上文壇的大門。大學畢業后踏入文壇,成為專業作家 。同年 10 月 ,他與橫光利一等人共同創辦同人雜志《文藝時代》。1927年5月《文藝時代》停刊后 ,川端又先后參加了《近代生活》雜志、十三人俱樂部和《文學》雜志的活動 。進入30年代以后,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瘋狂推行戰爭政策。川端大部分時間過著半隱居的生活,繼續寫作幾乎與戰爭無關的作品。

  由于在創作方面不斷取得成果,川端在戰后獲得了多種榮譽頭銜和獎金獎章。1968年10月,瑞典決定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內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氣自殺。

  創作

  川端康成一生寫了100余部長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說,此外還有許多散文、隨筆、講演、評論、詩歌、書信和日記等。他的創作,就思想傾向而言是相當復雜的,并且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的發展過程。他戰前和戰時的創作,可以大致歸為兩類:一類是描寫他的孤兒生活,抒發他的孤獨感情 ,描寫他的失戀過程,抒發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禮的人》、《十六歲的日記》和《致父母的信》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寫的是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所以往往具有描寫細膩、感情真摯、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但也由于僅僅寫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并且自始至終充滿低沉、哀傷的氣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會意義受到一定局限。另一類是描寫處于社會下層的人物,尤其是下層婦女(如舞女、藝妓、女藝人、女侍者等)的悲慘遭遇,表現她們對生活、愛情和藝術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節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溫泉旅館》、《花的圓舞曲》和《雪國》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這類作品比較真實地再現出這些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的不幸 ,比較充分地表達出她們的痛苦,作者對她們報以同情和憐憫。一般說來這類作品在思想價值上要超過第一類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國》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戰后的創作尤其復雜。一方面,他仍然沿著《伊豆舞女》和《雪國》的道路前進,繼續寫作表現人們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會存在的某些問題,或表達出對普通人民的同情態度,或流露出作者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如《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稱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寫出一批以表現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變態性愛為主題的作品,從《千鶴》、《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節越來越離奇,在頹廢的道路越走越遠。

  他的創作,從藝術表現來說也是相當復雜的,并且也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的發展過程。他在實際創作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傾向。有的作品采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極力強調主觀感覺,熱心追求新穎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卻沒有采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主要使用樸素、簡潔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義和意識流小說所吸引 ,相繼寫出兩篇純 屬模仿式的小說——《 針與玻璃與霧 》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輟筆,并且其后再也沒有寫過這類作品。由此可見,川端不滿足于單純模仿,不肯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決心另辟新徑。所謂新徑,就是將日本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現代派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道路。經過長期探索,他在這條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花 未 眠 篇12

  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創作概況。

  2.理解本文所闡述的關于美與審美的問題。

  能力目標

  1.體味作者從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聯類引申的寫法。

  2.品味作品格調高雅、韻味深長的語言風格,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

  努力培養自己的美感,善于感受和沉思,與自然的交流真正達到精神敞開的境界,做一個生命豐盈、高雅的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鑒賞本文的語言,深刻體會其內蘊。

  ●教學難點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文中援引諸多例子的意圖。

  2.把握以小見大的寫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含義蘊藉的文章需要多次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無道理。

  2.自主感悟,交流提高。本文相對來說,理解起來有難度,教師宜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教師應盡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而嚴肅的學習和研究環境,盡可能地發揮同學的想像力、創造力,通過自讀質疑、小組討論和全班共同研究等方式,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充分交流,真正做到品讀文章、理解文章、鑒賞文章。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引讀提高,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寫法;學生自主質疑;學生摘句交流,品味文章的語言。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設計

  生命是一條亙古長流的河,生命是一首古老而年輕的歌。古往今來,無數大師用智慧詮釋生命,解讀自然。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川端康成的,沿著這位偉大的思想者的蹤跡,去追尋自然,叩問生命。

  二、作者簡介

  教師分發打印好的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川端康成(1899~1972年),日本小說家。生于大阪市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年時,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繼亡故,14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溘然長逝,給他終生留下了精神創傷。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戀,使他養成了感傷和孤獨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時期就立志成為畫家和文學家。1920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翌年轉入國文系,在《新思潮》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受到菊地池寬的賞識和文壇的注目。1924年大學畢業,同橫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創辦了《文藝時代》雜志,發起新感覺派運動,出版小小說選集《感情的裝飾》。1926年發表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從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產作家,一生共寫了500多部(篇)小說,以中短篇小說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還有《禽獸》(1935)、《花的圓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國》(1935~1948)、《千只鶴》(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創作大致可分成戰前和戰后兩個階段。前期主要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慘生活、樸素愛情和執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質和孤獨性以及人與人關系的非現實性。后期除了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和痛苦以外,還有不少作品以資產階級家庭為背景,用肉感的筆調寫病態的性愛,頹廢色彩極為濃厚。而《雪國》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

  川端康成在藝術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學”,并從日本古典文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他還積極學習西方各流派的創作方法。特別重視喬伊斯的意識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川端康成曾說過:“我們的文學隨西方文學潮流而動,但日本文學傳統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學習西方與繼承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幻想的感覺、幽情的哀傷、玄妙的余韻,這種日本傳統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說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視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而不過多刻畫人物的外形和行為。沒有離奇的情節,卻富有詩的韻味。

  川端康成曾長期擔任日本筆會會長,并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1961年獲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勛章。1968年,川端康成“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4月12日,73歲高齡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2.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請談一談文章給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2)針對這一篇文章,提出一個你最想問的問題。

  (3)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并說說為什么要選摘它。

  學生自讀課文兩遍,思考這些問題。

  3.學生初談印象。

  教師提問:讀文章總會有心得體會,或深刻或膚淺,或全面或片面,或完整或瑣碎,即便沒有心得也是一種心得。下面,請同學們談談文章給你最深刻的印象。

  生1:這篇文章不容易看懂,題目倒挺有詩意的。

  生2:文章內容較散,我理不出頭緒來。

  生3:文章筆觸輕靈,有一種濃濃的詩意。

  生4:文章哲理性強。

  生5:文章有些句子寫得特別美,但又說不出美在何處。

  ……

  教師評價:大家回答得很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都屬于你們自己的心得。希望在以下的學習中能深層激發大家的閱讀潛能,豐富你們的閱讀感受。

  四、引讀提高

  1.理解文章的內容

  (1)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

  學生思考后回答。

  生1:作者寫自己在熱海的一家旅館里,有人送來海棠花插在花瓶中,因為累,他早早沉入夢中,沒在意那些花。夜深人靜,醒來驚訝地發現花還沒有睡,正熱烈地怒放,由此引發一種思考。

  生2:由靜夜里錯過的美生發對自然美的思考。

  生3:作者因一朵午夜綻放的海棠花而感悟審美的問題,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能伴隨年齡而增長。

  生4:作者發現深夜海棠,使他對美的感受有了新的認識。

  ……

  教師歸納整理:作者從凌晨發現寫起,引導讀者思考關于美與審美的問題。文章具有啟發性,以“海棠花”“小狗”“晚霞”這樣的形象來闡述自己對美,對感受美的認識。

  (2)結合文章內容,探討作者對美、審美的思考和認識。

  請同學們思考以下問題。

  多媒體顯示:

  ①第二段中,“我”為什么“大吃一驚”?

  ②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琪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③第五段中,作者為什么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④文章描述羅丹與瑪伊約爾不同的創作風格,有什么用意?

  ⑤第八段中,“我”為什么“嚇了一跳”?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⑥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是為了說明什么?

  ⑦嵐山作者去過多次,為什么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

  學生精讀課文,思考問題。同桌之間交流,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研究解決。要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如小組有難以解答的問題,提出來,全班共同交流解答。

  學生明確:

  ①因為發現,發現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可從上下文找出相關句子,再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轉換和表述)

  ②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

  ③“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注意第三段中“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句,結合分析可知,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于美的啟迪的角度而說的)

  ④文章引述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例子是為了說明“我們可以從藝術作品中領略到自然之美”。

  ⑤“我”“嚇了一跳”是因為發現小狗的樣子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

  這樣寫是為了說明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的融合同樣可以使人領略到自然之美的道理。

  ⑥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說明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⑦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只有兩相邂逅,電光火石之間,才會產生動人的情懷。所以嵐山去過多次,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

  教師總結:未眠的海棠花引發了作者對美的思考和認識: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欣賞自然美,可以欣賞真的自然,也可以欣賞成功的藝術作品,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彼此融合、相得益彰,同樣可以使人領略到自然美,好的藝術作品同樣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發現美是需要機緣的。

  2.了解把握文章的寫法。

  這篇文章寫法較特殊,你能稍作說明嗎?

  學生思考回答。

  生1:文章由此及彼,由海棠談到審美的問題。

  生2:以小見大。

  生3:深入淺出。

  生4:語言素雅恬靜。

  生5:格調高雅,韻味深長。

  ……

  教師總結評價:大家談得很好,概括得很精當。

  五、質疑、解疑

  教師: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思維品質。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提問。

  學生提問。

  教師視問題的質量、代表性、難易程度,決定由老師還是學生來解疑、釋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寫“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2.為什么說“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3.文中畫家雷諾阿說:“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為“畫家雷諾阿害怕進步,因為進步就會讓他更接近死亡”?

  4.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是因為畫中花比真花更美,更值得仔細品味,這樣理解對嗎?

  5.作者能感受到未眠之花的美,感受到嵐山的美,是否在暗示我們,只要獨處或人少,真正仔細觀察它們,就會發現從未有過的美?

  6.如何處理自然美的無限性與人生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明確:1.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開頭,但文章的內容卻并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作者其實要強調對“微不足道”的現象的“發現”與 “思考”。

  2.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去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3.不能這樣理解。畫家雷諾阿臨終仍在說“我相信還在進步”,畫家并非害怕進步,而是以他的話來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優秀的藝術家也不例外。

  4.這樣理解不夠準確。藝術是對自然美的反映,我們從藝術作品中可以領略到自然之美。

  5.文中有“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等句子,從這些句子可知,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發現美需要機緣。

  6.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應由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六、摘句交流

  教師提示:課前同學們已摘抄了自己認為精彩的文句,請你們把自認為最精彩的一句給大家讀一讀,并且說說為什么選摘它。

  學生回答。

  生1:“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作者深刻地領悟到,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要活下去”,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表達了作者對美的珍視,對人生的堅定信念,令人遺憾的是,他最終仍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生2:“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這句話讓我對美有了新的認識,自然美、藝術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作者是在切身感受京都晚霞的美景而不僅僅從藝術品中感受。

  ……

  七、課堂小結

  川端康成的文字,讀來讓人覺得素雅恬靜。作者從海棠寫起,思考美與審美的諸多問題。是的,自然美是永恒的、無限的,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盡情領略自然美,做一個滿載而歸的旅人吧。

  八、布置作業 

  1.寫一段話,談談你學習本文的收獲、體會。

  2.本文與前三篇文章寫法有何不同,請試著比較一下,說出你的看法。

花 未 眠 篇13

  江蘇省太湖高級中學  金莉

  教學目標 : 

  一、 理解本文主旨:關于美與審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 

  三、 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 

  一、 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過語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發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二、 作者介紹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對日本美的探索、守護和塑造,寫下了大量艷麗傷愁的小說和美文,他憑借《古都》、《雪國》、《千只鶴》在1968年10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文學贏得了世界的聲譽。而川端文學的精髓正是表現在《雪國》等代表作中。從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樣,《雪國》是這樣一種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這個作家可以將自己優秀的資質作為不朽的作品留給后世的礦脈。

  三、 研讀課文

  1、朗讀課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討論明確:a、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需要反復陶冶。

  c、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兩點學生不難從文中找出,第三點學生往往會在作者所列舉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們從作者列舉的例子中找共通點,作者舉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從而概括出答案。)

  2、這三個觀點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聯系?

  明確:不是。

  這三個觀點其實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這也是課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課文主旨以后,我們再來討論一下幾個句子的含義。

  A、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明確:a它的哀傷來自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無情物,作者移情寄哀傷。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B、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明確:a 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美。

  c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

  C、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明確:文學藝術家應該發揚寫實精神,認真觀察自然,準確表現自然,使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這才是文學藝術的極致。

  所以我們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不斷地發現美,親近美,感受美,也只有這樣才會創造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

  (這三個討論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行 ,應多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僅供參考)

  4、文章第一句話大家留意了嗎?一起來讀一讀。

  齊讀:“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文中這“微不足道的問題”指什么?這個“問題”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微不足道的問題”指海棠花未眠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個觸發點,作者由此思考了關于生活,關于審美的許多哲理。這種手法就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小結: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這一個環節主要學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來,教師可以就校園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談一談,學生就會有所啟發的)

  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今天起,讓我們盡情擁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花 未 眠 篇14

  《花未眠》教案

  江西省遂川中學語文組   馮小兵

  教學目的:1、理解文章表達的有關審美的主旨。2、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3、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教學設想: 教時:一課時。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為難點。2、善于通過語言,把握文章主旨為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詩意:東風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潔美麗的光澤,散發陣陣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這時,月亮已轉過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詩人只怕那花兒在深夜里也會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點燃起明亮的燈燭,照看著那一簇簇紅艷艷的海棠。

  指點:這首詩寫于元豐三年(1080),是詩人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詩中生動地刻畫了月下海棠美麗的光澤、清幽的香味和紅妝粉裹的嬌神態,細致入微地表現了詩人對海棠花憐惜眷愛的殷切情意;同時,也蘊含著詩人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美好的海棠是詩人自比,因為“月轉廊”,花兒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貶謫、懷才不遇,既恰當,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顧影自憐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發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歲喪父,3歲喪母,7歲祖母亡,15歲祖父亡,后來姐姐又病故。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涼,這對他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他一生致力于對日本美的探索﹑守護和塑

  造,寫下了大量了艷麗傷愁的小說和美文,“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達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他于1968年10月17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文學贏得了世界聲譽。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氣自殺。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國》(1937)《千只鶴》(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們并不為擁有他的那些小說感到十二分的喜悅,人們更為喜悅的是那些小說為人們換得的耀眼的光環。因為日本人、世人都與我們一樣,在許多的時間里,不是惋惜作家沒有寫出可以強壯文化的傳世之作,而惋惜沒有拿到諾貝爾獎。人們需要這個獎。人們需要借諾貝爾獎樹立一個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獎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們東方的神。

  三、 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

  課前布置了預習。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內容。

  (一)1、是什么引發了作者的感慨?(動情點 感悟點)

  “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感觸之一)

  2、作者由花未眠引發了怎樣的感受和感嘆? 感受和感嘆:由“花未眠”的新發現,作者感悟到: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無限的。(感悟之一)

  分析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類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則是無限的。”(3)“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3)

  

  怎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5)

  (二) 找出表述此種感嘆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語句: A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海棠花本是無情物,“哀傷”從何而來?

  明確a①[凌晨盛放 卻無人喝彩]它的哀傷來自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②花兒盛開之時就預示著它已接近衰敗。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無情物,作者移情寄哀傷。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B“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過來”,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

  明確 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養,熏陶,需要不斷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這些話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

  明確① “美”是客觀存在的,但也同樣要有發現美的眼睛,有審美的能力。②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復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③邂逅取決于靈感,靈感取決于準備。只有熱愛事物,親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結:正如巴比德說過:機遇往往降臨到頭腦有所準備的人身上。 “美”是一種不期而遇的心靈感應,是對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種頓悟。只有熱愛自然,增強審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時代的前進,年齡的增長,不會自動增強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美學見解:邂逅所得——審美機遇   親近所得  ——審美態度   反復陶冶   ——審美基礎

  D、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構成因果關系有小題大做,故弄玄虛之嫌嗎?(

  明確 a 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愛生命

  b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美。 (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美

  c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

  結論哪怕為了從一朵花發現美的真諦而活下去也值得

  (三) 第四段引述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明確:雷諾阿①發現美的真諦需要付出畢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艱難。② “我還在進步”,表現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開朗琪羅③當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現出來的時候,自己卻已面對死亡。

  明確進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這確實是悲慘的事情!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為代表.

  小結 1、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為了從一朵花發現美的真諦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無限。

  (四)

  第五段中作者為什么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確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為“美的啟迪”,成為“美的開光”,能夠引發人發現自然美,能夠發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可知,話是從自然物對于美的啟迪的角度來說的。]

  (五)下面有幾幅畫,你會仔細凝視哪一處呢?“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感觸之二)

  “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產生

  “我們仔細觀察畫中花,卻不怎么留心欣賞真的花”的感觸,這實際上是闡發了作者怎樣的美學思想?(第六段)

  明確人們應留心欣賞真實的自然之物,藝術家應認真觀察自然

  。

  (六)上面有幾幅畫是李迪、錢舜舉、宗達、光琳的作品,還有羅丹的雕塑:手。(第七到九段)

  例舉了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確諸如羅丹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的《勒達像》、宗達的狗、長次郎的茶碗與繁二郎的畫,都強調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認真觀察自然。

  分析:第7段“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會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第8段中說小狗的形象嚇了“我”一跳,因為它與宗達所畫的小狗很相似。這些語句說明觀察仔細、具有寫實精神的藝術作品可以使人領略藝術所反映出來的“原型”的美。簡言之,我們可以從藝術作品中領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寫自己觀察晚霞時,聯想到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說明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對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細觀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藝術美完美結合起來,才能感染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小結:

  藝術家應該認真觀察自然,準確表現自然,使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悟到自然之美。這才是文學藝術的極致。(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寫實精神)

  (七)第十段中“可我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為什么?

  明確冬天看嵐山,人少,仔細觀察,才真正感受到嵐山的美。[

  獨處靜觀才能真正發現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為什么說“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明確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作者無他事紛擾,有一種獨特的審美的氛圍,再加上作者獨到的審美能力,——所以能有獨到的發現。

  該句作用:照應開頭,突出美是無限的,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

  四、總結文章的主旨

  1、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明確: a、 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需要反復陶冶。 

  c、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 

  這三個觀點不是孤立的。這三個觀點其實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這就是課文的主旨所在。 

  2、結束語:美是無處不在的,我們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不斷地發現美,親近美,感受美,也只有這樣才會創造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 

  文章第一句話“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這“微不足道的問題”指海棠花未眠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個觸發點,作者由此思考了關于生活,關于審美的許多哲理。這種手法就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總結:人有人言,花有花語,二者交流,也是一種緣分,它來自于心靈上的豁達與恬淡。川端康成對此深有感觸,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寫下了一篇素雅恬靜、韻味深長的小品文——《花未眠》。 

  在生活中我們也曾邂逅了許多美麗的事物,但我們大都是熟視無睹,聽憑那美好的事物從眼前悄然而過,是不是我們這些事物的美好美妙呢?當然不是,那是因為什么呢?還是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缺的就是那雙發現的眼睛。讓我們從今天起盡情擁抱生活感受生活吧!用我們的那雙聰慧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最美的事物吧!

  五、作業 

  學習本文你有何感悟,你如何評價本文?動筆寫一篇文章。也可以寫一篇關注生活中的美的作文,自由命題。

花 未 眠(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花未眠

    8*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創作概況。2.理解本文所闡述的關于美與審美的問題。能力目標1.體味作者從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聯類引申的寫法。2.品味作品格調高雅、韻味深長的語言風格,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 花未眠

    教學目標: 一、理解本文主旨:關于美與審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 三、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 花未眠2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能夠通過感知,升華到分析概括,進而理解課文主旨 2、找到并揣摩有含義的語句,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課文主旨及思想感情 三、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

  • 花未眠3

    教學目的:1、 理解文章表達的有關審美的主旨。2、 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3、 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教學設想:教時:一課時。重點與難點: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為難點。...

  • 《花未眠》...

    江西省遂川中學語文組馮小兵教學目的:1、理解文章表達的有關審美的主旨。2、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3、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教學設想:教時:一課時。...

  • 花未眠..

    江蘇省金湖縣第二中學 丁志平一、教學目的與要求1、能夠通過感知,升華到分析概括,進而理解課文主旨2、找到并揣摩有含義的語句,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課文主旨及思想感情三、教學內容及步驟一、導入 “只恐夜深花睡...

  • 《花未眠》..

    獨舞云間 板書(一)永遠的雪國、古都和伊豆。老師:在我的記憶中對日本有兩個概念:日本男人的矮小殘暴和委瑣,日本女人的精致優雅和隱忍。后來母親告訴我山口百惠演的《古都》《伊豆的舞女》是一個叫川端康成的人寫的,他是獲得諾貝爾文...

  • 花未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定景換點,從不同側面描寫景物,使景物特征畢現的寫法。 2.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用詞以及多種修辭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 花未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定景換點,從不同側面描寫景物,使景物特征畢現的寫法。 2.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用詞以及多種修辭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 花未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定景換點,從不同側面描寫景物,使景物特征畢現的寫法。 2.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用詞以及多種修辭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 花未眠

    8*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川端康成及其創作概況。2.理解本文所闡述的關于美與審美的問題。能力目標1.體味作者從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聯類引申的寫法。2.品味作品格調高雅、韻味深長的語言風格,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 《花未眠》教學設計[推薦](精選13篇)

    江蘇省太湖高級中學金莉 教學目標: 一、理解本文主旨:關于美與審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 三、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 花未眠 教案(通用9篇)

    汕頭市潮南區礪青中學 鄭光程教學目標: 一、理解本文主旨:關于美與審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 三、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 第一冊花未眠(精選3篇)

    [教學目的] 1、梳理文章脈絡,引導學生感受并體味作者對自然美的感悟; 2、指導學生領會作者因景而悟、發散聯想的構思;3、揣摩一些富有深意的語句,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 《花未眠》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江蘇江都市丁溝中學張廣祥 教學目標:理解文章表達的有關審美的主旨 理解雋永含蓄的語句。 教學時數:1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樂薇那里,竟然成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顶山市| 裕民县| 鹤庆县| 精河县| 亳州市| 阳信县| 沈丘县| 崇州市| 施秉县| 牟定县| 措美县| 富源县| 安宁市| 苍溪县| 上林县| 东明县| 永嘉县| 固阳县| 兰考县| 沧州市| 宁河县| 奎屯市| 孝感市| 诸暨市| 灵石县| 宕昌县| 海丰县| 广饶县| 金堂县| 东港市| 泾源县| 从化市| 淮北市| 清河县| 比如县| 宜丰县| 唐海县| 资阳市| 运城市| 河池市| 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