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通用12篇)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8-24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通用12篇)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文中的詞類活用;掌握“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通過課后練習把握一詞多義。

  2、理解孟子主張──仁政,重視民心向背的積極思想。

  3、體味欣賞本文運用比喻說理,善于運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藝術特色。

  【教學重點】

  理解孟子主張──仁政。

  【教學過程】

  一、孟子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他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稱為“亞圣”。他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

  二、《孟子》簡介

  《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孟子》與《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孟子》比喻準確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三、讀課文,生字正音

  棄甲曳(yè)兵

  涂(tú)有餓莩(piǎo)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

  無(wú)失其時

  謹庠(xiáng)序之教

  頒(bān)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義

  谷不可勝食也(shēng)

  四、重點字詞

  1、通假字:

  無失其時(“無”通“毋”,不要)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涂”通“途”,道路)

  2、名詞活用為動詞:

  填然鼓之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然而不王者

  3、之:

  ⑴寡人之于國也:主語和介賓結構之間無意義。

  ⑵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⑶填然鼓之:襯字,無意義。

  ⑷樹之以桑:襯字,無意義。

  五、文言句式

  1、否定句賓語前置:

  未之有也

  2、介詞結構后置:

  樹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義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3、判斷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4、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

  六、分析課文理解孟子的仁政

  1、提出問題:寡人之民不加多。

  2、分析問題: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解決問題:斯天下之民至焉。

  4、仁政內容:

  孟子的仁政:

  ⑴民本思想,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⑵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

  ⑶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君王要“不擾民”、“不違農時”,要“與民同樂”,才可以“王天下”。

  七、體味欣賞

  1、結構嚴謹。

  2、善用比喻。

  3、氣勢充沛。

  八、通過背誦練習感受孟子的語言魅力

  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王道之始也。

  九、學以致用,課堂思考孟子思想在當今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

  十、課堂練習

  一詞多義。

  十一、結束語

  師總結全文,師生在歌聲中感受孟子的思想。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三、熟讀課文

  1.二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投影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罟不入wū 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頒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5.3、4名同學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8.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組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解決不了,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9.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按學習小組分開,組與組進行比賽。如第一組開始讀課文的某一段或某幾句,讀完之后,可任意點其他小組來翻譯,翻譯對了,可由翻譯對了的小組再讀課文的某段或某幾句,讓其他小組翻譯,以此類推。教師或其他同學可隨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如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別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代表發言。各組同學可隨時發表不同意見)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學生思考、討論、發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     對比       涂有餓莩                比喻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的特點讀出來。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師按此結構逐一提問,學生逐一背誦)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異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動用法,其他使命詞活用為動詞。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數

  例句 出處 釋義

  愿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后》 數目、數量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 cù  密、細密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 shǔ計算

  2.直

  例句 出處 釋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徑直、直接

  3.發

  例句 出處 釋義

  百發百中 成語 發射

  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于國也》 打開

  野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 出發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 發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出、抒發

  4.兵

  例句 出處 釋義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兵器

  窮兵黷武 成語 戰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 軍隊

  草木皆兵 成語 士兵

  5.勝

  例句 出處 釋義

  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盡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優美的

  三、閱讀訓練(附材料)

  投影: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②死者壹③灑④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⑤耨⑥;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釋:①叟:對老頭得稱謂,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灑:xǐ通“洗” 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

  [譯文]梁惠王對孟子說:“魏國在當時,天下沒有比它更強大得國家了,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這時候,東邊和齊國打仗,敗給了齊國,我的大兒子死了;西邊又敗給秦國,喪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邊又受到出國污辱。我感到這是奇恥大辱,希望能夠替我國所有犧牲的人報仇雪恨,您說怎么辦才行?”

  孟子回答說:“土地見方百里的小國,行仁政可以使天下歸服。魏國這樣的大國,王如對人民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督促老百姓深耕細作,早除雜草,使年輕人在閑暇時間,學習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做事盡心盡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來侍奉父親兄長,出去用來對待上級。這樣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擊秦國楚國擁有堅固盔甲、鋒利刀槍的軍隊了。

  “秦國楚國征兵派夫,耽誤老百姓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來養活父母。父母挨凍挨餓,兄弟妻子兒子東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們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王若發兵前往征討,誰能與您抗衡呢?所以說:‘行仁政的人,無敵于天下。’請王不要懷疑。”

  教師注釋疑難詞句。

  要求學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結合課文,談談孟子的仁政思想。

  學生討論,暢所欲言,交流看法。

  四、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的都是實行仁政是統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不是嗎?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及其強大的金融風暴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國共產黨,我們的黨是戰無不勝的黨。

  五、布置作業 

  1.預習《勸學》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書設計 ]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                  對話                           孟子

  疑問(移民移粟)                                      設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何如(設圈套)

  不可(走進圈套)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施仁政的措施  (目的)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要求。

  孟子見梁惠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①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②矣。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則苗浡⑤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要求:認真認識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實行仁政是統一天下的根本保證。

  提示:這一章孟子論述了“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張國家統一。實現統一,孟子反對殺人,也就是反對戰爭。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統一天下。

  注釋:①卒:(cù)突然,出人意料。②槁:干枯。③油然:盛多的樣子。④沛然:大雨滂沱的樣子。⑤浡(bō)蓬勃的樣子。⑥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養,這里引申為治理。⑦由:同“猶”

  [譯文]孟子謁見梁惠王,出來以后,對人們說:“遠遠打量,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氣勢。他驀地問我:‘天下要則那樣能夠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天下歸于統一就會安定。’‘那么誰能統一天下呢?’他又問道。‘不隨便殺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誰來追隨他呢?’他又問。我回答說‘天下的人沒有誰不愿擁護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長情況嗎?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會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現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會生機勃勃地重新生長起來。像這種情況,有誰能改變呢?現在各國國君,沒有誰不是殺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隨便殺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會伸長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這樣,老百姓歸附擁戴他,就像水流向低處,湍急迅猛,什么也擋不住啊!”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三、熟讀課文

  1.二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投影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罟不入wū 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頒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5.3、4名同學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6.男女同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8.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組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解決不了,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9.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按學習小組分開,組與組進行比賽。如第一組開始讀課文的某一段或某幾句,讀完之后,可任意點其他小組來翻譯,翻譯對了,可由翻譯對了的小組再讀課文的某段或某幾句,讓其他小組翻譯,以此類推。教師或其他同學可隨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提問: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如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別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代表發言。各組同學可隨時發表不同意見)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政策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政策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提問: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提問: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學生思考、討論、發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     對比       涂有餓莩                比喻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的特點讀出來。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師按此結構逐一提問,學生逐一背誦)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異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動用法,其他使命詞活用為動詞。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二)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數

  例句 出處 釋義

  愿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后》 數目、數量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 cù  密、細密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 shǔ計算

  2.直

  例句 出處 釋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徑直、直接

  3.發

  例句 出處 釋義

  百發百中 成語 發射

  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于國也》 打開

  野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 出發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 發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出、抒發

  4.兵

  例句 出處 釋義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兵器

  窮兵黷武 成語 戰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 軍隊

  草木皆兵 成語 士兵

  5.勝

  例句 出處 釋義

  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盡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優美的

  三、閱讀訓練(附材料)

  投影: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②死者壹③灑④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⑤耨⑥;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釋:①叟:對老頭得稱謂,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灑:xǐ通“洗” 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

  [譯文]梁惠王對孟子說:“魏國在當時,天下沒有比它更強大得國家了,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這時候,東邊和齊國打仗,敗給了齊國,我的大兒子死了;西邊又敗給秦國,喪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邊又受到出國污辱。我感到這是奇恥大辱,希望能夠替我國所有犧牲的人報仇雪恨,您說怎么辦才行?”

  孟子回答說:“土地見方百里的小國,行仁政可以使天下歸服。魏國這樣的大國,王如對人民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督促老百姓深耕細作,早除雜草,使年輕人在閑暇時間,學習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做事盡心盡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來侍奉父親兄長,出去用來對待上級。這樣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擊秦國楚國擁有堅固盔甲、鋒利刀槍的軍隊了。

  “秦國楚國征兵派夫,耽誤老百姓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來養活父母。父母挨凍挨餓,兄弟妻子兒子東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們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王若發兵前往征討,誰能與您抗衡呢?所以說:‘行仁政的人,無敵于天下。’請王不要懷疑。”

  教師注釋疑難詞句。

  要求學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結合課文,談談孟子的仁政思想。

  學生討論,暢所欲言,交流看法。

  四、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的都是實行仁政是統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不是嗎?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及其強大的金融風暴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國共產黨,我們的黨是戰無不勝的黨。

  五、布置作業 

  1.預習《勸學》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書設計 ]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                  對話                           孟子

  疑問(移民移粟)                                      設喻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何如(設圈套)

  不可(走進圈套)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                              施仁政的措施  (目的)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要求。

  孟子見梁惠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①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②矣。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則苗浡⑤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要求:認真認識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實行仁政是統一天下的根本保證。

  提示:這一章孟子論述了“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張國家統一。實現統一,孟子反對殺人,也就是反對戰爭。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統一天下。

  注釋:①卒:(cù)突然,出人意料。②槁:干枯。③油然:盛多的樣子。④沛然:大雨滂沱的樣子。⑤浡(bō)蓬勃的樣子。⑥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養,這里引申為治理。⑦由:同“猶”

  [譯文]孟子謁見梁惠王,出來以后,對人們說:“遠遠打量,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氣勢。他驀地問我:‘天下要則那樣能夠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天下歸于統一就會安定。’‘那么誰能統一天下呢?’他又問道。‘不隨便殺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誰來追隨他呢?’他又問。我回答說‘天下的人沒有誰不愿擁護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長情況嗎?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會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現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會生機勃勃地重新生長起來。像這種情況,有誰能改變呢?現在各國國君,沒有誰不是殺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隨便殺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會伸長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這樣,老百姓歸附擁戴他,就像水流向低處,湍急迅猛,什么也擋不住啊!”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4

  【設計思路】

  本文選自語文新課標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屬于古代議論性散文。在此之前,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分別是古代敘事性散文和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與本文相較,文本內容較長,涉及的文言詞句的知識點較多教全面,已經給學生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因此,把梳理文意的任務交給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以釋疑問難為主。

  本單元重在議論說理,那么,學習議論的藝術,感受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并聯系現實做適當延伸就成了課堂的重點。本節課立足于文本,圍繞孟子的“仁政”思想展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思考和議論能力。同時,借助朗讀體會孟子雄辯的藝術特征。

  同時,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孟子不僅創立了仁政學說,也關注道德倫理,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讓學生對此有所涉獵和思考,也是幫助他們感受孟子的有效途徑。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預習疏通詞句,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學習其論辯藝術。

  過程與方法:教師用情景設計、問題啟發作引導,學生的自主發現式學習與小

  組探究式學習相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孟子文章雄辯的氣勢,關注現實社會,注重提升修養。

  【教學重點】

  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

  學習孟子運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藝術。

  【教學過程】

  導入

  (課前播放百姓逃難視頻)張養浩曾說,這天下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剛才的這個短片里,我們看到了戰亂之時,百姓輾轉流離、彷徨悲苦的凄慘情景。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學生回答引導)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夠給我們以啟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國也》。

  整體把握

  齊聲讀,整體感知

  學生拿著筆,將自己的與集體讀音不一致之處做標記,讀完后迅速核對統一。

  自由讀,疏通詞句

  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和此前的預習速讀全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商討解決。

  教師出示五個句子請學生翻譯,以考查對文意的掌握情況。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內容探究

  1、教師設疑,引導學生細讀文本

  【活動設計】

  將學生分為三大塊,分別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梁惠王為什么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探究其心理,結合時代背景)

  孟子是怎樣向梁惠王說明道理的?(從論證方法和語言修辭特點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討論后要形成書面文字,推舉出小組長做代表發言。回答要以文本為依據,適當聯系所知的課外知識。

  逐個解決問題(以學生的理解回答為主,教師引導輔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問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聯系第二段“王好戰”

  介紹背景: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匱乏、勞力不足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質相同

  談具體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選取一段讓學生齊讀,感受其充沛的氣勢

  “狗彘食人食”與“涂有餓殍”的強烈對比,及“刺人而殺之”的比喻,指出了統治者應有的態度

  此題的關鍵點在于,不只是對原文的翻譯解釋,而要進行理解歸納。

  (“王道之成”相較于“王道之始”,在物質生活層面有大幅度提升,并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層面。)

  孟子,戰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繼承者與發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為本,反對暴政;

  減輕刑罰,輕徭薄賦;

  制民之產,使民以時;

  重視教化,與民同樂。

  原來孟子是在告訴梁惠王,只要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就會心滿意足了。帶著這種認知,讓我們一起再把最后三段朗讀一遍。

  探究現實意義,引導學生關注現實

  孟子的“仁政”思想無疑是極具人文情懷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維持社會秩序的戰國時代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但它的人文光輝并未消減,反倒在幾千年后的現代社會里大放異彩。請聯系現實,談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現代社會的體現。

  提示:分田到戶,使農民都有土地

  取消農業稅,給以種糧補貼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

  家電下鄉、城鎮醫保等

  拓展延伸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博大不僅體現在治政方面,也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里,我選取了孟子學說中的幾句,請大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引導學生提高完善個人品格,提高自身素質)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若學生打不開思路,教師可以以第二句做示范引導:

  古人言:“知恥近乎勇。”羞恥感也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安于自己的落后,滿足于現有的安逸,我們是永遠沒有辦法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

  結束語

  這些文字所體現的僅僅是孟子思想的冰山一角。在群雄爭霸的戰國亂世里,在游說諸侯的艱難生涯中,孟子依然時時關心民生疾苦,處處傳播道德倫理。他的光輝歷經數千年的歲月而益發耀眼。那么,通過這短短的一節課,你收獲了什么?你還想了解什么呢?請大家將你的想法在課后形成文字交給老師,給老師的教學以好的反饋指導。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提問:民不加多

  析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解答:具體措施排比

  應有的態度對比、比喻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也體現了孟子的這一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

  [板書題目]

  二、誦讀

  1.教師范讀正音

  王好(hào)戰            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    數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生喪(sàng)死無憾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餓莩(piǎo)

  2.學生齊讀(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人)。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誦讀第一段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政策,結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于國盡心           結果

  梁惠王          移民,移粟         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讀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察鄰國之政”二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

  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設喻,這樣便于啟發對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從而不知不覺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治者有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輕或重的區別。

  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誦讀二、三、四段。

  指導朗讀: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讀起來應從容不迫。“以戰喻”后可稍長停頓,“則如何”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于  焉耳矣  兇  無如  加  好  請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無  于

  五、作業 

  1.背誦前兩部分。

  2.理解常用實詞、虛詞。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導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來啟發梁惠王,指出他與鄰國的實質是一樣的,那怎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張。

  三、分析

  1.誦讀第五段

  請學生依據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教師訂正)。

  理解內容。

  [投影]        措施                      效果

  ,                   不可勝食也叫

  ,                   不可勝食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

  ,                   不可勝用也。

  說明:“不可勝……也”給人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運用了排比手法。

  理清本段層次。

  提示:第一層    第1、2、3小句

  第二層    第4句

  第三層    第5句    全段中心

  指導朗讀:第一層三句,語勢逐層上升,最后一層全段中心,作為最突出的部分。“養生喪死無憾”一語出現兩次,前者可輕讀,后者應重讀。

  請學生朗讀。

  引導當堂背誦。

  2.朗讀第六段

  請學生依據書下注釋

  [投影]

  與第五段比較異同處。

  提示:同是發展生產,強調“不違農時”,“以時入山林”,“無失其時”,“勿奪其時”。這些都強調不要耽誤生產時機。側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驅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發展生產,制民之產外,第六段還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張。

  指導朗讀: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項基本內容,四個“矣”陳述語言,氣勢充沛。最后總結“不……未……”雙重否定句式,讀得應堅定有力。

  請學生朗讀。

  引導當堂背誦。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違  時  勝  數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樹  衣  畜  無  謹  庠序  教  申  孝  悌  義  頒  負  戴  王

  五、作業 

  1.熟練背誦第五、六段。

  2.識記本課學習的文言實詞、虛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導人

  梁惠王對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為做得很好,實際上與其他國君都一樣。孟子從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方面詳細闡述了使民加多的辦法,但這還不夠,君王對此還應有什么態度呢?我們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

  1.誦讀第七段。

  理清內容:

  [投影]

  說明:一方面寫出了社會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對梁惠王自認為“于國盡心”的駁斥。

  孟子最后還用了一個比喻,是怎樣比的?

  提示: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

  指導朗讀:“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諸侯貴族的荒淫,朗讀時,要表現出說話人的義憤。“涂有餓莩”句要讀出其悲憤的語氣。“人死”句是借用諸侯國君的自我辯護的口氣,應讀得有諷刺意味。用比喻來反駁,應用質問的口吻來讀。最后,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應用和緩、勸勉的語氣。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歸納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發展生產,制民之產,教化百姓,還有最后除虐政。總的來說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書]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這樣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來歸順。

  引導背誦。

  2.提示應掌握文言實詞、虛詞:

  檢  涂  餓莩  發  歲  于  無  罪  斯  至

  3.完成課后練習二。

  4.完成課后練習一。

  5.完成課后練習四。

  6.討論課后練習三。

  [補充]

  寡人之于國也             對于

  移其民于河東             到

  (1)于{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比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跟、與

  (2)通假文字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②無失其時                 無通“毋”,不要。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同“斑”,花白。

  ④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涂同“途”,道路。

  四、教師小結    

  本文主要闡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張,要想使民加多就要發展生產,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飽,穿得暖,還要使民懂禮儀,受教育,君王也須革除虐政,這樣百姓才能來歸服。

  全文似乎散漫無章,實則結構嚴謹,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為主線貫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較整齊,這樣氣勢充沛,增強雄辯力。

  五、作業 

  1.背誦全文。    

  2.識記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趙  媛)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2、能力目標:遵循自主探究學習的原則,鼓勵學生自己解決一些淺近的文言現象;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正確的理解。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讓學生記誦孟子名言警句。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6、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8、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1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14、盡信《書》,不如無《書》。

  二、簡介孟子思想。

  1、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學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

  2、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

  3、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

  三、整體感知課文。

  《寡人之于國也》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體現“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課文題目“寡人之于國也”是編者加的。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說的一句話:“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意思是“我對于梁國的治理,已經費盡心力了。”孟子針對梁惠王“盡心焉”的自詡之言,針對諸侯紛爭、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辛辣的嘲弄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確實“率獸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災星。從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高瞻遠矚,獨倡王道,論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關系。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筆鋒咄咄逼人。

  四、熟讀課文。

  1、聽朗讀錄音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同學生齊讀。

  五、重點掌握下列文言知識。(發練習資料,串譯課文解決)

  (一)通假字

  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無”同“毋”)

  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同“斑”)

  3、涂有餓莩而不知發(“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過)

  (二)疑難實虛詞

  1、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之于:對于。焉耳矣:語助詞,表強凋;

  2、涂有餓莩而不知發發:指打開糧倉,救濟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勝:盡;

  5、河東兇亦然然:代詞,這樣;

  6、鄰國之民不加少加少:減少或更加少;

  7、棄甲曳兵而走曳兵:拖著兵器;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9、數罟不入洿池數罟:細密的魚網;

  10、申之以孝悌之義申:重復地說申誡。孝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

  11、非我也,歲也歲:年成(不好,遭饑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連詞,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

  13、填然鼓之之:音節助詞,起襯音作用;

  14、樹之以桑之:代詞代五畝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以:介詞,用,拿;

  16、斧斤以時入山林以時以:介詞,按照。

  (三)詞類活用。

  1、河內兇(兇:形作動,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動,行王道,統一天下);

  3、王無罪歲(罪:名作動,歸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動,敲擊戰鼓);

  5、樹之以桑(樹:名作動,種植);

  6、謹庠序之教(謹:謹慎,形作動,認真從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動,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名作動,吃);

  9、請以戰喻(戰:戰斗,動作名,戰爭);

  10、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生:動作名,活著的人);

  (死:動作名,死去的人。喪死:喪葬死去的人);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亦走也——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歲也——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③非我也,兵也——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④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死葬沒什么不滿

  ⑤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生養死葬沒什么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2、例裝句。

  (1)狀語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義——以孝悌之義申之;

  ②樹之以桑——以桑樹之;

  (2)賓語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有之也。

  (3)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語“此”。

  ②棄甲曳兵而走——省主語“將士”。

  ③非我也,歲也——省謂詞“兇”

  六、布置作業

  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第二課時

  一、孟子和梁惠王談論的中心問題是什么?:

  明確:中心問題是:梁惠王向孟子問政:“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即:梁惠王自已認為自己對國家已經盡心了,可為什么人口勞力卻沒有增多?

  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二、孟子回答梁惠王的問題時,從幾個方面進行了回答?

  從兩方面回答了梁惠王的的問題。

  首先指出“民不加多”問題的癥結(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別,指望人口勞力比鄰國多是不可能的。

  然后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張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終會使天下歸服。

  三、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

  1、指出連接全文層次的三個關鍵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2、水到渠成,小結段落層次,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問政: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議政: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實際上與鄰國沒有本質的區別,指望人口勞力比鄰國多是不可能的。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第七段):議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終會使天下歸服。

  四、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梁惠王盡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他發動戰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2、怎樣才能做到王道?

  明確: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3、當采取王道的措施后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小結課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

  明確:課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兩層:

  ①仁政之初,實行保民政策:不違農時,保護魚類,按時砍伐,使民有其食。

  ②行政之成,實行教民政策:鼓勵養蠶,繁興六畜,生產糧食,興辦教育,使民養成高尚道德。

  5、小結文章中表現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的。

  其次,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第三,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

  五、歸納文章主旨。

  文章闡述了統治者想要使民加多應持有的態度:不找客觀原因,而應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六、總結本文的特點。

  《孟子》是對話體論辯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鮮明。

  ①巧設譬喻,迂回曲折。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入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役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②邏輯謹嚴,層層深入。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③詞豐筆活,理足氣盛。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式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7

  方案(二)

  總體設計

  思路方法

  孟子在文中高舉“仁政”“民本”的大旗,闡述自己的“王道”思想。在對文本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學的常規重點外,還應將文學常識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說,對有關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遠比掌握幾個文言現象重要得多。在教學的過程中,宜將孟子的思想體系作一梳理,以使學生能夠從整體上對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這也為以后學習《齊桓晉文之事》作一鋪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尋找相關的資料,以求在更深更廣的層面上對孟子的思想作適當探討,以發展與建構學生人文思想。當然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賴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準備,有條件的班級可專門辟一學時,讓學生作充分交流。

  課時安排:1課時

  三維目標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掌握“數、發、直、兵、勝”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兩個虛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學習的原則,鼓勵學生自己解決一些淺近的文言現象;引導學生對主要文言現象作一些歸納,對規律性的知識宜作適當小結;比較評價孟子的“仁政”思想體系。

  3.理解并評價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時期黨中央提出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的現實意義。

  教學設計

  導語設計

  復習導入1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還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復習導入2

  有人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孔子大圣人在諄諄教導,而《孟子》給人的感覺是孟軻“亞圣”在侃侃而談,何以見得?初中學習的《孟子二章》記憶猶新,今天學習《寡人之于國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談吐風范。

  文本解讀

  知識積累

  1.孟子和《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非常激烈的戰國中期,他主張行“仁政”,統一天下。曾游說各國,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著書立說,有《孟子》一書(現存七章)傳世。

  宋代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以后歷代封建王朝科舉考試,都以“四書”為命題依據之一。

  《孟子》現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被認為是儒學正統的繼承者和捍衛者,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學大師,元文宗封他為“亞圣”。《孟子》七章分別是《梁惠王》《公孫丑》《騰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孟子》的篇名和《論語》一樣,都是摘取每章開頭幾個字命名,沒有特別意義。漢代趙歧注釋《孟子》,把每篇都分為上下兩部分,故有《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國也》)的篇名。

  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論語》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以雄辯著稱,文勢磅礴,感情激越。所以說《孟子》給人的感覺是侃侃而談。

  《孟子》散文的藝術特色(1)情感強烈,文筆犀利,論辯性強;(2)論證手法靈活善變,或開門見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論辯方向,驅誘論敵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論具體、生動,富有可讀性和說服力;(4)文辭方面富于鋪陳揚厲,時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筆鋒咄咄逼人,文章酣暢淋漓。

  2.基礎積累

  ①字音:

  王好(hào)戰棄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勝(shēnɡ)食也

  數罟(cùɡǔ)不入洿(wū)池養生喪(sānɡ)死無憾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謹庠(xiánɡ)序之教然而不王(wànɡ)者涂有餓莩(piǎo)

  申之以孝悌(tì)之義

  ②通假字

  涂(tú,通“途”)有餓莩

  無(wú,通“毋”)失其時

  頒(bān,通“斑”)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信息篩選

  1.解題:

  “寡人之于國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古代國君的自稱謙詞,今義是形影孤單的人,即孤家寡人。“焉”“耳”“矣”均是文言句末語氣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原句是主謂句,感嘆句。“于”,介詞,與“國”合成介賓短語。“之”,用于主語和介賓短語之間,提頓語氣,強調介賓短語的意義。

  2.整體感知:

  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

  明確: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合作探究

  1.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如多。”

  2.在提出“民不加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3.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他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爭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5.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提問: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6.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時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7.當采取了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8.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作者采用類比論證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方法點撥

  本專題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利用相關信息,解讀潛藏在文本背后的主題。這是全新的閱讀要求。

  文本研習的手段、途徑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方法比結果更重要,教師不必過早地將結論和自己的判斷告訴同學,也不必讓學生一定要認同自己的觀點,而是要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倡導個性化的閱讀,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與體驗。

  能力提升

  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以下問題: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明確:梁惠王自以為自己對于國家比鄰國國君盡心,自己的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會自動投奔他。可是,鄰國之民不見少,自己的國民不見增多。因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員,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會來“送死”呢?孟子以臨陣脫逃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風趣地說明魏國的政策和鄰國的相差無幾,本質上講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鄰國。本體和喻體的貼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滿了邏輯的力量。

  (2)梁惠王不顧人民死活,孟子在嚴厲批評他之后,為什么接著又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導學生認識孟子性善論的兩重性:一方面,他認為人應該從善,因此他反對統治者殘害人民,批評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善,因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覺擴充它,就能養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來,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難歸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會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結果就會使天下歸服。

  規律總結

  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本文所體現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明確:本文從藝術上充分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而且環環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③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音調鏗鏘,極富音樂性,強化了小農生產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情景。

  課堂小結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并有所發展。在對梁惠王的循循善誘中,孟子抓住重視百姓和王道形成的關系,體現出民為國本的思想。雖然在這一篇里,他沒有提民為貴,但是在闡述中已明確地表現出來,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災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歸順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為重,使百姓能夠在這個國家里“無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養,才是治國的根本。他的思想有著積極、現實的意義,但在重武力,強調征伐的時代,又是遠離現實而又不切實際的,因而不被采用。

  作業設計

  1.歸納文中的主要文言現象。

  2.在今天“仁政”思想仍有它的時代意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板書設計

  設計點評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歸納課內的文言知識;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另外,應讓學生多開口說,尤其是字、詞、句的翻譯,因為許多學生存在“眼高口低”的毛病。課堂時間不夠,也應作為筆頭作業,落到實處。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8

  四、學生分層練習背誦全文

  (下面只寫出指導誦讀的要點,過程及練習方式從略。)

  第一層:

  1、在示意圖上標出河東、河內的位置后,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梁惠王的救災辦法。

  向災區調運糧食,從災區遷出部分人口。

  2、“河東兇亦然”一句是省文,試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東兇,則移其民于河內,移其粟于河東。

  3、“無如……者”意思是“沒有像……的人”,能否換一種表達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試品味首句,說說惠王有無抱怨意。

  從“焉耳矣”的疊用可見有抱怨勞而無功之意:勞者,移民、移粟也;無功者,鄰國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說說“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問中兼嘆,多用于設問;“何故”,一般詢問語氣;只有用“何也”才能表達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層:

  1、孟子此問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試作仿問便知:某次考試,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則何如? 請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問照應上文哪一句?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里?

  惠王據事理作答,卻不料墜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鄰國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試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戰殘民,與鄰國之君無異,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雖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較后,說說比喻作答的好處。

  從容,含蓄,讓對方反躬自省。

  第三層:

  1、開頭用排比句法連述三事,都有關人民生活,試用兩個字概括這樣的生活水平。

  溫飽。

  2、為什么說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為本,溫飽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則得民心矣。

  3、本層連用五個“也”字,擬刪去前四個,改用“……,則……”這種句式,如“不違農時,則谷不可勝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達出孟子堅信不疑的語氣和贊美之情,使行文如連珠,頗有聲勢。

  第四層:

  解釋:“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區劃分如“井”字形之謂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1、問:王道體制下有哪兩件大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⑴ 農業生產,先說家庭副業,后說糧食生產;

  ⑵ 教化,先說設校,后說教學內容。

  2、孟子在描寫“王道樂土”時全用“矣”字作結,表現了怎樣的意味?

  贊嘆;將理想圖景說得如在眼前。

  3、本層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觀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勢,說服力減弱。

  第五層:

  1、本層文字不多,但波瀾起伏不窮,說說你的體會。

  一揭,語氣嚴厲;二批,措辭尖刻;三勸勉,語調溫和。

  2、本層是怎樣照應開頭的?

  “罪歲”照應“河內兇”“河東兇”;“斯天下之民至焉”照應“寡人之民不加多”。

  3、結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歲”,則當行王道,因上文已詳論行王道的步驟和基本方法,此處不再提;完整的表述應是“王無罪歲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檢查背誦──連貫背誦全文

  六、內容點撥

  (見“基本設想”第二段)。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同學互查);

  2、預習新課。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學習孟子的“仁政”思想

  學習孟子的論辯技巧

  教學重點:學習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學難點: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內涵

  教學方法:誦讀法、提問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這篇散文看似散漫無章,實則結構嚴謹,段落分明,思路分明,這節課我們就來進行整體感知,學習孟子的思想。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從文章中的標點符號我們能夠看出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間一次對話,對話就有一個話題,同學們在文中找出他們之間談話的“話題”?

  明確:

  民之加多

  2、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

  明確: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第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第5、6、7段)

  3、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

  明確: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問題:“民不加多”的疑惑。(1)

  第二部分分析問題:“民不加多”的原因。(2—4)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使民加多”的措施。(5—7)

  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論辯技巧及其思想

  1、梁惠王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明確: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臨國之政比較,為什么孟子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喻”?

  明確:這樣便于啟發對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內涵是什么?

  明確: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之君無所作為實質上并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式上或數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來,孟子把“仁政“的實施分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個階段。關于“王道之始”,我們借助于兩個問題來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三組排比句回答)明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當采取了這些措施后,產生的效果是什么呢?

  明確:

  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后,“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說活著的人能得到供養,死去的人能得到安葬(有足夠的木材打造棺材)。這樣,百姓生而無憂,死而無憾,就是王道的開始。

  5、要想“王道之成”還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學生找出排比句回答)

  明確: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就是王道之成。

  孟子為梁惠王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美好的社會前景。

  四、小結

  這篇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嚴謹,主要闡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張,要想使民加多就要發展生產,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飽,穿得暖,還要使民懂禮儀,受教育,君王也須革除虐政,這樣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布置作業: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了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數”“發”“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并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無須說,重要的是導入

  教讀本文而用舊課導入,既簡便可行,又有溫故知新、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當先讓學生復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問:

  1、教師口述:“取勝之道有三:曰天時,曰地利,曰人和──人和為取勝之本。”問:這個意思孟子是怎樣表述的?(開頭兩句)好在哪里?

  (自由作答。)

  提示:讀孟子文章要注意語言的氣勢。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諸侯國君。

  補充問:“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

  有修養的人──丈夫。

  提示:學文言要注意詞的多義性,要據語境判斷詞的意義。

  3、試用孟子話說明君子“戰必勝”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現。

  提示:“道”,就是新課文里說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謂“得道”。

  過渡問:根據預習印象,說說新課文里哪幾句是描寫孟子理想中的“王道樂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數口之家”“頒白者”四句。

  哪句話跟“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學生試讀課文兩遍:先指定五位同學接讀;后齊讀

  三、教師范讀全文并略作解說,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畫示意圖(標明秦、魏、齊的`相鄰位置;指出河內、河東所在),并簡介談話背景:

  魏在戰國初期曾是軍事大國,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從安邑遷都于梁;東敗于齊,“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所以特邀孟子來梁,問強國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記梁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層示范誦讀并作解說:

  第一層:

  ⑴ 兇──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為歉收。

  ⑵ 移──本義是禾長相扶倚之狀,后代為遷移之義而本義廢。由此至彼之謂。

  ⑶ 大意是,惠王問“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層:

  ⑴ 鼓──會意字,左中為鼓,上象鼓飾,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擊鼓動作。后引申為所擊之物。古時以擊鼓代進攻令。

  ⑵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層:

  ⑴ 數罟──古法,魚不滿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 是使民──是,有“如此則”之義,這樣(就)使人民……

  ⑶ 大意是,論王道之始,即“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第四層:

  ⑴ “無失其時”與“無奪其時”──“失”字輕,寓“提醒”義;“奪”字重,寓國君無以勞役苦民之義。

  ⑵ 大意是,論王道之成,先制民之產(五畝之宅、百畝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層:

  ⑴ 發──本義是將箭射出去,引申為由內向外的動作,故在本句中有開倉放糧之義。

  ⑵ 檢──今語“檢點”,亦有約束義。

  ⑶ 斯──虛詞有通用之法,這里通“則”。

  ⑷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歸順。

  3、解說全文理路(見本文開頭),要求學生記住每層的結句,用它們作為記誦全文的支撐點。

  4、學生齊讀全文一遍后,檢查背誦上述五句話,即各層的結句。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11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2.對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解決辦法:

  1.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2.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學派的著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編輯的,共七篇。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現在山東省鄒縣)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主張“制民之產’(使農民有規定數目的田可耕),但同時卻主張恢復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孟子》的文章很雄辯,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孟子》還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常于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對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容是闡明王道政治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展生產、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

  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論證嚴密,說服力強,全文圍繞“保民而王”的觀點,首段先寫梁惠王質疑,為答問作準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顯示了孟子的辯才。

  全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奏感。

  3.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無”—“毋”,“頒”—“斑”;“涂”—“途”

  ②正確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③準確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詞類活用的詞。“鼓”、“樹”、“衣”、“謹”、“王”。

  三、重點、難點的孝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字典,通讀,通譯課文。

  (2)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歸納文意。

  2.導入  新課

  (1)學生復述課文。

  (2)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紹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問答。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平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

  [參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2.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3.分類整理古漢語常識。

  二、整體感知

  孟子善于雄辯,并氣勢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觀點鮮明,明確,學習時要研究其具體的方法。

  對于古漢語常識,要注意準確把握,探尋規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題討論式

  討論題:

  (1)為什么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如何做到論辨的氣勢磅礴?

  [參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善用”重要表現在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戰爭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的荒唐,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

  作品讀起來氣勢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闡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對孟子“仁政’內容應如何理解?

  [參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這里闡述了孟子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①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②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③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⑦謹庫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總之,孟子以為解決“民不加多”的狀況,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

  2.以訓練式,完成分類歸納古漢語現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句意是: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鄰國的多。)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句意是: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頂著東西了。)

  涂有餓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餓死的人。)

  (2)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3)一詞多義

  于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介詞)

  寡人之于國(對,介詞)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在,介詞)

  王

  然而不王者(為王,動詞,讀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詞,讀wáng)

  以

  請以戰喻(讓,介詞)

  可以無饑矣(憑借,介詞)

  以時入山林(按,介詞)

  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食

  狗彘食人(吃,動詞)食而不知檢(食物,名詞)

  之

  填然鼓之(沒有意義的襯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

  五畝之宅(“的”,助詞。)

  中之以孝悌之義(代詞,代百姓。)

  (4)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鼓。)

  樹之以桑(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5)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裝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賓語前置,應“未有之也”。句意是,沒有聽說過這種情況。)

  省略句

  可以無饑矣。(“以”后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沒有饑餓了。)

  四、總結、擴展

  文言文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準確地解釋文言實詞,是學好文章的關鍵。判斷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應做到以下幾點:

  1.牢記實詞的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及課文中例句及文言詞法句法。

  2.從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義。

  3.利用文言句法特點判斷詞義。

  4.利用詞的構成方式判斷詞義。

  5.從具體語境出發,顧及上下文去判斷詞義。

  理解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的意思。(選自《孟子·盡心下》)

  [參考答案]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

  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闡述

  孟子  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結論——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 篇12

  寡人之于國也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伋)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卻說“唐、虞、三代之德”,被諸侯認為迂闊、遠離實際,不被采納。因此,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書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一個最大的儒學大師,一向被認為是繼承孔子學說的正統,后世將他和孔子并稱。他曾拒楊墨,反縱橫,維護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對當時和后世思想界影響很大。

  《孟子》在寫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辯,具有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的風格;采用了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辯論,邏輯謹嚴。其中最多的是各種發問的方式方法,時而提問,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這一點在當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2.邦國的主權在民。

  孟子與梁惠王談話,梁惠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問:“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梁惠王問:“孰能與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與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君王不嗜殺戮,那么,天下沒有不愿意把政權交給這個君王的人。萬章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說:“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萬章問:“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孟子說:“天與之。”又說:“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萬章上》)是說堯把舜推薦給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開介紹給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雖然在孟子看來,歸根到底天有決定權,但是天還是把事情告訴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過孟子說法的唯心論霧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來,一個政權的建立是要通過百姓認可的。范文瀾同志稱這種思想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  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還有,齊宣王問孟子:“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回答:“于傳有之。”齊宣王問:“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在孟子看來,國君對臣民不仁,臣民對國君也可不義;國君既“賊仁”,又“賊義”,則臣民就可以誅此獨夫,這是合情合理的。這一點,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

  4.政事以民為歸宿。

  孟子對梁惠王說:“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雖然孟子的主張歸根到底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權利,但是,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5.用人以民意為準。

  孟子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孟子·離婁上》)又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張選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殺掉某些人,光聽左右大臣及諸大夫的話不行,應以“國人”的意見為出發點,這種觀點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6.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

  孟子主張君王應做到“不擾民”,反復強調“不違農時”“勿奪其時”的重要性;又分析君與民的相互關系,“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與民同樂”,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

  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認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齊宣王又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孟子說:“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稱贊周初古公亶父帶著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說:“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對不義的戰爭。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又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張如果進行戰爭.也應“解民倒懸”。這種思想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沒有更減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鼓。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人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幾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

  “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這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通用12篇) 相關內容: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精選16篇)

    【設計思路】本文選自語文新課標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屬于古代議論性散文。在此之前,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分別是古代敘事性散文和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與本文相較,文本內容較長,涉及的文言詞句的知識點較多教全面,已經給學生打下了較...

  •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設計(精選6篇)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方案(二)總體設計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舉“仁政”“民本”的大旗,闡述自己的“王道”思想。在對文本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學的常規重點外,還應將文學常識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通用4篇)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

    方案(二)總體設計思路方法孟子在文中高舉“仁政”“民本”的大旗,闡述自己的“王道”思想。在對文本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學的常規重點外,還應將文學常識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1

    一、課文悟讀 《孟子》全書立論的根本點是“性善論”,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國也》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體現“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設計4

    一、課文悟讀 《孟子》全書立論的根本點是“性善論”,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國也》節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體現“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西县| 平安县| 呈贡县| 万年县| 太湖县| 伊川县| 礼泉县| 兴安县| 白山市| 万盛区| 荃湾区| 张家川| 漳平市| 玛多县| 微博| 固阳县| 杂多县| 浠水县| 灵川县| 班玛县| 永定县| 泽普县| 长宁县| 湖口县| 南投市| 什邡市| 道孚县| 石台县| 农安县| 罗江县| 松原市| 乃东县| 巴塘县| 扎赉特旗| 嘉荫县| 壶关县| 丰台区| 漯河市| 安徽省| 清徐县| 山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