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杼弒其君》教學設計(通用2篇)
《崔杼弒其君》教學設計 篇1
《崔杼弒其君》 教案
教學目的:
一、積累文言字詞,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
二、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節,體會本文敘事有條不紊的特點。
三、初步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現,對晏子這個歷史人物有初步認識。
四、對文中涉及的“大史書曰”這一細節進行品析,初步了解我國古代史官秉筆直書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晏子不死君難”和“大史書曰”兩節;了解“晏子”這個人物及古代史官秉筆直書的精神。
教具、教法:
一、實物投影儀。
二、小組討論形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通過對《左傳》的介紹,導入課文:
本文選自《左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全書共60卷,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間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有關活動及重大事件(其敘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內容包括天文歷法、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是我國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
(引導學生閱讀課后“相關鏈接”,了解更多的有關《左傳》的知識。)
《左傳》之后,司馬遷發展了《左傳》的傳統,寫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記》,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不僅內容上與之相接續,體裁、手法亦以之為法。宋人對《左傳》《太史公書》、韓文、杜詩,皆熟讀暗誦,“雖支枕據鞍間,與對卷無異”(陸游《楊夢錫集句杜詩序》)。可見《左傳》對我國后世影響巨大,在我國文史界占有較高的地位。
學生誦讀課文,并利用工具書及注釋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落實有關的文言知識。
做法:學生把有關的文言知識寫下來,用實物投影儀顯示學習內容(1-3份),全班同學一起去討論決定,老師適當補充。
1.通假字:
遂取之“取”通“娶”
反隊,遂弒之“隊”通“墜”
③不說弁而死于崔氏“說”通“脫”
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
2.古今異義:
(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總稱)(2)臣君者,豈為其口實(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話柄)
3.詞類活用:
(1)東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動,做……家臣)
(2)見棠姜而美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美”)
(3)公鞭侍人賈舉(名作動,鞭打)
(4)侍人賈舉止眾從者而入,閉門。(使動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為動用法,為……而死)
4.文言虛詞積累:
焉
偃御武子以吊焉(代詞、代“齊棠公”)
莊公通焉(代詞、代“棠姜”)
吾焉得死之(表反問,怎能)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相當于“于之”)
而
見棠姜而美之(表順承)
而欲弒公以說于晉,而不獲間(卻,表轉折)
公拊楹而歌(表修飾)
其
其無冠乎(語氣副詞,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
吾其還也(語氣副詞,表示委婉語氣,相當于“還是”)
齊國其庶幾乎(語氣副詞,表示猜測語氣。相當于“大概、差不多”)
以
以崔子之冠賜人(介詞,用)
爾以帑免,我將死(動詞帶領)
欲以客往赴秦軍(動詞帶領)
執簡以往(相當于“而”,表修飾)
5.文言句式:
判斷句
齊棠公之妻,東郭偃之姊也。
免,是反子之義也。
申蒯,侍漁者。
(2)被動句
不說弁而死于崔氏。
叔孫還納其女于靈公,嬖。(意合被動)
(3)賓語前置
社稷是主。
將庸何歸?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來回巡視并適當引導和點撥。)
三、顯示同學們的意見,適當評點并補充,引導學生養成積累、整理和適當拓展的習慣。
四、學習小組討論1-3段,要求能基本翻譯、了解基本內容并思考:這三段主要敘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眾多人物的關系。
1.學生討論
2.學生發言
3.明確
主要敘述“崔杼弒其君”,這里寫了許多人物,較為復雜(出示投影片,讓學生據課文內容明確)
在這一段,主要內容是:崔杼霸占了棠公寡妻,又寫了莊公私通棠姜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滿設計殺害了莊公。文中的崔杼是齊國的大臣,一方面,他權傾朝野,有著極大權力,握有生殺大權,但是從宗法上說,他始終處于臣服的位置。這樣,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文章始終把他放在臣民的位置來對待和敘述。例如:他奪人寡妻,又受人羞辱。然而,他殺了莊公之后,又不能不被歷史記載一筆;一方面,莊公羞辱他,史書不好直言,而一旦他殺了莊公,卻不能不背上忤逆的罪名。文中人物復雜,內容較多,但文章在敘述事件中,詳略得宜,有條不紊,把整個事件交待得井然有序。這充分體現了唐史學家劉知幾所說的“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的特點。
五、學生再讀課文,加深認識。
六、布置作業:
1.預習課文4、5、6段
2.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第 二 課 時
教學要點:
主要分析“晏子不死君難”一節和“太史直書”,了解晏子和古代史官秉筆直書的精神。
教學準備:
印發金圣嘆的《才子必讀古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學生復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晏子” 。
明確:晏子給我們的印象是個機智、聰明的人,有著超人的智慧和機敏的口才。那么,在“崔杼弒其君”這情節里,晏子又如何呢?大家可以研討一下。
二、
(1)齊讀第四、五段。
(2)學習小組討論,明確這幾段所敘之事。
討論:
按照春秋時期的禮儀,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個很好的、動人的借口,既逃脫了殉死,還譴責了莊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們如何去看待晏子這種舉動?
討論后,顯示學生意見:
(1)晏子違背了禮儀,強詞奪理。
(2)晏子怕死,故找借口。
(3)他狡猾,奸狡。
(4)機智、圓滑。
(5)不為私利而死、所以其不想殉死。
(6)斥責崔子行為,他不怕死。
(教師明確)
這段歷史,是歷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難”,它表現了晏子的聰明耿介,忠誠與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機敏善變的,同時又是無私的,但也不失圓滑世故,甚而可說是:“狡猾”。
在對待崔子弒君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則、立場;對于弒君的不義之舉,他斥責了崔子;但其說話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沒有進行面對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轉的方式表達了對崔子的不滿。這樣,既達到了批判的目的,又達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
晏子門人問他,我們的君王死了,我們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絕。但在門人問其要不要回家時,晏子乘機表達了他心中對君王的不滿。晏子意思是說:“如果君王在,我們就應該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們還忠于誰呢?”
按照常理講,君王任務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臨老百姓的。如果君王為社稷而死,老百姓當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因為作為君王的臣民,其責任是供養社稷的,不是單單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為國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們大家都要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義的事情。除非是其同黨,正直的人是沒有人敢擔當這個不義之名的。何況現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殺的,怎能為這樣的人而死呢?
在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在春秋時期,講究忠君固是一種傳統,但晏子卻具有超然于上的態度,明確了忠君的界限與尺度。這樣既保全了自己,又闡明了道理,其用詞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對比閱讀金圣嘆《才子必讀古文》,加深理解“不死君難”。
四、學生齊讀最后一段,討論:
①崔杼為什么殺死太史?又為什么對第四位太史“舍之”?
②南史氏“執簡以往”用意何在?
明確:崔杼不愿意在歷史上留下殺君的罪名,因而殺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殺不絕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沒有人再敢直書其事,故“執簡以往”。
這一小段文字在我國歷史上可謂字字千鈞。不足60字,卻將我國古代史官高尚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操守寫了出來。中國史官向來重視秉筆直書。為了做到這一點,史家們往往不避諱,不避嫌,不惜犧牲自己,也要保持歷史的真實。這種精神可以說是史家的傳統。作為史官,一家三口被殺卻毫不動搖,甚至感動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見我國古代史官的偉大與崇高。
五、出示投影,學習《董狐直筆》(選自《左傳•宣公二年》),加深對古代史官秉筆直書的認識并滲透文言知識。
①翻譯:其我之謂矣!
②區別古今義:書法不隱。
六、課后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學習本文的收獲。如:敘事有條理、有層次;重點分明突出,講究敘事技巧,人物形象鮮明等。
七、布置作業:
①課后拓展,閱讀并翻譯(《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二十五》)
②完成課后練習、積累文言知識
③動手梳理本文故事情節;了解人物評價要點。
《崔杼弒其君》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
2、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節,體會本文敘事有條不紊的特點。
3、初步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現,對晏子這個歷史人物有初步認識。
4、對文中涉及的“大史書曰”這一細節進行品析,初步了解我國古代史官秉筆直書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
2、初步了解本文的故事情節,體會本文敘事有條不紊的特點。
【教學難點】
1、了解“晏子”這個人物及古代史官秉筆直書的精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本文選自《左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全書共60卷,記載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余年間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有關活動及重大事件(其敘事更至于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其內容包括天文歷法、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是我國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文獻。
《左傳》之后,司馬遷發展了《左傳》的傳統,寫出了亦史亦文的《史記》,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不僅內容上與之相接續,體裁、手法亦以之為法。宋人對《左傳》《太史公書》、韓文、杜詩,皆熟讀暗誦,“雖支枕據鞍間,與對卷無異”(陸游《楊夢錫集句杜詩序》)。可見《左傳》對我國后世影響巨大,在我國文史界占有較高的地位。
二、學生誦讀課文,并利用工具書及注釋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落實有關的文言知識。
做法:學生把有關的文言知識寫下來,用實物投影儀顯示學習內容(1-3份),全班同學一起去討論決定,老師適當補充。
1.通假字:
①遂取之 “取”通“娶”
②反隊,遂弒之 “隊”通“墜”
③不說弁而死于崔氏 “說”通“脫”
④干掫有淫者 “干”通“捍”
2.古今異義:
(1)君之臣杼疾病 (古:病得很重;今:病的總稱)
(2)臣君者,豈為其口實 (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話柄)
3.詞類活用:
(1)東郭偃臣崔武子 (名作動,做……家臣)
(2)見棠姜而美之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美”)
(3)公鞭侍人賈舉 (名作動,鞭打)
(4)侍人賈舉止眾從者而入,閉門。 (使動用法,使……止,阻止)
(5)死乎 (為動用法,為……而死)
4.文言虛詞積累:
焉
偃御武子以吊焉 (代詞、代“齊棠公”)
莊公通焉 (代詞、代“棠姜”)
吾焉得死之 (表反問,怎能)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兼詞,相當于“于之”)
而
見棠姜而美之 (表順承)
而欲弒公以說于晉,而不獲間 (卻,表轉折)
公拊楹而歌 (表修飾)
其
其無冠乎 (語氣副詞,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
吾其還也 (語氣副詞,表示委婉語氣,相當于“還是”)
齊國其庶幾乎 (語氣副詞,表示猜測語氣。相當于“大概、差不多”)
以
以崔子之冠賜人 (介詞,用)
爾以帑免,我將死 (動詞帶領)
欲以客往赴秦軍 (動詞帶領)
執簡以往 (相當于“而”,表修飾)
5.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齊棠公之妻,東郭偃之姊也。
免,是反子之義也。
申蒯,侍漁者。
(2)被動句
不說弁而死于崔氏。
叔孫還納其女于靈公,嬖。(意合被動)
(3)賓語前置
社稷是主。
將庸何歸?
三、釋疑,并引導學生養成積累、整理和適當拓展的習慣。
四、閱讀1—3段,要求能基本翻譯、了解基本內容并思考:
這三段主要敘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眾多人物的關系。
明確:主要敘述“崔杼弒其君”,這里寫了許多人物,較為復雜。
在這一段,主要內容是:崔杼霸占了棠公寡妻,又寫了莊公私通棠姜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滿,設計殺害了莊公。文中的崔杼是齊國的大臣,一方面,他權傾朝野,有著極大權力,握有生殺大權,但是從宗法上說,他始終處于臣服的位置。這樣,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文章始終把他放在臣民的位置來對待和敘述。例如:他奪人寡妻,又受人羞辱。然而,他殺了莊公之后,又不能不被歷史記載一筆;一方面,莊公羞辱他,史書不好直言,而一旦他殺了莊公,卻不能不背上忤逆的罪名。文中人物復雜,內容較多,但文章在敘述事件中,詳略得宜,有條不紊,把整個事件交待得井然有序。這充分體現了唐史學家劉知幾所說的“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的特點。
五、學生再讀課文,加深認識。
六、布置作業:
1.整理文言知識。
2.預習課文4、5、6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由學生復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晏子” 。
明確:晏子給我們的印象是個機智、聰明的人,有著超人的智慧和機敏的口才。那么,在“崔杼弒其君”這情節里,晏子又如何呢?大家可以研討一下。
二、研討4、5段
1、齊讀第4、5段。
2、小組討論,明確這幾段所敘之事。
討論:按照春秋時期的禮儀,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個很好的、動人的借口,既逃脫了殉死,還譴責了莊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們如何去看待晏子這種舉動?
明確:(1)晏子違背了禮儀,強詞奪理。
(2)晏子怕死,故找借口。
(3)他狡猾,奸狡。
(4)機智、圓滑。
(5)不為私利而死、所以其不想殉死。
(6)斥責崔子行為,他不怕死。
教師明確:這段歷史,是歷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難”,它表現了晏子的聰明耿介,忠誠與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機敏善變的,同時又是無私的,但也不失圓滑世故,甚而可說是:“狡猾”。
對待崔子弒君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則、立場;對于弒君的不義之舉,他斥責了崔子;但其說話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沒有進行面對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轉的方式表達了對崔子的不滿。這樣,既達到了批判的目的,又達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
晏子門人問他,我們的君王死了,我們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絕。但在門人問其要不要回家時,晏子乘機表達了他心中對君王的不滿。晏子意思是說:“如果君王在,我們就應該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們還忠于誰呢?”
按照常理講,君王任務是主持社稷的,不是君臨老百姓的。如果君王為社稷而死,老百姓當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因為作為君王的臣民,其責任是供養社稷的,不是單單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為國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們大家都要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義的事情。除非是其同黨,正直的人是沒有人敢擔當這個不義之名的。何況現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殺的,怎能為這樣的人而死呢?
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在春秋時期,講究忠君固是一種傳統,但晏子卻具有超然于上的態度,明確了忠君的界限與尺度。這樣既保全了自己,又闡明了道理,其用詞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齊讀最后一段,思考:
1、崔杼為什么殺死太史?又為什么對第四位太史“舍之”?
2、南史氏“執簡以往”用意何在?
明確:崔杼不愿意在歷史上留下殺君的罪名,因而殺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殺不絕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沒有人再敢直書其事,故“執簡以往”。
這一小段文字在我國歷史上可謂字字千鈞。不足60字,卻將我國古代史官高尚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操守寫了出來。中國史官向來重視秉筆直書。為了做到這一點,史家們往往不避諱,不避嫌,不惜犧牲自己,也要保持歷史的真實。這種精神可以說是史家的傳統。作為史官,一家三口被殺卻毫不動搖,甚至感動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見我國古代史官的偉大與崇高。
四、再次閱讀課文,加深對古代史官秉筆直書的認識并滲透文言知識。
1、翻譯:其我之謂矣!
2、區別古今義:書法不隱。
五、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學習本文的收獲。如:敘事有條理、有層次;重點分明突出,講究敘事技巧,人物形象鮮明等。
六、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積累文言知識
2、梳理本文故事情節;了解人物評價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