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項羽本紀》教案(通用2篇)

《項羽本紀》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11

《項羽本紀》教案(通用2篇)

《項羽本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把握項羽的性格特征,學習《項羽本紀》的人物刻畫藝術。

  2、學會辨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用批判的眼光去觀察、思考。

  3、感受項羽獨特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昂揚向上的情感,加深對人生的認識。

  【教學重點】

  把握項羽的性格特征,學習《項羽本紀》的人物刻畫藝術。

  【教學難點】

  探究項羽的性格特點及辨證地評價項羽。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一、預習課文

  (1)劃出難讀難理解的詞,利用工具書,獨立完成。不能解決的課堂上提問。

  (2)了解課文節選部分內容,并結合必修三《鴻門宴》和查找的項羽生平資料,為他寫一個五十字左右的簡介。

  二、導入課堂:

  導語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與自己寵妾虞姬離別時的感慨悲歌,他是被譽為歷史上最猛的勇將,他又擁有一腔俠骨柔情,他就是讓人有憐又怨、又贊又恨的項羽

  們就來打開塵封的歷史大門,走進項羽這位悲劇英雄。

  三、疏通文意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精彩的一篇,同學們要想領略其中的奧妙,先要解決字詞障礙。課前已經布置同學們預習課文,自己疏通文意,接下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成果。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請學生起來回來)

  (1)為秦將王翦所戮者(    )    (2)獄掾(    )        (3)力能扛鼎(    ) 

  (4)時不利兮騅不逝(   )   (5)田父紿曰“左”(    )   (6)項王嗔目而叱之(   )

  (7)刈旗(   )        (8)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    (9)乃自刎而死(    ) 

  (10)舜目蓋重瞳子(    )      (11)自矜功伐(    )   (12)豈不謬哉(    )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學生自己校對,用紅筆訂正。個別字詞老師重點強調)

  (1)毋妄言,族矣                        (2)又不肯竟學       

  (3)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              (4)以故事得已                  

  (5)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              (6)楚兵冠諸侯                  

  (7)無不膝行而前                        (8)九戰,絕其甬道              

  (9)項王軍壁垓下                        (10)辟易數里                   

  (11)騎皆伏曰                            (12)田父紿曰                  

  (13)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14)地方千里                 

  (15)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16)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17)項王身亦被十余創                    (18)乃引“天亡我”             

  (19)何興之暴也  

  積累和掌握文言知識是學習《史記選讀》的重要方面,大家要穩扎穩打,不可懈怠。讀過課文,項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課前也要求同學們為項羽寫一個人簡介。請同學們來介紹介紹。   

  3、項羽個人簡介

  姓名  籍貫  身份 

  親屬  裝備 

  人生經歷 

  【文本研習】

  項羽的一生短暫,卻經歷了從自立為西楚霸王到自刎于烏江邊的大起大落,,他的事跡也引發了古往今來許多文人的詠嘆。比如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就洋溢著對項羽的贊美與敬仰。

  1、千百年來,人們都不吝惜華麗的詞藻去贊美項羽,盛贊他為“絕世英雄”,在文中哪些地方體現出這一點的?司馬遷是如何刻畫出項羽的“絕世”的?

  重點分析巨鹿之戰和東城快戰(提示學生重點閱讀3、5段)  驍勇善戰、身先士卒、神勇無敵、謀略恰當

  引導學生從描寫方式(正側面)、表現手法(對比襯托)和句式特點、細節、語言去探究如何刻畫。順勢引導學生聯系所學的《高祖本紀》和《鴻門宴》內容,評析項羽的特點。

  (1)巨鹿之戰  (齊讀第3段加線部分,短句,節奏感強,突出項羽的一往無前)

  ①正面描寫:殺宋義  救巨鹿  破釜沉舟  殺蘇角,虜王離

  ②側面描寫:三個“無不”  兩個“莫敢”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斗爭勝利的基礎。而項羽以三萬破三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后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2)“東城快戰”  驍勇善戰、身先士卒、神勇無敵、豪氣沖天、武藝超群

  ①環境描寫: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窮途末路)

  ②語言描寫:

  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 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自信無敵,面對失敗仍是如此豪氣干天。

  ③動作描寫:

  a.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臨戰先聲奪人,有排山倒海的氣勢。獨闖漢營,所向披靡,神勇無敵。

  b.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瞠目怒斥,驚退敵軍,夸張地描繪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形象。(襯托)

  (項羽與敵將對陣,經常只要嗔目視之,就令敵將聞風喪膽。)楚漢雙方在廣武對峙時,項羽派出三名壯士向劉邦挑戰,結果都被劉邦的射手樓煩射死。項羽一怒之下拍馬出陣,“嗔目叱之”,竟嚇得樓凡“目不敢視,手不敢發”,拔馬逃回軍中。

  c.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對比)

  滿身神力,武藝超群。

  東城快戰中的項羽是那么神勇無敵,所向披靡,正印證那句“所當者破,所擊者服”。而作為此生的最后一仗,項羽是竭盡所能,暢快淋漓,是完美的謝幕,也就可以理解項羽為何不愿渡過江東了。

  小結:在巨鹿之戰和東城快戰中,作者通過正側面描寫、襯托和對比刻畫了一個叱咤風云、雄霸天下的絕世英雄。除了在作戰方面外,還有哪些方面也能體現出項羽的絕世?

  (3)“少年言志”  少懷大志、豪邁不群、胸無城府、胸有大志、才氣過人、身材魁梧

  ①語言描寫: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說明他的毫邁不群的性格特點;而“不肯竟學”,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點。

  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胸有大志,無所畏懼,胸無城府。

  出身武將世家,與楚淵源深厚。少時即胸懷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他年紀輕輕就可以說出這樣的話,而項羽最終盡管統治地位不長久,但也的確帶領起義軍滅了秦朝。他在摧毀秦王朝暴虐統治的斗爭中,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

  ②外貌描寫: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突出項羽身材魁梧,力大無窮,同時又才氣超人,說明說明霸業能成絕非偶然。有拔山蓋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氣蓋世”)。正是由于這一點,使它在追隨叔父項梁的反秦斗爭中屢建奇功。項羽正是靠著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農民起義中節節取勝,奪得了西楚霸王的統治地位,最終登上了權力的頂峰。

  小結:單是以上特點的項羽,有霸氣,有勇猛,卻缺少“情”,同學們找找作者有沒有刻畫項羽的“情”?

  (4)“霸王別姬” 俠骨柔情  齊讀《垓下歌》

  ①環境描寫: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

  ②動作描寫:夜起、飲帳中、慷慨悲歌、泣

  著重分析“泣”一字。

  四面楚歌,走投無路時內心無可奈何、回天無力之悲。

  ③語言描寫、心理描寫:

  《垓下歌》(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聯系劉邦《大風歌》比較不同。《大風歌》是劉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亂,得勝還朝,路途回歸故里的一種張狂之辭,但之中又隱藏著濃濃的恐懼與悲哀。

  這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挽歌,是楚霸王在進行必死戰斗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地厚天高,卻托身無所,一腔憤怒,萬種低回,是一種英雄窮途末路之哭。

  (5)“烏江自刎” 大義凜然、重情重義、堅守尊嚴

  ①語言描寫: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心死而意未平,認輸而不服氣。

  ②細節描寫:

  愧見父老——知恥良知

  賜馬亭長——知恩圖報

  贈送頭顱——知情重義

  ③動作描寫:

  著重分析“笑”一字。

  下定決心拒渡烏江,堅守自己的尊嚴、人格、血性。

  也有無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總結項羽絕世:這樣一個驍勇善戰、神勇無敵、身先士卒,又重情重義的項羽在秦末農民起義中被急速推上歷史舞臺,成就霸業,但這樣耀眼的光芒很快就黯然熄滅了。

  2、俗話說“勝者為王敗者寇”,從這個角度,項羽是失敗者,項羽為何會失敗?結合全文和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見解。(一定要聯系司馬遷的論贊)

  優柔寡斷(婦人之仁)

  1) 對于謀士范增,雖尊為亞父,但是屢屢不采納他的意見,氣得范增說“豎子不足與謀”。

  鴻門宴中,項羽私自改變向劉邦進攻的決定,同時對范增在席間屢次勸他殺死劉邦的暗示不表態(“默然不應”),致使劉邦最后逃離鴻門,喪失除掉自己這一勁敵的機會。

  2)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開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議要“擊破沛公軍”,可是聽了項伯的三言兩語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還同意劉邦前來謝罪。堂堂一軍統帥,做事卻“風吹墻頭草”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這不能說不是項羽的個人悲哀。而項莊舞劍,項伯以“身翼蔽沛公”時,項羽卻一味地姑息縱容,范增的計劃因此再度落空,后來樊噲闖了進來,將項羽大罵了一通,按理說樊噲沒有資格進會場,況且還帶兵器,項羽應對他的擅闖宴會應予制止,但項羽并未將樊噲逐出。不料項羽非但沒有發怒,反以欣賞口氣連呼“壯士”,對他賜酒賜肉,禮待有加,使得后來劉邦有可能在樊噲等人的保護下金蟬脫殼、逃之夭夭。放過了一個絕妙的機會。尤其是樊噲借項羽“復能飲乎”的發問,指責項羽席間舞劍“欲誅有功之人”,項羽“未有以應”,而且非但不怪罪樊噲的放肆無禮,反而賜坐。(仁慈軟弱,缺乏原則性)

  3) 鴻門宴上,根本沒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以為殺之無益;而劉邦親自來請罪又注意維護他的尊嚴,使他動了“不忍”之心,認為殺之不武。

  4) 鴻門宴上沛公逃席卻安然接受劉邦的禮物(“置之坐上”)。(與范增對比:“置之地,把見撞而破之”)

  5) 項莊舞劍意圖尋機殺劉邦時,項伯不奏請,亦擅自舞劍,并暗中保護劉邦。項羽對此睜只眼閉只眼,未對項伯的行為加以制止。

  自矜功伐(驕傲自大)

  1)項羽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所以決定進攻。

  2)宴會上的座次安排,違犯了賓為尊,主為次的原則,項王、項伯最上位,范增第二,劉邦再次,張良侍坐。(“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西向坐;張良西向侍。”)

  做事輕率

  1)項羽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所以決定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待他來處理之后,便放棄了進攻殺劉的打算。

  殘暴不仁

  1)項羽入關以后,大肆擄掠。不但殺掉了已經投降過的秦王子嬰,面且還在咸陽城內大肆燒殺搶掠,火燒宮殿(特別是火燒阿房宮)。在秦都咸陽,坑殺秦降卒20萬,把虜掠來的財寶美女帶歸彭城。“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這么明顯的強盜行徑,無怪乎后來令“秦人大失望”。(《史記.項羽本記》)

  【對比】劉邦入咸陽后,“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而且申明軍紀,廢除秦的嚴刑苛政,『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去秦法』,于是『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史記.高祖本紀》)。

  2)項羽自立為王后,把都城由關中遷到彭城,提出“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人知之。”后聽到別人對此批評他這是“沐猴而冠”(獼猴戴帽子,比喻本質不好卻裝模作樣),就把那個說他的人斬了。

  3)殺掉了由項氏敘侄一手扶植起來的義帝楚懷王,楚懷王雖為傀儡,但他卻是當時人民群眾抗暴反秦的精神領袖,項羽的不義之舉把自己搞得聲名狼藉,在政治上空前的孤立。

  4)項羽進攻外黃,外黃因被彭越占領而不投降。數日,外黃投降后,項羽下令要將外黃年紀在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活埋。后來在一名十三歲的孩子的游說下才取消了這個殘酷的命令。

  生性多疑

  亞父范增以70高齡跟隨項羽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可謂是盡心竭力,忠心耿耿了,然而就是這樣的忠臣也難以逃脫項羽的猜忌。

  公元前2XX年4月,劉邦在河南滎陽被項羽包圍,這是繼鴻門宴之后又一個消滅劉邦的大好時機,范增立即勸說項羽,要他急攻滎陽,正當項羽對此未置可否之時,劉邦的謀士陳平略施反間小計,就挑撥了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系。項羽由此開始懷疑和疏遠范增,并拒絕采納其正確建議,范增因此憤而出走,客死途中,項羽失去了一個消滅劉邦的天賜良機。      不善用人

  1)在用人原則上,苛禮唯親,項莊、項伯都是他的族親。

  2) 在用人態度上,剛愎自用,多疑嫉才,所以很多原來是項羽麾下的將領后來都投向劉邦。如陳平、韓信,盡管他們有驚世之才,但項羽不把他們放在眼里,只將他們分配到地方做小角色,大材小用,最后兩人都投奔劉邦,成為劉邦的重臣謀士,奪取天下的有力棋子。

  他看不起出身無賴的韓信,當韓信投奔他時,只給他做了個肩戟侍衛的郎中。韓信曾“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無奈之下,韓信投奔劉邦,并在蕭何的竭力推薦下達到重用,成為三杰之一。

  陳平也是這樣,他出身寒門,既無資力可憑,又無聲望可恃,僅是一個“好讀書”的窮書生,當他往歸項羽時,項羽并沒有把他放在眼里,盡管他有“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的奇才,項羽卻不能用,也盡管他有“擊降殷王”之功,項羽不僅不予重用,反而“將誅定殷者將吏”(《史記•陳丞相世家》)這就使得陳平在項羽麾下不僅不能謀得存身立命之地,還有丟掉腦袋的危險,“陳平懼誅”只有偷偷地逃走投奔了能用人的劉邦,并成為劉邦的重要謀臣。縱觀他為劉邦出的六計:一是捐金行反間計,離間項羽和鍾離昧;二是用惡劣菜蔬進食楚使,離間項羽和范增;三是夜出婦女,解滎陽圍,實是幫劉邦逃出滎陽;四是潛躡帝足,請封韓信為齊王,以安定天下;五是偽游云夢,抓韓信;六是救出白登,讓劉邦脫離匈奴人之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平的奇才,如此賢良,項羽卻因其偏見和高傲而不能用,敗局已經很明顯了。

  一個成功的帝王他可以沒有卓越的才干,但一定要有識人用人的才華。劉邦之所以得天下,而項羽之所以失天下,究其原因,劉邦說:“天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餽 ,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漢書•高祖本紀》)這足見一個帝王能否用人,善于讓人才盡其所用,是十分重要的。

  能否正確用人,根本原因在于他對世界的認識,對個人關系的認識,在于他的時間經驗和策略思想,同時,還在于他的心胸之廣狹,換句話說,還在于用人者的不同性格。因項羽出身貴族,所以他身上有貴族的驕傲和偏見,他看不起出身無賴的韓信和出身寒門的窮書生陳平,這就使得韓信、陳平在項羽麾下不僅不能謀得存身立命之地,投奔了能用人的劉邦,并成為劉邦的重要謀臣。若項羽可以謙虛些,放下他貴族的驕傲,歷史會不會改寫很難斷定,但至少可以斷定他絕不會敗得那么悲慘。

  劉邦用人則正與項羽相反,劉邦是地痞流氓出身,沒有那么多的偏見和傲慢,他的信念就是于己有用的都接受,一視同仁,心胸寬廣。是貴族出身的張良也罷,無賴出身的韓信也罷,只要你有才他都會用,而且能讓人盡其全才。王符在《潛夫論•本政》中論劉邦用人:“茍得其人,不患貧賤;得其才,不嫌名跡。”真是一語點中要害。

  * 項羽和劉邦抱有不同的人才觀(項取人以名以尊,形成親親尊尊的人才觀;劉取人以實以賢,形成尚賢任能的人才觀),執行了相反的用人政策(劉虛己聽人,放手用人,賞不移時;而項剛愎自用,信讒多疑,忘功尋過),用人得失是楚漢戰爭勝敗的關鍵。在用人原則上,劉唯才是舉,項苛禮唯親;在用人態度上,劉自明聽人,項剛愎自用;在用人政策上,劉寬容誠信,項多疑嫉才。所以劉邦本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文武之才,卻能取眾才用眾智,項羽雖武藝出眾,勇猛過人,但他用人有失無得,既不能盡己人才,更不能盡人之才,這是漢勝楚敗的主要原因。失去了一位輔佐帝業的肱股之臣。

  (補充資料)

  1、項羽對于自己的失敗,多次強調“時不利兮騅不逝”、“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天之亡我,我渡何為?”

  2、劉邦對項羽的評價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3、韓信對項羽的評價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然而“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注:①嘔嘔:和悅的樣子②印刓(wán)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圓了。

  4、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①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②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③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小結:司馬遷在刻畫項羽的形象時,飽含著無限的熱情和崇敬,使《項羽本紀》成為《史記》中最精彩的一篇。但司馬遷還是本著“不虛美、不隱惡”的精神,塑造了一個豐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雖說項羽在政治是失敗的,但他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的本色英雄。他身上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寧可無愧而死,不可慚愧而生,正是讓我們震撼、欽佩和學習的!

  【拓展延伸】

  我們要感謝司馬遷,感謝他當年的忍辱負重,留下了這部巨著。感謝他用激情濃烈、生動傳神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項羽的形象。時至今日,處在社會轉型期和人生轉折點的我們,你有沒有話想對項羽說呢?

  請你“項羽,我想對你說”為開頭,寫上幾句話,說說學完本文的感受。(100字左右)

  板書:

  絕世英雄     不虛美、不隱惡               失敗者

  少懷大志     語言                         婦人之仁

  驍勇善戰     正面描寫、側面襯托           優柔寡斷

  神勇無敵     對比、外貌                   自矜功伐、剛愎自用

  豪氣沖天     語言                         殘暴不仁

  謀略恰當     正面描寫                     不善用人

  俠骨柔情     動作、語言                   生性多疑

  資料補充:巨鹿之戰 秦末農民戰爭中摧毀秦軍主力的重要戰役

  陳勝吳廣犧牲后,項梁召集各路義軍在薛(今山東滕縣東南)計議,并接受謀士范增建議,立楚懷王之孫名心的為王,仍稱楚懷王。接著項梁率領起義軍大敗秦軍于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劉邦、項羽也在城陽(今河南范縣城濮城東南)、雍丘(今河南杞縣)等地打敗秦軍,斬殺秦三川守李由。

  項梁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后驕傲輕敵,被章邯偷襲以至犧牲。章邯破項梁軍后,認為楚地農民軍主力已被消滅,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鄲,攻擊以趙歇為王的河北起義軍。趙歇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

  巨鹿之戰示意圖

  秦朝派王離率幾十萬邊防軍包圍巨鹿,章邯在巨鹿以南筑甬道,以運糧供給王離軍。趙歇糧少兵單,危在旦夕,乃遣使求救于楚懷王。楚懷王與起義軍首領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劉邦率領向西直指關中。另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起義軍主力北上救趙。援趙大軍進至安陽(今山東曹陽東南)后,宋義被秦軍的氣焰所嚇倒,逗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痛斥宋義的怯懦行為并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并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起義軍也歸其指揮。

  前2XX年12月,項羽率起義軍到達巨鹿縣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漳水,援救巨鹿,初戰告捷。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斷絕秦軍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越打越勇。一個人抵得上十個秦兵,十個就可以抵上一百。經過九次激烈戰斗,活捉了王離,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巨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當時,各路將領來救趙國的有十幾路人馬。可是他們害怕秦軍強大,都扎下營寨,不敢跟秦軍交鋒。這回兒,聽到楚軍震天動地的喊殺聲,擠在壁壘上看。他們瞧見楚軍橫沖直撞殺進秦營的情景,嚇得伸著舌頭,屏住了氣。趕到項羽打垮了秦軍,請他們到軍營來相見的時候,他們都跪在地下爬著進去,連頭也不敢抬起來。

  大家頌揚項羽說:“上將軍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沒有第二個。我們情愿聽從您的指揮。” 打那時候起,項羽實際上成了各路反秦軍的首領。

  巨鹿解圍后,章邯軍退至棘原(巨鹿南),項羽軍駐漳水之南,兩軍對峙,秦軍的連續失敗使章邯不見信于秦朝廷。項羽抓住時機,派蒲將軍擊秦軍于漳水南岸。接著又親率大軍破秦軍于汗水。章邯固守棘原與項羽對峙,派部將司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當時,秦廷趙高專權,猜忌將相,欲殺司馬欣。司馬欣潛回棘原,勸章邯早圖良謀。章邯在降楚、退軍之間猶豫不決。項羽派蒲將軍率軍日夜兼程渡三戶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縣西南),斷秦軍歸路,自率主力大敗秦軍。在項羽的沉重打擊下,章邯進退無路,不得不于前2XX年7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陽)率其部眾20萬投降項羽。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斗爭勝利的基礎。而項羽以三萬破三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后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項羽本紀》教案 篇2

  二. 學習目標:

  1、積累掌握古漢語字詞句的基本用法。

  2、體會《史記》的語言藝術特點與風格,學習《史記》的人物刻畫藝術。

  3、學會運用正確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

  三. 學習過程:

  (一)概括介紹:

  《項羽本紀》就是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矛盾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于這一鴻篇巨制之中,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卻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項羽本紀》以描繪項羽這一人物的形象、刻畫這一人物的性格為主,同時也生動地敘寫了戰爭。披卷讀之,既可以聞見戰場上的血腥,聽到戰馬的嘶鳴和勇士們的猛吼,又可以看見項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的神態與身影。《項羽本紀》正是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寫人,在寫人的過程中寫戰爭,二者相得益彰。戰爭因人物而生動、壯觀,人物因戰爭而更顯生動、奇偉。

  《項羽本紀》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項羽少時的粗疏學淺,長大以后的勇力過人,只是略略幾筆帶過,直到消滅秦軍主力、扭轉戰局的巨鹿大戰,破釜沉舟,威震諸侯,也還只是從側面用筆,通過寫諸侯軍的觀望、恐懼、畏服,把一個鐵骨錚錚的八尺大漢頂天立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在進行粗線條的勾勒,有意地夸張了整體之后,司馬遷便抓住了幾個點睛處,工筆細描,刻意求精。鴻門宴場面的極力鋪排,垓下之圍悲劇氣氛的縱筆渲染,烏江自刎時神態的精雕細刻,都寫得活靈活現,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與神、言與情融合一體。

  《項羽本紀》是《史記》傳記中最精彩的一篇,達到了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統一。它猶如一幅逼真傳神的英雄肖像畫,色彩鮮明;又像一張秦漢之際的政治軍事形勢圖,錯綜有序。通篇文章氣勢磅礴,情節起伏,場面壯闊,脈絡清楚,疏密相間,語言生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鴻門宴、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戶曉,歷代傳誦。

  (二)瀏覽預習課文

  (1)劃出難讀難理解的詞,利用工具書,獨立完成。

  (2)速讀課文,思考:課文節選部分共講了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

  第一部分:項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第三部分:巨鹿之戰(第3自然段)

  第四部分:霸王別姬(第4自然段)

  第五部分:東城之戰(第5自然段)

  第六部分:烏江自刎與尾聲(第6——8自然段)

  第七部分:項羽本紀贊(第9自然段)

  (三)項羽成長個人小檔案

  明確:《項羽本紀》全面記載了項羽生平事業的興盛衰亡的歷程,其中著重描繪了這個英雄人物短暫而波瀾起伏的四個階段。

  吳中起兵——事業的起點

  巨鹿之戰——功業的頂點

  鴻門宴——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終點

  (四)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

  1、活用詞: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點實虛詞:

  ①又不肯竟學。

  ②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異義詞。

  以故事得已。

  4、重點句:

  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斷句)

  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倒裝句)

  與籍避仇于吳中(狀語后置)

  5、有一個成語出自這兩段,請找出來。

  力能扛鼎(舉起)

  思考:

  (1)第一段交代了有關項羽家世的哪些重點信息?對項羽家世的介紹有何寓意?

  明確:項羽家世:①世代為楚將。②祖父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為楚將。生為將門虎子,這是項羽興兵起義的資本,是成就英雄霸業的奠基。②與秦有不共戴天之仇。為項羽以后忠貞不二,志在滅秦,嫉惡如仇,馳騁疆場,沖鋒陷陣,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寫了幾件事?各表現了項羽怎樣的性格特點?與一生功業的成敗有何聯系?

  明確:兩件。一是少時學情。不想學書、學劍,想學萬人敵的兵法,說明他的毫邁不群的性格特點;而“不肯竟學”,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點。二是觀始皇游。不俗的言論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時言語不俗的還有哪些?提示:劉邦見始皇:“大丈夫當如是也。”陳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毫邁不群與少年言志體現了項羽除暴安良、建立豐功偉績、成就英雄霸業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為他剛愎自用,感情用事,優柔寡斷,拒納良言,錯失良機,大失人心埋下了落敗的種子。

  (五)瀏覽閱讀第三、四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一>研讀第三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1、活用詞:①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②無不膝行而前

  2、重點實虛詞:①九戰,絕其甬道② 楚兵冠諸侯③諸侯皆屬焉

  3、古今異義:

  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點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②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思考:

  1、巨鹿之戰號稱為項羽最得意之戰,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讀后請思考這段文字在敘述的句式、節奏方面有何特點?和所要表達的內容有何聯系?

  明確:采用了句式短小,鏗鏘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雖然著墨不多,但非常有氣勢,酣暢淋漓地表現了大將風范與氣概。

  2、三個“無不”兩個“莫敢”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什么?

  明確:側面烘托。通過眾人的膽怯畏懼側面烘托了項羽神勇過人,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這是項羽功業的巔峰,展現了他的將帥神威。

  3、哪一個成語源自本部分?

  明確:破釜沉舟。

  <三>點撥:巨鹿之戰的意義。有三。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奠定了義軍勝利的基礎。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內部的分裂與瓦解(章邯投降、趙高殺二世、子嬰殺趙高)。三是轉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為劉邦從南路長驅直入函谷關創造了條件。

  <四>研讀第四自然段,劃出重點詞句。

  明確:

  1、重點詞:

  項王軍壁垓下(名作動)

  項王則夜起(名作狀)

  時不利兮騅不逝

  2、重點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飲于帳中

  <五>思考:

  1、比較項羽《垓下歌》與劉邦《大風歌》,各自表現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確:《垓下歌》表現的是項羽面臨絕境之時。地厚天高,卻托身無所,一腔憤怒,萬種低回,是一種英雄窮途末路之哭。《大風歌》是劉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亂,得勝還朝,路途回歸故里的一種張狂之辭,但之中又隱藏著濃濃的恐懼與悲哀。

  2、問:虞姬回應項王的和歌,能夠令“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這歌一定極為動人。可惜的是,極少有人提到這首歌,極少有人知道有這么一首歌。

  《史記》中沒有記載這首詩,《漢書》中也沒有,有一本叫《楚漢春秋》的書中記載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試賞析下面這首詩。

  賞析:虞姬之歌,文字極為淺易,但是卻充滿了真情。“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是敘說形勢,看似平常得很,——這是設計的平川,接著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這是對“虞兮虞兮奈若何”態度鮮明、立場堅定的回答。從字面看這是對偶,“大王”對“賤妾”,“意氣盡”對“何聊生”,這樣的組織對偶,實際是旗幟鮮明地將自身與項羽的生死聯在了一起。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時,我緊隨大王,大王現在失敗了,我也絕不能茍活,更不能落入敵手。文字雖然平易,卻閃出愛的晶瑩。這首歌的動人,還在于唱歌之后。虞姬的歌是回答項羽的問,而她自己的歌收尾也是一個問號。

  “賤妾何聊生”是回答,又是反問,其實態度是明明白白的,是不需要回答的。這更是設問,讓人怦然心跳的,就是自問自答的那一答:唱完之后,她自刎了,用自刎回答了以心愛著的英雄,用自刎完成了一首詩的句號。后來,有了傳說:有一種美麗的花,那花鮮紅鮮紅的,那花就叫虞美人。美麗的虞姬死了,死得很美麗,虞姬的歌停了,在使用電腦的今天,仍有聲音。《垓下歌》與美麗的虞姬之歌,是關于愛情與生命的最嚴肅的一組男女對唱,所以讀《垓下歌》不可不讀虞姬之歌。

  《垓下歌》和虞姬之歌是在生命將存將無時唱出來的,所以讀這兩首歌不可不讀其前后背景——背景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虞姬的歌就說明了這一點,這首歌,如果沒有前后的背景是看不出來什么的。(附:《紅樓夢》中林黛玉作的《五美吟》中有—首《虞姬》“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這是說,項羽、英布、彭越這些所謂的大英雄,全不如一個虞姬。語出弱女黛玉,所言極是。

  (六)研讀第五段,

  <一>梳理重點詞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數里

  ②騎皆伏曰

  2、重點實虛詞

  ①漢軍乃覺之

  ②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紿之曰

  ④期山東為三處

  ⑤漢軍皆披靡

  3、古今異義

  愿為諸君快戰

  4、重點句

  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二>思考討論

  1、“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確:用了夸張手法。示項羽威猛。這與《三國演義》寫張飛當陽橋喝退曹兵極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項羽說了三次,事實真像他說的這樣嗎?試剖析。

  明確:非也。項羽的失敗與其性格中的剛愎自用,感情用事,優柔寡斷,拒納良言,燒殺搶掠,錯失良機,痛失人心等有很大關系。項羽此時反復狡辯,正體現了他心死而未平,認輸而不服氣的心理特點。

  3、此段與巨鹿之戰相比,表現手法有何不同?刻畫了項羽怎樣的形象?

  明確:巨鹿之戰用了側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寫手法。展現了項羽神勇過人,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

  (七)研讀第六段,梳理重點詞句。

  <一>基礎知識梳理:

  1、古今異義

  ①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詞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

  ④馬童面之

  3、實虛詞

  ①無以渡

  ②項王亦被十余創

  4、重點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②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③吾為若德

  <二>思考:

  1、婉約派一代詞宗李清照有一首風格迥異的詩,也是來評價項羽的,還記得嗎?

  明確: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2、這首詩體現了詞人怎樣的觀點?

  明確:寫得大氣磅礴,氣勢奪人。她為項羽大唱贊歌,認為好男兒就應該生為人杰,死為鬼雄,項羽不肯后退,寧肯一死,死得好!悲壯慘烈,氣壯山河,英雄無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啟示:人生在世,就應該慷慨激昂,轟轟烈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特別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更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辱歷史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

  (八)讀第七、八、九自然段

  <一>重點詞句

  1、通假字

  乃持項王頭視魯

  2、活用詞

  ①豪杰蜂起

  ②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3、古今異義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4、重點句

  ①乘勢起隴畝之中

  ②何興之暴也

  5、實虛詞

  ①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魯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興之暴也

  ⑥豈不謬哉

  思考:

  司馬遷的點評應怎樣理解?

  明確:

  本段評論了項羽成功失敗的原因,表現了作者褒貶兼備實事求是的公正態度,前段肯定項羽適應歷史潮流,乘勢消滅暴戾秦族,獲得成功,極贊他的興兵之暴;后段批判項羽的剛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視戰略,導致失敗,極嘆他的滅亡之速。一贊一嘆,想見作者對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無限惋惜。

  (九)小結:項羽人物形象

  項羽是農民起義中涌現出來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戰,叱咤風云,力拔山、氣蓋世,聲名顯赫一時,但也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暴虎馮河的匹夫,特別是秦王朝被滅后,他目光短淺,策略失誤,加之燒殺搶掠,逐漸喪失民心。他既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英雄,又有兒女情長(項王別姬);既仁愛惻隱(思民苦),又殘暴無情(坑殺戰俘,火燒咸陽);既義重如山(與部下同甘苦,財共享),又吝嗇小氣(官印遲遲不分給功臣);有時果毅決斷(殺宋義自立),有時又優柔寡斷(鴻門宴)。總之,司馬遷巧妙運用多種手法把項羽性格中的各個側面,有機地統一于這一鴻篇巨制中,不虛美,不隱惡,既有深刻的撻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十)本文的藝術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體細致地描寫人物活動,以突出人物特點,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別姬、東城快戰)

  2、語言特色

  ①善于運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和性格。(觀始皇少年言志之語)

  ②敘述語口語化。(“太史公曰”新體例)

  課件內容介紹

  教學目的:

  1、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梳理知識點、確認重點字詞句;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學會交流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共同進步。

  2、把握文章內容,聯系舊課文,通過情節掌握評價歷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認識能力。

  教學實施: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教師朗誦全文

  三、梳理知識點,解決疑難問題

  (一)確認書下注解在的重點詞句

  (二)教師補充講解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分析講解文章內容

  第一段:寫垓下被圍的困境 

  第二段:寫垓下突圍、被困東城 

  第三段:寫東城潰圍之戰 

  第四段:寫自刎烏江 

  二、探究項羽性格特點

  三、性格特征對一個人命運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試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劉邦、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四、課堂討論:

  1、參照下面三首詩,你認為項羽是否應該自刎呢?

  2、閱讀歌詞《霸王別姬》和《垓下歌》,完成練習

  五、布置作業

  課后閱讀《史記•高祖本紀》,并結合課文練習,寫一篇400左右的文章,談談自己對項羽的看法。

  古代詩文閱讀

  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3、鑒賞評價  d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4、識記  a

  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項羽本紀》教案(通用2篇) 相關內容:
  • 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精選2篇)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意象分析,把握作者蘊含在意象中的情感。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蘊含的情感。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 《詞二首》教案(精選2篇)

    一、 教學目標:1、通過比較鑒賞閱讀,把握二首詞的主旨。2、拓展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初步把握這位偉大詩人的創作風格特征。二、 教學手段: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三、 教學步驟:1、導入:檢查朗讀背誦課文情況;交代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 《致橡樹》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一、認知目標1、感受含蓄朦朧的意象。2、體悟詩人的價值觀和愛情觀。二、知識與能力目標1、把握詩中的意象及形式結構所蘊含的感情和意義。2、感悟詩人渴求提倡的獨立平等有互相依存、親密無間的愛情 觀。...

  • 《眼睛與仿生學》教案(精選2篇)

    【目的要求】1.掌握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簡單到復雜的說明順序和整體“總──分──總”式,主體“橫式”的結構特點。2.認識本文舉例和比較交錯運用以及分析和綜合的說明方法。3.認識本文準確,嚴密和簡明的語言特點。...

  • 《短歌行》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學過程:一、導入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杰并起,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說到三國英雄,人們往往首先想到孫權、周瑜、諸葛亮等人。...

  • 《我的母親》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 熟讀課文,識記重點字詞,復述課文大意。2. 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中國傳統的母親形象,體會母親的品性及為人處世對作者的影響。教學重點:體會母親的品性及為人處世對作者的影響。...

  • 《報任安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一.素質教育目標(一)知識教學點1.理清文章的思路。2.積累實詞、虛詞與句式。(二)能力訓練點體會本文敘述、說理、抒情融于一爐的寫法。(三)德育滲透點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生死觀。...

  • 第二冊《師說》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學目的】 理解: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鑒賞:認識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難點) 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 高一必修《竇娥冤》精品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中國古代戲曲的特點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2.了解并掌握元雜劇的結構及其特有的舞臺語言。能力目標1.賞析《竇娥冤》的戲劇沖突和竇娥性格的典型意義。...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理县| 高雄县| 吉木萨尔县| 新竹市| 大港区| 彰武县| 太谷县| 丽江市| 巴东县| 六安市| 芦溪县| 基隆市| 肥城市| 泾源县| 乃东县| 铁力市| 阿图什市| 新津县| 闽侯县| 巴塘县| 曲阜市| 宕昌县| 秭归县| 青川县| 巴彦县| 临颍县| 乌恰县| 鹤岗市| 丰城市| 墨脱县| 兴隆县| 永嘉县| 揭阳市| 湄潭县| 察隅县| 雷山县| 毕节市| 五华县| 浦东新区| 西乌珠穆沁旗|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