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雨輞川莊作》教案(通用6篇)
《積雨輞川莊作》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王維的生平和創作成就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2、基本讀懂詩歌和詩歌的鑒賞技巧
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教材為例子,讓學生獲得鑒賞詩歌的方法和能力,培養學生的欣賞個性,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和藝術趣味,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1、熟讀詩歌,疏通大意。
2、學生合作賞析,感受詩人情感。
3、教師引導并做小結,師生互動。
情感與價值目標:
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把握《王維詩四首》的形象,讓學生得到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精神的陶冶和審美的愉悅。
1、了解詩人晚年的生活態度。
2、感受詩人對田家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
1、把握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2、品味詩歌意境,把握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1、對王維晚年詩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教學設想:
1、選修課中的詩詞鑒賞應區別于必修課中的詩詞教學,不能再以單篇詩詞為單位組織教學,而應該根據選修教材的編排體例與特點組織教學,例如基本閱讀課以一個作家為一課,教學時每一節課都應以教材所選每一位作家的幾篇作品為單位,從整體上去把握一個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語言、藝術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選修課應更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要有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那么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就應該“扶”著學生去感受合作探究,
三、教學方法選擇:誦讀法、方法點撥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手段利用:印發相關資料(包括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多媒體教學平臺等。
五、課時安排:第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回顧以前學生所學王維的詩歌導入。
二.釋題(學生對照注釋了解) 作者
通過師生共同回顧所學知識,把王維的介紹交給學生完成,重點讓學生知道其詩“詩中有畫”的特點。
王維(約692~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載。佛經《維摩詰經》,是智者維摩詰居士與弟子講學之書。王維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維后半生之避世與佛教有關。他是在盛唐時代文化全面騰飛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和藝術家。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顯然,王維的人生歷程,可以“安史之亂”分為兩個時期。王維詩歌的風格、情調,前后期也明顯不同。
在前期,王維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不少詩篇意氣風發、豪氣干云。在《不遇詠》里,他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是:“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在王維前期的詩里,他或寫少年的豪邁,或寫大將的英武,或敘征戍之苦,或寫凱旋之樂,無不準確地表現出那個特定時代里人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
晚年無意仕進,無心仕途,專誠奉佛,常以禪誦為事,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于上元二年卒于輞川別業。 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對自然美的感受獨特而細致入微,筆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韻,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長,色彩鮮明優美,極有畫意。他寫景動靜結合,善于細致地表現自然界光色和音響變化,他的寫景詩,常用五律、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宜于表現山水幽靜和心情恬適。
輞川莊,在今陜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朗誦感知
1.學生自讀。
2.教師有感情的范讀。
3.學生合作對照注釋了解詩歌內容。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久雨不停,林野潮濕煙火難生;
燒好飯菜,送給村東耕耘的人。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水田廣漠,一行白鷺掠空而飛;
夏日濃蔭,傳來黃鸝宛囀啼聲。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山中養性,觀賞朝槿晨開晚謝;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葷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村夫野老,與世無爭無人猜忌;
海鷗疑心,為何不信飛舞不停。
4.齊讀。
四.探究思考:
1、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首聯中哪個字用得最好,請簡要分析。
譯詩:正是連雨時節,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飯菜準備好,便提攜著送往東菑——東面田頭,男人們一清早就去那里勞作了。
步驟:
①指出該詞在句中的意思。
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案點撥:
①“遲”字用得最好,在詩中是“遲緩”之意。
②久雨不停。叢林上面靜謐寧和,炊煙裊裊升起。
③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既寫出了陰雨天炊煙緩緩升起之狀,也寫出了詩人心中閑散安逸的情懷。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農家村婦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
2、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譯詩:看吧,廣漠空蒙、布滿積水的平疇上,白鷺翩翩起飛,意態是那樣閑靜瀟灑;聽啊,遠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黃鸝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樣甜美快活。
關于這兩句,唐人李肇因見李嘉祐有詩句“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便譏笑王維“好取人文章佳句”。明人胡應麟不同意,反駁說:“摩詰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預偷來者?此正嘉韋占用摩詰詩。”但據查,嘉韋占與摩詰同時而稍晚,誰襲用了誰的詩句難以定論。再看二人詩句,有高下之分。
比較:“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與“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從藝術上看,你認為誰的詩句較好,好在哪里。
答案點撥:
頷聯與首聯一樣是詩人靜觀所得,寫自然景色。在一片廣漠空曠的水田之上,白鷺翩翩飛舞;在層巒疊翠的夏日叢林之中,黃鸝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兩種景象相映襯,將積雨之時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
如宋人葉夢得說:“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為李嘉祐點化,以自見其妙。” “漠漠”有廣闊意迷茫意,“陰陰”有茂盛幽深意,“漠漠水田”“陰陰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畫面就顯得開闊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積雨天氣空蒙迷茫的色調和氣氛,富有意境。
3、頷聯“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中的“飛白鷺,囀黃鸝”有什么藝術特點?
(1)倒裝:白鷺翩翩起舞,黃鸝婉囀啼唱。
(2)色彩對比,詩中有畫:
輞川之夏,百鳥飛鳴,詩人只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系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小結:如果說,首聯所寫農家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已引起詩人的濃厚興趣和欣羨之情,那么,面對這黃鸝、白鷺的自由自在的飛鳴,詩人自會更加陶醉不已。而且這兩聯中,人物活動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摹擬,而是經過詩人心靈的感應和過濾,染上了鮮明的主觀色彩,體現了詩人的個性。對于“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來說,置身于這世外桃源般的輞川山莊,真可謂得其所哉了,這不能不使他感到無窮的樂趣。下面兩聯就是抒寫詩人隱居山林的禪寂生活之樂的。
4.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詩人獨處空山之中,幽棲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云泥!
5.“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表達作者什么愿望,體現他什么心境?
譯詩:野老是詩人自謂。詩人快慰地宣稱: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任遇,于人無礙,與世無爭了,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庶幾乎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于山林之樂了。
用典 :化用典故而不著痕跡。
爭席罷:。《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指自己要隱退山林,與世無爭。
“海鷗”句:《列子•黃帝篇》載,古時海上有好鷗者,每日到海上從鷗鳥游。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系。明日再往海上,鷗鳥飛舞而不下。這里借海鷗喻人事.
此二典都充滿了老莊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上聯所寫“清齋”“習靜”的結果。
五.思考探究
⒈你認為《積雨輞川莊作》這首詩中哪些詩句具有“詩中有畫”的特點?是怎樣體現的?(畫的特點:色彩、層次、空間)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一聯,白鷺雪白,黃鸝金黃,色彩差異明顯;白鷺飛翔,黃鸝啼鳴,一取其動態,一取其聲音。在背景上,“漠漠”,寫出了水田一望無際,蒼茫一片;“陰陰”,描繪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遠,富有立體感;這樣,碧空中白鷺高飛,綠樹與黃鸝相襯,高低和諧,極具層次感;如一幅畫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可謂“詩中有畫”,給人以畫意盎然的印象。
⒉此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意境”的“境”,指的是境界、或者說是氛圍。因此可以說,詩歌的意境是由意象組成的全篇作品所構成的體現了作者情思、并留下想象空間、能觸發讀者某種情思的藝術境界(或氛圍)。
意象與意境的關系可以用這樣簡單的關系式來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圍
(恬靜優美)的輞川山野、(怡然自樂)的農婦農夫和(閑適脫俗)的隱居詩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空闊清幽)的意境,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規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六.總結:整體賞析
⒈主旨
描寫了久雨中的輞川山水田園的優美風光(境),反映了詩人厭倦官場生活,和對對農村充滿生機和寧靜和諧生活的向往和贊美,抒發了詩人淡泊寧靜的情懷(意)
⒉總結
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景色優美的輞川山野、怡然自樂的農婦農夫和閑適脫俗的隱居詩人,共同構成了一個闊遠幽靜、物我相愜、詳和閑適的意境,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說成“空古準今”的極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贊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格,藝術見解還是不錯的。
七.課后練習:
辛夷塢 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⒈主旨
這首詩寫辛夷塢幽靜之景(境),表現詩人寧靜淡泊情懷(意)。
⒉本詩的主題:
⑴以辛夷花在無人的山澗自開自落的可悲命運,比喻了自己的才能被壓抑埋沒的處境,寄托自己孤獨、落寞的情緒。
⑵深山無人,辛夷花自開自落。花開,并不是為了贏得人們的贊賞;花落,也不需要人們的悼惜。該開便開,該落便落,純任自然,向人們昭示了一種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懷。
⒊怎樣寫的?
1.以動襯靜.用“發”、“開”、“落”等動詞寫花開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靜氣氛就表現出來了。顯得山林越發清幽 。
2.托物言志.清幽的山林,花開花落,讓人讀后感受到詩人的一種氣質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懷。
《積雨輞川莊作》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了解王維的生平和詩歌風格特點,領略王維“詩中有畫”的藝術表現手法。
2.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王維詩中的閑情逸致。
教學重點:
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王維詩中的禪意。
教學設想:
1.選修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點撥設疑、學生自主感受,由“扶”到“放”,合作探究。
2.根據選修教材的編排體例與特點組織教學,教本課時可以和前面孟浩然《夜歸鹿門歌》以及《夜歸鹿門歌》課后練習三(賞析王維《歸嵩山作》)放在一起鑒賞,從整體上去把握一個作家或同一流派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語言、藝術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唐朝是詩歌的天堂,天才詩人層出不窮,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李賀是鬼才”之說;又有“詩仙詩圣詩魔詩鬼詩豪詩佛”之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詩豪劉禹錫、詩佛王維)。其中王維稱為詩佛,可見他的詩別有一番禪意。
二、知人論世看王維(詳情略)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王維亦官亦隱,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擅畫人物、叢竹、山水。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鐘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唐代山水田園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孟浩然。
三、解題
《積雨輞川莊作》,又名《秋歸輞川莊作》。輞川莊,在今陜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學生自讀并注音解詞,老師解疑。
1.注音
蒸藜(lí)炊黍(shǔ) 餉(xiǎng)東菑(zī) 囀(zhuàn)黃鸝(lí) 朝槿(jǐn)
2.疑難詞語解釋
①蒸藜炊黍:藜:藜草,嫩葉可食。蒸藜炊黍,泛指粗劣的飯菜。
②餉東菑:給在東邊田里干活的人送飯。菑,本指已經開墾了一年的田。
③漠漠:寫水田情狀,形容水田薄霧蒙蒙,視野蒼茫。
④陰陰:寫夏木情狀,形容夏天樹林茂密,境界幽深。
⑤囀:鳥婉轉鳴叫,動詞。
⑥朝槿:即木槿,落葉灌木,夏季開花,朝開暮落,故又稱朝槿。
⑦野老:詩人自稱。
⑧爭席:表示和人相處很隨便,無隔閡。《莊子·雜篇·寓言》載:陽子居(楊朱)初到旅舍,面露驕矜之色,旅舍主人對他很恭敬,其他客人也紛紛為他讓座。后來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顯得很隨和,人們也就不再給他讓座,而和他爭席而坐,相處就很隨便了。
⑨海鷗:《列子·黃帝篇》載:海上有人好鷗,每日與鷗鳥游玩,數以百計的鷗鳥聚集在他身邊。有一天,他的父親叫他捉鷗鳥。第二天他來到海邊,鷗鳥就盤旋不下了,因為他有了機心。此處以海鷗比喻淳樸而無機心的農民。
⑩更相疑:又懷疑我猜忌我。相,偏指一方,這里指詩人自己。
3.學生齊讀這首詩歌。
五、學生翻譯詩歌,老師評點翻譯。
1.翻譯時,要求學生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聯想,做到信達雅。
2.點名學生宣讀自己的翻譯內容,老師根據學生的翻譯適時點評。
附翻譯:
初夏時節,雨水綿綿,積久不停,靜謐的山林潮濕陰暗,野村炊煙緩緩升騰;女人家燒藜菜煮黃黍,把這粗劣飯菜送給東面田頭干活人。看吧,垅中水田薄霧蒙蒙,一行白鷺掠空而飛;聽吧,幽靜清涼的樹林中傳來黃鸝宛轉動聽的啼聲。我獨處空山之中,觀賞朝槿晨開晚謝,參悟人生短暫;幽棲松林之下,采露葵品味清齋素食。我早已去塵心,絕俗念,隨遇而安,于人無礙,與世無爭,和村里的那些淳樸村民相處得親近隨和,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
六、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通過反復的誦讀,緊緊抓住詩歌所描繪的特定景物,細致地品賞詩歌中飽含詩人情感的關鍵詞句,進而準確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提問思考:
1.哪些詩句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繪畫美)”的藝術特點?
前四句寫山村田園景色,準確把握物象的特征和基調。抓住物象的色彩,細膩傳神,鮮明地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繪畫美)”的藝術特點。
2.指名賞析并歸納全詩層次意蘊。
①主旨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田園生活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
②層次意蘊
前四句寫山村田園景色;后四句抒寫幽居山林的生活樂趣。
A.首聯寫田家生活。
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佛家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躍然紙上。
B.頷聯寫自然景色。
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詩人只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系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兩種景象,動靜結合,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C.頸聯寫閑適恬靜的禪寂生活
詩人獨處空山之中,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世俗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云泥之差別。充滿了閑情逸致。
D.尾聯寫詩人淡泊名利的曠達心境。
詩人自謂自己是野老,運用了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抒寫自己澹泊自然的心境:一是《莊子·雜篇·寓言》的楊朱,前往老子處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二是《列子·黃帝篇》的典故: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系。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淡泊名利的曠達心境。
3.指名歸納詩歌的藝術手法
①情景交融、寓禪理(脫離塵俗、幽居山林的閑情逸致)于寫景敘事中、用典明志。
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握物象的特征,抓住物象的色彩,細膩傳神地描寫景物。
七、布置作業
1.書面練習
①詩歌中的那些詞句最工整(對偶)?
答:“中”與“下”,“觀”與“折”,“朝槿”與“露葵”。
②清人沈德潛說:“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陰陰’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樣領會他說的“妙”與“死句”的含義?
答:“漠漠”、“陰陰”寫出“水田”與“夏目”的情狀。“漠漠”形容水田薄霧蒙蒙,在這樣的氛圍里“飛白鷺”景色才美;“陰陰”形容夏天樹林茂密,在這樣的密林中黃鸝的色彩才顯得悅目,聲音才顯得動聽。
2.背誦這首詩。
《積雨輞川莊作》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了解王維的生平,結合詩人的經歷理解作品。
2、了解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特點,品味詩人“詩中有畫”的山水田園詩特色。
3、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難點】
鑒賞詩歌“詩中有畫”的山水田園詩特色,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趟進詩歌的河流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從詩經楚辭、漢魏樂府、六朝古詩到唐詩宋詞元曲,大半部中國文學史主要是詩史。人們將中國古代詩歌喻為一條燦爛的銀河,這條銀河中最燦爛的星群,無疑是唐詩宋詞。所以,在現在我們的語文高考試題中,詩歌鑒賞一直是個必考題。那么,我們鑒賞古代詩歌,要如何鑒賞,鑒賞些什么,考試又要考的什么內容呢?今天,我們要開始學習選修1《唐詩宋詞元曲選讀》中的第一課《王維詩四首》,以此為例來跟同學們共同探討。
二、走近作者:瞻仰大師的靈光
1、你喜歡王維的詩嗎?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學過的可不少哦,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好么?
(課件展示)《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山居秋暝》(高考必背篇目)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關于王維,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好不好?(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課件展示)王維(701-761)
☆結緣佛教:字摩詰,來源于《維摩詰經》。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詩佛”。
☆仕途經歷:官至尚書右丞,有《王右丞集》
☆思想分期:前期奮發有為,后期亦官亦隱。
☆藝術造詣:多才多藝,詩書琴畫樣樣精通,被稱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歌成就:盛唐山水田園派的代表,“王孟”。
(山水田園派是盛唐詩壇兩大詩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題詠山水景物和田園生活著稱。作品較多反映閑適、退隱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采用五言古體和五言律絕的形式。這一派代表人有王維、孟浩然等。)
三、品鑒詩歌:在詩人的心尖上遨游
同學們以前都已經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鑒賞過很多詩歌了,都是怎樣賞析的啊?
學生回答
這樣的分析都是正確的,那么今天我們學習鑒賞詩歌,除了這些鑒賞方法之外,還要大家按照高考的要求分析鑒賞詩歌。
(課件展示):
鑒賞詩歌主要分兩大塊: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鑒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下面我們就根據這兩個方面來鑒賞詩歌。
鑒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作者的心靈,與詩人對話,體驗詩人的感情,換句話說,就是在詩人的心尖上遨游。
品鑒過程:
1、學生根據字音自由大聲朗讀詩歌。
(課件展示)(朗讀)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
蒸藜lí炊黍shǔ餉東菑zī .
漠漠水田飛白鷺lù,
陰陰夏木囀zhuàn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jǐn,
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
海鷗何事更相疑
3、檢查預習情況。(用現代文理解詩歌)學生提出關于詩中不理解的詞語,教師解答。學生根據解答理解詩歌內容。
師:昨天布置大家預習這首詩,在詩歌的字詞句的梳理上,有什么困難嗎?有的話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
解答疑問
請一個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業。
師:同學們都做得很認真,做得很好。
(課件展示):連雨季節,天陰地濕,幽靜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
勤勞的農婦蒸藜炊黍,送給在村東田地辛勤耕耘的家人。
廣漠無際的水田上一行白鷺掠空而飛,夏日幽靜的樹林
中傳來黃鸝婉轉啼鳴。我在山中修身養性,觀賞木槿晨開
晚謝;在松下采摘露葵,留著清齋素食。我已和村里的人
相處得很融洽,恐怕連海鷗也不會猜疑我了。
師:走進詩人的世界了嗎?想象到了一種怎樣的畫面?宋代大詩人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這是一個很貼切的贊譽,詩中的`景真的寫得很美很有詩情畫意,剛才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那么,現在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一下。
師問:寫景的主要是哪幾聯?
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這些特點,先從詩中找出所寫的形象,也就是詩中所寫的景物。
(課件展示)《積雨輞川莊作》一詩中的形象有:
積雨,空林,煙火,藜、黍(蒸藜炊黍的農婦),東菑,水田,白鷺,夏木,黃鸝
問:那么像由這些景物組成的這樣的一幅畫面,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你會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它呢?
師明確:空闊清幽、恬靜優美、清靜閑適等。
知識鏈接
(課件展示)詩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景物,它們往往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詩人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其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了極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詩中的形象又稱為意象。而一系列相關意象的組合,就構成具有特定意義的意境(壯闊、開闊、深邃、閑適恬靜、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謐、平和······),詩人借此來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師:其實我們剛才回答的就是指詩歌營造的意境,通過意境,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感情。這種方式就是詩歌常用的技巧――借景抒情。這也就是詩歌的藝術特色。像剛才所說的“詩中有畫”那也是詩歌的藝術特色。那么我們從剛才所歸納出的意境特點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學生自由回答
講了這么多,我們似乎忽略了這首詩的尾聯,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
除了剛才所講的這藝術特色之外,這首詩的這首詩的尾聯運用了哪種修辭方式?有什么作用?
(課件展示)尾聯運用了用典的修辭方式,表達了詩人與世無爭的情懷和志向:既然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自適,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我應該可以脫離世間煩惱,悠游于林泉之中了。“爭席”和“海鷗相疑”這兩個典故都充滿了老莊色彩,共同抒寫詩人淡泊寧靜的心境,表達了詩人離塵脫俗的心態。
4、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
師:好的,現在我們就依據這些知識來歸納一下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課件展示)這首詩描寫了(恬靜優美)的輞川山野、(怡然自樂)的農婦農夫和(閑適脫俗)的隱居詩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空闊清幽、恬靜優美、清靜閑適)的意境,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分析的一般規律是: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師:那么現在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鑒賞這種類型的詩歌的一般規律是:先分析主要景物及其特征,然后歸納意境,再從中體會出詩人的思想感情。
四、小結
師: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鑒賞詩歌的兩大塊: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鑒賞詩歌的藝術特色,并不是相分離的。考試的題型無論怎么變,也無非是這兩個方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們在考試中所遇到的詩歌鑒賞題,看看是不是這樣。比如這次次中段考試中的兩題,第1小題,問的是寫景方面的,這是有關意境方面的,與藝術特色有關,而第二小題,問的是對“涼”字的理解,這個其實也是考的思想內容方面。)
五、探究討論:對像王維的這種生活情調你是否贊同?請說明理由
師:1、回顧《山居秋暝》學生齊背
教師: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大家能把它背出來嗎?
學生齊背
教師: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積雨輞川莊作》所表達的感情是否與此一致呢?那我們就要通過分析鑒賞來得出答案。
這首《積雨輞川莊作》與《山居秋暝》所表達的感情是否與此一致呢?答案是一致的,而這也是田園山水詩的一個特點。詩人在仕途上不得意,厭倦而心灰意冷時,往往會寄情山水,隱居起來,使自己的生活歸于平淡,獲得心靈的平靜。那對象王維的這種生活情調你是否贊同?請說明理由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作業第一題,將答案寫在作業簿上。
《積雨輞川莊作》教案 篇4
此詩寫田園生活情趣。前四句寫景色,細膩傳神。因積雨日久,無風而且濕潤,故炊煙上升遲緩。水田廣漠而白鷺翩翩,夏木成陰而黃鸝婉轉,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視象,有聽覺,有面有點,相映成趣。據唐李肇《國史補》,三四句是取李嘉佑\'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成句。但明人胡應麟《詩藪》則認為王早于李,當是李襲王句。考二人大約同時,誰襲誰詩實難斷定。但加\'漠漠\'、\'陰陰\'二詞于前,確實精彩傳神。清人胡以梅說\'雨后之景,用疊字獨能句圓神旺\'(《唐詩貫珠》)。
后四句寫生活情趣。《舊唐書•王維傳》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五六兩句即此寫照。七八句寫文士與田夫相處,總在疑與不疑之間,正見得人有雅俗,趣分高下,固非無間也。
輞川莊,在今陜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首聯寫田家生活,是詩人山上靜觀所見:正是連雨時節,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飯菜準備好,便提攜著送往東菑──東面田頭,男人們一清早就去那里勞作了。詩人視野所及,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
頷聯寫自然景色,同樣是詩人靜觀所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看吧,廣漠空蒙、布滿積水的平疇上,白鷺翩翩起飛,意態是那樣閑靜瀟灑;聽啊,遠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黃鸝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樣甜美快活。輞川之夏,百鳥飛鳴,詩人只選了形態和習性迥然不同的黃鸝、白鷺,聯系著它們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繪: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唐人李肇因見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的詩句,便譏笑王維“好取人文章嘉句”(《國史補》卷上);明人胡應麟力辟其說:“摩詰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預偷來者?此正嘉祐用摩詰詩。”(《詩藪•內編》卷五)按,嘉祐與摩詰同時而稍晚,誰襲用誰的詩句,這很難說;然而,從藝術上看,兩人詩句還是有高下的。宋人葉夢得說:“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為嘉祐點化,以自見其妙。如李光弼將郭子儀軍,一號令之,精采數倍。”(《石林詩話》卷上)“漠漠”有廣闊意,“陰陰”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陰陰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畫面就顯得開闊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積雨天氣空蒙迷茫的色調和氣氛。
如果說,首聯所寫農家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已引起詩人的濃厚興趣和欣羨之情,那么,面對這黃鸝、白鷺的自由自在的飛鳴,詩人自會更加陶醉不已。而且這兩聯中,人物活動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摹擬,而是經過詩人心靈的感應和過濾,染上了鮮明的主觀色彩,體現了詩人的個性。對于“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來說,置身于這世外桃源般的輞川山莊,真可謂得其所哉了,這不能不使他感到無窮的樂趣。下面兩聯就是抒寫詩人隱居山林的禪寂生活之樂的。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詩人獨處空山之中,幽棲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詩人自謂。詩人快慰地宣稱: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任遇,于人無礙,與世無爭了,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庶幾乎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于山林之樂了。《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旅客們卻不再讓座,而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沒有隔膜了。《列子•黃帝篇》載:海上有人與鷗鳥相親近,互不猜疑。一天,父親要他把海鷗捉回家來,他又到海濱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心術不正破壞了他和海鷗的親密關系。這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這種心境,正是上聯所寫“清齋”“習靜”的結果。
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說成“空古準今”的極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贊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格,藝術見解還是不錯的。
《積雨輞川莊作》教案 篇5
知識技能目標:
1、了解王維的生平和詩歌風格特點。
2、領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分析兩詩的藝術表現手法。
過程方法目標:
增強賞析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王維詩中的閑情逸致,領略王維“詩中有畫”的繪畫美。
教學重點:
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鑒賞方法。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王維詩中的禪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唐朝是詩歌的天堂,天才詩人層出不窮,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李賀是鬼才”之說;又有“詩仙詩圣詩魔詩鬼詩豪詩佛”之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詩豪劉禹錫、詩佛王維)。其中王維稱為詩佛,可見他的詩別有一番禪意。
二、王維概況(知人論世)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王維亦官亦隱,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輞川別墅。擅畫人物、叢竹、山水。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鐘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唐代山水田園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孟浩然。
三、王維《積雨輞川莊作》自主賞析
1、解題
輞川莊,在今陜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2、學生自讀(2分鐘),掃清文字障礙,注音:
蒸藜(lí)炊黍(shǔ)餉(xiǎng)東菑(zī)
囀(zhuàn)黃鸝(lí)朝槿(jǐn)
3、自己翻譯理解這首詩。翻譯時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聯想,不理解之處,小組討論。明確:
【翻譯】:初夏時節,雨水綿綿,積久不停,靜謐的山林潮濕陰暗,野村炊煙緩緩升騰;女人家燒藜菜煮黃黍,把這粗劣飯菜送給東面田頭干活人。看吧,垅中水田薄霧蒙蒙,一行白鷺掠空而飛;聽吧,幽靜清涼的樹林中傳來黃鸝宛轉動聽的啼聲。我獨處空山之中,觀賞朝槿晨開晚謝,參悟人生短暫;幽棲松林之下,采露葵品味清齋素食。我早已去塵心,絕俗念,隨遇而安,于人無礙,與世無爭,和村里的那些淳樸村民相處得親近隨和,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
4、賞析并歸納全詩層次意蘊。
①主旨: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田園生活的閑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
②層次意蘊:前四句寫山村田園景色;后四句抒寫幽居山林的生活樂趣。
A.首聯【積雨(久雨)空林(空曠的樹林)煙火遲(久雨之后煙火燃燒起來很慢。一個“遲”不僅把久雨的炊煙寫得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心境),蒸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炊黍(shǔ)餉(xiǎng用酒食等款待)東菑(zī開墾了一年的田地,泛指農田)。】寫田家生活。
B.頷聯【漠漠(mò形容廣闊無際)水田飛白鷺,陰陰(幽暗的樣子)夏木囀(zhuàn)黃鸝(lí)。】寫自然景色。
C.頸聯【山中(獨處空山中)習靜(靜修)觀(觀賞)朝槿(jǐn木槿花開花落,參悟人生之短暫),松下清齋(素食)折(采摘)露葵。】寫閑適恬靜的禪寂生活。
D.尾聯【野老(村野老人,詩人自謂)與人爭席(表示和人相處很隨便,無隔閡。《莊子雜篇寓言》載:陽子居(楊朱)初到旅舍,面露驕矜之色,旅舍主人對他很恭敬,其它客人也紛紛為他讓座。后來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顯得很隨和,人們也就不再給他讓座,而和他爭席而坐,相處就很隨便了)罷,海鷗(《列子黃帝篇》載:海上有人好鷗,每日與鷗鳥游玩,數以百計的鷗鳥聚集在他身邊。有一天,他的父親叫他捉鷗鳥。第二天他來到海邊,鷗鳥就盤旋不下了,因為他有了機心。此處以海鷗比喻淳樸而無機心的農民)何事(為什么事)更相(相,偏指一方,這里指詩人自己)疑(又懷疑我猜忌我)。】寫詩人淡泊名利的曠達心境,用典明志。詩人自謂自己是野老,運用了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抒寫自己澹泊自然的心境:一正用,一反用,兩相結合,抒寫詩人淡泊名利的曠達心境。
5、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黑板提示:通過反復的誦讀,緊緊抓住詩歌所描繪的特定景物,細致地品賞詩歌中飽含詩人情感的關鍵詞句,進而準確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6、把握詩歌中的藝術手法——情景交融、寓禪理于寫景敘事中、用典明志。
【首聯】“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首聯寫田家生活。正是連雨時節,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飯菜準備好,便提攜著送往東面田頭,男人們一清早就去那里勞作了。(先寫空林煙火,一個“遲”字,不僅把陰雨天的炊煙寫得十分真切傳神,而且透露了詩人閑散安逸的心境;再寫農家早炊、餉田以至田頭野餐,展現一系列人物的活動畫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氣息,使人想見農婦田夫那怡然自樂的心情。體現了田家生活的樂趣。)人文景觀(生活圖景)
【頷聯】“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頷聯寫自然景色。廣漠空蒙、布滿積水的田野上,白鷺翩翩起飛,意態是那樣閑靜瀟灑;聽啊,遠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黃鸝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樣甜美快活。雪白的白鷺,金黃的黃鸝,在視覺上自有色彩濃淡的差異;白鷺飛行,黃鸝鳴囀,一則取動態,一則取聲音;漠漠,形容水田廣布,視野蒼茫;陰陰,描狀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兩種景象互相映襯,互相配合,把積雨天氣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自然景觀
下面兩聯就是抒寫詩人隱居山林的禪寂生活之樂的。
【頸聯】“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詩人獨處空山之中,幽棲松林之下,參木槿而悟人生短暫,采露葵以供清齋素食。這情調,在一般世人看來,未免過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厭倦塵世喧囂的詩人,卻從中領略到極大的興味,比起那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名利場,有天壤之別,禪寂生活充滿了閑情逸致。
【尾聯】“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野老是詩人自謂。野老與人相處,不狂妄,不拘形跡,恐怕連海鷗也不會猜忌了。詩人快慰地宣稱: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任遇,于人無礙,與世無爭了,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庶幾乎可以免除塵世煩惱,悠悠然耽于山林之樂了。這里運用了兩個充滿老莊色彩的典故,抒寫詩人淡泊名利的心境,用典明志。
板書:
1田家生活2自然景觀3禪寂生活4用典明志
↓ ↓ ↓ ↓
1閑散安逸2廣漠蒼茫3閑情逸致4淡泊名利
怡然自樂幽深與世無爭
藝術手法:寓情于景、用典
總結:王詩特點:詩中有畫,富有禪意,融情入景。
方法指導:抓住作者所選取的物象,一共有多少。要準確把握物象的特征和基調。抓住物象的色彩。抓住物象的聲音特征。(動靜結合)
四、自主鑒賞王維《歸嵩山作》,談談與《積雨輞川莊作》對比有何異同。
歸嵩山作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這首詩是作者辭官歸隱嵩山途中所作,通過描寫途中所見景色抒寫了作者細微復雜的心情。嵩山,古稱“中岳”,在今河南登封縣北。
【首聯】“清川帶長薄(bó草木叢生的地方),車馬去(行走)閑閑(悠閑)。”首聯描寫歸隱出發時的情景,扣題目中的“歸”字。清澈的河川環繞著一片長長的草木叢生的草澤地,離歸的車馬緩緩前進,顯得那樣從容不迫。所寫望中景色和車馬動態,都反映出詩人歸山出發時安詳閑適的心境。
中間四句描摹歸隱路途中的景色。
【頷聯】“流水如有意(結交,交往),暮禽相與(一起,共同)還。”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與還”承“長薄”,這兩句又由“車馬去閑閑”直接發展而來。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擬人化了,仿佛它們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鳥兒飛回林木茂盛的長薄中去棲息,它們好像在和詩人結伴而歸。兩句表面上是寫“水”和“鳥”有情,其實還是寫作者自己有情:一是體現詩人歸山開始時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歸隱的堅決態度;“暮禽”句包含“鳥倦飛而知還”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隱的原因是對現實政治的失望厭倦。所以此聯也不是泛泛的寫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言外有意的。(難點)
(意象流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用流水比喻愁之深之重。“逝者如斯”用流水比喻時光一去不復返)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頸聯】“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這一聯還是寓情于景的手法。兩句十個字,寫了四種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構成了一幅具有季節、時間、地點特征而又色彩鮮明的圖畫:荒涼的城池臨靠著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了蕭颯的秋山。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圖,是詩人在歸隱途中所看到的充滿黯淡凄涼色彩的景物,對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襯托出作者越接近歸隱地就越發感到凄清的心境。
【尾聯】“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注釋]遞:形容遙遠。且閉關:佛家閉門靜修。這里有閉門謝客之意。“迢遞”是形容山高遠的樣子,對山勢作了簡練而又形象的描寫。“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歸隱的地點,點出題目中的“嵩山”二字。“歸來”,寫明歸山過程的終結,點出題目中的“歸”字。“閉關”,不僅指關門的動作,而且含有閉門謝客的意思。后句寫歸隱后的心情,表示要與世隔絕,不再過問社會人事,最終點明辭官歸隱的宗旨,這時感情又趨向恬靜淡泊。
板書:離去 途中 歸來
感情變化:安詳閑適凄清悲苦恬靜淡泊
藝術手法:寓情于景
總結:隱居是一件閑適的事,流水、歸鳥也同我回來隱居的心情一樣。回來了,閉門謝客,余生清閑,何等自在。但作者也透露了一絲失意、無可奈何的情緒,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帶凄涼之意。全詩層次清楚,從離去到沿途所見,直到歸來,作者抓住一些典型景色描寫,表達自己的心境。全詩意境優美,不加雕琢,寫得真切生動,含蓄雋永,不見斧鑿的痕跡,卻又有精巧蘊藉之妙。沈德潛說:“寫人情物性,每在有意無意間。”方回說:“不求工而未嘗不工。”正道出了這首詩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點。
五、布置作業:
1.書面練習
①詩歌中的那些詞句最工整(對偶)?
答:“中”與“下”,“觀”與“折”,“朝槿”與“露葵”。
②清人沈德潛說:“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陰陰’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樣領會他說的“妙”與“死句”的含義?
答:“漠漠”、“陰陰”寫出“水田”與“夏目”的情狀“漠漠”形容水田薄霧蒙蒙,在這樣的氛圍里“飛白鷺”景色才美;“陰陰”形容夏天樹林茂密,在這樣的密林中黃鸝的色彩才顯得悅目,聲音才顯得動聽。
2.背誦這首詩。
《積雨輞川莊作》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了解王維的`生平,結合詩人的經歷理解作品。
2、了解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特點,品味詩人“詩中有畫”的山水田園詩特色。
3、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難點】
鑒賞詩歌“詩中有畫”的山水田園詩特色,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趟進詩歌的河流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從詩經楚辭、漢魏樂府、六朝古詩到唐詩宋詞元曲,大半部中國文學史主要是詩史。人們將中國古代詩歌喻為一條燦爛的銀河,這條銀河中最燦爛的星群,無疑是唐詩宋詞。所以,在現在我們的語文高考試題中,詩歌鑒賞一直是個必考題。那么,我們鑒賞古代詩歌,要如何鑒賞,鑒賞些什么,考試又要考的什么內容呢?今天,我們要開始學習選修1《唐詩宋詞元曲選讀》中的第一課《王維詩四首》,以此為例來跟同學們共同探討。
二、走近作者:瞻仰大師的靈光
1、你喜歡王維的詩嗎?從小學到現在,我們學過的可不少哦,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好么?
(課件展示)《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山居秋暝》(高考必背篇目)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關于王維,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好不好?(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課件展示)王維(701-761)
☆結緣佛教:字摩詰,來源于《維摩詰經》。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詩佛”。
☆仕途經歷:官至尚書右丞,有《王右丞集》
☆思想分期:前期奮發有為,后期亦官亦隱。
☆藝術造詣:多才多藝,詩書琴畫樣樣精通,被稱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歌成就:盛唐山水田園派的代表,“王孟”。
(山水田園派是盛唐詩壇兩大詩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題詠山水景物和田園生活著稱。作品較多反映閑適、退隱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采用五言古體和五言律絕的形式。這一派代表人有王維、孟浩然等。)
三、品鑒詩歌:在詩人的心尖上遨游
同學們以前都已經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鑒賞過很多詩歌了,都是怎樣賞析的啊?
學生回答
這樣的分析都是正確的,那么今天我們學習鑒賞詩歌,除了這些鑒賞方法之外,還要大家按照高考的要求分析鑒賞詩歌。
(課件展示):
鑒賞詩歌主要分兩大塊: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鑒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下面我們就根據這兩個方面來鑒賞詩歌。
鑒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作者的心靈,與詩人對話,體驗詩人的感情,換句話說,就是在詩人的心尖上遨游。
品鑒過程:
1、學生根據字音自由大聲朗讀詩歌。
(課件展示)(朗讀)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
蒸藜lí炊黍shǔ餉東菑zī .
漠漠水田飛白鷺lù,
陰陰夏木囀zhuàn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jǐn,
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
海鷗何事更相疑
3、檢查預習情況。(用現代文理解詩歌)學生提出關于詩中不理解的詞語,教師解答。學生根據解答理解詩歌內容。
師:昨天布置大家預習這首詩,在詩歌的字詞句的梳理上,有什么困難嗎?有的話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
解答疑問
請一個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業。
師:同學們都做得很認真,做得很好。
(課件展示):連雨季節,天陰地濕,幽靜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升起;
勤勞的農婦蒸藜炊黍,送給在村東田地辛勤耕耘的家人。
廣漠無際的水田上一行白鷺掠空而飛,夏日幽靜的樹林
中傳來黃鸝婉轉啼鳴。我在山中修身養性,觀賞木槿晨開
晚謝;在松下采摘露葵,留著清齋素食。我已和村里的人
相處得很融洽,恐怕連海鷗也不會猜疑我了。
師:走進詩人的世界了嗎?想象到了一種怎樣的畫面?宋代大詩人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這是一個很貼切的贊譽,詩中的景真的寫得很美很有詩情畫意,剛才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那么,現在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一下。
師問:寫景的主要是哪幾聯?
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這些特點,先從詩中找出所寫的形象,也就是詩中所寫的景物。
(課件展示)《積雨輞川莊作》一詩中的形象有:
積雨,空林,煙火,藜、黍(蒸藜炊黍的農婦),東菑,水田,白鷺,夏木,黃鸝
問:那么像由這些景物組成的這樣的一幅畫面,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你會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它呢?
師明確:空闊清幽、恬靜優美、清靜閑適等。
知識鏈接
(課件展示)詩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景物,它們往往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詩人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其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了極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詩中的形象又稱為意象。而一系列相關意象的組合,就構成具有特定意義的意境(壯闊、開闊、深邃、閑適恬靜、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謐、平和······),詩人借此來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師:其實我們剛才回答的就是指詩歌營造的意境,通過意境,我們就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感情。這種方式就是詩歌常用的技巧――借景抒情。這也就是詩歌的藝術特色。像剛才所說的“詩中有畫”那也是詩歌的藝術特色。那么我們從剛才所歸納出的意境特點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學生自由回答
講了這么多,我們似乎忽略了這首詩的尾聯,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
除了剛才所講的這藝術特色之外,這首詩的這首詩的尾聯運用了哪種修辭方式?有什么作用?
(課件展示)尾聯運用了用典的修辭方式,表達了詩人與世無爭的情懷和志向:既然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自適,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我應該可以脫離世間煩惱,悠游于林泉之中了。“爭席”和“海鷗相疑”這兩個典故都充滿了老莊色彩,共同抒寫詩人淡泊寧靜的心境,表達了詩人離塵脫俗的心態。
4、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
師:好的,現在我們就依據這些知識來歸納一下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課件展示)這首詩描寫了(恬靜優美)的輞川山野、(怡然自樂)的農婦農夫和(閑適脫俗)的隱居詩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空闊清幽、恬靜優美、清靜閑適)的意境,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閑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分析的一般規律是: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師:那么現在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鑒賞這種類型的詩歌的一般規律是:先分析主要景物及其特征,然后歸納意境,再從中體會出詩人的思想感情。
四、小結
師: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鑒賞詩歌的兩大塊: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鑒賞詩歌的藝術特色,并不是相分離的。考試的題型無論怎么變,也無非是這兩個方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們在考試中所遇到的詩歌鑒賞題,看看是不是這樣。比如這次次中段考試中的兩題,第1小題,問的是寫景方面的,這是有關意境方面的,與藝術特色有關,而第二小題,問的是對“涼”字的理解,這個其實也是考的思想內容方面。)
五、探究討論:對像王維的這種生活情調你是否贊同?請說明理由
師:1、回顧《山居秋暝》學生齊背
教師: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大家能把它背出來嗎?
學生齊背
教師: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積雨輞川莊作》所表達的感情是否與此一致呢?那我們就要通過分析鑒賞來得出答案。
這首《積雨輞川莊作》與《山居秋暝》所表達的感情是否與此一致呢?答案是一致的,而這也是田園山水詩的一個特點。詩人在仕途上不得意,厭倦而心灰意冷時,往往會寄情山水,隱居起來,使自己的生活歸于平淡,獲得心靈的平靜。那對象王維的這種生活情調你是否贊同?請說明理由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作業第一題,將答案寫在作業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