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歌——給暖暖》教學設計(通用2篇)
《秋歌——給暖暖》教學設計 篇1
語文:1.2教學反思(新人教版07版選修《外國詩歌散文欣賞》)
《秋歌——給暖暖》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摯情的呼喚”,作者是中國臺灣詩人痖弦。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想主要貫穿新課改的兩個理念: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一是建立單元整體和學科整體的觀念。
把課堂還給學生,所以這堂課我以學生的三個主要活動貫穿始終:朗讀,合作探究,寫作。其中,合作探究是這堂課的主要內容,朗讀為合作探究奠定基礎,寫作是合作探究的書面整理。
在朗讀這一環節的處理上,除了要求學生帶有感情的誦讀外,我還要求個別朗讀的學生在朗讀前能將他對這首詩情感的理解及表達的方式闡述出來,讀過后再請其他學生就他的朗讀進行評價。在朗讀與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我們可以簡單概括為:哀而不傷。在秋天令人感傷的情調下,“暖暖”的出現給生命帶來一抹亮色。最后全班齊讀,完成朗讀這一鑒賞詩歌的首要步驟。
學生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基調后,進入品味鑒賞的環節。我將學生分為三個大組,分別探討詩歌的語言、意象、主題。每個大組再分兩到四個小組不等(根據班級人數安排),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探究結束后,每個小組選一位代表發言,闡述本組的探究結果,一個大組發言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進行補充總結。
因為學生的探究總結是以口頭形式呈現出來,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系統的認識,所以最后以課堂寫作小短文的形式幫助學生并檢驗課堂教學效果。
建立單元整體和學科整體的觀念。一堂詩歌教學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不可能將有關這首的所有內容都表現出來,甚至有時受學生認識水平和課時的限制連一首詩最主要的特色都不能講全,這就需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建立單元整體和學科整體的觀念。中國現代詩歌鑒賞的選修課,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現代詩歌的整體特點和學會鑒賞現代詩歌。這堂課我讓學生親自“下水”試試“這條河”的深淺和自己的水平,充分打開鑒賞思路,體驗自由馳騁的樂趣。這就是我這堂課最重要的教學目標。至于學生的鑒賞角度不夠全面、鑒賞程度不夠深刻,則完全可以通過整個單元甚至整本書的教學來逐步完善。
在這次新課改開放周的活動中,按照這樣的設計理念和思路基本完成了《秋歌——給暖暖》的教學任務。但是無論是最初的設計還是具體實施的過程,都有一種“捉襟見肘”的感覺揮之不去,可以說我是在極為矛盾的心情下設計和實施教學的。現將這種種矛盾記下,希望能與各位老師共同探討:
1、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新課改提倡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我們的課時有限,而學生的主動學習經常處于無序的狀態。就一節課而言,如果花大量時間對這種“無序”進行指導,則學生的探討思索時間就不夠,反之亦然。新課改還強調要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要求我們的教學盡量回歸文本,朗讀就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朗讀占用時間過多,其他內容就無法展開。學生如果能在課前預習中主動自覺完成這一環節當然最好不過。但是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很少有預習這一環節,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這里就不展開。
上述問題要解決似乎不難,因為我們有“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的確,在教學設計中,按照“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先進行單元目標設計,然后將單元目標分配到具體篇目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互補統一的整體,這可能是解決上述矛盾的好辦法。但是,在新課改逐步推進的過程中,這個問題似乎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可操作性的層面上還缺少具體的研究探討。在對課堂進行評價時,老師們還是習慣著眼于一堂課,而不是一個整體。
2、合作探究中的矛盾。合作探究是一種先進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活動既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但是要實現有效的合作探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
首先,合作探究分組時應盡量使組內成員的性別和學習程度平衡分配。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大多按照座位簡單分組,因為不可能讓學生在每次上課時進行“大換座”。即使班主任老師按照小組分配的原則安排座位,對學生學習程度的評價也只能是某一科目,對其他科目來說仍不適用。
其次,展示合作探究成果應讓每個小組的代表都有闡述小組觀點的機會,也應給其他小組的成員以質疑和補充的機會。這樣在班級范圍內形成爭論的氛圍,在爭論中提升認識水平。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收到這樣的效果,因為我們的班級人數過多。分組太大,難免有“渾水摸魚”的學生,很難達到全員參與的目標。分組過細,展示成果時間不足,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學生的探究結果重復幾率過高,學習效率降低。
提出以上兩點矛盾,并不是說我反對合作探究。恰恰相反,我是合作探究學習的“鐵桿”支持者,并且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運用這一方法。先進的理念在轉化為行動的過程中難免有和實際情況脫節的地方。在此提出我的困惑,也希望能得到老師們的幫助。
3、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師預期的矛盾。這個問題我覺得是最復雜也最重要的。
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師生在平等的原則下互相提升的課堂,也就是孔子提出的“教學相長”。可是要實現師生交流中的“平等”可能不是一兩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新課改反復強調教師要更新觀念,但是所有教師都更新了觀念后,平等交流就能完全實現嗎?我想學生觀念的改變至關重要。
大多數學生要么繼承了傳統中的含蓄內斂,要么就是插科打諢有“群膽”沒個性。這話說出來可能不大合時宜,因為我們所有的教學都是建立在“學生是好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和評價的,如果課沒有上好唯一該反思的就是教師本人,學生沒有任何責任。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的是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的學生。我不想推卸作為教師的責任,只是想和老師們共同正視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是高中生,經歷了九年義務教育后,已經養成了一定性格的高中生。
與老師們探討學生的問題,將學生自身因素中與新課改精神格格不入的東西拿到臺面上來說,并不是為反對新課改找理由,相反,正是因為學生的現狀堪憂,實行新課改才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我想,學生觀念的改變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多種辦法幫助學生建立獨立自主的學習觀念。有時可能要“犧牲”很多課時,“犧牲”一些知識性的學習來培養主動的行為能力。如果我們承認素質教育高于應試教育,就應該相信學生如果具有一定語文素養和能力,在面對應試的題目時一定能發揮自如。素質教育的目標與高考優異的成績并不矛盾。
以上僅是我個人在省課改辦組織的開放周系列活動中的一點淺薄的思考。一直在一線任課,對很多問題的理解都是從操作層面上思考的,缺乏理論認識的深度,請老師們批評指正。再次感謝省研訓院的領導專家給我這次學習、思考的機會,感謝各兄弟學校的老師們在這次活動中給予我的支持和批評。希望借助網絡平臺能與各位專家和老師們展開更深入及時的探討。
《秋歌——給暖暖》教學設計 篇2
(新人教版07版選修《外國詩歌散文欣賞》)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
教學步驟:
一、導入:有的人寫了一輩子的詩,未必是詩人。有的人卻可以憑借一首或幾首詩成為當之無愧的大詩人。中國臺灣詩人痖弦就是以一首《秋歌——給暖暖》奠定了他在中國臺灣現代詩壇的地位的。那么這首詩究竟有什么樣的魅力呢?下面我們就從朗讀開始走進痖弦秋的世界。
二、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個別朗讀。
3、學生評價,教師指導。教師學生的具體表現,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并通過低沉的語調緩慢的語速來表現。同時引導學生注意全詩的亮色——暖暖,并通過語調高低的變化來表現“暖暖”給人情緒上帶來的震動。
4、全班齊讀
三、分組討論:
1、教師引導學生從詩歌語言、意象、主題三個角度品讀詩歌。
2、將全班分成三個大組,分別以語言、意象、主題為重點研讀詩歌,教師巡視指導。
3、三個大組再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闡述探討的主要結論。一個大組的三個代表發言結束后,組內成員做適當補充和強調。其他兩個大組的成員可就這一組的討論內容提問或闡述自己不同的認識。
4、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具體內容做簡短恰當的評論或提示。
①語言:對古典詩歌的繼承(如化用古典詩詞中的名句,疊音詞的使用),使詩歌語言別具典雅和諧之美;動詞多突出景物消失的瞬間,瞬間與永恒之美達到統一,引人深思;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體現詩歌語言的形象性。
②意象:所選意象都是古典詩詞中常用來表現秋天的,但意境卻不同于一般悲秋之作中的蕭索凄涼,也不同于劉禹錫《秋詞》之類的作品中的壯闊豪邁,而是別有一番清靜高遠,充滿對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作者還獨創了一個意象“暖暖”,“暖”本是形容詞,連用后具有了名詞的特點,別具象征意味,“暖暖”的象征意義成為本詩的焦點。
③主題:把握這首詩的主題,關鍵是理解“暖暖”的象征意義和體會詩的結尾“只留下一個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的含義。可以有如下幾種理解:
a暖暖是愛人,秋天種種美好事物的遠去帶有作者對往昔甜美情感的回味。暖暖就是一切,表達了作者對感情的珍愛,視愛情為生命全部的決絕。
b暖暖是朋友,在冰冷的世界,暖暖人如其名,給人心靈的溫暖和慰藉。朋友的關愛,給人對抗寒冷的勇氣和力量。
c暖暖是親人,如母親的懷抱般溫暖。當全世界都拋棄我們的時候,唯一的港灣就是母親。
d暖暖什么都是,是每個人心中最隱秘最純潔最令人向往的一份情懷。
e暖暖什么都不是,人們用暖暖記錄季節交替變化瞬間的感受,一個暖暖對應一切,走了的秋是一個具像,留下的暖暖是一種精神。詩人用絕望留下一個暖暖,又由暖暖留下一切。瞬間亦可永恒,于秋的荒涼蕭瑟中給人以溫暖的慰藉。主題超越了悲秋的傳統,減輕人類靈魂的不安,還人類以曠達。
最后兩點學生可能一時想不到,教師可在學生對“暖暖”具像理解的基礎上,提示學生超越形象,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幻燈片三可作為探討詩歌主題時比較鑒賞的資料,根據學生表現,可用可不用。
四、寫作練習:
1、布置寫作內容
①以“我心中的暖暖”為題,寫一首小詩或小散文
②根據探究內容,從一個方面寫一篇鑒賞性的小短文
2、欣賞部分學生作品
如果課堂時間不足,作業可留在課下完成。
五、總結
秋天走了,一切走了,但有暖暖伴以晨昏,遂覺萬物隨身而在。走了的真的走了嗎?留下的又是怎樣的存在?講過了就真的講完了嗎?詩的不盡韻味在我們的體驗中不斷發酵,歷久彌醇。讀詩使人聰慧,每一次讀詩都會給你帶來新的發現,哪怕是一首很久以前讀過的詩,也會因為你的經歷你的參與而呈現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面貌。愿同學們熱愛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