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1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脈絡,進而分析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來把握作者情感脈絡。
通過點撥來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導學生分析它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和點撥法相結合。
教具、實驗情況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課前導入
1、引用顧城的《一代人》。
2、調動學生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
一、課前準備
1、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引用《一代人》創設美的情境,引起學生學習探究本文的興趣
二﹑閱讀課文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找出有關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
二﹑閱讀課文
學生勾畫出有關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課文大致意思。
三﹑合作探究
1、學生探究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重點研習課文第五至七段,并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重點研習課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讀體會。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具體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ㄕ故菊n件。)
三﹑合作探究
1、明確:作者喜歡綠是因為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綠色寶貴!
示例:“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著綠的心情,而綠對作者來說猶如涸轍里的魚期盼雨水一樣,是一種生命、希望。
。▽W生朗讀,體會那樣一種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讀進而全班齊讀。)
2、明確:因為喜愛綠所以想要“囚綠”,但“囚綠”帶來的并不是歡喜,而是惱怒。
示例:“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這些語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內心的矛盾痛苦,“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說明這綠的執著深深刺傷了作者,他的滿腔熱情化為泡影,所以喜歡變成了惱怒。
。▽W生朗讀,學生互評。)
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尊重個性閱讀。
重視指導學生朗讀,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通過朗讀品味散文藝術之美,全體師生共同分享其中韻味。
四、擴展延伸
通過分析囚綠的過程,進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現實意義。
四、擴展延伸
學生談啟發。
示例:常春藤的執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不要放棄。
作者“囚綠”并沒有帶來快樂,一時的自私并不能帶來長久的愉悅。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聯系背景,作者想要通過“囚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重點研習文章最后兩段。
。ń處燑c撥學生分析重點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ㄕn件展示。)
五、主旨探究
明確:文中提示性語句是“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因此本文寫作的大背景是在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扒艟G”之“綠”其實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陽光的中國人。
(學生朗讀最后兩段。)
在擴展延伸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通過這樣的思路告訴同學們,同一個人面對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啟示。背景知識對于我們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紀的我們從《囚綠記》中又收獲了新的啟示,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處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囚綠記》既是血淚之作,又是前行的動力所在,這是陸蠡留給后人的財富。
【板書設計】
中
綠 囚 國
人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品味語言 體味情景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引用古語“女傷春,士悲秋”和毛澤東、杜甫、馬致遠的詩句說明中國文人有悲秋情結。 不同的人,他們眼里的秋景不同,因為心里的情感有別,“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一、 整體感知:
1、 齊讀首段,抓文眼句——通過學生比較閱讀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該在“特別”,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點是“特別的清、靜、悲涼”,而非“清、靜、悲涼”。
2、 選一學生讀2、13段,總結南國秋的主要特點
二、局部研讀(3—11)
1、同學們,文中具體描寫北國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①注意觀其色、聞其聲,品其味。
②從聲音、色彩描寫看,你認為哪幅圖最出色。
3、故都秋景圖: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3、 從聲色描寫角度出發賞景
、徘镉暝挍鰣D(6-10):
① 找出文中作者評價北國秋雨整體特點的句子:
北國秋雨“奇、有味、更象樣”在何處?
③ “話涼”
、芟胂笳麄畫面,體會作者在畫面中傳達出的情緒。
⑵、小院清晨圖:
、僮髡哒J為牽;ǖ念伾耙运{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為什么?
、诶渖{給人什么樣的感覺?(聯系生活感受,體會色彩所蘊含的感情)
三、延伸聯想
同學們可選取書中五幅畫里的景物,也可聯想故都的秋天里別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續句?凑l找得新!看誰找得多!看誰說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濃濃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討
1、在與南國秋的比較中,側重表現北國的秋程度深。作者詳寫平常之景而不是風景名勝,意在說明北國的秋范圍廣,這正是故都秋的特別之處!
2、從這些景物描寫中你們能體會到郁達夫此時的心境嗎?
3、那郁達夫為什么這么“寂寞、孤獨、憂傷”啊?
4、總結“情景交融”在本文的體現。
●結尾
從這些描寫看,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達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們一起來品讀文章最后一段!要讀出那濃濃的秋味、讀出綿綿的愁思、讀出那深深的眷戀!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3
山東墾利一中 王同亮
教學目標 :
進行欣賞性閱讀,體味本文緊扣“清”“靜”“悲涼”著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渾然一體的寫法。
教法:嘗試研究性學習,實施教學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時數:1節
布置課前搜索(找出有關描寫秋景的詩句,多多益善)
(名句參考)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陽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柳永)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曹雪芹)
一江秋水澹寒煙,水影明如練,眼底離愁數行雁。(倪瓚)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
授課過程:
。◣煥D―導語 )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無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于是,便產生“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凄美。這種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許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達到了極致而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今天,我們來賞析一篇這樣一篇美文――《故都的秋》。|作者:現代小說家、散文家郁達夫。
(師)看文章標題,指出中心語是什么?本文的寫作重點是什么?
。ㄉ┣铩#识继赜械那锷。
。◣煟┛焖匍喿x全文,明確故都的秋有何特色?這些特色的描寫集中在哪些段落?
。ㄉ┑谝欢。“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3至11段是集中描寫特色的段落。
(師)找同學朗讀,附帶任務:1、圈出文中呈現色彩的詞語。2、標出文中傳遞聲音的事物的名稱。請大家隨朗誦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觀秋色,聞秋聲,品秋味。(語調要低沉舒緩,渲染出“清”“靜”“悲涼”的氣氛)
(生)誦讀。
(師)請說出呈現出色彩的詞語。
。ㄉ┨J花、柳影、夜月、青天、藍朵、落蕊、棗子|還有“青布單衣”
。◣煟┯晌锛叭,視野更開闊,找得好。|我們來看這些呈現色彩,從色彩的冷暖看,這些色彩多屬于――
。ㄉ├渖9识嫉那锛辛撕诎姿{灰等多種冷色調。
。◣煟┠敲,這種色調會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ㄉ├淝澹陋。
。◣煟┕识嫉那锷沁@樣的冷清,故都的秋聲呢?
(生)鴿飛聲、蟬聲、風雨聲、問答聲……|“息列索落應是風雨交加,如果沒有風,那么雨就會“潤物細無聲”|還有清掃落蕊的聲音
。◣煟┳屛覀兗新犅犠髡吖P下的秋蟬的鳴叫,看看會引起怎樣的感受?
(師生討論)
。◣煔w結)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蟬多是哀怨、憂傷、憂愁的象征,如《雨霖鈴》中的起句便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蟬已令人柔腸寸斷,蟬聲更令人備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戶戶都有蟬鳴,還是蟬衰弱的殘聲。文章所渲染的那種冷清,寂寞的氛圍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時,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個“愁”字了得。
(師)寫這么多聲音,有什么人聲鼎沸、熱鬧非凡的呢?為什么?
。ㄉo。如果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怎能聽見馴鴿飛翔的聲音?又怎能將息利索落的雨聲納于耳畔?又怎能對都市閑人的寒喧聲聽得如此清晰?這些聲響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動(聲)襯靜,以聲音反襯了故都的寂靜。這正達到了王籍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煟┳髡呃L聲繪色為我們描繪了幾幅秋光圖?請概括。
。ㄉ┪宸。有:靜對藍朵、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人話秋、秋果將熟。
。◣煟┘偃缒憔褪强途铀l的游子,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鏡、穿一襲長袍的郁達夫。面對如此五幅秋光圖,你的心頭會油然而生一種什么感覺?
。ㄉ┍瘺,清靜……
。◣煟┐饲榇司埃屛覀儾唤肫鹆笋R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齊背:
。◣熒┛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煟┍疚碾m然沒有用古典詩詞那樣凝煉的語言,卻以細膩的筆觸傳遞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極富個性色彩的韻味。讓我們再品讀一回3至11段。(注意語速舒緩,語調低沉,力求用聲音傳遞出清、凈、悲涼的秋味)(生)讀。
。◣煟┪恼碌臉祟}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與倒數第二段卻寫了南國的秋,為什么?
。ㄉ懻摚┳髡呓枘蠂那锏臏、潤、慢,通過對比突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是南國之秋所無法比擬的,從而,突出作者對它的熱愛之情。
(師)第12段的大段議論寫了什么內容?其作用是什么?
。ㄉ┻@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這樣寫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段議論,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又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煟┬〗Y: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主體部分寫了秋的特色,又通過對比、議論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麗而不膚淺,成為現代散文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詩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一詩中寫道: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兩岸還蕩漾著我美麗的思想。我們來看看,在《故都的秋》這條深沉的底蘊豐厚的河流的兩岸,蕩漾著郁達夫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說,在故都,“秋”可寫的東西很多,有火一樣的香山紅葉,有明鏡般的昆明湖水,有詩境似的陶然亭……這些何嘗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寫了那樣的秋色呢?
。◣熒沧h)此問題較難,可由教師提示。
。哼@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郁達夫3歲喪父,幼年生活困難,青年時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他的自傳體小說《沉淪》表現出了濃郁的抑郁、孤僻的個性特征,因此,他喜愛“清”“靜”“悲涼”的色彩便不難理解。|如果讀一讀郁達夫的傳記,就會知道他提倡“靜的文學”,他寫的多是靜如止水的遁世文學,另外,他還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的自敘傳”,所以,他的作品體現著極強的“主觀色彩”,《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戀,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過的了。|這樣寫,也和文章的寫作背景有關。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運動,進行進步文學創作,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待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隱居山水,思想苦悶,創作枯淡。本文正是寫于此時,所以他眼中的景無不是內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識盡愁滋味”,不寫不休。
。◣煟┳髡哒且郧轳S景,借景抒懷,情景交融地進行創作的,這是作品成功的緣由,很值得我們借鑒。
。◣煟┪覀冋f《故都的秋》美麗而不膚淺,那你是否會它愛不能寐,沉浸其中,也會“清、靜、悲涼起來,“于我心有戚戚焉”呢?
。ㄉ┎粫。
。◣煟槭裁矗
。ㄉ┮驗槔铣两凇扒、靜、悲涼之中,會非常的壓抑,難受,甚至會“在沉默中滅亡”。
。◣煟┦堑。因為產生《故都的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其實,即使在那樣的艱難的處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淪,在內心難言的孤獨冷落之中,表達了對國事的隱憂,他不寫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淪的表現,1937年,抗戰爆發,他毅然投入到戰斗的洪流中,進行抗日宣傳,1945年被日本憲兵殺害于蘇門答臘。50年代,郁達夫被國家追認為革命烈士。
由此,我們聯想到,即便硬骨頭魯迅先生,在醫學救國的理想受挫、棄醫從文又陷入低谷之時,也曾躲在北京的紹興會館抄寫古碑,暫時用種種方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即使是有骨氣,寧肯餓死也不食美國的救濟糧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朧的荷塘月色來表現自己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與彷徨。但是,他們都不愧為新文化運動的精英,中華民族的脊梁,苦悶彷徨之后,他們依然昂起高貴的頭顱,血沃中華,不僅以優美的文筆為文學殿堂增添了絢爛的篇章,更以滾滾熱血,為后人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從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們能汲取很多的做人與作文的營養啊。
。◣煟┱n就上到這兒。布置一篇課外練筆。借鑒《故都的秋》的寫法,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附:板書綱要
故都的秋
1、總起 我赴故都嘗秋味|江南秋味總不足
2、分敘a靜對藍朵
b落蕊輕掃
c秋蟬殘鳴
d秋雨涼意
e清秋紅棗
3、議論 舉世秋感皆深沉
4、總結 南國不及北國秋|愿折壽命挽住秋。
作者郵箱: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4
《故都的秋》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要求
我所說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悟文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能通過文章精巧、綿密的構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欣賞語言的過程中,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里,品讀出作家筆下“景”的獨特之美,進而品讀出作家的獨特心境,品讀出作家蘊含于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與志趣的賞析目的。在鑒賞閱讀中,既要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也要輔之以抽象思維,更要注意學生美感思維的激發。
2、文章特點
《故都的秋》系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古往今來,對于“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了“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豆识嫉那铩分械摹扒铩笔沁@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边@“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么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涂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郁達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說、散文、詩詞、文論等諸多領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暢達而熱情坦蕩的鮮明風格。這一風格體現在他的散文創作中,善于運用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風格卻很統一,正如郁達夫自己所說,在散文中“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不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蕩氣的詩的調子,充滿了內熱的、濃郁的、清新的情韻,熱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境,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枯淡,而這篇散文寫于1934年,作者正處于苦悶時期。
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寫了故都秋色,抒發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從寫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選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空關系,卻都能相提并論。表達方面: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就“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清。這就是以清馭景,以清顯景的寫景抒情方法。
二、學情介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
我的教學對象是重點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好。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調查得知,許多同學課外都喜歡看散文,興趣比較濃,尤其是女生,訂閱了《讀者》《散文》《美文》等雜志。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法、學法
《故都的秋》的教學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教學構思: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結構全文。
1、朗讀感受
重視誦讀、美讀。詩歌單元養成的誦讀習慣在本單元要加強鞏固和發展,訓練美讀。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懷。要求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來讀。讀出課文中美好的感情來。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2、設疑討論
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志與意趣,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思,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的。如何鑒賞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認為重點在于弄清其表現手法,理解描寫中寄托的濃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細細品味優美、含蓄、雋永的語言。
。1)表現手法
閱讀指導
閱讀借景抒情類散文,關鍵是處理好景與情之間的關系,往往是情為主,景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兩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緣情托景,情景渾然一體。
閱讀實踐(學生活動為主)
以情馭景,主要是選景。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使他內心投下了憂郁和冷落的陰影,因此,他追求“清”“靜”,心頭籠罩淡淡的“悲涼”(可借助《預習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為如此,作者所觀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他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他也不寫。由于情的驅使,他選擇了最能表現自己感受的載體:清晨院子所見景物;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秋風秋雨等等。感情與之融為一體。
以情顯景,主要是繪景。如第一幅畫,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廈);泡----一碗濃茶(一杯香茗);看----碧綠的天色(火紅的日出);聽----訓鴿的飛聲(喜鵲的叫聲)。比較可見,作者所選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靜、悲涼。
(2)品味揣摩語言
重點品讀“槐樹的落蕊”和“秋風秋雨”兩段。這兩段文字像輕輕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在娓娓的敘述中,創造了無窮的詩意。這里有動有靜,有聲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間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
為何確立上述教法學法?
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和培養語感。這也是語文學科特點和規律的要求。
其次,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教!边@句話辨證地闡述了教材、教師、教學三者的關系,“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這就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自學,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現代教學論的核心是確立教師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認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引發出“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提倡教學民主”等主張,從而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個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創新精神。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認知規律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對知識初步獲得整體印象后,會有意識地進入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四、教學過程
1、教學目標:
(1)學習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手法。
。3)品味揣摩語言,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2、教學重點: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學準備
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制作幻燈片(古代有關秋的詩句)
4、教學實施
。ㄒ唬、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學生回答問題,暢談感受,回憶關于秋的詩文。
教師歸納總結:秋天,一方面給人以豐收的感覺,田野里,各種莊稼陸續成熟了,果園里,各種果樹都碩果累累,掛滿枝頭,天高地廣,金風送爽,令人心曠神怡;另一發面也會給人帶來破敗、凄涼之感。西風漸緊,北雁南飛,滿天枯葉紛飛,田野里,收獲后,一片狼藉,沒有了茂盛碧綠的景象,西北風中夾雜著冬的寒意,讓人心緒悲涼。因此,在歷代寫景狀物的詩文中,寫秋景狀秋物的篇章數不勝數,名篇迭出。
。ǘ、提供相關材料,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電腦顯示如下資料: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賦》
關于秋的景觀圖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圖片,如香山紅葉、北海、陶然亭等。
學生通過上述圖文的欣賞,自然會沉靜在秋意之中,對本文會產生濃厚的求知欲。
教師點撥: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凄涼,抒發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贊秋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個性鮮明的思想,選擇了獨特的角度,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寫出了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略故都的秋味。
。ㄈ⒙犂首x錄音(十分鐘)
。ㄋ模、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扒镂丁笔鞘裁?(朗讀)“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說明?
“清”----清閑恬靜安謐
“靜”----細膩幽遠幽靜深邃
“悲涼”----落寞衰落蕭條
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扒濉㈧o”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景,“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
(五)、哪些景物體現了“清、靜、悲涼”的感情。朗讀、揣摩、體悟。
3-11段寫景(朗讀)。作者選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樹”,“秋蟬”,“秋雨”,“秋棗”等景物來描寫的。這些景物各具怎樣的特點?
教師明確:五幅秋景圖:秋晨的天空(3)
秋槐的落蕊(4)
秋蟬的殘鳴(5)
秋雨的涼意(6-10)
秋棗的色彩(11)
分別從不同的感覺品味揣摩:
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視可見“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近看可以“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這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還有那“玉泉的夜月”,給人以高遠柔和而又清冷之感。
秋聲:“西山的蟲唱”,“秋蟬衰落的殘聲”,是凄涼哀惋的。
秋色:既有“鴿蛋似的棗兒”從淡綠微黃到紅特的成熟過程,也有喇叭似的朝榮“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的主觀感受,顯示著秋之火熱與冷漠的統一。
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陣涼風,一層秋雨,平添了“無邊雨絲似愁長”的凄涼之味。
繼續提問:1、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ㄒ暈樽畲?(因為紅的色調不符合悲涼的心境。)
2、棗子熟了不也是紅色的嗎?作者為何又喜歡呢?(淡黃微綠的色調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唉,天可真涼了”。作者寫“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靜、悲涼”的氣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長,好比是對著無邊的大森林呼喚,呼喚的越響,回蕩得越遠,森林越發顯得空寂。)
。、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
“一切景語皆情語”,點明了作家筆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著一定情感的,而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歷程的再現,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聲……等這些景物的清閑、幽遠、幽靜、落寞、衰落、蕭條,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實色彩,實際上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作家內心的“主觀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稱,因此散文的取材應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以情馭景、以情顯景的方法。
。ㄆ撸、文章在刻意描繪的幾種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筆觸點到的還有哪些內容?(朗讀開頭兩段和結尾兩段)
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點到了南北不同景點的特色:南國的蘇州、上海、杭州后廈門、香港、廣州的秋味,揚州的“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關于秋的議論,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ò耍、綜觀全文,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北國秋和南國秋的特點,文中為何多次提到南國之秋?
北國之秋:清、靜、悲涼
南國之秋:慢、潤、淡
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對比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秋天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秋的色彩濃重、天之高遠,使人處于其中,回味雋永。表現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揣摩“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的修辭。
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的最大區別在于:味。而文中的這四個比喻又是從飲食文化入手,讓人從飲食的“味”去領悟秋之“味”,讓人從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豐富生動的意象又令人讀后回味悠長,明了于胸。
。ň牛、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敘述和描繪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
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是并行排列,體現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
(十)、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
提示:此題在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ㄓ暨_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但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美好的一面;郁達夫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影,也就是說作者的審美眼光是與普通人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的,表現出作者的平民意識;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他從賞景中體驗和感悟到了文化氣息,他以熱情洋溢的文字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文、賞秋文化的珍愛,課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蘊蓄著這種文化氣息和珍愛情感。一篇寫景散文能連通歷史人文,亦即表現出作者的人文關懷,讀來自然增添了許多“厚重”感。)
五、教后感想
這是一篇情深意濃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但由于寫作年代較遠,作者抒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困難主要在于一些“負面”情感難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消除時代隔閡。
感受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ㄕ裕骸渡綎|省日照實驗高中》)
《故都的秋》教案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唐惠忠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她常給人以艷麗動人的美,所以,縱然是客居他鄉、徹夜難眠,在《臨安春雨初霽》中,陸游還會給我們留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熱情的,她給人以無窮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的康橋,在《再別康橋》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輕詠:“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蹦敲矗锾炷兀浚▽W生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我說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1、有人獨立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
2、有人登高,筆下出現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
3、有人在秋日里徘徊,耳目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想到的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一場秋雨過后,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實,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板書:讀懂客觀現實,體會思想感情)
二、學生朗讀課文3--11段,注意:宜慢不宜快,應認真體會景物描寫中所蘊含的思
想感情。
三、探討課文內容
1、討論:本文的題目是“故都的秋”!肮识肌眱勺种该髅鑼懙牡攸c,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寫的內容,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這個客觀現實呈現出什么特點?
明確:文章的總領句(即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保ò鍟呵濉㈧o、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文。
如果試作簡。骸翱墒,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靜、悲涼!币馑家稽c沒變,可意味、情味大變,可見作者用語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個濃重抒情的調子。
2、 課文是通過哪些景象的刻畫來表現“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呢?
明確:主要是刻畫了五種景況: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閑話秋雨、佳日勝果。(板書: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3、思考: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靜、悲涼”?
明確:寫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境的寧靜);“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ā保ㄟ@是心的寧靜);“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這是境的悲涼)。
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寫秋蟬----“衰弱的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寫秋果----“淡綠微黃”,雖然寫到“紅”,卻是“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4、小結: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
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
5、我們不妨歸納一下,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明確: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
6、統觀整篇課文,作者除了運用細膩的描寫來展現“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之外,開篇和結尾部分還運用了怎樣的寫法?
明確:以南國之秋的“慢”“潤”“淡”來對比北國之秋的特色----色彩濃重,味道醇厚。其目的是抑彼而揚此,突出作者的主觀感受----北國之秋勝于南國,從而表達對故都的秋的熱愛之情。
四、布置作業
1、 熟讀課文,把自己最喜歡的一到數段文字背出來。2、思考課后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揣摩其中的佳句和精彩的描寫
二、誦讀第12段,找出中心句并探討本段的作用
三、討論三個問題
1、本文描寫秋景,是以什么為序的?
2、關于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本文是頌秋,但也有人認為是悲秋。你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本文是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開頭就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彼浴拔摇辈贿h千里也要“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結尾還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板書: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3、作者為什么不用明快的筆調來頌秋呢?
。1)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
。2)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這種感受在當時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跡。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不也有“哀愁”嗎?
由此可見,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景物,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還要結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歷。
四、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一;2、完成《課課練》;3、預習下文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
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美。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三、教學難點
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方法
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五、教學課時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圖片)
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
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
(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2、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
(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
(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
(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四)、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學生速讀課文。
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
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哪些語句寫出了他對綠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六)、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
板書設計:
囚 綠 記
陸 蠡
本文線索:
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教學反思: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6
《故都的秋》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它選自高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品語言,賞情感,悟哲理,從特定的“景語”中品讀出不一樣的“情語”.這是一篇具有濃郁地域色彩的作品,眷戀,落寞,悲涼之情蘊藏在細膩,含蓄的語言中,以情馭景,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在此得到了充分展現.
對于這樣一篇典型的美文,組織教學時,除了要實現知識和能力目標以外,尤其要重視審美教育,我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挖掘出教材中美的因素,把培養審美能力,建構審美心理,作為區別于以往本課教學的關鍵點.
美文需要美讀,因而在學法上要把學生的誦讀提到首位,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主動探究,合作討論,通過教師的適當點撥,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喚醒他們的審美體驗.
本課安排一課時完成,要求學生課前充分預習,對課文達到一定的熟悉程度.
教學過程(www.letgol.com):
一.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設計的導入環節希望通過相關圖片,文字資料,創設特定的審美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入一種積極的審美狀態中來。
我選取了四個地方頗具特色的秋天,從四幅截然不同的秋景圖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秋的豐富多彩和富有個性,由此,而引出郁達夫筆下那同樣個性鮮明的故都的秋天。
二.解題
郁達夫是一位典型的中國文人,他的作品中文人特征十足,文化韻味濃郁,因此我設計了解題環節,故做“咬文嚼字”,讓學生辨析“故都”與”北平”的區別,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卻能引起學生對“故都”的關注,尤其是一個”故”字道盡了歷史蒼涼與厚重.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感受到文章無所不在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跨越時間的障礙,走進作者的藝術世界.
三.粗讀課文,把握文意
當濃郁的傳統文化引領學生進入意境時,對文章本身的閱讀就顯得有些迫不及待了。下一步,就是讓學生粗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結構,大意,以及感情基調,于是,我設計了三個層次不一的問題,讓學生帶著任務閱讀。在課前已做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前兩題,學生可以快速從文章中找到答案,一為襯托作用,一是清,靜,悲涼的特點。而第三題,由于涉及到作者的審美情趣等深層次的問題,可暫不給予肯定的回答。學生會帶著疑問,進入下一步的學習中去,在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他們能逐步感受到文章的審美價值。
四.精讀課文,品味意境
美的文章,僅僅是淺嘗輒止還遠遠不夠,需要精讀,細讀,仔細鑒賞揣摩,于是精讀課文,品味意境的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承接上個環節中的問題,學生會很自然地產生疑問:既然故都的秋讓作者眷戀不已,那它一定有其美之所在,究竟美在哪里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當然只能是學生自己,所以在這里將預留充足的時間給他們,讓他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合作式的討論,研究,品味,鑒賞,最終可以得出具有獨特體驗特征的答案.
譬如,美在構圖,文章可謂是文中有畫,文中有詩,任何一段文字都可以繪成美麗的圖畫,改寫成頗具特色的小詩。在這里,相信一定有很多同學能充分展現出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能.
或者美在色調,無論是碧綠藍白,還是淡綠微黃,都是恬靜安謐的冷色調,如水墨畫般的清冷之美,到了極至。
美在聲音,蟬聲,雨聲,掃帚聲,看似豐富的各種聲音,卻有著驚人的相似,正應了那句古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動寫靜,道盡了故都的幽靜,深邃,哀愁與落寞。
美在細節,細膩可感的文字,讓人不時尋找到驚喜,連掃帚掃過的灰土絲紋,都是“細膩”“清閑”“落寞”的。
當然,只要充分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相信他們一定能挖掘出更多更多美的因素.當學生們飽含感情地誦讀著,積極熱烈地討論著,仔細認真地鑒賞品味著這些優美的文字時,故都那清,靜,悲涼的特有之美,已經“潤物細無聲”般打動了他們的內心。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體性,通過對意象群體的鑒賞,體會以情馭景,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把握散文的選材特點。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語言所描繪出的清新典雅的畫面能最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喚醒他們的審美體驗。
五. 設疑討論,體悟情感。
當學生被美景感染時,會更渴望了解景物背后的那一顆心靈,體悟出作者特定的情感.
究竟是故都的秋只有悲涼之美,還是作者的內心只愛悲涼之美呢?此時這個問題的提出,可謂水到渠成,正是機會.
對此,可給予提示,一是北京秋天各處不同的景色,二是,接近同一時代,毛澤東筆下的秋天。并且,在此補充介紹郁達夫的個人經歷及代表作品.從以上提示,相信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得出故都悲風起的真實答案,清,靜,悲涼,看似是秋天真實的自然色彩,實際上是作家內心情感的投射,是帶著主觀之情去描寫客觀之景的產物。推而廣之,作家的作品,是與他的個人經歷,時代背景,藝術氣質等原因密不可分的。
通過這個環節,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深入理解文本,進一步提高了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
對文本的鑒賞,強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但教材只是范例,我們必須從中走出,拓展開來,進而推動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并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積累審美經驗。因此,我設計了最后一個延伸討論的環節.
郁達夫偏愛故都清凈悲涼的秋味,而毛澤東則喜歡秋的“萬類霜天競自由”,可見,在每個人心里都有對美不同的看法,那么你能談談心中最美的一道風景嗎?
我將給予提示,美,可以是一道自然的風景,可以是某個具體的物象,也可以是感動你的某個生活的瞬間。譬如最后這張圖,冬雪中,父親懷抱著瑟瑟發抖的兒子,叫賣著紅薯,艱難且不屈的生存狀態,有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難道不是美嗎?.
這是一個強調個性體驗和獨立思考的話題,學生既有話可說,又能說出不同的層次水平.
總之,整節課以審美教育為中心線索,貫穿全局.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能成為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第一步!
(附:課件
注意:教學過程(www.letgol.com)分六個環節,為體現說課的條理性,每環節講完都會回到主頁面,有幾處鏈接,點擊圖中右下角樹葉或圖章可回到主頁面,,如不點擊,則會直接進入下一環節.操作需注意.)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7
飄逸天涯
教材分析
本文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由于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
2、體會本文選擇不同景物渲染刻畫主題的方法。
3、學習本文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品味鑒賞散文的能力。
2、訓練學生散文寫作中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對故都秋景特點進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故都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的由來,從而深層次理解本文的豐富內涵。
教學方法
1、 美讀法
2、 討論法
3、 比較賞析法
4、 情境教學法
教學設想
導語 引入——整體感知——品位鑒賞——探究情緣——比較閱讀——遷移訓練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新課,板書課題。
二、 出示教學目標 及教學重難點。
三、 相關知識簡介
1、 作者簡介
2、 時代背景簡介
四、 整體感知
聽錄音范讀,思考下列問題
1、聽了錄音后,你對故都的秋有什么感受?
2、為了體現故都的秋味,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
五、 品味鑒賞
1、 學生通過朗讀,找出文中體現清、靜、悲涼的景物。
2、 通過詩詞體會故都的秋味。
3、 教師總結鑒賞散文的方法。
六、 探究情緣
1、 學生分組討論問題:故都的秋景本應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為什么不寫紅葉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織的頤和園、明澈如鏡的昆明湖,而只選取了表現“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呢?
2、 教師總結:聯系時代背景,知人論世。
七、 比較閱讀
1、 讓學生把本文和峻青的《秋色賦》中有關秋色的文字進行對比閱讀,思考同樣是描寫秋天,為什么在不同的作者筆下會有不同的景色?
2、 教師總結:作者的主觀情感不同,選擇的景物也不一樣。
八、 遷移訓練
課堂口頭訓練,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假如你要以《雨》為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通過雨景的描寫,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傷、喜悅、憤怒、悵惘等,你會選擇雨中的哪些景物呢?
九、 教師總結
十、 布置作業
將口頭訓練的作文,課下寫成書面作文。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8
《故都的秋》是魯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自讀課文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大標題是“走進自然”,通過學習本篇散文,引領學生領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高一《故都的秋》語文說課稿,希望大家喜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鑒賞中國現當代散文,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本課又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啟、示范作用。(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二、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散文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鑒賞層面不夠深入,教師要適當引導、培養人文意識,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律之門。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
2、培養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與價值目標:
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培養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ǜ鶕陨辖虒W目標,我確立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四、教學重點:聽讀朗讀,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內涵。
五、教學方法
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為此我考慮到高一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讀法和設疑討論法兩種方法。
1、朗讀法。朗讀有助于學生品味本文的語言美,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設疑、討論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感,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思,優美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的。設疑、討論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六、教學過程
課前布置預習題:利用網絡或參考書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創作風格、作品的寫作背景,尋找有關描寫秋景的詩文。
1、情景導入:多媒體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并展示京城秋景圖片,以濃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圍,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音樂結束,我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學生暢談感受,朗誦收集到的關于秋天的詩文。
如詩: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劉禹錫)
如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王維《山居秋暝》歐陽修《秋聲賦》
學生欣賞圖文,并沉靜在秋意之中,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凄涼,抒發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鮮明的個性,選擇了獨特視角,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創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略故都的秋味。(屏幕顯示課題和作者。)
2、整體感知
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及有關課文意境畫面。接著朗讀指導,讓學生整體感知作品。
由于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結合作者思想和寫作背景,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讀完以后,抓住“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提問:“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說明?(自然就把學生引入教學過程的第三個步驟)
3、深入研讀文本
屏幕顯示(學生找出的“故都秋味”詞語)“清、靜、悲涼”,并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清、靜”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景,“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屏幕顯示:“客觀實景、主觀情感”。
接著繼續提問:為了體現故都的秋味,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速讀課文,讀后,自由發言。最后,多媒體展示明確“五幅秋景圖”: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然后,我設計三個問題,屏幕顯示,讓學生分組討論。
。1)、故都的秋景本應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為什么不寫紅葉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織的頤和園、明澈如鏡的昆明湖,而只選取了表現“清、靜、悲涼”的景物來寫呢?
。2)、作者對故都的秋,態度如何呢?結合具體語言,體察作者的內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麗而不膚淺,那你是否也會因它愛不能寐,沉浸其中,也會“清、靜、悲涼起來呢?為什么?
這一過程著重解讀其人文內涵,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是教學難點。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分工與合作,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課前收集了解到的資料,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深切體會作者對故都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的由來,從而深層次理解本文的豐富內涵。
分組討論、發言后我作簡要點評。
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對于同一輪明月,高興的人寫她,她在笑;憂郁的人寫她,她在愁。正所謂以情馭景、以景顯情。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見之景,寫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表明其平民意識。
郁達夫從生活中體會到許多悲苦和憂愁但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著一顆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態度和眼光觀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美好的一面?梢娖淙宋木。
結合作者生平和背景分析他并非真正沉淪,而是在內心難言的孤獨冷落之中表達了對國事的隱憂,他不寫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淪的表現。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悶不甘沉淪”。
4、拓展學習
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關《故都的秋》拓展學習的命題,比如:《故都的秋》的詩化表現。文人眼中的秋。學生也可選擇自己另外的命題研究學習。
5、結束語:同學們,今天在郁達夫先生展現的一個秋天的背景里,我們以朗讀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進故都的秋,現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網絡環境中,老師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讀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設計依據:本環節采用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來突破教學目標。心理學家認為,合作與交流,可以使學生的大腦活躍,有利于互相啟發,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啟學生的探究思維。本節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通過分組合作探究,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整理散文取材特點,從而實現知識目標,突破教學重點。)
(四)三讀文本(學生誦讀),進一步涵詠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約10分鐘)
請一位朗誦水平較好的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12自然段,其他同學完成一項任務:這一段可否去掉?為什么?
學生思考、圈畫、交流、討論,然后小組發言,其他小組補充,教師從旁予以點撥,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思想情感。
明確:
作者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題旨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這里是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路。這一段采用議論,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中國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國北方莫屬,這其實還是為了突出故都之秋。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充分把握本文的教學內容,深刻體悟作者的情感,了解作者對秋的禮贊情感,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五)四讀文本,賞析散文語言,獲得審美體驗。(10分鐘)
請你選擇一段你認為寫的較好的文字,從語言和手法的角度進行賞析。
明確:
1、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解析: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偟膩碚f表現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解析:這里寫了視覺、觸覺形象;ㄤ仢M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是觸覺感受。寫觸覺給讀者逼真的感受。這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只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3、仿照下列句子的格式,各寫一組句子。
、偾锊⒉皇敲,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水并不是名茶,也不是佳釀,那是一種半有半無的狀態,在品味水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诒绕鸨眹那飦,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比起江南的水來,正像是森林之與樹木,天空之與飛鳥,小草之與野花,山川之與大地。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精彩段落的賞析,可以把握散文語言的韻味,深切體會作者蘊含在語言中的細膩情感,同時學習本文運用語言的手法,從而突破教學重點。)
(六)小結:(1分鐘)
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情感細膩,分外感人。
(七)作業:(1分鐘)
寫作訓練:正值金秋,對于我們家鄉的秋天,你也一定有著深厚的感情,就請你拿起自己的筆,仿照《故都的秋》的寫法,為家鄉的秋也寫一曲贊歌吧。
(設計意圖:進一步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在仿寫的過程中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同時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說課稿之《故都的秋》,希望同學們閱讀后會對自己有所幫助,祝大家閱讀愉快。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9
《故都的秋》說課稿
梧州七中語文組 劉靜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寫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說課考核”七個項目的順序,把我備課的思路和設計,一一展開解說。
一、教材簡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 。本課的教學是散文 鑒賞教學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起、示范作用。作者在對故都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同時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學目標
1、 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的目的和要求規定及新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本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文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習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一)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來自鄉鎮的學校,語文基礎不算好,但他們對散文這種體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時已有接觸,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 ,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學生一般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是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二) 、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全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1、 朗讀感知法。
重視誦讀、美讀。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尤其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懷。因此要求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來讀,體會課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www.letgol.com),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加強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2、 情境教學法。
本文是寫景抒情的名篇,當中由主觀感受和客觀描繪的統一而形成的和諧的色彩感和畫面美,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配以形象鮮明的圖片,生動的語言,并利用錄音朗讀,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景,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學生在這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中,激發了求知欲和興趣,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的內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語言實踐能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3、 探究式教學法。
根據20世紀初,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做中學的教學方法,遵循設置疑難情景、確定問題、提出假設、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實施的步驟,對本文內容的理解進行了設疑討論。
問題設置的重點在于弄清其表現手法,理解描寫中寄托的濃厚的思想感情,及細細品味優美、含蓄、雋永的語言。要求學生學有所疑,有疑則求解,勇于發表個人見解。激發他們學習與研究的興趣,鼓勵學生課下繼續討論與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體電腦課件。把教學設計的步驟及內容制成課件,利于引導學生質疑思辨法,利于突破重點、難點,利用演示課件代替板書,能節省時間,又可展示教材所沒有的補充材料,擴大教學內容,加快教學節奏,體現教改的新理念。
四、學法輔導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強調以讀為主,根據認讀——還原——移情——領悟的閱讀認知過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1、誦讀感知法 (學生先聽錄音范讀,后反復誦讀)。
2、閱讀學習法(閱讀步驟:通讀、精讀、品讀、研讀)。
3、設疑研討法(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說:“學校中求知識的目的,不在于知識的本身,而在于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勇于質疑、解疑,發表個人觀點。
4、 拓展延伸,加強語文實踐活動。
學生自由選擇課堂任務、合作伙伴及完成方式,并開展學習成果和學習心得交流活動。
五、教學程序
根據本節的教材內容及學生的情況,為了達到教學目的,突出重點、難點,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導讀——體悟——探究——交流。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首先發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歷代文人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回憶有關秋的詩文,激發學生興趣,由此導入新課,并介紹作家和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課文思想。
2、整體感知,錄音朗讀。讓學生迅速感知把握內容和課文情感及其結構,為下面開展的鑒賞學習活動作準備。
3、設疑討論,鑒賞品味。重點講析第一幅圖,其余讓學生自主學習,質疑發問。在講析中也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理解,如:1)“故都的秋味有什么特點?”2)“哪些景物畫面體現出這些特點?”3)“作者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各具怎樣的特點?”等,并教給學生進行閱讀鑒賞的分析學習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帶著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這個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質疑發問的過程中掌握本文的教學重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4、學習成果、心得交流。在課堂問題討論告一段落后,組織學習小組展示各組的學習成果,并在班上進行交流,再次對課文的表現手法和優美的語言作深入的探討分析,對課文的寫作特點作簡要的總結。
5、 布置探究作業:
1、寫一篇賞析或評論《故都的秋》語言美和畫面美的文章。
2、以郁達夫的創作為題材,設置一個網頁。
3、寫一篇表現梧州特色景觀的寫景抒情散文。
4、郁達夫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以上作業任選一題來完成)
六、教學觀念
1、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3、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
4、教師觀念的更新
(1)轉換教師角色
(2)改變學習方式
(3)加強語文實踐活動
七、創新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建立的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念,語文學習應由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語文的氣息,而且培養人文精神是當代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所以在質疑引導過程中設置以下問題和作業讓學生探討。
1、亮點探究: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可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2、思維拓展: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
3、探究作業的布置。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10
本文系作者參見重慶市優質課大賽的預賽和決賽的教案
倫劍 2005.7.4
學習目標 品味語言 體味情景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導入 :
引用古語“女傷春,士悲秋”和毛澤東、杜甫、馬致遠的詩句說明中國文人有悲秋情結。 不同的人,他們眼里的秋景不同,因為心里的情感有別,“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一、 整體感知:
1、 齊讀首段,抓文眼句——通過學生比較閱讀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該在“特別”,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點是“特別的清、靜、悲涼”,而非“清、靜、悲涼”。
2、 選一學生讀2、13段,總結南國秋的主要特點
二、局部研讀(3—11)
1、同學們,文中具體描寫北國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①注意觀其色、聞其聲,品其味。
②從聲音、色彩描寫看,你認為哪幅圖最出色。
3、故都秋景圖: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3、 從聲色描寫角度出發賞景
、徘镉暝挍鰣D(6-10):
① 找出文中作者評價北國秋雨整體特點的句子:
北國秋雨“奇、有味、更象樣”在何處?
、 “話涼”
、芟胂笳麄畫面,體會作者在畫面中傳達出的情緒。
⑵、小院清晨圖:
①作者認為牽;ǖ念伾耙运{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為什么?
、诶渖{給人什么樣的感覺?(聯系生活感受,體會色彩所蘊含的感情)
三、延伸聯想
同學們可選取書中五幅畫里的景物,也可聯想故都的秋天里別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續句?凑l找得新!看誰找得多!看誰說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濃濃的香茶里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討
1、在與南國秋的比較中,側重表現北國的秋程度深。作者詳寫平常之景而不是風景名勝,意在說明北國的秋范圍廣,這正是故都秋的特別之處!
2、從這些景物描寫中你們能體會到郁達夫此時的心境嗎?
3、那郁達夫為什么這么“寂寞、孤獨、憂傷”。
4、總結“情景交融”在本文的體現。
●結尾
從這些描寫看,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達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們一起來品讀文章最后一段!要讀出那濃濃的秋味、讀出綿綿的愁思、讀出那深深的眷戀!
附 板書設計
冬天之美
喬治·桑
重慶市綦江中學 曾倫劍
教學目標 :
引導學生發現美、感悟美
導入 :
同學樣,我們生活在輪回的四季里,如果按你們對春夏秋冬四季的喜愛程度給它們排序,你們最喜歡的是哪個季節?
。ㄈ绻讯旆旁谧詈螅旱拇_,冬天在大多數人眼里是了無生機的,可是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卻慧眼獨具,她發現了《冬天之美》)
。ㄈ绻讯旆旁谑孜,你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英雄所見略同,都發現了《冬天之美》)
一、初讀課文
1、在她筆下的冬天倒底是什么樣子呢?我們先一起齊讀文章去看看。(學生讀時書寫標題)
2、你們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熟悉,如果給這個標題加個定語,應該加哪個詞語?
鄉村
3、文中最能直接反映作者對“鄉村的冬天”的情感傾向的句子是哪句話
我從來熱愛鄉村的冬天
4、這句話中有兩個詞語需要讀重音,你們看看是哪兩個詞語?
。▎l,重音往往放在修飾或限制作用的定語,狀語上)
從來 鄉村
5、它們各自強調了什么?
從來——熱愛的時間之長
鄉村——熱愛的特定對象,不是哪里的冬天她都喜歡
6、作者為什么“從來熱愛鄉村的冬天”?請用第一段中現成的句子回答!
。1)大自然在冬天邀請我們到火爐邊去享受天倫之樂。
(2)正是在鄉村才能領略這個季節罕見的明朗的陽光。
7、實際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但這是作者的概括性歸納,對“陽光”和“天倫之樂”的具體描寫在?(第二段)
二、品讀課文第二段
1、下面由老師范讀文章第二段,同學們注意思考:
第二段中,哪些文字在寫陽光?哪些文字在寫天倫之樂?
2、老師范讀
3、哪些文字在寫天倫之樂?
從“在鄉村的漫漫長夜里……”到結束
4、是不是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描寫陽光?
不是,還有其它景物
5、那我們一起來尋找尋找,看看還描寫了哪些景物,請在景物在面劃上橫線。
6、景物描寫必須抓住其特征,請同學們看看這些景物的特征是怎樣的,然后我們一起來完成一道練習:
它在令人眩目的光芒里
它在泛著綠寶石光輝的麥田里
它在美麗的苔蘚里
它在華麗的常春藤里
它在微笑的報春花、紫羅蘭和孟加拉玫瑰里(誰修飾誰?)
它在美麗喧鬧的鳥兒那里
它在閃閃發光的白雪里
它在泛著水晶花彩的冰凌里
7、同學們說得很好,串綴起就是一首優美的小詩。老師有個問題想請教同學們:
報春花、紫羅蘭、孟加拉玫瑰為什么會微笑呢?
。1)作者用擬人手法,表現對它們的喜歡 A、為溫暖的環境
。2)從它們本身而言,它們為什么會笑呢?
B、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8、如果提到了陽光,便可借機引導:難道只有花兒的微笑才與陽光有關系嗎?其它景物呢?
如果學生沒提到陽光:老師還想請教一個問題:常春藤的特點可以描繪更具體一些嗎?
“……”的斑紋,為什么會這樣子?
因為陽光的照射
9、那么其它景物呢,也受到了陽光的照射嗎?表現在?
10、作者筆下的冬天景物和你們平常記憶中的冬天有哪些不同? 一般記憶中的冬天只有白雪和枯枝了無生機;作者筆下的冬天,不但是白雪覆蓋的冬天,還是陽光明媚(陽光普照)的冬天,它色彩豐富,生機盎然。
11、下面我們請女同學來各讀這部分文字,注意:我們應該帶著一種什么樣的情緒去讀呢?
歡快 喜悅
。g快、喜悅的懷疑表現在臉上,就是微笑,請女同學把面部肌肉放松,面帶微笑讀這段文字)
12、剛才我們到鄉村的原野去欣賞了冬日的陽光和陽光下的自然景物,這是一種什么美?
自然美/風景美/景物美
13、下面我們該去火爐邊烤火了,請男同學們齊讀這段后邊部分文字:
。1)這樣的夜晚,人們在做什么?(聚集、深思、圍爐而坐)
。2)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14、不管你是否有過,現在,就讓我們遠離這繁華的都市,成為一個普通鄉村家庭的一員去想像那種情景吧!
這,是一個冬天的夜晚,
屋內燃著爐火,]
屋外飄著雪花,
你,還有你的家人,在干什么呢……
提示:(1)讓學生充分發言,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引導:
看到了什么?
做了些什么?
聽到了什么?
。2)老師點評要精當,適度,導向
15、同學們想像非常豐富,而老師我有過這種切身體會:
我的老家在川北的大巴山腹地,海拔將近1500米,每年到了冬天,北風卷著雪花封住了大山,人們哪兒也去不了,于是,整個冬天,家里炭火不熄,每到晚上,一家人聚在一塊兒:
大人們談論一年的收成,未來的計劃……
小孩們在屋里嘻戲追逐……
我到今還清楚地記得:我經常趴在白發蒼蒼的奶奶懷里,聽她絮絮叨叨地講著陳年往事,屋外北風呼呼刮過,雪花 飄落,我卻已經酣然入夢,有時,祖孫倆就這樣相偎相依到天明……
16、同學們,從剛才這些想象的畫面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天倫之樂(具體一些:幸福,和諧、安詳、溫馨)
17、這是一種什么美?
親情美
三、回應文章第一段:
1、這樣的自然之美被作者發現了,這樣的生活之美被作者感受到了,可是也有人沒感受到,是誰?
城市富翁
2、他們在那里在干什么?
。1)舉行舞會 (2)講究穿著 (3)奢侈揮霍
3、這對表現鄉村的冬天之美有何作用?
反襯、對比
4、用什么對比什么?
5、同樣都是法國人,面對的都是法國的冬天,為什么有人選擇了繁華的都市度過冬天,有人卻選擇了寧靜的鄉村呢?
——取決于個人愛好,個人情趣
6、反過來,從他各自的不同選擇,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生活情趣的區別:
——富翁:重物質享受,感觀刺激
——鄉村過冬者:重精神享受(說得具體,這種精神享受包括兩方面的)
親近自然: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崇尚人情:感受到的天倫之樂
7、只有像“喬治·桑”這們的“親近自然,崇尚人情”的人才能讀出鄉村冬天的美來。
四、拓展閱讀:
1、我們欣賞了法國的冬天,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中國的冬天吧!請快速閱讀材料節選部分,思考:
。1)北平的冬天給人的整體印象是?
(2)在對冬天的理解上與《冬天之美》有相似之處嗎?
(3)國籍不同,性別不同,景色不同,但他們對冬天的感受卻相同,這又是為什么呢?
親近自然
心情相同——都
崇尚人情
2、所以,同學們,當你步履匆匆地走過繁華的都市,當你行色匆匆地穿過喧囂的人群,你不妨停下腳步,滿懷憐愛地去注視身邊的世界,注視天邊的那彎新月,注視山頭的最后一抹晚霞,注視枝頭飄零的黃葉,注視江上的一葉風帆,注視母親額頭的白發……你會發現,在我平凡簡單的生活之中,居然還有那么多動人的美,有那么多深深的感動!
五、號召:
1、齊讀屏幕上的文字
2、再讀擁抱《冬天之美》,在音樂聲中,在飄落的雪花中,品味我們這堂課。
最后,真誠地祝愿你們成為美的發現者,美的感受者,美的擁有者!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體會散文形神的辯證關系,掌握閱讀散文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熱愛、眷戀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2、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
鑒賞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導學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 情景導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她常給人以艷麗動人的美;夏天常常是熱情的,她常給人以無窮的回味;秋天呢?“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讀到的是壯麗。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鼻镲L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郁達夫呢?我們來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書)
二、文本解讀
1、作家作品。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省富陽縣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藝創作活動,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造社”。曾在北大,中山大學等任教。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戰爆發積極宣傳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她是一個弱女子》等。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美!哆_夫全集》《達夫游記》《郁達夫選集》等。
2、寫作背景。郁達夫是個熱忱的愛國主義者,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1933年4月,由于反動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本文。當時的中國,連年內戰,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留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
三、整體感知
1、學生瀏覽全文,思考:對于北京的秋天,郁達夫持什么樣的感情態度?
明確:贊美、懷念。
2、讀1、2兩段,思考這兩段寫什么?用什么手法來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用對比的手法寫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寫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3、從第3段11段,作者用記敘和描寫的手法寫了五幅畫面,請同學們一幅一幅來命名,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現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清晨秋景 秋槐落蕊 秋蟬殘鳴 橋頭秋雨 庭院秋果
4、第12段是議論段,可劃分到上一部分中,最后兩段主要寫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無比眷戀之情。
四、合作探究
同學們,我們先來看第一幅圖,清晨秋景圖,請 同學朗讀這一段,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借景抒發清、靜、悲涼之情的? 地點:破屋。衰敗 滄桑感
時間:早晨。
方式:泡濃茶清閑 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 清爽
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靜謐 清 靜
細數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悠閑
破壁腰 殘破
靜對牽;ǖ乃{朵清冷 安閑 落寞
秋草蕭索 悲涼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思考: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什么只選取文中的幾處景物來寫呢? 明確:文章取材主要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的紅葉的暖色調,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稱。作者在文中選取的幾處景物,能夠表達出他當時的苦悶心情和追求隱逸恬適的生活情趣。
五、小結
郁達夫在本文開頭提到故都的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我們這節課在“清晨秋景圖”的分析中也理解了故都的秋所具有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我們需要學習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六、作業
其他幾幅畫面怎么傳達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同學們課后討論,我們下節課來分析。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12
劉方池
我說課的題目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出自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四單元第一篇。
一、 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要求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悟文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能通過文章精巧、綿密的構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豆识嫉那铩返慕虒W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2、 文章特點 《故都的秋》系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學情介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好。他們對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是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依據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的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1)學習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3)德育目標: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 教學重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教學難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
四、媒體設計教學思路:
貫徹“三主”教學思想,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能力培養為主線。運用聲情并茂的朗讀、豐富多彩的圖片,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初步掌握欣賞散文的規律和原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五、教學過程(www.letgol.com)及多媒體應用分析
。ㄒ唬┙虒W準備:1、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1、本文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由于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2、配以相應的圖片,增強感性認識,加深記憶。如人名與圖片的關系。3、文字介紹,開闊視野,增進了解。4、總評: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
。ǘ┙虒W過程(www.letgol.com)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1、關于秋的景色圖片和詩文 展示幾幅關于秋天的景色圖片,讓學生充分領略秋天帶給我們的強烈的感受。1、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具體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2、學生回憶關于秋的詩文,由此導入新課。使學生溫故而知新,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3、圖片畫面優美,形象直觀,給人以強烈的感受。
在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時,教師展示教學目標 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習起來才有明確的方向。
整體感知 聽朗讀錄音 1、詩歌單元養成的誦讀習慣在本單元要加強鞏固和發展,訓練美讀,學生可以跟讀,提示學生注意語速、語調和感情,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2、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好的誦讀、美讀能將學生帶入故都特有的意境之中。3、來自網上下載,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由控制,使用方便。另一個設計思路是制成flash朗讀課件,聲音配以不斷變換的畫面,這樣的效果可能會更加吸引學生,直觀感受也更加強烈,但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和理解。因此我只使用了聲音文件。4、顯示思考題,節省時間,使學生在聽讀時有更強的針對性。
設疑討論,鑒賞品味 講解新課:重點賞析第一幅畫:秋晨院落。提供圖片。讓學生從色彩、聲音的角度描繪作者的所見所聞,談畫面給人的感受。設疑: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ㄒ暈樽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還靜嗎?如果改換一下,你覺得好不好?為什么?設計意圖:1、形象直觀,視覺感更強。易于展開聯想,使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能迅速抓住景物的特征。2、體現以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層層設疑。3、使學生初步了解分析鑒賞散文的思路: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以情馭景。學會了初步的分析方法,學生就會有意識地進入到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自然而然的把學生引入下一階段的閱讀實踐中去。
口語訓練:6、其余四幅畫面如何體現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品味揣摩語言,自選角度,可以從色彩、聲音的角度、可以從觸覺的角度,也可以從秋光、秋姿、秋味等角度 1、形象直觀,視覺感更強。易于展開聯想,使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教。” 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3、通過欣賞語言,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里,品讀出作家筆下“景”的獨特之美、作家的獨特心境、作家蘊含于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與志趣的賞析目的。設疑: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為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設計意圖:(1)此題有意要引起學生的爭論,題干以選擇問的形式設置一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2)通過爭論,可使學生加深對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點的認識,解決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和教學重點。
亮點探究: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展示幾幅北京的名勝圖片 1、使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易于展開討論。2、完成教學能力目標,突破本課教學難點。3、因為學生事先對作家已經有所了解,也可上網查找資料,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重組。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從網上獲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探究的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拓展,感受人文精神: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于你心有戚戚焉嗎? 1、此題在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發揚教學民主。意見基本一致。2、感受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探究作業:1、《故都的秋》的畫面美和音樂美。2、郁達夫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任選其一。1、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興趣,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力爭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2、從課程論角度來看,學校教育既要重視顯性課程,也不能忽略隱性課程,只有在有形和無形相結合的教育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學生在"潛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發展個性。開發和利用郁達夫人文資源,實際上是開設了一門隱性課程。3、從當前教育發展需要的角度來看,愛國主義教育是學生確立人生觀、世界觀的精神核心,素質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郁達夫先生是革命烈士,杰出的愛國主義作家,盡管他生活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但在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勤儉品質、率真個性、文學特征等特征在當代依然有其生命力,正是我們在素質教育中應當繼承和發揚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開發和利用郁達夫人文資源,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體現素質教育的特色。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 交融,渾然一體。重點突出,一目了然。不但是學習散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欣賞散文的重要規律。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13
一、說課內容
我所說課的篇目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的《故都的秋》,本文是中國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對培養學生散文閱讀與鑒賞習慣起著指引性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先生于1934年8月創作于北平的一篇散文。作者在對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姿態”的描繪中,寄寓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情愫和對美的執著追求,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郁達夫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浸淫的知識分子,且不說他的人生經歷與命運多舛的舊式文人有多少相似之處,就精神氣質而言,他也是深得傳統文人的遺傳。他不遠千里,從青島趕往北平,只為嘗一嘗故都的秋味,其狀物寫景之細膩,可以與古典山水游記相媲美。《故都的秋》可以看作是現代漢語版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用八個字概括:名士風流,悲秋情結。
三、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和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分析五幅秋景圖中的物象特點,說明與“秋味”的關系。
2.揣摩作者在秋景中所蘊含的情感。
3.把握寓情于景的寫法。
散文屬抒情文學,重在表情言志,表達作家對人生的一種感悟。大部分學生通過高一年級的一些散文(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等作品)的學習,已經初步了解了散文諸如的“形散神聚”、“情景交融”的一些特點,但散文的鑒賞與評價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形成。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分析秋景圖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把握并能準確應用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
六、突破重、難點的途徑及方法
為完成教學任務,本課計劃安排二課時。第一課時在整體誦讀的基礎上理清課文層次,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本文的結構特點。第二課時重點賞析本文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特點,鑒賞簡潔清麗并富有音樂美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貫穿“閱讀和欣賞——鑒賞與評價——綜合與運用”這一教學思路。
1、解決辦法:
(1)適當介紹作者及作品的藝術特色。 (課前印發相關資料)
(2)強化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特級教師韓軍倡導的“人性、真實、自由、多元”的“新語文教育”的“三原則”中之一提到“吟誦與討究相結合”原則,督促學生在吟誦的時候,親身地體會,將內容與理法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
(3)重點分析一些語段。緊緊扣住“言語”,進行“討究”、“鑒賞”、“體悟”。通過字、詞句、段的斟酌、推敲、鑒賞,回歸語文教育的“在言語上下苦功”的傳統。
2、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及學法設計:
(1)通過朗讀進入課文情境,理清思路,把握整體內容,討論課文有關段落和難點。
教師活動及教法設計:
(1)布置學生預習相關材料。
(2)指導學生朗讀、分析、組織并參與學生討論,從而讓學生理解本文的內容和感情。
(3)結合作家作品等寫作背景,點撥學生解決疑難。
(4)出示思考題調動學生思維。
(5)展示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及內容
教學內容:分析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的特點,鑒賞簡潔清麗并富有音樂美的語言。
(一)導入語的設計:郁達夫先生說,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北國之秋蒙上了一層清、靜、悲涼的色彩,那么作者是抓住哪些畫面來突出這些特點的呢?作者深深眷戀的北國之秋為什么卻蒙上了一層悲涼的色彩?
(二)重、難點的解決途徑及方法
提問學生“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然后指導學生總結概括為:庭院賞秋圖、落蕊知秋圖、寒蟬報秋圖、雨后話秋圖、佳果繪秋圖
接下來欣賞故都之秋的幾幅畫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點。
用課件展示“故都之秋”的幾幅圖景,并讓學生加以描述,然后讓學生感悟畫面是怎樣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的。這樣安排,通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畫面,使本已生動的文字更有一種質感,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的規律。
在欣賞“庭院賞秋圖”時,設置了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1:作者寫北平秋景,為什么不寫那些熱鬧、繁華,有帝王氣象的景物,而只依次點到“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之類的,而重點是寫“租一椽破屋來住,清晨靜觀(聽)天色、日光、鴿聲、牽;”?(同時對應以上景點用課件播放圖片,從而讓學生可以從直觀上感覺到它們之間的不同)問題2:作者在這幅圖中所寫之景都有哪些?是怎么描寫的?寫出了秋的什么特點?(用課件將要點打出來)給學生看圖討論思考的時間,結合學生的回答,再明確答案:1、①是作者的思想決定的。在杭州過得是一種隱逸生活,(所發背景材料中有介紹)追求的是“清”“靜”的生活情趣,兼之有孤獨,郁悶的內心感受,故所取之景都帶有作者主觀情感色彩。如果寫熱鬧的頤和園,寫火熱的香山紅葉就不合心境。②著名風景,很難挖掘,而平常景象,挖掘后能平中見奇,寫破屋中的一些日常景象也更顯作者平民化情懷。2、屋:一椽 破(平民化);天色:很高很高、碧綠 (清爽);馴鴿的飛聲:聽得到 (講到此穿插問題:為什么能聽到飛翔的聲音?明確:因為靜,所以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里恰恰是借馴鴿的飛聲寫出了秋晨之靜);日光:細數 一絲一絲 (心靜);牽牛花: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最下 (藍色和白色為冷色調,恬淡、孤獨、清冷); 秋草:疏落 細長(穿插問題:可否換為濃密、肥胖?明確:不可以。因為它稀疏零落、枯瘦憔悴的形態、色彩更顯秋之落寞。)
講到“落蕊知秋圖”時,可以問學生“寫落蕊,調動了幾種感覺去寫?”明確答案為:聽覺,嗅覺,觸覺,視覺,說明只有在心靜的情況下才能如此細膩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狀.進一步提問:寫落蕊掃后的絲紋,能很好地體現此時心境.試找出幾個描寫落蕊的詞語并說明?明確答案:細膩,清閑,落寞,點出了秋味中的清.靜.悲涼,也寫出了作者此時的心境。“落寞”的含義有三:a落蕊一掃而空的直接感受;b.作者當時隱逸于山水,,無法為國出力的悲涼心境,1932年的對聯“豈有文章傳海內,欲將沉醉換悲涼”可見其心境。由落蕊而想到時局,一種隱憂油然而生,只好借“一葉知秋”曲折的表達。這里也很好地體現了以景顯情。
看“寒蟬報秋圖”時,借助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句子,指出蟬多是哀怨、憂傷、憂愁的象征,如我們學的柳永的《雨霖鈴》一詞中,起句便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蟬已令人柔腸寸斷,蟬聲讓人倍感冷清。同時還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突顯了秋的靜。這里也做到了前后知識的聯系。
對于“雨后話秋圖”可啟發提問:在北國秋雨圖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閑人”的對話,其用意何在?同樣讓學生在充分討論后明確答案為:作者正是用這樣的京腔京調的社會人物來豐富自然的風物,來烘托”清,靜,悲涼”的北國秋味.也表達對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戀?梢钥闯鲎髡呓璐肆髀兜纳畛恋拿褡迩楦泻妥非蟮、恬靜、悠閑的生活情趣。另外也用到了以動襯靜的手法。
最后的“佳果繪秋圖”主要寫了棗子,果樹來反映秋之全盛,其中措辭的選用:淡綠微黃、八九分熟,而非棗子紅透,葡萄十分熟,寫出了秋的奇。
整個這五幅圖鑒賞完后總結性提問所繪畫出的秋的特點是什么?那就是:“清、靜、悲涼”。在此扣住文眼。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樣的內在情感的驅使下書寫這樣的秋色的呢?結合課前所發材料得出結論:a、和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他3歲喪父,幼年生活困頓,青年時期,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b、他提倡“靜的文學”,他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遁世文學,故都的秋正體現了他的這一文學主張。c、和文章的寫作背景有關。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經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運動。進行進步文學創作,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隱居山水,思想苦悶、創作枯淡。本文正是寫于此時,所以他眼中的景無一不是內心情感的外化。
授課到此,主要鑒賞的寓情于景的手法已完全呈現出來,教師對以上內容進行總結:所以,”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從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具有濃厚的北國特色的人情風物的熱愛贊美,融情于景,五幅秋景圖,形散神不散,緊扣秋味作文章,寫出了秋的特點,景中見情,由此可見,秋的“清、靜、悲涼”正是作者清閑、寂寞、悲涼的心境的折光。
這堂課不僅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寓情于景,還要讓學生會熟練運用,因此我在最后設計了一個遷移練習題:
1、本文作者是借秋來寫悲情,這恰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種文化傳統,例如: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登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李清照《聲聲慢》
理解《沁園春 長沙》的上半闕,從景物的描寫中,看一看所寫秋景與上面幾首的不同,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明確:景物,充滿生機,生氣勃勃。人物,寬闊的心胸,昂揚的精神面貌。
可見,景隨情生,有什么樣的情就有什么樣的景。
這道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深入把握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最后又布置了一項專題作業,即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兩句詩,依據寓情于景的原則擴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這道題旨在使學生能夠準確動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就是我對于《故都的秋》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謝謝!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14
故 都 的 秋
pingyy
教學目的:
、庇柧殞W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⒉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撑囵B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散文的形和神
2、散文的景和情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設計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也是寫北京的散文,不過,它寫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蘆,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現在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歷史上也曾是幾個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達夫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北京已經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達夫把它叫做故都。(板書課題)
二、解題、作者及寫作背景
故都”兩字表明描寫的地點,帶有深切的的眷戀之情,秋”字明確描寫的內容,題目很深沉。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F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出身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詩宋詞和小說雜劇。曾赴日本留學,與郭沫若等發起創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生巨大的影響。1923年發表《春風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3月參與發起成立左聯”?箲鸨l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流亡蘇門答臘島堅持抗戰。1945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
本文寫于1934年8月。由于種種原因,郁達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這段時間,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ㄒ唬┳x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主要是從哪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請用一字來概括。
明確:味。(板書)
、糯藛栆髮W生首先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回答此問無須作太多理性分析,憑語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現達八處之多。
⑵若學生思維過于分散,討論與答案差異較大,可提供幾個答案供學生選擇。如:色、聲、形、味、實、情,課文雖也寫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寫秋之味。
(二)讀第1、2自然段,分別用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
明確:北國的秋——清、靜、悲涼 南國的秋——慢、潤、淡
此問旨在訓練學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ㄈ┳x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來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
明確: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應該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作者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很自然,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么一個共同點,作者正是以“清、靜、悲涼”這個景物的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糯祟}有意要引起學生的爭論,題目以選擇問答的形式設置一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
、仆ㄟ^爭論,可使學生加深對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點的認識,此為本課教學重點。
⑶為了方便學生討論,可在討論前板書:
秋花——色 秋槐——形
秋蟬——聲 秋雨——味
秋果——實
2、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作者為什么只選取上述秋景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明確:的確,作者所寫的秋景的“清、靜、悲涼”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殘聲,秋味是都市閑人雨后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逃避現實;第二,也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教師總結時,可板書:
、疟本┣锾斓淖匀簧剩
⑵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
、亲骷胰藗氣質的抑郁善感;
、茸骷业奈乃囉^和審美追求。
、糯祟}旨在讓學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關系,這是本課教學難點 。
、品治鰰r可與導語 中的《前門情思大碗茶》作比較,體現課堂線索。北京的名勝古跡有很多,但詞作者只選取前門、蛐蛐、冰糖葫蘆、窩頭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來寫,勾勒了一幅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故都風情畫,很好地表達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附:《故都的秋》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北國的秋——清、靜、悲涼
味 味
南國的秋——慢、潤、淡
第 二 課 時
一、教學要點
1、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找出文章感情基調的關鍵詞語,體味文章緊扣情感來描寫景物的特點。
2、體會文章語言細膩,節奏感強等特點。
二、教學步驟
。ㄒ唬┠x第12自然段,你認為本段的中心句應該是哪一句?
明確:應該是: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此題旨在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學生意見出現分歧,可提出幾句讓學生進行辨析。如:
A、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
C、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B是觀點提出后對觀點的闡釋;C是本段中扣題的句子。(二)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認為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的最大的區別在哪個方面?請用一個字來概括。
明確:味。(板書)
2、為了說明上述區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比喻。作者用了四組對比來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糯祟}旨在訓練學生的修辭辨認能力及理解能力。
⑵部分學生可能會答成對比或類比,這是不對的。應該說總體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對比,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本身是對比。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點不是“味”。
⑶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板書:
本體——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
喻體——黃酒 與 白干 稀飯 與 饃饃
鱸魚 與 大蟹 黃犬 與 駱駝
(三)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明確:頌秋。但是,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板書)
此題可引發學生進行爭論,教師總結時可套用“含淚的微笑”,總結出“悲涼的頌歌”這個課時主題。
。ㄋ模⿲W生朗讀全文,并根據教師的提問,回顧所學內容。
問題:a、本文選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來寫的?b、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點?
c、作者為什么不寫鮮亮之景?
。ㄎ澹┠x課文,找出能反映作者情感基調的詞語,作者對它們是怎樣渲染和刻畫的?舉例說明。
明確: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調的詞語是“清” “靜” “悲涼”,作者是通過選取不同景物,從不同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和刻畫的。
如:“靜著時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是寫“靜”;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來住著”、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既寫“靜”,同時也寫“清”; “疏疏落落”的衰草,體現了“悲涼”。
再如槐樹落蕊一段,整段都渲染了寂靜的氣氛,突出了“靜”。 “掃街的在樹影下的一陣掃后”幾句,給人以悠閑的感覺,突出了“清”。 “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幾句,抒發了悲涼之感,正是緊扣“悲涼”。
。┍疚牡慕Y構怎樣?文章怎樣前后呼應的?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眷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構,根據“清” “靜” “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種景物,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雨后話涼、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將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進行對比,并愿意拿壽命去換取北國之秋,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無比熱愛之情。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七)通過復習總結全文
1、教師小結: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在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希望能“清靜”,內心還有淡淡的“悲涼”。正因為如此,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意,然地籠罩了一層主觀感情色彩。文章不寫富有“暖色”的香山,出不寫游人如織的公園勝境,而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腰壁中,靜對著牽;ǖ乃{朵”。文章緊扣“清” “靜” “悲涼”這三個詞語,來描繪景物。只對景物作寥寥幾筆的勾勒,便將讀者帶進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無限秋意之中。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2、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所創設的“物”我”之間完美的融合與統一。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根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領 悟蘊涵于“形”中的“神”,進一步體會散文“形”“神”的辨證關系。
教學用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重慶四十九中學 夏永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學步驟 和過程:
一、課前引入:
1、 題意講解
" 故都 " 二字表明描寫的地點,作者用 " 故都 "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靜、悲涼。
" 秋 " 字確定描寫的內容,文章圍繞 " 秋 " 之景來表達作者的內心思想感情--以情馭景,以情顯景。
2、關于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達夫 1934 年寫的一篇著名的散文。當時,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協等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作枯淡。即使偶有創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較為低沉。雖然如此,作者所寫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羈的行文與精到細膩的筆觸相結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二、聽朗讀錄音。(十分鐘左右)
1、細細品味:文章開頭部分講作者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扒镂丁笔鞘裁?“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幾個詞說明?
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明確:“清”——清閑 恬靜安謐
“靜”——細膩 幽遠 幽靜深邃
“悲涼”——落寞 衰弱 蕭條
2、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成文章的基調。“清凈”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境,“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從結構上說這種對秋的概括的說法是文章的總起部分,也是文章的線索所在。
3、作者在寫北國之秋時也寫了南國之秋,那么,作者筆下的南國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組討論,選取一名發言。
與這三個詞相對應的是在寫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個詞:“慢”、“潤”、“淡”。 這個對比,烘托出故都的秋與眾不同的特色,也表現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此處可用幾個問題來啟發學生回答。
三、朗讀課文,要求讀出并體會課文的“清、靜、悲涼”的意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課文分析鑒賞引導
教學步驟 和過程:
一、課前復習引入——散文的有關知識
二、課文分析鑒賞引導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這種清凈又悲涼的“故都的秋”都集中體現在哪些地方?作者用什么樣的景物來表現這種沉靜、悲涼的心緒呢?請用簡潔的語言分別加以概括。
學生討論并闡述其感受最深的一部分。
討論后分析:(1)、3 段:作者為什么對陶然亭的蘆花等這些著名的風景只是點到為止,面著力去描寫家家戶戶到處可見的秋景?
。2)、第 3 句中 " 即使……就是……也…… " 這樣的句式,表達了什么意思?
明確:北平的秋意,果真是無處不在,它的色味特別濃烈。
。3)、作者是如何描寫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確:作者筆下的秋景, " 屋 " 和 " 壁腰 " 都是 " 破" 的。
明確: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 " 秋 " 的特色,用反襯的手法 " 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 突出北平秋晨 " 靜 " 的特點,牽; " 以藍色或白色為佳 "," 日光 " 本是暖色調 , 但在作者筆下卻是 " 漏 " 的。
秋晨天空 秋之牽;
4 段:槐樹落蕊而知秋
此處點明“細膩”、“清閑”、“落寞”三詞。體現文章選擇“落蕊”來綜合體現“清”、“靜”、“悲涼”之特點。
5 段:秋蟬殘鳴而報秋。
6 、7 、8 、9 、10 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棗樹秋色之奇觀
2、除以上敘述描寫了秋景外,作者還用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寫秋。 哪里是集中的議論部分?
明確:第1 2 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確:“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末尾兩段從結構上看是總說(總括)部分。
4、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區別在哪個方面?用一個字來概括。
明確:味。
5、為說明上述區別,作者運用了何種修辭方法?
明確:比喻。不是對比或類比。(學生旁注在書上)
6、全文結構圖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著在敘述和描寫上述秋景時,以時間為序還是以空間為序呢?
明確:不是時間順序,也不是空間順序,是并行排列。體現了散文“形散”的特點。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特點,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認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點?作者為什么不寫香山紅葉,也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文章取材主要體現 " 清 " 、 " 靜 " 、 " 悲涼 " 的特點,而香山紅葉的暖色調,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稱,因此,作者取材時能圍繞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與作者當時思想苦悶、追求隱逸恬適的生活情趣有關。
三、小結和作業 :
郁達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秋色,抒發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摯愛之情。
從寫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的表現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選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繪的有五種景物,它們之間并沒有明顯的時空聯系,卻都連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筆觸點到的,有南北不同景點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們之間更沒有明顯的時空聯系,卻都能相提并論。材料組織也不講求時間的和空間的順序。表達方面: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這一切都是為了突出故都 的秋的“清”、“靜”和“悲涼”。他筆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態就“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 語),籠上了一層濃郁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情。這就是“緣 情寫景”的寫景抒情方法。
課外作業 : 借鑒課文的寫法,寫一篇《家鄉的——》的散文。
板書設計 :
故都的秋
郁達夫
清 客觀實境 秋景的描繪 秋味
靜 (五種) 故都秋之美
悲涼——主觀情感 秋關系議論 沉郁、寡淡 心緒
形散而神不散
緣情寫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步驟 :
1. 導入 2了解感知3理解分析4揣摩體會(5講解全篇)6遷移訓練
教案草稿
教學目標 :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學會從景物描寫中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以情選景;在景物的細致描寫中滲透作者的主觀感情。
教學難點 :作者主觀感情與客觀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一課時
一. 導入 :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欣賞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在進入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前,讓我們先來看一幅畫,這是我根據大家學過的一篇課文中描寫的景象所畫的:
畫面一
打出《天凈沙 秋思》(一起背誦)
思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體會到這種感情的?
明確: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淪落,秋日思歸,情與景在這首詞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的確,讀一首詩 看一幅畫,總之,欣賞藝術,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 ,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 “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常常象這位同學所說的那樣,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維模式一
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閱讀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深入其中的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揣摩和體會,從而更好的理解與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們就要在學習這篇課文基礎上掌握這種閱讀方法。
二. 了解感知
1.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那么,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自己怎樣的深情?
好,F在先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打出學習目標:理解本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一體”的藝術手法,學會
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內容,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題目中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初讀完此篇課文,仿佛看到一個青布長衫的旅人,在凄風苦雨間彷徨嘆息思索。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請大家看到課文,聽我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樂朗誦。)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綠》中的“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描寫了五幅畫面:小院清晨 落蕊 秋蟬嘶叫 閑話秋涼 秋果奇景
三理解分析: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么樣的景物,會使我們讀者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思考:1)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2)為什么作者要從聲色的角度來刻畫秋景?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
入其境。
3)描寫了那些秋聲和秋色?特別注意那些間接描寫的地方。(分組找,討論)
明確:色: 碧空 藍朵 黃中帶白 青布 淡綠微黃
提問:A:秋色的特點是什么?(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 ,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都是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
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
凄清如許。觀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喲!透人肌骨。
明確:聲:帚聲 衰弱的蟬聲 風雨聲 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么,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么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 掃帚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課文《荷塘月色》中已經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仿佛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斑@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四揣摩體味
1秋聲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這樣的清 靜的秋聲秋色里會品味到一種什么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于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打出意境的構成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吹降谌,請全體女同學誦讀,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隨著他的聲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大家在聽的時候找一找,用我們在學習《風景談》中的方法,看客觀的景(境)中的構成要素有那些?
客觀的景是什么樣的呢?畫面上——
一椽破屋
天色碧綠,馴鴿飛聲 景物透著破。ǹ酃识迹
。ㄔ冢┢票谘 景物顯得落寞(扣秋)
牽;乃{朵
疏疏落落的尖細
且長的秋草(荒草碧連天)
畫面中的人——
早晨起來無事可做 日光能細數嗎?(神態 動作) 清閑
靜對著藍朵干嘛?(神態) 寂寞
主觀的情是——悲涼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更是美麗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將自己對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無情易逝的同情與悲哀深深的藏在這簡淡的文字中。讓我們從悲涼中讀到了眼淚,從眼淚中又讀到了美麗。體會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悲涼。(板書“以景顯情”)
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 靜 與悲涼”?
主觀上,作者當時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悶 逃避現實。因而,作者用這種感情來看外界時,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聽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聲。那么,大家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何不寫香山的紅葉,為何不寫頤和園的游人如織。(板書:“以情馭景”)
大家還可以分析其他的畫面
五講解全篇(非教學重點)
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習完了,學習目標已經達到。最后,問大家兩個問題
1)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是否閑筆?
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
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 色著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 靜 悲涼”,間 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
2)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慢”“潤”“淡”
者的感覺是“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為什么呢?
秋景看不飽,秋味嘗不透,秋意賞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難以沉醉其中,那濕潤的空氣,那熙攘的人群難以觸發作者對秋的人生況味,只能使郁達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國之秋。
“一篇讀罷頭飛雪”,我們仿佛一下蒼老了許多。不過這只是學習。好,現在來回憶我們的學習過程。
四:回顧認知過程
怎樣達到的認知過程?
掌握分析這類文章的思維程序:
一:了解文章寫的景物對象,感知景物對象的整體。
二:分析文章怎樣寫的這些景物對象?景物的特點是什么?
三:透過字面,揣摩體會,情景相連,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對象中的深情。
五:遷移訓練
情景相生。在對景物的描寫中,有時往往一字著色,一字著情。如我們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
1. 選詞填空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 葉樹,燈下白頭人。(喜外弟盧綸見寄 司空曙)
綠 紅 黃 殘
明確:黃。既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對偶。
2. 理解《沁園春 長沙》的上半闕,從景物的描寫中,把握景物的特點,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明確:景物,充滿生機,生氣勃勃。人物,寬闊的心胸,昂揚的精神面貌。板書設計
以 情 馭 景
畫面 清晨小院 槐樹落蕊 秋蟬嘶叫 閑話秋涼 秋果
秋色 碧空 白中帶黃 青布 淡綠微黃 清
秋 藍朵 悲
涼
味 秋聲 鴿聲 帚聲 蟬聲衰弱 風雨聲人聲 靜
以 景 顯 情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篇17
劉方池
我說課的題目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出自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四單元第一篇。
一、 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要求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悟文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能通過文章精巧、綿密的構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豆识嫉那铩返慕虒W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2、 文章特點 《故都的秋》系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學情介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好。他們對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是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三、教學目標 及確立的依據依據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的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1)學習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3)德育目標: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 教學重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教學難點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 ,我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
四、媒體設計教學思路:
貫徹“三主”教學思想,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能力培養為主線。運用聲情并茂的朗讀、豐富多彩的圖片,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初步掌握欣賞散文的規律和原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五、教學過程 及多媒體應用分析
。ㄒ唬┙虒W準備:1、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1、本文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由于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2、配以相應的圖片,增強感性認識,加深記憶。如人名與圖片的關系。3、文字介紹,開闊視野,增進了解。4、總評: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
。ǘ┙虒W過程 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1、關于秋的景色圖片和詩文 展示幾幅關于秋天的景色圖片,讓學生充分領略秋天帶給我們的強烈的感受。1、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具體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2、學生回憶關于秋的詩文,由此導入 新課。使學生溫故而知新,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3、圖片畫面優美,形象直觀,給人以強烈的感受。
在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時,教師展示教學目標 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習起來才有明確的方向。
整體感知 聽朗讀錄音 1、詩歌單元養成的誦讀習慣在本單元要加強鞏固和發展,訓練美讀,學生可以跟讀,提示學生注意語速、語調和感情,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2、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好的誦讀、美讀能將學生帶入故都特有的意境之中。3、來自網上下載,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由控制,使用方便。另一個設計思路是制成FLASH朗讀課件,聲音配以不斷變換的畫面,這樣的效果可能會更加吸引學生,直觀感受也更加強烈,但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和理解。因此我只使用了聲音文件。4、顯示思考題,節省時間,使學生在聽讀時有更強的針對性。
設疑討論,鑒賞品味 講解新課:重點賞析第一幅畫:秋晨院落。提供圖片。讓學生從色彩、聲音的角度描繪作者的所見所聞,談畫面給人的感受。設疑:作者為何將“淡紅色”的牽;ㄒ暈樽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還靜嗎?如果改換一下,你覺得好不好?為什么?設計意圖:1、形象直觀,視覺感更強。易于展開聯想,使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能迅速抓住景物的特征。2、體現以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層層設疑。3、使學生初步了解分析鑒賞散文的思路: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以情馭景。學會了初步的分析方法,學生就會有意識地進入到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自然而然的把學生引入下一階段的閱讀實踐中去。
口語訓練:6、其余四幅畫面如何體現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品味揣摩語言,自選角度,可以從色彩、聲音的角度、可以從觸覺的角度,也可以從秋光、秋姿、秋味等角度 1、形象直觀,視覺感更強。易于展開聯想,使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國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教。” 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3、通過欣賞語言,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里,品讀出作家筆下“景”的獨特之美、作家的獨特心境、作家蘊含于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通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與志趣的賞析目的。設疑: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為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設計意圖:(1)此題有意要引起學生的爭論,題干以選擇問的形式設置一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2)通過爭論,可使學生加深對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點的認識,解決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和教學重點。
亮點探究: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展示幾幅北京的名勝圖片 1、使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易于展開討論。2、完成教學能力目標,突破本課教學難點 。3、因為學生事先對作家已經有所了解,也可上網查找資料,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重組。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從網上獲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探究的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拓展,感受人文精神: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于你心有戚戚焉嗎? 1、此題在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發揚教學民主。意見基本一致。2、感受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通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探究作業 :1、《故都的秋》的畫面美和音樂美。2、郁達夫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任選其一。1、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興趣,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力爭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2、從課程論角度來看,學校教育既要重視顯性課程,也不能忽略隱性課程,只有在有形和無形相結合的教育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學生在"潛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發展個性。開發和利用郁達夫人文資源,實際上是開設了一門隱性課程。3、從當前教育發展需要的角度來看,愛國主義教育是學生確立人生觀、世界觀的精神核心,素質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郁達夫先生是革命烈士,杰出的愛國主義作家,盡管他生活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但在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勤儉品質、率真個性、文學特征等特征在當代依然有其生命力,正是我們在素質教育中應當繼承和發揚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開發和利用郁達夫人文資源,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體現素質教育的特色。
板書設計 : 故都的秋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 交融,渾然一體。重點突出,一目了然。不但是學習散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欣賞散文的重要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