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遭遇(節選)》教案(精選2篇)
《一個人的遭遇(節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1、通過對作品的研讀、探討,理解“一個人”的含義及他的典型意義。2、理解人物在戰爭中的遭遇,對肉體及心靈造成的巨大災難,從而對戰爭的罪惡有深刻的認識。教學內容:一、導入新課: 回顧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給各國人民造成了難以想象的痛苦。時至今日,世界上的槍炮聲仍然沒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戰爭每天都在毀滅生命,毀滅財富。讓我們跟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戰的殘酷,去感受一個人的悲慘遭遇……二、作者簡介: 肖洛霍夫(1905-1984),蘇聯當代著名小說家,生于頓河地區的一個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靜靜的頓河》、《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個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繪頓河的史詩式的作品中,以藝術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現了俄國人民生活中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面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三、文本研習:1、解題:(在預習的基礎上加以探討,有助于對本文主題的把握) 一個人的遭遇中“一個人”指誰?這樣的一個人是不是單純的一個人?他的典型意義表現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課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嗎?)明確: 一個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單純的一個人,他是一位在戰爭中挺過來的一個人,但身心受到極大摧殘的一個人,這樣的人幾乎在蘇聯的每個家庭中都存在著。(反法西斯侵略的衛國戰爭是蘇聯歷史的重要篇章,蘇聯人以每個家庭犧牲一個成員的殘重代價,打贏了這場戰爭)在課文中還有和他有著相似經歷的那位復員的殘疾的老朋友,還有在戰爭中喪失雙親的小孩子凡尼亞。尤其是索科洛夫與凡尼亞兩人的命運,基本相象,兩個合二為一的共有的命運,體現了“人的命運”,俄羅斯人民的命運。在索科洛夫身上有著三種樸素而又珍貴的品質:對戰爭及苦難生活表現出來的堅毅;在戰俘營中維持著一個普通戰士的尊嚴;在殘酷的戰爭中并未使他心靈枯竭,反而讓他的心靈更加高貴與溫和。作品正是通過這樣一個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萬萬個讀者。2、人物命運的不幸是通過其遭遇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內心活動變化展示出來,那么請快速閱讀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體遭遇及內心活動的相關句子,并作具體分析。明確: 補充部分:在蘇德戰爭中受傷被俘――冒險逃跑但被抓回――被派為一個少校工程師開車,找機會俘虜了少校,沖過火線,回到自己的隊伍。(在戰俘集中營中受盡折磨)第一部分:從俘虜營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索科洛夫的內心:“當時我沒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縮成一團,怎么也松不開來。” ) 過去親手建起的歡樂家園,現在的景象是“一個很深的彈坑,灌滿了黃濁的水,周圍的野草長得齊腰高……一片荒涼,像墳地一樣寂靜”。(索科洛夫的內心“站了一會兒,感到穿心的悲痛。”)第二部分: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當了大尉和炮兵連長的兒子身上,然而,他等來的是兒子犧牲的消息,而且是戰爭結束的那一天。對兒子遺容的描寫更讓人感到悲傷。“我的兒子是個肩膀狹窄、脖子細長、喉結很尖的男孩子,總是笑嘻嘻的;但現在躺著的,卻是一個年輕漂亮、肩膀寬闊的男人,眼睛半開半閉,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內心:“我的眼淚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歡樂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樣東西斷裂了……”) 第三部分:戰爭奪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點小小的愿望也破滅了。(索科洛夫的內心:他想忘卻,可是傷痕是抹不平的,百無聊賴,他又開始喝酒,雖然是為了解解疲勞,也和他試圖忘卻戰爭造成的不幸。) 第四部分:人生轉折,領養孤兒凡尼亞。[這一部分寫得最為詳細。這一部分作為本文重點探討的地方,需作重點處理,后面有關題目設置也是抓住這一部分設置]“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窩下,好像一只麻雀棲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樂極了,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會兒摸摸他的身體,一會兒聞聞他的頭發,我的心就輕松了,變軟了,要不它簡直給憂傷壓得像石頭一樣了……”(索科洛夫的內心:心變軟了,輕松了,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覺。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這個可憐的孤兒身上了,凡尼亞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義。) 第五部分:收養凡尼亞后剛剛有點安寧的生活,卻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車禍結束了在烏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帶著孩子到外地去謀生。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經歷了戰爭磨難的索科洛夫是堅強的男子漢,但是最后一段敘述,說出了他的心靈世界――戰爭留下的精神創傷,不能忘懷。(索科洛夫的內心:……只是我的心震蕩得厲害,得換一個活塞了……有時候,它收縮和絞痛得那么厲害,眼睛里簡直一片漆黑……還有一件痛苦的事:差不多天天夜里夢見死去的親人。而最常見的夢是:我站在帶刺的鐵絲網里……可是夜里醒來,整個枕頭總是給淚水浸透了……) 總結:索科洛夫,這個普通的俄羅斯人,在他的祖國遭遇到嚴峻考驗的年代,在他個人承受了難以彌補的損失的年代,在無法挽回地失去了一切的情況下,他以百折不撓的意志,以他偉大的慷慨無私的胸懷,戰勝了戰爭帶來的巨大的傷痛, 2、索科洛夫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遭遇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通過他的講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點嗎?明確: 索科洛夫飽受戰爭痛苦,他的敘述始終是感傷的,然而又流露出逆來順受,幾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樸實,歷盡苦難而堅忍不拔,受盡摧殘而心地依舊善良。(結合第1題理解) 3、本文中,索科洛夫領養凡尼亞部分寫得特別詳細?這是為什么?明確: 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變化的重要轉折,是索科洛夫從戰爭創傷中走出來的重要契機。兩個飽受戰爭創痛的人就像被颶風卷到一起的樹葉,凡尼亞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另外,凡尼亞的遭遇同樣是因為戰爭讓他失去了一切,還是一個小孩子,就已經學會了嘆氣,索科洛夫為了讓這只“小雛兒”永遠不再嘆氣,于是承擔起了父親的責任。而關懷備至地培養春天的幼芽、竭盡全力不讓戰爭的陰影籠罩在孩子的內心世界,這一點也是本文的中心主題之一。 4、最后一節中,凡尼亞舉手向“我”告別時,“仿佛有一只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我”為什么不想讓孩子看到眼淚?明確: 讀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節文字的震撼力。在戰爭中,最不幸的還不是失去生命的戰士,而是那些無助的孤兒寡母。凡尼亞是戰爭孤兒,小小年紀的他還不明白命運的悲慘,不明白戰爭的苦難,不理解別人的同情和憐憫,因此,也不會理解索科洛夫的房東女人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慘遭遇震撼了讀者的心靈,而凡尼亞的揮動小手觸動了有良知才的悲憫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愛,就越發顯出戰爭的殘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經歷戰爭的人的眼淚,是不想讓孩子知道這樣的痛苦,不想讓他知道真相,讓不幸的兒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說到這里實際上已經變為作者在抒發心愿:呵護孩子們的幼小心靈,為了他們不再成為孤兒,為了他們不再經歷戰火…… 四、課堂小結: 《一個人的遭遇》標志著肖洛霍夫從“頓河的歌者”上升為蘇聯人民命運的關懷者與同情者,在這里,他通過索科洛夫形象的塑造,顯示了更關懷普通人在戰爭中的命運,對他們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用普通人對命運對戰爭的抗爭唱響了一曲人的贊歌。 五、布置作業:1、最后一節中,凡尼亞舉手向“我”告別時,“仿佛有一只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假設你就是“我”,當時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請用300字左右的短文來表達你的感覺。2、課下預習《流浪人,你若到斯巴……》3、搜集關于戰爭難民問題的資料,并對資料作一些解說。
《一個人的遭遇(節選)》教案 篇2
山東墾利一中 王同亮
教學目標 :
*學生能通過對作品的研讀、探討,了解人物的心靈世界和他們在戰爭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對戰爭毀滅人類的罪惡有具體的認識。
*借助形象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正視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反思戰爭的危害,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社會最迫切的任務,進而珍視和平環境。
學習方式:采用文本研習的方法。
課時:預習1節,研讀1節。
教學內容:
一、導引:回顧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給各國人民造成了難以想象的痛苦。時至今日,世界上的槍炮聲仍然沒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戰爭每天都在毀滅生命,毀滅財富。讓我們跟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戰的殘酷,去感受一個人的悲慘遭遇……
二、文本研習:
1、本文的情節波瀾起伏,而這點是通過主人公的遭遇和內心活動變化展示出的,試作具體分析。
:在蘇德戰爭中受傷被俘――冒險逃跑但被抓回――被派為一個少校工程師開車,找機會俘虜了少校,沖過火線,回到自己的隊伍――從俘虜營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軍轟炸毀滅。“可是過了兩星期,卻什么東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沒有回信來,說實話,我開始發愁了,東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著覺,各種古里古怪的念頭盡在腦子里轉動”,這是因為想念妻子,而鄰居的信給他帶來噩耗:他的家被德軍飛機的炸彈摧毀了。索科洛夫的心情——“當時我沒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縮成一團,怎么也松不開來。” 但是他還是想回家看一看。過去親手建起的歡樂家園,現在的景象是“一個很深的彈坑,灌滿了黃濁的水,周圍的野草長得齊腰高……一片荒涼,像墳地一樣寂靜”。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會兒,感到穿心的悲痛。”)――把希望寄托在當了大尉和炮兵連長的兒子身上(兒子在戰斗中成長,當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著戰爭結束后的和平生活。然而,他等來的是兒子犧牲的消息,而且是戰爭結束的那一天。對兒子遺容的描寫更讓人感到悲傷。“我的兒子是個肩膀狹窄、脖子細長、喉結很尖的男孩子,總是笑嘻嘻的;但現在躺著的,卻是一個年輕漂亮、肩膀寬闊的男人,眼睛半開半閉,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淚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歡樂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樣東西斷裂了……”)――在戰爭勝利前夕,兒子卻倒在最后的槍彈下,埋葬了最后的歡樂和希望(戰爭奪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點小小的愿望也破滅了。索科洛夫的心情――他想忘卻,可是傷痕是抹不平的,百無聊賴,他又開始喝酒,雖然是為了解解疲勞,也和他試圖忘卻人生不幸有關。)――巧遇凡尼亞領他當兒子,立刻變得輕松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窩下,好像一只麻雀棲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樂極了,簡直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會兒摸摸他的身體,一會兒聞聞他的頭發,我的心就輕松了,變軟了,要不它簡直給憂傷壓得像石頭一樣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覺。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這個可憐的孤兒身上了,凡尼亞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義。)――收養凡尼亞后剛剛有點安寧的生活,卻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車禍結束了在烏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帶著孩子到外地去謀生。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經歷了戰爭磨難的索科洛夫是堅強的男子漢,但是最后一段敘述,說出了他的心靈世界――戰爭留下的精神創傷,不能忘懷)
以上曲折的情節,突出表現出人物命運的不幸。
2、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運是悲慘的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經歷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通過他的講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點嗎?
:索科洛夫飽受戰爭痛苦,他的敘述始終是感傷的,然而又流露出逆來順受,幾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樸實,在苦難中堅忍不拔,受盡摧殘而心地依舊善良。
3、閱讀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領養凡尼亞部分寫得特別詳細?這是為什么?
: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變化的重要轉折,是索科洛夫從戰爭創傷中走出來的重要契機。兩個飽受戰爭創痛的人就像被颶風卷到一起的樹葉,凡尼亞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謊言“騙”來兒子,請結合具體描寫說說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索科洛夫這樣做是出于同情和愛。出于對家庭生活的向往。(具體描寫見教材p45下兩段)
5、最后一節中,凡尼亞舉手向“我”告別時,“仿佛有一只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我”為什么不想讓孩子看到眼淚?
:讀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節文字的震撼力。在戰爭中,最不幸的還不是失去生命的戰士,而是無助的孤兒寡婦。凡尼亞是戰爭孤兒,小小年紀的他還不明白命運的悲慘,不明白戰爭的苦難,不理解別人的同情和憐憫,因此,也不會理解索科洛夫的房東女人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慘遭遇震撼了讀者的心靈,而凡尼亞的揮動小手觸動了有良知才的悲憫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愛,就越發顯出戰爭的殘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經歷戰爭的人的眼淚,是不想讓孩子知道這樣的痛苦,不想讓他知道真相,讓不幸的兒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說到這里實際上已經變為作者在抒發心愿:呵護孩子們的幼小心靈,為了他們不再成為孤兒,為了他們不再經歷戰火……
作者郵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