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故鄉的榕樹》教案(精選14篇)

《故鄉的榕樹》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07

《故鄉的榕樹》教案(精選14篇)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把握作者觸景生情的構思特點2、學習本文圍繞主旨選擇材料進行寫作的方法

  2、培養學生選材立意,提煉主旨的能力

  3、領會作者以故鄉的榕樹為寄托所抒發的游子思鄉的深情。

  4、培養學生欣賞故鄉風土人情的美

  教學重難點

  獨具匠心的構思 優美生動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學語言所展現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思鄉懷舊是散文常見的主題。人們常借別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來抒發思鄉之情,比如蕭乾的友人因為當年住北京總布胡同時,院里有一棵棗樹,所以她把思鄉之情寄托在“棗核”這一物上;香港作家黃河浪,因為生于榕樹之鄉福建,而把思鄉之情寄托在榕樹這種景上。他故鄉的榕樹有什么奇異之處,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動,寫下本文呢?請大家一起從第5節瀏覽至第10節。

  二、自讀探究

  1、故鄉的榕樹有什么奇異之處?

  明確:駝背的榕樹形狀奇,傳說奇,功用奇;另一棵樹也為農人遮陽歇涼提供場所,為我幸福酣眠提供場所。它們在我心中,不僅僅是樹,還是理想的啟迪放飛者,道德的見證教化者,愛心的賜予傳達者,農人的庇護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樹,匯聚了濃濃的友情、親情、鄉情,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故鄉風物之一。這部分回憶片段猶如一個個電影分鏡頭,回憶畫卷徐徐展開。

  2、為什么不直接以《憶故鄉》或《故鄉的回憶》為題?

  明確:

  A作者所懷念的人、事、物莫不與榕樹相關,對故鄉的懷念是通過對榕樹的懷念來表達的。所以,用《……的榕樹》作標題,準確、貼切。

  B、這樣的標題含蓄、深情,有藝術感染力。

  C、此外,榕樹在文章結構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3、請看課文1—4節和11—13節,分析課文是如何拉開回憶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憶的畫卷的。

  明確:

 。1)從第3節開始回憶。

 。2)1—2節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畫面中流動著怎樣的情?(明確:是榕樹;濃郁、幸福的感情。寫狗是為了烘托情。)

 。3)第3節是故鄉榕樹的一個特寫鏡頭。這一節里“迷濛的煙水,蒼茫的群山”表明他現在距故鄉很遙遠,但,再遠也擋不住思鄉的視線,割不斷思鄉的情感。你瞧,他對榕樹葉子的記憶多么細膩真切!請齊讀3節末句。

 。4)第4節是與榕樹有關的兩個廣角鏡頭,注意一下句子的銜接特點,頗似頂針格修辭。好處是有連綿不絕之勢,仿佛悠長的鄉思,纏綿溫馨。請讀一遍。

  4、為什么不說“記憶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樣多,而說“象榕樹的葉子一樣多”?6.這句話起什么作用?

  明確:就近取譬,扣題、新穎。開啟下文回憶。

  5、11—13節先以“快搖鏡頭”的方式徐徐收束畫卷。再由哨音、榕樹回到現實,讓我與憶中樹對話詢問,產生一種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結尾輕聲呼喚,傳達了綿綿不盡的鄉思。

  6、板書設計

  7、總結:本文是由眼前樹而引起回憶的。憶時先特寫再廣角,前者使榕樹的形象清晰而遙遠,后者為下文分鏡頭回憶榕樹設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鏡頭的方式展開回憶的畫卷,分別有兩次集中抒情。所以,以《……》為題,還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三、學習過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獲?

  明確:

  1、寫思鄉之作,要注意選擇,對你別別具深意或故鄉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鄉之作,常常以“眼前→回憶→眼前”的方式結構全文。

  3、類于頂針格的語言組織有情韻悠長的效果,細膩描寫所憶之人、物,有真切動人的效果。

  四、作業

  1、請仿照這樣的方式寫一個句子。

  故鄉的親切的榕樹啊,我是在你綠蔭的懷抱中長大的,如果你有知覺,會知道我在遙遠的異鄉懷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會象慈母一樣,思念我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2、課后請仿照本文,寫一篇寄情于物的懷舊之作。

  五、教學后記

  教學本文,我有一些深刻體會:

  ①正確解讀本文。全國中語會會刊《語文教學通訊》96年12期P26上,有寧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鄉愁》導入的。我以為十分不妥。a.《鄉愁》與本文雖同抒鄉愁,但作者具體情況不同;在臺與在港心態絕不會相同的。b.《鄉愁》有苦味,《故……》有甘味;《鄉愁》有悲觀悵惘氣息,《故》則是神秘感恩氣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說,授課結束時應提一下作家之所以會如此思鄉,是因為港陸分離。我也覺得不妥。因為香港回歸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會有此情調、此內容的懷鄉,在他處也一樣會懷鄉的。

  ②長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長,讀一遍要20分鐘。只讀精粹之處甚至應會背,其余可略過。其次,內容較好懂,僅須在結構關鍵處,內容難解處指點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這節比賽課時,只用一節課不僅教完全文,還詳析了特寫處、第4節、第5節寫理想處,第10節寫玄想處,還讓學生當堂背誦了3、4、5、10節中以上詳析之處;聽了《彎彎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語言美應當領略,如以上所說之處。尤其讓學生頗有收獲的是:a.怎樣借語言加強抒情意味?可以用類于頂針之法,如4節,又如《彎彎的月亮》,它與所想表達的綿長不絕的思鄉之情相一致。b.可以對一細節處詳描。如第3節對葉子,給人之感覺是雖距離(時空)遙遠而記憶極其清晰。再如寫老祖母處亦然,祖母神態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寫放飛理想時,理想美好在何處,遠大在何處等等,俱通過相關詞語表達,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減。

  ④結構上,此類文章有一常見模式:眼前—回憶—眼前。本文之長處在于:它把瑣碎思緒借榕樹以串聯凝聚,形雖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選擇、排序、銜接的道理應跟學生講清,才能有效指導今后作文。

  ⑥先在廣角鏡頭中兩樹合寫,再寫形狀、功用、傳說皆奇的老榕樹,然后合寫兩樹的共同功用;寫共同功用時,又先寫一般功用:眾人歇息乘涼;再寫特別功用,單寫我乘涼時的獨特感受。這樣安排材料,整體感覺是從特殊→一般;細部感覺則從一般→特殊。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學會從辨析文章寫作目的入手進行比較閱讀,“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培養多角度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聯想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珍惜友情的感情。

  教學內容:

  課文《故鄉的榕樹》中的.“榕下小憩”片斷和《風景談》中的“桃林小憩”片斷。

  理論根據:葉圣陶:“語文教學應當擺脫課堂的束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從文學的寶庫中汲取豐富的養!薄皯斠龑W生大膽嘗試。無論成功與否,嘗試都比不嘗試有益得多;其故就在運用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輩子要運用的。”

  教學方法:比較法;嘗試法。

  重點難點: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難點在于對閱讀材料的寫作目的的把握。

  使用教具:幻燈機。

  教學思路:先明確比較閱讀的意義,介紹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和方法,然后通過具體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再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立意、選材、組材、情感、表達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閱讀實踐,切實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并運用學到的方法指導課外閱讀,從而實現能力遷移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在不斷的閱讀實踐中拓展思維,學會求同求異,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1、引入。

  這個單元的學習目的是學會比較閱讀。比較閱讀是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

  讀能力的好方法,有比較才有辨別,很多大學問家都是得益于此的。比較閱讀的形式,最基本的一種是內容比較和形式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則是比較的基礎。今天,我們就來進行比較閱讀,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2、明確閱讀內容與比較項目。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故鄉的榕樹》這篇抒情散文。這篇課文寫久居異鄉的“我”帶著小兒子在客地大榕樹下散步、嬉戲時,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鄉榕樹下的一樁樁充滿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的兒時往事,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養育庇護自己的故鄉的眷戀之情;刈x《風景談》一文中的“桃林小憩”(見課本36頁第三段)一段,并與《故鄉的榕樹》一文中的第8、第9自然段 “榕下小憩” (見課本124頁)作比較,分析它們在立意、選材、組材、情感、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異同。

  點撥:這兩段節選文字的體裁都是散文,同是寫工余休息的片斷,但它們的寫作目的不同,立意、選材、組材、情感、表達方式也就不同。先比較寫作目的,再根據寫作目的的不同,來比較其它方面的異同。

  回顧:《風景談》一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故鄉的榕樹》一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明確:《風景談》一文謳歌延安解放區軍民火熱的戰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談風景”來“談政治”,表達作者對解放區的無限熱愛與向往,隱隱透露出“中華民族要解放,就要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意!豆枢l的榕樹》一文表達漂泊異鄉的游子對養育庇護自己的故鄉深深眷戀之情,抒發對故鄉和祖國的思念和熱愛。兩文的寫作目的不同,內容和形式也就有所不同。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關注《故鄉的榕樹》中那割舍不斷的思鄉情。

  2、 從課文的描述里去感受鄉情美,并探究這種美產生的原因 。

  3、 鑒賞優美流暢的語言藝術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文中優美的語句進行仿寫,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教學教材:20xx年高中語文新課標廣東版教材必修二。

  教學年級:高一年級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式、問答式

  學情分析:

  黃河浪的《故鄉的榕樹》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從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發出對故鄉的榕樹、故鄉的親人懷念。時隔幾十年,對那些尋常景、尋常人、尋常事,作者都動情地去追憶,如歷歷在目,美妙動人。文章感情真摯,耐人尋味,然而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很難理解黃河浪的那種思鄉情結,根本無法懂得作者對兩棵老榕樹會生發出如此諸多情懷。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閱歷膚淺,要他們去理解文本,比登天還難。如按常規教學,沒有兩三個課時,是無法拿下來的。怎么辦?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活動課,重點引導學生通過仿寫去感受作者在穩重所寄寓的濃濃思鄉情。

  教學步驟:

  一、布置預習:

  內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鄉的榕樹》;自己閱讀課文一遍,掃除字、詞障礙。

  將學生分為七大組,每組八個人,每個組準備好一本專用的活動記錄本。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

  二、課前導入。

  關山迢迢,擋不住想家的心情;歲月流淌,淘不盡對家鄉的眷戀。山一程、水一程,身在異鄉忍獨行?風一更、雪一更,故園鄉音可曾聽?同學們,你們曾有過離開故鄉的經歷嗎?有的話,你的感受是怎樣?能否寫出來。作家黃河浪離開家鄉,旅居香港已經有30年了,30年來凝聚的思鄉之情是非常厚重的。今天讓我們和黃河浪一起來品讀《故鄉的榕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是如何借榕樹表達出來的呢?

  三、堂上探討:

  整節課的教學緊進緊圍繞著“讀——一初評——仿寫——說——再評——畫”六個環節來進行,以小組為單位,要求每位同學在記錄本上留下自己的點評。

  1、 讀

  讀原文。要求學生快速地閱讀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達那割舍不斷的思鄉情。

  2、一評

  每位同學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或一段話,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可以從修辭、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該句是否運用想象,作用是什么;還可以從藝術手法上來分析。要求每位同學在小組記錄本上做記錄。

  教師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這兩棵高大的榕樹撐開遮天巨傘”。這句是把兩棵枝深葉茂的榕樹比擬作人撐巨傘,寓動于靜,變物為人,既表現了兩棵榕樹的超凡形態,又顯出卓著的功能。

  3、仿寫

  結合高考中仿寫考點,引導學生就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仿寫,并在小組記錄本上寫下來。通過仿寫,學生可以把課文中豐富的語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種思鄉情結,從而消除學生作文時的畏難情緒,體會到作文的樂趣。

  教師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開始“有的像我一樣,把生命的船劃到遙遠的異鄉,卻仍然懷念著故土的榕樹么?有的還做在樹頭的石版上,講著那世世代代講不完的傳說么?”

  教師仿寫的句子是:“有的像我一樣,把希望的帆揚到蔚藍的高空,卻仍然懷念著那故鄉的小河么?有的還坐在那秘密的花園里,訴說著那理想的故事么?”

  4、說

  要求學生把自己仿寫的句子有感情的讀出來。

  5、再評

  要求其他同學就這位同學仿寫的句進行評點,從修辭、句式、藝術手法上說說優缺點。

  6、畫

  要求每個活動小組根據課文內容畫一幅畫,突出“馱背”榕樹,還可以賦上一首小詩。

  四、教師小結:

  五、課后練習:

  堂上未完成畫的小組,可以在課后繼續完成,要求每個小組交一幅畫。

  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基本上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通過仿寫去感受作者在穩重所寄寓的濃濃思鄉情,特別是學生模仿課文作者的語句去表現自己的情感,以及通過作畫來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等,都做得比較成功;另外,從課文的描述里去感受鄉情美,并探究這種美產生的原因,分析討論得比較充分,應該說也比較深刻。

  但感到問題也不少。首先是仿寫中出現了只重視形式,而忽視了內容的現象。其次,老師對學生的點評缺乏到位的講解,本是這節課很出彩的地方,卻輕易跨過去了。

  對這樣的一節課,我有一個擔心。是不是在文本本身的研讀上不夠深入,課堂上討論的很多東西都是文本以外的。這是否合乎我們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呢?課后我問了學生學習的感受。他們覺得這樣好,初讀這篇文章只覺得太朦朧,當帶著仿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再去讀時,便能體會文章的好處:課堂上讀自己仿寫的句子,也是進一步理解文本的內容,當然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最后環節小組共同完成一幅畫,如果沒有對文本深入的理解,是畫不好這幅畫的。這樣教師即刻調動起同學們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學們學得有滋有味,何樂而不為?

  以上是剛上完課后的一點思考。過后再仔細反思一下,恐怕問題多多。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體會作者對于大陸故鄉和鄉親們的真摯眷念的感情。

 。ǘ┳⒁庋矍熬昂凸枢l情的聯結點,掌握文章情以物興、寄情于物的寫法。

 。ㄈw會文章語言的詩意。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的結構與思路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對故鄉榕樹的懷念。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緩緩地把讀者也帶進了自己的回憶之中。

  第二部分(第4~10段)圍繞故鄉的榕樹,描述了有關的人和事,寄托著作者的思鄉之情。

  這一部分是主體,共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第4段)寫故鄉榕樹四周的景色。這是一個過渡段。兩個“我懷念”交待了榕樹四周的環境:溪畔的景物,橋上的景物,這一段故鄉景色的描寫,清晰地烘托出榕樹的背景:小溪、鵝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鴨子、石橋、石碑、欄桿上的小石獅子……寫出這閩東農村特有的風光,為刻畫榕樹涂抹了一層底色。

  第二層次(第5、6段)具體而細致地刻畫榕樹。在著力渲染了榕樹四周環境之后,作者馬上回到榕樹,寫“站在橋頭的兩棵老榕樹”。一棵略寫,一棵詳寫。細致描繪了那棵被稱為“駝背”的老榕樹,接著再敘兒時和小伙伴把老榕樹當作船劃的趣事,“船”駛進了五彩繽紛的夢中,使文章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寄托著作者無限的情思。

  第6段,進一步敘述這棵老榕樹的傳說:玉皇大帝用雷火燒死藏在樹洞中的蛇精,給這榕樹增添了美麗的神話色彩。因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說的,小時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間,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喚起了讀者的親切感。

  第三層次(第7、8、9段)寫有關榕樹的人和事。對故鄉榕樹的懷念,其實是對故鄉和親人的懷念。第7段寫母親用榕樹汁為“我”治癬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樹折枝的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對榕樹的記憶聯系著對親人的記憶。祖母的形象著墨不多卻生動感人。那躡著小腳“篤篤篤”地走到石橋,“嘮嘮叨叨”的神態,慈愛善良,使人難以忘懷。第8段,寫榕樹給農人帶來的好處。第9段,作者緣物生情,直接抒懷,通過擬人的手法,贊頌榕樹的崇高品格。對榕樹的贊美,其實是表達了作者對勞苦而純樸的鄉親們的關切之情。

  第四層次(第10段)寫自己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這一段描寫富有生活情趣。那簡陋的臥具、神秘而恬靜的氣氛,似夢似仙的月夜景色,沉入夢鄉那美妙的感覺……都著意鋪陳,創造出一個輕盈、靜謐的意境。兒時的夏夜如此美麗、迷人,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生活的無限眷戀。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發了蓄積在心頭的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和真摯眷念之情。 第11段寫從美好的回憶中回到現實中來!胺路饎倓倧囊粓鰤糁行艳D”,“這一覺已睡過了三十年”暗示離童年生活已過了三十載。作者身在異鄉仍掛念著故鄉榕樹的遭遇,惦念著把樹干當船劃的小伙伴們。

  第12段,呼應開頭。小兒子的話打斷沉思,再寫葉笛的哨音“彌漫成一片濃濃的鄉愁,籠罩在我的周圍”,把聽覺感受到的當著視覺感受到的,更為形象。最后以設問結尾,把思鄉之情引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表達了作者永遠不忘故鄉養育之恩,永做故鄉兒子的一片誠摯之心,以“故鄉的榕樹呀……”幾個字獨立成段作結,寓含了不盡的情思。 (二)本文是怎樣運用情以物興、寄情于物的寫法的?

  分析:這篇散文寫久居異鄉的“我”,帶著小兒子在大榕樹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鄉情,這眼前景和故鄉情的觸發點、聯系點就是榕樹,作者把對故鄉和鄉親們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樹上,通過對榕樹的描寫抒發思鄉之情。

  情以物興,寄情于物,首先要求作者有真情實感,“不精不誠,不能感人”。作者的感情是真摯的、熱烈的、蓄積在胸,不得不發。榕樹寫得愈美,愛鄉,思鄉之情就愈加躍然紙上。雖是寫景,卻“句句是情、字字關情”。無論是寫景、寫物、寫人、寫事無不滲透著濃郁的思鄉之情,從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調,以情為經緯把故鄉瑣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貫串起來。 (三)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分析:作者是詩人,擅長用詩一般的語言描摹事物、抒發感情。本文在描寫景物時,善于繪聲繪色,飽含感情,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

  如,第10段寫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有畫面,有音響,有動作,有感情。寫那睡意朦朧的感情,尤為精彩。又如,第4段,用“我懷念……我懷念……”等詩歌的語言,盡情鋪敘故鄉的景象,選取感情色彩濃郁,形象優美、能牽動情思的事物寫景抒情,是景語,又是情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作者還善于運用詩歌的句式和多樣的修辭手法寫景抒情,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喚起讀者的共鳴和聯想。如文章最后抒情部分。

 。ㄋ模┍疚膭撛斓囊饩秤泻翁攸c?

  分析:意境深邃,是這篇散文的又一特色。散文貴有意境,有無意境,意境高下,是衡量散文作品優劣的首要標準。《故鄉的榕樹》開頭描繪了一幅“我”的小兒子吹笛逗狗的富有動感的畫面,接著寫“我的心卻像一只小鳥,從哨音里展翅飛出去”,奇思泉涌,妙緒紛披,向我們展示了故鄉的風物土地。作品氤氳著幽婉清麗的藝術境界,與所要抒發的思戀之情極其和諧地照應,也把讀者引入那不絕如縷的思緒之中。作品描寫“我”在榕樹下度夏夜的那一段,從兒童的眼中顯現出那個神秘而恬靜的夜晚,童稚的天真更使得環境蒙上了如詩如畫的色彩。故鄉的榕樹下“似夢境,似仙境”,多么引人神往啊!作品這里用的筆墨越多,越見得作者思鄉情之濃,意之切。深邃的意境,使得這篇散文洋溢著一種詩美,一種含蓄的美。

  三、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笇W生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查工具書,理解以下詞語。

  裊裊:①形容煙氣繚繞上升。②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③形容聲音延長不絕。文中用來形容微風。

  清澈:(水)清而透明。澈:水清澄。

  汲水:從下往上打水。 兀立:直立。兀,高聳突出的樣子。

  汩汩:水流動的聲音或樣子。

  蒼虬:像龍一樣盤曲的青色枝條。蒼,青色。虬,盤曲如虬龍。

  虔誠:恭敬而有誠意。虔,恭敬。

  祈求:懇求地希望或請求。

  戰戰兢兢:形容害怕而小心的樣子。戰戰,恐懼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

  留戀:不忍舍棄或離開。

  黝黑:黑黑的。黝,淡黑色。

  習習:形容風輕輕地吹。

  粗獷:①粗野,粗魯。②粗豪,豪放。本文是第二個意思。

  苦澀:①又苦又澀的味道。②形容內心痛苦。本文是第二個意思。

  庇護:袒護,保護。

  恬靜:安靜。 溫馨:溫暖馨香。馨,芳香,特指散布很遠的香氣。

  安然無恙:形容平安無事,沒有受到什么損害。恙,疾;傷害;憂患。

  蔭庇:大樹枝葉遮蔽陽光,宜于人們休息。比喻尊長照顧著晚輩或祖宗保佑著子孫。庇,遮蔽,掩護。文中的“蔭庇”用的是本義。

  (二)討論以下問題,深入理解文章。

  1.從文章前后所寫事情的空間和時間關系來看,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

  分析: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對從前故鄉榕樹的懷念;第二部分(第4~10段),圍繞從前故鄉的榕樹,描述有關的人和事,寄托作者的思鄉之情;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發蓄積在心頭的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和真摯眷念之情。本文作者黃河浪,福建省長樂縣人,1975年9月赴香港定居。三個部分從時間看,分別寫眼前、過去、眼前;從空間看,分別寫香港、福建、香港。

  2.回憶故鄉的部分,內容較散,但讀起來并不覺得雜亂。這一部分的材料是按怎樣的順序,用了哪些過渡性語句組織起來的?

  分析:文章回憶故鄉的部分是按以下順序寫的:作者用“而我的心卻像一只小鳥……”一句過渡到對故鄉的懷念。用“我懷念從故鄉的后山流下來,流過榕樹旁的清澈的小溪……”一句作為過渡句,寫故鄉榕樹四周的景色,如小溪、鵝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鴨子、石橋、石碑、欄桿上的小石獅子……這些閩東農村特有的風光,為刻畫榕樹涂抹了一層底色。用“站在橋頭的兩棵老榕樹……”一句過渡到對榕樹具體細膩的刻畫,特別是詳細描繪了與那棵被稱為“駝背”的老榕樹及有關的傳說。接著,文章又寫了有關榕樹的人和事,如母親用榕樹汁為“我”治癬,“我”奉祖母之命上樹折枝,農人在樹下納涼,自己兒時在樹下過夜。在敘事的基礎上,作者感物抒懷,抒發了對故鄉榕樹和故鄉親人的眷念之情。全部以榕樹為線索“物一事一情”的次序組織起來,狀物、記事、抒情都緊緊圍繞著故鄉的榕樹,不枝不蔓。

 。ㄈ┚x重點段落,理解其深刻含意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1.“而我的心卻像一只小鳥,……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

  分析:這一段是由眼前景象到回憶的過渡!拔业男膮s像一只小鳥,從哨音里展翅飛出去”,“小鳥”之喻,充分表現了心情的輕快、愉悅和聯想的迅捷。“飛過迷蒙的煙水,蒼茫的群山,停落在故鄉熟悉的大榕樹上”,照應自己千里萬里遠離故鄉的實際,并借助飛鳥的“飛”與“停”,巧妙地引出了故鄉的榕樹,文筆自然,不露痕跡!拔曳路鹩挚吹侥歉叽罂嗟能|干,卷曲飄拂的長須和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綠云”,緊緊抓住了故鄉榕樹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間充滿了贊美之情,“濃得化不開”,給人以“凝碧”之感。如果說這個分句主要寫榕樹的形的話,“看到春天新長的嫩葉,迎著金黃的陽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裊裊的,風中晃動如耳墜,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則是繪色繪聲地展現了榕樹的美。這一段文字雖短,卻滲透著濃烈的鄉情,奠定了全文基調。 2.“我深深懷念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擱淺在亂石灘上……”

  分析:這一段寫自己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夏夜,描寫富于生活情趣。從臥具來說極為簡單:一床被單,席地而臥;幾塊床板,擱在長凳和橋欄桿上。人與自然緊緊融為一體。仰望黝黝樹影,“用心靈與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沒有煩惱,沒有痛苦,身心愉快。月色朦朧之中,睡意朦朧之時,嫦娥悄然飛過,桂香輕輕飄灑,流水靜靜唱曲,催人沉入夢鄉,這種詩情畫意般的描繪,意境優美,想象豐富,刻畫細膩,美麗迷人,正是一首對故鄉風情永難忘懷的鄉戀之歌!霸缟闲褋怼,才發現枕頭不見了,“原來是掉到溪里,吸飽了水,漲鼓鼓的,擱淺在亂石灘上”,這些文字里不見任何懊惱,相反情趣盎然,令人忍俊不禁,特有的故鄉風情盡在其中。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體會文中作者濃濃的鄉情。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3、把握回憶性散文的思維特點,學習回憶性散文的寫作方法。

  4、品味作品的語言和情感,模仿創作。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那就是我》

  一、 導入 1分鐘

  關山迢迢,擋不住想家的心情,歲月流淌,淘不盡對家鄉的眷戀;句句鄉音,縷縷鄉情,伴隨著漂泊的游子默默走過異鄉的風風雨雨....最容勾起他們思鄉情的,或者那一盞漁火,或者是那一朵浪花,或者是那一縷炊煙,或者,就是香港作家黃河浪的那《故鄉的榕樹》(板書課題)

  二、走近作者 2分鐘

  黃河浪:原名黃世連,曾用筆名洪荒等,香港作家。1941年生于福建長樂縣,中學時酷愛文藝,出版過詩集《海外浪花》、《大地詩請》。1979年,本文榮獲香港第一屆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成為冠軍的理由是什么?)

  三、走進文本

  (一)那樹——與榕樹凝眸 (理清回憶性散文的思路)7分鐘

  1、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層次。

  文章第幾小節點題?課文寫了幾個地方的幾棵榕樹?

  明確:

  1-2 住所榕樹眼前

  3-11故鄉榕樹回憶

  12-13 住所榕樹眼前

  2、這幾棵榕樹,重點寫了哪棵?它有何特點?5 、6、 7三段分別從哪個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明確:

  駝背的榕樹特點是“奇特”,三段分別表現其形狀奇,傳說奇,功用奇。

  3、本文是一篇很出色的借物抒情的回憶性散文,三個部分銜接過渡自然。文章是怎樣過渡的?找出過渡句:

 、 第三段是過渡段。其中,由眼前的榕樹和哨音自然引發相關聯想,“我的心卻像一只小鳥,從哨音里展翅飛出去……停落在故鄉熟悉的大榕樹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這些詞句,像一座橋,把眼前景物與思想情懷聯系起來,過渡得巧妙自然。

 、凇澳菢拥娜兆硬粫倩貋砹恕币痪,總結了上文,表明了回憶的結束!拔曳路饎倓倧囊粓鰤糁行艳D,身上還留有榕樹葉隙漏下的清涼,但是我確實知道,這一覺已睡過了三十年,而人也離鄉千里萬里外了”一句,和上面的夏夜和上文中的“夢鄉”描寫承接,銜接自然、巧妙。

  又由哨音牽引作者由現實到回憶,又由回憶到現實,眼前 哨笛回憶哨笛眼前

 。ǘ┠枪枢l——與作者的感情對視 (分析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7分鐘

  1、第四段中作者說“記憶里的故事有榕樹的葉子一樣多……“圍繞故鄉的榕樹,作者回憶了與之相關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話概括

  小時候在“駝背”船上的“水手”夢

  有關“駝背榕樹”的古老傳說

  女人們對榕樹之神的祈求、女人治皮癬及祖母的疼愛

  農人們在榕樹下的納蔭乘涼

  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夏夜生活

  2、分析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這部分回憶片段猶如一個個電影分鏡頭,回憶畫卷徐徐展開,從不同角度抒寫了對家鄉的眷戀之情,材料的選取自由靈活,從人物來看,有小伙伴、最老的老人、女人、老祖母、鄉親、我;從內容來看,有寫人事的,有寫傳說,有寫我夏夜感受的;從情感來看,體現的有友情、親情、鄉情等,所有這一切由榕樹貫串起來,體現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故鄉的榕樹在我心中,不僅僅是樹,還是理想的啟迪放飛者,道德的見證教化者,愛心的賜予傳達者,農人的庇護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樹,而是濃濃的友情、親情、鄉情的匯聚和象征,文章最后短短六個字浸透了作者對故鄉的榕樹、故鄉的人、故鄉的事的懷念和眷戀,濃濃的鄉思、鄉情、鄉愁、鄉戀躍然紙上。

  席慕容說: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黃河浪的這棵樹便是永恒的。

  3、文章為何不直接以《憶故鄉》或《故鄉的回憶》為題?

  明確:a、懷念的人事物莫不與榕樹有關,對故鄉的懷念是通過對榕樹的懷念來表達的。b、含蓄深情,有感染力。c、結構上,起線索作用。

  四鑒賞品味

  那“文”——與精美的語言對話 16分鐘

  品味語言,體悟情感。

  6人小組活動:從文中找出一組富于文采的句段朗讀,試作簡要評點,并按照它的格式進行仿寫,一個朗誦,一個評點,一個仿寫,建議可以變換陳述的對象或意象來展開仿寫。各小組交流,互為補充:

  教師歸納:如何使語言“靚”起來?

  1、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2、想象的運用,虛實結合

  3、華麗的詞語(摹形狀物,繪聲繪色)

  4、句式的選用和變化(長短、整散)

  5、關注人稱的運用(第二人稱的作用a、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b、在表情達意方面,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增強感染力。

  五回望模塊

  那“月是故鄉明”——與模塊對歌(音樂播放:《彎彎的月亮》)6分鐘

  本文以榕樹為線索貫穿全文,選用精美的語言,敘述了很多與故鄉的榕樹有關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靜的環境、淳樸的風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斷的故鄉情結。

  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故鄉的歌,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于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于是“我寄愁心與明月”,于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故鄉的明月,照過你、我、他。

  請用最簡潔的一句話串聯這個模塊的所有文章的標題,體現“月是故鄉明”的主題。

  學生當場創作,要求只要有創意,自然銜接就成!

  六創作模仿1分鐘

  風在路上,人在風中,生命不斷拐彎,故鄉總在身后。故鄉總是具體的,在人們的記憶中,她有時就是一棵小樹 一朵云彩,一縷炊煙,一種產物……假如有一天(這一天不再遙遠),你要離開你的家鄉,你會記住家鄉的什么“物”?假設30年后的你,在異鄉,每當有月亮的晚上,故鄉之歌的主角又是哪個呢?請模仿本文創作手法,完成下周隨筆《故鄉的》。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6

  一、教材情況分析:

  1.本文語言優美但篇幅較長,所以宜片段朗誦, 不宜全文誦讀。(讀一遍需近20分鐘)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憶的銜接句,但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不明顯。所以宜由教師點撥,使學生理解。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多半能體驗思鄉情緒,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們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會抒”。所以教學本文意在啟迪如何以我手寫我情。

  三、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選材特點:(榕樹多、奇) 2.理解文章組材特點:(物→事→情) 3.品味文章語言的特點:(情韻悠長、描寫細膩)

  四、教法媒體選擇及課時安排

  1.點撥、誦讀教法 2.投影膠片等 3.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2—3分鐘)

  思鄉懷舊是散文常見的主題。人們常借別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來抒發思鄉之情,比如蕭乾的友人因為當年住北京總布胡同時,院里有一棵棗樹,所以她把思鄉之情寄托在“棗核”這一物上;香港作家黃河浪,因為生于榕樹之鄉福建,而把思鄉之情寄托在榕樹這種景上。他故鄉的榕樹有什么奇異之處,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動,寫下本文呢?請大家一起從第5節瀏覽至第10節。

  二、故鄉的榕樹有什么奇異之處?(15分鐘左右)

  明確:駝背的榕樹形狀奇,傳說奇,功用奇;另一棵樹也為農人遮陽歇涼提供場所,為我幸福酣眠提供場所。它們在我心中,不僅僅是樹,還是理想的啟迪放飛者,道德的見證教化者,愛心的賜予傳達者,農人的庇護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樹,匯聚了濃濃的友情、親情、鄉情,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故鄉風物之一。這部分回憶片段猶如一個個電影分鏡頭,回憶畫卷徐徐展開。

  三、為什么不直接以《憶故鄉》或《故鄉的回憶》為題?(20分鐘左右)

  明確A作者所懷念的人、事、物莫不與榕樹相關,對故鄉的懷念是通過對榕樹的懷念來表達的。所以,用《……的榕樹》作標題,準確、貼切。

  B這樣的標題含蓄、深情,有藝術感染力。

  C此外,榕樹在文章結構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請看課文1—4節和11—13節,分析課文是如何拉開回憶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憶的畫卷的。

  明確:1.從第3節開始回憶 2.1—2節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畫面中流動著怎樣的情?(明確:是榕樹;濃郁、幸福的感情。寫狗是為了烘托情。)

  3.第3節是故鄉榕樹的一個特寫鏡頭。這一節里“迷濛的煙水,蒼茫的群山”表明他現在距故鄉很遙遠,但,再遠也擋不住思鄉的視線,割不斷思鄉的情感。你瞧,他對榕樹葉子的記憶多么細膩真切!請齊讀3節末句。 4.第4節是與榕樹有關的兩個廣角鏡頭,注意一下句子的銜接特點,頗似頂針格修辭。好處是有連綿不絕之勢,仿佛悠長的鄉思,纏綿溫馨。請讀一遍。 《彎彎的月亮》寫憶中故鄉,語言與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膠片:“歌詞”)

  5.為什么不說“記憶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樣多,而說“象榕樹的葉子一樣多”?

  明確:就近取譬,扣題、新穎。 6.這句話起什么作用? 明確:開啟下文回憶

  7.11—13節先以“快搖鏡頭”的方式徐徐收束畫卷。再由哨音、榕樹回到現實,讓我與憶中樹對話詢問,產生一種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結尾輕聲呼喚,傳達了綿綿不盡的鄉思。 8.總結:本文是由眼前樹而引起回憶的。憶時先特寫再廣角,前者使榕樹的形象清晰而遙遠,后者為下文分鏡頭回憶榕樹設下了背景。 下文以分鏡頭的方式展開回憶的畫卷,分別有兩次集中抒情。所以,以《……》為題,還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學習過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獲?(2—3分鐘)

  明確:1.寫思鄉之作,要注意選擇,對你別別具深意或故鄉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鄉之作,常常以“眼前→回憶→眼前”的方式結構全文。

  3.類于頂針格的語言組織有情韻悠長的效果,細膩描寫所憶之人、物,有真切動人的效果。

  五、作業  課后請仿照本文,寫一篇寄情于物的懷舊之作

  六、板書設計 :

  故鄉的榕樹

  膠片一

  一 特殊 形狀奇 理想的啟迪者 放飛者(伙伴) 友情

  傳說奇 道德的寄寓者 教化者(爺爺)

  株 一般 功用奇: 愛心的傳達者 實現者 (祖母) 親情

  兩 特殊 勞人的蔭蔽者 慰安者 (鄉親) 鄉情

  株 夏夜的造境者 催眠者 (我)

  膠片二 膠片三

  眼前樹 思鄉之作:選材(寄情于物)

  別具深意,富有特色

  憶中樹 組材(插敘方式)

  容量很大,開合自如

  特寫鏡頭,廣角鏡頭 語言(類于頂針)

  分鏡頭(5、6、7、8、10) 情韻悠長,綿綿不絕

 。毮伱鑼懀

  真切動人如在目前

  不豐不殺恰到好處

  眼前人與憶中樹交融

 。▋傻亟煌,彼此相思)

  七、教學后記

  教學本文,我有一些深刻體會①正確解讀本文。全國中語會會刊《語文教學通訊》96年12期P26上,有寧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鄉愁》導入  的。我以為十分不妥。a.《鄉愁》與本文雖同抒鄉愁,但作者具體情況不同;在臺與在港心態絕不會相同的。 b.《鄉愁》有苦味,《故……》有甘味;《鄉愁》有悲觀悵惘氣息,《故》則是神秘感恩氣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說,授課結束時應提一下作家之所以會如此思鄉,是因為港陸分離。我也覺得不妥。因為香港回歸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會有此情調、此內容的懷鄉,在他處也一樣會懷鄉的。

  ②長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長,讀一遍要20分鐘。只讀精粹之處甚至應會背,其余可略過。其次,內容較好懂,僅須在結構關鍵處,內容難解處指點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這節比賽課時,只用一節課不僅教完全文,還詳析了特寫處、第4節、第5節寫理想處,第10節寫玄想處,還讓學生當堂背誦了3、4、5、10節中以上詳析之處;聽了《彎彎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壅Z言美應當領略,如以上所說之處。尤其讓學生頗有收獲的是:a.怎樣借語言加強抒情意味?可以用類于頂針之法,如4節,又如《彎彎的月亮》,它與所想表達的綿長不絕的思鄉之情相一致。b.可以對一細節處詳描。如第3節對葉子,給人之感覺是雖距離(時空)遙遠而記憶極其清晰。再如寫老祖母處亦然,祖母神態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寫放飛理想時,理想美好在何處,遠大在何處等等,俱通過相關詞語表達,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減。

 、芙Y構上,此類文章有一常見模式:眼前—回憶—眼前。本文之長處在于:它把瑣碎思緒借榕樹以串聯凝聚,形雖散而神不散。

 、菸恼虏牧系倪x擇、排序、銜接的道理應跟學生講清,才能有效指導今后作文。

 、尴仍趶V角鏡頭中兩樹合寫,再寫形狀、功用、傳說皆奇的老榕樹,然后合寫兩樹的共同功用;寫共同功用時,又先寫一般功用:眾人歇息乘涼;再寫特別功用,單寫我乘涼時的獨特感受。這樣安排材料,整體感覺是從特殊→一般;細部感覺則從一般→特殊。

  [1]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7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把握作者觸景生情的構思特點,體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寫法并借鑒之。

  2、學習本文圍繞主旨選擇材料進行寫作的方法。

  3、培養選材立意,提煉主旨的能力。

  4、欣賞故鄉風土人情之美。

  二、過程與方法

  1、在學習方式上,針對本課特點與學生實際情況,七八個同學一組,每組選出一位同學負責本組活動。通過閱讀、質疑、合作討論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合作能力。

  2、在教學方式上,我主要采用導讀啟示——賞析探究——評價歸納的教學方法,通過重點賞析、朗讀品味、寫作體驗等感受作者濃濃的鄉情。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作者以故鄉的榕樹為寄托所抒發的游子思鄉的深情。

  【教學重點】:

  1、獨具匠心的構思。

  2、優美生動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學語言所展現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領悟本文以榕樹為眼前景與思鄉情的觸發點、聯系點,并以此聯想到諸多瑣細平凡的故鄉生活的掠影,來表達自己真摯、濃烈而悵惘的思鄉之愁。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思鄉懷舊是散文常見的主題。人們常借別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來抒發思鄉之情,比如蕭乾的友人因為當年住北京總布胡同時,院里有一棵棗樹,所以他把思鄉之情寄托在“棗核”這一物上;香港作家黃河浪,因為生于榕樹之鄉福建,而把思鄉之情寄托在榕樹這種景上。他故鄉的榕樹有什么奇異之處,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動,寫下本文呢?

  二、自讀探究

  1、故鄉的榕樹有什么奇異之處?

  明確:駝背的榕樹形狀奇,傳說奇,功用奇;另一棵樹也為農人遮陽歇涼提供場所,為我幸福酣眠提供場所。它們在我心中,不僅僅是樹,還是理想的啟迪放飛者,道德的見證教化者,愛心的賜予傳達者,農人的庇護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樹,匯聚了濃濃的友情、親情、鄉情,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故鄉風物之一。這部分回憶片段猶如一個個電影分鏡頭,回憶畫卷徐徐展開。

  2、為什么不直接以《憶故鄉》或《故鄉的回憶》為題?

  明確:

  A、作者所懷念的人、事、物莫不與榕樹相關,對故鄉的懷念是通過對榕樹的懷念來表達的。所以,用《……的榕樹》作標題,準確、貼切。

  B、這樣的標題含蓄、深情,有藝術感染力。

  C、此外,榕樹在文章結構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3、請看課文1-4段和11-13段,分析課文是如何拉開回憶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憶的畫卷的?

  明確:

  (1)從第3段開始回憶。

 。2)1-2段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畫面中流動著怎樣的情?

  明確:是榕樹;濃郁、幸福的感情。寫狗是為了烘托情。

 。3)第3段是故鄉榕樹的一個特寫鏡頭。這一節里“迷濛的煙水,蒼茫的群山”表明他現在距故鄉很遙遠,但,再遠也擋不住思鄉的視線,割不斷思鄉的情感。你瞧,他對榕樹葉子的記憶多么細膩真切!請齊讀3節末句。

 。4)第4段是與榕樹有關的兩個廣角鏡頭,注意一下句子的銜接特點,頗似頂真格修辭。好處是有連綿不絕之勢,仿佛悠長的鄉思,纏綿溫馨。請讀一遍。

  4、為什么不說“記憶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樣多,而說“象榕樹的葉子一樣多”?這句話起什么作用?

  明確:就近取譬,扣題、新穎。開啟下文回憶。

  5、11-13段先以“快搖鏡頭”的方式徐徐收束畫卷。再由哨音、榕樹回到現實,讓我與憶中樹對話詢問,產生一種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結尾輕聲呼喚,傳達了綿綿不盡的鄉思。

  6、板書設計

  香港的榕樹(親切)景中情

  景物:榕樹下的小溪、石橋、石板條

  家鄉的榕樹(懷念)事件:劃“榕”船、祈“榕”福、乘“榕”涼

  傳說:玉帝燒蛇精

  情中景

  7、總結:

  本文是由眼前樹而引起回憶的。憶時先特寫再廣角,前者使榕樹的形象清晰而遙遠,后者為下文分鏡頭回憶榕樹設下了背景。下文以分鏡頭的方式展開回憶的畫卷,分別有兩次集中抒情。所以,以《……》為題,還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三、學習過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獲?

  明確:

  1、寫思鄉之作,要注意選擇,對你別別具深意或故鄉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鄉之作,常常以“眼前→回憶→眼前”的方式結構全文。

  3、類于頂針格的語言組織有情韻悠長的效果,細膩描寫所憶之人、物,有真切動人的效果。

  四、作業

  1、請仿照這樣的方式寫一個句子。

  故鄉的親切的榕樹啊,我是在你綠蔭的懷抱中長大的,如果你有知覺,會知道我在遙遠的異鄉懷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會象慈母一樣,思念我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2、課后請仿照本文,寫一篇寄情于物的懷舊之作。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一)體會作者對于大陸故鄉和鄉親們的真摯眷念的感情。

 。ǘ┳⒁庋矍熬昂凸枢l情的聯結點,掌握文章情以物興、寄情于物的寫法。

 。ㄈw會文章語言的詩意。

  二、課文難點、重點分析

 。ㄒ唬┍疚牡慕Y構與思路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對故鄉榕樹的懷念。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緩緩地把讀者也帶進了自己的回憶之中。

  第二部分(第4~10段)圍繞故鄉的榕樹,描述了有關的人和事,寄托著作者的思鄉之情。

  這一部分是主體,共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第4段)寫故鄉榕樹四周的景色。這是一個過渡段。兩個“我懷念”交待了榕樹四周的環境:溪畔的景物,橋上的景物,這一段故鄉景色的描寫,清晰地烘托出榕樹的背景:小溪、鵝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鴨子、石橋、石碑、欄桿上的小石獅子……寫出這閩東農村特有的風光,為刻畫榕樹涂抹了一層底色。

  第二層次(第5、6段)具體而細致地刻畫榕樹。在著力渲染了榕樹四周環境之后,作者馬上回到榕樹,寫“站在橋頭的兩棵老榕樹”。一棵略寫,一棵詳寫。細致描繪了那棵被稱為“駝背”的老榕樹,接著再敘兒時和小伙伴把老榕樹當作船劃的趣事,“船”駛進了五彩繽紛的夢中,使文章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寄托著作者無限的情思。

  第6段,進一步敘述這棵老榕樹的傳說:玉皇大帝用雷火燒死藏在樹洞中的蛇精,給這榕樹增添了美麗的神話色彩。因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說的,小時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間,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喚起了讀者的親切感。

  第三層次(第7、8、9段)寫有關榕樹的人和事。對故鄉榕樹的懷念,其實是對故鄉和親人的懷念。第7段寫母親用榕樹汁為“我”治癬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樹折枝的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對榕樹的記憶聯系著對親人的記憶。祖母的形象著墨不多卻生動感人。那躡著小腳“篤篤篤”地走到石橋,“嘮嘮叨叨”的神態,慈愛善良,使人難以忘懷。第8段,寫榕樹給農人帶來的好處。第9段,作者緣物生情,直接抒懷,通過擬人的手法,贊頌榕樹的崇高品格。對榕樹的贊美,其實是表達了作者對勞苦而純樸的鄉親們的關切之情。

  第四層次(第10段)寫自己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這一段描寫富有生活情趣。那簡陋的臥具、神秘而恬靜的氣氛,似夢似仙的月夜景色,沉入夢鄉那美妙的感覺……都著意鋪陳,創造出一個輕盈、靜謐的意境。兒時的夏夜如此美麗、迷人,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生活的無限眷戀。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發了蓄積在心頭的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和真摯眷念之情。

  第11段寫從美好的回憶中回到現實中來!胺路饎倓倧囊粓鰤糁行艳D”,“這一覺已睡過了三十年”暗示離童年生活已過了三十載。作者身在異鄉仍掛念著故鄉榕樹的遭遇,惦念著把樹干當船劃的小伙伴們。

  第12段,呼應開頭。小兒子的話打斷沉思,再寫葉笛的哨音“彌漫成一片濃濃的鄉愁,籠罩在我的周圍”,把聽覺感受到的當著視覺感受到的,更為形象。最后以設問結尾,把思鄉之情引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表達了作者永遠不忘故鄉養育之恩,永做故鄉兒子的一片誠摯之心,以“故鄉的榕樹呀……”幾個字獨立成段作結,寓含了不盡的情思。

 。ǘ┍疚氖窃鯓舆\用情以物興、寄情于物的寫法的?

  分析:這篇散文寫久居異鄉的“我”,帶著小兒子在大榕樹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鄉情,這眼前景和故鄉情的觸發點、聯系點就是榕樹,作者把對故鄉和鄉親們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樹上,通過對榕樹的描寫抒發思鄉之情。

  情以物興,寄情于物,首先要求作者有真情實感,“不精不誠,不能感人”。作者的感情是真摯的、熱烈的、蓄積在胸,不得不發。榕樹寫得愈美,愛鄉,思鄉之情就愈加躍然紙上。雖是寫景,卻“句句是情、字字關情”。無論是寫景、寫物、寫人、寫事無不滲透著濃郁的思鄉之情,從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調,以情為經緯把故鄉瑣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貫串起來。

 。ㄈ┍疚牡恼Z言有什么特點?

  分析:作者是詩人,擅長用詩一般的語言描摹事物、抒發感情。本文在描寫景物時,善于繪聲繪色,飽含感情,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

  如,第10段寫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有畫面,有音響,有動作,有感情。寫那睡意朦朧的感情,尤為精彩。又如,第4段,用“我懷念……我懷念……”等詩歌的語言,盡情鋪敘故鄉的景象,選取感情色彩濃郁,形象優美、能牽動情思的事物寫景抒情,是景語,又是情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作者還善于運用詩歌的句式和多樣的修辭手法寫景抒情,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喚起讀者的共鳴和聯想。如文章最后抒情部分。

 。ㄋ模┍疚膭撛斓囊饩秤泻翁攸c?

  分析:意境深邃,是這篇散文的又一特色。散文貴有意境,有無意境,意境高下,是衡量散文作品優劣的首要標準。《故鄉的榕樹》開頭描繪了一幅“我”的小兒子吹笛逗狗的富有動感的畫面,接著寫“我的心卻像一只小鳥,從哨音里展翅飛出去”,奇思泉涌,妙緒紛披,向我們展示了故鄉的風物土地。作品氤氳著幽婉清麗的藝術境界,與所要抒發的思戀之情極其和諧地照應,也把讀者引入那不絕如縷的思緒之中。作品描寫“我”在榕樹下度夏夜的那一段,從兒童的眼中顯現出那個神秘而恬靜的夜晚,童稚的天真更使得環境蒙上了如詩如畫的色彩。故鄉的榕樹下“似夢境,似仙境”,多么引人神往啊!作品這里用的筆墨越多,越見得作者思鄉情之濃,意之切。深邃的意境,使得這篇散文洋溢著一種詩美,一種含蓄的美。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指導學生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查工具書,理解以下詞語:

  裊裊:①形容煙氣繚繞上升。②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③形容聲音延長不絕。文中用來形容微風。

  兀立:直立。兀,高聳突出的樣子。

  蒼虬:像龍一樣盤曲的青色枝條。蒼,青色。虬,盤曲如虬龍。

  虔誠:恭敬而有誠意。虔,恭敬。  祈求:懇求地希望或請求。

  戰戰兢兢:形容害怕而小心的樣子。戰戰,恐懼的樣子;兢兢,小心謹慎的樣子。

  庇護:袒護,保護。

  蔭庇:大樹枝葉遮蔽陽光,宜于人們休息。比喻尊長照顧著晚輩或祖宗保佑著子孫。庇,遮蔽,掩護。文中的“蔭庇”用的是本義。

 。ǘ┯懻撘韵聠栴},深入理解文章。

  1.從文章前后所寫事情的空間和時間關系來看,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

  分析:文章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對從前故鄉榕樹的懷念;第二部分(第4~10段),圍繞從前故鄉的榕樹,描述有關的人和事,寄托作者的思鄉之情;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發蓄積在心頭的對故鄉的深切懷念和真摯眷念之情。本文作者黃河浪,福建省長樂縣人,1975年9月赴香港定居。三個部分從時間看,分別寫眼前、過去、眼前;從空間看,分別寫香港、福建、香港。

  2.回憶故鄉的部分,內容較散,但讀起來并不覺得雜亂。這一部分的材料是按怎樣的順序,用了哪些過渡性語句組織起來的?

  分析:文章回憶故鄉的部分是按以下順序寫的:作者用“而我的心卻像一只小鳥……”一句過渡到對故鄉的懷念。用“我懷念從故鄉的后山流下來,流過榕樹旁的清澈的小溪……”一句作為過渡句,寫故鄉榕樹四周的景色,如小溪、鵝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鴨子、石橋、石碑、欄桿上的小石獅子……這些閩東農村特有的風光,為刻畫榕樹涂抹了一層底色。用“站在橋頭的兩棵老榕樹……”一句過渡到對榕樹具體細膩的刻畫,特別是詳細描繪了與那棵被稱為“駝背”的老榕樹及有關的傳說。接著,文章又寫了有關榕樹的人和事,如母親用榕樹汁為“我”治癬,“我”奉祖母之命上樹折枝,農人在樹下納涼,自己兒時在樹下過夜。在敘事的基礎上,作者感物抒懷,抒發了對故鄉榕樹和故鄉親人的眷念之情。全部以榕樹為線索“物一事一情”的次序組織起來,狀物、記事、抒情都緊緊圍繞著故鄉的榕樹,不枝不蔓。

  (三)精讀重點段落,理解其深刻含意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1.“而我的心卻像一只小鳥,……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

  分析:這一段是由眼前景象到回憶的過渡!拔业男膮s像一只小鳥,從哨音里展翅飛出去”,“小鳥”之喻,充分表現了心情的輕快、愉悅和聯想的迅捷!帮w過迷蒙的煙水,蒼茫的群山,停落在故鄉熟悉的大榕樹上”,照應自己千里萬里遠離故鄉的實際,并借助飛鳥的“飛”與“!,巧妙地引出了故鄉的榕樹,文筆自然,不露痕跡!拔曳路鹩挚吹侥歉叽罂嗟能|干,卷曲飄拂的長須和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綠云”,緊緊抓住了故鄉榕樹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間充滿了贊美之情,“濃得化不開”,給人以“凝碧”之感。如果說這個分句主要寫榕樹的形的話,“看到春天新長的嫩葉,迎著金黃的陽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裊裊的,風中晃動如耳墜,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則是繪色繪聲地展現了榕樹的美。這一段文字雖短,卻滲透著濃烈的鄉情,奠定了全文基調。

  2.“我深深懷念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擱淺在亂石灘上……”

  分析:這一段寫自己兒時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夏夜,描寫富于生活情趣。從臥具來說極為簡單:一床被單,席地而臥;幾塊床板,擱在長凳和橋欄桿上。人與自然緊緊融為一體。仰望黝黝樹影,“用心靈與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沒有煩惱,沒有痛苦,身心愉快。月色朦朧之中,睡意朦朧之時,嫦娥悄然飛過,桂香輕輕飄灑,流水靜靜唱曲,催人沉入夢鄉,這種詩情畫意般的描繪,意境優美,想象豐富,刻畫細膩,美麗迷人,正是一首對故鄉風情永難忘懷的鄉戀之歌!霸缟闲褋怼保虐l現枕頭不見了,“原來是掉到溪里,吸飽了水,漲鼓鼓的,擱淺在亂石灘上”,這些文字里不見任何懊惱,相反情趣盎然,令人忍俊不禁,特有的故鄉風情盡在其中。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9

  一、教材情況分析:

  1.本文語言優美但篇幅較長,所以宜片段朗誦, 不宜全文誦讀。(讀一遍需近20分鐘)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憶的銜接句,但片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不明顯。所以宜由教師點撥,使學生理解。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多半能體驗思鄉情緒,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們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會抒”。所以教學本文意在啟迪如何以我手寫我情。

  三、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選材特點:(榕樹多、奇) 2.理解文章組材特點:(物→事→情) 3.品味文章語言的特點:(情韻悠長、描寫細膩)

  四、教法媒體選擇及課時安排

  1.點撥、誦讀教法 2.投影膠片等 3.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2—3分鐘)

  思鄉懷舊是散文常見的主題。人們常借別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來抒發思鄉之情,比如蕭乾的友人因為當年住北京總布胡同時,院里有一棵棗樹,所以她把思鄉之情寄托在“棗核”這一物上;香港作家黃河浪,因為生于榕樹之鄉福建,而把思鄉之情寄托在榕樹這種景上。他故鄉的榕樹有什么奇異之處,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動,寫下本文呢?請大家一起從第5節瀏覽至第10節。

  二、故鄉的榕樹有什么奇異之處?(15分鐘左右)

  明確:駝背的榕樹形狀奇,傳說奇,功用奇;另一棵樹也為農人遮陽歇涼提供場所,為我幸福酣眠提供場所。它們在我心中,不僅僅是樹,還是理想的啟迪放飛者,道德的見證教化者,愛心的賜予傳達者,農人的庇護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樹,匯聚了濃濃的友情、親情、鄉情,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故鄉風物之一。這部分回憶片段猶如一個個電影分鏡頭,回憶畫卷徐徐展開。

  三、為什么不直接以《憶故鄉》或《故鄉的回憶》為題?(20分鐘左右)

  明確

  A作者所懷念的人、事、物莫不與榕樹相關,對故鄉的懷念是通過對榕樹的懷念來表達的。所以,用《……的榕樹》作標題,準確、貼切。

  B這樣的標題含蓄、深情,有藝術感染力。

  C此外,榕樹在文章結構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請看課文1—4節和11—13節,分析課文是如何拉開回憶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憶的畫卷的。

  明確:

  1.從第3節開始回憶

  2.1—2節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畫面中流動著怎樣的情?(明確:是榕樹;濃郁、幸福的感情。寫狗是為了烘托情。)

  3.第3節是故鄉榕樹的一個特寫鏡頭。這一節里“迷濛的煙水,蒼茫的群山”表明他現在距故鄉很遙遠,但,再遠也擋不住思鄉的視線,割不斷思鄉的情感。你瞧,他對榕樹葉子的記憶多么細膩真切!請齊讀3節末句。

  4.第4節是與榕樹有關的兩個廣角鏡頭,注意一下句子的銜接特點,頗似頂針格修辭。好處是有連綿不絕之勢,仿佛悠長的鄉思,纏綿溫馨。請讀一遍。 《彎彎的月亮》寫憶中故鄉,語言與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膠片:“歌詞”)

  5.為什么不說“記憶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樣多,而說“象榕樹的葉子一樣多”?

  明確:就近取譬,扣題、新穎。

  6.這句話起什么作用? 明確:開啟下文回憶

  7.11—13節先以“快搖鏡頭”的方式徐徐收束畫卷。再由哨音、榕樹回到現實,讓我與憶中樹對話詢問,產生一種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結尾輕聲呼喚,傳達了綿綿不盡的鄉思。

  8.總結:本文是由眼前樹而引起回憶的。憶時先特寫再廣角,前者使榕樹的形象清晰而遙遠,后者為下文分鏡頭回憶榕樹設下了背景。 下文以分鏡頭的方式展開回憶的畫卷,分別有兩次集中抒情。所以,以《……》為題,還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學習過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獲?(2—3分鐘)

  明確:1.寫思鄉之作,要注意選擇,對你別別具深意或故鄉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鄉之作,常常以“眼前→回憶→眼前”的方式結構全文。

  3.類于頂針格的語言組織有情韻悠長的效果,細膩描寫所憶之人、物,有真切動人的效果。

  五、作業 課后請仿照本文,寫一篇寄情于物的懷舊之作

  六、板書設計 :

  故鄉的榕樹

  膠片

  一 特殊 形狀奇 理想的啟迪者 放飛者(伙伴) 友情

  傳說奇 道德的寄寓者 教化者(爺爺)

  株 一般 功用奇: 愛心的傳達者 實現者 (祖母) 親情

  兩 特殊 勞人的蔭蔽者 慰安者 (鄉親) 鄉情

  株 夏夜的造境者 催眠者 (我)

  七、教學后記

  教學本文,我有一些深刻體會①正確解讀本文。全國中語會會刊《語文教學通訊》96年12期P26上,有寧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鄉愁》導入 的。我以為十分不妥。a.《鄉愁》與本文雖同抒鄉愁,但作者具體情況不同;在臺與在港心態絕不會相同的。 b.《鄉愁》有苦味,《故……》有甘味;《鄉愁》有悲觀悵惘氣息,《故》則是神秘感恩氣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說,授課結束時應提一下作家之所以會如此思鄉,是因為港陸分離。我也覺得不妥。因為香港回歸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會有此情調、此內容的懷鄉,在他處也一樣會懷鄉的。

 、陂L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長,讀一遍要20分鐘。只讀精粹之處甚至應會背,其余可略過。其次,內容較好懂,僅須在結構關鍵處,內容難解處指點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這節比賽課時,只用一節課不僅教完全文,還詳析了特寫處、第4節、第5節寫理想處,第10節寫玄想處,還讓學生當堂背誦了3、4、5、10節中以上詳析之處;聽了《彎彎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語言美應當領略,如以上所說之處。尤其讓學生頗有收獲的是:a.怎樣借語言加強抒情意味?可以用類于頂針之法,如4節,又如《彎彎的月亮》,它與所想表達的綿長不絕的思鄉之情相一致。b.可以對一細節處詳描。如第3節對葉子,給人之感覺是雖距離(時空)遙遠而記憶極其清晰。再如寫老祖母處亦然,祖母神態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寫放飛理想時,理想美好在何處,遠大在何處等等,俱通過相關詞語表達,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減。

 、芙Y構上,此類文章有一常見模式:眼前—回憶—眼前。本文之長處在于:它把瑣碎思緒借榕樹以串聯凝聚,形雖散而神不散。

 、菸恼虏牧系倪x擇、排序、銜接的道理應跟學生講清,才能有效指導今后作文。

 、尴仍趶V角鏡頭中兩樹合寫,再寫形狀、功用、傳說皆奇的老榕樹,然后合寫兩樹的共同功用;寫共同功用時,又先寫一般功用:眾人歇息乘涼;再寫特別功用,單寫我乘涼時的獨特感受。這樣安排材料,整體感覺是從特殊→一般;細部感覺則從一般→特殊。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10

  授課班級:高二(1)班

  教學目的:1、引導學生學會從辨析文章寫作目的入手進行比較閱讀,“同中

  求異,異中求同”,培養多角度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

  聯想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珍惜友情的感情。

  教學內容:課文《故鄉的榕樹》中的“榕下小憩”片斷和《風景談》中的“桃

  林小憩”片斷。

  理論根據:葉圣陶:“語文教學應當擺脫課堂的束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從

  文學的寶庫中汲取豐富的營養!薄皯斠龑W生大膽嘗試。無論

  成功與否,嘗試都比不嘗試有益得多;其故就在運用一番心力,

  那一番心力是一輩子要運用的!

  教學方法:比較法;嘗試法。

  重點難點: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難點在于對

  閱讀材料的寫作目的的把握。

  使用教具:幻燈機。

  教學思路:先明確比較閱讀的意義,介紹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和方法,然后

  通過具體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再

  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立意、選材、組材、情感、表達方式等方

  面進行比較閱讀實踐,切實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并運用學到的

  方法指導課外閱讀,從而實現能力遷移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在不

  斷的閱讀實踐中拓展思維,學會求同求異,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

  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           

  1、引入。               

  這個單元的學習目的是學會比較閱讀。比較閱讀是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

  讀能力的好方法,有比較才有辨別,很多大學問家都是得益于此的。比較閱讀的形式,最基本的一種是內容比較和形式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則是比較的基礎。今天,我們就來進行比較閱讀,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2、明確閱讀內容與比較項目。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故鄉的榕樹》這篇抒情散文。這篇課文寫久居異鄉

  的“我”帶著小兒子在客地大榕樹下散步、嬉戲時,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鄉榕樹下的一樁樁充滿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的兒時往事,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養育庇護自己的故鄉的眷戀之情。回讀《風景談》一文中的“桃林小憩”(見課本36頁第三段)一段,并與《故鄉的榕樹》一文中的第8、第9自然段 “榕下小憩” (見課本124頁)作比較,分析它們在立意、選材、組材、情感、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異同。

  點撥:這兩段節選文字的體裁都是散文,同是寫工余休息的片斷,但它們的寫作目的不同,立意、選材、組材、情感、表達方式也就不同。先比較寫作目的,再根據寫作目的的不同,來比較其它方面的異同。

  回顧:《風景談》一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故鄉的榕樹》一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明確:《風景談》一文謳歌延安解放區軍民火熱的戰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談風景”來“談政治”,表達作者對解放區的無限熱愛與向往,隱隱透露出“中華民族要解放,就要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意!豆枢l的榕樹》一文表達漂泊異鄉的游子對養育庇護自己的故鄉深深眷戀之情,抒發對故鄉和祖國的思念和熱愛。兩文的寫作目的不同,內容和形式也就有所不同。

  請完成下頁附表:

  3、引導學生填寫表格,注意拓展學生的思維,強調答案可以靈活組織。

  教師點撥答案要點:(1)立意:《風景談》中的“桃林小憩”,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的革命青年工作之余休息、學習的情景,表現他們的崇

  項目

  內容  立 意     選材組材   情  感  表達方式   

  同      異  同  異  同  異   

  桃  林

  小  憩                

  榕  下

  小  憩              

  高精神世界;《故鄉的榕樹》中的“榕下小憩”,表現的是勞苦而純樸的鄉親們因為有榕樹的庇護才得以透一口氣,獲得安慰和滿足。(2)選材組材:“桃林小憩”,作者一方面表現環境條件的簡陋、惡劣:在“禿頂的山,單調的黃土”這個所謂的“風景”里,只有二三十棵桃樹,半盤舊石磨就是“圓桌面”,幾尺斷碣、一截舊階石和一些大小石塊就是幾案和凳子,桃林前面是蕎麥和大麻、玉米,這就是“風景”;另一方面又著力突出人們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清茶和棗子待客,更有幾位“只把隨身帶來的書籍代替了棗子和茶”;兩位“虎頭虎腦”的青年溫雅地靜靜坐著休息;一群青年男女或坐或蹲,正在“爭論著一個哲學上的問題,時時嘩然大笑”;長石條上躺著一位用書掩住臉的……他們到這里只為消除疲勞。這些描寫突出了延安青年的高貴精神!伴畔滦№眲t圍繞故鄉榕樹給人庇護來選材。作者一方面著力描寫了榕樹“撐開遮天巨傘”,“灑落一地蔭涼”;另一方面又突出描寫烈日下農人踏著發燙的石板路到這里透一口氣;一天辛勞后的鄉親們躺在樹下納涼,談莊稼、說《水滸》、拉胡琴、唱小曲……在榕樹的庇蔭下找到一點安慰和滿足,突出了榕樹給鄉親們的撫慰和快樂。(3)情感:都表現出了作者的熱愛、崇敬、向往之情,但“桃林小憩”側重于崇敬和贊美,“榕下小憩”則側重于表現熱愛、思念和眷戀之情。(4)表達方式:兩段都有描寫、議論、抒情、記敘的綜合運用,但側重點有所不同。“桃林小憩”以議論和描寫為主,重在闡明“人創造了第二自然”的道理,在說理中抒情(寓情于理);“榕下小憩”以敘述和抒情為主,重在抒發對故鄉的熱愛和眷戀之情(寓情于事)。

  小結:比較閱讀,要注意從文章的寫作目的入手。寫作目的可以通過寫作背景、寫作內容、情感等途徑去了解。而比較閱讀的關鍵在于選準比較的角度,一般是從立意、選材內容、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等方面進行比較。這兩個文段就是我們學習比較閱讀的典型范例。此外,這兩個文段表達了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也很值得我們學習。

  附表:

  4、引導學生嘗試進行比較閱讀。

  對以下兩首送別詩的理解和比較,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別 董 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A.王維詩開頭寫朝雨洗凈塵埃,空氣清新,柳色青青,景色宜人,使離別的氣氛顯得舒適輕松;高適詩開頭以黃云暗日、風雪彌天來襯托告別的傷感。兩首詩寫景的筆法不同,作者對友情的看法也各異。

  B.王維詩的“勸”字,突出了把盞勸酒、殷切囑咐、朋友情深、惜別難舍之情;高適詩的“莫”字筆鋒一轉,把別情寫得明快豁達。兩首詩寄情的方式不同。

  C.都是送別之作,都以情景交融見長,都有真摯、強烈而動人的感情。

  D.王維詩抒發的送別之情悲愴凄婉,高適詩抒發的送別之情昂揚豪放,格調迥異,風味不同,但讀者同樣會獲得感情上的滿足和美的享受。

  點撥:兩首詩都是寫送別,寫作目的都是為了表達真摯的友情,但選材不同,格調不同,閱讀時要注意細心體會。至于兩首詩的立意,可以仔細揣摩后兩句。

  5、總結。

  比較閱讀是一種很有效的閱讀方法,特別是碰到一些題材相近但意旨不同的作品,這種方法就顯得更加重要。因此我們要注意掌握好這種閱讀方法。一般地說,進行比較閱讀,我們可以從寫作目的、立意、題材內容、思想感情、表達手法、風格特點等方面著手。

  作業 設計:課后比較閱讀《故鄉的榕樹》與《榕樹,生命進行曲》兩篇課文,仿照上表,列表寫出閱讀心得,下節課備查。

  

  課外閱讀導引:

  1、課外閱讀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作品,比較他們作品的題材內容、表現手法、思想感情、藝術風格或其它方面的異同。

  2、課外閱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與錢鐘書的《圍城》,比較兩部作品的選材、結構、立意、思想感情、語言特色、藝術風格或其它方面的異同。

  3、課外閱讀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品(如蘇軾與辛棄疾的作品)和婉約

  派的代表作品(如柳永、周邦彥、李清照、姜蘷、晏殊等的作品),比較它們的題材、情感、意境、格調、氣勢、韻律或其它方面的異同。(請參考《宋詞三百首》、《唐宋詞鑒賞辭典》等書籍)

  說明:以上三題,任選一題進行閱讀,讀后將心得體會寫成書面形

  式,第十八周末上交。成績按10%計入期末考試成績。三道

  題目所列的書籍,可到學校圖書室借閱。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11

  試卷設計 李壽鋒

  [教學目標 ]

  1、把握作者觸景生情的構思特點2、學習本文圍繞主旨選擇材料進行寫作的方法

  2、培養學生選材立意,提煉主旨的能力

  3、領會作者以故鄉的榕樹為寄托所抒發的游子思鄉的深情。

  4、培養學生欣賞故鄉風土人情的美

  [重點、難點]

  獨具匠心的構思 優美生動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學語言所展現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選材)圍繞主旨選擇真實、典型的材料,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本文選材的真實而典型,充滿生活情趣,包含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所以思鄉之情也就表現得更為親切、真實、濃郁解讀,讓學生理解選材真實、典型的重要性。)

  作者直接抒情的對象是誰?

  【自讀提示】

  思鄉懷舊,是散文常見的主題。這篇作品寫久居異鄉的“我”,帶著小兒子在大榕樹的陰涼下散步、嬉戲時,由眼前的景自然引出了故鄉的榕樹,進而圍繞故鄉的榕樹描述了有關人物、事件和景物,抒發了蓄積在心頭的對于故鄉的真摯眷戀的感情。

  在寫對于故鄉的回憶時,作者的思緒是激蕩飄逸的,印象是清晰深刻的。盡管所回憶的內容,多數只是瑣碎平凡生活的掠影,但正是這些材料,表現了故鄉的淳樸可愛可親。這正是作者思念故鄉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這篇作品感情深厚,語言明快、流暢、優美,繪聲繪色,有不少段落就像圖畫一般美麗,又像詩歌一般充滿激情。特別是對于大榕樹的描寫,尤為精采。

  作品的結尾處寫到:“故鄉的親切的榕樹啊,我是在你綠陰的懷抱中長大的,如果你有知覺,會知道我在這遙遠的異鄉懷念著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會像慈母一樣,思念我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這發人深思的問句,把作者的思鄉之情引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閱讀本文時,要注意眼前景和故鄉情的聯系點,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黃河浪《故鄉的榕樹》課堂練習卷

  [思考探究——]

  1、故鄉的榕樹下,有哪些事情使我記憶深刻呢?

  [根據下面摘抄,加以概括]

  我懷念從故鄉的后山流下來、流過榕樹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鵝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歡笑的鴨子;我懷念榕樹下潔白的石橋,橋頭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橋欄桿上被人撫摸光滑了的小石獅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歲月,那古老的石橋鐫刻著我深深地記憶,記憶里的故事有榕樹的葉子一樣多......

  [請你對本段內容加以概括]

  榕樹旁清澈的小溪[鵝卵石,少女,鴨子];榕樹下潔白的石橋[石碑,小石獅子]

  ——以上景物組合成美麗幽靜而充滿生命活力的鄉村風景圖

  站在橋頭的兩棵老榕樹,一棵直立,枝葉茂盛;另一棵卻長成奇異的S形,蒼虬多筋的樹干斜伸向溪中,我們都稱它為\\\"駝背\\\"。更特別的是它彎曲的這一段樹心被燒空了,形成丈多長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頑強地活著,橫過溪面,昂起頭來,把濃密的枝葉伸向藍天。小時候我們對這棵駝背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當作一條\\\"船\\\"。幾個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鑼鼓,以竹竿當槳七上八落地劃起來,明知這條\\\"船\\\"不會前進一步,還是認真地、起勁地劃著。在兒時的夢里,它會順著溪流把我們帶到秋苗青青的田野上,繞過燃燒著火紅杜鵑的山坡,穿過飄著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樹林,到大江大海去,到很遠很美麗的地方去......

  [請你對本段內容加以概括]

  橋頭的兩棵老榕樹[一棵枝葉茂盛;另一棵長成奇異的S形]

  小時候幾個伙伴在老榕樹上\\\"劃船\\\"的游戲

  兒時的美麗浪漫的夢想

  有時我們會問:這棵駝背的老榕樹為什么會被燒成這樣呢?聽老人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大蛇藏在這樹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卻因傷害人畜,犯了天條,觸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烏云緊壓著樹梢,狂風搖撼著樹枝,一個強烈的閃電象利劍般劈開樹干,頭上響起驚天動地的炸雷!榕樹著火燒起來了,燒空了一段樹干,燒死了那頭蛇精,接著,一陣飄潑大雨把火澆熄了......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說的,他象榕樹一樣垂著長長的胡子。我們相信他的年紀和榕樹一樣蒼老,所以我們也相信他說的話。

  [請你對本段內容加以概括]

  老榕樹的神奇的傳說

  講故事的象榕樹一樣垂著長長的胡子的有趣的老人

  不知在什么日子,我們還看到一些女人到這榕樹頭虔誠地燒一疊紙錢,點幾柱香,她們懷著怎樣的心愿來祈求這榕樹之神呢?

  我只記得有的小孩面上長了皮癬,母親就會把他帶到這里,在榕樹干上砍幾刀,用滲流出來的液汁涂在患處,過些日子,那癬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

  而我最難忘的是,每當過年的時侯,老祖母都會叫我順著那\\\"駝背\\\"爬到樹上,折幾枝四季長青的榕樹枝,用來插在飯甑炊熟的米飯四周,祭祀祖先的神靈。那時侯,慈愛的老祖母往往會躡著纏得很小的\\\"三寸金蓮\\\",篤篤篤地走到石橋上,一邊看著我爬樹,一邊嘮嘮叨叨地囑咐我小心。而我雖然心里有點戰戰兢兢的,卻總是裝出毫不在乎的樣子,把折到的樹枝得意地朝她揮舞。

  [請你對本段內容加以概括]

  女人到榕樹頭祈求這榕樹之神虔誠——風俗:淳樸的鄉村風俗和美好憧憬

  用榕樹液汁治療皮癬的神奇效果——神奇

  折幾枝榕樹枝祭祀祖先的神靈、老祖母嘮嘮叨叨——神圣、溫馨

  ……夏日里,那是農人們的\\\"寶座\\\"和\\\"涼床\\\"。

  每當中午,亞熱帶強烈的陽光令屋內如焚、土地冒煙,惟有這兩棵高大的榕樹撐開遮天巨傘,抗拒迫人的酷熱,灑落一地的蔭涼,讓曬得黝黑的農人們踏著發燙的石板路到這里透一口氣。

  傍晚,人們在一天辛勞后,躺在用溪水沖洗過的石板上,享受習習的晚風,漫無邊際地講\\\"三國\\\"、說\\\"水滸\\\",從遠近奇聞談到農作物的長勢和收成......高興時,還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獷的喉嚨唱幾段充滿原野風味的小曲,在苦澀的日子里尋一點短暫的安慰和滿足。

  [請你對本段內容加以概括]

  夏日乘涼[中午的\\\"寶座\\\"和\\\"涼床\\\"、傍晚的休閑娛樂]

  我深深懷念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條被單,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幾塊床板,一頭擱著長凳,一頭就擱在橋欄桿上,鋪一張草席躺下。

  我喜歡跟大人們一起擠在那里睡,仰望頭上黑黝黝的榕樹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靜的氣氛中,用心靈與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

  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華給山野披上一層透明的輕紗,將一切都變得不很真實,似夢境,似仙境。在睡意朦朧中,有嫦娥駕一片白云悄悄飛過,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樹枝頭輕輕灑下來。而橋下的流水靜靜地唱著甜蜜的搖籃曲,催人在夜風溫馨的撫摸中慢慢沉入夢鄉......

  有時早上醒來,清露潤濕了頭發,感到涼颼颼的寒意,才發覺枕頭不見了,探頭往橋下一看,原來是掉到溪里,吸飽了水,漲鼓鼓的,擱淺在亂石灘上......

  [請你對本段內容加以概括]

  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

  2、同樣是卷著用榕樹葉卷起的哨笛,我與兒子卻有不同的心理表現。想想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那天特別高興,動了未泯的童心,我從榕樹枝上摘下一片綠葉,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嘴邊,吹出單調而淳樸的哨音。小兒子歡跳著搶過去,使勁吹著,引得誰家的一只小黑狗循聲跑來,搖動毛茸茸的尾巴,抬起烏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開去;他再吹響,小狗又跑攏來......逗得小兒子嘻嘻笑,粉白的臉頰上泛起淡淡的紅暈。

  而我的心卻象一只小鳥,從哨音里展翅飛出去,飛過迷朦的煙水,蒼茫的群山,停落在故鄉熟悉的大榕樹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軀干,鬈曲飄拂的長須和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綠云;看到春天新長的嫩葉,迎著金黃的陽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裊裊的風中晃動如耳墜,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

  [為什么不同呢?]

  小兒子的快樂是童年的現實的快樂;我的快樂是從小兒子的身上引起對童年往事的快樂回憶——快樂的原因不完全一樣

  3、下面一段連用兩個問句,這樣寫對表達情感有什么好處?

  不知什么時侯,小兒子也摘了一把榕樹葉子,遞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葉一葉卷起來給他吹。那忽高忽低、時遠時近的哨音,彌漫成一片濃濃的鄉愁,籠罩在我的周圍。故鄉的親切的榕樹啊,我是在你綠蔭的懷抱中長大的,如果你有知覺,會知道我在遙遠的異鄉懷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會象慈母一樣,思念我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答案]

  兩個問句兼用第二人稱,非常深情表達出“濃濃的鄉愁”。如果改用陳述句“故鄉的親切的榕樹啊,我是在你綠蔭的懷抱中長大的,如果你有知覺,一定會知道我在遙遠的異鄉懷念你;如果你有思想,你一定會象慈母一樣,思念我這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就沒有這樣相隔三十年不見懷著“濃濃的鄉愁”傾訴肺腑的強烈效果了。

  4、請仿照這樣的方式寫一個句子。

  故鄉的親切的榕樹啊,我是在你綠蔭的懷抱中長大的,如果你有知覺,會知道我在遙遠的異鄉懷念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會象慈母一樣,思念我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仿寫]

  5、下面這些描述的句段很有文采,請試作分析。

 、僮∷蠼耐疗律希袃煽蒙n老蓊郁的榕樹,以廣闊的綠蔭遮蔽著地面。在鉛灰色的水泥樓房之間,搖曳賞心悅目的清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誘人的清涼。不知什么時侯,榕樹底下辟出一塊小平地,建了兒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圍又種了蒲葵和許多花朵,居然成了一個小小的兒童世界。也許是對榕樹有一份親切的感情罷,我常在清晨或黃昏帶小兒子到這里散步,或是坐在綠色的長椅上看孩子們嬉戲,自有一種悠然自得的味道。

  [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感情、本段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蒼老蓊郁的榕樹,廣闊的綠蔭

  鉛灰色的水泥樓房,[搖曳]賞心悅目的清翠 關于榕樹的描寫生動優美

  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誘人的清涼

  一塊小平地

  兒童玩的滑梯和亭子 一個小小的兒童世界

  蒲葵和許多花朵

  畫面生動優美——引出對往事回憶的景物原因

  ②那天特別高興,動了未泯的童心,我從榕樹枝上摘下一片綠葉,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嘴邊,吹出單調而淳樸的哨音。小兒子歡跳著搶過去,使勁吹著,引得誰家的一只小黑狗循聲跑來,搖動毛茸茸的尾巴,抬起烏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開去;他再吹響,小狗又跑攏來......逗得小兒子嘻嘻笑,粉白的臉頰上泛起淡淡的紅暈。

  [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感情、本段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游戲中小狗的神態活動的細節描寫生動逼真,情趣盎然

  游戲生動有趣——引出對往事回憶的事物原因

 、鄱业男膮s象一只小鳥,從哨音里展翅飛出去,飛過迷朦的煙水,蒼茫的群山,停落在故鄉熟悉的大榕樹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軀干,鬈曲飄拂的長須和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綠云;看到春天新長的嫩葉,迎著金黃的陽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裊裊的風中晃動如耳墜,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

  [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感情、本段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而我的心卻象一只小鳥,從哨音里展翅飛出去[比喻、比擬]

  [飛過]迷朦的煙水,蒼茫的群山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軀干,鬈曲飄拂的長須 [狀態的形容構成優美的意境]

  和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綠云 [狀態的形容構成優美的意境]

  看到春天新長的嫩葉,迎著金黃的陽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裊裊的風中晃動如耳墜,[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富于色彩和質感的形容、生動優美的比喻]

  作用:過渡——像電影鏡頭的切換一樣由現在過渡到童年往事的回憶

 、芪覒涯顝墓枢l的后山流下來、流過榕樹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鵝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歡笑的鴨子;我懷念榕樹下潔白的石橋,橋頭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橋欄桿上被人撫摸光滑了的小石獅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歲月,那古老的石橋鐫刻著我深深地記憶,記憶里的故事有榕樹的葉子一樣多......

  [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感情、本段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我懷念……[反復排比]

  從故鄉的后山流下來、流過榕樹旁的清澈的小溪

  溪水中彩色的鵝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

  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歡笑的鴨子 [色彩聲音動態詞語的修飾

  我懷念……[反復排比] 構成鄉村美麗寧靜的畫面]

  榕樹下潔白的石橋,橋頭兀立的刻字的石碑

  橋欄桿上被人撫摸光滑了的小石獅子

  用抒情色彩很濃的語句過度

  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歲月,那古老的石橋鐫刻著我深深地記憶,記憶里的故事有榕樹的葉子一樣多......

 、菡驹跇蝾^的兩棵老榕樹,一棵直立,枝葉茂盛;另一棵卻長成奇異的S形,蒼虬多筋的樹干斜伸向溪中,我們都稱它為\\\"駝背\\\"。更特別的是它彎曲的這一段樹心被燒空了,形成丈多長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頑強地活著,橫過溪面,昂起頭來,把濃密的枝葉伸向藍天。小時候我們對這棵駝背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當作一條\\\"船\\\"。幾個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鑼鼓,以竹竿當槳七上八落地劃起來,明知這條\\\"船\\\"不會前進一步,還是認真地、起勁地劃著。在兒時的夢里,它會順著溪流把我們帶到秋苗青青的田野上,繞過燃燒著火紅杜鵑的山坡,穿過飄著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樹林,到大江大海去,到很遠很美麗的地方去......

  [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感情、本段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站在橋頭的兩棵老榕樹,一棵直立,枝葉茂盛[略寫]

  另一棵卻長成奇異的S形[詳寫]

  蒼虬多筋的樹干斜伸向溪中,我們都稱它為\\\"駝背\\\" [生動形象的形態描寫]

  更特別的是它彎曲的這一段樹心被燒空了 形成丈多長平放的凹槽

  而它仍然頑強地活著 橫過溪面 昂起頭來 把濃密的枝葉伸向藍天

  小時候劃船的游戲 [認真、起勁]

  兒時的夢,秋苗青青的田野 火紅杜鵑的山坡

  飄著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樹林 [美麗浪漫、如詩如畫]

  大江大海 很遠很美麗的地方

 、抻袝r我們會問:這棵駝背的老榕樹為什么會被燒成這樣呢?聽老人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大蛇藏在這樹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卻因傷害人畜,犯了天條,觸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烏云緊壓著樹梢,狂風搖撼著樹枝,一個強烈的閃電象利劍般劈開樹干,頭上響起驚天動地的炸雷!榕樹著火燒起來了,燒空了一段樹干,燒死了那頭蛇精,接著,一陣飄潑大雨把火澆熄了......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說的,他象榕樹一樣垂著長長的胡子。我們相信他的年紀和榕樹一樣蒼老,所以我們也相信他說的話。

  [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感情、本段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個神奇的故事由村里最老的象榕樹一樣垂著長長的胡子老人來講述,就更具有神奇色彩。生動神奇的故事更使駝背的老榕樹增添了神奇,增添了故鄉的古來美麗——這應該是作者的精心構思]

  ⑦不知在什么日子,我們還看到一些女人到這榕樹頭虔誠地燒一疊紙錢,點幾柱香,她們懷著怎樣的心愿來祈求這榕樹之神呢?我只記得有的小孩面上長了皮癬,母親就會把他帶到這里,在榕樹干上砍幾刀,用滲流出來的液汁涂在患處,過些日子,那癬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難忘的是,每當過年的時侯,老祖母都會叫我順著那\\\"駝背\\\"爬到樹上,折幾枝四季長青的榕樹枝,用來插在飯甑炊熟的米飯四周,祭祀祖先的神靈。那時侯,慈愛的老祖母往往會躡著纏得很小的\\\"三寸金蓮\\\",篤篤篤地走到石橋上,一邊看著我爬樹,一邊嘮嘮叨叨地囑咐我小心。而我雖然心里有點戰戰兢兢的,卻總是裝出毫不在乎的樣子,把折到的樹枝得意地朝她揮舞。

  [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感情、本段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女人祈求榕樹之神 [淳樸的風俗美好的愿望]

  用滲流出來的榕樹液汁涂治癬 [神奇的療效]

  折幾枝四季長青的榕樹枝祭祀祖先的神靈

  老祖母的嘮嘮叨叨地囑咐我小心

  我折到的樹枝時得意

 、嗍谷肆魬俚倪有鋪在榕樹頭四周的長長的石板條,夏日里,那是農人們的\\\"寶座\\\"和\\\"涼床\\\"。每當中午,亞熱帶強烈的陽光令屋內如焚、土地冒煙,惟有這兩棵高大的榕樹撐開遮天巨傘,抗拒迫人的酷熱,灑落一地的蔭涼,讓曬得黝黑的農人們踏著發燙的石板路到這里透一口氣。傍晚,人們在一天辛勞后,躺在用溪水沖洗過的石板上,享受習習的晚風,漫無邊際地講\\\"三國\\\"、說\\\"水滸\\\",從遠近奇聞談到農作物的長勢和收成......高興時,還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獷的喉嚨唱幾段充滿原野風味的小曲,在苦澀的日子里尋一點短暫的安慰和滿足。

  [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感情、本段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夏日里乘涼

  中午——屋內如焚、土地冒煙

  榕樹撐開遮天巨傘,灑落一地的蔭涼

  傍晚——躺在用溪水沖洗過的石板上,享受習習的晚風

  講\\\"三國\\\"、說\\\"水滸\\\"、遠近奇聞、農作物的長勢和收成 漫無邊際很隨意

  拉胡琴,用粗獷的喉嚨唱小曲,短暫的安慰和滿足。

  日子苦澀也有安慰和滿足——-安詳悠閑

 、嵘n蒼的榕樹啊,用怎樣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動聽的言語,也不是誘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張開溫柔的翅膀,在風雨中為他們遮擋,在炎熱中給他們蔭涼,以無限的愛心庇護著勞苦而純樸的人們。

  [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感情、本段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蒼蒼的榕樹啊,用怎樣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呼告﹢問句]

  不是動聽的言語 [一重否定]

  也不是誘惑的微笑 [二重否定]

  只是默默地張開溫柔的翅膀……[肯定]

  ⑩我深深懷念在榕樹下度過的愉快的夏夜。

  1、有人卷一條被單,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幾塊床板,一頭擱著長凳,一頭就擱在橋欄桿上,鋪一張草席躺下。||

  2、我喜歡跟大人們一起擠在那里睡,仰望頭上黑黝黝的榕樹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靜的氣氛中,用心靈與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華給山野披上一層透明的輕紗,將一切都變得不很真實,似夢境,似仙境。在睡意朦朧中,有嫦娥駕一片白云悄悄飛過,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樹枝頭輕輕灑下來。而橋下的流水靜靜地唱著甜蜜的搖籃曲,催人在夜風溫馨的撫摸中慢慢沉入夢鄉......||

  3、有時早上醒來,清露潤濕了頭發,感到涼颼颼的寒意,才發覺枕頭不見了,探頭往橋下一看,原來是掉到溪里,吸飽了水,漲鼓鼓的,擱淺在亂石灘上......||

  [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感情、本段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1、卷一條被單……[隨意中看出生活的慵懶愜意]

  2、我喜歡跟大人們一起擠在那里睡……

  仰望頭上黑黝黝的榕樹的影子,用心靈與星星交流[心靈的安寧]

  有月亮的夜晚,一切都變得不很真實,似夢境,似仙境

  睡意朦朧中,嫦娥駕飛過,桂花的清香輕輕灑下來[美妙的幻覺]

  [1] [2] 下一頁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1、引導學生學會從辨析文章寫作目的入手進行比較閱讀,“同中

  求異,異中求同”,培養多角度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

  聯想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珍惜友情的感情。

  教學內容:課文中的“榕下小憩”片斷和《風景談》中的“桃

  林小憩”片斷。

  理論根據:葉圣陶:“語文教學應當擺脫課堂的束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從

  文學的寶庫中汲取豐富的營養!薄皯斠龑W生大膽嘗試。無論

  成功與否,嘗試都比不嘗試有益得多;其故就在運用一番心力,

  那一番心力是一輩子要運用的!

  教學方法:比較法;嘗試法。

  重點難點: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難點在于對

  閱讀材料的寫作目的的把握。

  使用教具:幻燈機。

  教學思路:先明確比較閱讀的意義,介紹比較閱讀的基本角度和方法,然后

  通過具體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再

  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立意、選材、組材、情感、表達方式等方

  面進行比較閱讀實踐,切實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并運用學到的

  方法指導課外閱讀,從而實現能力遷移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在不

  斷的閱讀實踐中拓展思維,學會求同求異,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

  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           

  1、引入。               

  這個單元的學習目的是學會比較閱讀。比較閱讀是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

  讀能力的好方法,有比較才有辨別,很多大學問家都是得益于此的。比較閱讀的形式,最基本的一種是內容比較和形式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則是比較的基礎。今天,我們就來進行比較閱讀,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2、明確閱讀內容與比較項目。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這篇抒情散文。這篇課文寫久居異鄉

  的“我”帶著小兒子在客地大榕樹下散步、嬉戲時,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鄉榕樹下的一樁樁充滿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的兒時往事,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養育庇護自己的故鄉的眷戀之情。回讀《風景談》一文中的“桃林小憩”(見課本36頁第三段)一段,并與一文中的第8、第9自然段 “榕下小憩” (見課本124頁)作比較,分析它們在立意、選材、組材、情感、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異同。

  點撥:這兩段節選文字的體裁都是散文,同是寫工余休息的片斷,但它們的寫作目的不同,立意、選材、組材、情感、表達方式也就不同。先比較寫作目的,再根據寫作目的的不同,來比較其它方面的異同。

  回顧:《風景談》一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一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明確:《風景談》一文謳歌延安解放區軍民火熱的戰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談風景”來“談政治”,表達作者對解放區的無限熱愛與向往,隱隱透露出“中華民族要解放,就要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意。一文表達漂泊異鄉的游子對養育庇護自己的故鄉深深眷戀之情,抒發對故鄉和祖國的思念和熱愛。兩文的寫作目的不同,內容和形式也就有所不同。

  請完成下頁附表:

  3、引導學生填寫表格,注意拓展學生的思維,強調答案可以靈活組織。

  教師點撥答案要點:(1)立意:《風景談》中的“桃林小憩”,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的革命青年工作之余休息、學習的情景,表現他們的崇

  項目

  內容  立 意     選材組材   情  感  表達方式   

  同      異  同  異  同  異   

  桃  林

  小  憩                

  榕  下

  小  憩              

  高精神世界;中的“榕下小憩”,表現的是勞苦而純樸的鄉親們因為有榕樹的庇護才得以透一口氣,獲得安慰和滿足。(2)選材組材:“桃林小憩”,作者一方面表現環境條件的簡陋、惡劣:在“禿頂的山,單調的黃土”這個所謂的“風景”里,只有二三十棵桃樹,半盤舊石磨就是“圓桌面”,幾尺斷碣、一截舊階石和一些大小石塊就是幾案和凳子,桃林前面是蕎麥和大麻、玉米,這就是“風景”;另一方面又著力突出人們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清茶和棗子待客,更有幾位“只把隨身帶來的書籍代替了棗子和茶”;兩位“虎頭虎腦”的青年溫雅地靜靜坐著休息;一群青年男女或坐或蹲,正在“爭論著一個哲學上的問題,時時嘩然大笑”;長石條上躺著一位用書掩住臉的……他們到這里只為消除疲勞。這些描寫突出了延安青年的高貴精神!伴畔滦№眲t圍繞故鄉榕樹給人庇護來選材。作者一方面著力描寫了榕樹“撐開遮天巨傘”,“灑落一地蔭涼”;另一方面又突出描寫烈日下農人踏著發燙的石板路到這里透一口氣;一天辛勞后的鄉親們躺在樹下納涼,談莊稼、說《水滸》、拉胡琴、唱小曲……在榕樹的庇蔭下找到一點安慰和滿足,突出了榕樹給鄉親們的撫慰和快樂。(3)情感:都表現出了作者的熱愛、崇敬、向往之情,但“桃林小憩”側重于崇敬和贊美,“榕下小憩”則側重于表現熱愛、思念和眷戀之情。(4)表達方式:兩段都有描寫、議論、抒情、記敘的綜合運用,但側重點有所不同!疤伊中№币宰h論和描寫為主,重在闡明“人創造了第二自然”的道理,在說理中抒情(寓情于理);“榕下小憩”以敘述和抒情為主,重在抒發對故鄉的熱愛和眷戀之情(寓情于事)。

  小結:比較閱讀,要注意從文章的寫作目的入手。寫作目的可以通過寫作背景、寫作內容、情感等途徑去了解。而比較閱讀的關鍵在于選準比較的角度,一般是從立意、選材內容、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等方面進行比較。這兩個文段就是我們學習比較閱讀的典型范例。此外,這兩個文段表達了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也很值得我們學習。

  附表:

  4、引導學生嘗試進行比較閱讀。

  對以下兩首送別詩的理解和比較,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別 董 大

  高 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A.王維詩開頭寫朝雨洗凈塵埃,空氣清新,柳色青青,景色宜人,使離別的氣氛顯得舒適輕松;高適詩開頭以黃云暗日、風雪彌天來襯托告別的傷感。兩首詩寫景的筆法不同,作者對友情的看法也各異。

  B.王維詩的“勸”字,突出了把盞勸酒、殷切囑咐、朋友情深、惜別難舍之情;高適詩的“莫”字筆鋒一轉,把別情寫得明快豁達。兩首詩寄情的方式不同。

  C.都是送別之作,都以情景交融見長,都有真摯、強烈而動人的感情。

  D.王維詩抒發的送別之情悲愴凄婉,高適詩抒發的送別之情昂揚豪放,格調迥異,風味不同,但讀者同樣會獲得感情上的滿足和美的享受。

  點撥:兩首詩都是寫送別,寫作目的都是為了表達真摯的友情,但選材不同,格調不同,閱讀時要注意細心體會。至于兩首詩的立意,可以仔細揣摩后兩句。

  5、總結。

  比較閱讀是一種很有效的閱讀方法,特別是碰到一些題材相近但意旨不同的作品,這種方法就顯得更加重要。因此我們要注意掌握好這種閱讀方法。一般地說,進行比較閱讀,我們可以從寫作目的、立意、題材內容、思想感情、表達手法、風格特點等方面著手。

  作業 設計:課后比較閱讀與《榕樹,生命進行曲》兩篇課文,仿照上表,列表寫出閱讀心得,下節課備查。

  

  課外閱讀導引:

  1、課外閱讀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作品,比較他們作品的題材內容、表現手法、思想感情、藝術風格或其它方面的異同。

  2、課外閱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與錢鐘書的《圍城》,比較兩部作品的選材、結構、立意、思想感情、語言特色、藝術風格或其它方面的異同。

  3、課外閱讀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品(如蘇軾與辛棄疾的作品)和婉約

  派的代表作品(如柳永、周邦彥、李清照、姜蘷、晏殊等的作品),比較它們的題材、情感、意境、格調、氣勢、韻律或其它方面的異同。(請參考《宋詞三百首》、《唐宋詞鑒賞辭典》等書籍)

  說明:以上三題,任選一題進行閱讀,讀后將心得體會寫成書面形

  式,第十八周末上交。成績按10%計入期末考試成績。三道

  題目所列的書籍,可到學校圖書室借閱。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13

  與    榕    樹    凝    眸

  ——《故鄉的榕樹》教法新設計

  設計與執教:廣州市第一中學    涂丹萍

  2004年12月

  教學目標 :

  1、 引導學生關注《故鄉的榕樹》中那割舍不斷的思鄉情。

  2、 從課文的描述里去感受鄉情美,并探究這種美產生的原因 。

  3、 鑒賞優美流暢的語言藝術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文中優美的語句進行仿寫,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教學教材:2004年高中語文新課標廣東版教材必修二。

  教學年級:高一年級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式、問答式

  學情分析:

  黃河浪的《故鄉的榕樹》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從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發出對故鄉的榕樹、故鄉的親人懷念。時隔幾十年,對那些尋常景、尋常人、尋常事,作者都動情地去追憶,如歷歷在目,美妙動人。文章感情真摯,耐人尋味,然而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很難理解黃河浪的那種思鄉情結,根本無法懂得作者對兩棵老榕樹會生發出如此諸多情懷。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閱歷膚淺,要他們去理解文本,比登天還難。如按常規教學,沒有兩三個課時,是無法拿下來的。怎么辦?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活動課,重點引導學生通過仿寫去感受作者在穩重所寄寓的濃濃思鄉情。

  教學步驟 :

  內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鄉的榕樹》;自己閱讀課文一遍,掃除字、詞障礙。

  將學生分為七大組,每組八個人,每個組準備好一本專用的活動記錄本。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

  關山迢迢,擋不住想家的心情;歲月流淌,淘不盡對家鄉的眷戀。山一程、水一程,身在異鄉忍獨行?風一更、雪一更,故園鄉音可曾聽?同學們,你們曾有過離開故鄉的經歷嗎?有的話,你的感受是怎樣?能否寫出來。作家黃河浪離開家鄉,旅居香港已經有30年了,30年來凝聚的思鄉之情是非常厚重的。今天讓我們和黃河浪一起來品讀《故鄉的榕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是如何借榕樹表達出來的呢?

  整節課的教學緊進緊圍繞著“讀——一初評——仿寫——說——再評——畫”六個環節來進行,以小組為單位,要求每位同學在記錄本上留下自己的點評。

  1、  讀

  讀原文。要求學生快速地閱讀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達那割舍不斷的思鄉情。

  2、一評

  每位同學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或一段話,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可以從修辭、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該句是否運用想象,作用是什么;還可以從藝術手法上來分析。要求每位同學在小組記錄本上做記錄。

  教師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這兩棵高大的榕樹撐開遮天巨傘”。這句是把兩棵枝深葉茂的榕樹比擬作人撐巨傘,寓動于靜,變物為人,既表現了兩棵榕樹的超凡形態,又顯出卓著的功能。

  3、仿寫

  結合高考中仿寫考點,引導學生就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仿寫,并在小組記錄本上寫下來。通過仿寫,學生可以把課文中豐富的語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種思鄉情結,從而消除學生作文時的畏難情緒,體會到作文的樂趣。

  教師可以先示范:

  要求學生把自己仿寫的句子有感情的讀出來。

  要求其他同學就這位同學仿寫的句進行評點,從修辭、句式、藝術手法上說說優缺點。

  要求每個活動小組根據課文內容畫一幅畫,突出“馱背”榕樹,還可以賦上一首小詩。

  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基本上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仿寫去感受作者在穩重所寄寓的濃濃思鄉情,特別是學生模仿課文作者的語句去表現自己的情感,以及通過作畫來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等,都做得比較成功;另外,從課文的描述里去感受鄉情美,并探究這種美產生的原因,分析討論得比較充分,應該說也比較深刻。

  但感到問題也不少。首先是仿寫中出現了只重視形式,而忽視了內容的現象。其次,老師對學生的點評缺乏到位的講解,本是這節課很出彩的地方,卻輕易跨過去了。

  對這樣的一節課,我有一個擔心。是不是在文本本身的研讀上不夠深入,課堂上討論的很多東西都是文本以外的。這是否合乎我們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呢?課后我問了學生學習的感受。他們覺得這樣好,初讀這篇文章只覺得太朦朧,當帶著仿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再去讀時,便能體會文章的好處:課堂上讀自己仿寫的句子,也是進一步理解文本的內容,當然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最后環節小組共同完成一幅畫,如果沒有對文本深入的理解,是畫不好這幅畫的。這樣教師即刻調動起同學們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學們學得有滋有味,何樂而不為?

  以上是剛上完課后的一點思考。過后再仔細反思一下,恐怕問題多多。

《故鄉的榕樹》教案 篇14

  與    榕    樹    凝    眸

  ——

  設計與執教:廣州市第一中學    涂丹萍

  2004年12月

  教學目標 :

  1、 引導學生關注《故鄉的榕樹》中那割舍不斷的思鄉情。

  2、 從課文的描述里去感受鄉情美,并探究這種美產生的原因 。

  3、 鑒賞優美流暢的語言藝術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對文中優美的語句進行仿寫,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教學教材:2004年高中語文新課標廣東版教材必修二。

  教學年級:高一年級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式、問答式

  學情分析:

  黃河浪的《故鄉的榕樹》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從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發出對故鄉的榕樹、故鄉的親人懷念。時隔幾十年,對那些尋常景、尋常人、尋常事,作者都動情地去追憶,如歷歷在目,美妙動人。文章感情真摯,耐人尋味,然而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很難理解黃河浪的那種思鄉情結,根本無法懂得作者對兩棵老榕樹會生發出如此諸多情懷。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閱歷膚淺,要他們去理解文本,比登天還難。如按常規教學,沒有兩三個課時,是無法拿下來的。怎么辦?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活動課,重點引導學生通過仿寫去感受作者在穩重所寄寓的濃濃思鄉情。

  教學步驟 :

  一、布置預習:

  內容: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鄉的榕樹》;自己閱讀課文一遍,掃除字、詞障礙。

  將學生分為七大組,每組八個人,每個組準備好一本專用的活動記錄本。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

  二、課前導入  。

  關山迢迢,擋不住想家的心情;歲月流淌,淘不盡對家鄉的眷戀。山一程、水一程,身在異鄉忍獨行?風一更、雪一更,故園鄉音可曾聽?同學們,你們曾有過離開故鄉的經歷嗎?有的話,你的感受是怎樣?能否寫出來。作家黃河浪離開家鄉,旅居香港已經有30年了,30年來凝聚的思鄉之情是非常厚重的。今天讓我們和黃河浪一起來品讀《故鄉的榕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是如何借榕樹表達出來的呢?

  三、堂上探討:

  整節課的教學緊進緊圍繞著“讀——一初評——仿寫——說——再評——畫”六個環節來進行,以小組為單位,要求每位同學在記錄本上留下自己的點評。

  1、  讀

  讀原文。要求學生快速地閱讀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達那割舍不斷的思鄉情。

  2、一評

  每位同學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或一段話,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梢詮男揶o、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該句是否運用想象,作用是什么;還可以從藝術手法上來分析。要求每位同學在小組記錄本上做記錄。

  教師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這兩棵高大的榕樹撐開遮天巨傘”。這句是把兩棵枝深葉茂的榕樹比擬作人撐巨傘,寓動于靜,變物為人,既表現了兩棵榕樹的超凡形態,又顯出卓著的功能。

  3、仿寫

  結合高考中仿寫考點,引導學生就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仿寫,并在小組記錄本上寫下來。通過仿寫,學生可以把課文中豐富的語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種思鄉情結,從而消除學生作文時的畏難情緒,體會到作文的樂趣。

  教師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開始“有的像我一樣,把生命的船劃到遙遠的異鄉,卻仍然懷念著故土的榕樹么?有的還做在樹頭的石版上,講著那世世代代講不完的傳說么?”

  教師仿寫的句子是:“有的像我一樣,把希望的帆揚到蔚藍的高空,卻仍然懷念著那故鄉的小河么?有的還坐在那秘密的花園里,訴說著那理想的故事么?”

  4、說

  要求學生把自己仿寫的句子有感情的讀出來。

  5、再評

  要求其他同學就這位同學仿寫的句進行評點,從修辭、句式、藝術手法上說說優缺點。

  6、畫

  要求每個活動小組根據課文內容畫一幅畫,突出“馱背”榕樹,還可以賦上一首小詩。

  四、教師小結:

  五、課后練習:

  堂上未完成畫的小組,可以在課后繼續完成,要求每個小組交一幅畫。

  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基本上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仿寫去感受作者在穩重所寄寓的濃濃思鄉情,特別是學生模仿課文作者的語句去表現自己的情感,以及通過作畫來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等,都做得比較成功;另外,從課文的描述里去感受鄉情美,并探究這種美產生的原因,分析討論得比較充分,應該說也比較深刻。

  但感到問題也不少。首先是仿寫中出現了只重視形式,而忽視了內容的現象。其次,老師對學生的點評缺乏到位的講解,本是這節課很出彩的地方,卻輕易跨過去了。

  對這樣的一節課,我有一個擔心。是不是在文本本身的研讀上不夠深入,課堂上討論的很多東西都是文本以外的。這是否合乎我們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呢?課后我問了學生學習的感受。他們覺得這樣好,初讀這篇文章只覺得太朦朧,當帶著仿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再去讀時,便能體會文章的好處:課堂上讀自己仿寫的句子,也是進一步理解文本的內容,當然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最后環節小組共同完成一幅畫,如果沒有對文本深入的理解,是畫不好這幅畫的。這樣教師即刻調動起同學們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學們學得有滋有味,何樂而不為?

  以上是剛上完課后的一點思考。過后再仔細反思一下,恐怕問題多多。

《故鄉的榕樹》教案(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③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設計一、激趣引讀,誦讀積累1、圖畫展示,引入情境,激發興趣。...

  • 《胡同文化》教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了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胡同文化的內涵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復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胡同文化》教學設計6。...

  • 《詩經》教案(精選12篇)

    教案示例第一課時教學重點 了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結合課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教學難點 對詩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教學過程一 導語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別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后人留下了一...

  •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精選15篇)

    一 教學目標1、知識教育目標 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2、德育教育目標: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 《短文兩篇》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3、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常識;4、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 《滕王閣序》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設計(一)、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2.了解《滕王閣序》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3.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4.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5.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精選13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 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1、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1、展示中英交接相關照片,回顧歷史2、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 第二冊《師說》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學目的】 理解: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鑒賞:認識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難點) 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 高一必修《竇娥冤》精品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了解中國古代戲曲的特點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2.了解并掌握元雜劇的結構及其特有的舞臺語言。能力目標1.賞析《竇娥冤》的戲劇沖突和竇娥性格的典型意義。...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 卓尼县| 榆中县| 原阳县| 子长县| 轮台县| 石柱| 台北市| 涿鹿县| 蒙山县| 大足县| 儋州市| 武冈市| 大余县| 德阳市| 无为县| 永定县| 信丰县| 泽州县| 辛集市| 山东省| 赣榆县| 灌云县| 靖边县| 简阳市| 文登市| 临洮县| 新丰县| 饶河县| 鹿泉市| 团风县| 锡林浩特市| 禹城市| 乡宁县| 汉中市| 富锦市| 汤阴县| 武川县| 荣昌县| 蒙城县| 赤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