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赤壁之戰》教案(精選15篇)

《赤壁之戰》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04

《赤壁之戰》教案(精選15篇)

《赤壁之戰》教案 篇1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1、熟讀全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2、鞏固文言基礎知識

  能力目標: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情感價值觀目標:學會運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對待學習、對待生活

  學習重點與難點:鞏固文言基礎知識

  學法指導:誦讀 自主合作探究 練習鞏固

  知識鏈接:

  ●赤壁之戰的典故和成語

  典故 三顧茅廬 赤壁之戰 苦肉計 官渡之戰 草船借箭 借東風 三氣周瑜

  成語 三分天下 鞠躬盡瘁

  ●歷史已經隨著江水遠去,硝煙已經散盡,很多人說曹操如果聽取賈詡的建議就不會失敗,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嘆曹操的時候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羽扇綸巾”的周瑜,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和烏林那驚天動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場雪就這樣被映紅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復習提綱:教材知識點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將軍禽操 2.五萬兵難卒合

  3.頃之,煙炎張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1.荊州與國臨接 2.備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5.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

  6.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劉琮束手

  9.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10.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11.權起更衣 12.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13.地方數千里 14.當橫行天下

  15.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戰 18.去北軍二里余

  19.北軍大壞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詞并解釋.

  1.敬賢禮士 2.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將軍 4.乘犢車,從吏卒

  5.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6.可燒而走也

  7.瑜等率輕銳 8.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9.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樂業 12.備南走

  13.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 14.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15.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

  四.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一)實詞

  1.此帝王之資也 2.二子不協 3.與操有隙

  4.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6.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諧

  8 肅宣權旨 9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10近者奉辭伐罪 11.權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13.不復料其虛實

  14今以實校之 15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

  (二)虛詞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3.向察眾人之議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6.頃之,煙炎張天

  五.特殊句式

  1.劉備天下梟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將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于)江東

  8.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赤壁之戰》導學案2(魯人教版必修1)

  《赤壁之戰》教案設計5(魯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學目標

  (一)認識孫權的形象——他的正確決策是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的決定性因素。

  (二)認識魯肅、周瑜、諸葛亮在這次戰爭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從屬于作者歷史觀的道理。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常用文言詞。

  次:①臨時駐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進。

  當:①抵擋。例: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②應當。例:當橫行天下。③會。例: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方:①方法、計謀。例:助畫方略。②將要。例:方與將軍會獵于吳。③剛。例:操軍方連船艦。④方面、地區。例:挾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計算面積用語,正方形(各邊長度相等)。例:地方數千里。

  計:①出計、謀劃。例:今為君計。②計謀。例:備用肅計。

  將:①將領。例:命猛將統兵數萬。②統帥、帶領。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③將要。例:將順江東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將。⑤助詞,無義。例:宮使驅將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將軍。

  立:①站立。例: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責,似無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罷會。③才。例:騎乃得過。④乃至。例: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難。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③古代我國少數民族名。例: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②使逃、驅趕。例:可燒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眾。②死。例:魯肅聞劉表卒。③終于。例: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二)容易誤解的語言現象——二字相連卻并非雙音詞。

  ①地方(土地縱橫各……)[例]地方數千里。

  ②妻子(妻和兒女)[例]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達)[例]阡陌交通。

  ⑤無論(不要說)[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⑥于是(在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孫權什么性格、特點?

  分析: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時候,孫權不甘心受制于人,堅持采取對抗的方針,表現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謹慎態度:對劉備,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結成聯盟;對臣下,允許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便是主張迎降,也不加以責罰。而在充分比較了敵我雙方的優勢劣勢,作了最后決斷之后,則堅決制止迎降的言論。他的深思熟慮和堅決果斷的作風,使他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成為赤壁之戰中的關鍵人物。

《赤壁之戰》教案 篇2

  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的后面部分和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云長義釋曹操”的前面部分,有刪改。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它的起因是:東吳大將周瑜率軍南下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東吳大將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與曹軍隔江相對。戰前雙方都在做戰斗的準備:曹操為了大軍渡江,叫人用鐵索連船,周瑜針對曹軍弱點,決定實施火攻。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各種方法,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并做到有情感。

  2、引導學生通過默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認識羅貫中筆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戰的生動場面,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名著的欣賞、審美能力。

  3、初步學會抓住文章的前后聯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對此類文章的閱讀興趣,從而喚起課外閱讀的熱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在閱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合作探究能力。

  4、幫助學生認識“幔、倘、聘、絳、拈、卒、墮”;會寫“巡、刃、倘、聘、拈、韓、卒、舵、雌”;理解“巡哨、利刃、天助我也、士卒、決雌雄、漫天徹地、覷、拈、鏖、倘”等詞語。

  5、鼓勵學生在課外多讀一點《三國演義》的故事。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默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認識羅貫中筆下的曹操等人物形象和了解赤壁之戰的生動場面,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名著的欣賞、審美能力。

  2、初步學會抓住文章的前后聯系,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對此類文章的閱讀興趣,從而喚起課外閱讀的熱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在閱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節課,讓我們再次回到當年硝煙彌漫的古戰場,看看幾位英雄人物是怎樣斗智斗勇的。

  二、細讀課文,認識故事人物。

  ㈠默讀課文,想一想:在赤壁之戰中,擁有精兵強將的曹操的神態前后發生了哪些變化?請把這樣的語句畫下來。

  1、默讀批注。

  2、交流

  (1)操笑曰:“冬至已過,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

  (2)操大喜,遂與眾將來到水寨中大船上,觀望黃蓋船到。

  (3)操迎風大笑,自以為得志。

  (4)操笑曰:“黃蓋來降,此天助我也!”

  (5)曹省悟,便問:“誰去止之?”

  (6)操叫苦連聲。

  ⒊請同學們瀏覽這六句話,提出問題

  曹操從“大喜、大笑”到“省悟”再到“叫苦連聲”,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⒋請同學們聯系上下文,認真默讀、勾畫,找找其中的原因。

  ㈡交流探討,認識人物形象。

  1、學習交流“黃蓋假降,曹操中計”這部分。

  ⑴出示

  程昱入告曹操曰:“今日東南風起,宜預提防。”

  操笑曰:“冬至已過,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

  ①指名朗讀程昱、曹操二人的對話。重點朗讀曹操的話,體會反問句的語氣。

  ②從曹操的話語中,你體會出曹操是怎樣的一個人?

  (曹操對程昱的提醒不屑一顧,連用兩個反問句,可見這時已經曹操傲慢輕敵。)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二人的對話。

  ⑵出示書信內容

  “周瑜關防得緊,因此無計脫身。今有鄱陽湖新運到糧,周瑜差蓋巡哨,已有方便。好歹殺江東名將,獻首來降。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龍牙旗者,即糧船也。”

  ①指名朗讀信的內容。

  ②聯系上下文,說一說這封信有何玄機?(學生思考)

  學生可能會說

  帶士兵糧草投降,為船里裝火藥打埋伏;

  信中說殺江東名將,其實殺的是曹操派來詐降的將領蔡和;

  信中說周瑜看防得緊,無計脫身,只在今晚二更。這樣曹操不但不會起疑心,而且這樣為在離曹營二里點火創造了條件,天黑不易被發現。

  ③從這封書信可以看出周瑜是怎樣的一個人?(深謀遠慮)

  ④集體朗讀書信的內容。

  過渡語:接到信的曹操此時已是滿心歡喜,迎風大笑。課文中除了直接描寫曹操十分高興,還有一處描寫可以表現曹操此時心情十分高興,同學們迅速找一找。

  2、學習“親迎黃蓋,曹操興奮不已”。

  請同學朗讀“操在中軍遙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萬道金蛇,翻波戲浪。”

  ①讀了這句話,你覺得這樣的景色美嗎?曹操的心情如何?

  ②小結:看來,環境的描寫可以反映此時人物的心情。曹操抬頭仰望明月高懸,俯首江中翻波戲浪,迎風大笑。當聽到軍士報告黃蓋糧船駛來,操笑曰:“黃蓋來降,此天助我也!”這時,曹操心中想什么?心情如何?(興奮不已)。

  3、學習“火燒曹營,曹操省悟已遲”。

  ⑴集體朗讀程昱的話。

  聯系上下文,談談你對程昱的認識。

  ——仔細觀察,細心謹慎。

  ⑵出示

  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時盡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①自由朗讀這段文字,邊讀邊想象畫面。

  ②同桌之間交流。

  ③指名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當時的情景。

  ④出示插圖,觀察圖畫,并結合這段話中的具體詞語,說一說想象到的情景。

  A著火的時間短還是長?(曹寨中船只一時盡著。)

  B火光亮到什么程度?(一派通紅)

  C煙濃到什么程度?(濃煙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誰,那里是岸。)

  D曹軍的士兵此時是什么樣的?(曹軍士兵哭喊聲一片,個個丟盔棄甲,燒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

  E用一段通順的話說一說。

  ——火光照得滿天通紅,濃煙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誰,那里是岸。曹軍士兵哭喊聲一片,個個丟盔棄甲,燒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

  ⑤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3)曹操見大勢已去,是叫苦連聲,此時,你想對曹操說什么?

  4、集體朗讀第五自然段,說一說

  ⑴“火攻”計策的成功實施主要有哪些關鍵的步驟?

  ⑵從“火攻”計策的制定與實施,你對周瑜和黃蓋有怎樣的印象?

  三、總結全文

  “赤壁之戰”的結果驗證了“火攻”計策制定的正確、實施安排的周密。而計策的制定又源于戰前東吳周瑜、黃蓋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正確分析,能夠知已知彼、揚長避短,特別是把握了曹操的弱點(他仗著兵多將強,驕傲輕敵),利用了曹操的錯誤(他用鐵索連船潛伏著的危機就是:一旦起火,就會火燒連營)。

  在“赤壁之戰”的火影刀光之中,我們認識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因驕而敗的曹操,有勇有謀的黃蓋,謀略深遠的周瑜。

  四、集體朗讀詩句,回味赤壁之戰

  魏吳爭斗決雌雄,

  赤壁樓船一掃空。

  烈火初張照云海,

  周郎曾此破曹公。

  五、作業布置。

  1、詩句采集

  魏吳爭斗決雌雄,赤壁樓船一掃空。烈火初張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2、片段采集

  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障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時盡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3、學完課文,你一定會被火燒赤壁的戰爭場面吸引。請同學們課后把《三國演義》找來讀一讀,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板書設計:

  赤壁之戰

  (火攻)

  周瑜曹操

  (三萬兵)(八十萬兵)

  黃蓋假降喜接降書

  趁風行船笑迎黃蓋

  備引火船省悟已遲

  二里點火叫苦連聲

  伏兵追殺登岸逃走

  數軍合圍傷亡慘重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赤壁之戰》教案 篇3

  一、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根據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有關章節改寫而成,敘述了東吳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黃蓋詐降和用火攻的計策,在赤壁以三萬兵力打敗曹操八十萬大軍的故事。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這一戰役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力量的對比,也為后來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奠定了基礎。

  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為三部分,記敘了戰役的經過。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點,著重敘述了火攻這一仗是怎樣打的。

  本課編寫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了解戰事的全過程,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難點是引導學生如何從戰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文14個生字,正確讀寫“率領、調兵遣將、計策、波浪滔天、眺望、纜繩、硫磺、不計其數、丟盔棄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讀懂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敘述的順序。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準備。可讓學生搜集有關《赤壁之戰》背景資料,并通過預習,自學生字新詞,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2、課上可讓學生交流各自搜集的資料,通過交流,學生能對三國時代、課文來歷、課文中的一些人物、赤壁之戰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等,有所了解,為閱讀課文掃清障礙,做好準備。

  3、可把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和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結合起來進行。在學生大體了解課文內容后,要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但不要死套起因、經過、結果各成一段的模式。要引導學生做具體的分析。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交待了戰爭起因后,并沒有立即敘述戰爭過程,而是寫了戰前的準備,因此要單獨成一部分。從黃蓋獻上火攻之計開始,已經是在描寫周瑜一方對敵軍展開進攻的第一步行動了。全文最后一段交待赤壁之戰的結局是曹操帶著殘兵剩將從華容道逃回北方。

  戰爭的結局與過程,作者并沒有明顯分開來寫,所以經過和結果可合為一部分。這樣,可按照“戰役的起因——戰前準備——戰役的經過及結果”的發展順序把課文分成三部分。進行理清課文順序的訓練,還要抓住火攻全過程這一重點,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火攻是分哪幾步實施的,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在學生認真理解思考的基礎上,可以讓他們用比較概括的語言按順序說一說,使學生明確,無論是全文,還是各部分,都要按一定的順序寫,言之有序,是寫好文章的基本要求。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探討雙方取勝失敗的原因。可設計以下一些問題,如:黃蓋認識到了敵我雙方的哪些優勢和劣勢?為什么要建議用火攻?曹操為什么會連續兩次上了黃蓋的當而沒有起疑心?赤壁之戰中雙方勝敗的原因各是什么?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僅作點撥及小結即可。

  “思考、練習”2和“思考、練習”3可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火攻可分為四步:①黃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②選擇刮東南風的一天,船上裝上引火的材料,駛向曹營;③船接近曹營時,黃蓋命人點火,火船沖進曹營,曹營火光沖天;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從華容道逃跑。第3題要求學生找出寫東南風的句子,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這也是實施火攻的關鍵條件。說明東吳的將領善于利用天時和地利等自然條件。如果沒有這一關鍵條件,火攻就不可能實施。如果東南風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對方有了防備而失敗。所以,火攻計策之所以能取勝,歸根結底是東吳的將領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時之利的結果。

  4、課后拓展。可讓學生課外搜集和閱讀三國故事,召開故事會,評出講得好的同學。也可以辦一個展覽,把同學們搜集到的有關三國人物的故事、資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閱讀體會。

  四、參考資料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三國時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公元二零八年秋天,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后親率號稱八十萬人的水軍沿江南下,企圖消滅劉備及孫權,統一中國。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曹軍,兩軍在位于長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吳蜀聯軍根據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以及他們的戰船相連行動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設詐降火攻之計,大破曹軍。曹操軍隊死傷無數,損失慘重,倉皇敗走華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劉備趁機奪取了益州、荊州,與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赤壁歷史上發生赤壁之戰的地方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的赤壁山。其山高五十多米,巖石皆呈赭紅色,是約一億年前因礫石、砂子與鐵質、鈣質等物沉積膠結氧化而成,又因地質斷層而露出地面,這種特殊的地貌被后人傳說為火燒赤壁時燒成紅色的,因而更增添了赤壁之戰的神奇色彩。此外湖北黃崗縣西北的江濱有一赤鼻磯,也是懸崖峭壁赭紅如火燒一般,兀立臨江,因與“赤壁”同音,相傳為赤壁古戰場。宋朝蘇軾貶官任黃州團練副使時,曾經游歷此地,追懷古事,寫下了千古絕唱《赤壁懷古》和《赤壁賦》的文章,其實此處并非真正的赤壁古戰場。

  曹操(155—220)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史稱魏武帝。曹操祖籍安徽亳縣,小名阿瞞,字孟德。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擴張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又于建安元年(196年)把漢獻帝迎至許昌,遂“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13年做了丞相,赤壁之戰被劉備孫權擊敗后回北方重整勢力。公元216年自封魏王,曹丕繼位后追封其父為武帝。曹操精通兵法,又長于詩歌,以詩抒發報負,今存詩20余首。其詩被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句成為英雄老當益壯,志氣沖天的代言,堪稱千古絕唱。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廬江舒縣(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輔佐孫策、孫權建孫吳政權,又與孫權為連襟。在建安13年曹操大軍壓境時與魯肅等人力主迎戰,并親率大軍破曹操于赤壁,贏得了千古英雄美名,后因病去世。

  黃蓋字公覆,吳國宿將,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人。赤壁之戰中,他率領數10艘裝滿蘆葦、火硝和硫磺等引火之物的小船詐降,趁機點火以火攻之計破了曹軍船陣和兵營。

  華容道華容是縣名,設于西漢,在今湖北潛江縣西南。因曹操赤壁之戰后取道華容縣北歸,故稱華容道。

  火硝又稱土硝或硝石,白色或灰色,含有一種叫硝酸鉀的化學物,受熱分解后可釋放大量氧氣,是一種強氧化劑,可助燃,因而常用于制火藥、火柴等。又因其中含有氮和鉀,且易溶于水,故又可作化肥使用。

  硫磺硫的統稱,為淺黃色結晶體,可用來制造硫酸、火藥、焰火等,可作殺蟲劑,又可用于治療皮膚病。許多溫泉水或地熱井中抽出的熱水中就含有硫的成份,因而可以治療皮膚病。

《赤壁之戰》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新詞。

  2、讀懂課文,知道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學習遇事周密考慮、機智靈活的思維方式。

  3、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敘述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赤壁之戰的全程,從中悟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負的原因。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赤壁之戰的資料。

  教師:東西南北方位圖、制作課件,選錄電視劇《三國演義》火燒赤壁片斷。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上節課你們饒有興趣地向大家介紹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國人物,匯報了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赤壁之戰的資料,也理清了課文的線索。今天,我們將深入學習這一課。(板書:17、赤壁之戰)

  二、自讀自悟

  1、談話:火攻的辦法是誰想出來的:(黃蓋)黃蓋為什么會想到用“火攻”?請同學們讀讀相關的課文。

  2、學生自讀自悟。

  3、提問回答,教師相機板書。

  三、角色扮演

  1、談話:東吳對“火攻”之計已經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計策如何實施,周瑜和黃蓋又是如何進行周密安排的,請你找一個合作伙伴,一個扮演周瑜,一個扮演黃蓋,根據課文內容,演一演,說一說吧。

  2、學生扮演角色練演。

  3、指名上臺表演。

  四、分析戰程。

  1、通過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條妙計,誰來說說火攻分幾步進行?

  2、指名回答,學生補充,教師相機板書。

  3、在你看來,“火攻”之計哪一步最重要,最能體現黃蓋計策的高超?

  4、學生各抒己見,并說明理由,涉及提到“東南風”時,教師要求找一找、畫一畫并讀一讀課文中描寫東南風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寫東南風的句子,出示明寫、暗寫東南風句子,全班齊讀。

  5、小結有關內容,分組分角色有感情朗讀“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計安排的巧妙,考慮的縝密以及火猛、風大,戰斗的激烈。

  6、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火燒赤壁片段。

  五、明曉戰理

  1、戰斗結束后,無論是獲勝的周瑜,還是慘敗的曹操,都在進行總結:贏在哪兒,輸在哪里?你想加入哪一方來幫助他們總結經驗或教訓?

  2、學生自愿結組,熱烈討論。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六、暢談收獲

  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獲?

  七、拓展閱讀

  1、上節課就有同學問:“曹操為什么相信了黃蓋?”文中寫的比較簡略,而原著描述了龐統獻連環計、周瑜黃蓋上演苦肉計、蔣干中計等。請你們到《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中去讀一讀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從華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將關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請讀《三國演義》。

  八、布置作業

  讀三國故事,召開故事會,講三國故事,評“故事大王”。

《赤壁之戰》教案 篇5

  教師:同學們,中外戰爭史上這場聞名的赤壁之戰就在兩節課的時空內留在了我們的心里,相信這場戰役一定深深地震撼了大家,每個人的內心肯定有許多話要說。那么假若你就是曹操當時身邊的一個謀士,親身經歷了赤壁這一戰,你有什么話要對曹操說,請給他寫一封信,談談你的看法。

  或者請你以21世紀小學生的身份向三國時代的曹操寫一封信,談談你對這場戰役的認識。也可以設想曹操當時在打了敗仗之后,在向全軍大會上,會如何向他的將士們本次戰役。請你選擇一種情景寫下來。

  于是學生把閱讀課文后的感悟與看法流諸成了以下的文字:

  1、致曹丞相的一封信

  曹丞相:

  您好!

  自從赤壁之戰吾軍被吳、蜀以3萬敗80萬之后,汝可安好?此役,我軍大敗之因,吾了以下幾點:

  其一、此次周瑜聯合孔明敵我,我軍自智斗不過其也;

  其次、此番黃蓋使出苦肉之計,周瑜又假冒蔡、張二人,使汝將其二人斬之,我軍武力大打折扣;

  其三、我軍剛以少勝多敗袁紹,而汝太輕敵也;

  其四、大戰之日,東南風大作,火勢才得以蔓延,可謂“天敗汝也”。

  但此役盡為一教訓,而后諸如此類之戰仍有許多,汝萬不可輕敵,亦勿須自卑,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汝做為一亂世梟雄,萬不可輕易放棄。

  祝我軍早日完成統一大業。

  謀士徐瑋琎奉上

  公元332年

  2、曹操在敗仗會的

  各位將士們:

  大家好。

  這次赤壁之戰,我們不但沒有取勝,而且傷亡慘重。但失敗是成功之母。經過這次教訓,我也吸取了許多經驗。歸納起來主要以下幾點:

  第一,是我太驕傲了,因為上次官渡之戰的勝利就驕傲自滿,輕視了對方的實力。現在80萬大軍慘敗在3萬小數下,真是慘痛啊。

  第二,是我太異想天開了,這也是驕傲引起的。黃蓋是周瑜手下的一名老將,向來對國家忠心耿耿,他怎么會輕易投靠我軍呢?

  第三,一個大錯,就是我錯殺了蔡瑁。如果我當時沒有殺他,讓他繼續幫我練水兵,也不會造成今日我軍死傷慘重。

  從今天起,我軍要重新整頓兵力。以后,一定能完成統一大業。

  (呼號)曹軍必勝!曹軍必勝!

  3、一個小學生寫給曹操的信

  孟德大將軍你好:

  我是21世紀的一個小學生,是《三國演義》的忠實讀者,在閱讀三國的歷史時,晚輩十分佩服將軍的聰明過人,官渡以少勝多,使袁紹痛失顏良、文丑兩員大將,謀士許攸也棄袁紹而去,最后將軍大燒袁軍糧庫,袁軍不戰而敗,這膽略令晚輩佩服之至。

  不過在閱讀你與周瑜的赤壁之戰歷史時,晚輩有幾個想法想與將軍交流交流。一、將軍應該知道輕敵是兵家大忌吧,那次黃蓋來信,將軍怎么會那么輕而易舉地就相信了呢?你想,黃蓋是孫權手下一員大將軍,對孫權忠心耿耿,他們施行的那么一點苦肉計你怎么就看不出來呢?真是令人吃驚。二、讓晚輩來分析一下這場戰役中的各種因素吧。首先將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不識水性,而孫權軍都是南方人,對水性了如指掌,雖說孫權軍隊才3萬人,你軍有80萬人,可是,真打起來,你并不能占到什么便宜,你怎么就沒有注意到這點呢?其次,那幾天東南風很急,而且江面上波浪滔天,周瑜用火攻,恰恰是給你以致命的一擊,這說明這一戰周瑜軍是經過了周密的安排的;第三,你軍的船用鐵索連著,想逃都逃不了,真是作繭自縛啊。因此,在晚輩看來,這場戰役是你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錯誤的戰略下打的一場錯誤的戰役,實在令后人嘆息。

  但你也給后人留下了活的戰爭策略,那就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知己知彼,正確決策、抓住機會,周密安排。不知將軍是否有同感,也不知將軍現在是否已經明白了其中的事理。

《赤壁之戰》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懂得以弱勝強的道理,培養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多謀善斷的品德作風。

  2、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剪裁技巧和用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集中討論人物對話中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通過人物的對話來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教學難點通過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史家筆法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課型新授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板書及講課內容):

  一、導入新課:

  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黃河流域。為了一統天下,曹操南下擊敗劉表、劉備,占據了“荊、襄”之地,又乘勝企圖以80萬大軍渡過長江,奪取江南東吳的地盤。面對強兵壓境,孫權與劉備聯合起來,在赤壁一帶,與曹操決戰。當時曹軍號稱80萬大軍,東吳周瑜率軍3萬,雙方兵力對比懸殊。最后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戰爭以曹軍大敗而告終。“赤壁之戰”以后,曹操一段時間內無力南下,奠定了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那么,東吳怎么會以少勝多,擊敗曹軍的呢?這就是本文要講述的故事。

  二、歷史史實:

  以下均208年事,只標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劉表卒,劉琮屯襄陽,劉備屯樊城。

  九月曹軍抵新野、襄陽,劉琮降曹。劉備南走,與魯肅會于當陽,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曹軍大敗劉備于當陽長坂。

  十至十一月曹軍自江陵東下。孫劉聯盟形成。周瑜從柴桑出軍,與操遇于赤壁。黃蓋火攻成功,操敗走,經華容道至江陵,引軍北還。

  相關內容:

  趙子龍長坂橋七進七出、張翼德聲震三軍、孫劉聯盟、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劍、巧借東風、苦肉記、蔣干盜書、火燒赤壁、華容道、借荊州、氣周瑜

  三、學習過程:

  相關知識:

  1、選自《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編年體通史,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1362年的歷史。由司馬光花了19年時間編成。

  2、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3、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于是定名為“資治通鑒”。

  文段學習:

  1、快速閱讀課文,劃分節次,找出生字詞并解決。

  2、以省略部分為分界線,全文分為兩部分。請大家結合課文注釋,概括各節大意,給第一部分分層。

  問題討論展示:

  1、是誰最先提出聯劉抗曹的?他是怎樣分析形勢的?

  2、魯肅根據這種情況又提出了哪些對付的辦法?

  3、魯肅去荊州是否為了吊唁劉表二子?

《赤壁之戰》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按照課后第二題的提示讀課文,理解課文。

  2.按照提示簡要復述課文。

  3.懂得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理解,來找出東吳勝利,曹軍失敗的原因。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1.在上課前,我們先來聽一首歌。

  課件出示:《三國演義》主題歌。

  2.說三國,道三國。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談三國吧。

  大家看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說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哪兒?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板書:長江。

  浪花淘盡英雄。在《赤壁之戰》中,我們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周瑜、黃蓋、曹操。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大將軍指揮3萬兵馬,擊潰了曹操的80萬雄師,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真是了不起。為什么東吳區區3萬兵士卻能打敗曹操的威猛之師呢?讓我們通過閱讀課文來解答這個問題。

  二.課件出示,教師提問:赤壁之戰前,交戰雙方的形勢怎樣?讓我們一起來朗讀課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學生齊讀課文。

  2.指名學生說,并找出課文相應的詞句。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

  3.關于雙方兵力的對比,課文中還有一個生動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雞蛋指什么?石頭呢?黃蓋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為自不量力?

  你能把這個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語氣有所不同的句子嗎?

  三.繼續討論。

  1.教師提問:大戰在即,黃蓋觀察到了敵我雙方的形勢,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議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火攻。

  周瑜聽了黃蓋的話,讓黃蓋把火攻的計策獻上來。

  2.教師提問:課文有沒有通過黃蓋的話直接把計策的具體內容寫出來?

  我們大家比曹操聰明多了,我們都知道黃蓋設計了一系列的計策來對付曹操。你們怎么知道的?

  讓我們分組朗讀一下課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計策是怎樣實現的。

  4.學生分組朗讀后,教師指示:接下來,我們分成4人小組來討論一下,黃蓋火攻的計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實現的。

  5.設計情境對話。

  課件出示。

  這里有一個小劇本,可臺詞不完整。我揀個便宜,我就來扮演周瑜,誰來扮演黃蓋呀?指名學生上臺,說:“你來扮演黃蓋,必須把黃蓋的話補充完整,能做到嗎?”對其他學生說:“我們在表演的時候,希望大家認真地看,給我們提提意見。”

  師生表演后,學生發表意見,評價。

  6.教師小結:我們通過對課文的閱讀,知道了火攻是通過黃蓋寫信假降、準備裝著炸藥的船只、趁著東南風出發、火燒曹營、周瑜帶兵追擊這么幾個步驟來完成的?火攻的結果怎樣呢?課件出示圖片。讓我們看著圖片,一起來復述一下戰爭的結果。學生集體復述。

  四.課件出示,教師提問:赤壁之戰,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80萬,原因在哪里?

  1.請同學們自己默讀課文,找出能說明原因的語句來。

  學生自讀。教師調整好課件,巡回檢查。

  2.能說明東吳勝利,曹操失敗原因的句子,你找到了哪一句?

  學生回答,課件出示。

  黃蓋是周瑜手下一名聰明的老將,你認為他的聰明體現在什么地方?

  我軍的弱點是什么?曹軍 呢?教師板書:知己知彼。

  黃蓋在說這段話的時候,態度是怎樣的?你能用胸有成竹的語氣來讀一下這段話嗎?指名讀,集體讀。

  3.你還找到了哪句?

  學生說“不錯……硫磺。”一句。

  周瑜為什么要選擇一個東南風很急的日子來襲擊曹操呢?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天時地利。

  課件出示,比較句子。

  這兩個句子的意思基本一致,可很顯然,第二個句子比第一個句子要生動。你覺得,第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你能仿照這個句子,用“不是……也不是……而是……”來寫句子嗎?

  學生寫,交流。

  4.曹軍80萬,卻負于東吳區區3萬兵馬,你覺得曹操有沒有責任?你從文章的哪些語句中可以看出?根據學生回答先出示第一句。

  (1)這句話說明曹操有沒有懷疑黃蓋是假投降?他為什么不懷疑?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驕傲自大。

  (2)出示第二句和第三句。顯示第二句。

  失信是什么意思?句子中哪個詞語寫出了曹操對黃蓋投降一點都不懷疑?曹操相信黃蓋沒有失信,說明他怎么樣?

  根據回答板書:大意。

  讓我們用驕傲自大、得意洋洋的語氣一起來把曹操的這句話來朗讀一遍。集體朗讀。

  (3)課件出示第三句。

  你能把這個句子換個說法,而意思不發生改變嗎?指名學生發言。

  五.教師總結:因為周瑜和黃蓋能知己知彼,巧用天時地利,采用正確的方法來打擊敵人。所以,東吳贏得了勝利。而曹操卻因為驕傲自大而失敗了。我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學習周瑜和黃蓋這種實事求是的品格,在各方面都能取得進步。

  接下來我想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法作品。這是……

  我要把這幅作品送給我們班級,希望大家多學習我們祖國優美的古代文化。

  資料提供者:

《赤壁之戰》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從戰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赤壁之戰》背景資料,并通過預習,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幾步進

  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

  教師:掛圖、朗讀錄音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理清了文章的順序及結構,知道這是一場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分析以少勝多根本原因,從中獲得啟發和收益。

  二、抓住重點認真分析

  1.指名朗讀課文。

  思考:本文的重點部分是第幾部分?概括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點。這部分的意思是:黃蓋詐降,駕船火燒曹營,大敗曹軍。)

  (2)這次戰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勝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幾步進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幾步。

  3.指名說說自然段段意。

  4.分組討論分析。(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認真分析歸納合并。)

  第五自然段:黃蓋寫詐降書給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東南風,黃蓋駕船駛向曹軍。

  第七自然段:黃蓋的船中裝的全是火藥。

  第八自然段:黃蓋駕船直沖曹軍,曹操毫無防備。

  第九自然段:黃蓋命令士兵點火,火燒曹營。

  第十自然段:曹營中火光沖天,亂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軍大敗,曹操逃跑了。

  學生匯報:

  (第五自然段為一層:黃蓋寫詐降書給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應合在一起,是寫黃蓋趁東南風,駕著裝滿火藥的船,飛快地駛向曹軍。

  第九、第十自然段應合在一起,是寫火燒曹營的情況;第十一自然段是寫曹軍大敗,曹操逃跑了。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進行的。)

  下面我們分組朗讀火攻這四步的內容。

  請大家繼續分組討論,把火攻這四步用小標題或簡明的提綱概括出來。

  學生匯報或抽小組代表到黑板板書出來。

  (一)寫詐降書,施火攻計

  (二)滿載火藥,借東南風

  (三)火船沖曹,大火漫天

  (四)帶兵追殺,曹軍大敗

  老師小結:火攻的四步,這種小標題,還有的同學編的跟這種意思相同,但表達有所不同。這沒關系。只要動腦,只要意思對,就可以了。大家的積極性非常值得肯定。

  5.火攻的四步,咱們清楚了。但“火攻”之計能得以實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是什么?——東南風。請找一找,畫一畫,讀讀。

  (文中三次寫東南風。第一次:這一天東南風很急;第二次:“江南隱隱約約有些船,趁著東南風向北岸駛來。”第三次:不錯,趁著東南風來的正是黃蓋的船。)

  6.文中為什么多次寫東南風?假如沒有東南風,會怎樣?

  (因為“東南風”是周瑜、黃蓋完成“火攻”妙計的根本條件。前邊文中講了,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只有在刮東南風之時,“火攻”計劃才能實施。正因為這樣,文中才多次提到東南風。)

  (假如沒有東南風,黃蓋去詐降,裝滿火藥的船就不可能行得像箭一樣快。船行很慢了,容易被曹操發現情況不對;更糟糕的是,點了火的船,因沒有風,不等火船靠近,就會被曹兵發現而想法子阻止,那么,再好的妙計也無法實施了。)

  7.東南風是“火攻”妙計得以圓滿實施的關鍵。那么,周瑜和黃蓋根據什么情況制定了“火攻”之計?從書中找出有關段落讀讀。再分析。

  (1)敵眾我寡,不宜持久,應速戰速決;

  (2)曹操戰船連接,不利行動;

  (3)戰船及其帆篷等物都是易燃物。周瑜和黃蓋從敵我雙方的力量分析,同時他們了解到曹操戰船相連 的弱點,從而想到了火攻之計。

  8.指名按順序復述火攻的具體步驟。

  三、總結全文,提高認識

  1.集體朗讀課文。

  討論分析:

  “赤壁之戰”中,周瑜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曹操慘敗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能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真分析,利用天時地利,巧妙地揚長避短,使弱勢轉為優勢,因而能以少勝多,戰勝曹軍。曹操自恃兵多將廣,小看東吳,輕敵自傲,不可一世,認為拿下東吳如囊中之物。更致命的是采取了錯誤的措施——連船,因而得到了慘敗的下場。)

  我們可以用哪三個成語來概括?誰能上來把它寫出來?引導學生板書:

  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驕兵必敗

  2.學完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

  (歷史上的故事,能為我們這些后人敲響警鐘。我認為“驕兵必敗”是很有道理的。以后,無論在學習上、工作中一定切記不能驕傲更不能在成績面前忘乎所以,要謙虛謹慎,不斷進步。)

  (學習了課文,我體會到在困難面前,不能退縮,一定要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去克服它,戰勝它。)

  (做任何事都要善于分析,要用最巧妙的方法,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

  教師小結: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它確實使人從中受益匪淺。我們無論對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優中選優,要牢記傲兵必敗的道理。讓我們永遠謙虛,不斷進步!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

  五、板書設計

  (一)寫詐降書,施火攻計

  知己知彼

  (二)裝滿火藥,借東南風

  赤壁之戰

  (三)火船沖曹,大火漫天

  驕兵必敗

  (四)帶兵追殺,曹軍大敗

  資料提供者:

《赤壁之戰》教案 篇9

  本文選自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有刪節,題目為課文編選者

  所加。

  “赤壁之戰”為我國古代戰史上典型的以弱性強的戰例之一,此戰以孫劉聯

  軍獲勝、曹操一方失敗而告終,自此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一部著名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意為:以歷

  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作者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陜州

  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

  課文簡析

  本文通過對赤壁之戰的記述,提示了只要正確分析形勢,指揮正確,劣勢可

  以轉化為優勢,弱方可以戰勝強方的戰爭規律。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助畫方略”):寫孫劉聯盟形成的經過--戰前的決策。

  第二部分(“進,與曹軍遇于赤壁”一結束):寫孫劉協力破曹軍于赤壁-

  戰爭的實況。這兩個部分,前者詳寫,后者略寫。作者之所以這樣剪裁材料,是

  為了突出戰爭中思想策略的重要,而戰爭實況只是用了證明戰前孫劉方面決策的

  正確。“運籌于帷幄之內,決勝于千里之外”,寫戰爭的作品沒有把主要的鏡頭

  推向戰場,這是本文成功之處,顯得不落俗套。

  特點提示

  用人物對話來敘述故事情節和刻畫人物是本文的鮮明特點。本文中對話部分

  約占了一半的篇幅,對孫、劉、曹三方的情況及戰事的發展,很多都是通過人物

  的對話敘述出來的。特別是曹操的活動,幾乎全由諸葛亮、魯肅、周瑜的談話告

  訴讀者,這就在敘述上節省了很多筆墨,同時,這幾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也

  就躍然紙上了。

  問題思考

  赤壁之戰是一次有決定意義的大戰役,整個戰役涉及孫、齊、曹三個方面,

  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敘述時為什么確定以孫權一方為主?

  解題思路

  赤壁之戰由孫、劉、曹三方參加,劉備軍事力量小,不是抗曹的主力,而曹

  以重兵威脅,孫權在劣勢下,虛心聽取各意見,作出正確決策,最后以弱勝強,

  因而作者詳寫了孫權方面,以孫權一方為主,兼及其他兩方,這就突 出了重點。

  [1]

《赤壁之戰》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

  1.學會按照提示語簡要地復述課文。

  2.初步學會根據要求縮寫課文的有關段落。

  3.學會10個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4.懂得戰爭的勝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5.引導課外延伸,嘗試開展研究性學習。

  重點難點:

  1.按提示要求簡要地復述課文。

  2.領悟戰爭留給我們的啟示,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簡介時代背景,初讀課文,學習1-4自然段,初步掌握單元提示的要求進行簡要地復述。

  第二課時:再現黃蓋計策,并作簡要復述,對照讀懂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領悟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課時:進行單元重點項目的訓練,能簡要地復全文,并縮寫部分課文。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主動探索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 引導創設─→探索討論─→激勵參與─→求異探新

  探索問題 目標指向 適時點撥 拓展延伸

  學生: 引發思考─→探索討論─→自主學習─→自我評價

  質疑問難 明確指向 解決問題 鞏固延伸

  教學過程 :

  一、學習回顧,質疑導入

  二、讀關鍵句,目標定位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么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

  (讀了這段話后你有什么問題?)

  三、學習5—11自然段,探究計策內容

  1、 自讀課文5—11自然段

  要求:邊讀邊想,有必要還可以動筆劃劃,做做記號

  形式:個人─→小組

  2、 交流計策的具體內容(要點略)

  3、 再讀關鍵句,體會課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讀511自然段,體會計策之妙之周到

  1、 從實戰效果的角度,你對黃蓋的計策作怎樣的評價?

  2、 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511自然段,找找有關語句,說說計策中

  的哪一點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讀、小組討論)

  3、 交流,結合朗讀(要點略)

  五、總結,探究啟示

  1、 東吳3萬人為什么能打敗曹軍80 萬人?

  2、 擁有80萬大軍的曹軍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的慘敗?

  六、創設情境,引導研究性學習

  附板書:

  19、赤壁之戰

  曹(驕傲)(80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 寫詐降信

  揚長避短 智 東南風

  利用天利地利 備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軍隨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東吳(3萬)

《赤壁之戰》教案 篇11

  目標引領

  1、重點掌握“方”“卒”“將”“數”等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實”“可以”“初一”等古今詞義的區別,整理“于”“乃”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2、認識孫權的形象——他的正確決策是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的決定性因素。認識魯肅、周瑜、諸葛亮在這次戰爭中的作用。

  3、了解史料剪裁從屬于作者歷史觀的道理。

  自主探究

  (一)卡片摘錄

  1.作者作品

  ①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省聞喜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后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于熙寧三年(1070年)出知永興軍(今陜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陽,主編《資治通鑒》。元豐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髙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持國事,次年任尚書左仆射( yè )兼門下侍郎,全部廢除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為相8個月病逝,追封溫國公,謚文正。有《司馬文正公集》。

  ②《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記載了1360年的歷史。由司馬光等花費19年的時間編纂而成。編書的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于是定名為《資治通鑒》。全書共294卷,另有《目錄》《考異》各30卷。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322種,經過這這加工剪裁而成。該書語言簡練曉暢,敘事清晰嚴謹,有些篇章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

  (二)書聲瑯瑯(以讀為本、入情入境) 寫出你通讀一遍后所獲得的整體印象:文體 、人物 、事件、中心、寫法

  (三)夯實基礎(九層之臺、起于壘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2.指出并解釋活用詞(看我“七十二”變)

  (1)敬賢禮士 (2)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3)必蹶上將軍

  (4)乘犢車,從吏卒 (5)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6)可燒而走也

  (7)瑜等率輕銳 (8)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9)英雄樂業

  (10)備南走 (11)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12)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3.一詞多義(多產的實虛詞)

  (1)卒:魯肅聞劉表卒。 乘犢車,從吏卒 五萬兵難卒合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2)將: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

  命猛將統兵數萬 出郭相扶將 宮使驅將惜不得

  (3)方:操軍方連船艦 助畫方略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挾天子以征四方

  (4)事:去親戚而事君者 不足與圖大事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5)夷:今操芟夷大難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6)其:如其克諧,天下可定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際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游之樂也

  (7)于: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言于孫權曰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受制于人 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8)乃: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騎乃得過 乃罷會

  (9) 之: 此帝王之資也。 而可迎之邪 頃之,煙炎張天 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

  (10) 乃: 此乃天也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乃取蒙沖斗艦十艘 騎乃得過

  4.特殊句式(萬物皆有律)

  (1).劉備天下梟雄 我,子瑜友也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田橫,齊之壯士耳.

  (2)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受制于人 操軍破,必北還.

  (3)裹以帷幕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豫州雖敗于長坂

  (4) 卿欲何言. 何以言之. 欲安所歸乎

  (5) 且將軍大事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荊州之民附操者.

  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以上幾類句式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標志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與結盟好 及說備使撫表眾 操悉浮以沿江 可燒而走也 逼兵勢耳 引次江北

  此類句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省略的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你體會一下句式判斷的方法,并交流一下。

  合作解疑

  1、魯肅為什么要去荊州?是不是為了吊唁劉表?孫權為什么同意他去?魯肅的戰略目標是什么?用什么策略達到他的目標?他的近期目標是什么?

  2、魯肅的“說辭”有什么特點?劉備為什么采納了魯肅的建議?劉備欲投吳巨,是不是他的真實意圖?魯肅是怎樣取得劉備信任的?

  3、諸葛亮第一段話“海內大亂……禍至無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勸孫降曹)先指出孫、劉與曹操“共爭天下”暗含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夸大敘述曹操的威力?怎樣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話擊中孫權的要害?答孫權“何不遂事之”一問,妙在哪里?

  4、曹操這封戰書的意圖是什么?

  5、試歸納張昭等人主張迎降的理由。

  6、魯肅所說的“大事”指什么?孫權既然同意他的意見,為什么不作決斷?“魯肅獨不言”說明了什么?他的話為什么立即得到孫權的贊同?孫權的那番話說明了什么?

  7、過渡問:①“肅勸權召瑜還”的目的是什么?

  8、周瑜的觀點跟投降派是針鋒相對的,他指出孫權方面有哪些優勢?他的觀點跟諸葛亮、魯肅在大體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可就周瑜的用語“橫行天下”“除殘去穢”“操自送死”“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問題,進行比較。

  9、周瑜為什么夜見孫權?周瑜這段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10、孫權“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反映了什么?哪些話反映了東吳的弱點?“卿能辦之者誠決---孤當與孟德決之”反映了孫權當時怎樣的心態?統觀孫權這些話他的目的是什么?

  11、領導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助畫方略”這句話),行文豈不更加簡練?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孫權這一番對話?

  12、第6、7段寫了什么?

  13、這兩段話內容的重點是什么?次重點是什么?略寫的是什么?“進,與操遇于赤壁”寫了什么?“初一交戰……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引軍北還”交待了什么?

  14、赤壁之戰中像黃蓋這樣的部將當以數十乃至上百計,為何作者只提黃蓋一人?。

  15、說說下面句子有什么含義。 “時操軍眾已有疾疫”( )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大半”( )

  鞏固演練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將軍禽操 2.五萬兵難卒合 3.頃之,煙炎張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1.荊州與國臨接 2.備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5.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

  6.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劉琮束手

  9.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10.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11.權起更衣

  12.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13.地方數千里 14.當橫行天下

  15.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戰

  18.去北軍二里余 19.北軍大壞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詞并解釋.

  1.敬賢禮士 2.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將軍

  4.乘犢車,從吏卒 5.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6.可燒而走也

  7.瑜等率輕銳 8.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9.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樂業 12.備南走

  13.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 14.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15.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

  四.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一)一般實詞

  1.此帝王之資也 2.二子不協 3.與操有隙

  4.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6.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諧 8 肅宣權旨 9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10近者奉辭伐罪 11.權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13.不復料其虛實 14今以實校之 15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

  (二))多義實詞

  1、卒:魯肅聞劉表卒。 乘犢車,從吏卒五萬兵難卒合

  2、士:聰明仁惠,敬賢禮士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

  3、將: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

  4、撫:及說備使撫表眾。 權撫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6、足:豈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進

  8、數:統兵數萬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風猛

  10、事:去親戚而事君者 不足與圖大事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11、計竊計欲亡趙走燕 備用肅計

  12、難:今操芟夷大難 五萬兵難卒合

  13、略:略已平矣 助畫方略

  14、方:操軍方連船艦 地方百里

  15、濟: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同舟共濟 為求援救,以濟其患

  (三)一般虛詞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3.向察眾人之議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6.頃之,煙炎張天

  (四)多義虛詞

  1、而:若據而有之 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備必喜而從命 事急而不斷

  2、以:權以示群下 蒙沖斗艦以千數 挾天子以征四方

  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余船以次俱進

  3、為:今為君計 為操后患 安能復為之下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諧,天下可定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際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游之樂也

  5、乃: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騎乃得過 乃罷會

  6、于: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六.特殊句式

  1.劉備天下梟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將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于)江東 8.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9.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 10.田橫,齊之壯士耳. 11.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1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13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14.豫州雖敗于長坂 15.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16.操軍破,必北還.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將軍大事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歸乎 23.愿意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26.荊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七.翻譯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4.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

  5.挾天子以令四方,動以朝廷為辭.

  6.操當以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8.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

  學后小結

  山東省德州市樂陵一中《赤壁之戰》學案4

  知識目標:1、熟讀全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學習目標:1、了解有關文學常識。

  2、積累文中的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熟練翻譯重要句子。 學習重點:掌握“方”、“卒”、“將”、“數”等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實”、“可以”、“初一”等古今詞義的區別 學習難點: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 學法指導:誦讀、感悟、疏通、翻譯。

  第一課時

  一、 預習導學 1、 作者簡介 司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字君實,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嗜學,尤喜《左氏春秋》;及長,學識更為淵博。司馬光治學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編撰《資治通鑒》(共費時19年,自1066——1084)。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于此書”。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共294卷,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趙匡胤滅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編書的目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于是命名為《資治通鑒》。 作者及年代 體裁 地位 特點 《左傳》 左丘明(春秋) 編年體 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 《國語》 (春秋) 國別史 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戰國策》 劉向編訂(西漢) 國別史 我國戰國時代史料匯編 《史記》 司馬遷(西漢) 紀傳體 《漢書》 班固(東漢) 紀傳體 《后漢書》 范曄(南北朝) 紀傳體 《資治通鑒》 司馬光(宋) 編年體

  知識鏈接:

  ●赤壁之戰的典故和成語

  典故 三顧茅廬 赤壁之戰苦肉計 官渡之戰 草船借箭 借東風 三氣周瑜

  成語 三分天下 鞠躬盡瘁

  ●歷史已經隨著江水遠去,硝煙已經散盡,很多人說曹操如果聽取賈詡的建議就不會失敗,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嘆曹操的時候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羽扇綸巾”的周瑜,他“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和烏林那驚天動地的一把大火。公元209年的第一場雪就這樣被映紅了……

  此正是: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二、梳理積累 一、字音掌握 殷富( ) 梟雄( )魯縞( )卒合( )恐懾( )王室之胄( )奄有( )旌麾( )芟夷大難( )劉琮( )百舸( )燥荻( )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進住鄂縣之樊口 2.將軍禽操 3.五萬兵難卒合

  4.頃之,煙炎張天 5.雷鼓大震

  三.指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1.荊州與國臨接 2.致殷勤之意

  3.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4. 鼎足之形成矣

  5.劉琮束手 6.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7.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8.權起更衣

  9.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10.地方數千里

  11.當橫行天下 12.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13.邂逅不如意 14.初一交戰

  15.北面而事之 16.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17.引次江北 18.兼仗父兄之烈

  四.指出活用詞并解釋.

  1.敬賢禮士 2.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將軍 4.乘犢車,從吏卒

  5.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6.可燒而走也

  7.瑜等率輕銳 8.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9.巨是凡人,偏在遠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樂業 12.備南走

  13.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猶豫之計 14.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15.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 16.甚失孤望

  五.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一)實詞

  1.此帝王之資也 2.二子不協

  3.與操有隙 4.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6.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諧 8 肅宣權旨

  9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10以共濟世業

  11.行將為人所并 12.遂與魯肅俱詣孫權

  13.今操芟夷大難 14.茍如君言

  15.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 16.近者奉辭伐罪

  17.權以示群下 18.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19.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20.向察眾人之意不復料其虛實

  21.此數者用兵之患也 22.并力逆操

  23.上建旌旗 24.余船以次漸進

  25.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 26.北軍大壞

  (二)虛詞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3.向察眾人之議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6.頃之,煙炎張天

  六.特殊句式

  1.劉備天下梟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將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于)江東

  8.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9.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

  10.田橫,齊之壯士耳. 11.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1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13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判斷) 14.豫州雖敗于長坂

  15.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16.操軍破,必北還. 17.曹公,豺虎也

  18.且將軍大事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19卿欲何言. 20.何以言之.

  21.交游士林. 22.欲安所歸乎

  23.愿意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24.裹以帷幕 25.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26.荊州之民附操者. 27.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七.翻譯下列句子.

  1.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

  4.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

  5.挾天子以令四方,動以朝廷為辭.

  6.操當以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8.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

  第二課時

  互動探究:1.這篇文章給了你哪些啟發?請簡要闡述

  2.在孫劉聯軍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誰?你從他身上學到了什么品質?

  鞏固訓練:

  一、多義實詞

  1、卒:

  魯肅聞劉表卒

  乘犢車,從吏卒

  五萬兵難卒合

  2、士:

  聰明仁惠,敬賢禮士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

  3、將: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

  4、撫:

  及說備使撫表眾

  權撫其背曰

  交游士林

  田橫,齊之壯士耳

  5、治: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6、足:

  豈足托乎

  7、次:

  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進

  8、數:

  統兵數萬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兵精足用

  9、烈:

  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風猛

  10、事:

  去親戚而事君者

  不足與圖大事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11、計:

  竊計欲亡趙走燕

  備用肅計

  12、難:

  13、略:

  略已平矣

  助畫方略

  14、方:

  操軍方連船艦

  地方百里

  15濟

  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同舟共濟

  為求援救,以濟其患

  五萬兵難卒合

  今操芟夷大難

  二、多義虛詞

  1、而:

  若據而有之

  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備必喜而從命

  事急而不斷

  2、以:

  權以示群下

  蒙沖斗艦以千數

  挾天子以征四方

  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余船以次俱進

  3、為:

  今為君計

  安能復為之下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為操后患

  4、其: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際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游之樂也

  5、乃: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騎乃得過

  乃罷會

  6、于:

  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第三課時

  課外文言文閱讀

  (一)

  諸葛公

  諸葛孔明千載人,其用兵行師,皆本于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蓋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誠,生于亂世,躬耕隴畝,使無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顧,則茍全性命,不求聞達必矣。其始見玄德,論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氏可與為援而不可圖,唯荊、益可以取,言如蓍龜①,終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間,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敵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臨終,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雖庸懦無立,亦舉國聽之而不疑。下有以見信于人,故廢廖立而立垂泣,廢李嚴而嚴致死。后主左右奸辟側佞,充塞于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

  魏盡據中州,乘操、丕積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發一矢以臨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嘆為天下奇才。鐘會伐蜀,使人至漢川祭其廟,禁軍士不得近墓樵采,是豈智力策慮所能致哉?魏延每隨公出,輒欲請兵萬人,與公異道會于潼關,公制而不許,又欲請兵五千,循秦嶺而東,直取長安,以為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史臣謂公以為危計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謂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方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建旗鳴鼓,直指魏都,固將飛書告之,擇日合戰,豈復翳行竊步,事一旦之譎以規咸陽哉!司馬懿年長于公四歲,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漢,非人力也。“霸氣西南歇,雄圖歷數屯。”杜詩盡之矣。

  (清洪邁《容齋隨筆》)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蓋其操心制行,一出于成 一:全、都

  B、言如蓍龜,終身不易 易:改變、更改

  C、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 案行:查問

  D、天不祚漢,非人力也 祚:賜福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A、孫氏可與援而不可圖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B、后主雖庸懦無立,亦舉國聽之而不疑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C、方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 不賂者以賂者喪

  D、與公異道會于潼關 秦伯說,與鄭人盟

  3、下面對文章內容的評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會見劉備,縱論天下形勢。就提出不可與曹操較量高低,對孫權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圖謀,只有荊州、益州可以奪取的論斷。

  B、諸葛亮有能取信君主的地方,所以劉備臨終前能說出“嗣子不才,君可自取”的話;后主劉禪雖然平庸懦弱,對諸葛亮也非常信任。

  C、諸葛亮兩次制止了魏延想率領軍隊會師于潼關喝順著秦嶺向東攻下長安的軍事行動,認為魏延的策略是冒險而沒有采納。

  D、通過描寫司馬懿到蜀軍軍營,感嘆不已,終會派人祭奠諸葛亮廟,作者從側面烘托出諸葛亮是仁義之士、千古奇人。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許善心,宇務本,九歲而孤,為母范氏所鞠養。幼聰明,有思理,所聞輒能誦記,多聞默識,為當世所稱。家有舊書萬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屬文,箋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調極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陳亡,善心衰服號哭于西階之下,藉草東向,經三日。善心哭盡哀,入房改服,復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詔。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興。上顧左右曰:“我平陳國,唯獲此人。既能懷其舊君,即是我誠臣也。”

  左衛大將軍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數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罷。攝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稱被役。經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滿日,其數雖多,不合通計,縱令有實,亦當無罪。諸兵士聞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釋之,付議虛實,百僚咸議為虛。善心以為述于仗衛之所抽兵私役,雖不滿日,闕于宿衛,與常役所部,情狀乃殊。又兵多下番,散還本府,分道追至,不謀同辭。今始一月,方始翻覆,奸狀分明,此何可舍。蘇威、楊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議。其余皆議免罪。煬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殺煬帝之日,隋官盡詣朝堂謁賀,善心獨不至。許弘仁馳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將軍攝政,合朝丈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終,何預于叔而低徊若此廣善心怒之,不肯隨去。弘仁反走上馬,泣而言曰:“將軍于叔全無惡意,忽自求死,豈不痛哉!”還告唐奉義,以狀白化及,遣人就宅執至朝堂。化及令釋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負氣。”命捉將來,罵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遜!”其黨輒牽曳,因遂害之。

  (節選自《隋書》卷五十八)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垂涕再拜受詔 涕:眼淚

  B.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稱被役 推:審問

  C.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滿日 候:等候

  D.雖不滿日,闕于宿衛 闕:空缺

  6.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許善心忠誠于隋朝的一組是(3分)

  ①善心哭盡哀,人房改服 ②善心怒之,不肯隨去

  ③善心衰服號哭于西階之下④何預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豈不痛哉 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許善心自幼聰明,所聽到的當時就能記下來,家里有舊藏書一萬多卷,所涉獵的范圍很廣,被徐陵稱為神童。

  B.許善心對陳朝十分忠誠,深受隋文帝賞識,認為他既然能懷念舊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許善心認為宇文述在侍衛中抽調士兵役使不滿整天,雖然有缺于宿衛,但與平常役使這些部門的情況沒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釋放了他,許善心沒有拜謝就出去了,化及認為他心中有很大的氣憤,就害死了他。

  8.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十五解屬文,箋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狀分明,此何可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黨輒牽曳,因遂害之。

  譯文:_______

  《赤壁之戰》復習學案3

《赤壁之戰》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利用動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三、教學難點 :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前四人為一組,自疊紙船。

  五、教學時間:1課時

  六、教學過程 :

  (一)解題引趣,導入  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 ,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2)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動手操作)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請大家齊讀第26頁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話。

  4、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6、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學喜歡玩電腦游戲,其中就有《三國演義》的游戲,今天就請你用紙船來做一下游戲,曹操如何才能取勝?

  學生動手演示:拆開紙船,利用西北風,分路進攻,發揮人多的優勢。

  4、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后,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附:教案設計的幾點說明

  本節課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區舉行的創造教育匯報會中的一節語文創造教育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動手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

  2、打破課堂常規,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北京市崇文區上三條小學

  姚 健

  1999年5月10日

《赤壁之戰》教案 篇13

  一、說教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根據中國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有關章節

  改寫而成,敘述了東吳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黃蓋詐降和用火攻的計策,在赤壁以三萬兵力打敗曹操八十萬大軍的故事。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這一戰役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力量的對比,也為后來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奠定了基礎。

  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為三部分,記敘了戰役的經過。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點,著重敘述了火攻這一仗是怎樣打的。

  這篇課文編寫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了解戰事的全過程,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1.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事件的經過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3.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從戰役的具體過程中了解以弱勝強的原因。

  二、說教學方法

  1.教法

  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當引導、點撥及必要的歸納、小結和講解。要求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2.學法

  小組合作自學探究,通過讀、思、講、議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理清了文章的順序及結構和理清前四個自然段課文條理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這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導入新課。讓學生了解這節課學習的內容。

  第二步:抓住重點認真分析。

  1. 指名朗讀課文。問:本文的重點部分是第幾部分?要求學生概括這部分的意思。

  2.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這次戰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勝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幾步進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學生認真讀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幾步?意圖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3.指名說說自然段段意。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組討論分析歸納合并。小組代表匯報。接著分組朗讀火攻這四步的內容,然后讓學生繼續討論,把火攻這四步用小標題或簡明的提綱概括出來。然后抽幾個小組代表到黑板板書出來。老師再小結。意圖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

  5.問:火攻的四步,咱們清楚了,但“火攻”之計能得以實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是什么?學生肯定回答的是:東南風。這時要求學生找一找,畫一畫,讀一讀。

  6.文中為什么多次寫東南風?假如沒有東南風,會怎樣?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7.東南風是“火攻”妙計得以圓滿實施的關鍵。那么,周瑜和黃蓋根據什么情況制定了“火攻”之計?要求學生找出有關段落讀讀。在分析。

  8.指名按順序復述火攻的具體步驟,通過復述理清課文寫作順序,從而實施由繁到簡、由簡到繁,進一步進行語言條理性的訓練。

  第三步:總結全文,提高認識。

  1.集體朗讀課文。然后討論分析:“赤壁之戰”中,周瑜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曹操慘敗的原因是什么?接著引導學生用三個詞語概括出來,即: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驕兵必敗 指名上臺板書出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2.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發表

  自己的見解,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同時也達到了德育滲透的目的。

  3.教師總結:“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它確實使人從中受益匪淺。我們無論對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優中選優,要牢記傲兵必敗的道理。讓我們永遠謙虛,不斷進步!

  第四步: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

  四、說板書設計

  (一) 寫詐降書,施火攻計

  知己知彼

  (二)滿載火藥,借東南風

  赤壁之戰

  (三)火船沖曹,大火漫天

  驕兵必敗

  (四) 帶兵追殺,曹軍大敗

  我認為這樣的板書簡潔明了,便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又體現文章的重點,使板書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的板書主要引導學生來完成,目的是讓學生有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培養學生敢于上臺展示自我的勇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赤壁之戰》教案 篇14

  (一)談話,交代故事背景。

  (板書課題)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戰例。你們一定想知道它發生的歷史背景,交戰雙方是哪些人,戰斗的過程怎樣,結局如何?請聽:

  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對。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慣船,可是要渡過大江,非坐船不可。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他只等兵士練好了在水上打仗的本領,就下令渡江。

  周瑜手下有一員老將,叫黃蓋。他對周瑜說:“曹軍號稱八十萬,我軍才三萬,相差太遠了。跟他們長期相持下去,對我們沒有好處。我看他們船尾接船頭,船頭接船尾,把船連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們想逃也逃不了。”

  周瑜說火攻是個好主意,可是這一仗怎樣打,還得想個計策。黃蓋說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說了一遍。周瑜聽了非常滿意,叫他就這么辦。

  那么,“火攻”這一仗是怎么打的呢?黃蓋是怎么辦的呢?讓我們從今天要學的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初讀,了解故事情節。

  讀第一遍,注意生字新詞的音,把每一句話讀通順,自己覺得有困難的地方多讀幾次。

  讀第二遍,注意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可在每段旁邊作簡明的批注,想想故事的發展、高潮和結果是什么。

  (三)細讀,認識故事人物。

  再讀課文,思考:在赤壁之戰過程中,曹操的神情動態前后有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此文轉自淘.教。案網?

  在個體默讀、畫句、思考之后,教師可組織全班交流。

  (四)練讀,深入理解故事。

  1.回憶故事情節,看看“火攻”計策的實施主要有哪些關鍵的步驟?

  2.從“火攻”計策的制定與實施,你對周瑜和黃蓋有怎樣的印象?

  3.在赤壁之戰中,周瑜為什么能夠獲得勝利?

  4.抄一抄,背一背。

  ○詞語采集:

  滿江火滾 喊聲震地 火須兵應 兵仗火威

  ○詩句采集:

  魏吳爭斗決雌雄,赤壁樓船一掃空。烈火初張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片段采集:

  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箭發,煙焰漲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時盡著;又被鐵環鎖住,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一派通紅,漫天徹地。

  附:板書設計

  1.東漢末年:孫權聯合劉備抗擊曹操

  周瑜黃蓋諸葛亮

  (注:供介紹歷史背景用)

  2.周瑜火攻曹操

  (三萬兵)(八十萬兵)

  黃蓋假降喜接降書

  趁風行船笑迎黃蓋

  備引火船省悟已遲

  二里點火叫苦連聲

  伏兵追殺登岸逃走

  數軍合圍傷亡慘重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赤壁之戰》教案 篇15

  1、學習課文,了解“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2、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和給段落分層的能力。

  3、理解本課“調兵遣將、自不量力、不計其數”等重點詞。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運用。

  教學重點: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計策的依據及實施“火攻”計策的過程。

  教學難點 :讓學生充分理解號稱八十萬的曹軍為什么會敗于僅三萬的周瑜的軍隊。

  教學準備:多媒體輔助教學及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課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戰形勢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曹、周兩軍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現文章結構。

  提問:

  (一)赤壁之戰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樣做的呢?隨課文理解“奪取”、“調兵遣將”的意思。

  (二)雙方作戰的兵力又怎樣呢?(板書:3萬,80萬)

  二、學習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這次戰斗的勝利,戰前他們各自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請同學帶著這個總是齊讀課文第二段,學生讀后思考,小組討論后回答。

  繼續追問:(1)曹操為什么“鐵索連船”?這樣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據是什么?(板書:火攻)

  三、學習第三段: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敗曹軍分哪幾步?讓學生邊讀邊用筆劃分層次用“/”線表示,并用簡短語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體逐步展示:寫信詐降、乘風行船、火燒曹船、曹軍大敗。

  (二)學習第一層

  展示黃蓋給曹操寫信的內容(個人讀)

  引導學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黃蓋的信為什么會歡喜得不得了?從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準備用火攻攻打曹軍為什么還要寫信詐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實現,還需要什么自然條件?(東南風)

  (三)學習第二層

  展示兩軍對陣圖體現東南風對火攻的作用

  思考討論:

  1、課文中哪幾處寫到東南風?(用“ ”線在文中標出)它與火攻有什么關系?(先讓同座學生交流,再請一位學生到屏幕前用教棒敘述)

  2、東吳乘風而來的船有哪幾種?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大組討論,允許爭論) 

  分析比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糧食而是蘆葦,…… 

  ②里面是蘆葦,……

  附問題:課文中為什么不直接寫船里面是蘆葦,而要寫船里裝的不是士兵,不是糧食而是蘆葦,……

  (四)學習第三、四層

  1、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引入激烈戰斗的意境之中。

  這時候,黃蓋的二十條火船,乘著東南風,駛進了曹操的船隊,曹操的戰船正象黃蓋事先所預料的那樣,沒法散開,一下子都著了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越燒越猛,勢不可擋。同學們想不想看這精彩的戰爭場面?

  2、觀看赤壁之戰的精彩片段,把“火燒曹船”、“曹軍大敗”的精彩場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多媒體演示,師生共同觀看)

  問學生:從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①找出課文三、四層中寫火勢旺盛的句子,為了說明火勢旺盛,哪些字詞寫得好?(重點體會“都”、“封”、“竄”)

  ②三、四層中哪些句子寫曹軍大敗的呢?哪些詞語寫得好?(重點體會“不計其數”、“丟盔棄甲”)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由字詞→句子→段落,讀出火勢旺盛的壯觀場面,讀出曹軍潰不成軍的慘殘情景,體會字詞對句子的表現作用。

  朗讀方式:由個人讀到分組讀(或集體朗讀)

  四、總結

  提問:東吳僅三萬人,為什么能打敗號稱八十萬的曹操?(板書:勝、敗、知己知彼、驕傲輕敵)

  五、課堂練習(略)多媒體展示

  六、結束語

  “赤壁之戰”周瑜取得了勝利,這一仗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如果同學們有興趣,課后請閱讀《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赤壁之戰》教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赤壁之戰》教案(精選19篇)

    一、教學目的: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 《赤壁之戰》教案(精選18篇)

    1、學習課文,了解“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2、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和給段落分層的能力。3、理解本課“調兵遣將、自不量力、不計其數”等重點詞。...

  • 赤壁之戰教案(通用12篇)

    一、教學目的: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 《赤壁之戰》教案(通用23篇)

    一、教學目的: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 《赤壁之戰》教案(通用18篇)

    本文選自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有刪節,題目為課文編選者所加。“赤壁之戰”為我國古代戰史上典型的以弱性強的戰例之一,此戰以孫劉聯軍獲勝、曹操一方失敗而告終,自此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 《赤壁之戰》教案(通用21篇)

    1、學習課文,了解“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2、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和給段落分層的能力。3、理解本課“調兵遣將、自不量力、不計其數”等重點詞。...

  • 《赤壁之戰》教案(通用13篇)

    1、學習課文,了解“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2、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和給段落分層的能力。3、理解本課“調兵遣將、自不量力、不計其數”等重點詞。...

  • 赤壁之戰教案(精選4篇)

    本文選自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有刪節,題目為課文編選者所加。“赤壁之戰”為我國古代戰史上典型的以弱性強的戰例之一,此戰以孫劉聯軍獲勝、曹操一方失敗而告終,自此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 赤壁之戰教案

    本文選自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有刪節,題目為課文編選者所加。 “赤壁之戰”為我國古代戰史上典型的以弱性強的戰例之一,此戰以孫劉聯軍獲勝、曹操一方失敗而告終,自此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 赤壁之戰教案

    1、學習課文,了解“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2、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和給段落分層的能力。3、理解本課“調兵遣將、自不量力、不計其數”等重點詞。...

  • 《赤壁之戰》教案

    一、教學目的: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马| 乐亭县| 大关县| 容城县| 安阳县| 齐齐哈尔市| 四会市| 平山县| 铁岭县| 舒城县| 天门市| 蒲江县| 洱源县| 民勤县| 连山| 都兰县| 丰原市| 板桥市| 宁河县| 罗城| 三穗县| 潼南县| 西平县| 全南县| 罗源县| 扶余县| 杭锦旗| 玛多县| 康定县| 巩义市| 武平县| 法库县| 永靖县| 雷州市| 开原市| 福泉市| 肇东市| 晋州市| 新野县| 正定县| 凭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