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通用13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1
一、說教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三單元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隨筆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人生等與自己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單元第二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一篇的隨筆。從應用的角度來說,它其實是一篇議論文。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也就是“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后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根據教學大綱、《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及教材特點,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了解作者關于愛的理論觀點;
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從而鍛煉判斷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父母、愛他人。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人。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文中闡釋的愛的本質及成熟的愛應具備的條件。
課時安排:1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1、用弗羅姆在《愛的藝術》中闡釋的愛的觀點(“愛是一種能力”)引入。
2、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探究、討論,了解作者的觀點,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形成自己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3、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系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里搜集父母之愛的小事或感受。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今天我們要討論一個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愛。我們熟悉愛,因為它就在我們身邊:父愛、母愛、友愛等等,愛在我們心中,所以它屬于情感范疇。然而,有人說:愛,是一種能力,他就是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弗羅姆,他在《愛的藝術》中系統的闡釋了他對愛的理解。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父母與孩子的愛》,感受弗羅姆帶給我們的那一份陌生的愛吧。
。ǘ├首x全文,分析文章結構。
學生推薦10名同學讀文章,播放音樂營造氛圍;其他同學在文中劃出自己認為重點的句子。讀完后分段如下:
分段依據為第四段首句:“同愛的能力發展密切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
第1~3段:“我”的愛的成長過程
第4~8段:愛的對象的發展(母愛與父愛)
第9~10段:總結全文,闡釋成熟的愛
。ǚ侄慰梢越o學生一個整體思路,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
。ㄈ┚唧w分析:用問題理解課文中所闡釋的觀點:
問題1、一個人愛的能力是怎樣發展的呢?
學生可以在前三段中找到三個階段:嬰兒、兒童、少年,進而概括出三個階段愛的特點:“自戀階段”、感到被人愛和感到愛別人的快樂。
由此可引出文章第3段結尾對于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的區分。
問題2、母愛和父愛的特點及優缺點(或積極性與消極性)各是什么?
先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相應位置,再進行概括總結:
母愛:是無條件的;積極性:不需努力即可擁有;消極性:無法贏得。
父愛:是有條件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努力贏得;消極性:必須努力,否則將失去。
兩種愛的進一步區分在課文的第6段:母愛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引申:對于作者提出來的關于母愛和父愛的理論,你認同嗎?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
此處學生可以依自己的理解回答,言之成理即可。這一問題的設置,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名人大家的理論不一定要認同,學會懷疑;一方面讓學生學習將生活中的現象概括成理論問題,從而有所思考。
問題3、對于父母,成熟的愛應該是怎樣的?
對于這一問題,學生較容易理解為文章第9段的“成熟的人,愛是怎樣的”,由此提醒學生看清問題再作答。
母愛應該給孩子安全感,應該希望孩子獨立;
父愛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應該使孩子更加自信,成為自己的主人。
概括起來就是:作為父母,應該讓付出的愛符合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
問題4、對于孩子,成熟的愛應該是怎樣的?
不再依賴父母,與父母分離,在他心中同時擁有父親和母親兩個世界。他獨立了,成為了自己的父母。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
。ㄋ模┱n堂小結:弗洛姆認為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的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相信大家對此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了。*后送大家一句話:在享受無私而博大的父愛母愛的同時,請付出愛心給父母,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我們對他們赤誠的愛,讓生命因為愛而更為富足!
。ㄎ澹┱n后作業:聽一支歌曲《感恩的心》,看一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讀一篇文章《孩子,我為什么要打你》
。┌鍟O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嬰兒—“自戀階段”母愛+父愛=成熟
兒童—“我被人愛”無條件有條件
少年—“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必贏得可以贏得
無法贏得必須努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
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如何理性地看待愛。
難點: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的分析。
【教學課時】
1課時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先預習一下課文,邊讀邊勾畫自己認為對理解文章有重要影響的詞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難的詞句,以便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討論。
布置學生思考你是怎樣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個題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從小就在父母的愛中長大,隨著你的成長父母也開始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大家現在回憶一下你對這種愛有哪些體會?
以往我們的感受都是很具體和感性的,而我們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來重新審視這份愛。這篇文章是從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在學新課文以前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愛的藝術》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它闡釋了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如何來理解以上觀點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選文的解析來體會其中的涵義。
教學步驟:
如何理解“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
嬰兒時期(無愛的意識)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應了這種狀態?
童年時期(8歲以前:有被愛的意識)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應了被愛意識的覺醒?
8——10歲(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文章中哪些句子反應了愛的意識的覺醒?
2、如何理解“愛是能力問題”?
(1)“嬰兒感到極度的恐懼”(第一段)
(2)“開始知道、開始學會、開始懂得……”“消極體驗”(第二段)
(3)“他不再依賴于接受愛以及為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談到愛的原則有哪兩種,你愛的原則是什么?
。4)“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相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 父愛(有條件)
母愛(無條件):表現是什么?
如何理解“愛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這句話對父母而言意味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
這句話對自己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
思考:作者認為,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著他不是依賴父親、母親給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叵胱约撼砷L的道路,是否感受到這兩個世界對你的影響?你又該如何為心中這兩個世界而努力呢?這兩世界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什么樣的境界呢?——相信通過這些思考,孩子們對“愛”的理解與追求都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四 相關資料
弗洛姆《愛的藝術》前言
這本書必定會使所有期望從這本書得到掌握愛的藝術秘訣的讀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這本書要告訴讀者,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 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 種創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 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 也永遠得不到滿足。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達到這目標盡管困難,但這不足以成為理由,從而不去尋找造成這一困難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難的條件。為了使這一問題不再復雜化,我努力在這本書里避免使用專業詞匯,同時也盡量不援引別的資料。
但是在另一個問題上,我卻沒有找到圓滿的解決辦法。我這里尤指的是我在這本書里重復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倫理學》這兩本書的讀者會在這本書里看到我在上兩本書里已經提到過的思想。但是《愛的藝術》絕不是這兩本書的總結,這本書還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當然就是舊一點的思想在這本書里也會獲得一層新的意義,因為這些思想現在都圍繞著一個
題目:那就是愛的藝術。
艾•弗羅姆
一無所知的人什么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了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對葡萄就一無所知。 巴拉塞爾士*
*巴拉塞爾士(1493-1541),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2、父愛與母愛的比較
3、區分“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過程與方法
1、比較法,通過對父愛與母愛的比較,重新審視愛。
2、問題探究法,以時間和邏輯順序分析“愛是一種能力。”
3、討論法,聯系自身,感悟生活,獲得愛的真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2、享受愛的同時,試著學會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關鍵語句,并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2)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學方法
1.勾畫圈點法:在瀏覽課文的過程中,學會尋找關鍵句子。
2.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探究交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一):
冰心的小詩里說:“母親!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备桧灹四笎鄣膫ゴ。有人說:父愛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給孩子一個遮風避雨的溫暖巢穴,同時也給他們一雙能夠展翅高飛的羽翼?梢,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之愛,溫暖而執著。當然,這是我們對父母之愛的感性認識,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愛在我們成長之路上的作用呢?請看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
導入課文(二):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蹦敲矗绾蝸砝斫膺@句話的真正含義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選文的解析來體會其中的涵義。
二、整體閱讀,感知課文,明確文章的思路。
。ㄐ〗M討論后代表發言,教師歸納)
明確:概括地講,這篇文章談了“愛”。具體如下:
。ㄒ唬┮粋人的愛的能力發展。(1—3)
。ǘ⿶鄣膶ο蟮陌l展及原因。(4—8)
(三)探討了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就是父愛與母愛的綜合的問題。(9—10)
三、細節探究。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并解決問題。
1.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征表。
2.母愛父愛的優點與缺點。
3、母愛父愛有何本質的區別?
4、母愛與父愛的作用是什么?
5、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怎樣的愛?
師生互動解決問題
1、生活中常常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一旦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悅感就馬上消失,大哭大鬧,完全將自己的滿足快樂建立在別人是否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基礎上。我想大家小時候肯定都遇到過,叔叔阿姨總會問你在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之間你更喜歡誰。這時候你的判斷標準是什么呢?就是誰在那一段時間里經常滿足你的要求,誰更寵著你,你就更喜歡誰。
這就是費羅姆所說的不成熟,幼稚的愛—“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那么,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是怎么樣的呢?5分鐘時間,迅速閱讀全文,找出相關信息補充下列表格。
年齡段特征
剛出生階段
8歲以下
8~10歲
少年時期
成熟時期
。ㄐ〗M代表發言后,教師歸納)
明確:
年齡段特征
剛出生無被愛的意識
8歲以下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用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期感受到愛喚起愛的力量
成熟期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2、我們來看,文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也就包括了“父愛母愛、孩子的愛”,那么,父母的愛是怎樣的呢?在作者看來,父母的愛有何優點又有何缺點?(小組代表發言后,教師歸納)
明確:
優點:世界上*偉大的,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渴求的。
母愛
缺點: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用努力贏得。
優點: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愛
缺點: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其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
3、“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這兩種感情有何本質的區別?(小組代表發言后,教師歸納)
明確:前一種是不成熟的愛,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來弱小、孤立無援,處于被動的狀態。比如哭鬧。
后一種則是通過努力去贏得愛、創*,變得有力量而且成熟,處于主動地位。
由此可知,愛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無愛——被愛——有愛——創*。
4、母愛與父愛的作用是什么?
。ㄐ〗M代表發言后,教師歸納)
明確:母愛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溫和獨立
父愛給孩子信心指導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因此,父母不僅給了孩子愛,他們還使孩子在愛中成長,又學會去愛別人,這是一個理性的、圓形的過程。
5、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怎樣的愛?
聯系全文,深入思考,圈點勾畫,概括要求全面、具體。明確一個健康成熟的靈魂要達到的高度。
明確:
一個成熟的人*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獨立溫和),又是自己的父親(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一個成熟的人需要母愛與父愛的結合,既要發展母親的良知,又要發展父親的良知。也就是有母親的愛的祝福,又要有父親的愛的原則。
故母愛與父愛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愛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互補的,缺一不可的。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后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四、延伸拓展:
作者認為,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著他不是依賴父親、母親給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叵胱约撼砷L的道路,是否感受到這兩個世界對你的影響?你又該如何為心中這兩個世界而努力呢?這兩世界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什么樣的境界呢?
請同學們圍繞這些問題,課后寫一篇反思作文。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5個生字,認識9個生字。讀寫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學文,理解有關媽媽的愛的句子,體會感受媽媽的愛。教育學生也要像媽媽那樣,去愛我們的媽媽,愛我們的祖國。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有關媽媽的愛的句子。
教學難點:
體會感受媽媽的愛,教育學生也要像媽媽那樣,去愛我們的媽媽。課前準備:
課件、課文錄音帶、歌曲碟。
教學過程:
一、抓住字眼談話導入。
導入新課:
師板書“愛”字,提問: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媽媽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同學之間的友愛、愛勞動、愛祖國??)教師小結:在這么多的愛中,有一種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那就是媽媽的愛。今天,讓我們走進愛的話題,學習第二單元第一課《媽媽的愛》,補充板書,并齊讀課題。
。ㄔu價:學生在導入時融情入境,談到愛的話題,無人不感到心里溫暖。增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理解課文培養情感
(一)初步感知激發情感
1.播放課文配樂錄音,激發情感,讓學生初步體會書中從哪幾件事描寫了媽媽的愛。
2.學生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認識生字,新詞和長句子要多讀幾遍。
3.劃出課文中的生字,用已經掌握的方法識字。
。ㄔu價:培養學生獨立識字得能力,鼓勵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記字、認字,并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促進學生間的合作。)
(二)檢查學情及時反饋
1.開火車認讀生字并組詞帶讀。
2.自由讀全文,分小組討論:課文把媽媽的愛比作什么?
5.指名說一說,引出并板書媽媽的愛是:
清涼的風滴落的淚遮雨的傘責備的目光親切的教誨
三、細讀課文體會情感
(一)再讀全文,想一想課文中寫的是什么事把媽媽的愛比作清涼的風、滴落的淚、遮雨的傘、責備的目光、親切的教誨?
。ǘ┠銈儚男¢L這么大,你覺得那件事使你親身感受到媽媽的愛。指名回答,學生選哪一節,就從哪一節開始學,重點指導讀好一節。
指名讀,學生評讀。再自讀自悟后四人小組討論:讀了這一節還有沒有不懂的詞、句。指名回答后再討論:每一句詩應怎樣讀才能充分表達出感(教師先范讀、然后學生試著體會讀,再指名讀,評一評。
。ㄔu價:通過朗讀,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讓學生懂得媽媽的愛是無私的。)
1.學習第一節。
。1)指名讀第一節。想一想:在這一節里,媽媽的愛指的什么?(媽媽的愛指的是清涼的風)
。2)提問:媽媽拿著扇子,汗水怎么會濕透了她的衣裳?(在一個很熱很熱的夜晚,是媽媽坐在床邊為孩子扇扇子,盡管天氣炎熱,她不顧自己,一心想著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濕透了媽媽的衣裳。)
理解“濕透”、“衣衫”的意思。
。3)告訴學生:啊,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這是孩子親身感受到的清涼的風就是媽媽的愛。
讀時讓學生體會出享受媽媽的愛的這種幸福溫馨的感情。
(4)教師范讀、指名讀、齊讀。
2.采取以上學習方式,讀好另外幾節。
。1)指名讀。想一想:在這一節里,媽媽的愛指的什么?(媽媽的愛指的是遮雨的傘,媽媽的愛指的是滴落的淚)
(3)理解“遮雨”“很燙”“額頭”的意思。
。4)要求學生讀出一定的語氣,感受媽媽的愛是那樣真摯。讀第三節的最后一句要讀得慢些,教師范讀。
男生讀第二節,女生讀第三節。
師:學到這里,我們知道了夏天媽媽給我扇風,雨天媽媽為我遮傘,生病了,媽媽為我著急。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師問:你能再說說生活中媽媽對你的愛嗎?(四人小組討論,相互說說)體會媽媽的愛在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無私,多么的偉大。
3.學習第四節略。
4.學習第五小節。
(1)小組討論學習:體會媽媽教育我們都是祖國的孩子,我們要從小愛我們的祖國。
。2)小組間進行朗讀比賽
(三)出示問題:四人小組討論:媽媽為我們付出這么多,我們應該怎樣回報媽媽的愛。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師小結板書:愛媽媽
三、總結全文激發情感
同學們想的、說的都很好。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愛里成長起來的,夏天,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雨天,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我們生病的時候,媽媽的愛是滴落的淚;當我們做錯事了,媽媽的愛是責備的目光,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媽媽的愛更是親切的教誨。媽媽給了我們許多許多的愛,我們也要用愛回報媽媽,我們永遠永遠地愛我們的媽媽。
四、深化朗讀熏陶情感
學生有感情地品讀課文,并利用寫小詩、寫親情日記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五、齊唱歌曲表達情感
(播放歌碟)師生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六、作業
1.寫一篇親情日記,思考:怎樣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
2.利用這次教育機會,召開家長親情會,并請孩子在家長會上把自己寫的小詩讀給媽媽聽。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5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課文導讀
條分縷析 鞭辟入里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導讀 本文是《愛的藝術》中“愛的理論”的重要章節,作者從心理角度闡述了自己的“愛”的理論。文章從兒童成長過程的角度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系,揭示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的力量的心理基礎。全文共分10個小節,描述了一個嬰兒成長為一個“成熟的人”其心理結構逐步變化的過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應該能綜合母愛與父愛,唯其如此,才能夠使自己真正構成健康而成熟的靈魂。思路清晰,邏輯縝密,富有理趣,是本文說理的一個鮮明的特點。閱讀此文,我們應該注意梳理作者分析說理的思路,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體會深刻周詳的理趣。 第1至3小節是從兒童發展的角度進行闡述,這一部分按兒童情感成長過程來闡述,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愛由最初階段到愛的成熟階段的變化:(1)剛出生階段:無愛的意識。(2)8歲以下:有被愛的意識。(3)8—10歲: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4)少年時期:克服自我中心階段,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意識到愛比被愛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快樂。(5)成熟時期: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這一過程簡而言之就是“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的過程。 第4至第8小節從情感對象的角度進行闡述。先敘述現象,再闡述原因。第4小節指出“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對象的發展”,指出了人出生前后,愛的不同對象:人出生的最初階段同母愛的關系尤其密切,而待到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他同父親的關系開始重要起來。第5小節由表及里,指出母愛與父愛性質上的本質區別:母愛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母愛是“我們每個人最深的渴求”;并指出“通過努力換取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使人痛苦”;因此,每個人都牢牢保留著對母愛的的渴求。第6小節遞進一層,用對比、比喻的方法描述母親與父親同兒童的不同關系和作用。母親代表著自然界,父親代表著思想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第7小節用對比說理的方法,進一步剖析了社會經濟發展與人類情感之間的關系,指出父親作用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關,強調父愛是有條件的愛,有條件的父愛具有消極和積極的作用:消極的一面是父愛須靠努力獲得,積極的一面是父愛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第8小節再深入一層論述,分析父母的愛的態度與孩子身心成長之間的關系,指出母愛與父愛的不同作用:母愛給予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愛給予孩子自信心,使他成為自己的主人。還指出了父母給予孩子的愛的表現的要求:母親不應讓孩子惶恐,父親不應專橫,而要寬容。 第9、10兩小節是這一部分的總結,第9小節解釋了一個成熟的人的內涵: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既發展了父親的良知,又發展了母親的良知;這樣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因為這樣的生命個體既秉承了父愛與母愛的優點,又在綜合的過程中懂得這兩種情感各自發揮作用的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弗洛姆不同意弗洛依德的關于合并父愛與母愛而產生一個新的心智結構的觀點,而是強調了父愛與母愛是在人的心智里的不同領域發揮作用的,是一種能夠綜合而不是“融合”或者“結合”。 本文不是簡單的父愛與母愛的頌歌,而是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弗洛姆對于“愛”的理解,是基于人道主義的立場的。他將“愛”放到人類存在的本質的高度去對待與認識。所以,他在文章中將愛看成是維系社會的根本所在,“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同是也將愛看成自己付出的一種回報。全文分析鞭辟入里,說理有條不紊,深入淺出,把讀者領進了他所醉心營構的愛的藝術的理論大廈。 訓練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課一練 一、 選擇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自戀(liàn) 孿生(ruán) 誕生(dàn) 涎( xián)皮 b.燙手(tàng) 熨帖(wèi) 乳汁(zhī ) 家什(shí) c.贏得(yíng) 羸弱(lěi) 依賴(lài) 水獺(lài) d.罪孽(niè) 分蘗(niè) 履行(lǚ) 顛覆(fù) 2.下列句中空缺處應填入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⑴8歲以下的孩子還不會愛,他對愛的 是感謝和高興。 ⑵“政協”和“人大”兩會備受全國人民的關注,因為兩會的議題與國計民生 。 ⑶如果他只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 自己和他人的發展。 a.反映 休戚相關 阻止 b.反應 息息相關 阻礙 c.反應 休戚相關 阻礙 d.反映 息息相關 阻止 3.下列句中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該會計師事務所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機床制造業一些有實力的集團為向國外市場滲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購策略。 b.發展學生的智力,還必須同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結合起來,因為兩者是休戚相關,緊密相聯的。 c.小李在學習上很有一股鉆勁,不管遇到什么疑難都要歸根結底,弄個明白。 d.歐洲人何以對千分之零點五的轉基因稻米惶恐不安,這讓美國人實在無法理解。 4.下列一段話選自埃里!じヂ迥贰稅鄣乃囆g》一書中的《愛的理論》一章里的一節,順序已被打亂,請你重新調整。正確的排列順序是( ) ①“給予”比接受更令人快樂,這并不是因為“給予”是喪失、舍棄,而是因為我存在的價值正是在于給予的行為。②“給予”是潛力的最高表現。③對于具有創造性人格的人來說,“給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能力。④正是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會到自己的強大、富有、能力。⑤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獻,充滿活力,因此也歡欣愉悅。⑥這種增強了的生命力和潛力的體驗使我倍感快樂。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②①⑥⑤④ c.②③④⑤⑥① d.②③①⑤⑥④ 二、閱讀與理解 母愛是對孩子生存和需要的無條件的肯定。對孩子生存的肯定有兩方面:一是對保護孩子生存和成長來說絕對必要的關心和責任;另一方面比單純的保護更進一步,它是灌輸給孩子對生命的愛的態度,使孩子感到活著是美好的,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只要在這個地球上生存就好。母愛的這兩個方面的責任,簡明地表達在《圣經》故事的創世說之中。上帝創造了世界和人。這與對生存的簡單關心與肯定相一致。①但上帝超出了這個最低要求。創造了自然和人之后的每一天,上帝都說:“這很好”。第二步,母愛使孩子感到: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很好;母愛灌輸給孩子對生活的愛,而不僅僅是活著的愿望。同一思想在《圣經》另一象征主義中,可能被表達出來。樂園(土地總是母親的象征)被描述得“富饒而實足”。乳汁是愛的第一方面的象征,即關心和肯定的象征!懊邸毕笳髦畹奶鹈、愛和生存的幸福。②大多數母親有能力貢獻“乳汁”,只有少數母親能同時貢獻“蜜”。為能提供“蜜”,一個母親不僅必須是個“好母親”,而且還必須是個愉快的人——許多人達不到這一目標。這種對孩子的作用大概沒有被夸大。母親對生活的愛象憂慮一樣感染孩子。③兩種態度都對孩子的全部個性發展有深刻的影響;其實,人們是能夠在孩子——或大人——中分辨出誰僅僅得到了“乳汁”,誰得到了“乳汁和蜜”的。 (節選自埃里!じヂ迥贰稅鄣乃囆g》(劉福堂譯)) 1.請簡要概括本段文字所述的主要觀點。 答: 2.文中畫線①處的“但上帝超出了這個最低要求”的“這個最低要求”指的是: 。 3.文中畫線②處的“兩種態度都對孩子的全部個性發展有深刻的影響”一句中“兩種態度”分別指的是什么?請聯系本段語境闡釋。 答:(1) ;(2) 。 4.請解釋文中畫線(1)處語句的含義。 大多數母親有能力貢獻“乳汁”,只有少數母親能同時貢獻“蜜” 。 答: 。 5.這一段作者在說理時主要采用了哪些論證手法?試舉例說明。 答: 。 【參考答案】 一、1.選d , a. 孿生(luán) b. 熨帖(yù) c. 水獺(tǎ)(本題檢測學生對課文中的幾個常用字的字音的認讀能力,為便于比較遷移,強化記憶,采用形近或同聲旁的字來設置干擾項) 2.選c,(本題檢測課文中幾個常見的易混成語與詞語的意義的理解) 3、選c,應改為“尋根究底”。歸根結底,是歸結到根本上的意思;而尋根究底,是尋求根由,追求底細。(本題檢測學生對課文中四個成語的意思的理解與正確運用的能力。) 4.選a (本題檢測學生連貫地表達語言的能力) 二、1.母愛是對孩子生存和需要的肯定,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對孩子生存和發展的關心和責任,對生命的愛的態度。2.對生存的簡單關心與肯定。3.(1)對孩子的愛的關心和肯定;(2)讓孩子感到生活的甜美、愛和生存的幸福。4.大多數母親能負責任地關心和保護孩子的生存和成長,而只有少數的母親同時能使孩子覺得活著是美好的,能以自己的樂觀情緒感染孩子。5.(1)類比論證,如闡釋母愛的兩個方面的責任,用《圣經》中的創世說的故事(上帝造人)來類比;(2)比喻論證,如分析母愛的兩種態度,分別用“乳汁”和“蜜”來比喻,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形象。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6
。ǘ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的基本觀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品味父愛、母愛的區別,認識父母之愛的偉大無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
【教學時數】:一課時
【知識鏈接】
簡單介紹弗羅姆及其《愛的藝術》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并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進入今天的學習之前,先請大家來聽兩首歌曲《母親》《父親》。聽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略)可憐天下父母心,在我們成長的風風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遠是無怨無悔的。今天,我們將一同走進美國作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傾聽他是如何理性地審視人間最真最濃的情!
二、預習
1.通讀課文,初步把握作者觀點,感知主要內容。
2.識記下列字音及字形:
一剎( )那 給予 罪孽( ) 咄咄( )逼人
辨認 淵源 履行 咄咄逼人 歸根結蒂
三、合作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案上的問題。組長做好組內分工,安排好每道題的發言人,指導組員整理好每道題的答案,并安排好發言人,補充人。(整理如下)
1、歸納本文的主旨:
明確:本文闡釋了父愛和母愛之間的聯系與關系、性質與區別!
1、他首先闡述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愛以及愛從幼稚道成熟的過程。
2、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懂得愛的重要性,去創造愛,產生成熟的愛。
3、指出一個人成為自己的父母,健康靈魂,走向成熟的途徑!
2、閱讀課文1—3段,回答下列問題:
。1)《愛的藝術》一書要使讀者相信:“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情感”,找出相關的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嬰兒時期:嬰兒出生一段時間后同他出生以前沒有大多區別,他還是不能辨認物體,還意識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
童年時期:他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贊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起來成為一種經驗:我被人愛!
8—10歲:兒童到了這一階段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情感,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第一次感到要送母親一個東西……
(2)“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痹噺倪@句話分析“母愛”的作用!
明確:正是母愛的潛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靈由索取趨向奉獻,由被熱愛到愛別人;母愛的無私使子女在獲得滿足與快樂的過程中意識到給予的重要性,愛他人不僅給人帶來幸福,也讓自己體會到幸福和快樂。這是母愛的真諦,正是這種由母愛衍生的愛人之心讓每個人意識到他人的重要和社會的美好,從而構成和諧統一的人類社會。
。3)文章中談到兩種“愛”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這兩種原則區別在哪里?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身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只有在它嗯和社會中才能實現。給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樂。愛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種愛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愛,受到別人的愛,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后一種愛是成熟的愛,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
3、閱讀4-7段,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理解這種變化,必須了解母愛和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別”這一句中的“這種變化”具體指什么?
明確:這種變化指的是孩子與母親的關系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關的重要性,而
同父親的關系開始重要起來!
。2)聯系全文,回答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積極面和消極面?
明確: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紀律等事物的世界。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關懷和安全感。父親給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母愛從本質上說是無私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
母愛的積極面是: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為渴求的,能給孩子安全感。消極面是母愛不能用努力去喚取,根本無法贏得,也容易讓孩子失去獨立性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父愛的積極面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可能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極面是必須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期望的情況下,可能失去,有時過于嚴厲。
4、閱讀8-10段,回答下列問題:
(1)分條回答理想的父愛是怎樣的?
明確:能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會遇到的種種困難;
應該寬容有耐心不要盛氣凌人甚至專橫;
應該使孩子能對自身產生自信心成為自己的主人。
。2)結合文章,分條回答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擁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綜合了同父母親的關系,并能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3)《愛的藝術》一書指出,愛是一種必須經過訓練才能學到手的能力,這一點對父母來說意味著什么?
明確:一個好家長應該希望孩子成長、獨立并最終脫離自己,他應該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緒;一個好父親在指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寬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漸相信她最機并最終把握自己,這些都需要學習。
四、延伸拓展: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聯系名人大家經歷談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母(聯系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后,有什么啟發,今后該怎么去做——恰逢母親節,不少同學說了具體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離世五個月的年輕的母親。這不在我的教學設計范圍內,是課堂上本人有感而發的)——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敖o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薄
2、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人民的總理愛人民,人民的總理人民愛。
通過以上的討論和層層推進,希望讓學生明白:
①愛的途徑——努力和奮斗
、趷鄣膬群獝鬯耍瑦圩约骸
、蹛鄣纳A——珍惜情感,感恩
根據體驗和經歷,寫成一篇800字的文章!
五、課堂小結
在我們成長的磕磕絆絆中,總有無數的愛包圍著我們,不關有來自父母的,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著去愛護和關心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溫馨時,我相信:這個時候的你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讓我們對所有關心和幫助我們的人大聲地說聲:“謝謝!”(《感恩的心》音樂聲響起)
六、課堂反思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本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父母之愛”,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交流互動,說說自己對材料中的父母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并說說自己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會怎么做。在本設計中,如何看待材料中爸爸媽媽的做法是重點,要在學生交流時適時引導學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避免出現以自我為中心,完全不顧及別人,尤其是不顧及父母的情緒的言行和觀點。另外就是要注意掌控課堂氣氛,既要活躍,又不能失控,讓學生既積極主動地思考和回答問題,又能安心聆聽別人的發言,尊重別人的觀點,對別人的觀點給予積極回應。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經歷,說說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2、針對父母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說說自己的看法,注意選擇恰當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觀點,語言不要過激,要做到有禮和有理。(重點)
3、尊重別人的觀點,對別人的觀點給予積極回應。(重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搜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朗讀音頻和視頻資料,制作相關PPT。
學生準備:按要求搜集相關素材,準備發言提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系課文,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贊美父母之愛的偉大和無私的,讓我們懂得了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天起,他們就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撫養和教育我們,用世上最無私的愛呵護著我們一步步成長。但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你們是怎么看待爸爸媽媽的做法的。對他們的愛你們應該做出怎樣的回應?
設計意圖:由聯系課文內容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課內走到課外,由品讀他人的父母轉入評價自己的父母,從思想認識上進一步進行再學習、再提高。
二、安排活動,提出要求
1、公布活動方案:
師:本次口語交際活動共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發表一下對三個典型材料中父母的做法的看法;第二個階段是說一說當我們遇到類似情況時的做法。
2、提出活動要求:
師:本次口語交際活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要求,大家在交流過程中注意遵守(課件出示活動要求):
。1)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可以用我們課前準備的材料證明自己的觀點;
。2)要尊重別人的觀點,可以給予積極的回應,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但不能攻擊別人的觀點;
。3)別人發言時注意傾聽,不要隨意打斷其他同學的發言。
設計意圖:教師作為整堂課的“導演”,應當從總體上安排好活動方案,并提出活動要求。這樣才能讓下面的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
三、確定話題,分組討論
師:爸爸媽媽無疑是最愛我們的人,但由于他們自身的年齡、文化程度、生活環境和人生態度等千差萬別,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也就五花八門,包羅萬象。下面老師就給大家展示三個典型材料:
材料一:李剛的學習成績忽高忽低,考得不好時,爸爸會嚴厲批評他。批評完之后,爸爸對李剛說:“我們愛你,所以這么嚴格要求你!
材料二:王小雅的媽媽每天幫她收拾房間,整理書包,還陪她寫作業。有一次,媽媽連續幾天不在家,王小雅不是忘了帶文具盒,就是忘了帶作業本,自己的房間也是亂七八糟的。
材料三:陳敏的爸爸晚上經常和他一起下象棋,周末還帶他出去看電影或爬山。
師:生活中,你們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生1:有哇!老師。我們家就是典型的“不談學習連摟帶抱,一說學習雞飛狗跳”型的!盡管在生活上媽媽對我的照顧無微不至,但只要我的成績沒達到她的預期,我家準得“烏云密布”好幾天,有時甚至“狂風暴雨”。
生2:我有個堂妹,叔叔嬸嬸對她那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她已經被寵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和堂哥都叫她“瓷娃娃”。
生3:我爸爸和別人不大一樣,他和我就像是朋友,我學習的時候他也看書,我休息的時候他也能帶我玩起來,什么滑旱冰、打籃球樣樣精通。最有意思的是我們去看球賽,他還買上兩個“巴掌”,加油鼓勁兒的時候拍得特別響,非常有童心。
生4:我媽媽也是這個類型的,但她表達愛的方式很藝術——和我一起學鋼琴,我上課外輔導班學畫畫,她也報了個財會班自學財務管理,說是要和我搞“比學趕幫超”活動。家務活還搞攤派,我們三口人必須各司其職。
師:你怎樣看待以上事例中爸爸媽媽的做法呢?
生1:材料一中,李剛的爸爸雖然很愛李剛,但是對李剛缺少理解,當孩子考得不好時就簡單粗暴地訓斥,是不對的。剛剛第一位發言的同學的媽媽是不是也要引以為戒呢?
生2:王小雅的媽媽和第二位發言的同學的叔叔嬸嬸一樣,很疼愛孩子,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但是這是一種溺愛,造成了孩子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
生3:材料三中陳敏的爸爸和后兩位發言的同學的家長才是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類型,他們的做法我們是最愿意接受的,他們樂觀的心態、積極進取的精神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讓我們健康、陽光地成長。
師:書中的三個材料,還有同學們舉的例子,向我們展示了幾種典型的父母之愛:有嚴厲的父母,有嬌慣孩子的父母,有寬容的父母。實際上,無論哪種類型的父母,從本質上都是愛我們的,不過由于他們的性格和想法不同,才會對我們采取不同的態度和教育方式。當然,從我們的角度來講一般都不喜歡第一種類型的父母,也不太贊同第二種類型的父母,比較喜歡第三種類型的父母。
師: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你是怎么做的?
生1:當我考試成績不好時,我會主動向老師、同學請教,請他們幫助我分析失利的原因,我更會向父母如實說明考試情況,并告訴他們我的態度和做法,并請他們一同幫我分析失敗的原因,監督我的日常學習。
生2:當父母對我倍加愛護,以至于什么家務都不讓我操心時,我會找他們談自己的想法,讓他們不要什么事都替我做,我不能總在他們的羽翼下躲藏,我要學會自己走路,我要學會自食其力。
生3:當父母要和我交朋友時,我會主動和他們溝通,把自己的想法及時和他們交流,虛心向他們學習和請教,并用實際行動去愛他們。
師:我們作為父母的孩子,首先,一定要學會尊重父母,這是我們作為子女最起碼的要求;其次,要理解父母對我們的良苦用心,對他們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哪怕是有時他們的想法和做法不太恰當;最后,我們要學會和父母時常溝通,這樣既能讓父母多了解我們,我們也能多了解父母,從而盡早發現問題并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設計意圖:之所以要分兩個階段開展活動,主要是基于兩點考慮:第一階段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明確認識,學會如何正確看待父母的做法;第二階段的活動是為了有效指導學生實踐,明白怎么對待父母。
四、回歸文本,感受提高
師(多媒體播放朱自清的《背影》中的兩個經典片段):胖胖的父親蹣跚地穿過鐵道,跳下去又爬上來,就是為了給兒子買橘子;“父親的來信寫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易x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生:文章盡管寫得平靜自然,但父慈子愛的誠摯之情躍然紙上,更根植在我們心里。
師:《背影》作于1925年,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段經歷。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在那特定的場合下,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為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并且幾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親的影子又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寫了此文。
。ㄉR讀《背影》一課原文,感受深深的父愛。)
設計意圖:通過口語交際,學生對父母不同方式的愛的認識應該有了提高,這里趁熱打鐵讓學生齊讀原文,再次從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中感受那種濃濃的父子之情,讓學生們從情感上再次得到洗禮。
1、口語交際的目的主要有三個:一是學會“聽”,能認真聽、耐心專注地傾聽,這是口語交際的初步目標;二是學會“說”,從講故事、講見聞開始,逐步學會復述轉述,完整準確、突出要點;三是學會“評”,有課堂交流就會有評論和議論,如何學會有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這也是口語交際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2、這節課從“聽”的角度來說,教師主要通過設置活動要求來讓學生達到認真傾聽的目的;從“說”的角度來說,這節課不僅要讓學生愿意說,還要引導學生如何正確理解父母的用心,實現情感上的認同;從“評”的角度來說,如何論述有理有據,這不僅要求教師檢測課前活動準備情況,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評論進行悉心的指導,防止出現過激的言論。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8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字的字形與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誕dàn生 剎shà那撕sī碎 缺陷xiàn b.凝níng聚 依賴lài 典型xíng 履lǚ行 c.求援yuán 專橫hèng 辜gū負 罪蘗niè d.仁慈cí 嬴yíng得淵yuān源 秩zhì序 2.下列加點的成語,有誤的一項是( ) a.后來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這時同母親的關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親的關系開始重要起來了。 b.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并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 d.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母親熱愛新生兒,并不是因為孩子滿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為這是她生的孩子。 b.他不再依賴于接受愛以及為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聽話、孤立無援。 c.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d.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 4.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同父親的關系則完全不同。 。 。 。 : 。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親不體現任何一種自然淵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 ④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幾年內孩子同父親幾乎沒有什么聯系,在這個階段父親的作用幾乎無法同母親相比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二、課內閱讀: 閱讀課本1~4段,回答5~7題。 5.第2段“他就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中“本來面目”的意思是( 。 a.能喂飽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親。 b.火是熱的,會燙人,木頭是硬的,而且很沉,紙很輕能撕碎。 c.一切接觸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質、特征等。 d.周圍的現實,人和物體。 6.對“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親愛是因為他們是母親的孩子,有被母親愛的資本。 c.長得可愛、孤立無援都可以成為孩子獲得母愛的理由。 d.母愛的無條件使孩子變得消極、被動,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7.下列對選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誤的一項是( ) a.嬰兒在出生后的一段時間里,還不能很好地辨認物體,是因為嬰兒只能意識到他的內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長、發育后,開始有能力區別外部事物的不同,這就使他們能夠去愛自己的母親。 c.進入少年時代的兒童逐漸由自戀的孤獨中解脫出來,開始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 d.愛的對象的發展在人沒出生以前就已經開始了,最早的對象應是自己的母親。 三、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選文,回答8~11題。 雖然對母親的動機各有解釋,但最重要的動機是我們稱之為“超越自己”的追求。這一追求屬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覺悟和下列事實為基礎:即人對自己的純生物作用不滿,他不能忍受自己僅僅是被扔進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創造者,是能超越處于被創造者消極地位的生命。滿足這一要求有許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徑就是母親對自己創造物的關懷和愛。在孩子身上母親超越了自我,她對孩子的愛使她的生活產生新的意義。 但是孩子必須長大,必須脫離母體和母親的乳房,必須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生命。母親的真正本質在于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也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母愛不僅應該允許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并促成這一分離。只有在這個階段,母愛才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這時就要求母親無私并能貢獻出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一無所求,但恰恰在這點上許多母親都失敗了。自戀的、專制的和貪婪的婦女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可以是一個很疼愛孩子的母親。但是當孩子處于同母親分離的階段時,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覺得給比得更幸福的婦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實的婦女才會繼續是一個疼愛孩子的母親。 對正在成長的孩子的愛,這種忘我無私的母愛也許是愛的最困難的形式。但是由于母親對孩子的愛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給人一種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為難以做到這點,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愛的婦女,那些熱愛丈夫,熱愛其他孩子,熱愛陌生人和人類的婦女才能成為真正愛孩子的母親。在這個意義上,沒有能力愛的婦女當她們的孩子幼小時,可以是一個很嬌慣孩子的母親,但永遠成不了愛孩子的母親。檢驗這一點的試金石是看一個母親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離,以及在分離后能不能繼續愛孩子。(節選自弗羅姆《愛的藝術》,有改動。) 8.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什么樣的追求?請結合文意加以概說。 9.文章第二段在說理時主要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試加以說明。 10.作者為什么說“這種忘我無私的母愛也許是愛的最困難的形式”? 11.結合全文,談談真正的母愛應包含哪些內容。 參考答案: 1. b(a“剎”的音應為“chà”;c“蘗”應為“孽”;d“嬴”應為“贏”。) 2. a(“相濡以沫”比喻同處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與人之間關系密切應用“休戚相關”,意思是“彼此間禍福互相關聯。) 3. c(a關聯詞語搭配不當,應把“而且是”改為“而是”,與前面“不是”呼應;b語序不當,應把“孤立無援”調至“自己弱小”后,以使句式整齊,合乎邏輯;d成分殘缺,應在“父親”后加“的高度”,使之充當前面“達到”的賓語。) 4. c(整段文字都在談父親教育的職責,先用母親的比喻加以區分,然后依次寫父親教育的內涵,冒號連綴③②,②是對③的解說。) 5. c(本題考查對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本來面目”帶有比喻色彩,從上下文來看,應指嬰兒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項都不完全,d項沒有抓住“本來面目”的比喻義來說。) 6.d(關鍵是對“消極”一詞的理解。它只是指母愛的無條件,孩子無需付出就能獲得,而不是指“使孩子變得消極、被動”。) 7. b(文中第二、三段說,孩子生長、發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但又說8歲以下的孩子還不會愛。據此可以判斷。) 8.母親以創造者的姿態關懷和愛自己的孩子,從而使自己的生活產生新意義的一種追求。 9.對比論證。將真正疼愛孩子的母親允許并希望促成孩子與自己的分離,與那些自戀的、專制的和貪婪的婦女的失敗做法相對比,從而指出母親的真正本質是關心孩子的成長。 10.“忘我無私的母愛”要求母親無私并能貢獻一切,許多母親只給人一種做到的假象,實際上并沒有能力去愛自己的孩子。 11.在孩子身上表現出超越自我的關懷和愛,關心孩子的成長;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離,在分離后還能夠繼續愛孩子。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9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見金
——參加XX年省優質課比賽有感
河南省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焦作市外國語中學 李曉
今年九月,我有幸參加了河南省高中語文優質課比賽。抽到的課文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是人教版的必修四的第九課,美國哲學家弗羅姆的一篇文章。課文共十個自然段,三千字多字,是融哲學、心理學于一體的議論文。就比賽課來說,是比較長的了,較具挑戰性,而且考慮學情,面對的是入校僅十二天的新高一學生,許多需要他們嘗試和改變的高中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幾乎是空白。我知道,我面臨著一個大的難題,一個大的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鍛煉。
設 想
新大綱對語文教學做了如下指導:以閱讀教學為龍頭帶動整個語文教育是一個標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以閱讀帶動聽說能力的全面提高。經過細致的研讀和教研室黨紅英老師和其他同仁的指導,我確定本文的教學思路為:緊扣文本,靈活運用“讀”的方式,使學生從讀中獲得體會,升華情感,提高語文閱讀的能力。
探 索
思路是確定了,可是探索才剛剛開始,試講了幾次,我發現這節課遠沒有最初設想的的那么容易和順利,面臨的問題主要有:
1、朗讀應該怎樣處理
從各方面來說,本課不適合朗讀。篇幅太長,粗略瀏覽就需要6-7分鐘,還會冷場;朗讀全文則需要15分鐘左右,太費時間;而且課文是心理分析,寫得非常冷靜,沒有適合反復吟誦的句子;比賽中一節課只有四十分鐘,寸時寸金,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該如何平衡,才能既不失語文課本色又不單純是讀課文而已?黨紅英老師給了我非常寶貴的指導,她指導我采用了“倒食甘蔗”的方法:
8-10:成熟的愛 朗讀——回答其特點
1-6:母親的愛 快速瀏覽,畫出最能體現母愛特點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讀這些句子——齊讀品味難理解的句子
7-8:父親的愛 朗讀——小組討論、質疑——寫下母愛父愛的感悟并讀給大家——教師范讀自己的感悟
全文:瀏覽——找出成熟的愛的標準
拓展:學會給予,學會愛人
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讀了,而且方式多樣靈活,不會覺得重復厭倦;圓形的結構使得首尾呼應、文意循環、似余音繞梁。黨老師真是點石成金!我清楚的記得那個晚上,在十二中試講完后,黨老師提出了這個設計思路,我一下子豁然開朗,從學校出來已經很晚了,我卻覺得滿天星斗那么迷人,眼前的道路那么寬闊……
2、這么長的文章怎樣取舍
讀的問題解決了,又一個難題擺在眼前:這么長這么難的課文,講什么?
只讀,談感悟,假大空;逐句理解,不可能;講重點句,怎么選,怎么講?孫云飛老師給了我極大的幫助,他告訴我一句話,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實實在在地講實實在在的課。經過反復討論和實踐,我們確定了這樣的方式:
母愛部分(1-6段)講重點句。我選擇了兩個句子,既是難理解的,又恰好反映了母愛的消極面和積極面。在解讀句子時教給學生文段閱讀的方法:“抓關鍵詞,聯系上下文”,同時可以相機點撥母愛的兩方面,遠比去文中找“消極面”“積極面”并分析為什么要高明得多。前六段一千左右的文字,我只講了兩句話,這一大膽的取舍受到了許多聽課老師的好評。
父愛部分(6-7)設計了一組問題,逐步深入環環相扣,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的同時,緊扣文本。這一環節旨在教給學生閱讀的另一個方法:“尊重作者,敢于質疑”,同時在上一環節自主學習后自然過渡到了合作探究,水到渠成。
不記得哪位同仁說過:一節課能讓學生有一點收獲就足夠了!安灰娖湓,日有所長”,講課不能面面俱到,而日常的教學如何取舍還需要我們年輕教師不斷的學習摸索。
3、老師的亮點怎樣彰顯
語文課離不開讀,教師飽含感情的出色的范讀、美讀不僅可以感染學生,也能使課堂增色。我個人喜歡朗讀,可是這篇課文找不到范讀的“點”,一節課如果只有教師絮絮的講解該是多么遺憾!在初讀這篇課文時我想到了我的母親。她是中學教師,做了三十年班主任,很是嚴格,從小到大,我從未聽到過她的一句表揚。到了現在,我更明確,也許正是母親的嚴格才使我學習工作從不敢懈怠。我寫下了自己的感悟,稍加整理,形成了幾行文字:
您是教師,您是媽媽
您有著母親的慈愛,更多的是教師的嚴格
我曾經多么怕您嚴厲的批評,多么怕您嚴肅的眼睛
直到歲月蒼老了您的容顏,斑白了您的鬢發
直到我也做了教師,直到我也做了媽媽
我才知道,真摯的愛往往是嚴肅的愛
而我,正是您一生的事業
——獻給我的做了三十年班主任的媽媽
這幾句話,也許是自己真情所至,我每遍都讀的眼眶發熱鼻子發酸。經過反復的嘗試,我把它加在了學生讀自己寫的感悟后面,作為教師的展示出現。每次讀完,學生和聽課老師都報以熱烈的掌聲,我知道,那其實是給媽媽的。黨老師說:我們不啟發學生鼓掌,就要這一次掌聲,這是他們發自肺腑的。果然,在比賽中,我眼含熱淚讀完這幾句時,學生和聽課教師掌聲如潮。
實 踐
準備的過程不用說是非常艱難的,一次次的備課,一次次的試講,一次次的推翻重頭再來……到正式比賽時,我一共手寫了80頁的教案,試講了八遍,每遍都各不相同,每遍都有新的體會和收獲。到正式比賽時,我已經非常透徹的理解了課文,基本掌握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回答方向。
比賽在鄭州公安干校舉行,能容納一千人的禮堂燈光明亮、座無虛席。講課前,我看了看一直陪著我,從抽課開始就不知犧牲了多少時間的黨老師,她剛剛才給我別好了話筒,調好了課件,試好了音量,拍了拍我的肩膀……現在她拿著我的東西坐在了舞臺的邊上,笑盈盈的望著我。
我看了看一直鼓勵支持我的皇甫校長,他喜歡去聽課,聽完把我批得一無是處,然后很得意地告訴別人:我們的選手可厲害了……現在他站在舞臺的一角,手里拎著一瓶水,那表情我太熟悉了,既嚴格又有著期待和驕傲。
我看了看臺下的同事,姚玉棟老師、鄧文武老師、裴麗霞老師、黃紅艷老師,都在。不管多晚、不管我在哪里試講,他們總是聽到最后,把自己的建議、想法毫無保留的告訴我……
我的手機里存有不少學生的短信,“老師加油!”“老師你最棒了!”“老師,不要太累,不要太辛苦!薄
我告訴自己:把課講好!課講得相對平穩而不夠激情,這是我沒有處理好的地方。兩組比賽結束了,我第八名,是一等獎。想想指導我的皇甫校長、黨老師、屈老師、孫老師的水平之高,我只覺慚愧。
收 獲
比賽已經結束,但它帶給我的影響遠未終止。
經過這次比賽,我收獲了很多,比如:剛拿到一篇文章時,我們都會覺得很難,但是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認真讀,都能讀出味道來。比如:語文上實在高手很多,自我滿足實在是年輕教師的大忌。比如:我們個人的力量很微薄,平時就應該注意多聽課也多請別人聽課,集思廣益,提高自己……
通過這次歷練,我深深感覺到“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見金”,我真切地體會到:聽不到批評是人生的不幸。
這次比賽的經歷我將終生難忘。
【教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焦作市外國語中學 李 曉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解讀論說類文章的方法。
2、引導學生通過預習,感知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3、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辯證的思考。
【教法】
情境引導 提問點撥 拓展延伸
【學法】
情景體驗 探究分析 討論質疑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短片《父親母親》)
剛才我們看到了以個關于父愛母愛的短片,都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母愛溫暖了我們的心靈,父愛照亮了我們的人生。母愛和父愛是人間唱不完的歌,道不盡的情。這些,都是我們對于母愛和父愛的感情的認識。這種愛又該如何理性的看待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哲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看看他能給我們哪些啟示。
二 、研讀賞析
1. 簡析成熟的人應具備的條件
通過我們的預習,應該知道,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逐步成長達到成熟的。請大家朗讀文章的最后三段,看看成熟的人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體察母愛
從這個結論中我們獲得了這樣一個信息:幫助我們心靈成長的正是每天陪伴我們最親愛的父親、母親。他們用自己各不相同的愛呵護著我們,影響著我們。那么,母愛、父愛各有怎樣的特點呢?
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的1-5自然段,劃出最能體現母愛特點的句子。
請大家放開聲音,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在品讀中體會母愛。
請同學們提一提,這里有沒有你理解不了的句子?
重點講讀兩個句子
①“我被人愛是因為我又被人愛的資本—更確切的表達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
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通過努力換取愛往往會使人生疑。
這兩個句子體現著母愛的無條件和博大無私的特點。
2. 研讀父愛
母愛如此,那父愛呢?請大家朗讀6-7自然段,找出父愛與母愛的不同點。
下面來看思考題,小組討論:
①作者認為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么?
②在你的實際生活中,母親就一定溫和,父親就一定嚴厲嗎?
③我們該如何理解作者的觀點?
3. 感悟思考
對于一篇文章我們要讀懂作者的意思,通過這些方法就可以做到了,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讀出自己的感悟,來滋養自己的心靈,請同學們寫下對父母的愛的感悟,交流一下。
三 、拓展延伸
我們知道,在父母的共同關愛和影響下我們才會成長為成熟的人,而成熟的人也應具備成熟的愛,那作者認為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各有什么特點?
其本質區別在于什么?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享受過給予的快樂嗎?
你關愛過自己的父母嗎?
你關愛過素不相識的人嗎?
四 、結束語
同學們,愛是一種能力,也需要我們去有意識的學習,讓我們學著去關愛父母,學著去關愛他人,學著體會給予的幸福,學著嘗試付出的快樂,這樣,我們的心靈才會更加的健康,生命才會更加精彩。
五、作業布置(實踐)
把你今天學習這節課的感受告訴你的父母
【板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弗羅姆
母親 父親
愛
孩子
(以上轉自焦作市高中語文工作室)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10
新課改體驗材料——
活動課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天氣晴朗的星期四下午,韓永鳳同學捧著語文書快步走上講臺,抿著嘴開口了) 【開場白】愛,生來就有,并以多種形式詮釋,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物,有這不同的情境,愛便有了不同的方式。(永鳳臉紅了) 愛是人類從小到老貫穿如終的一種情結,它是情感的依托,心靈的閃電,精神的升華。正因為有了愛,才有了眾多動人心弦的歷史,正因為有了愛,才有了感天泣地的故事。(臺下聽呆了,一雙雙眼睛直瞪著) 它無法用語言來修飾,更無法用物欲來取代,世界有一種愛,在我們的一生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下面有請陳芳希同學給大家講釋。(頓時掌聲雷鳴般地響起) 陳芳希同學從座位猛地站起大步走向講臺,然后面對同學笑了笑,說:今天我結合課文談幾點個人體會,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請大家打開課文54頁看到第二自然段最后幾句話。 問題一“這種愛不僅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蹦銓@句話的理解是? 我認為,文章大篇幅內容都在極力強調母愛,母愛是無條件的,他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話還運用夸張的手法來凸顯母愛。揮手在黑板上寫下:母愛是無條件的。(臺下一片啞然,然后唏噓,芳希真行。 大家請看55頁第七排。 問題二“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比被愛更重要。“如何理解? 對于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文章敘述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句話似乎與內容毫無瓜葛,但卻是文章的點睛之筆,詮釋了愛需要的是付出,給予比得到更重要。(芳希同學看了看臺下,仿佛有點胸有成竹。) 大家請看56頁倒數第二段“母親的良知對他說”與“父親的良知卻說”的話。 問題三“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薄澳阕鲥e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你如何理解這樣的愛?(同學們對此展開了討論) 陳芳希同學是這樣闡述的:這兩個句子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彰顯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區 別。看似兩句相互對立的話,卻是我們一生無法忘卻的勵志之言,兩者缺一不可。 同學們,我的匯報到此結束。下面上場的是王熙同學,大家掌聲歡迎。 (王熙同學低著頭笑瞇瞇地走上講臺)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解答的是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 一、作者在本文中說,母愛是無條件的。真的如此嗎? 結合課文與尋查資料,我認為并非如此,母愛是有條件的,它十分自私,他需要你是母親的孩子,這才會得到母親的愛,母親只愛自己的孩子,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優秀,并視其所有希望能夠達到,她付出無盡的愛,同時也希望收獲驕傲和自己,這是有條件的回報。(話音剛落,臺下炸開了鍋……) 任情同學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我不贊同母親的愛是有條件的。例如說,每個母親都對孩子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那也是每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但從不去想回報。比如在歷來看母親都易衰老,那是母親想的多,都在為我們著想我們的未來,只要我們成龍、成鳳,即使她們走后,她們也不會擔心。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渴求。所以說,母愛是無條件的。如果說母愛是有條件的,那對他們而言又有什么好處呢,再多再好又怎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嗎?(臺下支持的、反對的的聲音此起彼伏) 這時老師出場了,只見老師兩手一拍,大家靜了下來。笑哈哈地說:同學們太有才了!我想大家的意見都是對的。這就告訴我們看問題站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樣,只要言之有理,就是好樣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每一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同學們對這個問題課后還可以繼續探究。 王熙同學接著說:預習題二、文章說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這兩種愛的原則區別在哪里? 同學們,我的理解是,前者是不成熟的愛,它以自我為中心,愛以被愛為前提,愛只因為滿足需要;后這是成熟的愛,他開始體驗和關心別人,愛別人所以才被愛,需要只是因為有愛。 同學們,預習作業選做的解答到此結束。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們組還設計了兩道題目與大家交流,請同學們積極發表意見。 問題一:為什么既要發展一個母親的良知,又要發展一個父親的良知? 問題二:母愛與父愛本質上的區別? (全班同學前后左右議論開了,有的同學還拿出讀書筆記進行交流) 王熙同學清了清嗓子說,下面我想請鄭鋒同學發表意見。 這時的鄭鋒望了望臺上的王熙站起來說,對于問題一,我是這樣理解的,擁有“母親的良知”和“父親的良知”是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具有的兩種素質。“母親的良知”就是對別人有仁愛之心;“父親的良知”就是對問題的理性的判斷力是適應社會的,在這一過程中正確判斷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的話還沒有落音,吳文濤同學立刻站起來搶著說,“母愛是無條件的,父愛是有條件的”這是我對問題二的解答。 王熙對吳文濤同學積極回答問題進行了肯定,接著對問題二作了補充:母親的愛是無條件的,愛是因為他是她的孩子,不需要努力去換取,也根本無法贏得。父親的愛是有條件的,而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了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备笎郾仨毧颗Σ拍苴A得,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控制和受努力的支配。謝謝大家的配合!下面請林倩同學給大家作總體上的賞析。 余味未盡的同學們,看著臺上的林倩,聽著她細小而有清脆的聲音頓時靜了下來。 同學們,總的來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是弗洛姆寫的倫理方面的隨筆, 所謂隨筆就是作者的隨想隨寫,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文章一般主觀色彩較為濃重。但作者通篇都在圍繞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給讀者以嶄新的對于父母之愛的理解。 讀完全篇,我對文章的精到之處可提煉成十個字“感性與知性,給予與索取”。所謂感性可以理解為是母親的愛,母親對于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終的,他最多的只是給予不求任何回報。而知性也可以理解為理性,即父親的愛,正如作者文中提到的,父愛是需要你履行你的職責,你必須符合他的要求,這既有給予又有很多的索! 同學們,我要強調的是我們應具有母親的良知和父親的良知,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邁向成功! 我們組自主學習的情況就是這樣。謝謝大家! 課后思索 大部分同學課后會想起語文老師第一堂課給我們說的: 能幫助別人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篇不會何以讀多篇,一題不會何以做幾題,課上不會課外奈何? 沒有發現個性的學生,就不可能有優秀的老師,沒有優秀的教師,就不可能有成才的學生。 多讀書,少做題。不會玩的學生,出息不大。不會引導學生玩的老師,是培養不出發明家、科學家的。 進入高中,教語文的老師還告訴我們: 學習成績的提高,第一是習慣,第二是方法,第三是預習。學習好對社會有用;書讀得好,有益于自己。 連江三中高一(5)(6)班 實施新課改語文學習花絮 XX年4月12日星期四語文課,黃星銘同學走上講臺當著前來聽課的老師背誦了韓愈寫的《師說》,還即興翻譯講解了第四自然段。他這一舉動,讓聽課老師和在座同學目瞪口呆,頓時贏得了長時間的掌聲。 由前來聽課老師隨意抽點學號作即興口頭演講時,被點的19號是邱燕嵐同學,她沉著地走上講臺面對同學和老師演講了由古詩聯想到《學無止境》這個話題,3分鐘的滔滔不絕,同學們頗受啟發。 最精彩的是楊瑜這個組自學《師說》,模仿老師上課。課堂上那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場面,一句句精典的表述,讓人贊嘆不已,記憶尤深,歷歷在目。 XX年4月21日星期六,語文課前即興演講的陳冰如同學,由歷史人物曹操的有才、愛才聯想到我們學生的成才,又用類比的方法聯系現實生活促使自己成才。她那獨特的思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大大激發了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XX年4月3日在學校多媒體教室上語文課,(5)(6)兩班進行了古文背誦比賽。(6)班的林玲同學一氣背完了賈誼寫的《過秦論》后,還即興對文章后面的三個自然段進行了翻譯以及闡述了個人的理解。贏得了全體同學的稱贊。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
2.掌握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二、能力目標
1.把握文章的結構脈絡以及行文特點。
2.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系。
3.區分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理解有關句子的含義。
三、情感目標
1.感受母愛和父愛的無私、博大與精深,體會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與偉大。
2.由父母之愛聯系周圍其他多種形式的愛,樹立正確的愛心觀,培養自己博愛、仁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2.孩子的成長過程與父母的愛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1.文章在譴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漢語寫作的不同,舉例分析說明。
2.父母對自己世界的影響。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請看多媒體畫面或張貼畫:畫面①,兒童跌倒,媽媽急忙扶起,呵護,詢問。畫面②,父親指導孩子如何學習,如何行事。
詢問:畫面①②表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態度?
可能的回答:愛護、關心、體貼、教育……
教師引導:本質是愛。
2.詢問:能否列舉若干父母愛自己的例子?
生舉例二至三個即可。
教師引導:上述都是具體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論上、哲學上,到底應該如何論述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哲學家艾·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
二、解題并介紹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識(知識目標)
1.多媒體或者幻燈片展示
艾·弗羅姆,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國,1934年*美國。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撰寫了大量著作,主要有《愛的藝術》《*教義的發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學》《讓人占優勢》《為自己的人》等。他論述*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著有《夢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則》等。
馬克斯·韋伯(1864—1920)德國社會學家,著有《新教*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等。
榮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學家,著有《無意識過程心理學》等。
2.本文節選自《愛的藝術》一書!稅鄣乃囆g》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并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各種形式的愛—母愛、兄弟之間的愛等等—基本要素有四個方面:關心、責備、尊重和了解。母愛是無條件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等等。
本文標題中的“愛”點明了文章的主題,前面的“父母與孩子”則限定了所寫內容的范圍。文章主要論述了父母之愛的條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
三、學生速讀全文,提出問題(知識及能力目標)
1.劃出生字詞或者重要詞語,自查字典解決,掃請文字障礙。
2.根據文章內容,將全篇劃分為三大部分,并總結大意。
(三分鐘后)
1.讓兩位同學起來說出所找詞語以及解決的結果,根據情況,教師明確如下:
孤立無援:不能得到同情和幫助。
休戚相關:歡樂和憂愁一起分享,有利和不利的遭遇一起經歷。
節外生枝:比喻在問題之外有岔出了新的問題。
歸根結蒂:歸結在根本上。
惶恐:驚慌害怕。
咄咄逼人: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罪孽:迷信的人認為應受到報應的罪惡。
2.讓兩位同學起來說出文章結構劃分情況,教師指導明確,并在黑板上形成提綱:(利用多媒體展示)
(一、二、三為大的層次標志,1、2、3為自然段標志)
一(1、2、3):論述人從嬰兒到童年時期感受和體驗母愛的能力的發展。
二(4、5、6、7):闡述父愛的性質,以及父愛與母愛的根本區別。
三(8、9):指出一個成熟的人*終回脫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他達到綜合,成為自己的父母。
四(10):總結全文。
。ㄗ⒁膺^度段和過度句)
由此看出,本文的思路是:
按事物發展的順序,即人的成長成熟過程,層層深入,闡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性質極其發展變化的。孩子從以母親為中心轉到以父親為中心,然后*終與他們分離,并在自己心中同時擁有父母兩個世界,從而達到奠定靈魂健康和成熟的基礎。
四、跳讀課文,篩選信息,找出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以及各自的積極面和消極面(知識目標)
。▋煞昼姾,讓一位學生發言,教師指導明確,形成提綱如下)(利用多媒體展示)
1.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本質上:
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父愛是有條件的,它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象。
人生關系上:
母親代表自然界,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
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信心。
2.母愛和父愛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母愛:
積極面:母愛是世界上*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為渴求的。
消極面;母愛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
父愛:
積極面:父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極面;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五、同學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感覺有的句子比較長,或者句法順序與現代漢語不一致,理解上有些困難。主要因為這是譯文,必須符合原文的風格。請找出該類句子,準確理解其含義,并試著用現代漢語的方式換一種說法。(能力目標)
。▽W生尋找并討論兩三分鐘后,找幾個學生說出所找的句子極其理解。教師取其交集,舉例明確如下。)
1.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么在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
分析:用假設的語氣表達嬰兒出生時的情況,這種虛擬語氣表現了作者使用語言的嚴謹性,語句用“仁慈”修飾“命運”,為后文母親對孩子的無私關愛作鋪墊,形象地表現出母愛的特點。
自我說法:有母親保護嬰兒,他才不會感到離開母體的恐懼。如果不這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
2.他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贊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并相互補充成為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
分析:形象地描述了孩子與人*初的交往,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嬰兒成長中的特點。通過這種描述得出一種結論和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然后用“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一句引出對母愛特點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終得出結論:母愛是無條件的。
自我說法:他被人愛,因為他是母親的孩子。所以,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贊他。
3.人們會想:也許我并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總而言之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此外,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的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分析:用虛擬語氣提出自己的問題,靠努力得來的愛不是永恒的,用對比寫出人們渴望母愛的*大原因,同時這種議論也引出了下文對父愛的論證!氨蝗诵枰选币痪涓軐Ρ瘸瞿笎鄣膫ゴ髞。
自我說法: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因為可能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颗Q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因為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而是使對方快樂,被人需要而已。
4.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通過合并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分析:用對比的手法,闡述孩子接受父母影響的實質和內容,說明孩子是如何發展母親的良知,而又發展父親的良知的。
自我說法: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認為,人是通過合并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我認為,人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
六、根據以上句子以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說說父親母親這兩個世界帶給你哪些影響,你是怎樣不自覺地同時擁有這兩個世界的。(能力情感目標)
。ㄋ伎加懻搩煞昼姡瑢W生起來發表看法,老師適當引申,培養學生愛心,增加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心。)
提示性明確:
1.人生下來*初幾個月和*初幾年同母親的關系*為密切,母親一直不辭勞苦,無條件的撫養和關愛孩子。(讓學生舉例)
2.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后,同父親的關系開始重要起來。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讓學生舉例)
3.一個成熟的人既發展了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父親的良知,*后達到綜合。(讓學生舉例)
七、除了父親母親,還有哪些人關愛過我們,讓我們感動不已呢?請講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小事情。(能力情感目標)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點撥愛心的表現,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八、作業(能力情感目標)
寫一個父母或者他人對自己具有愛心的小故事。要求寫真人真事,有真情實感。
(目的,培養感受愛心的能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12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主要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和隨筆。本文是這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倫理學方面的隨筆。從應用的角度來說,它其實是一篇議論文。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也就是“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最后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卑凑铡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此類論述性文章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探究、審美與應用能力。學生能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這之前接觸到的關于父母之愛類的文章側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會科學論文,它把父愛、母愛上升到哲學高度來理性分析,學生以前未接觸過,又加上是外國人寫的,他的西方思維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對學生來說十分陌生。所有這些都會造成閱讀文章時理解上的障礙。但是可以說學生對父母是最為熟悉,對父愛、母愛也體驗最深,所以如果學生聯系自己、同學乃至同齡人的實際閱讀這篇文章,應該能夠讀懂。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觀點,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篩選信息,區別父愛與母愛,重新審視愛。
2、結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解讀評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享受愛的同時,學會付出愛,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教學重點:
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聯系實際,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營造情境,導入新課 。
歲月在不經意間從身邊劃過,在每個匆忙的身影背后,父親關愛的目光越來越遠,母親熟悉的話語漸漸淡忘,在你身心疲憊的時候,駐足下來,讀一讀書中的溫情故事,你會有感動的心跳!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碧煜赂改钢異,其實都在一針一線、一封家書、一件小事之中。母愛是溫暖的外衣,時時關愛著你的身體;父愛是貼身的背心,刻刻包圍著你的心。父愛母愛是你身上的兩重衣,無時無刻不圍繞著你的前后,無論你遠隔千山萬水,還是在天涯海角,父愛母愛都在你身上緊緊纏繞。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給孩子一個遮風避雨的溫暖巢穴,同時也給他們一雙能夠展翅高飛的羽翼?梢,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之愛的重要性。當然,這些只是我們對父母之愛的感性認識,那么,我們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愛在我們成長之路上的作用呢?請看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一文。(從最熟悉的感悟入手,營造情境,有助于學生很快入文學習)
二、簡介作者,背景探尋。(多媒體展示)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并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課前發放有關資料,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為學習課文做準備)
三、速讀課文,篩選信息。
在預習的基礎上給學生5分鐘時間整體把握全文,自己嘗試編寫全文結構提綱。文章旨在告訴我們“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脫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他成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闡述這個問題的?(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找出關鍵語句;通過小組內部討論交流,能達成共識的小組內部解決,解決不了的,向老師請教。后教師予以點撥)
明確如下:(多媒體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愛的能力的發展。
成長過程:被人愛——愛別人——創造愛
第二部分(第4~7段):愛的對象的發展。(母親 父親)
現象:先理解母愛,再認識父愛
原因:母愛無條件,父愛有條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總結全文:構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快速閱讀,明確文章的思路,為下一步質疑做準備 )
四、深入研讀,質疑探究。
1、文章標題為什么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而不是“父母對孩子之間的愛” ?
明確: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把父愛、母愛上升到哲學高度來理性分析,即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讓學生從理論高度,重新認識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通過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提煉出了愛的價值,也喚起人們施與愛給別人,才能得到愛。
2、細讀第一部分內容,從文本中篩選信息,認識成長過程中人對愛的情感變化情況。
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對愛情感變化特征表(多媒體顯示)
年齡段
特征
剛出生階段(嬰兒期)
無愛的意識,不具備感受愛的能力
8歲以下(幼兒期)
有被愛的意識,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
8—10歲(童年期)
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成長期)
通過努力去喚起愛(克服自我中心階段)和學習愛別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成熟時期(成熟期)
愛別人,創造愛“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通過以上的閱讀歸納,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愛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無愛---被愛---有愛---創造愛。
3、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難的詞句,請提出來,大家互相探究解決。
。▽W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
4、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幾個有意義的問題,共同探究。
。ǘ嗝襟w展示題目)
、 母愛與父愛各有哪些特點?二者有何區別?母愛與父愛有哪些積極性與消極性?(引導學生尋找關鍵句)
明確:特點與區別:
母愛:無條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無法贏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從身體上和心理上給孩子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愛: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紀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
優缺點:
母愛:(優點:)偉大,為人所渴求。(缺點:)不需努力,無法贏得。
父愛:(優點:)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點:)必須努力獲取,否則會失去。
②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里?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前者是一種不成熟、幼稚的愛,后者則是成熟的愛。“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卑凑兆髡叩挠^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得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并不難,難的是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 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
、茏髡哒J為:“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而“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說父愛是有條件的,這兩個觀點你同意嗎?聯系實際,談談你的見解。(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深入研讀課文,旨在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體會表達。
通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題設置主要是幫助學生如何健康地成長,并能從父母之愛延伸為他愛,由小愛向大愛升華。)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談感受。可由剛入學時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母(聯系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后,有什么啟發,今后該怎么去做——父親節剛過,讓同學說說他們為父母所做的事——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敖o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六、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風風雨雨,大家已走過了十六七載了,在這中間,總有許多的愛包圍著大家,有來自你們父母的,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著去愛護和關心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溫馨時,我相信:這個時候的你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讓我們對所有關心和幫助我們的人大聲地說聲:“謝謝!”(《多媒體播放《感恩的心》)
2、弗羅姆教會我們愛的藝術,那么我們現在就學著去愛人,先從我們最親的人開始:給親愛的父母或家人寫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頭,或者直接讀給他們聽。
附:板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愛的能力的發展:被人愛——愛別人——創造愛
愛的對象的發展。(母親 父親)
構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
教學反思: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學設計 篇13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說教材地位特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隨筆的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人生等與自己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單元第二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一篇著名的隨筆。
二、 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論述類文本,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根據這些要求,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了解作者關于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能力目標:初步掌握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學會對生活現象進行哲學層次的思考。
情感目標: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自己的父母。進而敬畏生命,學會回饋社會。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四、 說教法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愛的格言、愛的故事、愛的歌曲。
2、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系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里搜集父母之愛的小事。
3、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形成自己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4、拓展課堂,結合《詩經》、《論語》中有關“孝論”的閱讀,開展“怎樣愛父母”的研究性學習。
五、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1、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2、在音樂的旋律在,講述汶川地震中的一個小故事。
救援人員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廢墟里,搜尋到了一位母親。她已經停止呼吸,卻至死保持著一個姿勢:雙手撐地,雙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壓得變形,卻依然努力拱著。救援人員見她已死去,轉身離開,但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來到這位母親跟前,將手費力伸進女人的跪姿之中,驚喜地大叫:“有孩子,還活著!”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個月大,被包在小被子里,在里氏8級的大地震中竟毫發未損,酣睡如初。隨行的醫生發現被子里有部手機,屏幕上顯示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假如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這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一則只有19個字的短信,刺痛了全中國人的眼睛,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則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的理論。文章按兒童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系,揭示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的力量的心理基礎。
三、 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 理清結構,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填寫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征表。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年齡段 特 征
剛出生階段
8歲以下
8~10歲
少年時期
成熟時期
年齡段 特 征
剛出生階段 無愛的意識
8歲以下 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 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 我愛,因為我被人愛
成熟時期 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
我們通過填寫表格發現,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過程來敘述母愛和父愛在構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課文1-3段是分析成長過程,4-8段是針對情感對象,9-10段總結全文。課文層層深入地闡明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性質以及發展變化。告訴我們,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從對以母親為中心的依附轉到對以父親為中心的依附,最終與他們分離,在自己心中擁有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世界,奠定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在理請了文章的結構后,我們就可以輕松地進入到“問題探究”的環節
2、 問題探究: [10頁] [11頁] [12頁] [13頁]這個環節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 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里?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樣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并不難,難的是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 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
③ 作者認為:“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這個觀點你同意嗎?為什么?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 文章指出“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說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聯系實際,談談你的見解。
這也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解題的角度同上一題。。
四、 課外拓展
結合《詩經》《論語》閱讀,開展對“怎樣愛父母”研究性學習。
一、《詩經》中的孝論
《楚茨》:“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閔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論語》中的孝論
《學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學而篇》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如何對父母 “行孝”,《詩經》《論語》中不乏真知灼見,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這些資源,并把它們提供給學生。 要求每4-5位學生組成一個研究性學習小組。并讓他們在“怎樣愛父母”這個話題中選擇合適的角度,在班級的范圍里做調查,并對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后指出“中學生該怎樣愛父母”,合作完成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