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樣》教學設計(通用8篇)
《我的五樣》教學設計 篇1
《我的五樣》教學設計
1、教材內容分析
本篇內容為蘇教版語文(必修)課本“向青春舉杯”專題第三層面“設計未來”最后一篇。聯系到前兩個層面對“知識”“能力”的側重,這一層面注重引導學生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從而實現語文課程“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作為本專題的收尾,必須作扎扎實實的模塊總結教學。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結合自我情感體驗,更深入地體會抉擇的痛苦;同時,學會傾聽別人發言,學會積極主動地交流、表達。
2、課時安排:一課時
3、教學過程設計
、挪襟E一:一邊閱讀課文第一段,一邊在自己經過思索后,寫出你認為對于你來講最重要的五樣。(發下有關這一步驟和下一步驟的測試紙,做完后支持學生珍藏。)
閱讀課文,看看畢淑敏選擇的五樣。再次寫下你的五樣,可以改動。
⑵步驟二:對照投影的表格速讀全文,首先填上第一列的內容。思考畢淑敏謝謝!這樣選擇。這是一次虛擬的選擇,實際上是作者對自我生命存在意義的追尋。接著再讀課文,依照課文順序,依次劃去你的五樣,并簡要寫出你放棄的理由。(這是本節課的核心問題,應分步加以解決,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情感上的取舍。)
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于畢淑敏) 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于你) 舍棄的順序 舍棄的理由
⑶小組交流。(主要就各自最寶貴的東西的選擇進行交流)
、热嘟涣鳌#ǜ餍〗M推薦1-2名代表就自己放棄的順序向全班交流,注意表達上的簡潔、清晰、有層次,其余同學在仔細傾聽后簡要評價)
。5)師生共同探討
師:作者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被要求最后只能保留一種時,作者給出的答案是我們事先沒有料到的筆。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我們如何理解作者的選擇,不,是抉擇?
生一:我覺得作者的選擇是有一個范圍的,在她的五樣中,水、陽光、空氣、鮮花都沒有筆重要,只有筆是她可以掌握并用來寫作的。
生二:我不同意你的觀點。難道在我們的心中,筆比父母還要重要?
生三:文章是說,在畢淑敏的心中,筆是最重要的,因為她是一個作家。
生四:作家也是人啊!
學生開始嘀咕,一時沒有人發言,有的同學把目光投向老師。
師:是啊,畢淑敏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啊,她謝謝!會拋開父母、孩子、愛人,拋開水、陽光、空氣、鮮花,卻單單選擇了筆呢?真的不合理?大家沒有什么合理的解釋了嗎?想想我們生活中了解的一些人的選擇,對比著看看;比如父母,比如某個為社會無私奉獻的人。
生五:老師,我認為作者說的是對她的工作,也就是寫作的熱愛;我們不也是經常聽大人說“事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嘛。
生六:我也是這么看的。即便有水、陽光、空氣、鮮花,但若不讓一個作家寫作了,那多么讓人難過!
生七(有點激動):是的,這就是她活著的意義!
老師表示鼓勵的點頭。
生八:的確如此,讓一個作家放棄寫作,那不是比要她的命還嚴重嗎?作家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通過寫作來實現她的價值。這才是她活著的意義!相比較而言,水、陽光、空氣、鮮花,哪怕親人,都比不上支撐她生命存在的筆了。
生九:怪不得作者說“人們在清醒地選擇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點,便像嬰兒一樣,單純而明朗了”。當她找到了生存的價值,那就是她活著的時候最重要的。
師:那么我們大家會怎么選擇呢?
一時沉寂,許多學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
師:請大家在課后嚴肅、深入的思考我們剛剛得到的這個問題?梢蚤喿x畢淑敏《每一只小狗都有一個目標》和讀本上的《讓我許個愿》(葉細細)和《我的精神家園》(王小波)兩篇課文。(下課。)
《我的五樣》教學設計 篇2
1.7《我的五樣》課文精解之重點段落賞析
1、老師出了題目——寫下“你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我拿著筆,面對一張白紙,周圍一下靜寂無聲。萬物好似壓縮成超市貨架上的物品,平鋪直敘擺在那里,等待你的手挑選。貨筐是那樣小而致密,世上的林林總總,只有五樣可以塞入。
賞析
“老師出了題目——寫下’你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由老師出的題目寫起,總領下文。又用“物品”“貨筐”兩個比喻修辭,形象地寫出了測試題的含義。貼切自然,使文章更鮮活生動。整個第一段交代了老師所出的題目。
2、
我偷著覷了一眼同學們的答案,不禁有些惶然。
有的人寫的是:“父母”。我頓時感到自己的不孝,是啊,對于我的生命來說,父母難道不是極為寶貴的因素嗎?且不說沒有他們哪來的我,就是一想到他們可能先我而去,等待我們的是生離死別,永無相見,心就極快的冰冷成坨。
有的人寫的是“孩子”。一看之下,我忐忑不安,甚至覺得自己負罪在身。那個幼小的生命,與我血脈相承,我怎能在關鍵的時刻,將他遺漏?
有的人寫的是“愛人”。我便更慚愧了。說真的,在剛才的抉擇過程中,幾乎將他忘了。或許在潛意識里,認為在未曾識得他之前,我的生命就已經存在許久。我們也曾有約,無論誰先走,剩下的那人都要一如既往地好好活著。既然當初不是同月同日生,將來也難得同月同日死,彼此已商定不是生命的必需,排名在外,也有幾分理由吧?
賞析
作者惶惶然是因為看到同學們的答案產生了對父母的不孝感,對孩子的負罪感和對丈夫的愧疚感。在文中是過渡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作者又用“父母難道不是極為寶貴的因素嗎?”這個反問句來強調自己沒有選擇“父母”而感到的不孝和惶然。實際上作者很巧妙地用這種方式表明了“父母”也是“生命中最寶貴的”因素。
作者又寫因為忘記了他們而感到“忐忑不安”和“慚愧”,事實上是作者從另一方面補充說明孩子和愛人在自己心目中同樣重要,表面上沒有選擇,但實際上已經選擇了,補充到了“最寶貴”的一列,這種方式非常巧妙。這一部分作者運用了類比手法,寫出了作者父母、孩子、愛人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同樣很重要。
3、
閉起眼睛一跺腳,我把“空氣”劃去了。
剎那間好象有一雙陰冷的鷹爪,絲絲入扣地扼住我的咽喉,頓覺手指發麻眼冒金星,心擂如鼓氣息摒窒……
我曾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冰山上攀援絕壁,被缺氧的滋味嚇破了膽。隔絕了空氣,生命便飄然而逝,成為一種哲學意義上的討論。
賞析
“閉起眼睛一跺腳”,“‘將’空氣劃去”以通過寫物的外部感受來刻畫人物心理,傳神地表達了心中那份不忍、無奈和無助。又寫作者感到“剎那間好象有一雙陰冷的鷹爪,絲絲入扣地扼住我的咽喉,頓覺手指發麻眼冒金星”,和自己體驗過的高山缺氧相類比,真實、準確、貼切地表現了對沒有空氣的極度驚恐。
4、
我安靜下來,突然發現周圍此時也很安靜。人們在清醒地選擇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點,便像嬰兒一般,單純而明朗了。
我細心收起自己的那張白紙,一如收起一張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終點,剩下的就是帆起槳落戰勝風暴的努力了。
賞析
一個人一旦清楚“我為何而生”后,一切就變得非常清晰而有意義。這里寫出了作者在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生命存在意義之后的釋然,用”像嬰兒一般”這個比喻寫出作者的輕松,靈魂深處異常的單純,“我”的生命里寫作是唯一不可以放棄的追求,對生命存在意義的明了甚至讓人有種不可抑制的興奮。
用“一如收起一張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終點,剩下的就是帆起槳落戰勝風暴的努力了”這個比喻告訴了讀者:“我”明白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創作后,就明白了“我”人生奮斗的方向和目標,既然“我”存在的意義在此,那就開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著狂風驟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筆奮力畫出一條有價值的生命航道,為社會奉獻出盡可能多的精神產品。
5、
依法辦了,將筆尖重重刺下。當鮮花被墨筆腰斬的那一刻,頓覺四周慘失顏色,猶如本世紀初葉的黑白默片。我攏攏頭發咬咬牙,對自己說,與剩下的四樣相比,帶有奢侈和浪漫情調的鮮花,在重要性上畢竟遜了一籌,舍就舍了吧。雖然花香不再,所幸生命大致完整。
賞析 又如“當鮮花被墨筆腰斬的那一刻,頓覺四周慘失顏色,猶如本世紀初葉的黑白默片!边@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很形象地說明了自己選擇放棄清麗絕倫的花朵的不舍和無奈的感情與心態。
《我的五樣》教學設計 篇3
《我的五樣》教學設計
公主嶺實驗中學 姜延宏
一、導入新課
面對人生,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莊子選擇了曳尾途中的逍遙自在的人生,孔子選擇了周游列國、大濟天下的人生道路。那么我們在千年之后會做出如何選擇呢,讓我們隨畢淑敏一道路走進《我的五樣》,去解這道人生的方程式。
解讀作品最好要知人論世,所謂知人論世就是了解作家以及其所處的時代,讓我們了解一下畢淑敏。
二、介紹作者(知人論世)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后,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現在,畢氏為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本文是畢淑敏新作《心靈7游戲》的第一篇。
三、理清全文結構(篩選、概括信息)
從一位內科醫生到一位文學大家,其中經過多少艱辛,恐怕只有作者自己才能體會得到,而本文給我們展示了作者的心路歷程,讓我們順著作者的思緒來理清一下全文的結構。全文45個自然段,分為四大部分。
一、 交待測試題目
二、 作者選擇的過程、原因和結果
首先,交待前三樣的選擇
其次,交待遷擇鮮花的原因
再次,寫選擇筆的原因
三、 寫作者舍棄的過程
四、 明確自己選擇的方向和目標
作者按取——舍——議來安排全文,文章雖長,但條理清晰。
五、研讀、探究
(一)、部分,作者為什么首先選取水、陽光和空氣?
明確:因為這是生命的要素,因為生命的存在是大前提。沒有生命,其它一切都沒有存在的意義。作者原來選取氣管和心臟是出于醫生的本能。而作者舍棄氣管和心臟是因為它們充滿了嚴謹的科學意味,這里可以有兩層含意。
一層、舍棄了生物意義存在。如果只維持生命意義的存在,人又與動物又有何異呢?可以說跟草木隨自然而榮,隨自然而枯又有何別呢?這一層是生物學上的存在,舍棄了它們就是舍棄了原生態的生存。
另一層、可以看出作者舍棄科學,追求筆的動力。體現作者由醫到文學的取向,這一點跟魯迅很像,只是所取的目標不同而已。
2、留下水、空氣、陽光后作者為何留下花
明確:作者把鮮花作為愛和美的象征,生命中如果沒有愛和美,那就會缺少繽紛色彩,人生就會單調乏味,世界會是一片蒼白,那么人類就會置身于無邊的荒漠。
3、選完四樣之后作者又做了些什么?
她看了其他同學答案,其他的同學選擇的是什么呢?是父母、孩子、丈夫。這實際上選擇的是親情。
4、看了別的同學的選擇后好的感受怎樣呢?
他是冰冷成坨,忐忑不安,這一心理描寫蘊含了作者的自責。這一處結構上起什么作用呢?是為下文選擇筆做鋪墊,同時尋下文選筆做襯托,親情是如此讓人難以割舍,可以看出筆的重要。
(二)、取完之后,老師讓學生們舍棄
1、者舍棄順序,概括作舍棄的原因。
作者首先去掉的是鮮花,因為鮮花相較于生命與寫作是處于相對不重要的位置。
其次去掉的是水,因為沒有水還可以堅持若干小時,“我”還可以寫作。再次去掉的是空氣,
因為只要有陽光的溫暖,“我”一樣可以寫作。當只剩下陽光和筆時作者最終選擇了筆,因為放棄了筆就是放棄“我”寫作的生命,就沒有了“我”的靈魂,也就真正沒有了“我”生命的存在。
2、者在舍棄的過程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被要求最后只能保留一種時,為什么作者給的答案的讀者先前沒有料到的筆?
明確:作者此時有著清醒的生命存在意義的思考,既然“我”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于寫作,那筆只能是“我”五樣中惟一的保留。如果放棄了筆而選擇了陽光,那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到處游走的僵尸。在畢淑敏看來,對于作家而言,再沒有什么比寫作更重要,因為作家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審視、思考社會和再現自己的審視和思考,一位作家放棄了筆,比讓他失去生命還要痛苦。
六、拓展、領悟
1、《我的五樣》一文想要告訴讀者 一個什么道理?
人的一生中寶貴的東西雖然很多,但最寶貴的東西只有一樣,它決定人生命存在的意義
2、不是每個人都要將筆看作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呢?為什么?
各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未必相同,因為這是由各人的家庭出身、興趣愛好、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社會經歷……所決定的。
3、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她們對人生所起的作用卻是共同的,試問,這個共同點是什么?
決定人生的奮斗方向,決定人生的意義。
4、“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如此重要,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進行論證,卻要繞這么大的圈子呢?
作者寫了一次虛擬的選擇和放棄的過程,輔以大量的心理權衡的刻畫,寫自己每一次選擇和放棄的原因,在比較和篩選的過程中凸現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凸現生命的重中之重。這既是對自身生命存在和生命意義的一次思考和選擇,也是對他人思考生命存在和生命意義的方式的一個啟發,能使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七、體味文章的藝術手法
1、選擇過程中,用得最多的描寫手法是什么?用這種描寫手法有什么作用?(要結合課文內容作具體分析。)
用得最多的是獨白式的心理描寫。其作用①真實地再現了作者的心路歷程,揭示出文章主旨。②逐層推進,一層一層將生命的最愛凸現。這個選擇過程實際上就是追問生命存在意義的形象注解過程。
2文多處用了襯托手法。用空氣、水、陽光對生命的寶貴襯托鮮花的可貴,生命固然重要,但沒有鮮花存在的生命會失去多大的光彩啊。用空氣、水、陽光、鮮花來襯托筆,前四樣東西固然寶貴,可它們和寫作的筆一比下來,都不是最寶貴的。用同學們寫的父母、孩子、愛人、足球、巧克力與自己想寫的筆作對比,在諸多的忍痛割舍后,還是強調了自己對筆鐘愛的理由。
3、大量運用比喻,把心理感受展現的形象而又具體。如人們在清醒地選擇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點,便像嬰兒一樣,單純而明朗了”?形象地寫出了作者在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之后的釋然,這讓作者感到輕松,靈魂深處異常單純
八、感悟人生
作者在生命、美、親情和事業中選擇,作者選擇了筆也就選擇了事業。那么我們從作者身上獲取的精神是什么呢?
那就是為自己衷愛的事業執著而不懈的奮斗,我們不會像陶淵明那樣,飲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也不應像赤壁賦中描繪的那樣飄飄乎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而應像孔子那樣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而應像孟子那樣為目標舍生而取義,像裴多菲那樣,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結束語
生命是一首歌,生命是一支曲,生命是一條河,它給我們無限的希望與遐想,愿我們每位同學都選擇好自己的人生目標,繪制出壯麗的人生。
《我的五樣》教學設計 篇4
我的五樣
一、教學目的
1.濃縮內容,理清思路。
2.品味課文獨白式的心理描寫,體會作者豐富獨特的思想內涵。
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學會珍藏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二、教學重點
品位課文獨白式的心理描寫,體會作者豐富獨特的思想內涵。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學會珍藏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四、教學方法
讀:學會略讀課文,理清全文思路。
品:品味描寫的精妙,體會作者思想的獨到。
思:聯系自身實際,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該是什么。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和大家做一個心理游戲,請大家按照要求完成以下問題:
1、請寫出你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并說明理由。
2、請依次劃去這“五樣東西”中相對不重要的四樣,并說明理由。
這雖是一次虛擬的選擇,卻是我們對自我生命存在意義的一次深入思考,面對這一問題,你是如何作答的呢?也許你很果斷,也許你很躊躇,也許你從未考慮過,不知從何說起。沒關系,先讓我們來借鑒和慰家幌倫骷冶鮮緱粼凇段業奈逖分械難≡窈腿∩嵐傘?/div>
二、略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問題一:快速略讀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寫“選”,哪些段落寫“棄”?
學情估計:a.“留”的內容歸納不易出錯,可能有第1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兩種說法。b.因為快速略讀的原因,可能很多學生憑經驗會認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棄”的內容。
應對辦法:a.明確第17自然段是過渡段,即“留”的內容是第1—16/17自然段。b.明確第40段是寫“棄”的最后一段。即“棄”的內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問題二:模仿以“留”、“棄”概括課文內容的方式,用一個字概括第41—45自然段的內容。
學情估計:a.能力強的學生容易觸類旁通,但不一定準;b.課文內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強的學生可能不會說或會說錯。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應對辦法: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從表達方式上思考,容易想到“感想/感慨、抒情/議論”等概念,從而概括成“感”或“議”。
三、瀏覽全文,在整體感知基礎上理清課文思路
問題三:請從內容角度理清本文思路。
學情估計:因為前面整體感知中的概括,這個問題只是對已有學習成果簡單的歸納過程,應該不難。
明確:課文以時間順序,按“留”→“棄”→“議”的思路展開全文。
問題四:請從表達方式角度理清文章思路。
學情估計:如果缺乏幾種基本表達方式的常識,這項工作可能會讓學生感到棘手。
應對辦法:a.簡要補充五種基本的表達方式。b.提示“留”→“棄”→“議”中“議”已經說出了一種表達方式,只要整體考慮“留”“棄”的內容所用的表達方式即可。
明確:先記敘描寫“留”和“棄”的全過程,后對此過程進行抒情議論。
四、精讀課文,品味心理描寫,體會思想感情
問題五:仔細閱讀全文,畫出你最感動、最欣賞的心理描寫句子,并說說你欣賞和感動的理由。
學情估計:a.能畫出精彩的描寫句。b.精彩之處有的學生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有的學生能言傳,但說不出那種精妙之處。
應對方法:a.引導學生從主觀上談感受。b.告訴學生從客觀分析修辭,體會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例如:第24、25、30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形象的比喻來描寫心理。
問題六:從這些心理描寫中,談談你對本文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學情估計:本文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豐富而獨特,把握局部不難,把握整體就不易了。
應對辦法:a.抓第41—45這些自然段,因為其中多次談到“生命”。b.抓本文的核心問題“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
明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生命的熱愛。
總結課文:
畢淑敏在這篇文章中,從作為醫生、身為女性以及作為作家三個方面對自己的生命呈現方式進行了一次靈魂拷問。
作為醫生,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作者只需片刻的思索,就本能地選擇了“空氣、水、太陽”,的確是“飄著藥品的味道”,但這決非僅僅是出自“嚴謹的科學意識”,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理解為作者作為醫生的生命情結。畢淑敏曾經在被視為“生命禁區”的昆侖山上用最原始的徒步穿越方式進行野營拉練,撿回了一條年輕的生命。文本中當“老師”要求舍棄時有這樣的表述:“我曾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冰山上攀緣絕壁,被缺氧的滋味嚇破了膽!边@在她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中篇小說《昆侖殤》中有非常精彩的描繪。20年后,拿起筆開始寫作的她,怎能忘記得了“空氣、水、太陽”對于生命的重要性!作者對生命中最為寶貴的東西的思考,首先是從職業醫生的角度,與其說是“充滿了嚴謹的科學意識”,毋寧理解為作者20多年醫生生涯中對生命存在形式的思考和認定。
身為女性,畢淑敏選擇了鮮花,這不僅僅是字面意思上的鮮花。它包含了一定的象征性——“象征著生活的美好和短暫的艱難”。在許許多多的鮮花中作者從女性的獨特視角出發,“我愿有一束美麗的玫瑰,陪伴我到天涯”,愛情、美好,艱難、曲折……生活中的一切真真切切的東西,才是生命的全部。
作為作家,作者選擇了筆,這是作者的一份心靈告白,是作者在京城內科主治醫師與作家之間的慎重抉擇過程。作家的生命存在意義與方式的拷問是畢淑敏選擇“筆”和最終保留之的根本用意,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對自己的人生未來的又一次設計或重新確認。
五、設身處地,思索人生
問題七:由以上學習我們可知,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一定是你的真愛,請再次確認一下你的五樣,然后再逐一舍棄其他四樣,只留一樣。
問題八:結合當時的心理和自我的生活體驗,表述選擇和放棄的理由和感受。
學情估計:a.有課文內容的幫助和自身實踐和體驗,或多或少、或好或差都能講。b.大部分學生的表達可能存在條理問題或不夠形象問題。
應對辦法:a.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多重身份(如作為學生、身為子女、未來的公民等)角度規劃青春,設計自己的未來。b.集中精力談好一種感受。c、學用修辭使抽象變具體、平淡變生動。
教師小結:(引導學生思索人生)
相信經過剛才痛苦而艱難的選擇,同學們生命中最初的重中之重已簡潔而挺拔地凸現出來了。請記。喝松荒軗碛惺郎系囊磺校谟邢薜恼洳刂,你的選擇就是你生命意志的支點。請讓我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作為本課的結束語。
六、作業
以“我也有五樣”為題寫一篇文章,注意“選”與“棄”過程中的心理描寫。
《我的五樣》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通過品讀,用心體會、學會珍藏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2、通過活動,認識自我,思考未來,與自我心靈對話。
3、通過斟酌,細心領悟散文語言耐人尋味的詞句美。
【學習重點】
1、 品讀課文獨白式的心理描寫,體會作者豐富獨特的思想內涵,感悟熱播生的意義。
2、理解文中含義豐富的句子。
【學法指津】
1、在研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活動,走進心靈,學會與心靈的對話。
2、襯托和對比的寫法。
【資料鏈接】
走近作家:畢淑敏,女,祖籍山東,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寧,長在北京,就讀于北京外語學院附屬學校。17歲赴西藏阿里地區當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隊服役XX年。歷任衛生員、軍醫,1980年轉業回北京。國家一級作家,1987年開始共發表作品200余萬字,代表作有《紅磨坊 》 <昆侖殤 》。
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后,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畢淑敏經典語錄
1、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常常在暗淡中降臨,困難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映的一個眼神。
2、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3、生總是有災難。其實大多數人早已練就了對災難的從容,我們只是還沒有學會災難間隙的快活。我們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覺苦難,我們太忽視提醒幸福。請從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嗎?
4、閱讀是一種精神的按摩。當合上書的時候,你一下子蒼老又頓時年輕。菲薄的紙頁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靈魂和它發生共振,為精神增添了新的鈣質。
5、尷尬其實是人生經常遭遇到的一種狀態,它有個小小的規律,你越是害怕它,它就越張牙舞爪,讓你不知所措。如果你坦然處之,心想人非完人,誰都有出糗的時刻,它也就泄了氣,...
6、自卑出現了并不可怕,只要把自卑擺到桌面上來,找出自卑的原因和表現,從容面對,自卑就成了一只紙老虎,一戳就破了。
【自主學習】
一、基礎積累
1、據漢字寫拼音或據拼音寫漢字
斟酌( ) bānlán( ) 雛( )形 妥帖( ) 甄( )別
纖( )巧 絢( )爛 覷( )了一眼 tǎntè ( )不安
思忖( ) 墓zhǒng( ) 商què( ) 屏窒( ) 不啻( )
犄( )角 四肢百hái( ) 濡( )養
2、下列各句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a開始,人家送禮他都不收,時間長了,他就認為是小事一樁,犯不著太認真,也就不以為然了。
b我們把當事人抓了起來,這個案子自然會水落石出。
c發展生產力是當前首當其沖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d各種花卉,爭奇斗研;若用國色天香來形容,實不為過。
3、仿照下列句子,另選他物,續寫一個句子。
絢爛有刺的鮮花,象征著生活的美好和短暫的艱辛,我愿有一束美麗的玫瑰,陪伴我到天涯。
。
二、整體把握
1、閱讀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選擇的順序) 舍棄的順序 舍棄的理由 舍棄時作者的心情
提示:閱讀時,要能夠分清作者對其余四樣東西的舍棄順序,并用心體會其中的理由。
2、《我的五樣》一文采用襯托和對比的手法,分析他們的作用。
(1)用空氣、水、陽光對生命的寶貴襯托鮮花的可貴,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空氣、水、陽光、鮮花來襯托筆,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同學們寫的父母、孩子、愛人與自己想的筆對比,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
三、文本研習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
①這種充滿痛苦和抉擇的測驗,像一個漸漸縮窄的閘門,將激越的水流凝聚成最后的能量,沖刷著我們的紛繁的取向。當那通道變得 、萬夫莫開之時,生命的重中之重,就簡潔而挺拔地凸現了。
②感謝這一過程,讓我清晰地得知什么是我生命中的真愛——就是我手中的這一支筆啊。它噗噗跳動著,擊打著我的掌心,猶如我的另一顆心臟,推動我的一腔熱血四肢百骸。
③我安靜下來,突然發現周圍此時也很安靜。人們在清醒地選擇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點,便像嬰兒一樣,單純而明朗了。
④我細心收起自己的那張白紙,一如收起一張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終點,剩下的就是帆起漿落戰勝風暴的努力了
。1)段①中橫線處的句子是出自李白《蜀道難》中的一個名句,請補寫出這個句子。
,萬夫莫開。
。2)段②“它噗噗跳動著”中的“它”指什么?為什么說是“噗噗跳動著”?
答:
。3)段③中作者說“人們在清醒地選擇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點,便像嬰兒一樣,單純而明朗了”,抓住句中“支點”、“單純”、“明朗”三個關鍵詞語,具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
(4)段④“我細心收起自己的那張白紙,一如收起一張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終點,剩下的就是帆起漿落戰勝風暴的努力了”,這句話表明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答:
四、自主質疑
五、小組點評
六、教師點撥
【鞏固提高】
與心靈對話活動設計:
畢淑敏生命的意義是努力創作,為人類奉獻更多精神產品;馬克思生命意義是:為人類幸福而獻身;保爾生命的意義是人類的解放事業奮斗終身。同學們,你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寫出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按順序依次畫去,并簡要寫出放棄的理由。
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ㄟx擇的順序) 舍棄的順序 舍棄的理由 舍棄時你的心情
【總結反思】
【分層作業】
閱讀“精神的三間小屋-畢淑敏”,完成文后1-4題:
面對那句——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博大的名言,自慚自穢。我們難以擁有那樣雄渾的襟懷,不知累積至那種廣袤,需如何積攢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國古話--宰相肚里能撐船,也讓我們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也許因為我們不過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懷有效仿的渴望,也終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寬宥了自己。
兩句關于人的心靈的描述,不約而同地使用了空間的概念。人的肢體活動,需要空間。人的心靈活動,也需要空間。那容心之所,該有怎樣的面積和布置?
人們常常說,安居才能樂業。如今的城里人一見面,就問,你是住兩居室還是三居室?……喔,兩居室窄巴點,三居室雖說并不富余,也算小康了。
身體活動的空間是可以計量的,心靈活動的疆域,是否也可有個基本達標的數值?
有一顆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輸得出力量。于是,宜選月冷風清竹木瀟瀟之處,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間小屋。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和恨。對父母的尊愛,對伴侶的情愛,對子女的疼愛,對朋友的關愛,對萬物的慈愛,對生命的珍愛……對丑惡的仇恨,對污濁的厭煩,對虛偽的憎惡,對卑劣的蔑視……這些復雜而對立的情感,林林總總,會將這間小屋擠得滿滿,間不容發。你的一生,經歷過的所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彷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樂器,鋪陳在精神小屋的幾案上,一任歲月飄逝。在某一個金戈鐵血之夜,它們會無師自通,與天地呼應,錚錚作響。假若愛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溫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紅色的鯉魚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氣。假如恨比愛多,小屋就陰風慘慘,厲鬼出沒,你的精神悲戚壓抑,形銷骨立。如果想重溫祥和,就得凈手焚香,灑掃庭除。銷毀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讓一束圣潔的陽光,從天窗灑入。
無論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詐,請依然相信人類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個百分點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們的精神空間時,給愛留下足夠的容量。
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
一個人從二十五歲開始做工,直到六十歲退休,他要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整整三十五年的時光。按一日工作八小時,一周工作五天,每年就要為你的職業付出兩千個小時。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七萬個小時。在這個龐大的數字面前,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始于驚駭終于沉思。假如你所從事的工作,是你的愛好,這七萬個小時,將是怎樣快活和充滿創意的時光!假如你不喜歡它,漫長的七萬個小時,足以讓花容磨損日月無光,每一天都如同穿著淋濕的襯衣,針芒在身。
我不曉得一下子就找對了行業的人,能占多大比例?從大多數人談到工作時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計這樣的幸運兒不多。不要輕覷了事業對精神的濡養或反之的腐蝕作用,它以深遠的力度和廣度,挾持著我們的精神,以成為它麾下持久的人質。
適合你的事業,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這不但是因為相宜的事業,并非像雨后白樺林中的菌子一樣,俯拾即是,而且因為我們對自身的認識,也是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難預知,將在十八歲還是四十歲甚至更滄桑的時分,才真正觸摸到傾心的愛好。當我們太年輕的時候,因為尚無法真正獨立,受種種條件的制約,那附著在事業外殼上的金錢地位,或是其他顯赫的光環,也許會灼晃了我們的眼睛。當我們有了足夠的定力,將事業之外的贅生物一一剝除,露出它單純可愛的本質時,可能已耗費半生。然費時彌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進你所愛好的事業。否則,鳩占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我們的事業,是我們的田野。我們背負著它,播種著,耕耘著,收獲著,欣喜地走向生命的遠方。規劃自己的事業生涯,使事業和人生,呈現繽紛和諧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間精神小屋堅固優雅的要訣。
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
這好像是一個怪異的說法。我們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著自己,又住著誰呢?
可它又確是我們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誤--在我們的小屋里,住著所有我們認識的人,惟獨沒有我們自己。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他人思想汽車馳騁的高速公路,卻不給自己的思維,留下一條細細的羊腸小道。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搜羅最新信息網絡八面來風的集裝箱,卻不給自己的發現,留下一個小小的儲藏盒。我們說出的話,無論聲音多么嘹亮,都是別的喉嚨嘟嚷過的。我們發表的意見,無論多么周全,都是別的手指圈劃過的。我們把世界萬物保管得很好,偏偏弄丟了開啟自己的鑰匙。在自己獨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經生存的證據。
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精神的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風中就悄無聲息地坍塌了。它紙糊的墻壁化為灰燼,白雪的頂棚變作泥濘,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澤,江米紙的窗欞破裂,露出慘淡而真實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獨地在風雨中飄零。
三間小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棲息地,是智慧生靈的義務,每人都有如此的權利。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我們可以不永恒,但我們真誠。
當我們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之后,不妨擴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們的精神大廈,開拓我們的精神曠野。因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遼闊啊。
1、 作者開頭為什么從兩句名言寫起?
2、對于我們生活中的愛與恨,作者是什么態度?
3、“鳩占鵲巢,李代桃僵,那屋內必是雞飛狗跳,不得安寧!边@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4、本文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什么?試結合例句作簡要分析。
《我的五樣》學案參答:
【基礎積累】
1、略 2、b 3、蔥蘢的柔弱的野草,象征著生命的蓬勃和短暫的沉寂,我愿有一方如茵的無望我,伴隨我走四方。
【整體把握】
1、
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ㄟx擇的順序) 舍棄的順序 舍棄的理由 舍棄時作者的心情
空氣 第三 生命的哲學意義 愁腸白結
水 第二 沒有水可以堅持生存 痛楚
陽光 第四 孤獨寂寞百無聊賴的生命的存在沒有意義 肝腸寸斷
鮮花 第一 缺少鮮花,生命大致完整 無奈
筆 保留
2、(1)生命要素固然重要,但沒有鮮花存在的生命將會失去更多的光彩。(2)筆在生命中的中的重要性。(3)自己對筆的鐘愛的理由。
【鞏固提高】略
【文本研習】1、 一夫當關
2、它”指 筆。原因是說它“噗噗跳動著”是因為把它比作了“另一顆心臟”。形象地寫出自己在明確人生奮斗目標后追求不止、奮斗不息的生命狀態。
3、 在明確生命意義和人生選擇(“支點”)之后的一種指向單一(“單純”)、方向清晰(“明朗”)的人生境界:把我的一生交給創作。
4、表明作者決心在有著狂風驟雨的生活里用自己的筆奮力劃出一條有價值的生命航道,為社會奉獻出盡可能多的寶貴的精神產品。
【分層作業】
1、從兩句名言寫起,為下文寫人需要修建精神的三間小屋做好鋪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2、作者主張,“讓一束圣潔的陽光,從天窗灑入”,即心靈充滿愛,人才能永遠快樂。
3、沒有事業,充實的精神世界必然被其他雜亂的東西填滿,人就不會快樂和高尚。
4、本文語言的最大特點是善用比喻,說明道理淺顯通俗,讓人很容易理解。如表現林林總總的復雜感情對人的影響時,用了“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樂器,鋪陳在精神小屋的幾案上,一任歲月飄逝,在某一個金戈鐵血之夜,它們會無師自通,與天地呼應,錚錚作響”的比喻,非常形象。還有,“我們把自己的頭腦,變成搜羅最新信息網絡八面來風的集裝箱,卻不給自己的發現留下一個小小的儲藏盒”形象地表現了沒有自己的精神的可悲。
《我的五樣》教學設計 篇6
山東濟南市七中 戴兵
[教學目的]
1.濃縮內容,理清思路。
2.品味課文獨白式的心理描寫,體會作者豐富獨特的思想內涵。
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學會珍藏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教學重點]
品位課文獨白式的心理描寫,體會作者豐富獨特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學會珍藏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讀:學會略讀課文,理清全文思路
品:品味描寫的精妙,體會作者思想的獨到。
第二課時:思:聯系自身實際,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該是什么?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如果老師出個題目——說出你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以及這五樣東西中最寶貴的一樣東西。你該如何回答呢?也許你很果斷,也許你很躊躇,也許你從未考慮過,不知從何說起。沒關系,先讓我們來借鑒和參考一下作家畢淑敏在《我的五樣》中的選擇和取舍吧。
二、略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快速略讀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寫“選”,哪些段落寫“棄”?
2.學生回答。
學情估計:a.“留”的內容歸納不易出錯,可能有第1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兩種說法。b.因為快速略讀的原因,可能很多學生憑經驗會認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棄”的內容。
應對辦法:a.明確第17自然段是過渡段,即“留”的內容是第1—16/17自然段。b.明確第40段是寫“棄”的最后一段。即“棄”的內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3.模仿以“留”、“棄”概括課文內容的方式,用一個字概括第41—45自然段的內容。
4.學生回答。
學生估計:a.能力強的學生容易觸類旁通,但不一定準;b.課文內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強的學生可能不會說或會說錯。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應對辦法: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從表達方式上思考,容易想到“感想/感慨、抒情/議論”等概念,從而概括成“感”或“議”。
三、瀏覽全文,在整體感知基礎上理清課文思路
1.從內容上理清文章思路
學情估計:因為前面整體感知中的概括,這個問題只是對已有學習成果簡單的歸納過程,應該不難:課文以時間順序按“留”→“棄”→“議”的思路展開全文。
2.從表達方式上理清文章思路
學情估計:如果缺乏幾種基本表達方式的常識,這項工作可能會讓學生感到棘手。
教師應對方法:a.簡要補充五種基本的表達方式。b.提示“留”→“棄”→“議”中“議”已經說出了一種表達方式,只要整體考慮“留”“棄”的內容所用的表達方式即可。
明確:先敘述描寫“留”和“棄”的全過程,后對此過程進行抒情議論。
四、精讀課文,品味心理描寫,體會思想感情
1.仔細閱讀全文,畫出最讓你欣賞、最讓你感動的心理描寫句子。并說說你欣賞和感動的理由,同桌間可互相交流。
2.學生回答:
學情估計:a.能畫出精彩的描寫句。b.精彩之處有的學生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有的學生能言傳,但傳不說那種精妙之處。
教師應對方法:a.引導學生從主觀上談感受。b.告訴學生從客觀分析修辭,體會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例如:第24、25、30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形象的比喻來描寫心理。
3.從這些心理描寫中,談談你對本文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4.學生回答
學情估計:本文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豐富而獨特,把握局部不難,整體把握、全局把握就不易了。
教師應對辦法:a.抓第41—45這些自然段,因為其中多次談到“生命”。b.抓本文的核心問題“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
明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生命的熱愛。
第二課時
五、設身處地,思索人生
1.在紙上寫出你生命中的五樣,然后逐一舍棄其他四樣,只留一樣。
2.結合當時的心理和自我的生活體驗,表述選擇和放棄的理由和感受。
學情估計:a.有課文內容的幫助和自身實踐和體驗,或多或少、或好或差都能講。b.大部分學生的表達可能存在條理問題或不夠形象問題。
應對辦法:a.集中精力談好一種感受。b.學用修辭使抽象變具體、平淡變生動。
3.教師小結:引導學生思索人生
相信經過剛才痛苦而艱難的選擇,同學們生命中最初的重中之重已簡潔而挺拔地凸現出來了。請記。喝松荒軗碛惺郎系囊磺,在有限的珍藏中,你的選擇就是你生命意志的支點。請讓我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作為本課的結束語。
六、作業
以“我也有五樣”為題寫一篇文章,注意“選”與“棄”過程中的心理描寫。
《我的五樣》教學設計 篇7
執教:高家風 教材: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課本與讀本
上課,師生問好。(投影孟子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學生在卡片上抄名言。
師:同學們,孟子在批評怎樣的讀書態度,倡導怎樣的讀書方法?現在,讓我們學習讀本上的《站著讀與跪著讀》,來回答這一問題。(投影課題)
師:請同學們按照要求閱讀課文,制作卡片。(投影問題一:文中哪些人是“站著讀”的?結合這些例子概括“站著讀”的內涵,寫在卡片上。)
學生讀書,勾畫,制作卡片。師巡回指導。
師:完成了吧。請同學讀讀自己的概括。
生1:敢于批評孔子,指出杜甫詩歌中庸俗淺陋的一面,對有的詩歌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
生2:能夠自主獨立思考,不迷信老師,有自己獨到見解。
師:同學們,概括要注意方法。你們讀讀“問題一”,看看有沒有啟發?
生3:“問題一”提示了概括的步驟和方法,就是先找出“站著讀”的人和事,然后根據這些人和事各有側重地概括。
師:很好。那么,你說說剛才兩個同學概括中的不足。
生3:第一個同學不是概括,而是列舉事例;第二個同學概括得不準確,比如“不迷信老師”在文中找不到依據。
師:你能按你說的方法進行準確概括嗎?
生3:文中先舉嵇康、李卓吾、王充對孔子的懷疑追難,可概括為“質疑問難”。然后舉的是王遵巖等五人對杜甫兩首詩的評價,評價吹捧當官的兩個兒子的《徐卿二子歌》是吹捧過頭了,表明這樣偉大的詩人,也有庸俗淺陋的一面,倡導全面看待作者,客觀評價詩人;對《杜鵑》評價各不相同,(師問:“怎么不同?具體說說。)邵子湘認為其“古拙”、“不害大家”(師:“不害大家”怎么理解?)不影響他作為大詩人。評價是不褒不貶;宋牧仲是貶;王遵巖也是貶,(師:怎么貶的?)“不可為訓”就是不能作為學習的榜樣;王阮亭是褒。這個例子強調要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師:謝謝,你很會概括,你給同學做了示范。請大家快速整理,然后交流。
生4:“站著讀”要求讀者與作者平等,全面看待作者,客觀評價作者,敢于質疑問難,善于獨立思考,重在形成獨特見解。
師:很好。但是,我不明白,你根據什么概括出“與作者平等”的內涵?
生4:文章前3節把讀書比做談話,“跪著讀”就像和圣人談話,有一種壓迫感;“站著讀”就像和朋友談話,因為地位平等而暢所欲言。可見,“站著讀”首先要求讀者與作者平等。
課堂響起一片掌聲。
師:你真會讀書,概括得真好!可是,你敢“站著讀”嗎?你認為作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應該怎樣“站著讀”?
生4:我敢!我認為,我們學語文要獨立思考,敢于懷疑,不迷信書本,不迷信作者,不迷信參考資料。
師:也敢懷疑我嗎?
生4:也敢。
師:我很欣賞你。大家敢“站著讀”嗎?(全班大聲說:敢。┠敲,我們就進行嘗試,請大家“站著讀”畢淑敏的《我的五樣》,是褒是貶,獨立思考。
學生讀課文,思考,書寫。
師:同學們,你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又認真思考了,不少同學寫下了自己的見解。下面按學習小組交流,3號同學負責組織。
小組交流,較熱烈。
師:討論很熱烈,看來大家都有自己的發現。現在全班交流,讓我們一起分享你發現的幸福。
生5:我認為作者先舍棄空氣,后舍棄陽光是不明智的。因為沒有陽光,生命不會馬上消失;而沒有空氣,人就活不多久。
師:言之有理。
生6:我認為作者的選擇不合情理。她寧愿選擇鮮花,也不選擇父母、孩子或愛人,真叫人不可思議。我幸虧不是她的女兒。
師:這樣說來,我也該慶幸不是她的愛人了。你再看看32頁第一節,她這樣選擇的標準是什么?
生6:是“情感上的真愛”。我就更不理解了,難道親人不算“真愛”嗎?
生7:我認為作者不是選擇具體的花,而是表明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6:難道美好生活不應該有親情嗎?
熱烈鼓掌。
生8:我也不理解作者的選擇。我讀過畢淑敏不少文章,都很有情感,很溫馨,而這篇給我的感覺是感情虛假,我想,作者這樣寫,也許有其原因吧。
師:你認為什么原因?
生8:比如為后文的舍棄著想,如果選擇親人,后面舍棄時總不好舍去親人吧,不舍去親人,又怎能最后保留“筆”呢?不保留“筆”,又怎能充分表現她的事業追求呢?不表現其事業追求,寫這篇文章的價值何在?
一片掌聲。
師:你的思維如此敏捷和嚴密,表達得如此完美,真讓老師為你自豪。
生9:我認為文章寫得很好,因為作者的選擇很有個性,突出她的事業追求。作者是作家,“筆”是自己的最愛,就像宋祖英最愛嗓子、劉翔最愛雙腿一樣。
師:那么,你的最愛是什么?
生9:我還沒有想。
生10:我覺得作者寫作時,思維有些混亂。(師:噢?怎么混亂?)作者一會選自然,一會選器官,一會選工具,好像沒有標準。
生11:血管、心臟只是想了,而沒選。
師:同意說作者思維混亂的舉手。(多數舉手)不少。到底混亂不?請同學比較一下。
老師板書三個短語: 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維持生命最必需的東西
構成生命最主要的部件
學生思考交流。
生10:我明白了,“維持生命最必需的東西”指陽光、空氣、水等,每個人都一樣,不需要選擇;“構成生命最主要的部件”指血管、心臟等,也不需要選擇;只有“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因個人事業情感追求不同而不同,文章要寫的正是這方面的選擇,如筆、親人、足球等,而不能寫陽光、血管之類。所以,剛才我說的思維混亂是作者審題不清造成的。
一片掌聲。
師:我非常激動,你們真的站起來了。我也忍不住想發言,說說個人的看法,參與課堂討論。我初讀課文,覺得寫得不錯,仔細研究,也發現作者審題不準,情感虛假,那么,一個著名作家為什么會這樣?我想,她只是為了表現自己的事業追求而設計這篇文章,而不是有了這樣的生活經歷后寫了文章。這叫“主題先行”,不值得提倡。這樣說來,本文如果不“站著讀”,不發現問題,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站著讀”,其作為課文的價值又會以另一種形式體現出來。當然,我們應該按照“站著讀”的要求那樣,全面看待作者,繼續讀她的優秀作品。
師:快下課了,同學們還有發現,請課后繼續交流吧。這節課我們進行“站著讀”嘗試,同學們的獨立思考,獨特見解真讓老師驕傲。相信今后,大家堅持“站著讀”,平等地與作者對話,與作品對話,與老師對話,你們的語文學習會擁有一片更廣闊的天地。最后,我送給大家三句名言,你們看看有不同意見嗎?
投影:站著的人,總比跪著的人海拔要高。
站著讀書,總比跪著讀書視野要開闊。
同學們,站著讀書吧,你才能成為真正的巨人!
部分學生:我不同意第一句。
師:為什么?
學生:太絕對了。
師:太好了,你們正在站起來。下課!
《我的五樣》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濃縮內容,理清思路。
2.品味課文獨白式的心理描寫,體會作者豐富獨特的思想內涵。
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學會珍藏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教學重點]
品位課文獨白式的心理描寫,體會作者豐富獨特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學會珍藏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
[教學方法]
讀:學會略讀課文,理清全文思路。
品:品味描寫的精妙,體會作者思想的獨到。
思:聯系自身實際,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該是什么?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和大家做一個心理游戲,請大家按照要求完成以下問題:
1、請寫出你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并說明理由。
2、請依次劃去這“五樣東西”中相對不重要的四樣,并說明理由。
過渡:這雖是一次虛擬的選擇,卻是我們對自我生命存在意義的一次深入思考,面對這一問題,也許你很果斷,也許你很躊躇,也許你從未考慮過,不知從何說起。沒關系,先讓我們來借鑒和參考一下作家畢淑敏在《我的五樣》中的選擇和取舍吧。
二、略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快速略讀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寫“選”,哪些段落寫“棄”?
明確:a.第17自然段是過渡段,即“留”的內容是第1—16/17自然段。b.明確第40段是寫“棄”的最后一段。即“棄”的內容是第16/17—40自然段2.學生回答。
2.模仿以“留”、“棄”概括課文內容的方式,用一個字概括第41—45自然段的內容。
明確: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從表達方式上思考,容易想到“感想/感慨、抒情/議論”等概念,從而概括成“感”或“議”。
3.作者為什么首先選擇水、陽光和空氣作為生命存在的三個要素?
明確:因為生命的存在是個大前提,沒有生命,其他一切都沒有存在的可能。
4.作者為什么選擇了鮮花?
明確:因為鮮花代表著愛和美好。生命中如果沒有了愛,那生命還有什么值得珍惜的東西呢?
6.根據作者舍棄的順序概括出逐步舍棄各種東西的理由。
明確:作者首先去掉的是鮮花,因為鮮花相較于生命與寫作是處于相對不重要的位置。其次去掉的是水,因為沒有水還可以堅持若干小時,“我”還可以寫作。再次去掉的是空氣,因為只要有陽光的溫暖,“我”一樣可以寫作。當只剩下陽光和筆時作者最終選擇了筆,因為放棄了筆就是放棄“我”寫作的生命,就沒有了“我”的靈魂,也就真正沒有了“我”生命的存在。
7.作者在舍棄的過程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被要求最后只能保留一種時,為什么作者給的答案的讀者先前沒有料到的筆?
明確:作者此時有著清醒的生命存在意義的思考,既然“我”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于寫作,那筆只能是“我”五樣中惟一的保留。如果放棄了筆而選擇了陽光,那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到處游走的僵尸。在畢淑敏看來,多作家而言,再沒有什么比寫作更重要,因為作家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審視、思考社會和再現自己的審視和思考,一位作家放棄了筆,比讓他失去生命還要痛苦。
8.作者在文中說“人們在清醒的選擇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點,便像嬰兒一樣,單純而明朗了”,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明確:一個人一旦清楚“我為何而生”后,一切變得非常清晰而有意義。這是作者在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生命存在意義后的釋然,這讓作者感到輕松,靈魂深處異常單純,“我”的生命里寫作是惟一不可以放棄的追求,對生命存在意義的這種清晰的答案甚至讓人有種不可抑制的興奮。
9.作者還在文中說:“我細心地收起自己的那張白紙,一如收起一張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終點,剩下的就是帆起槳落戰勝風暴的努力了!比绾卫斫猓
明確:“我”明白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創作后,就明白了“我”人生奮斗的方向和目標,既然“我”存在的意義如此,那就開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著狂風驟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筆奮力畫出一條有價值的生命航道,為社會奉獻出盡可能多的寶貴精神產品。
三、修辭手法的運用
襯托、對比手法的運用。用空氣、水、陽光對生命的寶貴襯托鮮花的可貴,生命固然重要,但沒有鮮花存在的生命會失去多少光彩。用空氣、水、陽光、鮮花來襯托筆,前四樣東西固然寶貴,可它們和寫作的筆一比,都不是最寶貴的。用同學們寫的父母、孩子、愛人與自己想寫的筆作對比,在諸多的忍痛割舍后,還是強調了自己對筆鐘愛的理由。(寫法上逐層推進)
比喻手法的運用。比喻運用妥帖。如:“萬物好似壓縮成超市貨架上的物品……只有五樣可以塞入。”如“我細心地收起自己的那張白紙……戰勝風暴的努力了!痹偃纭敖淌覂茸兊煤芗澎o,好似荒涼的墳冢!
四、進一步賞析文章:到位的心理體驗
作者以女性的敏銳和細致,將人生路上各種欲望舍棄的艱難和內心痛苦體驗、感受表現得充分而深刻,準確而到位。如作者寫到舍棄水的體驗時是:“立即喉嚨苦澀,舌頭腫痛,心也隨之焦枯成灰”,又如寫到舍棄空氣時是:“閉起眼睛一跺腳”,將空氣劃去,其不忍、無奈又無助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很擅長從寫人物外部的感受來刻畫人物心理。
五、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作者其實用虛擬的一次“測驗”回答了“我因何而生?”這個對生命存在意義的追問。人一旦明白了這一追尋,在生命行進的路途中遇到選擇和舍棄時就會比較鎮定和從容,就會比較恰當地排出輕重緩急。我因何而生?作者的回答是寫作。其實這種生命存在意義的追問也同樣適合在座的每一個人,每個人正面叩問自己的靈魂,明白生命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