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通用11篇)
《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篇1
自讀目標
1 了解這篇優秀科普讀物介紹的聲音現象。
2 學習本文生動說明的方法。
3 體會本文的語言特征。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 作者介略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lewis thomas)19xx年生于美國紐約,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癥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并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這個世界的音樂》選自《細胞生命的禮贊》。這本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于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后十八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
人,這種生物圈的后來者,在其科學和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拋棄了對神的信仰,嘲弄了原始的神話,卻編造了并堅持著自己的信仰和神話。劉易斯•托馬斯從獨特的角度,根本性地批判了這種人類自大或人類沙文主義。疾病是生命存在的正常形式;許多疾病是人的反應造成的;有些疾病,特別是大病,是一種偶然的、不可知的自然力量。人要消滅疾病、消除死亡,是徒勞的,也是反自然的。人其實并不是獨立的、自足的實體。人是由具有獨立的生命、獨自復制繁衍的細胞和細胞器組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而宏觀地看,人又是社會、城市這些巨大生物的細胞,是無名的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沒有根據的,也是不必要的。人與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為重要。
二 課文結構
(一)(1)提出問題,引出說明對象。
(二)(2-14)通過各種動物不同的發音體從不同的部位發出的聲音具有音樂美的生動事例來說明這個世界上存在的音樂現象。
(三)(15-16)通過理論原理闡述這種音樂現象。
三 生動說明的方法
本文通過眾多具體可感的事例來說明科學發現,一個方面說明科學結論的真實嚴謹,另一個方面使說明的原理更具普遍性,而其中生動、形象、親切的描寫則表現了科學家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探求欲望。
例一,課文在說明動物為保持聚會進行而設計的那些無關緊要的社交談話占了主導地位的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噥聲中,剔除那些缺乏句法和意義的部分,總有一種持續不斷的音樂潛在于所有其它信號之下時,先舉了白蟻的“頭部敲擊地面”和“上顎的顫動”的聲音;再說“蝙蝠必須幾乎連續不停地發出聲音”中,除了“察知周圍所有的物體”外,“在樹林深處倒掛身體休息時,還發出一種奇異的、孤凄的、清脆如鈴的可愛聲音。”這樣把抽象深奧的生物聲學原理闡述的具體可感、形象通俗。
例二:在說明“幾乎所有可被動物用來發聲的東西都被用上了”時,作者列舉了草原松雞、兔子、老鼠、啄木鳥、雄性的蛀木甲蟲、魚類、甲殼綱動物、昆蟲、骷髏天蛾、猩猩、響尾蛇、烏龜、短吻鱷和鱷魚、蛇、水蛭、蚯蚓、蟾蜍等各自不同發聲方式。這樣,既讓我們了解了各種動物發聲的工具,有饒有趣味,引人入勝。
另外,作者用“后院里的畫眉低首唱著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轉的歌曲”、 “歌鴝能唱婉轉的歌子”、“北美的野云雀能熟練運用三百個音符”、“夜鶯會唱二十支基本的曲子”、“蒼頭燕雀能同類唱歌的片斷輸入自己的記憶里”等來說明“鳥類歌聲在警告、驚叫、求偶、宣布領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詞匯的背后,還有大量的、重復出現的美妙音樂”時,用了比喻、擬人、描寫等手法,生動準確、惟妙惟肖,使讀者產生了美好的遐思。同學們可以自己到課文中再找出若干例子來,這里不再多說。
四 思考
1 第5段中為什么說“企圖賦予這種特別的聲音以某種具體的意義,那顯然是有風險的?”
2 人與其他動物在音樂創作方面有何異同?
《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篇2
江蘇省金湖中學 梁萬年
一、讀準字音
攜帶xié 慰藉jiè 上顎è 顫動chàn 骷髏kūlóu 縈繞yíng 縹緲piāomiǎo
蟾蜍chánchú 戛然jiá 模型mó 魚鰭qí
二、弄清詞義
剔除:把不合適的去掉
聲納:利用超聲波測距的裝置
征募:招收募集
領地:占有的土地
和弦:音樂術語,三個以上的音同時發響
迄今:到現在
湮沒:埋沒
冒昧:言行不合地位、場合的要求,多用作謙辭
三、語段閱讀
我們面臨的問題之一,是隨著我們擁擠地生活在一起……只是因為我們還有音樂。
1、文中的兩個“之一”是否可以刪除?為什么?
2、既然說“我們很難從這噪聲里選擇出有意義的信號來”,那通訊系統還有什么用呢?
3、“我們好象一定”句中的“好象”和“一定”是否矛盾?
4、末句有什么作用?
鳥類歌聲中事務性通訊的內容已有人作了那么多的分析……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說:“畫眉在這兒。”
1、“事務性通訊”和“八小時以內的事務性語言”指什么?
2、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說:“畫眉在這兒。”這句的意思是指
3、作者認為音樂的性質是什么?
4、作者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答案:
1、“之一”不能刪掉。“我們面臨的問題”和通訊的內容繁復的原因都很多,作者在這個話題中都只談了一個方面,所以用“之一”。
2、一個通訊系統內部,信號的含義還是明晰的。而在系統外,復雜的編碼信號就成其為“噪聲”了。
3、用“好象”是因為假定的未來事件,不能用歸納法做出定然的結論。但人們會利用信息傳遞技術來“閑聊”,這一點情理上是“一定”會發生的。
4、強調音樂的巨大作用,也為下文闡釋“大自然的音樂”引出了話題。
1、 指的是鳥之間用于溝通和聯系、交流的聲音信號。即起著“警告、驚叫、求偶、宣布領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作用的鳴叫。
2、 “我”認為它不只是進行“事務性通訊”,而且是在進行不帶功利性質的“音樂演唱”。
3、 沒有功利目的,只是自得其樂,或是“沉思的、若泣若訴”地抒發情緒。
4、 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寫得生動、形象、活潑。
《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篇3
溫州甌海區嘯秋中學 曾曉飛
一、教學目標 :
1、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理解聲音與音樂的本質區別。
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領會“音樂”的含義,體會生動形象的語言。
難點: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引申到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和諧的主題。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各位同學,塵世的喧囂,忙碌的生活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大自然中還有美妙的音樂,讓我們一起進入森林音樂網,傾聽來自大自然的歌聲吧......
屏幕顯示,播放音樂(森林之歌)。
(二)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總體把握課文,理清文章大致思路。
明確:引出說明對象(音樂)——列舉和描寫動物世界的一些“音樂”——解釋動物“音樂”產生的過程。
(三)提問:1、文章講的是音樂,但似乎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動物發出的聲音,那么是不是說動物發出的聲音就是音樂?請找出動物的聲音是音樂的句子。
明確:
1)白蟻高度的組織規律的敲打聲,有規律、有節奏的長度不同的短句出現的敲擊聲就像定音鼓部的
譜號。
2、蝙蝠休息時發出的一種奇異的、孤凄的、清脆如鈴般的可愛聲音。
3)鳥類事務性語言背后還有大量的重復出現的美妙音樂。
4)蟋蟀、蚯蚓的合奏、座頭鯨充滿力度和肯定的歌曲、令人飄然欲飛的合成音響等等。
由此可以歸納出這些聲音的特點:
1)動物的音樂是一種“奇妙的、美妙的、可愛的、讓人飄然欲飛”的音樂,這說明動物聲音中有情感存在。
2)動物的音樂是一種“有節奏、有規律、重復出現”的音樂,這是動物聲音的外在特點。
所以,動物的音樂是一種有節奏、有規律、重復出現的表達情感的聲音,而那些彼此交流信息如:警告、驚叫、求偶、宣布領地等事務性語言則不是音樂。
2、既然動物聲音中有音樂存在,我們人類也有音樂存在,那么這些小到不足兩毫米的甲蟲,大到海洋之王的巨鯨,乃至智慧生物的人類,為什么需要音樂,他們創作音樂的原因是什么?
(指名朗讀課文第11段和第15段)。
從這兩段話中,我們不難得出,動物和人類需要音樂是由于什么?作者是如何具體解釋的?
明確:1)生物性的活動,生物的特點。
2)從雜亂到有序,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一種過程。
3)表達情感的需要
(四)討論:作者把音樂創作視為人類的生物性本能,把動物與人類看做有某種質的類同,是否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對這一問題,你是如何認識的?
教師小結,順便穿插一些具有創作音樂天賦的動物故事。
如:座頭鯨十分擅長用一種人類歌唱家常用的“A—B—A”格式來演唱,即先演唱一段旋律,接著進一步闡述,然后再回到稍加改變的原旋律上來。此外它們還會進行“藝術交流”。
加利福尼亞沼澤鷦鷯心情好的時候,能唱120個主旋律,前后旋律間還能按照人類音樂家所使用的“呼叫——應答”方式來銜接。
赫米特畫眉:“五音樂律”。
(五)談談本文的說明方法,品味語言。
明確:本文主要運用了兩種說明方法:
1)舉例子;為了說明動物界充滿音樂,作者列舉了白蟻、畫眉、鯨魚等各種動物的例子,
并生動地描述了它們發出的美妙音響。
2)作比較:人類和動物音樂的比較,更是貫穿于全文,說明動物和人類一樣,
有著超功利的音樂。
品味語言:(略)
(六)拓展延伸:(略)
《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篇4
江蘇省金湖中學 梁萬年
一、讀準字音
攜帶xié 慰藉jiè 上顎è 顫動chàn 骷髏kūlóu 縈繞yíng 縹緲piāomiǎo
蟾蜍chánchú 戛然jiá 模型mó 魚鰭qí
二、弄清詞義
剔除:把不合適的去掉
聲納:利用超聲波測距的裝置
征募:招收募集
領地:占有的土地
和弦:音樂術語,三個以上的音同時發響
迄今:到現在
湮沒:埋沒
冒昧:言行不合地位、場合的要求,多用作謙辭
三、語段閱讀
我們面臨的問題之一,是隨著我們擁擠地生活在一起……只是因為我們還有音樂。
1、文中的兩個“之一”是否可以刪除?為什么?
2、既然說“我們很難從這噪聲里選擇出有意義的信號來”,那通訊系統還有什么用呢?
3、“我們好象一定”句中的“好象”和“一定”是否矛盾?
4、末句有什么作用?
鳥類歌聲中事務性通訊的內容已有人作了那么多的分析……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說:“畫眉在這兒。”
1、“事務性通訊”和“八小時以內的事務性語言”指什么?
2、我不能相信它只是在說:“畫眉在這兒。”這句的意思是指
3、作者認為音樂的性質是什么?
4、作者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答案:
1、“之一”不能刪掉。“我們面臨的問題”和通訊的內容繁復的原因都很多,作者在這個話題中都只談了一個方面,所以用“之一”。
2、一個通訊系統內部,信號的含義還是明晰的。而在系統外,復雜的編碼信號就成其為“噪聲”了。
3、用“好象”是因為假定的未來事件,不能用歸納法做出定然的結論。但人們會利用信息傳遞技術來“閑聊”,這一點情理上是“一定”會發生的。
4、強調音樂的巨大作用,也為下文闡釋“大自然的音樂”引出了話題。
1、 指的是鳥之間用于溝通和聯系、交流的聲音信號。即起著“警告、驚叫、求偶、宣布領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作用的鳴叫。
2、 “我”認為它不只是進行“事務性通訊”,而且是在進行不帶功利性質的“音樂演唱”。
3、 沒有功利目的,只是自得其樂,或是“沉思的、若泣若訴”地抒發情緒。
4、 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寫得生動、形象、活潑。
《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深入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
    2、文章使用到的舉例子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3、理解作者將人類和動物界通過音樂的認同,表現出的生態觀、生命觀和社會觀(只討論,不要求掌握)
    【教學重點】
    1、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
    2、舉例子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教學用時】1課時
    【教學步驟 和內容】
    一、導入 :
    1、教師導入 語:對于音樂,大家一定并不陌生,通常人們把音樂分成了若干個類型,比如:通俗、流行、民族、古典等等,人們對于各種音樂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各有所好,那么自然界也有音樂嗎,如果有的話,是怎樣的音樂呢,是否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根本不同呢,本文為我們揭示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請大家關注:
    2、介紹作者:托馬斯·劉易斯
    指讀課文68頁下的注釋,并補充:作者是一個具有先進的生態觀、生命觀和社會觀,而又無比癡迷音樂(巴赫的協奏曲)的卓有成就的科學家。
    二、解析課文:
    1、速讀課文,提問:本文使用最多的說明方法是哪些,為了說明什么問題?
    舉例子和作比較
    1)舉例子:
    第三~四段:白蟻,在蟻穴中用頭部敲擊地面,發出打擊樂式的聲音,有著高度的組織規律,“就像定音鼓的譜號”,用以說明:
    “總有一種持續不斷的音樂潛在于所有其他信號之下”;
    第六段:蝙蝠,盡管發出的許多聲音是為了捕獲昆蟲的需要,但是某些聲音還是毫無功利目的,而只是為了彼此交流或休息時的娛樂的;
    第七~八段:眾多動物的身體的各個器官和部位,腳爪、頭部、腹部、牙齒、口唇、胸脯、骨節、咽喉等,被用來發聲,構成一個不甘寂寞的音響世界。
    第九~十段:鳥類的歌聲,說明:
    動物在許多事務性的聲音(警告、驚叫、求偶、宣布領地、征募新友、要求解散等)之外,還會發出“大量的、重復出現的美妙音樂”。
    第12、13段:舉了成群的蟋蟀或蚯蚓、結隊的鯨魚和海鳥的合奏曲、交響樂的例子,說明作者為大自然的雄渾天籟所感染,并讓讀者也相信:這些曲調式真正的音樂。
    2)作比較:
    第五~六段:把生物的聲音與人類作了類比:外星人,也許會把人類發出的高爾夫球的卡塔聲理解為“警告的呼喚”、“求偶的信號”、“領土占有的宣言”等,顯然是牽強可笑的,同理,人類也不能把動物發出的某種聲音解釋為如上的具體意義,第六段舉了蝙蝠的例子補充說明這個道理。
    第11段:將生物的音樂于人類的音樂做類比。作者認為:原始人的創作歌曲與洞穴巖畫一樣,唱歌同說話一樣,都是一種生物體本能需要。由此可以類推:
    動物發出的聲音中,也必然有超功利性的、純粹娛樂或審美的音樂。
    第14段:又一次用外星人聽人類音樂的誤會來類比說明:音樂并不具備某種特定意義。
    2、由以上對說明方法的分析,我們參考課后練習一的第1題,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討論后明確:“這個世界的音樂”在本文中是指動物們發出的美妙動聽的聲音,它們有節奏、有規律,有的如小夜曲般悠揚婉轉,有的如交響樂般氣勢磅礴,在作者看來,這些聲音之所以可以稱之為音樂,是因為它們根人類的音樂一樣,并不具有某種具體的意義,即不是為了傳達特定的、實際的信息。
    3.根據課文,結合課后練習一的第2題理解作者的生命觀、生態觀和社會觀。
    討論后明確:依據作者的觀點,音樂并不負載某種特定信息,人類創作音樂,是出于某種生物性本能,是因為人作為一種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從熱力學的角度來說,象其它動物一樣,受到太陽輻射能量的影響,又將太陽能在地球上輻射開去,勢必要把物質重新安排成對稱形式、使之違反幾率,反抗熵的增加,從而出現一種偶然的有序狀態(文見課文最后一段)。 
    三、小結課文:作者通過舉例子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以通俗幽默的筆調,用音樂把人類和自然界的其它動物等同起來,揭示了音樂得本質特征,雖是一家之言,但表達了先進的生命觀、生態觀和社會觀,在科學和經濟繁榮的社會里,對于存在傲慢與麻木、自私和短視,面臨擁擠和污染的人類社會來說,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板書設計 :
這個世界的音樂(課名)
 
人  類       舉例子
                         音樂(美妙動聽、超功利、有節奏、有規律、出于生物性本能、動物界       作比較           不具備某種特殊意義)
[1]
《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理解聲音與音樂的本質區別。
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領會“音樂”的含義,理解聲音與音樂的本質區別。
教學難點: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引申到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和諧的主題。
教學方法:討論探究法。通過設置疑問,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然后通過“討論”和“辯論”等形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學法指導:課前自學和課堂討論相結合。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投影,播放《百鳥朝鳳》動畫,學生走進教室即可受到感染)各位同學,塵世的喧囂、忙碌的生活讓我們忽略了大自然中還有美妙的音樂。剛才,我們聆聽了一段美妙的人類模仿鳥鳴的天籟之音,請大家說說自己的內心感受。
小結:這個世界因為音樂的存在而精彩,正如著名的科普學家托馬斯•劉易斯所說的“我們之所以沒有滅頂于廢話之中,只是因為我們還有音樂”。可是,音樂不是人類的專利,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都有創造音樂的天賦,可以說這個世界的音樂無處不在。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世界的音樂》。
二、重點突破
1、談談聲音,談談音樂。
①文中提到的聲音分為幾種類型?
明確:文中提到的聲音分三大類型——噪聲(沒有意義的信號)、事務性的聲音、音樂。
②關于三種聲音,作者舉了哪些例子進行說明?請跳讀全文,進行篩選。
明確:a、噪聲分為人類的噪聲和動物的噪聲。人類的噪聲(閑聊、廢話、無關緊要的社交談話),動物的噪聲(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噥聲)。
b、動物事務性的聲音:蝙蝠借助聲納察知周圍的物體,動物之間的交談應答,鳥類的警告、驚叫等。
c、動物的音樂:白蟻打擊樂式的聲音,蝙蝠休息時發出的一種奇異的、孤凄的、清脆如鈴般的可愛聲音,畫眉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轉的歌曲,蟋蟀、蚯蚓的合奏,座頭鯨充滿力度和肯定的歌曲等。
③“這個世界的音樂”指的哪一類聲音?聲音與音樂有什么本質區別?
明確:“這個世界的音樂”指的是動物和人類的非事務性的聲音。
動物的非事務性聲音的特點:是一種“有節奏、有規律、重復出現”的表達情感的聲音,是一種“奇妙的、美妙的、可愛的,讓人飄然欲飛”的音樂,這說明動物音樂中有情感存在。
人類的非事務性聲音的特點:唱歌像說話一樣,乃是人類生物性活動的主導方面;那有節奏的聲音,也許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現——是一種最古老的記憶,是一支舞曲總譜,記載了混沌中雜亂無章的無生命的物質轉化成違反幾率的、有條有理的生命形式的過程。音樂,是人類情感和思想的載體。
與聲音相比,音樂的本質在于:有情感,超功利。
④既然動物聲音中有音樂存在,我們人類也有音樂存在,那么這些小到不足兩毫米的甲蟲,大到海洋之王的巨鯨,乃至智慧生物的人類,為什么需要音樂,他們創作音樂的原因是什么? (指名朗讀課文第11段和第15段)。
明確:從這兩段話中,我們不難得出作者的結論:
a、生物性的活動,生物的特點。
b、從雜亂到有序,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一種過程。
c、表達情感的需要。
小結:依據作者的觀點,音樂并不負載某種特定的功利性的信息,人類創作音樂,是出于一種生物性本能,是一種“需要”,是因為人作為一種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它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影響,太陽能流到地球,勢必把物質重新安排成有序的形式使之違反幾率,反抗熵的增加,從而出現一種偶然的有序狀態。
2、談談動物,談談人類。
作者自始至終將人類與動物“相提并論”,他的用意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說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指導學生閱讀課后72頁的文段,理解文章的主題:自然界眾生之道是趨向結合、合作、和諧;通過交流和合作來達到生命的和諧。
教師小結:尼采站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大聲吶喊:“上帝死了!”從此,地球上沒有了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權力上的,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自由的。可是,隨著達爾文主義的普及和風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成了人類主宰地球的理論依據。于是,人類弱肉強食,濫捕濫殺濫砍濫伐,肆意踐踏地球上的低等生物。許多有識之士,發出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號召,初中學習的蒙田的《熱愛生命》,上學期學習的史懷哲的《我的呼吁》以及本文,讓我們看到了每一種形式的生命都是獨特的、寶貴的、美好的。作者在本文倡導一種思想,即音樂面前,眾生平等;天人合一,才能創造最美好的音樂。
三、難點質疑
作者把音樂創作視為人類的生物性本能,把動物與人類看作有某種“質的類同”,是否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對這一問題,你是如何認識的?
明確:音樂屬于所有的生命體。人類只不過是站在自己的高度去理解自己的音樂,對于不同空間的生命,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其內在的感情。相信動物也有自己的感情。我們不理解它們,正如外星來客不理解我們一樣。任何形式的生命都不可能跨越自己的空間而真正實現對另一個空間生命的準確深入的理解。音樂在不同形式的生命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質的類同,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的躍動。這種“質的類同”,指的是音樂的“質”,而不是動物與人類的生命的“質”。如同“水”,可成江,成河,成湖,成海,成溝,成渠,成泉,成溪,成瀑,成潭……形式千差萬別,然而水“質”如一。音樂的“質”即情感的躍動、生命的歡呼,這在任何一種形式的生命當中都擁有同樣的可能,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罷了。
四、亮點探究
1、抓住事物個性特征,恰當運用說明方法。
明確:本文主要運用了兩種說明方法。
①舉例子:為了說明動物界充滿音樂,作者列舉了白蟻、畫眉、鯨魚等各種動物的例子,并生動地描述了它們發出的美妙音響。
②作比較:人類和動物音樂的比較,更是貫穿于全文,說明動物和人類一樣,有著超功利的音樂。
小結:舉例豐富,具體可信。本文共列舉分析了20多種動物發出的聲音,來說明動物充滿音樂,由于舉例多,涉及各級各類動物,分析又具體,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令人信服。
2、說明語言生動形象,幽默而富于想象(課后第二題)。
小結: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是科學小品文的共同特點。本文主要特點是運用擬人手法,對許多動物賦予人的行為特點,因而顯得十分形象生動。如:“骷髏天蛾用吻作洞簫,吹奏出高調的管樂聲”“蟾蜍互相對歌,朋友們則報以應答輪唱”“我后院的畫眉低首唱著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轉的歌曲”。
五、定點遷移
課外作業:觀賞動畫《森林狂想曲》,靜下心來,仔細傾聽來自它們的“音樂”,用自己的語言將其描述出來。
六、課堂小結
美好的時光總是很短暫的,這節課不知不覺接近了尾聲。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是啊,生命、愛情、自由是多么寶貴。可是,我們千萬不要忘了,地球上的任何一種生物,都是具有生命、情感和自由的。最后,讓我們集體朗讀《細胞生命的禮贊》的譯者李紹明的一段話結束這節課:“人其實并不是獨立的、自足的實體。人是由具有獨立的生命、獨自復制繁衍的細胞和細胞器組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而宏觀地看,人又是社會、城市這些巨大生物的細胞,是無名的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沒有根據的,也是不必要的。人與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為重要。”
板書設計
噪 聲——無聊
聲音 事務性的聲音——功利 眾生平等
音樂——有情感,超功利
(舉例子、作比較 生動形象)
《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篇7
一、基礎知識
1.下列紅色詞語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A.俯瞰kān 剔除tì 蚩尤chì 語竭詞窮jié
B.蝙蝠biǎn 施舍shè 模糊mó 碩大無比shuò
C.帳幔màn 一瞥piě 秉性bǐng 舉目瞭望liáo
D.穹隆qióng 隕石yǔn 無垠yín 來龍去脈mài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執著 匯聚 神采 事務性
B.安祥 急劇 幅射 軒轅氏
C.閃鑠 晨曦 棒槌 瑩光屏
D.神密 既興 湮沒 黑魆魆
3.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躁聲 縈繞 嘟噥 自得其樂
B.骷髏 征募 婉轉 迷惑不解
C.幾率 冒昧 訖今 聊以慰籍
D.蟾蜍 應答 賦予 嘎然而止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①這類極光往往與特大的太陽耀斑_______和強烈的地磁暴有關。
②極地冰雪豐富,它們在白天吸收陽光,_______起來,到夜晚釋放出來,便成了極光。
③隨著生活越來越擁擠,我們的_______系統越來越復雜,我們彼此發出的聲音更像噪音。
A.爆發 貯藏 通訊 B.爆發 貯存 通訊
C.暴發 貯藏 通信 D.暴發 貯存 通信
5.下列句中紅色的成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在財富論壇上,世界五百強企業集團的代表對全球經濟的發展走向眾說紛紜,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
B.這個敵人不單頑強異常,而且變幻莫測,不要說打他,你連摸清他的蹤影都很困難。
C.這個視聽間令他嘆為觀止。整套最高檔的視聽器材,光是放音設備就有很多種。
D.在故宮博物院,看到各書法名家,例如王羲之父子的真跡,如行云流水一般的瀟灑。
6.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表達清楚的一項是
A.在寒冷的極區,人們常常看到千姿百態的極光,毫不夸張地說,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一模一樣的極光形體。
B.極光是天空中一種特殊的光,是人們能用肉眼看得見的惟一的高空大氣現象之一。
C.鳥類歌聲中事物性通訊的內容已有人作了那么多分析,以至于看起來沒有多少時間從事音樂活動。
D.為保持聚會進行而設計的那些無關緊要的社交談話占了主導地位,大自然不喜歡長時間的沉寂。
7.下列銜接最順暢的一項是
隨著夕陽西沉,_________以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蓋起來。
白蟻在蟻穴中黑暗的、發著回響的走廊里用頭部敲擊地面,________。
①夜已將它黑色的翅膀張開在神州大地上,把遠山、近樹、河流和土丘
②夜在神州大地上將它黑色的翅膀張開,把遠山、近樹、河流和土丘
③一種打擊樂式的聲音發出
④彼此發出一種打擊樂式的聲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閱讀下列文段,選出理解不確切的一項
(1)長期以來,極光的成因機理未能得到滿意的解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一直認為極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種原因形成的。一種看法認為極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為北極區臨近地球的邊緣,所以能看到這種大火。另一種看法認為,極光是紅日西沉以后,透射返照出來的暉光。還有一種看法認為,極地冰雪豐富,它們在白天吸收陽光,貯存起來,到夜晚釋放出來,便成了極光。總之,眾說紛紜,無一定論。直到20世紀60年代,將地面觀測結果與衛星和火箭探測到的資料結合起來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極光的物理性描述。
A.沒有衛星和火箭探測,就不可能得到正確的極光成因的解釋。
B.長時間以來,人們對極光機理的解釋都是一些不科學的迷信傳說。
C.用“地球外大火”、“返照的暉光”、“陽光的釋放”解釋極光的產生沒有科學根據。
D.要得到對極光的物理性描述,沒有先進的設備是不可能的。
(2)如果我們乘著宇宙飛船,越過地球的南北極上空,從遙遠的太空向地球望去,會見到圍繞地球磁極存在一個閃閃發亮的光環,這個環就叫極光卵。由于它們向太陽的一邊有點被壓扁,而背太陽的一邊卻稍稍被拉伸,因而呈現出卵一樣的形狀。極光卵處在連續不斷的變化之中,時明時暗,時而向赤道方向伸展,時而又向極點方向收縮。處在午夜部分的光環顯得最寬最明亮。長期觀測統計結果表明,極光經常出現的地方是在南北磁緯度67°附近的兩個環帶狀區域內,分別稱作南極光區和北極光區。在極光區內差不多每天都會發生極光活動。在極光卵所包圍的內部區域,通常叫做極蓋區,在該區域內,極光出現的機會反而要比緯度較低的極光區來得少。在中低緯地區,尤其是近赤道區域,很少出現極光,但并不是說壓根兒觀測不到極光。1958年2月10日夜間的一次特大極光,在熱帶都能見到,而且顯示出鮮艷的紅色。這類極光往往與特大的太陽耀斑爆發和強烈的地磁暴有關。
①對本文段的解說有誤的一項
A.極光卵是圍繞地球磁極的一個扁圓型光環。
B.在形狀的不斷變化中,極光卵的亮度也在不斷變化。
C.極蓋區就是極光出現的區域。
D.在極蓋區,極光出現的機會會少于低緯度極光區。
②對本文段的理解有誤的一項
A.極光卵形狀的變化來自太陽的引力作用。
B.極光頻繁出現在南北磁緯度67°附近的環帶狀區域內。
C.在赤道附近只能看到極大的極光,但那是幾十年不遇的事。
D.極光的產生還與太陽耀斑爆發與強烈地磁暴有關。
二、能力訓練
1.閱讀下列文章,回答文后問題
①美國研究人員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姜中所含的一種成分具有抑制實驗鼠體內人類結腸癌細胞生長的功效。姜的獨特氣味主要來自于這種名為6—姜醇的物質。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癌癥研究協會的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說,他們在研究中將40只實驗鼠分成兩組,這些鼠都接受人類結腸癌細胞注射,但其中20只鼠在注射癌細胞前后分別攝入6—姜醇,劑量是每周三次,每次0.5毫克。另外20只實驗鼠以同樣頻率攝入稀乙醇溶液,充當對照組。
②實驗結果表明,攝入6—姜醇的實驗鼠體內癌細胞生長速度比對比組明顯要慢。例如,實驗鼠體內首批腫瘤約在注射癌細胞15天后形成,此時攝入6—姜醇的實驗鼠僅有4只體內出現可以檢測到的腫瘤,而對照組中體內形成腫瘤的實驗鼠數目高達13只。攝入6—姜醇的20只實驗鼠體內都形成腫瘤的時間,也比對照組20只實驗鼠明顯滯后,前者為接受癌細胞注射后38天,后者是28天。
③明尼蘇達大學已就利用6—姜醇作為抗癌制劑提交了專利申請。這所大學的研究人員計劃下一步僅在鼠體內腫瘤長到特定大小時讓其攝入6—醇,以研究該物質在臨床上究竟有多大應用潛力。
④除了姜可能具有抗癌功效的發現外,其他研究人員當天在同一個會議上還報告了有關中草藥半支蓮和綠茶抗癌用途的最新研究成果。內布拉斯加州協和學院研究人員的實驗顯示,半支蓮能延緩鼠體內前列腺腫瘤的生長。亞利桑那癌癥中心研究人員對118名抽煙比較多的人進行實驗后發現,喝綠茶可以有效降低吸煙者尿液中化學物質8—OhdG的含量,人體在DNA(脫氧核糖核酸)受損后往往會釋放出這種物質。研究人員稱,這意味著綠茶對防止與癌癥相關的人體DNA損傷可能會有所幫助。
(1)概括本文段主要信息,不得超過22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表明姜對抑制癌癥都有什么功效?(不超過15個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對文段理解有誤的一項
A.科學家采取對照組實驗的方法是為了檢驗實驗效果。
B.攝入6—姜醇的實驗鼠形成腫瘤的時間明顯晚于對照組表明6—姜醇可能對癌細胞有以致作用。
C.在實驗鼠體內形成腫瘤后再注射6—姜醇的實驗是要研究姜在臨床應用上的潛力。
D.實驗表明綠茶可以防止前列腺腫瘤和與吸煙相關聯的癌癥的發生。
2.閱讀文段,并選出對本文段解說有誤的一項
人類發現宇宙,猶如近在昨天。百萬年來,我們的祖先都只知有大地,不曉得天外有天。只是到了一千年前,尤其是阿里斯塔恰斯時代以后,我們才不得不承認,我們①并非位于宇宙的中心,并非是宇宙的主宰,而只是生活在一個無足輕重的脆弱的小天地之上,湮沒在廣闊無垠、永恒不變的宇宙大海之中,漂游在千億個星系、上百兆個星球之間。我們②斗膽檢測了一下這“海水”,結果發現宇宙之海竟與我們③有不解之緣。我們④竟是由星塵演變來的。追本溯源,人類的產生和進化,都與遙遠的宇宙中發生的事件有關。因此,我們探測宇宙的航程,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發現的過程。
A.我們認識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才是近千年的事
B.“無足輕重”一詞強調我們所在的地球對于宇宙來說作用不大。
C.我們對宇宙進行探索實際上也就是對人類的進化與發展進行探索。
D.畫線的“我們”一詞,其中②指代的內容與①③④指代的內容不同。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1.D(A俯瞰kàn,剔除tī,蚩尤chī;B蝙蝠biān,施舍shě;C一瞥piē,舉目瞭望liào)。
2.A(B安詳 輻射;C 閃爍 熒光屏;D 神秘 即興)
3.B(A噪聲,C迄今 聊以慰藉,D 戛然而止)。
4.B
5.A眾說紛紜是指眾人的議論多而雜亂。用來限定最終得出“一致”的看法不大合適。(B變幻莫測指變化奇特,不可預測。C嘆為觀止指贊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D行云流水形容詩文、書法等自然流暢,不受拘束,就像漂浮著的云和流動著的水一樣。也形容事物流轉不定,易于消逝。)
6.D(A應為“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極光形體”B“惟一”與“之一”相矛盾。C“從事音樂活動”的主語不明,是“人”還是“鳥類”?應為“以至于看起它們來沒有多少時間從事音樂活動。”)
7.B
8.
(1)B(只能說長時間以來,人們的解釋是建立在假說的基礎上,不能說是迷信傳說)。
(2)
①C(極蓋區指激光卵所包圍的內部區域,而非“極光出現的區域”)。
②D(只有特大極光往往與特大的太陽耀斑爆發和強烈的地磁暴有關,不是所有極光)。
二、能力訓練
1.
(1)美研究人員(科學家)動物實驗顯示姜可能具有抗癌功效。
(2)6—姜醇使癌細胞生長速度慢(或“姜減慢了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3)D(原文為“半支蓮能延緩鼠體內前列腺腫瘤的生長”“綠茶對防止與癌癥相關的人體DNA損傷可能會有所幫助。”而非“綠茶可以防止前列腺腫瘤和與吸煙相關聯的癌癥的發生”)。
2.B(“無足輕重”一詞是要強調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之中的一個天體而已,并不是講地球對于宇宙的作用)。
滴水·幸福
中國有個古老的習俗,就是在除夕夜包餃子,正當我和父母準備包餃子的材料時,突然停水了。這樣,菜洗不成了,面粉和不成了,餃子也包不成了。而最終的影響就是我只能忍受著胃的反抗。唉,偏偏在除夕時停水。
我望著開到最大卻不出一滴水,只是發出“咕嚕、咕嚕”,像鴿子低吟的水龍頭,不禁想起了它平日里驕傲的模樣,每當打開水龍頭,清澈潔凈的自來水便會從它的“嘴”里流出來,仿佛水龍頭的肚子里裝著汪洋大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我常常認為洗手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在今天看來,這也是不容易的事啊。
“滴答”,一滴黃色的水珠從我家的龍頭里滴出來,接著,水珠匯成了小水流,然后,自來水如瀑布般飛流而下,我趕緊關小了水龍頭。哦,終于來水了。我再一次望了一眼流著細流的水龍頭,突然感到一種幸福,聽說這次停水是因為水泵壞了,維修處的工作人員立刻從家里趕來修好的。正如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寫到的一樣,當“發現這種幸福時,我大吃一驚”。且不說維修人員們令人感動的敬業精神,僅僅是我們身邊再平常不過的事物也凝結著許許多多的付出和溫暖的關懷。比如吃一頓餃子,需要將餃子煮熟,要用鍋、水、天然氣、灶臺,而餃子又需要面粉、菜和肉。而面粉又是農民種出小麥后再由面粉廠制成,一頓餃子,卻包含了這么多人的辛勤勞動,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
瞬間,這個本是寒冷的冬夜卻令我感到無盡的溫暖。這時傳來媽媽叫我吃餃子的聲音,我跑向客廳,溫暖的屋子,柔和的燈光,漂亮的裝飾,熱騰騰的餃子,我拉著爸爸媽媽,吃著美味的餃子,看著窗外的禮花……什么是幸福?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評語]
本文是以“幸福”為話題的考試作文。
生活中往往最普通的點滴卻蘊涵著真理,只是我們太不關注這些,以至許多金子般的素材從我們的指縫溜走了,等到需要時,我們只能再拾起被無數人咀嚼過的故事充數。而本文作者卻明智地攥緊了自己的拳頭,留住了生活的點滴和一閃而過的思緒,讓作文真正成為了自我的東西。
文章從停水想到了為別人為社會努力工作著的人們——維修處工人、種小麥的農民……想到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離不開別人的勞動。詮釋了這樣一個真理:其實我們每一天能正常生活就是一件挺幸福的事。
文章夾敘夾議的寫法是很好模仿的,難于模仿的倒是作者的敏感和她對生活的熱愛,因為只有了這些,才能永遠把平常的日子都當成自己寫作的素材庫去開掘。這也是本文的意義所在。
《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理解聲音與音樂的本質區別。
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領會“音樂”的含義,體會生動形象的語言。
難點: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引申到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和諧的主題。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各位同學,塵世的喧囂,忙碌的生活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大自然中還有美妙的音樂,讓我們一起進入森林音樂網,傾聽來自大自然的歌聲吧......
屏幕顯示,播放音樂(森林之歌)。
(二)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總體把握課文,理清文章大致思路。
明確:引出說明對象(音樂)——列舉和描寫動物世界的一些“音樂”——解釋動物“音樂”產生的過程。
(三)提問:1、文章講的是音樂,但似乎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動物發出的聲音,那么是不是說動物發出的聲音就是音樂?請找出動物的聲音是音樂的句子。
明確:
1)白蟻高度的組織規律的敲打聲,有規律、有節奏的長度不同的短句出現的敲擊聲就像定音鼓部的
譜號。
2、蝙蝠休息時發出的一種奇異的、孤凄的、清脆如鈴般的可愛聲音。
3)鳥類事務性語言背后還有大量的重復出現的美妙音樂。
4)蟋蟀、蚯蚓的合奏、座頭鯨充滿力度和肯定的歌曲、令人飄然欲飛的合成音響等等。
由此可以歸納出這些聲音的特點:
1)動物的音樂是一種“奇妙的、美妙的、可愛的、讓人飄然欲飛”的音樂,這說明動物聲音中有情感存在。
2)動物的音樂是一種“有節奏、有規律、重復出現”的音樂,這是動物聲音的外在特點。
所以,動物的音樂是一種有節奏、有規律、重復出現的表達情感的聲音,而那些彼此交流信息如:警告、驚叫、求偶、宣布領地等事務性語言則不是音樂。
2、既然動物聲音中有音樂存在,我們人類也有音樂存在,那么這些小到不足兩毫米的甲蟲,大到海洋之王的巨鯨,乃至智慧生物的人類,為什么需要音樂,他們創作音樂的原因是什么?
(指名朗讀課文第11段和第15段)。
從這兩段話中,我們不難得出,動物和人類需要音樂是由于什么?作者是如何具體解釋的?
明確:1)生物性的活動,生物的特點。
2)從雜亂到有序,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一種過程。
3)表達情感的需要
(四)討論:作者把音樂創作視為人類的生物性本能,把動物與人類看做有某種質的類同,是否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對這一問題,你是如何認識的?
教師小結,順便穿插一些具有創作音樂天賦的動物故事。
如:座頭鯨十分擅長用一種人類歌唱家常用的“a—b—a”格式來演唱,即先演唱一段旋律,接著進一步闡述,然后再回到稍加改變的原旋律上來。此外它們還會進行“藝術交流”。
加利福尼亞沼澤鷦鷯心情好的時候,能唱120個主旋律,前后旋律間還能按照人類音樂家所使用的“呼叫——應答”方式來銜接。
赫米特畫眉:“五音樂律”。
(五)談談本文的說明方法,品味語言。
明確:本文主要運用了兩種說明方法:
1)舉例子;為了說明動物界充滿音樂,作者列舉了白蟻、畫眉、鯨魚等各種動物的例子,
并生動地描述了它們發出的美妙音響。
2)作比較:人類和動物音樂的比較,更是貫穿于全文,說明動物和人類一樣,
有著超功利的音樂。
品味語言:(略)
(六)拓展延伸:(略)
《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篇9
一、 說教材
今天我所說課的題目是《這個世界的音樂》。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二冊第三單元(說明文單元)的第四篇。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三篇文章對如何抓住學好說明文的關鍵問題作了鋪墊,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突出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和素質。 《這個世界的音樂》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它不僅帶著我的學生們再一次走進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而且還為他們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自然奧秘。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 領會“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樂”表現形式。
2、 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
3、 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勇氣和信心及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
教學難點: 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 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教授新知識時,自然要考慮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學計劃,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個世界的音樂》這篇課文時新教材的新課文,同時它也被確定為“自讀”課文,再加上學生剛剛進入高一,他們大都不喜歡讀說明文,感覺枯燥無味,這就有可能使他們讀不下去課文,或者雖然讀下去但也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針對學生的一系列心理狀態,我思考:怎樣在40分鐘時間里將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完成對這篇科普說明文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
三、 說教學方法
(一) 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兩個原則:
1、 注意高視點、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實到實處,再深入實施其他教學方式和手段。
2、 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體方法:
第一、 充分預習課文。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標出段落、劃分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認知能力。
第二、 根據學習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課時。
第三、 分解重難點,以確保學生做到一課一得。
(二)、從課文本身出發,需注意:
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帶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后通過“討論”和“辯論”等形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 教學方式及手段
本文通過學生自由誦讀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但由于說明文中某些內容較為抽象,所以我上課時利用錄音機錄制了一部分來自大自然的聲音,讓學生親身品味、體驗。同時還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將幾個需要討論和理解的問題顯示了出來,并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們去思考。
五、 說教學程序(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1課時
指導學習:課前自學和課堂討論相結合。(設計依據:課前預習是學習每一篇課文前的要求,且本文是自讀課文,自學是必須的;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和辯論可以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內容,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先聽一段中國古典音樂《梁祝》,再聽幾段來自大自然的音樂。
明確:除了人類的音樂外,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音樂。我們應該懂得尊重任何形式生命。
(二)、分析課文
提問:
1、“這個世界的音樂”究竟指的是怎樣的一種音樂?
(思考——討論——發言)
2、這種聲音是否具有某種具體的意義?
(在原文中找答案)
3、 作者的觀點,人類作為地球生物,創作音樂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思考——發言)
(三)“課堂小小辯論賽”
作者把音樂創作視為人類的生物性本能,也就是把動物與人類看作有某種質的類同,這是否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學生先討論,再發表自方觀點)
(四)、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
(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證明 )
(五) 品味語言:生動幽默
(兼文學性和趣味性)
(六) 介紹“人生健康小訣竅”
1、 聽好的音樂可以使人身心舒暢。
2、 聆聽古典音樂最有益于人的健康。
《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理解聲音與音樂的本質區別。
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領會“音樂”的含義,體會生動形象的語言。
難點: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引申到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和諧的主題。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各位同學,塵世的喧囂,忙碌的生活往往讓我們忽略了大自然中還有美妙的音樂,讓我們一起進入森林音樂網,傾聽來自大自然的歌聲吧......
屏幕顯示,播放音樂(森林之歌)。
(二)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總體把握課文,理清文章大致思路。
明確:引出說明對象(音樂)——列舉和描寫動物世界的一些“音樂”——解釋動物“音樂”產生的過程。
(三)提問:1、文章講的是音樂,但似乎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動物發出的聲音,那么是不是說動物發出的聲音就是音樂?請找出動物的聲音是音樂的句子。
明確:
1)白蟻高度的組織規律的敲打聲,有規律、有節奏的長度不同的短句出現的敲擊聲就像定音鼓部的
譜號。
2、蝙蝠休息時發出的一種奇異的、孤凄的、清脆如鈴般的可愛聲音。
3)鳥類事務性語言背后還有大量的重復出現的美妙音樂。
4)蟋蟀、蚯蚓的合奏、座頭鯨充滿力度和肯定的歌曲、令人飄然欲飛的合成音響等等。
由此可以歸納出這些聲音的特點:
1)動物的音樂是一種“奇妙的、美妙的、可愛的、讓人飄然欲飛”的音樂,這說明動物聲音中有情感存在。
2)動物的音樂是一種“有節奏、有規律、重復出現”的音樂,這是動物聲音的外在特點。
所以,動物的音樂是一種有節奏、有規律、重復出現的表達情感的聲音,而那些彼此交流信息如:警告、驚叫、求偶、宣布領地等事務性語言則不是音樂。
2、既然動物聲音中有音樂存在,我們人類也有音樂存在,那么這些小到不足兩毫米的甲蟲,大到海洋之王的巨鯨,乃至智慧生物的人類,為什么需要音樂,他們創作音樂的原因是什么?
(指名朗讀課文第11段和第15段)。
從這兩段話中,我們不難得出,動物和人類需要音樂是由于什么?作者是如何具體解釋的?
明確:1)生物性的活動,生物的特點。
2)從雜亂到有序,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一種過程。
3)表達情感的需要
(四)討論:作者把音樂創作視為人類的生物性本能,把動物與人類看做有某種質的類同,是否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對這一問題,你是如何認識的?
教師小結,順便穿插一些具有創作音樂天賦的動物故事。
如:座頭鯨十分擅長用一種人類歌唱家常用的“a—b—a”格式來演唱,即先演唱一段旋律,接著進一步闡述,然后再回到稍加改變的原旋律上來。此外它們還會進行“藝術交流”。
加利福尼亞沼澤鷦鷯心情好的時候,能唱120個主旋律,前后旋律間還能按照人類音樂家所使用的“呼叫——應答”方式來銜接。
赫米特畫眉:“五音樂律”。
(五)談談本文的說明方法,品味語言。
明確:本文主要運用了兩種說明方法:
1)舉例子;為了說明動物界充滿音樂,作者列舉了白蟻、畫眉、鯨魚等各種動物的例子,
并生動地描述了它們發出的美妙音響。
2)作比較:人類和動物音樂的比較,更是貫穿于全文,說明動物和人類一樣,
有著超功利的音樂。
品味語言:(略)
(六)拓展延伸:(略)
《這個世界的音樂》教學設計 篇11
一、 說教材
今天我所說課的題目是《這個世界的音樂》。它是高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二冊第三單元(說明文單元)的第四篇。從單元的安排上來講,前面已經有了三篇文章對如何抓住學好說明文的關鍵問題作了鋪墊,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上就更需要體現出較強的目標訓練意識,突出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和素質。
《這個世界的音樂》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它不僅帶著我的學生們再一次走進了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氣息,而且還為他們解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自然奧秘。
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參要求,結合本文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 領會“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懂得自然界一些生物的“音樂”表現形式。
2、 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
3、 培養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勇氣和信心及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這個世界的音樂”的含義。
教學難點: 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
二、 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學生教授新知識時,自然要考慮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學計劃,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個世界的音樂》這篇課文時新教材的新課文,同時它也被確定為“自讀”課文,再加上學生剛剛進入高一,他們大都不喜歡讀說明文,感覺枯燥無味,這就有可能使他們讀不下去課文,或者雖然讀下去但也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針對學生的一系列心理狀態,我思考:怎樣在40分鐘時間里將學生的注意力盡量吸引到課文本身上來, 完成對這篇科普說明文比較深刻的解讀,選擇一個有特點、有吸引力的教學切入點是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
三、 說教學方法
(一) 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兩個原則:
1、 注意高視點、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實到實處,再深入實施其他教學方式和手段。
2、 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以下具體方法:
第一、 充分預習課文。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內容包括:作家作品、寫作背景、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標出段落、劃分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認知能力。
第二、 根據學習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確定課時。
第三、 分解重難點,以確保學生做到一課一得。
(二)、從課文本身出發,需注意:
作為自讀課文,大部分的課堂活動還是要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能起到一個引導作用。教師如何才能完成這樣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問題”。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是將學生帶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問式的教學方法,然后通過“討論”和“辯論”等形式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 教學方式及手段
本文通過學生自由誦讀理解課文,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但由于說明文中某些內容較為抽象,所以我上課時利用錄音機錄制了一部分來自大自然的聲音,讓學生親身品味、體驗。同時還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將幾個需要討論和理解的問題顯示了出來,并要求學生緊緊圍繞它們去思考。
五、 說教學程序(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1課時
指導學習:課前自學和課堂討論相結合。(設計依據:課前預習是學習每一篇課文前的要求,且本文是自讀課文,自學是必須的;在課堂上,通過討論和辯論可以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內容,發揮他們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先聽一段中國古典音樂《梁祝》,再聽幾段來自大自然的音樂。
明確:除了人類的音樂外,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音樂。我們應該懂得尊重任何形式生命。
(二)、分析課文
提問:
1、“這個世界的音樂”究竟指的是怎樣的一種音樂?
(思考--討論--發言)
2、這種聲音是否具有某種具體的意義?
(在原文中找答案)
3、 作者的觀點,人類作為地球生物,創作音樂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思考--發言)
(三)“課堂小小辯論賽”
作者把音樂創作視為人類的生物性本能,也就是把動物與人類看作有某種質的類同,這是否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學生先討論,再發表自方觀點)
(四)、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
(學生在課文中找出事例加以證明 )
(五) 品味語言:生動幽默
(兼文學性和趣味性)
(六) 介紹“人生健康小訣竅”
1、 聽好的音樂可以使人身心舒暢。
2、 聆聽古典音樂最有益于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