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通用16篇)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發布時間:2023-03-15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通用16篇)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1

  【目的要求】

  1.掌握,積累“病”、“業”等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以”、“之”等文言虛詞。

  2.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3.學習借梅議政這種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文言基礎知識】

  1.字詞解析

  ①注意釋義

  以欹為美(欹,音qī,傾斜)

  明詔大號(詔,音zhào,告訴,一般指上告下)

  斫直(斫,音zhuó,用刀斧砍)

  孤癖之隱(癖,音pǐ,偏嗜)

  鬻梅者(鬻,音yù,賣)

  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貯,音zhù,儲藏)

  ②詞性活用

  A使動用法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夭,使……屈。病,使……成病態,弄成病態)

  夭其稚枝(夭,使……彎曲)

  縱之順之(復,使……順天性)

  必復之全之(順,使……恢復。全,使……保全)

  B意動用法

  既泣之三日(泣,為……泣)

  C形容詞用作名詞

  以欹為美(欹,(枝干的)傾斜)

  ③一詞多義

  [病]

  A名詞

  君之病在腸胃(重病《扁鵲見蔡桓公》)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弊病,缺點,《訓儉示康》)

  B動詞

  鄭人病之(擔心,憂慮《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而江浙之梅皆病(有病態,本課)

  C形容詞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困苦不堪《捕蛇者說》)

  [業]

  A名詞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事業,功業《隆中記》)

  武陵人以捕魚為業(職業,職守《桃花源記》)

  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學業《樂羊子妻》)

  B副詞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已經《黃生借書說》)

  ④2句式解析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判斷句)

  固定結構講解

  “以……為……”

  在這一結構中,“以”相當于“拿”,“用”,可分為兩類

  ①“以……為……”中“為”當“作為”講,“為”后是名詞,可譯為“拿(用)……作為……”

  如:以夭梅病梅為業;以五年為期

  ②“以……為……”中“為”當“是”講,“為”后是形容詞,表示比較起來怎么樣。現代漢語仍沿用這種文言句式,如“以大局為重,”因此“以……為……”不需對譯。

  如:梅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

  3.難句解析

  ①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之欹之疏之曲”可譯作助詞“的”,表領屬關系,也有作主謂間助詞理解的,起獨立作用。“智力”與現代漢語不同,譯作智慧、能力。全句譯為:梅的(枝干的)橫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錢的人能憑他們的智慧能力辦到的。

  ②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安”,疑問代詞,怎樣的意思,“窮”即窮盡。全句譯為:怎樣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時間,又有很多空閑的田地,來大量存貯江寧,杭州,蘇州的病梅,盡我一生的光陰來治療病梅呢!

  【內容主旨】

  本文共三段。

  第一段、揭示產生病梅的根源。開頭說明“江寧之龍蟠……皆產梅”引出論述對象。接著分三層論述產生病梅的根源。

  第一層,舉出有的人對梅的審美觀點:“梅以曲為美……密則無態。”這一品梅的標準,影射封建統治階級選用人才的標準。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實行嚴酷的思想專制,忌恨和扼殺那些正直的,有骨氣的,生氣蓬勃的人,而要求人們成為委曲,邪佞和毫無生氣的庸才和奴才。

  第二層,進一步指出上述觀點正是“文人畫士”的觀點,以揭示產生病梅的社會根源。作者揭出文人畫士“心知其意”而“未可明詔大號”,說明這種觀點的見不得人,從而批判了它的邪惡。

  第三層,寫文人畫士們幫兇們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指的也正是封建統治者的幫兇,根據其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的卑劣行徑。斫正,刪密,鋤直,是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和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條”和生機窒息的枯干殘枝,亦即委曲,邪佞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和庸才。

  第二段、寫自己療梅的行動和決心。

  作者一次就買三百盆病梅而“誓療之”,可見其行動的果斷。“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哭,無限悲憤之中顯示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厚的同情。作者寫出了一系列的行動,充分表現了他的滿腔悲憤和戰斗激情。“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鮮明地表現了作者的斗爭決心。

  第三段、寫自己辟館療梅的苦心。

  最后這段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事實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過小京官,而且受到權貴的歧視和排擠,自己的才能都無法施展,更不要說解除全國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嘆作結。不過,作者的思想仍是積極的。他渴望“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充分表現出堅持戰斗的意志。

  【寫作特點】

  本文寫作上的特點是托物言志。作者所要表現的是政治改革的重大主題,揭露批判的是清朝統治者壓抑人們思想,摧殘人才的罪惡。在當時嚴酷的思想統治下,這是難于從正面直接議論的,只好巧妙地以梅喻人,托梅議政,表面上句句講梅,實際上處處有言外之意,而且比喻貼切,寓意深刻而不隱晦。

  【解題指導】

  一、

  1.三句引用話的作用見【內容主旨】。“固也”是“固然如此”的意思,表示前后部分讓步轉折關系:先讓一步,暫且承認有的人有那么一種對梅的審美觀,先讓一步,下面逐步轉入作者要表達的,同這引用的話相反的意思,有揭“文人畫士”利用這種審美觀的奸險用心和摧殘梅花的罪惡行徑,提倡解放病梅,要“縱之順之”讓它自然生長發展。

  2.言外之意見【內容主旨】

  3.體現了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為會遭受封建統治階級的批判迫害,但他毫不畏懼,決心迎接斗爭的思想。

  二、

  1.①梅以曲為美(以,拿,用,介詞)

  ②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以,連詞)

  ③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前“以”,介詞。后“以”,連詞)

  ④……以其智力為也(以,介詞,憑借)

  ⑤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以,介詞,把)

  2.①江寧之龍蟠(之,助詞“的”用在主語和中心語之間,表領屬關系)

  ②梅之欹之疏曲(之,助詞“的”。或助詞,用于主謂之問,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

  ③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前“之”,助詞“的”。后“之”助詞,變主謂短語為句子的主語)

  三、見【文言基礎知識】之“一詞多義”

  【資料窗】

  龔自珍(1792—1841),字 人,號定盫,清代仁和(現浙江省杭州市)人。自幼嶄露才華,38歲中進士后在北京擔任史館校對,內閣中書,禮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48歲辭官回南方。《病梅館記》是南歸寓江蘇昆山時所作。后來他先后在杭州紫陽書院和江蘇丹陽的云陽書院講學。1841年逝世于云陽書院。

  龔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他生在清代“乾(隆)嘉(慶)盛世”的后期。當時清朝統治的腐敗日益顯露。他最早預感到清皇朝的末日即將來臨。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他對清朝嚴酷的思想統治和腐敗的政治深感不滿,力主“更法”,“改圖”,廢科舉,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則徐、魏源等人組織宣南詩社。講求經世致用之學,宣傳改良主義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義,也仍然為保守勢力所不容,所以他一再遭受排擠打擊。在北京輾轉十年,都只是當小官,最后還被迫棄官回鄉。但他的革新思想在當時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并對后來的維新派政治改良運動起了推動作用。

  龔自珍著作豐富,有散文三百多篇,詩詞近八百首,在這兩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他的散文大都表現他的政治主張和社會思想,才氣橫溢,意氣飛揚,但由于看不到變革現實的社會力量,散文中也反映一些消極顯隱的思想。他的詩詞表現了對黑暗現實的深刻不滿和要求改革的渴望,氣勢磅礴,色彩瑰麗。他的作品收集在《龔定盫全集》里。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2

  甘肅白銀實驗中學邢瑞霞

  自讀目標:引導學生把握本文托梅言志的特點。

  延伸目標:啟示學生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具體自讀過程:

  一、說“梅”。

  問:“梅”在你的思想中是以怎樣的形象存在的?或,梅在你的觀念里代表何種精神?(引導學生想想說說——不畏艱險、與眾不同、堅強、忠貞、美麗等。)

  二、觀“梅”。

  投影顯示以下文字資料以及各種各樣的梅圖,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梅”審美觀: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投影資料]:(略)

  (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抓住關鍵詞,如:斜斜、橫斜、疏影等,想象梅樹的形態;然后通過欣賞名家梅圖,體會“美”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特點:曲、欹、疏。)

  三、讀《病梅館記》,在解決字、詞、句的基礎上,完成以下幾題。

  1.作者對符合傳統審美觀的“梅“持什么態度?為什么?

  2.作者對符合傳統審美觀的“梅”采取了什么行動?這一行動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傾向?

  3.聯系時代背景,再領悟本文“托梅言志‘的特點。

  (參考答案略)

  (備課資料略)

  四、擴張閱讀:

  材料一:(略)

  [閱讀提示]:以上各詩中,作者各自寄寓“梅”怎樣的精神?

  (參考解說略)

  材料二:[略]

  [閱讀提示]: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慨?和課文中作者的情感有相似之處嗎?(參考解說略)

  案例評析:在這個理解過程中,教師首先能充分給與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情境,讓他們自己去想、去觀察、去分析、去思考,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意識、探究意識,并且給學生提供了訓練創新思維的機會,引導他們能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很好的體現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

  作者郵箱: 網易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3

  1. 分析第一段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深意。

  答:第一段揭示了產生病梅的原因。開頭一句引出議論對象。接著作者又分三層論述產生病梅的原因。

  第一層,舉出有的人對梅的審美觀點:“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這一個品梅的標準,影射封建統治階級選用人才的標準。為了維護其封建專制,實行嚴酷的思想統治,忌恨和扼殺那些正直的、有骨氣的人,而要求人們成為委曲、邪佞的庸才和奴才。其中,“固也……”一句,先讓一步,暫且承認有的人是有那么一種對梅的審美觀,下面逐步轉入作者要表達的,同這引用的話相反的意思,直揭“文人畫士”利用這種審美觀的奸險用心和摧殘梅花的罪惡行徑,提倡解放病梅,要“縱之順之”,讓它自然生長發展。

  第二層,進一步指出上述觀點正是“文人畫士”的觀點,以揭示產生病梅的社會根源。作者提出文人畫士“心知其意”而“未可明詔大號”,說明這種觀點的見不得人,從而批判了它的邪惡。

  第三層,寫文人畫士的幫兇們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指的也正是封建統治者的幫兇,根據其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的卑劣行徑。斫正、刪密、鋤直,是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和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委曲、奸邪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庸才。只要出現了有才能的士子或人民,封建統治者豢養的幫兇就群起而督責、束縛以至于摧殘扼殺他們。這就是本文所揭露的斫正、刪密、鋤直的具體內容,無情地痛斥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行。

  2. 最后一段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在《己亥雜詩》中寄托的理想,在本文得到了體現。在第二自然段寫了自己療梅的行動和決心后,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寫出了自己療梅的苦心。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局面。因此,他只能以感嘆作結,不過,作者的思想仍然是積極的,充分體現了作者明知他的思想行為會遭受封建統治階級的批判迫害,但他毫不畏懼,決心迎接斗爭的思想。

  3. 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什么。

  答:本文寫作上的特點是托物言志。作者所要表現的是政治改革的重大主題,揭露批判的是清朝統治者壓抑人們思想、摧殘人才的罪惡。在當時嚴酷的思想統治下,這是難于從正面直接議論的,只好巧妙地以梅喻人,托梅議政。表面上句句講梅,實際上處處有言外之意,而且比喻貼切,寓意深刻而不隱晦。

  病梅館記·基礎訓練

  一、選擇題1.選出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梅以曲為美b.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c.辟病梅之館以貯之d.余船以次俱進2.下列各組加粗字的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不屬于使動用法的一項是

  [    ]a.以夭梅病梅為業b.遏其生氣c.縱之順之d.必復之全之4.為下文各句中的“病”字選擇恰當的解釋(1)君之病在腠理,不治將益深。

  [    ](2)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    ](3)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    ](4)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    ](5)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a.憂慮、擔心  b.病、疾病  c.病態的d.困頓  e.使……病5.給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選擇正確答案。(1)悉埋于地,解其棕縛。

  [    ]a.解開  b.清除  c.解釋(2)既泣之三日

  [    ]a.眼淚  b.小聲哭  c.通“氣”(3)予本非文人畫士

  [    ]a.本來  b.根本  c.版本(4)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    ]a.不得志  b.盡,竭盡  c.阻塞不通6.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    ]a.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b.人皆得以吏使之c.秦王使使者告趙王d.安得使予多暇日二、常識填空7.本文選自《龔自珍全集》。龔自珍,字________,是我國近代杰出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本文寫作方法是________,以曲折的筆法反映了龔自珍的“________”,并揭露了統治者扼殺人才的罪惡。8.龔自珍曾作《乙亥雜詩》,在詩中他大聲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________。”三、翻譯下列句子9.以欹為美,正則無景;譯:10.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譯:11.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譯:12.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譯:四、閱讀文章,完成文后練習

  (一)

  宋濂嘗與客飲,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群臣臧否。濂惟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13.解釋加粗的字:①翼日,問濂昨飲酒否  翼:________②間召問群臣臧否  臧否:________14.下列句子中的“為”字,與“坐客為誰”的“為”字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b.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c.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15.翻譯下列句子。①濂具以實對譯:②善者與臣友,臣知之。譯:16.宋濂回答明太祖的一句話,表明宋濂是個什么樣的人?答:________

  (二)

  及左公(左忠毅公,名先斗)下廠獄,史(史可法)朝夕獄門外。逆閹防伺甚嚴,雖家仆不得近。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屨,背筐,手長镵,為除不潔者,引入。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公辨其聲,面目不可開,乃奮臂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事誰可支柱者?不速去,無俟奸人構陷,吾今即撲殺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曰:“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17.解釋下列加粗的字:①旦夕且死  且:②微指左公處  微:③乃奮臂以指撥眥  奮:④史噤不敢發聲  噤:18.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與“手長镵”中的“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籍吏民,封府庫b.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19.“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這句話反映了左光斗怎樣的性格?

  參考答案1.c  2.a  3.b  4.b c e d a5.(1) a  (2) b  (3) a  (4) b  6.a、d7.璱人、思想、文學、托物言志、人才觀8.不拘一格降人才9.以樹身傾斜為美,端端正正的就沒有好形態。10.有人把文人畫士這種獨特的嗜好和隱私明確地告訴賣梅樹的人11.我買了三百盆梅樹,都是病態的,沒有一盆是完好的。12.我本不是文人畫士,甘愿蒙受羞辱,開辟一間“病梅館”來安置它們。13.①通“翌”,翌日,第二天  ②好壞14.d15.①宋濂把實情一一地回答。②品格好的人跟我是朋友,我了解他們。16.反映宋濂品格端正。17.①將要  ②暗暗  ③用力舉起  ④閉口18.c19.剛毅、忠烈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4

  病 梅 館 記

  龔自珍

  [教學目標 ]

  1. 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2. 理解文言詞語“以”、  “則”、  “之”、“其”、“夭”、“病”、“泣”、“順”。

  3. 理解本文內容,體會其“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文言詞語,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難點 ]

  理解詞語和文章的寓意。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有一首詩幾乎人人能背誦,這就是《己亥雜詩》。大家能不能齊聲背一背這首詩?

  龔自珍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哀痛和吶喊?因為迫切要求改良的龔自珍對政治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者禁錮思想、扼殺人才的現實極其不滿。正如他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九》里所說:“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一句話,就是扼殺憂國憂民之心,扼殺禮義廉恥之心,扼殺改革發展之心。針對這種現實,龔自珍寫了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品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病梅館記》。

  (板書:病梅館記)

  二、學習新課

  1、解題

  [教法]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題目。

  [要求]學生明確以下五點: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號——龔自珍,字      ( s )人,號定     (   n) 。

  ③對作者的定評——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先 驅。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龔自珍全集》。

  ⑤題目——“記”標明文體是小品文或隨筆。

  2、預讀

  [教法]兩名學生一人讀前一段,一人讀后一段,要朗讀。

  [要求]兩名學生讀的同時,其他學生看課文,并用鉛筆劃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釋譯

  [教法]①采用學生提疑,學生解疑的方法解決課文中學生不懂的一些問題。

  ②老師提疑并引導學生解釋、翻譯、理解一些語句。

  ③全文疏理完畢后,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要求]重點弄清以下內容。

  (1)結合句子理解“以”、“則”、“之”、“其”四個虛詞。

  (2)結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順”四個活用的實詞。

  (3)結合課文釋譯以下九個句子:

  ①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②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⑤斫其正,養其旁條

  ⑥既泣之三日

  ⑦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設疑提問,啟發談話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層內容。

  ②在《己亥雜詩》與課文的對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 設問1】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容?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此句前冒號的作用,并明確:冒號表示對上文的總結,說明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所造成的惡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來賺大錢,而這種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就必然導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惡果。

  (板書:斫   養    刪    夭    鋤    遏)

  【設問2】為什么有人會將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讓其賺大錢呢?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是什么?請作最簡要的回答。

  ——因為文人畫士喜歡“夭梅病梅”卻不敢“明詔大號”地用此時尚去“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

  (板書:繩    夭   病)

  [按]此句旨在引導學生理解“此文人畫士……以其智力為也”兩句意思,教師在引導學生作答的同時,讓學生明確:“江浙之梅皆病”惡果的產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價”的行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則是由于文人畫士的偏嗜病梅——這就是病梅產生的社會根源。

  【設問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沒有具體的內容?

  ——它的,它們的。文中有具體的內容,如:“或曰:……密則無態。”

  “或”字怎么解釋?誰能對此作大膽的推測?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統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畫士“心知其意”并以之為尚?

  [按]通過此問必須啟發學生明確:封建統治者的品梅標準或說是“孤癖之隱才是產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顯見,作者的影射對象之所在。

  【設問 4】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象,作者的表現是什么?請用三個字來概括,看誰說的準確?

  ——泣    療    貯 (板書)

  [按]此問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辨析篩選的方法選出上述三個字,并明確: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療救梅、保護梅的行動和決心,其行其志令人稱許。

  從文中看,作者療梅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縱、順、毀、解、復、全(板書)

  【設問 5】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記病梅館的?

  ——一是社會方面對梅的摧殘、扭曲;一是作者對梅的哀痛、療救。這正是全文的基本內容。(板書:社會    作者)

  【設問6】作者僅僅是為寫梅而寫梅的嗎?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書)

  [按]此問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教師可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專制統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對梅的態度,正是作者對人才的態度;作者對造成梅的病態的痛斥,正是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扼殺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態,正是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設問7】 正因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對梅的感情實際上是對人的感情,在“記”的同時,又有飽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請找出來。

  ——①“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②“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按]讀此兩句意在體會抒情句的特點,并由此引導學生聯想到作者的《己亥雜詩》,并在課堂上吟誦該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師強調:課文和詩表達了相近的主題,這就是作者對清朝統治者殘酷摧殘壓抑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三、課堂小結

  這一節我們通過課文的學習,重點學習了四個虛詞、四個實詞,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并學習了一種讀書方法,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學習中所采用的“執果索因”閱讀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漸地掌握它,運用它。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并將本課所學的虛詞、實詞整理在筆記本上。

  2、思考并完成課后一、二、三各題。

  附:板書設計 

  病  梅  館  記                      

  龔自珍                          

  繩            夭          病                            

  社會:                                         摧殘扭曲

  斫  養  刪  夭  鋤  遏                                    以梅喻人

  泣            療          貯                              托物言志

  作者:                                        哀痛療救          

  縱  順  毀  解  復  全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5

  病 梅 館 記

  龔自珍

  [教學目標 ]   

  1. 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2. 理解本文的比喻意義和寫法。

  3. 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壓抑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

  [教學難點 ]

  比喻意義和寫法。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引入課題:

  由龔自珍的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引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作品。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盦,清代仁和(現浙江杭州市)人。自幼嶄露才華,38歲中進士后在北京擔任國史館校對、內閣中書、禮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48歲辭官回南方。《病梅館記》是南歸后寓江蘇昆山時所作。后來他先后在杭州紫陽書院和江蘇丹陽的云陽書院講學。1841年逝世于云陽書院。

  龔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他生當清代“乾嘉盛世”的后期。當時清朝統治的衰敗現象已日益顯露。他最早預感到清皇朝的末日即將來臨。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他對清朝嚴酷的思想統治和腐敗的政治深感不滿,力主“更法”,“改圖”,廢科舉,重真才,以1微挽救危局。他同林則徐、魏源等人組織宣南詩社,講求經世致用之學,宣傳改良主義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義也為保守派所不容,所以他一再遭受排擠打擊。在北京展轉十年,都只是當小官,最后還被迫棄官歸鄉。但他的革新思想在當時曾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并對后來的維新派政治改良運動起了推動作用。

  龔自珍著作豐富,有散文三百多篇,詩詞近八百首,在這兩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他的散文大都表現他的政治主張和社會思想,才氣橫溢,意氣飛揚,但由于看不到變革現實的社會力量,散文中也反映出一些消極退隱的思想。他的詩詞表象了對黑暗現實的深刻不滿和要求改革的渴望,氣勢磅礴,色彩瑰麗。他的作品收集在《龔定盦全集》里。

  三.寫作背景:

  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本文寫于1839年,正是鴉片戰爭前夕,作者托梅議政,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朝封建統治者束縛人們思想,壓抑、摧殘人才的罪行,表達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嚴酷的思想統治,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愿望。

  四.認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以欹(         )為美       明詔(          )大號         斫(           )直        遏(          )其生氣          甘受詬(           )厲             多暇(          )日        鬻(            )梅

  五.分析課文。

  (一)第一段補充注釋:

  1.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姿:風姿

  2.以欹為美,正則無景         景:景致

  3.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態:神態

  4.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         此:這些;知:明白

  5.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    以:來;繩:名詞動用,約束

  6.斫直,刪密,鋤正             直,密,正:形容詞作名詞,……的枝條

  7.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夭,病:動詞使動用法,使……曲折,使……成為病態

  8.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智力:智慧,力量

  9.明告鬻梅者                          鬻:賣

  10.而江浙直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而:于是;烈:厲害

  (二)分析課文

  1.文章開頭一句話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從梅的產地起筆,引出本文論述的對象,即“梅”。

  2.文人畫士品梅的標準是什么?

  答:以梅之“曲”之“欹”之“疏”為美。

  3.文中的“梅”“文人畫士”“鬻梅者”的本來含義是什么?

  答:“梅”指人才(病梅:即委曲、奸佞和毫無生氣的庸才和奴才;“直”梅即正直的人才,“正”梅即有骨氣的人才,“密”梅即有生氣的人才);“文人畫士”指反動的統治者;“鬻梅者”指培養人才的人。

  4.文人畫士及其幫兇“夭梅、病梅”的手段是什么?

  答:“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

  5.文人畫士的罪惡行經造成了怎樣的后果?

  答:“江浙之梅皆病”。

  6.本段最后一句話有何表達效果?

  答:最后一句滿懷義憤的議論,無情地痛斥了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罪行。

  五.分析講解第二三段。

  (一)補充注釋

  1.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病:病殘;完:完好

  2.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                      泣:為動用法,為……哭泣;乃:于是

  3.必復之全之                                          復,全:動詞使動用法,使……恢復,保全

  4.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辟:設立;貯:安置

  5.安得使予動暇日                                  安:怎么;得:能;暇:空閑

  6.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窮:形容詞使動用法,耗盡

  (二)聯系背景,體會第二段中語句的含義。

  1.“泣之三日”

  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苦,無限悲憤之中顯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切同情。

  2.“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

  就是說要破除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才的束縛,扼殺,讓人們的才能獲得自幼發展。

  3.“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就是一定要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態。

  4.作者寫自己療梅與反動的文人畫士的病梅形成對比,試說說這一對比的好處。(討論)

  5.“嗚呼……”最后一段的感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一是嘆病梅之多;二是嘆個人能力之有限;三是嘆時光匆匆。但還是最充分地表現出了“療梅”到底的戰斗意志。

  六.本文的表現手法

  1.托物言志的寫法

  巧妙地以“物”喻人,以“物事”喻時事,含蓄而諷刺深刻。

  2.用詞準確、形象。

  一是反義詞對照使用,使之與對比法切合;二是動詞與賓語相對應。

  補充練習

  1.選出下列詞語活用相同的語句(   )(   )

  A  以繩天下之梅                         B  以夭梅病梅為業

  C  既泣之三日                             D  乃誓療之

  E  必復之全之                             F  窮予生之光陰

  2.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B  斫其直,養其旁條

  C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D  以其智力為也   以五年為期

  3.指出“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一句翻譯準確的一項

  A  文人和畫家(造成)的災禍厲害到了這樣的地步啊

  B  所謂文人畫士所遭受的災禍厲害到了這樣的地步啊

  C  文人畫士們造成的災禍酷烈到了這樣的地步嗎

  D  文人畫士所遭受的災禍酷烈到了這樣的地步嗎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6

  甘肅白銀實驗中學邢瑞霞

  自讀目標:引導學生把握本文托梅言志的特點。

  延伸目標:啟示學生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具體自讀過程:

  一、說“梅”。

  問:“梅”在你的思想中是以怎樣的形象存在的?或,梅在你的觀念里代表何種精神?(引導學生想想說說——不畏艱險、與眾不同、堅強、忠貞、美麗等。)

  二、觀“梅”。

  投影顯示以下文字資料以及各種各樣的梅圖,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梅”審美觀: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投影資料]:(略)

  (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抓住關鍵詞,如:斜斜、橫斜、疏影等,想象梅樹的形態;然后通過欣賞名家梅圖,體會“美”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特點:曲、欹、疏。)

  三、讀《病梅館記》,在解決字、詞、句的基礎上,完成以下幾題。

  1.作者對符合傳統審美觀的“梅“持什么態度?為什么?

  2.作者對符合傳統審美觀的“梅”采取了什么行動?這一行動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傾向?

  3.聯系時代背景,再領悟本文“托梅言志‘的特點。

  (參考答案略)

  (備課資料略)

  四、擴張閱讀:

  材料一:(略)

  [閱讀提示]:以上各詩中,作者各自寄寓“梅”怎樣的精神?

  (參考解說略)

  材料二:[略]

  [閱讀提示]: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慨?和課文中作者的情感有相似之處嗎?(參考解說略)

  案例評析:在這個理解過程中,教師首先能充分給與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情境,讓他們自己去想、去觀察、去分析、去思考,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意識、探究意識,并且給學生提供了訓練創新思維的機會,引導他們能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很好的體現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

  作者郵箱: 網易

  [1]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7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 姜華忠

  課型:常州市語文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評優課。

  上課時間、地點及班級:1998/9/21上午第4節,省前中高一(2)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投影課題及作者。(配音,配病梅插圖)

  投影教學目標 (配梅花插圖)

  能聯系有關背景材料研讀課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能具體分析課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能掌握文中“繩、夭、病、復、全”等實詞和“以”、“之”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具體分析課文

  1、學生個別朗讀全文,初步體會本文的主旨及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2、檢測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并完成思考練習一、二。(充分利用觸摸區響應,移動響應,文本響應,配梅花插圖)

  3、簡介作者。龔自珍,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詩人,散文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他對清朝嚴酷的思想統治和腐敗的政治深感不滿,力主“更法”“改圖”,廢科舉,重真才,以求挽救危局。他同林則徐、魏源等人組織“宣南”詩社,講求經世致用之學,宣傳改良主義思想。但即使是改良主義,也仍然為保守勢力所不容。所以他一直遭受排擠打擊。在北京輾轉10年,都是做小官,最后還被迫棄官回鄉。他的革新思想在當時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并對后來的維新派政治改良運動起了推動作用。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確有功焉。”(配作者及梅花插圖)

  4、寫作背景簡介。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本文寫于1839年,是作者辭官南歸之后寓居江蘇昆山時所作。(配梅花插圖,利用觸摸區響應并閃爍圖標“八股文”和“文字獄”各三次)

  (1)八股文:明清科舉制度的一種考試文體,每篇有部分組成。在內容上,八股文只許為圣賢立言,講四書五經所講過的道理,如有所闡發也不能越出程朱理學的范圍。這種內容固定而形式死板的文體,是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對當時文化思想的發展危害很大。

  (2)文字獄:舊時統治者往往故意從文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以鎮壓知識分子,叫“文字獄”。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大興文字獄,刑罰殘酷,株連眾多。龔自珍《詠史》:“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5、具體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了重大的政治主題。下面展開討論并完成表格內的有關內容,具體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這種手法的。(充分利用觸摸區響應)

  表層意

  言外意(比喻義)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殘、壓抑的人才)

  文人畫士

  (封建統治者)

  品梅標準:(曲、欹、疏)

  (選拔人才標準:奴才、庸才、 

  歪才)

  摧殘梅的手段:(繩、夭、病、斫、刪、鋤、養、遏)

  (束縛人才思想、屠殺正直之士、

  豢養奸邪小人、扼殺新生力量)

  摧殘梅的后果:(皆病、禍烈)

  (大批人才遭殘酷屠殺)

  療梅的措施:(購、縱、順、毀、埋、解、復、全、辟、貯)

  (解除人才束縛、恢復人才生機、

  解放人才個性、改革沉悶政局)

  療梅的愿望:(誓、必、

  甘、窮)

  (表達了拯救人才的強烈愿望、

  與準備迎接斗爭的堅定信心)

  6、分析作者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性。作者在文中表達了解除人才束縛、恢復人才生機、解放人才個性、改革沉悶政局的強烈愿望,這種思想是積極的,值得肯定的,它的主旨其實可以用“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話來概括。然而作者以慨嘆作結,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閑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這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那么作者為什么會以慨嘆作結呢?作者所追求的只是個性解放,所依靠的力量只是他個人的力量,這當然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另外,從《己亥雜詩》中的兩句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們也可以進一步體會到,作者把這種希望寄托在“天公”即清朝最高統治者皇帝身上,這就決定了他的政治主張最終是不可能得到實現的。這體現了作者時代的和階級的局限性。雖然如此,作者為改革沉悶的政治局面所體現出來的無所畏懼的勇氣和忘我的犧牲精神仍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所在。

  聽全文配樂朗誦,進一步體會本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外閱讀《龔自珍傳》,全面了解其人其文。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8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2、理解文言詞語“以”、“則”、“之”、“其”、“夭”、“病”、“泣”、“順”。

  3、理解本文內容,體會其“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文言詞語,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和文章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有一首詩幾乎人人能背誦,這就是《己亥雜詩》。大家能不能齊聲背一背這首詩?

  龔自珍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哀痛和吶喊?因為迫切要求改良的龔自珍對政治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者禁錮思想、扼殺人才的現實極其不滿。正如他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九》里所說:“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一句話,就是扼殺憂國憂民之心,扼殺禮義廉恥之心,扼殺改革發展之心。針對這種現實,龔自珍寫了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品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病梅館記》。

  (板書:病梅館記)

  二、學習新課

  1、解題

  [教法]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題目。

  [要求]學生明確以下五點: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號——龔自珍,字      ( s )人,號定     (   n) 。

  ③對作者的定評——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先 驅。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龔自珍全集》。

  ⑤題目——“記”標明文體是小品文或隨筆。

  2、預讀

  [教法]兩名學生一人讀前一段,一人讀后一段,要朗讀。

  [要求]兩名學生讀的同時,其他學生看課文,并用鉛筆劃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釋譯

  [教法]①采用學生提疑,學生解疑的方法解決課文中學生不懂的一些問題。

  ②老師提疑并引導學生解釋、翻譯、理解一些語句。

  ③全文疏理完畢后,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要求]重點弄清以下內容。

  (1)結合句子理解“以”、“則”、“之”、“其”四個虛詞。

  (2)結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順”四個活用的實詞。

  (3)結合課文釋譯以下九個句子:

  ①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②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⑤斫其正,養其旁條

  ⑥既泣之三日

  ⑦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設疑提問,啟發談話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層內容。

  ②在《己亥雜詩》與課文的對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 設問1】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容?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此句前冒號的作用,并明確:冒號表示對上文的總結,說明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所造成的惡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來賺大錢,而這種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就必然導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惡果。

  (板書:斫   養    刪    夭    鋤    遏)

  【設問2】為什么有人會將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讓其賺大錢呢?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是什么?請作最簡要的回答。

  ——因為文人畫士喜歡“夭梅病梅”卻不敢“明詔大號”地用此時尚去“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

  (板書:繩    夭   病)

  [按]此句旨在引導學生理解“此文人畫士……以其智力為也”兩句意思,教師在引導學生作答的同時,讓學生明確:“江浙之梅皆病”惡果的產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價”的行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則是由于文人畫士的偏嗜病梅——這就是病梅產生的社會根源。

  【設問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沒有具體的內容?

  ——它的,它們的。文中有具體的內容,如:“或曰:……密則無態。”

  “或”字怎么解釋?誰能對此作大膽的推測?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統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畫士“心知其意”并以之為尚?

  [按]通過此問必須啟發學生明確:封建統治者的品梅標準或說是“孤癖之隱才是產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顯見,作者的影射對象之所在。

  【設問 4】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象,作者的表現是什么?請用三個字來概括,看誰說的準確?

  ——泣    療    貯 (板書)

  [按]此問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辨析篩選的方法選出上述三個字,并明確: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療救梅、保護梅的行動和決心,其行其志令人稱許。

  從文中看,作者療梅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縱、順、毀、解、復、全(板書)

  【設問 5】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記病梅館的?

  ——一是社會方面對梅的摧殘、扭曲;一是作者對梅的哀痛、療救。這正是全文的基本內容。(板書:社會    作者)

  【設問6】作者僅僅是為寫梅而寫梅的嗎?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書)

  [按]此問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教師可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專制統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對梅的態度,正是作者對人才的態度;作者對造成梅的病態的痛斥,正是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扼殺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態,正是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設問7】 正因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對梅的感情實際上是對人的感情,在“記”的同時,又有飽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請找出來。

  ——①“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②“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按]讀此兩句意在體會抒情句的特點,并由此引導學生聯想到作者的《己亥雜詩》,并在課堂上吟誦該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師強調:課文和詩表達了相近的主題,這就是作者對清朝統治者殘酷摧殘壓抑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三、課堂小結

  這一節我們通過課文的學習,重點學習了四個虛詞、四個實詞,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并學習了一種讀書方法,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學習中所采用的“執果索因”閱讀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漸地掌握它,運用它。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并將本課所學的虛詞、實詞整理在筆記本上。

  2、思考并完成課后一、二、三各題。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9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

  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

  3、提高學生誦讀和欣賞文言文的水平。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旨意。

  教學建議: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字也不艱深,學生在預習中完成文字的疏通;自行查找資料,完成課后習題。

  課型設計:賞讀課。

  教學方法:誦讀、點撥、研討。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背景介紹(以故事引出歷史背景)

  二、 誦讀指導

  1、教師范讀(配古箏曲)

  2、理論指導(引姚鼐語)

  3、學生齊讀(伴隨音樂)

  三、設疑導讀(提出 思考題)

  1、梅的病態表現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2、致梅成病態的手段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3、作者療梅的決心是怎樣體現的?

  四、梳理思路(繪制文章脈絡圖)

  五、領悟情感(一腔悲憤寄梅中)

  六、比較閱讀(一詩一文)

  七、研討問題

  怎樣的環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長?

  八、收束全課

  板書設計 (一)

  品梅的標準:曲、欹、疏

  病梅的根源     病梅的手段:斫、刪、鋤      摧殘人才

  嚴重的后果: 梅  皆  病

  行動:購 盆、辟  館

  療梅的決心      辦法:縱、順、毀、解…      拯救人才

  愿望:窮 其 一    生

  板書設計 (二)

  話梅(對象)

  評梅(標準)——嘆梅(揭露)

  療梅(救治)

  《病梅館記》教案(二)(授課部分)

  引出新課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清代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的散文小品《病梅館記》。

  介紹背景

  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又為什么要這樣寫?我們先來聽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書生,一天他正在讀書,突然一陣清風襲來,書生來了雅興,隨口吟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件事傳到朝廷,結果書生被砍了頭。罪名是攻擊朝廷統治者不懂文化(同學們很快就會反應到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朝。“清風”中的“清”與清朝中“清”是一個字)僅僅這樣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統治者實行的思想文化專制達到了一個怎樣的殘酷境地。龔自珍就生活在這樣的年代里。由于清政府長期以來大搞文字獄,壓抑、摧殘知識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作者以先覺者的敏銳預感到清王朝的危機。他認為要使國家振作起來,靠的是一場變革,而變革則需要大批的人才。龔自珍要療救社會的病態,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個性的解放。《病梅館記》正是反映這種思想的代表作。

  然而,作者在當時的社會又不能直言,于是他就巧妙地借用于梅,以梅喻人,托梅議政。這也正是我們熟知的—托物言志的寫法。

  三、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配樂——古箏名曲《梅花三弄》)

  強調讀音、釋義:欹、鬻、斫、垢

  自由誦讀(快慢不拘,大小聲皆宜,但絕不可默讀)

  引姚鼐語“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自悟。若但能默看,那終生做外行也。”

  集體誦讀(掌握節奏、控制語調、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朗讀水平與語文能力成正比)

  四 分析課文

  有了誦讀基礎,我們可以進入課文的分析了。這篇小文不足三百字,寓意深刻、寫法獨特。要把握文章的要點,首先要明確三個問題(屏幕上打出思考題)

  梅的病態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參考答案:曲、欹、疏,象征對人格的扭曲。)

  2、致梅成病態的手段是什么?這又象征了什么?

  (斫、刪、鋤,象征對人才的壓迫摧殘)

  3  療梅 的決心是怎樣體現的?

  A、先有行動:購梅、辟館;

  B、具體辦法:縱、順、埋、解、復、全

  (困難與苦衷:來自文人畫士的垢厲,暇日與閑田不多,身單力薄)

  C、態度愿望:不怕打擊,置垢厲與度外;窮其后半生,將療梅事業進行到底。 其勇氣、其魄力、其意志,令人欽佩、令人敬慕。

  引導學生明確文章中的托物言志:梅——人才;病梅——畸形人才;文人畫士——清朝統治者。作者譴責摧殘梅花的舉動,實際上抒發了作者對清朝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才的憤慨與痛恨,表達了要求改革的心情。

  理清思路(板書——略)

  體味情感(——無限同情,滿腔悲憤。引導學生從課文找出表達悲憤情感 的語句)

  1、“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其實是為人才慘遭摧殘而痛心疾首“夭其稚枝、遏其生氣”如泣如訴何其悲涼,激起讀者的共鳴。

  2、皆產梅”與“梅皆病”遙相呼應,寫出病梅之廣、數量之多、語氣之沉痛。“文人化士之禍之烈至此哉”更是義憤添胸;一聲“嗚呼”更是令人蕩氣回腸。要拯救飽受壓抑摧殘的天下英才,豈是一人一時能做得到。尤其讓作者憂心忡忡的是,病態人格普遍存在,人們沒有感到這有什么不正常,無人提出疑義,這是一種可怕的集體沉默,這也正是時代的悲劇。作者怎能不悲、不嘆、不恨、不憤?這真是一腔悲憤寄梅中。(屏幕上打出大字)

  集體誦讀(體味情感、領悟情感、讀出感情)

  比較閱讀

  這感情太沉重了,讓我們暫時走出來。接下來我們來完成一個比較性的閱讀;請看大屏幕,閱讀上面的小詩,試比較一下它和《病梅館記》在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盆   松

  一樣金色的種子,

  一樣綠色的生命,

  恨不能成梁化棟,

  卻作這點綴的盆景。

  成才也不能,

  成灰也不能,

  空有蕭蕭嶺上情,

  誰知我心中的不平?

  參考答案,同:都反映了作者反對束縛人才、主張個性解放的思想,都是托物言志的寫法;異:《病梅館記》以梅喻人,借梅議政,比喻貼切,形象鮮明,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抒情,有力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旨。《盆松》是一首詠物詩,用第一人稱的寫法,直抒胸臆。

  小練習:以梅喻己,體味梅的痛苦以及憤憤不平的情感,并用語言將之表述出來。

  九、討論問題

  我們再試著把思維向前推進一步,討論一個比較現實的問 題:怎樣的環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長?(激活思維,鼓勵學生不拘一格地談)

  討論中有可能談到的問題:教育制度、考試方式、人與環境的關系、挫折教育、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的弊端等。(環境寬松,學有所用,允許人才流動;高考制度改革,面向所有人;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中的跑官賣官,畢竟是少數的,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法制制度的健全,這些問題逐步可以得到解決……)

  十、教師小結

  我們的社會,終于從萬馬齊喑的陰霾年代里掙脫了出來,它的興旺發達需要建設者具有豐富多彩的個性和才干,它不再用笨重的模子鑄出呆板的陶傭,不再用殘忍的棕繩,綁出扭曲的病梅,它呼喚色彩、鼓舞個性,這些都為人才的發展提供了最佳的環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科學技術的載體,沒有人就沒有科學技術。市場經濟乃至綜合國力的競爭本質就是人才的競爭。得人才者得天下,能用人才者無敵與天下!

  還記得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嗎?(詩歌打在屏幕上)讓我們一起來誦讀詩中的后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呼喚和拯救人才的吶喊,如同沖天的驚雷,滾過神州大地,響徹歷史的長空,震撼人民的靈魂,任何一個時代人才的成長都需要自由廣闊的空間。我們永遠期待“不拘一格降人才”。    本課已進入尾聲,讓我們在《一翦梅》的歌聲中結束這節課。(屏幕出現畫面,優美的音樂響起。在漸弱的音樂中……)

  正如歌曲中所言:

  層層風雨不能阻隔,

  冷冷冰雪不能沉沒,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龔自珍的年代已成為歷史,

  今天云開日出,光芒萬丈,清風雨露,萬木崢嶸。

  愛我們所愛的事業,

  無怨無悔我們的青春,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同學們瀟灑開心、健康成長!

  十一、附課件說明:(課件在PPT演示文稿《病梅館記》中)

  課件一,課文題目(病樹畫面)

  課加二,課文內容

  課件三,四個生字

  課件四,引姚鼐語

  課件五,思考題目

  課件六,板書思路

  課件七,一行大字(一腔悲憤寄梅中)

  課件八,《盆松》小詩

  課件九,《己亥雜詩》

  課件十,《一翦梅》音樂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10

  近代首開風氣的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從21歲開始寫作政論文章,壯年服膺今文經學之后,揮動公羊學說的魔杖,登高疾呼,揭露黑暗,抨擊時政,倡言變法。在萬馬齊喑的晚清黑暗中,沖破沉寂,挾時代的風雷,成為近代文學的開山大師。正如梁啟超所言,“晚清思想解放,自珍確與有功焉。光緒所有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由此看來,研究晚清思想解放的潮流,勢必不能擯棄龔自珍,而探求龔自珍的思想,又不妨把龔自珍還給文學,從詩文的角度,探求龔自珍的思想。本文擬就龔自珍的寓言體散文《病梅館記》中的象征手法來管窺龔自珍的思想風貌。

  沉重的政治憂患意識

  龔自珍生活的嘉道時期,清王朝“將萎之華,枯于槁木”的腐敗政治已充分地顯示出來。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不斷加深,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富戶”,農民起義前呼后應,“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支月日”,而且“士無恥心”,“具思全軀保室家,不復有所作為”(《明良論一》)。官愈大,愈恬不知恥,只知取悅媚上,把國家和民族前途拋到九霄云外。在《明良論二》中,龔自珍指出“歷觀近代之士,始進之年,而恥之存者寡矣”!“官愈久,則氣愈偷,望愈崇,則諂愈固;地愈近,則媚亦工,至身為三公,為六卿,非但目未睹,耳未聞,夢寐亦未之及,臣節之盛,掃地盡矣”,面對黑暗腐敗的封建末世,龔自珍以其敏銳的眼光,卓越的膽識,寫了不起11篇《乙丙之際箸議》和4篇《明良論》對君主專制和帝王的絕對權威進行了犀利的批判,他認為政治腐敗的政體原因,乃是“天下事無巨細,一束之于不可破之例,則雖以總督之尊,而實不能以行一謀、專一事(《明良論四》)”,皇帝控制一切,獨斷一切,內閣輔臣只是“待直承旨”。“乾綱獨斷”對臣民的百般鉗制,使得官僚士大夫盡成帝王的仆妾犬馬,朝見長跪,夕見長跪,人格更是受到極大的侮辱,怎么還有廉恥可言。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政治上庸庸碌碌,仰帝王鼻息,不僅絕少建樹,而且形成寡恥,阿諛奉承之風。“四海為秋氣,一室難為春”,廟堂上下,愈加呈現一派寂然無生氣的僵尸景象,整個社會已到了“曰之將夕”的衰世。龔自珍雖位居下僚,但他關心國家大事。是清代每一個站在獨立的學者立場上以個人的思考為依據縱橫議論時政的人物,他是思想家。又是一個實干家,同時更具詩人氣質:“少年哀樂過于人,歌泣無端字字真。”作為一個時代的先覺者,一個不甘遁世自適的志士,他的精神常常是痛苦的。“簫和劍”是他反復使用的意象,代表他多情易感和豪放任俠的兩面。從早年的“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到晚年的“劍氣簫心一例消”。但無論怎樣,龔自珍始終睥睨俗世,直面人生。因此,沉重的政治憂患意識時時積壓心頭,這一點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而888寫于77辭官南歸的1839年,當時正值鴉片戰爭前夜,中英沖突,一觸即發,統治階級對內高壓政策也愈演愈烈,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惡化。77于4月23日出都,7月9日抵杭州家中,寓言體散文888和〈〈已亥雜詩〉〉同寫于這一年,其寄托之意不能不說深刻。

  由此可見,888的象征意義,首先是沉重的政治憂患意識,它以病梅象征茍且偷安,偷惰畏葸的各級封建官員,以“曲”“欹”“疏”象征清朝的病態統治,以“文人畫士”象征玩弄政治把戲的皇帝近臣,以江浙皆病梅象征死氣沉沉的官場,以“病梅館”象征作者革除時弊、挽枯扶榮的愿望和決心。

  二、深刻的解放人才的觀念

  嘉道時期對人才的束縛、壓制、摧殘是極其嚴重的。封建統治者所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須是俯首帖耳,曲意逢迎,沒有個性、沒有獨立人格的奴才。這種標準必然導致大批蠢才魚目混珠,討得主子的歡心,成為統治階級馴服的工具,而真正出類拔萃的人才反而為統治階級所不容,統治階級對這樣的人才不是千方百計的加以束縛,使之就范,就是毫不留情的加以殺戮。77不僅對此明察不爽,且有切身體驗。在〈〈乙丙之際箸議之九〉〉中,他指出“當彼之世也,百才士和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民亦戮之,聲音笑貌亦戮之。……其法亦不得要領,徒戮其心,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漸或三歲戮之,百年而戮之。”這也就是說,只要出現了有才能的士子或人才,封建統治者豢養的幫兇就會群起而督責、束縛,用各種卑鄙的手段,使“天下官之種類,盡此數者,既盡軀而師之”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11

  一、關于教材

  《病梅館記》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外自讀課。作者龔自珍。由于作者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之一,因此本文將淺顯易懂的“易”和思想內容深刻、藝術性強的“難”融為一體,從而使學生課外自讀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其不利的一面。所以,如何把握教學中的“度”就成了教學這篇自讀課面對高一學生、落實教學大綱的關鍵之所在。

  從《病梅館記》在課本中的排列位置來看,作為課外自讀課,本文在承擔鞏固該單元文言文學習方法這一任務的同時,根據該單元的“知識和訓練”要求,還應該承擔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并適當熟悉一些文言虛詞的任務,同時,根據本文的寫作特點,還應該學習古人“托物言志”的為文之道,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壓抑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以及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鑒于上述我對教材的認識,備課時,又考慮到一般學校化解高考大綱和會考大綱的具體要求,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二)理解文言詞語:以、則、之、其、夭、病、泣、順;

  (三)理解本文內容,體會其“托物言志”的特點。

  三條之中,理解四個文言虛詞和四個文言實詞是疏通課文文句的關鍵,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托物言志”特點是領會文章主題思想和表達特色的關鍵,因此,我把這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文言詞語,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點。作為課外自讀課,本文的難點不很突出。相對來講,教案中列出的九個句子是理解詞語、疏通文句的難點,設問中的6、7兩問是理解內容、體會寫作特點的難點。但是由于它們是局部問題且較容易突破,所以教案中沒有將它們列為教學難點,而教學過程卻把它們當作難點來處理。

  二、關于教法

  教學中為突出重點,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做法。

  一是強調讀。這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這節課我先后設計運用了個別朗讀、齊聲誦讀兩種方式,借以起到強化感知課文的作用。

  二是重視導。教自讀課,教師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關鍵。教師既不能“主”而不“導”,又不能“導”而不“主”,要恰當設計教學方法,靈活地指導、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教學雙邊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課堂上導入新課,我主要采用營造氛圍引入課文的方法,突出了“導”;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我主要采用“問”的方式,讓學生在理解中說,在“說”中體悟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突出了“引”;釋譯、理解課文我主要采用師生雙方設疑問答,啟發談話式的平等討論方法,既“引”又“導”,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是啟發式。啟發性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孔子從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的學習要處于積極地思考狀。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12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2.理解本文“以”字的用法;

  3.認識作者在當時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及局限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文言虛詞“以”的用法。

  2.難點: 第一自然段

  三、教學時數:

  課內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

  憙拑

  第一課時

  憗拕

  字詞正音:

  欹qī(傾斜)  詔zhào(告訴)  斫zhuó(用刀斧砍)  遏è(阻礙)  

  詬gòu(辱罵)  貯zhù(貯藏)

  解題:

  初中時我們曾讀過龔自珍的《已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崐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首詩表達了對清朝統治者扼崐殺人才的強烈不滿,喊出了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強烈呼聲。今天我們要學崐的是龔自珍在閂一年寫的控訴殘害人才的另一篇作品。

  《病梅館記》又名《療梅說》,選自《龔自珍全集》,是一篇政治性的諷崐刺雜文或政治小品。

  龔自珍(1791─1841),號定庵,字瑟人,浙江仁和人,是我國晚清時代進崐步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是提倡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人物之一。自幼崐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對小學(隋唐以后,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統稱為崐小學)、經學、史學、散文、詩詞等,都很有研究和成績。他寫的散文有300多崐篇,詩詞近八百首,著作《龔自珍全集》。

  他生活的時代是封建社會急劇解體,資本主義剛剛萌芽,外國帝國主義國崐家加緊對我國進行侵略,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的時候。他在政治上主崐張打破現狀,變法圖強,他對外來的侵略,主張堅決抵抗,反對妥協投降。他崐在學術上主張面對現實,沖破儒家思想束縛,提倡學術要為現實政治服務。曾崐與林則徐、魏源等結成宣南詩社。

  龔自珍自己也是被扼殺的人才之一。他1839年被迫辭官(曾任國史館校對、崐內閣中書、禮部主事、宗人府主事)南歸,悲憤交集,寫下本文。迫于當時的崐黑暗統治的嚴酷,難于明言,只好以物喻人,借梅喻政,用含蓄隱晦的筆法表崐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病梅”指改成病態的梅樹,文中借指受壓迫、摧殘的人崐才,“病梅館”是作者設置的醫治病梅的處所,這個地方的開辟,寄托了作者崐拯救人才、保護人才的理想。

  這篇文章巧妙地運用了借喻的手法,從表面上看,字字句句都是在講梅花,崐沒有一句題外的話,但實際上處處都含有寓意,比喻十分自然貼切,充滿了強崐烈的感情。

  “記”是一種文體。

  課文簡析:

  江寧⑴之龍蟠⑵,蘇州之鄧尉⑶,杭州之西溪⑷,皆產  梅。或曰: “梅

  出產

  以      曲  為  美,直  則無姿;以      欹⑸為美,正  則無景;以

  把(枝干)彎曲當作    筆直就  風姿  (樹身)傾斜      端正    景致(枝葉)

  疏  為美,密  則無態。”固也⑹。    此  文人畫士心知  其意,未可明

  稀疏      稠密    姿態  本來是這樣  這些          明白  意思    公開

  詔  大  號⑺以繩⑻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      斫⑼直,    

  宣告大聲號召  約束                    讓      種梅的人砍掉直的枝干

  繩:名作動(意為用這個標準來衡量)

  刪  密,        鋤  正,        以夭梅    病梅⑽  為  業  以求  錢也。

  剪去茂密的枝葉  鋤掉端正的樹身  來使梅彎曲使梅得病作為職業來求取錢財

  密:形作名       正:形作名     夭:使動用法  病:使動用法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        蠢蠢      求錢之民能以  其智力為也。  有

  的              不是(那些)忙忙碌碌地          憑借      做到的  有

  以文人畫士孤癖    之隱⑾明    告  鬻梅者,斫其正,養  其旁    條⑿,

  人把        偏嗜成病的情趣明白地告訴賣  的人        培養  橫斜的枝條

  刪其密,夭其稚枝⒀,鋤其直,遏  其生氣⒁,以求重價: 而  江浙之梅皆病。

  嫩              阻礙  生機        高價  因而        都成

  夭:使……彎曲,使動用法

  文人畫士        之禍  之烈    至  此      哉!

  為病梅了。        (造成的)的禍害的酷烈竟到了這種地步了

  憙拑

  第二課時

  憗拕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    完者,既  泣之      三日,乃誓療  之:

  一盆是完好  已經為它們哭了幾天      治療

  泣:為動用法,為……哭泣

  縱  之  順  之,          毀其  盆,悉  埋于地,解其棕  縛⒂;以五年

  解放它們順應它們的自然生長  那些    全部            棕繩束縛  用

  縱:使動用法使……縱  順:使動用法,使……順

  為  期,必復之          全之。        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⒃,辟

  作為期限  讓它恢復(本性)讓它健全(起來)                    辱罵    設

  病梅之館以貯之。

  (一個)

  之:結構助詞,無實義

  嗚呼,安  得使予多  暇  日,又多閑田,以廣  貯江寧、杭州、蘇州之

  怎樣能    多些空暇時間            大量

  病梅,窮  予生  之光陰以療  梅  也哉!

  窮盡  一生  時光  治療病梅

  簡析:

  一、產生病梅的根源:

  1.舉出有的人對梅的審美觀點。

  2.進一步指出上述觀點是文人畫士的觀點──揭示病梅的社會根源。

  3.寫文人畫士的幫閑們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

  最后一句議論──滿懷義憤。

  二、寫自己療梅的決心和行動。

  三、以感嘆作結。

  寫作特點──托物言志:

  本文要表現的是政治改革的重大主題,揭露批判的對象是清朝統治者壓抑崐人們思想,摧殘人才的罪惡,在當時嚴酷的思想統治之下,這是很難從正面直崐接論述的,因此,作者巧妙地以梅喻人,托梅議政,表面上句句講梅,實際上崐都有言外之意,表達了作者要求改革時政,打破嚴酷的思想統治,追求個性解崐放的強烈愿望。

  但作者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桎梏時,未能認識人民大眾的力量,而試圖以個崐人奮斗來解除封建專制的束縛,這就是作者的思想上的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崐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13

  重點:

  1、 培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朋友比較鑒賞的能力

  課時:

  一課時

  一、 導入  

  今天學習《病梅館記》,作者龔自珍,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己亥雜詩》。(請一學生默寫在黑板另一端)

  二、 梅花,大家見過,也學過不少關于它的詩詞,一起回憶一下。

  三、 分析“病梅”:齊讀第一段,用一個字概括——“病”

  病得怎么樣?如何造成的?

  在作者眼中,梅之“病”,實乃——“禍”

  嚴重嗎?——兩個“皆”

  病梅之禍,誰之罪?鬻梅者乎?文人畫士乎?

  四、 面對病梅之禍,龔自珍豈能“自珍”,袖手旁觀?

  齊讀第二段,一個字概括——“療”

  “療”的實質是什么?

  五、 齊讀第三段,寫什么?

  療梅的決心

  很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襟

  六、 小結全文

  文章以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花,偏愛梅花的病態,以至于用人工方法摧殘梅花為例,深刻批判統治者嚴酷的思想鉗制和摧殘人才的罪惡,表達了作者追求個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愿望。

  七、 比較鑒賞《病梅館記》和《己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同:1、都表現對人才遭遇的不滿。2、都表達改革現實的愿望

  異:1、前者托物言志,側重對人才的挽救

  2、主,側重對人才的任用

  八、 板書

  病梅館記

  龔自珍

  梅——病——禍——療——決心

  比較鑒賞

  [1]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14

  重點:

  1、培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朋友比較鑒賞的能力

  課時:

  一課時

  一、導入  

  今天學習《病梅館記》,作者龔自珍,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己亥雜詩》。(請一學生默寫在黑板另一端)

  二、梅花,大家見過,也學過不少關于它的詩詞,一起回憶一下。

  三、分析“病梅”:齊讀第一段,用一個字概括——“病”

  病得怎么樣?如何造成的?

  在作者眼中,梅之“病”,實乃——“禍”

  嚴重嗎?——兩個“皆”

  病梅之禍,誰之罪?鬻梅者乎?文人畫士乎?

  四、面對病梅之禍,龔自珍豈能“自珍”,袖手旁觀?

  齊讀第二段,一個字概括——“療”

  “療”的實質是什么?

  五、齊讀第三段,寫什么?

  療梅的決心

  很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襟

  六、小結全文

  文章以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花,偏愛梅花的病態,以至于用人工方法摧殘梅花為例,深刻批判統治者嚴酷的思想鉗制和摧殘人才的罪惡,表達了作者追求個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愿望。

  七、比較鑒賞《病梅館記》和《己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同:1、都表現對人才遭遇的不滿。2、都表達改革現實的愿望

  異:1、前者托物言志,側重對人才的挽救

  2、主,側重對人才的任用

  八、板書

  病梅館記

  龔自珍

  梅——病——禍——療——決心

  比較鑒賞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15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2、理解文言詞語“以”、“則”、“之”、“其”、“夭”、“病”、“泣”、“順”。

  3、理解本文內容,體會其“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文言詞語,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和文章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有一首詩幾乎人人能背誦,這就是《己亥雜詩》。大家能不能齊聲背一背這首詩?

  龔自珍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哀痛和吶喊?因為迫切要求改良的龔自珍對政治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者禁錮思想、扼殺人才的現實極其不滿。正如他在《乙丙之際著議第九》里所說:“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一句話,就是扼殺憂國憂民之心,扼殺禮義廉恥之心,扼殺改革發展之心。針對這種現實,龔自珍寫了一篇藝術性很強的小品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病梅館記》。

  (板書:病梅館記)

  二、學習新課

  1、解題

  [教法]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題目。

  [要求]學生明確以下五點:

  ①作者的生卒朝代——清代后期。

  ②作者的姓名字號——龔自珍,字      ( s )人,號定     (   n) 。

  ③對作者的定評——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先 驅。

  ④作者的作品和文集——《龔自珍全集》。

  ⑤題目——“記”標明文體是小品文或隨筆。

  2、預讀

  [教法]兩名學生一人讀前一段,一人讀后一段,要朗讀。

  [要求]兩名學生讀的同時,其他學生看課文,并用鉛筆劃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釋譯

  [教法]①采用學生提疑,學生解疑的方法解決課文中學生不懂的一些問題。

  ②老師提疑并引導學生解釋、翻譯、理解一些語句。

  ③全文疏理完畢后,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要求]重點弄清以下內容。

  (1)結合句子理解“以”、“則”、“之”、“其”四個虛詞。

  (2)結合句子理解“夭”、“病”、“泣”、“順”四個活用的實詞。

  (3)結合課文釋譯以下九個句子:

  ①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

  ②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③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④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⑤斫其正,養其旁條

  ⑥既泣之三日

  ⑦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⑧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⑨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4、理解

  [教法]設疑提問,啟發談話為主。

  [要求]①逐段理解文章的表層內容。

  ②在《己亥雜詩》與課文的對比中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

  【 設問1】課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這里的“此”指代什么內容?請用課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按]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此句前冒號的作用,并明確:冒號表示對上文的總結,說明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所造成的惡果是“鬻梅者”以“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來賺大錢,而這種摧殘梅花的惡劣行徑,就必然導致了“江浙之梅皆病”的惡果。

  (板書:斫   養    刪    夭    鋤    遏)

  【設問2】為什么有人會將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讓其賺大錢呢?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是什么?請作最簡要的回答。

  ——因為文人畫士喜歡“夭梅病梅”卻不敢“明詔大號”地用此時尚去“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而“蠢蠢求錢之民”卻不能想到這一點。文人畫士的“孤癖之隱”概括起來就是:以“夭梅病梅”為時尚,并想以此來“繩”天下之梅。

  (板書:繩    夭   病)

  [按]此句旨在引導學生理解“此文人畫士……以其智力為也”兩句意思,教師在引導學生作答的同時,讓學生明確:“江浙之梅皆病”惡果的產生是由于“鬻梅者”制造病梅“以求重價”的行為所致,而“鬻梅者”制造病梅的原因則是由于文人畫士的偏嗜病梅——這就是病梅產生的社會根源。

  【設問3】“文人畫士心知其意”中的“其意”怎么理解?文中有沒有具體的內容?

  ——它的,它們的。文中有具體的內容,如:“或曰:……密則無態。”

  “或”字怎么解釋?誰能對此作大膽的推測?

  ——有的人。可能是一般人,也可能是居高位者,甚至是統治者。不然何以使文人畫士“心知其意”并以之為尚?

  [按]通過此問必須啟發學生明確:封建統治者的品梅標準或說是“孤癖之隱才是產生江浙之梅皆病”的根本原因。顯見,作者的影射對象之所在。

  【設問 4】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象,作者的表現是什么?請用三個字來概括,看誰說的準確?

  ——泣    療    貯 (板書)

  [按]此問學生如不能準確回答,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辨析篩選的方法選出上述三個字,并明確:此三字乃作者同情梅、療救梅、保護梅的行動和決心,其行其志令人稱許。

  從文中看,作者療梅的具體辦法是什么?

  ——縱、順、毀、解、復、全(板書)

  【設問 5】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看出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記病梅館的?

  ——一是社會方面對梅的摧殘、扭曲;一是作者對梅的哀痛、療救。這正是全文的基本內容。(板書:社會    作者)

  【設問6】作者僅僅是為寫梅而寫梅的嗎?

  ——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板書)

  [按]此問旨在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教師可引導學生明確:文中梅的遭遇正是清朝封建專制統治下人才的遭遇;作者對梅的態度,正是作者對人才的態度;作者對造成梅的病態的痛斥,正是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扼殺人才罪行的痛斥;作者要求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形態,正是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

  【設問7】 正因為作者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所以文中對梅的感情實際上是對人的感情,在“記”的同時,又有飽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請找出來。

  ——①“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②“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閑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按]讀此兩句意在體會抒情句的特點,并由此引導學生聯想到作者的《己亥雜詩》,并在課堂上吟誦該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后教師強調:課文和詩表達了相近的主題,這就是作者對清朝統治者殘酷摧殘壓抑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三、課堂小結

  這一節我們通過課文的學習,重點學習了四個虛詞、四個實詞,理解了本文“以梅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并學習了一種讀書方法,這就是我的在第一段的學習中所采用的“執果索因”閱讀法,希望大家下去能逐漸地掌握它,運用它。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并將本課所學的虛詞、實詞整理在筆記本上。

  2、思考并完成課后一、二、三各題。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 篇16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

  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

  3、提高學生誦讀和欣賞文言文的水平。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旨意。

  教學建議: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字也不艱深,學生在預習中完成文字的疏通;自行查找資料,完成課后習題。

  課型設計:賞讀課。

  教學方法:誦讀、點撥、研討。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背景介紹(以故事引出歷史背景)

  二、 誦讀指導

  1、教師范讀(配古箏曲)

  2、理論指導(引姚鼐語)

  3、學生齊讀(伴隨音樂)

  三、設疑導讀(提出 思考題)

  1、梅的病態表現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2、致梅成病態的手段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3、作者療梅的決心是怎樣體現的?

  四、梳理思路(繪制文章脈絡圖)

  五、領悟情感(一腔悲憤寄梅中)

  六、比較閱讀(一詩一文)

  七、研討問題

  怎樣的環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長?

  八、收束全課

  板書設計 (一)

  品梅的標準:曲、欹、疏

  病梅的根源     病梅的手段:斫、刪、鋤      摧殘人才

  嚴重的后果: 梅  皆  病

  行動:購 盆、辟  館

  療梅的決心      辦法:縱、順、毀、解…      拯救人才

  愿望:窮 其 一    生

  板書設計 (二)

  話梅(對象)

  評梅(標準)——嘆梅(揭露)

  療梅(救治)

  《病梅館記》教案(二)(授課部分)

  引出新課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清代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的散文小品《病梅館記》。

  介紹背景

  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又為什么要這樣寫?我們先來聽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書生,一天他正在讀書,突然一陣清風襲來,書生來了雅興,隨口吟了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是:“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件事傳到朝廷,結果書生被砍了頭。罪名是攻擊朝廷統治者不懂文化(同學們很快就會反應到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朝。“清風”中的“清”與清朝中“清”是一個字)僅僅這樣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統治者實行的思想文化專制達到了一個怎樣的殘酷境地。龔自珍就生活在這樣的年代里。由于清政府長期以來大搞文字獄,壓抑、摧殘知識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作者以先覺者的敏銳預感到清王朝的危機。他認為要使國家振作起來,靠的是一場變革,而變革則需要大批的人才。龔自珍要療救社會的病態,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個性的解放。《病梅館記》正是反映這種思想的代表作。

  然而,作者在當時的社會又不能直言,于是他就巧妙地借用于梅,以梅喻人,托梅議政。這也正是我們熟知的—托物言志的寫法。

  三、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配樂——古箏名曲《梅花三弄》)

  強調讀音、釋義:欹、鬻、斫、垢

  自由誦讀(快慢不拘,大小聲皆宜,但絕不可默讀)

  引姚鼐語“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自悟。若但能默看,那終生做外行也。”

  集體誦讀(掌握節奏、控制語調、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朗讀水平與語文能力成正比)

  四 分析課文

  有了誦讀基礎,我們可以進入課文的分析了。這篇小文不足三百字,寓意深刻、寫法獨特。要把握文章的要點,首先要明確三個問題(屏幕上打出思考題)

  梅的病態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參考答案:曲、欹、疏,象征對人格的扭曲。)

  2、致梅成病態的手段是什么?這又象征了什么?

  (斫、刪、鋤,象征對人才的壓迫摧殘)

  3  療梅 的決心是怎樣體現的?

  A、先有行動:購梅、辟館;

  B、具體辦法:縱、順、埋、解、復、全

  (困難與苦衷:來自文人畫士的垢厲,暇日與閑田不多,身單力薄)

  C、態度愿望:不怕打擊,置垢厲與度外;窮其后半生,將療梅事業進行到底。 其勇氣、其魄力、其意志,令人欽佩、令人敬慕。

  引導學生明確文章中的托物言志:梅——人才;病梅——畸形人才;文人畫士——清朝統治者。作者譴責摧殘梅花的舉動,實際上抒發了作者對清朝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才的憤慨與痛恨,表達了要求改革的心情。

  理清思路(板書——略)

  體味情感(——無限同情,滿腔悲憤。引導學生從課文找出表達悲憤情感 的語句)

  1、“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其實是為人才慘遭摧殘而痛心疾首“夭其稚枝、遏其生氣”如泣如訴何其悲涼,激起讀者的共鳴。

  2、皆產梅”與“梅皆病”遙相呼應,寫出病梅之廣、數量之多、語氣之沉痛。“文人化士之禍之烈至此哉”更是義憤添胸;一聲“嗚呼”更是令人蕩氣回腸。要拯救飽受壓抑摧殘的天下英才,豈是一人一時能做得到。尤其讓作者憂心忡忡的是,病態人格普遍存在,人們沒有感到這有什么不正常,無人提出疑義,這是一種可怕的集體沉默,這也正是時代的悲劇。作者怎能不悲、不嘆、不恨、不憤?這真是一腔悲憤寄梅中。(屏幕上打出大字)

  集體誦讀(體味情感、領悟情感、讀出感情)

  比較閱讀

  這感情太沉重了,讓我們暫時走出來。接下來我們來完成一個比較性的閱讀;請看大屏幕,閱讀上面的小詩,試比較一下它和《病梅館記》在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盆   松

  一樣金色的種子,

  一樣綠色的生命,

  恨不能成梁化棟,

  卻作這點綴的盆景。

  成才也不能,

  成灰也不能,

  空有蕭蕭嶺上情,

  誰知我心中的不平?

  參考答案,同:都反映了作者反對束縛人才、主張個性解放的思想,都是托物言志的寫法;異:《病梅館記》以梅喻人,借梅議政,比喻貼切,形象鮮明,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抒情,有力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旨。《盆松》是一首詠物詩,用第一人稱的寫法,直抒胸臆。

  小練習:以梅喻己,體味梅的痛苦以及憤憤不平的情感,并用語言將之表述出來。

  九、討論問題

  我們再試著把思維向前推進一步,討論一個比較現實的問 題:怎樣的環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長?(激活思維,鼓勵學生不拘一格地談)

  討論中有可能談到的問題:教育制度、考試方式、人與環境的關系、挫折教育、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的弊端等。(環境寬松,學有所用,允許人才流動;高考制度改革,面向所有人;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中的跑官賣官,畢竟是少數的,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法制制度的健全,這些問題逐步可以得到解決……)

  十、教師小結

  我們的社會,終于從萬馬齊喑的陰霾年代里掙脫了出來,它的興旺發達需要建設者具有豐富多彩的個性和才干,它不再用笨重的模子鑄出呆板的陶傭,不再用殘忍的棕繩,綁出扭曲的病梅,它呼喚色彩、鼓舞個性,這些都為人才的發展提供了最佳的環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科學技術的載體,沒有人就沒有科學技術。市場經濟乃至綜合國力的競爭本質就是人才的競爭。得人才者得天下,能用人才者無敵與天下!

  還記得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嗎?(詩歌打在屏幕上)讓我們一起來誦讀詩中的后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呼喚和拯救人才的吶喊,如同沖天的驚雷,滾過神州大地,響徹歷史的長空,震撼人民的靈魂,任何一個時代人才的成長都需要自由廣闊的空間。我們永遠期待“不拘一格降人才”。    本課已進入尾聲,讓我們在《一翦梅》的歌聲中結束這節課。(屏幕出現畫面,優美的音樂響起。在漸弱的音樂中……)

  正如歌曲中所言:

  層層風雨不能阻隔,

  冷冷冰雪不能沉沒,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龔自珍的年代已成為歷史,

  今天云開日出,光芒萬丈,清風雨露,萬木崢嶸。

  愛我們所愛的事業,

  無怨無悔我們的青春,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同學們瀟灑開心、健康成長!

  十一、附課件說明:(課件在PPT演示文稿《病梅館記》中)

  課件一,課文題目(病樹畫面)

  課加二,課文內容

  課件三,四個生字

  課件四,引姚鼐語

  課件五,思考題目

  課件六,板書思路

  課件七,一行大字(一腔悲憤寄梅中)

  課件八,《盆松》小詩

  課件九,《己亥雜詩》

  課件十,《一翦梅》音樂

語文教案-《病梅館記》(通用16篇) 相關內容:
  • 《病梅館記》學案(通用14篇)

    1. 分析第一段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深意。答:第一段揭示了產生病梅的原因。開頭一句引出議論對象。接著作者又分三層論述產生病梅的原因。第一層,舉出有的人對梅的審美觀點:“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 病 梅 館 記(精選12篇)

    24 一、知識教育目標1.了解龔自珍和寫作背景。2.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式。二、能力培養目標1.鑒賞托物言志的寫法。2.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品味本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 《病梅館記》教案B(精選13篇)

    重點:1、培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朋友比較鑒賞的能力課時:一課時一、導入今天學習《病梅館記》,作者龔自珍,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己亥雜詩》。...

  • 《病梅館記》教案 于慧琦_(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誦讀課文,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3、提高學生誦讀和欣賞文言文的水平。教學重點: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旨意。...

  • 《病梅館記》教案A(精選17篇)

    重點:1、了解作者的寓意2、托物言志手法的使用3、體會作者的情感課時:一課時教學步驟:一、導入:古代詠物的詩詞很多,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中,通過蓮表達自己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 病梅館記(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認識龔自珍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及其局限性。2.體會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3.掌握活用實詞及積累相應的實詞、虛詞。教學重點和難點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

  • 第三冊病梅館記(精選6篇)

    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投影課題及作者。(配音,配病梅插圖)投影教學目標(配梅花插圖)能聯系有關背景材料研讀課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能具體分析課文“托物言志”的寫法。...

  • 《病梅館記》(精選15篇)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 2、理解文言詞語“以”、“則”、“之”、“其”、“夭”、“病”、“泣”、“順”。...

  • 《病梅館記》精品教案設計教學設計(精選14篇)

    病 梅 館 記龔自珍[教學目標] 1.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寫法;2.理解本文的比喻意義和寫法。3.認識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壓抑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教學重點]文言詞語的用法。[教學難點] 比喻意義和寫法。...

  • 《病梅館記》精品教案設計(精選12篇)

    病 梅 館 記龔自珍[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借梅議政的寫法,掌握文章結構嚴謹,寓意深刻的特點。2、進一步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3、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壓制人才的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 《病梅館記》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 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 3、提高學生誦讀和欣賞文言文的水平。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旨意。...

  • 病 梅 館 記(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認識龔自珍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及其局限性。2.體會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3.掌握活用實詞及積累相應的實詞、虛詞。教學重點和難點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運用。...

  • 《病梅館記》學案(通用15篇)

    1. 分析第一段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深意。答:第一段揭示了產生病梅的原因。開頭一句引出議論對象。接著作者又分三層論述產生病梅的原因。第一層,舉出有的人對梅的審美觀點:“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 《病梅館記》教案B(精選16篇)

    重點:1、培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朋友比較鑒賞的能力課時:一課時一、導入今天學習《病梅館記》,作者龔自珍,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己亥雜詩》。...

  • 《病梅館記》教案 于慧琦_(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誦讀課文,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反對束縛人才、追求個性解放的積極意義。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3、提高學生誦讀和欣賞文言文的水平。教學重點: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寫法。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旨意。...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市| 右玉县| 昌宁县| 揭阳市| 安仁县| 望江县| 沙坪坝区| 隆昌县| 镇赉县| 秀山| 宾阳县| 交口县| 平乐县| 新化县| 固安县| 固镇县| 怀集县| 安宁市| 乌拉特后旗| 景泰县| 连云港市| 城口县| 合川市| 即墨市| 广宁县| 开封市| 青神县| 丹凤县| 略阳县| 佛坪县| 平南县| 大丰市| 玉环县| 舞钢市| 恩施市| 长沙县| 乌兰察布市| 紫云| 若羌县| 通渭县| 沾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