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精選10篇)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發布時間:2023-02-06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精選10篇)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篇1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研究探討、深入領會課文內容;

  2、分析申明立場的措辭,學習文章的語言特點;

  3、感悟、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

  1、深入領會課文內容;

  2、體會剛柔相濟的語言特點。 

  課  型        

      自讀指導

  教學過程 

  一.簡介課文涉及的部分背景知識; 

      A、割讓史: 

      1842年:英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永久割讓香港島 

      1860年:英法  第二次鴉片戰爭  《北京條約》  永久割讓九龍半島 

      1898年: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強行租借九龍半島大片土地及附近 

      二百多個島嶼(新界),租期99年(1997、6、30到期) 

      B、回歸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政府的一貫立場是: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主張在適當時機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未解決前暫時維持現狀。

      中英兩國政府關于解決香港問題的談判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至1983年6月,雙方主要就原則和程序問題進行會談。第二階段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兩國政府代表團就具體實質性問題進行了22輪談判。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二.學生朗讀課文。 

  三.學生邊讀邊思考: 

      (一)切分層次,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板書設計                  

                                鄧小平 

  總:基本立場        三個問題 

         1.主權問題    不平等條約有效論 

  分:   2.繁榮問題    英國管轄繁榮論         

         3.波動問題    香港災難論 

  總:中方建議       達成協議 

      (二)根據文章內容思考:為什么把主權問題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去講? 

          外交斗爭最需要堅定的原則性與充分的靈活性相結合。

      (三)再讀這篇文章,要求學生把表現“堅定原則性”的內容找出來,看看它們是怎樣與“充分的靈活性”相結合的。 

      (四)試從語氣、節奏、措辭、句式方面分析下列句子,看看各體現出了外交語言的哪些特點,并由此探討其深刻含義。

  1、 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

  2、 如果中國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八年后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3、 現在,當然不是今天,但也不遲于一、二年的時間,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這個決策。

  4、 我們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長的時間了。

  5、 中國宣布這個決策,從大的方面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公論面前會得到好評。

  6、 我們希望中英兩國政府就此進行友好的磋商,我們將非常高興地聽取英國政府對我們提出的建議。這些都需要時間。為什么還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這段時間里同各方面進行磋商。

  7、 中國政府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愿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么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

  8、 希望從夫人這次訪問開始,兩國政府官員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很好的磋商,討論如何避免這種災難。我相信我們會制定出收回香港后應該實行的、能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

  9、我擔心的是今后十五年過渡時期如何過渡好,擔心在這個時期中會出現很大的混亂,而且這些混亂是人為的。這當中不光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而主要的是英國人。

      (五)本文語言特點簡析:

  A、 補充修正,措辭嚴謹,表達明確,毫不含糊。

  B、 對己,話從反面說;對人,話從正面說。

  C、 高瞻遠矚,目光敏銳,言辭輕松。

  D、 立場堅定,語義明確,但措辭委婉。

  四.學生朗讀課文。 

  五、課堂小結

     本文在結構上運用了總—分—總的論述方式,條理清楚,脈絡清晰,如行云流水,順暢自然,顯示出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上舉重若輕、明白曉暢面而又剛柔相濟,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有義正辭嚴的批駁,有循循善誘的開導;既言之有理,又動之以情;既堅持了堅定的原則性,又表現出充分的靈活性,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談話技巧。

  六、課后作業  

      1、熟讀課文,進一步深入領會課文,體會作者高屋建瓴的洞察力,賞析其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語言和勢如破竹的論辯風格;2、利用自習時間完成其它與本課相關的習題;3、預習下一課:《為了忘卻的記念》。

  [1]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篇2

  是明確的,這里主要有三個問題。一個是主權問題;再一個問題,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國采取什么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第三個問題,是中國和英國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

  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中國和英國就是在這個前提下來進行談判,商討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和辦法。如果中國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八年后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我們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們是在人民充分信賴的基礎上才能如此長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還不收回,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臺,沒有別的選擇。所以,現在,當然不是今天,但也不遲于一、二年的時間,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這個決策。我們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長的時間了。

  中國宣布這個決策,從大的方面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公論面前會得到好評。所以英國政府應該贊成中國的這個決策。中英兩國應該合作,共同來處理好香港問題。

  保持香港的繁榮,我們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但這不是說,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必須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才能實現。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于中國收回香港后,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現行的政治、經濟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當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合的制度要保持。我們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廣泛交換意見,制定我們在十五年中的方針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針政策。這些方針政策應該不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資者首先是英國也能夠接受,因為對他們也有好處。我們希望中英兩國政府就此進行友好的磋商,我們將非常高興地聽取英國政府對我們提出的建議。這些都需要時間。為什么還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這段時間里同各方面進行磋商。

  現在人們議論最多的是,如果香港不能繼續保持繁榮,就會影響中國的四化建設。我認為,影響不能說沒有,但說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建設,這個估計不正確。如果中國把四化建設能否實現放在香港是否繁榮上,那末這個決策本身就是不正確的。人們還議論香港外資撤走的問題。只要我們的政策適當,走了還會回來的。所以,我們在宣布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的同時,還要宣布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所實行的制度和政策。

  至于說一旦中國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發生波動,我的看法是小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我還要告訴夫人,中國政府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愿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么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希望從夫人這次訪問開始,兩國政府官員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很好的磋商,討論如何避免這種災難。我相信我們會制定出收回香港后應該實行的、能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我不擔心這一點。我擔心的是今后十五年過渡時期如何過渡好,擔心在這個時期中會出現很大的混亂,而且這些混亂是人為的。這當中不光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而主要的是英國人。制造混亂是很容易的。我們進行磋商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單單是兩國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約束廠商及各行各業,不要做妨礙香港繁榮的事。不僅在這十五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不要發生大的波動,一九九七年中國接管以后還要管理得更好。

  我們建議達成這樣一個協議,即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徑開始進行香港問題的磋商。前提是一九九七年中國收回香港,在這個基礎上磋商解決今后十五年怎樣過渡得好以及十五年以后香港怎么辦的問題。

  外交斗爭最需要堅定的原則性與充分的靈活性相結合,因而也最需要發揮語

  言的藝術。這篇談話明白曉暢,富于言語技巧,舉重若輕,剛柔并濟。閱讀時要

  多想想,話為什么這樣說,深層含義是什么,用心加以探究。

  練習

  2.中國宣布這個決策,從大的方面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公論面前會得到好評。

  4.我還要告訴夫人,中國政府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愿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么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5.我擔心的是今后十五年過渡時期如何過渡好,擔心在這個時期中會出現很大的混亂,而且這些混亂是人為的。這當中不光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而主要的是英國人。

  l.第三個問題,是中國和英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

  2.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

  3.如果中國把四化建設能否實現放在香港 繁榮上,那末這個決策本身就是不正確的。

  (“繁榮”前面用了哪兩個字?為什么要用這兩個字?)

  管轄之下才能實現。

  管理得更好。

  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一九九七的十五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

  ②中國和英國就是在這個前提下來進行談判,商討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和辦法。

  磋商。

  決策,從大的方面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

  ②只要我們的政策適當,走了還會回來的。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篇3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研究探討、深入領會課文內容;

  2.分析申明立場的措辭,學習文章的語言特點;

  3.培養學生愛國意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香港地區位于我國南部珠江口東側,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人口約614.9萬人,其中97.5%是華人。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統稱香港。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1842年8月至9月這一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與之簽訂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締結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使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這就是后來所說的“三個條約”。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應邀來我國進行訪問,與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就香港問題進行了討論。雙方領導人就此問題闡述了各自的立場,并同意通過外交途徑繼續進行商談,從此揭開了中英兩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外交談判的序幕。

  英國政府錯誤地估計形勢,過高估計了香港對中國的經濟作用,過低估計了中國政府對主權問題的原則性和立場的堅定性,以為中國可以容許英國以某種方式在1997后繼續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英國談判代表團提出了“三個條約繼續有效論”,無理地認為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割讓是有法律依據的,中國不能收回,談判的內容僅應限于所謂“租借”的“新界”。這當然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絕對不能接受的。

  在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鄧小平同志會見了撒切爾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二、課文分析

  1.學生瀏覽全文后,請學生為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課文從總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指出要從三個問題來談,是總說。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別就三個問題進行分析,闡明觀點和主張,是分說。

  這一部分可再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2、3段。關于“主權問題”。

  第二層:第4、5段。關于“1997年后中國采取什么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的問題。

  第三層:第6、7段。關于“中國和英國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的問題。

  2.課文開篇將分為三個方面來談,有何必要?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闡明觀點?

  明確:因為香港問題不只是主權問題,除此之外,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問題。在談判過程中,除了主權問題“沒有回旋余地”之外,還需雙方進行磋商、研究。這樣,本著不同問題不同對待的原則,一方面明確了談判內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對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則與態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個問題與第三個問題的語言表述有何不同?為什么?

  明確:第二個問題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語是“中國”;第三個問題的主要部分是“商談如何使香港……不出現大的波動”,主語是“中國和英國”。暗示1997年之后,對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國自己的事。

  4.課文中怎么表現對主權問題的態度的?

  明確:首先明確“沒有回旋余地”,“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在第3段進一步明確,中國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問題拿出來與英國進行談判。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是從中英兩方面來談這個問題的,指出:中國“肯定”也是必須在1997年收回香港,“別無選擇”,向對方表明了我方的態度。然后,指出英國只有合作才會對自己有利——贏得“世界公論”的好評,暗示中國收回香港是大勢所趨,是受世界公論所認同的。

  5.在談第二個問題的時候,課文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談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什么?

  明確:兩個方面。一是希望中英兩國政府進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說明保持香港的繁榮對中國建設的影響。前者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關于第一個方面,文中首先明確希望與英國合作,“根本上取決于中國收回香港后,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于香港的政策”。當然這一問題與“主權問題”不同,是可以“進行友好的磋商”的。

  關于第二個方面,是駁斥某種觀點,暗示對方不要以此作為談判中制約中方的資本。同時也表現了我國對保持香港繁榮的信心。

  6.對于第三個問題,中方的態度如何?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中方客觀上承認出現波動的可能性,但明確指出,一旦出現“大的波動”,中方“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語氣柔中見剛。

  三、小結

  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重要步驟,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和發展,有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于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并為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際爭端提供了范例;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于中國臺灣問題的解決;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消除了中英兩國關系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這是中英兩國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業 

  完成思考練習三、四。

  五、板書設計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篇4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研究探討、深入領會課文內容;

  2.分析申明立場的措辭,學習文章的語言特點;

  3.培養學生愛國意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香港地區位于我國南部珠江口東側,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人口約614.9萬人,其中97.5%是華人。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統稱香港。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1842年8月至9月這一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與之簽訂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締結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使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這就是后來所說的“三個條約”。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應邀來我國進行訪問,與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就香港問題進行了討論。雙方領導人就此問題闡述了各自的立場,并同意通過外交途徑繼續進行商談,從此揭開了中英兩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外交談判的序幕。

  英國政府錯誤地估計形勢,過高估計了香港對中國的經濟作用,過低估計了中國政府對主權問題的原則性和立場的堅定性,以為中國可以容許英國以某種方式在1997后繼續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英國談判代表團提出了“三個條約繼續有效論”,無理地認為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割讓是有法律依據的,中國不能收回,談判的內容僅應限于所謂“租借”的“新界”。這當然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絕對不能接受的。

  在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鄧小平同志會見了撒切爾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二、課文分析

  1.學生瀏覽全文后,請學生為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課文從總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指出要從三個問題來談,是總說。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別就三個問題進行分析,闡明觀點和主張,是分說。

  這一部分可再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2、3段。關于“主權問題”。

  第二層:第4、5段。關于“1997年后中國采取什么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的問題。

  第三層:第6、7段。關于“中國和英國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的問題。

  2.課文開篇將分為三個方面來談,有何必要?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闡明觀點?

  明確:因為香港問題不只是主權問題,除此之外,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問題。在談判過程中,除了主權問題“沒有回旋余地”之外,還需雙方進行磋商、研究。這樣,本著不同問題不同對待的原則,一方面明確了談判內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對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則與態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個問題與第三個問題的語言表述有何不同?為什么?

  明確:第二個問題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語是“中國”;第三個問題的主要部分是“商談如何使香港……不出現大的波動”,主語是“中國和英國”。暗示1997年之后,對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國自己的事。

  4.課文中怎么表現對主權問題的態度的?

  明確:首先明確“沒有回旋余地”,“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在第3段進一步明確,中國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問題拿出來與英國進行談判。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是從中英兩方面來談這個問題的,指出:中國“肯定”也是必須在1997年收回香港,“別無選擇”,向對方表明了我方的態度。然后,指出英國只有合作才會對自己有利——贏得“世界公論”的好評,暗示中國收回香港是大勢所趨,是受世界公論所認同的。

  5.在談第二個問題的時候,課文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談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什么?

  明確:兩個方面。一是希望中英兩國政府進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說明保持香港的繁榮對中國建設的影響。前者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關于第一個方面,文中首先明確希望與英國合作,“根本上取決于中國收回香港后,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于香港的政策”。當然這一問題與“主權問題”不同,是可以“進行友好的磋商”的。

  關于第二個方面,是駁斥某種觀點,暗示對方不要以此作為談判中制約中方的資本。同時也表現了我國對保持香港繁榮的信心。

  6.對于第三個問題,中方的態度如何?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中方客觀上承認出現波動的可能性,但明確指出,一旦出現“大的波動”,中方“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語氣柔中見剛。

  三、小結

  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重要步驟,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和發展,有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于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并為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際爭端提供了范例;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于中國臺灣問題的解決;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消除了中英兩國關系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這是中英兩國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業 

  完成思考練習三、四。

  五、板書設計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篇5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研究探討、深入領會課文內容;

  2.分析申明立場的措辭,學習文章的語言特點;

  3.培養學生愛國意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香港地區位于我國南部珠江口東側,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人口約614.9萬人,其中97.5%是華人。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統稱香港。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1842年8月至9月這一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與之簽訂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締結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使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這就是后來所說的“三個條約”。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應邀來我國進行訪問,與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就香港問題進行了討論。雙方領導人就此問題闡述了各自的立場,并同意通過外交途徑繼續進行商談,從此揭開了中英兩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外交談判的序幕。

  英國政府錯誤地估計形勢,過高估計了香港對中國的經濟作用,過低估計了中國政府對主權問題的原則性和立場的堅定性,以為中國可以容許英國以某種方式在1997后繼續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英國談判代表團提出了“三個條約繼續有效論”,無理地認為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割讓是有法律依據的,中國不能收回,談判的內容僅應限于所謂“租借”的“新界”。這當然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絕對不能接受的。

  在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鄧小平同志會見了撒切爾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二、課文分析

  1.學生瀏覽全文后,請學生為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課文從總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指出要從三個問題來談,是總說。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別就三個問題進行分析,闡明觀點和主張,是分說。

  這一部分可再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2、3段。關于“主權問題”。

  第二層:第4、5段。關于“1997年后中國采取什么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的問題。

  第三層:第6、7段。關于“中國和英國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的問題。

  2.課文開篇將分為三個方面來談,有何必要?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闡明觀點?

  明確:因為香港問題不只是主權問題,除此之外,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問題。在談判過程中,除了主權問題“沒有回旋余地”之外,還需雙方進行磋商、研究。這樣,本著不同問題不同對待的原則,一方面明確了談判內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對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則與態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個問題與第三個問題的語言表述有何不同?為什么?

  明確:第二個問題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語是“中國”;第三個問題的主要部分是“商談如何使香港……不出現大的波動”,主語是“中國和英國”。暗示1997年之后,對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國自己的事。

  4.課文中怎么表現對主權問題的態度的?

  明確:首先明確“沒有回旋余地”,“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在第3段進一步明確,中國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問題拿出來與英國進行談判。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是從中英兩方面來談這個問題的,指出:中國“肯定”也是必須在1997年收回香港,“別無選擇”,向對方表明了我方的態度。然后,指出英國只有合作才會對自己有利——贏得“世界公論”的好評,暗示中國收回香港是大勢所趨,是受世界公論所認同的。

  5.在談第二個問題的時候,課文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談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什么?

  明確:兩個方面。一是希望中英兩國政府進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說明保持香港的繁榮對中國建設的影響。前者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關于第一個方面,文中首先明確希望與英國合作,“根本上取決于中國收回香港后,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于香港的政策”。當然這一問題與“主權問題”不同,是可以“進行友好的磋商”的。

  關于第二個方面,是駁斥某種觀點,暗示對方不要以此作為談判中制約中方的資本。同時也表現了我國對保持香港繁榮的信心。

  6.對于第三個問題,中方的態度如何?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中方客觀上承認出現波動的可能性,但明確指出,一旦出現“大的波動”,中方“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語氣柔中見剛。

  三、小結

  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重要步驟,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和發展,有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于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并為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際爭端提供了范例;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于中國臺灣問題的解決;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消除了中英兩國關系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這是中英兩國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業 

  完成思考練習三、四。

  五、板書設計 

  熱門文章古詩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當前我國作文教學改革的新趨勢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第一場雪

  Unit 2 Look at me第五課時

  植物媽媽有辦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相關文章·病梅館記

  ·登泰山記

  ·五人墓碑記

  ·項脊軒志

  ·伶官傳序

  ·游褒禪山記

  ·六國論 教學設計示例(二)

  ·六國論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篇6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教學目標:

  1. 訓練迅速篩選文章信息的能力

  2. 研究探討、深入領會文中重要的語句

  3. 體會鄧小平同志舉重若輕、剛柔相濟的言語技巧

  4. 培養學生的愛國激情

  教學重點:深入領會文中具有深層含義的重要語句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文章深層含義的意識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想:本課在深入領會文中具有深層含義的重要語句是,擬用學生探討的方式來解決,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文章深層含義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 預習作業

  二、 導入

  香港

  聞一多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啊!我身分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啊!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啊!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選自聞一多先生詩歌《七子之歌》

  1. 香港割讓歷史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訂《北京條約》,永久割讓九龍半島尖端

  1898年,簽訂《民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到期

  2. 香港歸還歷史

  a. 1982年9月——1983年6月,雙方主要就原則和程序問題進行會談。

  b. 1983年7月——1984年9月,丙國政府代表團就具體實質性問題進行了22輪會談。

  c. 1984年9月26日草簽了中英《聯合聲明》和三個附件,談判圓滿結束

  d. 1985年5月27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批準書,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

  三、 析結構——篩選文章的主要信息

  1. 上個單元,我們重點學習了“整體把握,篩選信息”的方法,本文共有7個自然段,從結構上講,哪個段落是文章的重點段呢?

  2. 我們可以看出,全文是總分總結構,第二部分重點談了三個問題。三個問題的主要觀點是:

  a. 關于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b. 關于香港回歸后的管理方式問題,鄧小平宣布“香港現行的政治、經濟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當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將衽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當的制度要保持”(這個觀點,后來概括為“一國兩制”)

  c. 關于香港回歸前的平衡過渡問題,鄧小平說:“小的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總是就能避免大的波動”。

  四、 品語言——探究文章的深層含義并學習文章語言的準確性

  (一)探究文章的深層含義

  外交語言與其他場合的語言不同,既要明白通暢,又要在卑不亢,它最講究語言技巧。50年代初,周總理接受美國記者的采訪時,隨手將一支美國派克鋼筆放在桌上。記者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我們美國生產的鋼筆呢?總理說:提起這支筆啊,那可就話長了。這不是一支普通的筆,而是一個朝鮮朋友在朝鮮戰場上得到的戰利品,是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貴國的這支筆。周總理這幾句話不僅保全了國家的尊嚴,而且給予有力的回擊。

  鄧小平先生既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也是非常優秀的外交家。在與撒切爾夫人的談話中,就體現了他舉重若輕,剛柔相濟的語言技巧。讀這篇文章,我們就不能只是理解一個大概意思,而應深入領會文章的深層含義,領略一代偉人的睿智。

  1.“如果中國在一九九切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八年后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明確深層含義:收回香港主權,是12億中國人民的意志。鄧小平的背后,站著的是12億中國人民。

  2.“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明確深層含義:今天的中國政府決不像晚清政府那樣軟弱可欺,也決不像李鴻章那樣搞屈辱外交,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

  3.“如果十五年后還不收回,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臺,沒有別的選擇。”

  明確深層含義:這句話表明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的決心。

  4.“中國宣布這個決策,從大的方面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公論面前會得到好評。”

  明確深層含義:英國的殖民統治,是英國對世界的侵略的掠奪,是英國歷史的恥辱,決不是光榮的。英國政府應該認識殖民統治的罪惡,只有徹底結束殖民統治時代,才能徹底改變英國的國際形象。

  5.“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明確深層含義:中國政府不怕英國政府采取敵對態度,不怕英國政府制造混亂。如果英國政府頑固地堅持敵對態度,制造災難,那么中國政府將用武力收回香港,到頭來英國政府也不會有好結果。

  (二)學習文章語言的準確性

  1.“一九九切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

  明確:本句準確在“香港”這個要領明確、范圍準確。

  2.“我的看法是小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此題也可放到“探究深層含義”一部分)

  明確:本句的語言準確“小的”與“大的”兩個詞語上。因為小的波動不可避免,一切波動都不出現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希望出現大的波動。

  五、 小結

  此時,可播放1997年7月1日中國收回香港時的錄像,以激起學生的愛國豪情。

  六、 作業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篇7

  一. 教學目標 :

  1. 理清文章結構

  2. 體會作者在說話語氣及詞語的運用

  二. 教學過程 :

  1. 背景介紹

  本文是作者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談話記錄,實際上是一篇關于香港的聲明,所以也屬于政論文。

  2. 文章思路

  總論:明確的基本立場,三個問題:主權問題;管理問題;過渡問題

  問:為什么按這樣的順序來提出問題?(討論這三個問題的內在邏輯關系)

  分述:就三個問題闡述觀點和立場

  (1) 主權問題不能討論。

  從收回的范圍,時間及決心予以確認

  (2) 管理問題取決于政策。

  正面論證:現行制度和法律可以保留,只做適當改革;要同香港各界人士交流意見;中英兩國進行友好磋商。反面論證:如果

  中國把四化建設能否實現放在香港是否繁榮上,那這個決策本身就是不正確的

  (3) 過渡問題要進行磋商

  我們不怕出現波動甚至是嚴重的波動,我們會勇敢的面對;但我們應該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友好磋商,討論如何避免這種災難。

  總結:建議達成一個協議。

  3. 學生討論

  文章正文在討論三個問題時的排列次序能否更改,為什么?

  4. 給出另外兩篇文章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和江〈在香港回歸儀式上的講話〉,要求學生將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

  作比較,認真體會本文在歷史上的偉大意義。

  [1]

  [1]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篇8

  一、教學目的

  1.注意表明我國收回香港堅定的原則立場的措辭,深刻體會剛柔相濟的語言特點。

  2.對一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和深層含義,也要用心加以探究。

  3.進行愛國主義主義教育。

  二、教學重點 通過探討汲取智慧。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文章深意的意識。

  三、時間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簡介課文涉及的部分背景知識;

  A、割讓史:

  1842年:英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永久割讓香港島

  1860年:英法 第二次鴉片戰爭 《北京條約》 永久割讓九龍半島

  1898年: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強行租借九龍半島大片土地及附近

  二百多個島嶼(新界),租期99年(1997、6、30到期)

  B、回歸史:

  中英兩國政府關于解決香港問題的談判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至1983年6月,雙方主要就原則和程序問題進行會談。第二階段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兩國政府代表團就具體實質性問題進行了22輪談判。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二.學生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注音:1、妥善:( )2、信賴:( )3、殖民:( )4、管轄:( )5、磋商:( )

  6、妨礙:( )7、剎那:( )8、骨髓:( )9、叩問:( )

  釋義:1、妥善: 2、回旋: 3、坦率: 4、殖民: 5、磋商: 6、叩問:

  三.學生邊讀邊思考:

  1.切分層次,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①明確提出我們對于香港問題基本立場的三個問題——總綱

  ② ③ ④ ⑤ ⑥ ⑦提出“通過外交途徑開始進行香港問題的磋商”的建議

  2.根據文章內容思考:為什么把主權問題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去講?

  3.外交斗爭最需要堅定的原則性與充分的靈活性相結合。再讀這篇文章,要求學生把表現“堅定原則性”的內容找出來,看看它們是怎樣與“充分的靈活性”相結合的。

  4.所有的“原則性”內容都表明了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的決心和態度是堅定不移的,為何要表現出如此的決心和態度?

  5.從語言角度研究一些句子的含義,以達到深入領會的目的。

  結合具體文句,研究探討語言的藝術。本文特點簡析:

  A、補充修正,措辭嚴謹,表達明確,毫不含糊。

  B、對己,話從反面說;對人,話從正面說。

  C、高瞻遠矚,目光敏銳,言辭輕松。

  D、立場堅定,語義明確,但措辭委婉。

  分析下列文句的特點,說說都運用了哪些具體的技巧來錘煉語言,表現了怎樣的語言特點。

  (1)、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

  (2)、現在,當然不是今天,但也不遲于一、二年的時間,中國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這個決策。我們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長的時間了。

  (3)、香港現行的政治、經濟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當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合的制度要保持。

  (4)、如果十五年后還不收回,人民就沒有理由信任我們,任何中國政府都應該下野自動退出政治舞臺沒有別的選擇。

  (5)、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公論面前會得到好評。

  (6)、人們還議論香港外資撤走的問題。只要我們的政策適當,走了還會回來的。

  (7)、至于說一旦中國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發生波動,我的看法是小波動不可避免,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

  (8)、如果在十五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么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以課后練習題為主,進行研究。

  四.學生朗讀課文。

  附:板書設計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鄧小平

  總:基本立場 三個問題

  1.主權問題 不平等條約有效論

  分:2.繁榮問題 英國管轄繁榮論

  3.波動問題 香港災難論

  總:中方建議 達成協議

  課堂小結 本文在結構上運用了總—分—總工的論述方式,條理清楚,脈絡清晰,如行云流水,順暢自然,顯示出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上舉重若輕、明白曉暢面而又剛柔相濟,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有義正辭嚴的批駁,有循循善誘的開導;既言之有理,又動之以情;既堅持了堅定的原則性,又表現出充分的靈活性,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談話技巧。

  [1]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篇9

  教學目標  1.深入領會文章中重要語句的含義,借以領會言語的技巧。

  2.深入領會文章中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和勢如破竹的風格。

  教學重點:目的1。

  教學難點 :目的2。

  教學過程 :

  1.導入  新課。

  相信我們同學都還記得,在1997年7月1日,莊嚴的五星紅旗伴隨著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回歸了。時至今日,香港依然是如此的美麗、繁榮和穩定。這與小平同志當初的一系列高瞻遠矚的決策是分不開的。他是當之無愧的香港回歸這一千秋功業的奠基者和開拓人。今天我們就學習鄧小平同志在1982年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的談話《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這是一篇經典性的講話。這些話句句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當時撒切爾夫人還威脅說,如果中國收回香港,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小平同志毫不含糊地回應說,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也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

  2.研討新課。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鄧小平同志以簡馭繁,一開始就抓住了三個關鍵性的問題,主權問題、管理方式問題和過渡期間問題。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有關主權部分內容,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我們的基本立場。

  明確:主權問題,不容談判。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有關管理方式問題,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我們的基本立場。

  明確:一國兩制。

  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有關過渡期間問題,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我們的基本立場。

  明確:平穩過渡。

  3.分析語言。

  這篇文章明白如話,如果滿足于表層意思,那真是一讀就懂。我們不能滿足于淺表的理解,應該深入研究探討。那么復雜的問題,鄧小平抓住三個關鍵問題,每個問題都用不多的幾句話就說得非常透徹,只有深入領會,才能對鄧小平博大的思想、高超的智慧領略一二。所以不能淺嘗輒止。

  請同學們研究課后練習一中句子的深層含義。

  (1).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

  明確:今天有中國政府決不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決不是李鴻章,中國不承認帝國主義強加的三個不平等條約,中國決不是軟弱可欺的,決不搞屈辱外交,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英國政府應該認識這一點,不要存在絲毫幻想,不要打錯了算盤。

  (2).中國宣布這個決策,從大的方面來講,對英國也是有利的,因為這意味著屆時英國將徹底地結束殖民統治時代,在世界公論面前會得到好評。

  明確:英國政府應該認識到,英國的殖民統治,是英國對世界的侵略和掠奪,是英國歷史的恥辱,決不是光彩的,英國政府應該認識到殖民統治的罪惡,只有徹底結束殖民統治時代,才能徹底改變英國的國際形象。

  (1)和(2)兩個句子,對自己,從反面說,言辭不怕難聽,可以最充分地表明自己鐵定的立場和決心。對英方,從正面說,沒有絲毫刺激對方的言辭。

  (3).如果中英兩國抱著合作的態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能避免大的波動。

  明確:如果出現大的波動,動源只能來自英國政府的不合作態度,英國政府不要一面制造混亂,一面用混亂來對中國施加壓力。

  (4).我還要告訴夫人,中國政府在做出這個決策的時候,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我們還考慮了我們不愿意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怎么辦?那時,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明確:中國政府不怕英國政府采取敵對態度,不怕英國政府制造混亂,如果英國政府頑固地堅持敵對政策,制造災難,那么中國政府將用武力收回香港,到頭來英國政府不會有好結果。明智的態度只能是采取合作態度。

  (5).我擔心的是今后十五年過渡時期如何過渡好,擔心在這個時期中會出現很大的混亂,而且這些混亂是人為的。這當中不光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而主要的是英國人。

  明確:香港過渡時期的隱患,主要是英國人蓄意制造混亂。告誡英國人不要玩弄陰謀。中英兩國政府應該合作,保證香港不發生大的波動。

  (3)、(4)、(5)幾個句子的語言特點是委婉的外交辭令。面對英方以波動相威脅,鄧小平的話,委婉而又尖銳地揭露了英方的陰謀,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出現大的波動,那只能是英方采取不合作態度一手制造的。英方既然以擔心的口氣這樣說,那么好吧,請你為避免大的波動,采取合作態度,這樣就把責任交給了英方。另一方面,用委婉的言辭發出警告。“另作考慮”,含義是清楚的,言辭卻很委婉。“不愿意考慮的一個問題”“被迫不得不”。又委婉地把責任說得非常明確。

  4.概括總結本節內容。

  5.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二、三題。

  附板書設計 :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主權問題:不容談判                            1。己從反面

  管理方式:一國兩制          語言特點:2。英從正面

  過渡期間:平穩過渡                           3。委婉辭令

  [1]

  [1]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篇10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研究探討、深入領會課文內容;

  2.分析申明立場的措辭,學習文章的語言特點;

  3.培養學生愛國意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香港地區位于我國南部珠江口東側,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人口約614.9萬人,其中97.5%是華人。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統稱香港。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1842年8月至9月這一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與之簽訂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締結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使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這就是后來所說的“三個條約”。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應邀來我國進行訪問,與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就香港問題進行了討論。雙方領導人就此問題闡述了各自的立場,并同意通過外交途徑繼續進行商談,從此揭開了中英兩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外交談判的序幕。

  英國政府錯誤地估計形勢,過高估計了香港對中國的經濟作用,過低估計了中國政府對主權問題的原則性和立場的堅定性,以為中國可以容許英國以某種方式在1997后繼續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英國談判代表團提出了“三個條約繼續有效論”,無理地認為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割讓是有法律依據的,中國不能收回,談判的內容僅應限于所謂“租借”的“新界”。這當然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絕對不能接受的。

  在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鄧小平同志會見了撒切爾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

  二、課文分析

  1.學生瀏覽全文后,請學生為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課文從總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指出要從三個問題來談“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是總說。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別就三個問題進行分析,闡明觀點和主張,是分說。

  這一部分可再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第2、3段。關于“主權問題”。

  第二層:第4、5段。關于“1997年后中國采取什么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的問題。

  第三層:第6、7段。關于“中國和英國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從現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的問題。

  2.課文開篇將“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分為三個方面來談,有何必要?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闡明觀點?

  明確:因為香港問題不只是主權問題,除此之外,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問題。在談判過程中,除了主權問題“沒有回旋余地”之外,還需雙方進行磋商、研究。這樣,本著不同問題不同對待的原則,一方面明確了談判內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對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則與態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個問題與第三個問題的語言表述有何不同?為什么?

  明確:第二個問題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語是“中國”;第三個問題的主要部分是“商談如何使香港……不出現大的波動”,主語是“中國和英國”。暗示1997年之后,對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國自己的事。

  4.課文中怎么表現對主權問題的態度的?

  明確:首先明確“沒有回旋余地”,“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在第3段進一步明確,中國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問題拿出來與英國進行談判。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是從中英兩方面來談這個問題的,指出:中國“肯定”也是必須在1997年收回香港,“別無選擇”,向對方表明了我方的態度。然后,指出英國只有合作才會對自己有利——贏得“世界公論”的好評,暗示中國收回香港是大勢所趨,是受世界公論所認同的。

  5.在談第二個問題的時候,課文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談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什么?

  明確:兩個方面。一是希望中英兩國政府進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說明保持香港的繁榮對中國建設的影響。前者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關于第一個方面,文中首先明確希望與英國合作,“根本上取決于中國收回香港后,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于香港的政策”。當然這一問題與“主權問題”不同,是可以“進行友好的磋商”的。

  關于第二個方面,是駁斥某種觀點,暗示對方不要以此作為談判中制約中方的資本。同時也表現了我國對保持香港繁榮的信心。

  6.對于第三個問題,中方的態度如何?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中方客觀上承認出現波動的可能性,但明確指出,一旦出現“大的波動”,中方“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語氣柔中見剛。

  三、小結

  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重要步驟,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和發展,有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于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并為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際爭端提供了范例;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于中國臺灣問題的解決;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消除了中英兩國關系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這是中英兩國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業 

  完成思考練習三、四。

  五、板書設計 

  熱門文章古詩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當前我國作文教學改革的新趨勢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第一場雪

  Unit 2 Look at me第五課時

  植物媽媽有辦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

  相關文章·病梅館記

  ·登泰山記

  ·五人墓碑記

  ·項脊軒志

  ·伶官傳序

  ·游褒禪山記

  ·六國論 教學設計示例(二)

  ·六國論

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精選10篇) 相關內容:
  • 《詩詞五首》(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背誦這五首詩詞2.理解這五首詩詞的意境3.品味字句重點、難點1.重點:背誦2.理解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使至塞上》、《泊秦淮》、《無題》一、賞析《使至塞上》王維,字摩詰,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又稱“詩佛”官至尚書...

  • 為了忘卻的記念(通用14篇)

    教學設計示例(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把握文章主旨,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課文結構;3.結合中心語境,領會含義深刻的語句。能力目標學習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提高復雜記敘文的寫作能力。...

  • 《吶喊》自序教學設計[推薦](通用17篇)

    學習目標: 一、 了解魯迅寫作〈吶喊〉的緣由和思想發展過程,學習魯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選擇典型材料說明思想發展過程的寫法,并了解序這種文體的特點。...

  • 高一語文《雨巷》導學精要(精選13篇)

    必修①第一單元第2課 《雨巷》(戴望舒)【目標擇定】1 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學會多角度解讀詩歌。2通過誦讀、聯想、想象、鑒賞,探究合作式的學習中進行個性化的解讀。3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朦朧的情境美。...

  • 《詞二首》(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認識5個字,會寫6個字。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課文。3.了解詞的內容,由《憶江南》體會江南春景之美和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贊美、熱愛之情;由《清平樂》感受鄉村田園生活的安適悠閑以及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 《荷塘月色》第二課時教案(通用14篇)

    問:哪一次聲音清晰?(答案當然是后者。)問:剛剛大家是不是很安靜,筆落地的聲音是不是很響?(是)那剛才那個問題還是不是自相矛盾呢?這是用了反襯的手法,與王維的“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設計說明〕 文言文教學是高一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學習興趣受到影響。而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恰恰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和保證。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更是文言文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要課題。...

  • 包身工(通用16篇)

    第三課時一、導語設計上節課,我們通過蘆柴棒和小福子的故事,對包身工的悲慘命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過對包身工制度的分析,我們也了解了包身工產生、發展到龐大的過程。...

  • 第二冊《師說》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學目的】 理解: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鑒賞:認識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難點) 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兴县| 和顺县| 台湾省| 临夏市| 祥云县| 微山县| 谷城县| 平远县| 普兰县| 阿坝| 兴文县| 迁安市| 北川| 肥城市| 深州市| 科技| 读书| 盐源县| 随州市| 泰宁县| 松原市| 博乐市| 巴南区| 建阳市| 宁夏| 富锦市| 乌鲁木齐县| 临澧县| 扬州市| 教育| 石首市| 怀仁县| 宁陕县| 平湖市| 黔江区| 台湾省| 沭阳县| 兴山县| 泸水县| 同江市| 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