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荷塘月色(精選13篇)

荷塘月色

發布時間:2023-02-06

荷塘月色(精選13篇)

荷塘月色 篇1

  讓課堂融洽,使師生和諧

  河南省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焦作市第十二中學 王偉

  我想我是幸運的。首先,在焦作市優質課比賽中我抽到了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是篇雖深刻卻容易動人的文章,在眾人的點撥下我取得了第二名這個讓我驚喜的成績;繼而,省教研室慷慨擴充名額,我忝入XX年河南省高中語文優質課大賽的選手之列,在我市眾多名師的悉心指導下,我執教的《荷塘月色》獲得一等獎;由于個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為此我流過眼淚,也曾深深自責,但正如黨紅英老師所說,我最大的幸運在于,自己歷練了,收獲了,成長了。

  今年的比賽和往年不同,老師們都將眼光聚焦在了“新課改”三個字上,想弄明白何謂“新”,如何“新”。通過反復地備課、講課、聽課,我覺得一個完美的課堂未見得非要完全脫胎換骨,標新立異,但需要具備以下“五個一”。

  一個前提——教師扎實的基本功

  這個基本功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論,一方面是教學技能。備課時最大的渴望是迸發靈感,獨辟蹊徑,但腦袋里空空如也,最終救命稻草總是隱藏于手邊的教育教學雜志上,沒有高屋建瓴的理論作指導,我只是井底之蛙。說到教學技能,我很佩服這次比賽的兩位老師,侯勝蘭老師《琵琶行》的配樂背誦聲音圓潤,感情到位,讓學生和聽課老師如癡如醉,張建學老師小品般幽默流暢的語言,讓學生對《動物游戲之謎》這樣的科技文也熱情高漲,高雅的氛圍自然熏陶出品位出眾的學生。新課改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學目標,這其中必然出現動態生成性問題,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應變能力便難以有效地掌控課堂,而這些都絕非一時之功,需要不斷積累,感悟和實踐。

  一種魄力——大膽取舍

  抽到《荷塘月色》,著實令我沮喪,一來課文太經典,而課改求新,二來文章處處重點處處難點,一課時遠遠不夠,而比賽時間是40分鐘,一旦超時便與一等獎無緣。教案大改四次,無一不是因為追求面面俱到,導致了面面不到,處處隔靴搔癢。最終我陳舊的思想才發生了一點艱難的轉變,狠下心來,依舊將其按兩課時進行,此為第一課時,只講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導學生一心一意品讀語言,將聽、說、讀、寫充分融入課堂,感受意境美。這節課下來,學生對通感、煉字印象深刻,我的思路很明晰,學生不僅輕松,而且學有所得。也正因此,在最后專家點評時王婭老師對這點給予了肯定。教材只是載體,真正想學生所需,授學生以“漁”才是目的。

  一招要領——多讀

  日常教學中,我會因聲音不美而羞于讀,會因急于完成教學目標而懶于讀。而這次比賽幾乎每堂課都有朗朗書聲,每一次聽臺上師生讀書都仿佛在與作者進行交談。此次比賽一等獎第一名賈會彬老師教《小狗包弟》時,有一個很精彩的環節,即學生和老師交替讀第一段品味語言,尤其是教師的范背,感情把握到位,慘烈而溫情的氣氛在他的誦讀聲中被成功營造。徐群老師《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聲音渾厚,范讀原文和一次范背《最后一次演講》震撼人心,而在我的課堂上,學生用溫柔甜美的聲音創設的月下荷塘優雅寧謐的意境讓全場眾多老師陶醉。讀書聲與討論聲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一批主角——學生

  課堂,要的是老師一個人的精彩還是學生的熱情?答案不言而喻。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荷塘月色》一課在內容上我無法突破時,我想到的是教學策略的調整。用一個問題統領一段內容,把自主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總能碰撞出閃亮的火花。參賽課中這點最值得稱道的是第三名開封趙紅顏老師執教的《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力,其精彩幾乎蓋過老師,師生表現相得益彰,非常動人。日常教學若能恰當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創設最佳狀態,激勵發散式思維,往往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課堂氣氛更和諧。

  一點注意——點評方式多樣化

  從古至今,我最佩服的老師是孔子,因為孔子最懂因材施教,最擅長精準評價。所以,我特意留心了此次比賽過程中教師的點評語言。大凡遇到千篇一律說“不錯”“很好”“請坐”,或者不置可否的點評,學生的反應會很冷淡,以至于課堂氣氛陷入尷尬。而有些點評就讓人感覺很溫暖。比如欣賞性點評“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少年情懷總是詩”“你的積累很豐富”,可以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比如補充式點評,不僅可以顯示老師的博學多才,有親和力,也可以讓學生樂于交流表達,讓師生的互動成就課堂的精彩。

  兩個誤區

  通過參賽,我個人認為少數參賽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的認知也存在兩個誤區。

  第一,多媒體運用的誤區。過多的圖片、音樂對課堂的充斥,會大大沖淡了語言的文學味道。

  第二,合作探究的誤區。少數教師只是為了迎合新課改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非領會其實質。比如,學生討論時,教師缺場或蜻蜓點水地參與,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化,呈現隨意性!陡咧行抡n程教學改革》中解釋說:“合作學習是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在教師的主導下,群體協作,研討交流,知識技能互補的一種學習方式”,其中有效的合作學習應具備以下特征:“異質性小組即小組成員應該具有差異性,明確的目標,小組成員的學習要相互依賴,教師充當監控者和學習資源的角色,強調個體責任,自我評價,變化合作學習時間”。

  個人一直認為,優質課不應該是“作秀課”,它應該是一件美的藝術品,何為美?美學上的解釋就兩個字——和諧。師為主導,生為主體,自然流暢,和諧融洽,我想這該是課堂的本真狀態吧。

  以上只是個人一孔之見,期待和諸位老師商榷。

  【教學設計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焦作市第十二中學王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領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導學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理解通感、化抽象為具體等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

  2、  教師點撥法

  3、  比較閱讀法

  4、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

  2課時(本節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一)同學們,說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她清新可愛的一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她嫵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她高潔脫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靜的臉龐,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綠優雅的羅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獨自寧靜;夜幕下,她細細聆聽。暈染一池靈秀,撩起萬般情思。而在現當代能將荷塘的美寫到極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屬了。

 。ǘ┳髡吆喗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作為學者,他潛心治學,謹嚴求實,想走一條逃避現實的道路;作為民主戰士,他追求光明與真理,為之上下求索,但也會在革命處于低潮時苦悶彷徨。作為詩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種“游絲”般的悵惘和希望幻滅的苦痛;作為散文家,他善于通過典雅清麗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賞析朱自清先生的經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確目標

  本文有“白話美術文”的美譽,大家已經預習過課文了,你認為哪幾段寫的最美?(4-6)這節課咱們就重點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過品讀語言領略朱自清先生筆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讀語言

 。ㄒ唬┦紫龋蠋焷頌榇蠹依首x這兩段,請大家用心感受這幅荷香月色圖(配樂朗讀)

  (二)斯人獨處,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暫得于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體描寫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荷葉,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個字描繪荷塘,但有人為了精煉,把這段文字精簡到69個字,變成這個樣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葉子,葉子中間還有些白花,有的開著,有的還沒開。風吹過,葉子和花有一點抖動,有時還傳來些荷香。葉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見!边@兩段文字的表達效果哪個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每個小組從一個方面對比分析,討論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筆高明在哪里,推舉一個代表發言。(分組分任務)注意以下幾個詞語的表達效果:彌望、裊娜、羞澀。

  明確:(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是田田的葉子!保ㄖ笇婢徖首x)

  (2)“裊娜”(開的正艷)、“羞澀”(含苞待放)賦予荷花一種少女的柔美與嬌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將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這是其他類型的比喻所無法達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葉間零星點綴的白花,“明珠”(溫潤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瑩閃爍微風拂過,動態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剛出浴時免不了有一種“猶抱琵琶”的羞澀與一種洗鉛華的清純,用此來比喻那些“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花蕾,充滿靜謐、優雅的韻味。(讀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風過處……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外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指感覺的溝通、感覺的轉移,也叫“移覺”。其實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兩種事物有相似點,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兩種感覺。歌聲來自遠處的高樓,它會時斷時續、隱隱約約,而“荷香”則伴著陣陣微風,時有時無、如絲如縷,放在一起,香中有聲,聲中有香,怎么不讓我們陶醉呢?(能否讀一讀,我想聽一聽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緩緩流淌,“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5)小結:這一段作者集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正是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比喻,才多側面展現了月下荷塘的寧謐、素雅之美。花葉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脈脈,此時的作者還依然頗不寧靜么?就讓我們帶著微笑,飽含感情地齊讀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筆畫,但畫家說,光線是繪畫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暫得寧靜,首先應該感謝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請一位同學來朗讀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能否用幾個形容詞概括這個夜晚月光的特點呢?誰愿意把你對月光的感受分享給大家?

  (朦朧淡雅)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怎么描繪它呢?(葉子和花,薄薄的青霧,淡淡的云,樹影,斑駁交織的光影)你欣賞的是哪一處描寫呢,找出來談談你的理由,注意這幾個詞語:瀉、浮、洗、畫。

  明確:一個“瀉”字,我們眼前,月光如水,靜靜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凈無塵。

  一個“浮”字,寫出荷塘之上,薄霧輕揚而上,又漂浮不定。無色勝似有色,無形更顯綽約。朦朧之中,花更柔美,葉更飄渺。

  一個洗字,卻用牛乳,潔白無瑕,細膩如絲。比之水洗,更多些許柔和溫潤。

  一個畫字,大自然為畫師,以月光代清水,以樹影當濃墨,把荷塘當畫紙,輕點暈染,明暗有致。如此畫面,這般美景,功勞非“畫”字莫屬啊。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讀一讀這一段呢?

  三、課堂練習 化無形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時間三分鐘。

  四、名家評論 課堂總結

  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 朱自清的文體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樸素,恐怕連人格的高潔、思想的純正、感情的真摯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五、布置作業

  1、分別用博喻、通感的修辭手法各寫兩個句子。

  2、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

  (以上轉自焦作市高中語文工作室)

荷塘月色 篇2

  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師介紹朱自清的生活經歷,期間穿插學生朗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片段,包括《我是揚州人》、《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白水祭》、《背影》、《悼亡妻》等。

  第二課時

  教師帶領同學概括文中出現景物的特點,分析寫作方法,體味文中的語言美。

  第三課時

  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所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讓我們做這樣一個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一片樹葉,那么,我們來說說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組成了它的葉脈?(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上畫圖)

  答:精美的語言、貼切的修辭、完整的結構

  請看這幅簡單的葉片圖,我們發現了它并不完整,缺少的是什么呢?

  答:葉子的主脈,也就是文章的主干。

  文章的主干究竟是什么呢?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再次走進

  分析課文

  1 請同學回答文中的景物可分成哪幾部分

  答:小路、月色下面的荷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

  2 根據課文分析這幾處景物的特點(答案不必統一,能夠體會出作者努力營造的意境即可)

  答:小路——幽僻   

  ——恬淡、安靜、朦朧

  荷塘四周——熱鬧

  3 請同學思考,在這或幽僻或朦朧或安靜或熱鬧的景色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出門時——不平靜

  在小路上——得到自由,超脫

  欣賞——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聆聽荷塘四周的熱鬧——重歸失落

  惦記江南——無限向往

  走回家門——回到現實

  板書

  幽僻        朦朧            熱鬧

  不平靜    自由    淡淡的喜悅和哀愁   失落    向往   回歸

  4 經過這些分析,請同學畫出作者的感情脈絡

  學生將黑板上標注出的感情基點連接成線

  5 連上了這段線,葉子成為完整的葉子,文章也是一篇動人優美的散文了。

  大家可以看出,文中的景物,已不是單純的作為景而出現,它被作者的感情涂上了一層新的色彩,這也就是散文寫作的一個重要的特點——一切景語皆情語。

  整體感知,體會升華

  請同學聽三段音樂,然后說出哪一段的感覺與的風格最接近。

  播放交響樂《命運》、琵琶曲《十面埋伏》、小提琴協奏曲《梁!

  分析:雖然作者的心情主要基調是不平靜,但幽雅的荷塘與恬淡的月色緩解了他內心的焦躁不安,《命運》的強大震撼與《十面埋伏》的緊張都不適合于作者此時的心境,只有悠揚柔美的《梁!纺軌虮磉_出作者心中的淡淡喜悅與淡淡的哀愁。

  對比閱讀,切實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ㄊ孪葘⒅袊_灣作家顏元叔的文章《荷塘風起》印發給學生,以備課上之用。)

  1.  請同學們根據這兩篇文章,在頭腦中分別作兩幅畫,然后將心目中的圖畫描繪給同學聽。

  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可從色調、色彩、構圖等多個方面作描繪,但要說出他們清幽與明麗的不同意境色彩來。

  2.  請同學思考,為什么同樣的荷塘,卻能構筑出截然不同的兩幅圖畫?

  答:清幽的意境,是由朱自清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感情相結合而產生的。而《荷塘風起》雖然也描寫了一個荷香芬芳、寧靜翠綠的世界但它是由陽光、荷葉、清風和“我”的情感水乳交融而形成的,所以這樣的意境更多的染上了陽光明麗的色彩。

  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出,在散文家的筆下,景物因人的出現而變得充滿動人的色彩,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是否也應用一種新的視角去審視身邊的景物,從而使它們煥發出個性化的魅力呢?讓我們一同來試試看,做到心中有愛,做到筆下有情,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教案點評:

  教學由分析課文到整體感知,體會升華再到對比閱讀,切實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結構清晰嚴謹,層層深入,把提高能力作為最終目的,是設計的最大特色。

  探究活動

  1.組織學生課外閱讀朱自清散文,選擇出其中的精品,在課堂上推薦給其他的同學,大家討論,進而深入探索朱自清的散文創作特點,全面了解其語言特色。

  2.鼓勵學生經過閱讀后,試著畫有關荷塘的簡筆畫,有助于明確荷塘景物的描寫重點以及朱自清先生的行蹤。

  3.讓學生用通感的方法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荷塘月色 篇3

  張先平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熟讀課文、積累詞語,背誦課文4、5、6段。

  二、能力目標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

  2.學習文章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疊字等形象地描寫景物、表情達意的方法,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德育目標

  體會作者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交織的思想情感,了解舊時代知識分子不滿現實,彷徨迷惘、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煉、優美韻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正確認識、評價作品中的“我”。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1.第一課時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賞析課文的畫面美;背誦課文4、5、6三段。

  2.第2課時賞析課文的情調美,討論文中的“我”是個什么樣的人,并探討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賞析課文的語言美。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賞析課文的畫面美;背誦課文4、5、6三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設計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這一課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初中時,大家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這兩篇課文同學們還有印象嗎?(有)給人以什么感覺?( 《春》描繪了優美的春天景色,《背影》用樸實的語言表現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朱先生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樣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這“荷塘月色”美景的。

  板書:荷塘月色

  二、作者簡介:

  請學生起來介紹朱自清其人及其主要作品,然后用課件補充朱自清的相關資料。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曾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獨樹一幟,“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學修養,對世情精細的觀察和體驗及樸素、忠厚、平淡、剛正的性格。

  他的作品有散文與詩合集《蹤跡》,散文集《背影》《你我》《歐游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

  三、朗讀課文,初步整體感知文意,體味課文的美。

  (一)多媒體顯示荷花及荷塘的優美畫面,學生感受畫面美。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入境,欣賞美景,體味感情。

 。ǘ⿲W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水平作相應的指導;

  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個:一是要正確、清楚,用普通話朗讀,讀準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錯字,不讀破句;二是態度自然大方,語氣順暢,停頓合理,節奏恰當;三是能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比較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讀的技巧主要是停頓、重讀、語調和速度。

 。ㄈ┓配浺,學生復聽一次,糾正自己朗讀中的錯誤。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多媒體展示)

  乘涼 煤屑 踱著 點綴 顫動 霎時 斂裾 媛女 纖腰

  選兩個學生注音。

  明確:chéng xiè duó zhuì chàn shà liăn jū yuàn xiān

  (四)美點尋蹤,體味課文的美。

  1.教師請同學們談談初讀課文的感受。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

  看來,朱自清先生著實是個大手筆,就我們接觸到的三篇文章來說,異彩紛呈,手法各異。對本文的整體印象,大家的感覺不約而同,那就是美。

  2.繼續探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的“美”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桌之間討論,交流看法。

  明確:文中的寫景特別美;文中有些句子很精美;文中的情調非常美。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畫面、語言、情調。

  四、具體賞析課文的美

  1.賞析文章的“畫面美”。

  (1)提問:由文題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寫“荷塘”,繪“月色”,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

  學生明確:4、5、6段。

  (2)學生齊讀4、5、6段。

  (3)教師提示:寫景,須抓住景物特征,運用一些文學技法,力求形象、靈動。請具體分析這三個段落寫景的妙處。

  把全班同學分成三組,每組負擔一個段落的分析鑒賞任務,圍繞“文章寫了哪些具體的景物?體現了景物什么樣的特征?運用了哪些寫景的技巧?”這樣三個問題討論交流。要求人人參與,個個發言。負責相同段落的兩個小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小組討論完畢后,請各小組代言人代表本組在全班交流,教師作必要的指導。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課文第4段主要寫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寫出了荷葉的風姿,“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寫出了荷花飽滿盛開、含苞待放的情狀;“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寫出了荷香輕淡縹緲、沁人心脾的特點;“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寫出了荷葉田田的嫵媚姿態,寫出了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形象,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設了清幽恬靜的氛圍;“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睂懞扇~的美的情致。

  本段寫景的技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動靜結合。作者先寫田田的荷葉,后寫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边@是動的晤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第二,文章不寫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后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以及為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課文第5段主要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難寫之景,作者借荷葉、荷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縹緲的特點!霸鹿馊缌魉话,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寫出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寫出了荷葉、荷花朦朧、恬靜、柔美的情狀;“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寫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楊柳的倩影可愛?傊恼聫牟煌嵌葘懗龅螺x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成的朦朧景象。

  本段寫景的技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虛實結合。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虛實結合,寫出了一種攝人心魂的意境。第二、側面烘托襯托手法。單寫月光比較單調,作者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結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

  課文第6段寫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出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蟬聲、蛙聲。“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寫出了淡月下樹色,陰暗迷蒙的特點。

  本段在寫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濃淡相間和以聲寫靜。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在迷蒙的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墨較濃。然后,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里的蛙聲,隨意點染,這是淡寫,這也襯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靜。

 。4)學生再次齊聲朗讀4、5、6自然段。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主要欣賞文章的畫面美。

  本文描寫的荷塘是清華園中一個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筆下,卻是如此秀美靜謐、令人神往。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畫面立體感強,并且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濃淡相宜,疏密有致,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濃濃的詩意。這樣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寫出了月下荷塘優雅、朦朧、幽靜的特點。這是由于作者對景物作了深入細致的觀察,對生活有深摯真切的感受,運用語言嫻熟老到,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六、教師播放示范朗讀帶,學生循聲跟讀,再次進入文章的情境,感受語言美、畫面美。

  七、學生齊讀4、5、6三段,嘗試背誦

  八、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4、5、6段。

  2.辨析多音字:

  3.課外閱讀有關描寫荷葉及荷花的語段,并仿照朱自清先生的寫法,選“朝霞中”“烈日中”“夕陽中”“秋雨中”的某處景物投入真情實感,寫一篇短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板書設計 :

  作者郵箱: zhangxp-1019

  [1]

荷塘月色 篇4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結合本單元的推薦閱讀,由學生自己向同學推薦自己所讀過的朱自清的散文,導入  課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   自讀感知

  (1)布置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或者書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的創作的時代背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結合學生發言適當補充。

 。2)整體感知:多媒體課、錄音帶或教師配樂范讀,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把握全文感情基調;學生自讀,邊讀邊作圈、點。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線索

 。1)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并歸納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2)明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頗不寧靜——尋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

  本文寫到結尾,作者的心情其實并未平靜下來,為何他“心里頗不寧靜”呢?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可根據當時的背景和作者的經歷性格等分析,有多種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據。

  3.   探究閱讀

 。1)結合初中時所學過的朱自清所寫的散文《春》,自由討論:《春》與,比較喜歡哪一篇?

 。2)當你心情郁悶時如何排遣煩惱心情的?請你向朱自清推薦一種更好的排遣方法。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并記錄發言結果。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荷塘月色圖,提問:請兩位學生談他們印象中的荷塘景色。教師引入:我們學習散文重在鑒賞品味語言,理解散文的意境。有人把朱自清先生的寫景文稱為“白話美術文”,這體現了他散文的什么特點?

  點撥:繪畫美。第4、5、6節體現了這個特點,F在我們不妨把作者手中的筆看作是攝影機的鏡頭,看看他是從哪些角度來給荷塘拍照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語言鑒賞:

  (1)朗讀第4、5、6節,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鏡頭的?

  第4節:遠→近,上→下,靜→動;  第5節:上→下,正面→側面;

  第6節:外→內,遠→近→遠。

 。2)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引導學生細心品味這三段文字,發揮想象力,把“文字看出一幅畫來”(葉圣陶語),讓學生說出感受最深的語句并作欣賞分析。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自己的感受,要結合具體的句子談。

  師生共同探討:整個畫面景色素淡靜謐和諧,有一種朦朧之美,明確是借景抒情,“寧靜”之外境,顯“頗不寧靜”之內心;受用“寧靜”之喜悅,向往自由之人生。

  教師明確: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帶給人多重的審美感受。一是“通感”,二是“比擬”,三是疊音詞,并結合課文中的例子向學生說明。

 。3)讓學生反復朗讀背誦,充分體會文辭的優美。

  2.文學層面鑒賞

  讓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有關描寫荷花的名句,聯系古代文人如李白、周敦頤、楊萬里等人的詠荷詩文,明確荷花在文人筆下一直是高潔人格的象征,體會作者筆下荷花寄寓之意,體會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

  三、探究:

  1.交流活動:根據你的理解為荷塘月色的畫面配上適合情境的樂曲,并且輪流上臺配樂朗誦4、5、6節,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2.課外拓展閱讀:閱讀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與作比較,并寫出比較心得,分小組進行交流。

荷塘月色 篇5

  教學目的:  領會文中思想感情;  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總體熟悉課文,領會思想感情。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在一次“中學生最喜愛的十大課文”問卷調查中,名列榜首的是。二、朗讀課文三、整體把握思想感情    提問: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確:主要三方面:景物優美;感情真摯;語言新而不失自然。  1、寫景。主要寫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來,標題是什么短語?(并列)寫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語言美,下節課再探討)2、是寫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思考完成練習一。    明確:表現作者內心思緒變化的句子有: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寧靜)——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失去寧靜)——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再求寧靜)。(也可參考《教師用書》)    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里出來,經小徑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從情感上看,作者由頗不寧靜——渴求寧靜——片刻寧靜——走出寧靜。形與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種圓形結構,說明作者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苦悶憂愁。    由此說,本文的文眼句是?(略)大家知道,題有題眼,文有文眼。所謂文眼,就是文中最緊要的語言。比如一個人,人沒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反過來,他人讀你的眼睛,就能讀到你的內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題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傳神語句。清代劉熙載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說。所以讀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設置文眼。    提問:為什么“心里頗不寧靜”?    明確:(課文中很難找到答案;指導學生要聯系背景來正確把握文意)本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圓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作為正直的知識分子,朱先生自然倍感苦悶彷徨。他是民主戰士,愛國分子,但對社會的參與意識不夠強烈。中國現代作家中,郭沫若早就揭露當時的社會是血腥污穢的屠場,聞一多詛咒舊中國是一池死水,魯迅則要掀翻延續數千年的吃人筵席。朱先生要比他們溫和,他的確感到現實對正直善良的人們沉重的碾壓,但還沒有上升為抗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陳《憶佩弦》)(這里,穿插作者的文學常識介紹)他在朦朧中尋求光明,在紛擾中尋找凈土,就是在這種心態下寫成的。明確本文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對電視白色恐怖的嚴酷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我以為,文中第三節月下獨白是重要的一節文字。關鍵語句:“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氨阌X”強調只是主觀感受。這“自由的人”的片刻感覺與“平常的自己”有著差距和矛盾。對晚上“獨處”的陶醉,正是對白天塵囂的不滿,暗示出“不寧靜”的社會原因。“且”是“姑且”,正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遙自在來排遣心中的“不寧靜”。我們應當多讀幾遍這節文字,從而體會作者尋求暫時超脫的心境。讀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可允許有不同的理解,參《教師用書》;請學生課后思考討論)。提問:指出作品的感情基調:A。淡淡的喜悅;B。淡淡的哀愁;C。淡淡的喜悅夾雜著淡淡的哀愁;D。濃濃的哀愁。答案是C。四、布置作業 1、反復朗誦課文,體會思想感情。2、完成練習二至五。                                     去途                                                                                                                    家                         荷塘                                                                     歸途                                     第二——三課時教學要點:分析景物,賞析語言教學過程 :一:檢查舊知:  1、“我且受用……”這一句話有沒有表明感情起了變化?怎樣變化?反映了作者什么樣心態?  明確:起了變化。先前是潛藏在心底很難傾訴的淡淡的哀愁,這里則流露出淡淡的喜悅,一種從壓抑、不自由中獲得寬余、欣賞月色的淡淡的喜悅。這正反映了作者不滿現實而幻想超脫現實的心態。從結構上看,這句還起著過渡作用,自然地引出下文對的細膩描寫。 2、作者為什么想到江南采蓮舊俗?二、分析景物,賞析語言    提問:這是一篇寫景散文,那么寫景的文字重要集中在哪兒?   (然后請學生朗讀課文4——7段,教師將以下討論問題寫在黑板上,由學生思考討論)    (一)提問:你覺得景物總的色調是怎樣的?    明確:素淡、朦朧。你看,月光是“淡淡的”,“靜靜的”;云也是“淡淡的”;霧是“薄薄的”;荷香是“縷縷”,“仿佛遠處……”;葉子和花“像籠著……”。所以,總的色調是素淡朦朧,恰與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這種心境合拍,表現出作者憂郁的詩人氣息。    (二)1、提問:依次寫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樣的順序?    明確:在總寫荷塘概貌(廣角鏡頭)后,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寫縷縷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即荷波以及流水。這是按照觀察的角度、視線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依次精雕細刻,用一組組特寫鏡頭,把荷塘的主宰物用大寫真推到讀者面前。    2、提問:為了表現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辭?有何效果?    明確:比喻、擬人等修辭。(請學生說說相似點)    明確:(略)“剛出浴的美人”,既寫出了纖塵不染,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霧中花,燈下觀美人那種朦朧美的意境。總之,經過多次比喻、擬人,這荷花就仿佛對著讀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提問:“裊娜”和“羞澀”能換嗎?(這一問,放在學生回答荷葉擬人描寫中再問)明確:“裊娜”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輕柔優美,這寫出了荷花柔軟嫵媚,“羞澀”也本是專寫人的情態之詞,于此,寫出荷花含苞待放的忸怩之態。這兩個詞把荷花寫活了,可謂形神兼備物性人情統一。提問:寫荷香,用了什么修辭?有何效果?明確:通感。(定義略)它可以讓讀者國家深深地聯想和想象,讓讀者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參筆者文章《漫談通感》)(教師將《明湖居聽書》中有關通感句子念念)荷波,雖是“一絲”(不是“一些”)的顫動,也逃脫不了作者敏銳的眼睛。流水,是“脈脈”的,深含感情。3、提問: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請作說明。明確: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在,是抓住月、結合月來寫的,荷葉、荷花等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荷花,作者把盛開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剛……”,這是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月光之下,荷花是銀白色的。荷香,像遠方飄來的歌聲悅耳醉人,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里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斷然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波,快速而細微的顫動,也只有在月光下才能覺察,“凝碧的波痕”則是荷葉上印下的月光的痕跡。(三)1、提問:找出正面描寫月色的句子。 明確:第一、四句和末句。 2、提問:除此外,作者為什么要寫葉子、花、灌木、楊柳等這些景物?明確:還寫到了葉、花、楊柳等。這是為了襯托月色。因為月色畢竟單調得很,正面是難以描摹的,于是作者借其他不同景物,通過不同的角度——襯托的手法去寫月色,使“難寫之景,如在眼前”,月色的特征就豐厚了。3、提問:著名作家福樓拜說過,一個動詞可使“形象生動”,說說動詞“瀉”(照)、“浮”(升)、“籠”(罩)、“落下”(映出)、“畫”(。┑葎釉~的效果。明確:一個“瀉”字,境界全出,頓時將無形化有形,化靜態為動態,寫出了月光的流動感,給人醫治奶白色而鮮艷欲滴的實感。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美。(“照”字直白,是如實地寫,不是描繪,淡而無味。另方面與“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諧感。)“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突出了恬靜朦朧,一個水氣迷蒙、月色輕籠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給人騰空而上的感覺,不能妥帖地道出霧的輕柔。)“籠”字寫霧的輕、薄、透,正合“輕紗”的比喻。(“蓋、罩、蒙”等字都顯得過于厚重!奥湎隆背林兀憩F出“黑影”的質感。(“映出”表現不出濃重)“畫”能寫出月影之美。(“印”不能寫出美)總之,作者用字遣詞很準確。提問:末句用了什么修辭?明確:通感。    (第7段的內容由教師分析)明確:本段先是靜態描寫,后是動態描寫,動靜結合。如果說上文用特寫鏡頭寫到了荷塘的各個細部,那么現在又把鏡頭搖起、拉遠,讓讀者看到了更大更廣更遠更深的景物!昂商恋乃拿妗际菢洹贝酥芯埃钱嬅嬷黧w;“樹梢上……遠山”,此遠景,是畫面背景。主體用工筆(國畫筆法,用筆工整,注意細部的描繪),背景用寫意(用筆不精細),使構圖遠近相濟,疏密相間,渾然天成。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等文字的。更妙的是,在這仿佛“而今忘我且忘世”的剎那間,耳邊卻傳來“樹梢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靜中有動,趣味無窮。    小結:這篇散文,寫景十分細膩動人,創設了一個素淡朦朧而又優美的意境。閱讀這一部分文字,一個畫面清晰地映現在我們眼前: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流水脈脈,月色溶溶。這里有詩,這里有畫,這里更有情。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荷塘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借代物,景語即情語。這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僅從作者觀察的細致、描寫的細膩,也可見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忘情于迷人的景色之中了。只不過,這種喜悅是淡淡的,短暫的。在描繪景物上,作者表現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四)提問:本文語言風格如何?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有哪些?明確:在語言上,作者更是一位語言大師。本文語言樸素、淡雅,充滿詩意,如他自己所說,“新而不失自然”。首先,用字遣詞準確,給人細膩美。其次,比喻新穎奇特,尤其是通感的運用,給人形象美。還有就是疊詞柔婉舒徐,給人韻律美(完成相關練習)。通過本文的學習,要能了解朱先生散文風格。5、齊讀4——6段。三、布置作業 。1、課后再讀本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清新自然的語言。2、預習下課。                                                    荷葉                                           荷花                      月下荷塘     荷香      多用修辭                                                       荷波                                           流水                      淡淡的喜悅  素淡朦朧                      塘上月色             正側面結合                      荷塘四周             動靜結合

荷塘月色 篇6

  【教學目標 】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揣摩語言。本課安排在第一課,是傳授基本知識、教給具體方法的重要一環,是關鍵所在。

  根據《大綱》要求“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結合單元訓練要點及本文特點,明確教學的重點為: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難點為:“景語”“情語”渾然一體,情景交融;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與學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選擇什么樣的教法則是藝術中的藝術。教學目的的實施,重點、難點的完成,主要是通過選擇什么樣的教法實現的。因此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指導思想,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 等要求,采用誦讀、鑒賞法完成此課的學習任務。

  【電教手段】

  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

      1、第一個問題:教材第一單元有哪幾篇課文?

  提這問題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學課文要有單元觀念,因為課文是按單元編排的,而沒一個單元都有相應的學習重點。

  2、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么。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揣摩語言,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如聯系中心意思,聯系上下文,對語言的深層次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

  3、大家對這幾句話有沒有什么疑問,或者說從中看出什么問題沒有?

  既然’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那么,接下來就應該先解釋什么叫’整體感知’再解釋’揣摩語言’,但為什么書上卻根本不講什么叫’整體感知’,而直接就解釋什么叫’揣摩語言’呢?

  注意:從無疑處發現問題,這是最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大家現在就來思考這個問題吧?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這是為什么。

      小結:揣摩語言一定要聯系語境。所謂語境,包括外部語境與內部語境。外部語境指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系等等。比如,外國人看宋丹丹和黃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國人為什么要笑;又如,我們今天讀魯迅的文章,對有些語言也覺得不理解。就是對外部語境不熟悉。而內部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應等等。這是同學們很容易理解的。同學們注意,所謂閱讀,主要就是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

  4、今天要學的,就值得我們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好,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朗讀一遍課文。注意,在朗讀的時候,你就是朱自清!

       學生開始各自朗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學生讀一遍后,抽學生起來單獨讀。

  先抽一位男生從第一段讀起。希望能通過他的朗讀,讓同學們能看到他對課文的初步理解。

  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么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教者示范)

        邊讀邊停下來講解:“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像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應該讀得緩慢些,讀出一種向往的味道。又如,妻

  在屋里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是多么靜謐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讀得低沉、緩慢,讀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第一段,再要求同學們再自己讀一遍。把自己當作朱自清,讀出韻味。

  提醒大家:以后讀書,都要養成自己查字詞典的習慣,千萬不要依賴老師給你們列出生難字詞。好,同學們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難字。

   5、同學們交流結束后,我開始進入對朱自清的介紹:同學們,今天我們讀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學們對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朱自清,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揚州人》,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從5 歲起便定居揚州。,他出生在江蘇東?h。而他的祖籍,則是誕生過魯迅的——浙江紹興!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國華曾有過這樣的回憶:父親失業四十年,為了培養我們兄弟四人上學,借了三千元高利貸,利上滾利,無力償還。大哥這時考上了北大預科,須讀兩年才能考本科。為了早日結束學業,為家中分擔債務,他沒有讀預科,想了個辦法,把名字“自華”改為“自清”,直接報考本科。這就是”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

  朱自清的確才華橫溢。作為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他更以其燦爛的才華、絢麗的詩文以及輝煌的學術成就飲譽中外。他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創作新詩, 1920 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文壇關注。1924年,出版了詩和散文集《蹤跡》。

  《中國青年報》有條新聞說《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開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蔽易x了這則新聞,感到好笑,笑作者的無知。因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杰出散文家的基礎。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學英國,回國后仍執教于清華大學。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其中尤以古典文學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感到特別親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1920年他于北京大學畢業后,在江浙一帶做了5 年的中學語文教師,他的教學和為人極受中學生歡迎和敬重。

  當然,我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請同學們下一節語文課再聽老師的答案。好,下課。

                                  第二教時

  【教學過程 】

        1、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澤東的著作里。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熳郧逡簧碇夭,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覀儜攲懧勔欢囗,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弊罱K,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當然,寫時的朱自清還是一名清華園的教授,但如果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后來的命運,我們今天讀時,也許會另有一番感受吧。

        2、現在該同學們說一說了。同學們能不能交流一下,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說理由,只要把有關的語言讀一遍就可以了。

       [領悟文章思想感情]請問,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呢?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薄恫缮徺x》對采蓮人的描寫,都是很快樂的。描寫了一種很自由歡樂的生活。

       這一段在過去的高中課本里卻是被刪去了的。為什么會刪去呢?該不該刪?這一節與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嗎?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他開始是不寧靜的,為了尋找寧靜來到荷塘,在這里,他的心情獲得了一種暫時的愉悅。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是的煩惱。

      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引用《采蓮賦》,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他因內心的苦悶而產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因為作者說“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作者的這一段關于采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為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3、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

       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4.12政變的憤懣,聯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說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這就是創造性閱讀,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

   4、“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笔遣皇怯悬c矛盾?

          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敝攸c還是在后面的“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在的獨處。因為接下來后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

       小結:揣摩語言要聯系上下文。

        5、“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弊髡咴趯懞苫ǖ南阄叮趺从滞蝗粚懙礁杪暳?

  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請大家看到課文后面的練習二。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宋代詞人秦觀有詞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夢與花互比,愁與雨互喻。還有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現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墒,你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6、“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的“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寫“只不見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蓮子清如水”而來。

       這是一首情歌!吧徸忧迦缢薄褪恰皯z子情如水”的諧音。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對情感的表現是極富藝術性,含蓄而美。比如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倍F在的一些流行歌曲,開口是就“讓我一次愛個夠”!你們看,同樣是表現愛情,中國的古典文學詩詞與現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兩種藝術境界!同學們要學會鑒賞真正的美。

      7、課文第四段說“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既然只有“一絲”,為什么會“像閃電一般”呢?

       這里的“一絲”既指程度很輕,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閃過去了。所以,“像閃電一般”。

         8、“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

  的動感,很美。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這是以虛寫實,以動寫靜。

        9、繼續揣摩:描寫荷花的“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等詞語,還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運用的妙處。

       小結:如果大家繼續品味、繼續推敲和繼續研究,還會有更多感受、更多的發現和更多的問題。這就是揣摩。是我們高中學的第一篇課文,同學們可能已經感到了老師的教學特點,同學們千萬不要指望李老師講得有多么精彩,而應該自己參與教學,大家討論研究,共同交流。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應該是學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對話。老師當然也要參與交流,但我的意見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同學們參考。快下課了,下面我就簡單談談我讀這篇課文的感受。

        10、總結:我這樣概括我對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閱讀本文時應抓住的一個關鍵。具體說,作者正是借之景,抒“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情。 如許多論者分析的那樣,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斑@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耙舱窃谶@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屢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面對黑暗現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來,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們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許多論者在分析本文時,多抓住的“朦朧”大作文章,認為這反映了作者撲朔迷離、如煙似夢的愁緒,所謂“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說對了一半。自然界的“朦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為什么要選取“荷塘”與“月色”來抒情呢?

      問題的實質,在于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點,但朱自清賴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鮮明的相通處,這便是“荷”“月”之高潔!所以,在作者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月景如歌……而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更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暇!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文章在寫法上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在寫這篇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1]

荷塘月色 篇7

  朱自清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的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恢辉谛÷芬慌,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裙。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己睡熟好久了。

  1927 年 7 月,北京清華園。  

荷塘月色 篇8

  朱自清

  返回頁首

  學習重點

  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②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③,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④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⑤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接下頁)

 、龠x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上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②﹙滿月﹚圓月。③﹙閏兒﹚作者的次子朱閏生。④﹙蓊蓊(wěngwěng)郁郁﹚樹木茂盛的樣子。⑤﹙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古樂府《江南曲》中有“蓮葉何田田”的句子。

  ·4·

  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①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②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③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④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⑤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⑥,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⑦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⑧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⑨,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⑩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⑾的季節。梁元帝⑿《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⒀;( ) 首徐回,兼傳羽杯⒁;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⒂。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⒃;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接下頁)

 、侃v裊娜﹚柔美的樣子。②﹙宛然﹚仿佛。③﹙脈脈mòmò﹚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樣子。④﹙風致﹚美的姿態。⑤﹙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也寫作“班駁”。⑥﹙倩影﹚美麗的影子。⑦﹙梵婀(ē)玲﹚英語“violin”的譯音,即小提琴。⑧﹙一例﹚一概,一律。⑨﹙豐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⑩﹙艷歌﹚專門描寫男女愛情的歌曲。⑾﹙風流﹚這里的意思是年輕男女不拘禮法地表露自己的愛情。⑿(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蕭繹,寫有《采蓮賦》。⒀﹙妖童媛(yūàn)女,蕩舟心許﹚艷麗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搖著小船互相默默地傳情。妖,艷麗。媛女,美女。許,默認。⒁﹙ (yì)首徐回,兼傳羽杯﹚船慢慢地來回搖蕩著,雙方傳遞著酒杯。( ) 首,古時畫( ) 于船頭,所以把船頭叫( ) 首,, 水鳥。徐,慢慢地;,轉。兼,指雙方。羽杯,酒器。⒂﹙櫂(zhāo)將移而藻掛,船欲動麗萍開﹚槳要劃動,卻被水草掛著;船要移動,就把浮萍分開了。榷,通“棹”,劃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相似。⒃﹙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那細細的腰肢,裹著潔白的綢子,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視自己的動作。爾其,那。遷延顧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視自己動作的樣子。顧,眷顧,多情的樣子。

  ·5·

  而斂裾①?梢姰敃r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②了。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③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練習

  一 朗讀課文,找出最能表達作者感情基調的語句,然后聯系景物描寫,說說作者感情的發展變化。

  二 課文描繪景物,運用了通感方法。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如古詩“風來花底鳥聲香”,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嗅覺的氣味;“鳥拋軟語丸丸落”,將聽覺的聲音轉化為視覺的形象。品味下邊兩個句子,分別指出其感覺的轉移,以及產生的藝術效果。

  1.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2.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三 課文中運用了比喻和擬人方法,增強了表現力。試說說下邊幾例的巧妙之處。

  1.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四 作者精心選用動詞和疊詞,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試就下邊幾例作一些說明。

  1.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

  2.(黑影和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①﹙斂裾﹚這里是提一提衣裳的意思。裾,衣襟。②﹙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③﹙《西洲曲》﹚南朝樂府中的詩。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

  ·6·

  3.悄悄地披了衫 輕輕地推門進去

  4. 路上陰森森的 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5.田田的葉子 一粒粒的明珠

  6.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 五 △背誦第4至第6段。

  注:帶△標志的練習題為選做題。

荷塘月色 篇9

  一、教材與教學對象分析

  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

  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復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學目標 

  1、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教學重點

  1、 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 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四、教學程序

  課前:① 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 學生仔細閱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布置的閱讀訓練題。

  課堂:① 分小組討論閱讀訓練題(一課時)

  ② 以文章的寫作順序,結合閱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后:① 整理課堂筆記

  ② 限時做《創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 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五、教學過程 及閱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墻外、屋里、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著(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著”是圍繞,才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后有何聯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析:“踱”: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閑、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聯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钡摹懊鳌敝橄嗨疲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么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ㄟ@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著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著極強的前后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ㄈ魮Q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ㄔu: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恢辉谛÷芬慌,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于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板書設計 

  緣由:心情頗不寧靜(情感基調,下文不斷揭示和照應)

  一、月夜出門  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總寫  樹: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調)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輪廓  直抒胸臆  感想二:覺是個自由的人(照應一)

  感想三: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悅

  荷葉  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顏色:點綴著些白花

  荷塘  荷花  姿態:裊娜地開著(盛開)

  羞澀地打著朵兒(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渺茫的歌聲

  荷波:象閃電、霎時、凝碧

  三、細寫           荷水:脈脈

  (葉子:更見風致)

  從月色的角度,正面寫:如流水、瀉

  青霧:薄薄,似牛乳

  似輕紗

  從景物的角度,反襯: 葉子與花:似夢

  月色                       樹影:黑影、倩影

  光與影:不均勻、和諧

  如名曲

  寫月光下        近景  從面上寫:樹色陰陰、

  的荷塘四周                      似煙霧 

  靜態        從點上寫:楊柳豐姿

  遠景:隱隱約約的遠山

 。ㄑ鲆暎

  平視:路燈:無精打采

  動態:蟬鳴、蛙叫

  心態:我什么也沒有(照應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蓮盛況,思鄉情濃,心情依然不寧靜(照應三)

荷塘月色 篇10

  教學目的:一、學習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二、掌握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三、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四、通過朗誦欣賞的韻味。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上。2、安排三課時 第一教時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  學習文章第一部分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文   作者介紹: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等地中學任教。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朱自清全集》。二、釋義:幽僻:幽深、僻靜。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樣子。踱:慢步行走。彌望:滿眼。彌,滿。裊娜:柔美的樣子。脈脈: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風致:美的姿態。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豐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碧:青翠欲滴的樣子。大意:大概的輪廓三、聽錄音朗讀,并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整體把握,明確結構,寫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第二部分(4—6):的恬靜迷人。(主體)第三部分(7—8):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   簡要分析: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變化是:“心里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體現了一種復雜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這可從文章中的景物中見出。四、 講讀第一部分:1、第一段點撥分析:開篇第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一個“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繪制的圖畫,構成了一個恬靜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實處落筆,滲透一個“靜”字!扒那摹薄ⅰ拜p輕”。悄悄出門,輕輕進門,一是為了不影響家人,二是表現了一種孤寂的心態。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書]: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2、第二段點撥分析:寫去荷塘心經的小路。概述了周圍的景物!奥贰笔恰靶∶盒肌、“幽僻”、“寂寞”、“陰森森的”,“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朋光也還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陰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整段寫出了一種寂寞的氣氛,襯托出淡淡的憂愁。[板書]: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3、第三段點撥分析: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明確為什么作者要寫這樣的文章。背景介紹,寫于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于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覺得“這幾天似乎有點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沒明白!闭驗樽髡咴诋敃r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這樣的社會里,是沒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還是要去一個地方——荷塘尋找自由,做個自由人。他能找到嗎?[板書]:來 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路 感受:自由——(苦悶)小結:寫作者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五、作業 :預習課文第二部分,準備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時教學要點: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教學步驟 :一、講讀課文第二部分:總起: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出了之美景。第四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寫作順序:荷葉→荷花(靜態實寫)→荷香→荷波(動態虛寫),流水——虛寫映襯。}第五段寫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寫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了一種安寧,但當他聽到了熱鬧的蟬聲與蛙聲之后,突然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F實無法給他一種理想的“寧靜”,于是他便力求從想象中尋求。(一)講讀第4小節: 指名同學朗讀第4節,并劃出本節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寫了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著寫花,白色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著是荷香,微風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最后還寫到流水,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像余地是極大的。            這里用了許多比喻有什么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2、我們再來看這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3、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板書]:田田(多)荷葉        亭亭(美)            零星點綴、白(色)             形態美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裊娜、羞澀(態)塘    荷香:縷縷——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象閃電(快)荷波                                        動態美凝碧(色) 流水:脈脈(態)                      靜態美(二)講解第五節指名同學朗讀第五節,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寫荷塘的月色。1、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瀉、浮、洗。)2、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么?(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案 蓖瑯訉懗鲆环N輕柔的動態,“升”則失之輕柔。)3、在這里作者用了靜態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結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板書]: (正面)月光 瀉—輕柔月色 青霧:浮、輕紗的夢 光與景的和諧(反面)(側面)黑影、倩影(三)講讀第六節請全班學生朗讀第六節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里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最后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板書]:樹:重重、陰陰(沉郁) 遠山:隱隱約約四周 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自遠而近) 蟬鳴、蛙叫(四)總結:第二段著重寫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二、作業 :1、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2、理解文章運用的“通感”修辭手法 第三教時教學要點: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總結課文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情況:二、講讀第三部分1、這一部分寫夜游荷塘引起的聯想。[板書]:聯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收巧放。最見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我”回到了現實,一切照舊。到這里,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辟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實社會帶來的結果。三、賞析文章的語言藝術:本文的語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體現。以下幾點值得注意。一是比喻。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鐘書語),即感覺的轉移。本文有兩例: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庇尚嵊X向聽覺轉移!翱|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有意感覺的轉移伴隨著想象的中跳躍!扒逑恪迸c“歌聲”同屬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雅和寧靜來。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庇梢曈X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三是疊字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四、小結  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五、作業 :1、在下列詞語的括號內注音A.參( )差( ) 差( )別  參( )見 差( )勁  人參( ) 差( )遣B.脈脈( )的流水  山脈( )   脈( )搏2、給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A.有裊娜( )地開著的  ①nà ②nuóB.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 )動  ①zhàn ②chànC.這是獨處( )的妙處( )  ①chù ②chǔD.葉子底下是脈脈( )的流水  ①mò ②mài3、作者寫的高明之處是把荷塘和月色作為一個整體來寫。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主要抓住荷葉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寫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______。4、解詞(見注釋) 教后記:的感情如何理解 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表現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表現了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現實的不滿的憤激之情,有的認為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認為表現的是什么樣的情感呢?    我認為作者表現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情緒籠罩著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云、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于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于是,由賞景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

荷塘月色 篇11

  教材與教學對象分析

  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復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一、教學目標 

  1、 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 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 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程序

  課前:① 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 學生仔細閱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布置的閱讀訓練題。

  課堂:① 分小組討論閱讀訓練題(一課時)

  ② 以文章的寫作順序,結合閱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后:① 整理課堂筆記

 、 限時做《創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 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四、教學過程 及閱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字換成有何不同?析:”—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動作過程與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力;”—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墻外、屋里、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著(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著是圍繞,才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后有何聯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析:淡淡的哀愁。)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若換成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閑、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聯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析:與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粒珠相似;2、白花點綴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縷縷清香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析:通感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么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亮,所以接著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的順序是有著極強的前后關聯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便、便,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之所以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的感覺。)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字對表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于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板書設計                   緣由:心情頗不寧靜(情感基調,下文不斷揭示和照應)

  一、月夜出門  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總寫  樹: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調)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            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輪廓  直抒胸臆  感想二:覺是個自由的人(照應一)

  感想三: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悅

  荷葉  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顏色:點綴著些白花

  荷塘  荷花  姿態:裊娜地開著(盛開)

  羞澀地打著朵兒(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渺茫的歌聲

  荷波:象閃電、霎時、凝碧

  三、細寫           荷水:脈脈

 。ㄈ~子:更見風致)

  從月色的角度,正面寫:如流水、瀉

  青霧:薄薄,似牛乳

  似輕紗

  從景物的角度,反襯: 葉子與花:似夢

  月色                       樹影:黑影、倩影

  光與影:不均勻、和諧

  如名曲

  寫月光下        近景  從面上寫:樹色陰陰、

  的荷塘四周                      似煙霧 

  靜態        從點上寫:楊柳豐姿

  遠景:隱隱約約的遠山

  (仰視)

  平視:路燈:無精打采

  動態:蟬鳴、蛙叫

  心態:我什么也沒有(照應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蓮盛況,思鄉情濃,心情依然不寧靜(照應三)

荷塘月色 篇12

  《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計劃采用六個步驟“自讀感知,思考提問,查閱信息,討論交流,熟讀成誦,存疑留問”,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存疑留問”放在課外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感知,學生思考提問,學生查閱信息,學生討論交流,學生熟讀成誦。教師在這過程中主要起引導點撥的作用。

  一、自讀感知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詞典讀懂《采蓮賦》。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阌X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再次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下來,注意段落之間的聯系。

  明確: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著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卻很好,我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確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朧和諧,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靜,只有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最熱鬧,而我什么也沒有。忽然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巳無福消受了。采蓮令我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問

  首先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其次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局部的細節問題。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羅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類是關于對本文的評價的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三、查閱信息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

  四、討論交流

  首先討論第一類問題,即關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為什么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系作者自身來看。學生交流上網查閱的有關資料。明確: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串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創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裝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游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郁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其次討論局部細節問題。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么?又是怎么寫的?

  明確:先寫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本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靜物,葉子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花“裊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華。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層寫動態。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給讀者以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葉子寫得多,是當時當地景物的實際情況。作者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寫的特征,本文的特點是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閱讀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解答這個問題,不妨請學生把“照”和“鋪”字代人句中讀一遍,學生就知道了。

  明確:“瀉”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來的,“瀉”字有向下傾的勢態!罢铡焙汀颁仭弊志蜎]有這個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明確:“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層含義應該聯系作者的心態來看,他不希望過于激烈的行為,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他做不到投筆從戎,他要尋找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態。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明確:這是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光與影是視覺形象,作者卻用聽覺形象來比喻,這就是通感的一種,其相似點就是和諧。第四段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這也是通感,把嗅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就是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

  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再次討論本文的評價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處。

  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這個問題不必回答。

  五、熟讀成誦

  要求學生背誦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為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六、存疑留問

  給學生一個探究的題目讓他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華的超越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朱自清的一個“夢”。說說你對這個“夢”的理解。

荷塘月色 篇13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內容:

  自讀課文,準確認讀、解釋加點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彌望4、裊娜5、倩影6、脈脈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國的社會狀況思考:全文寫景狀物的主體部分是哪幾個自然段(以上預習內容可酌情增減,何時檢查也可靈活)

  講授導語: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時學過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學們對他的生平經歷還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問可靈活掌握,以下教師簡述)

  教師: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鍛煉成長為“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道路。今天學習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從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敗的日子悲憤彷徨的復雜心情和了解他為什么要在對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當然,教學重點應放在:作品結構、語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從而認識本文主旨。

  播放錄音(或教師表情朗讀)

  板書課題

  作者、寫作時間地點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華園

  作品結構分析

  教師啟發指導:以下提供一種示例,其他可從“專項評價”中,從作者行蹤變化看,讓學生提挈每段內容,進行歸納。

  第1段 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觀荷塘

  第4段 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5段 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8段 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顯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體內容”(寫景狀物);第7—8段由現實而思古,再返現實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結構為: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ㄒ陨峡蛇m當使用板書或卡片或熒屏演示等多媒體)

  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為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 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

  語句賞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么? 可聯系撰文時間啟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為什么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蘊含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獨處”之情。

  小結作業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1、背誦第4段(集體背誦、提名背誦)

  2、答問:第4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依怎樣順序寫的?(以此引入新課)

  景物描寫

  解析第4段: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 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認識“通感”

  引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本涞谋扔魈攸c:

  本體—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覺)

  喻體—渺茫的歌聲(作用于人的聽覺)

  立于微風中嗅那馨香,時有時無;聽那遠處歌聲,時斷實續,溝通了不同類的感官。這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導鑒賞 5、6段中比喻、擬人句。(此環節可采用討論式)

  收束及思考

  結束對前所提問題的討論,提出關于語言美的思考題,讓同學課下欣賞,并寫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布置其他作業)

荷塘月色(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荷塘月色》

    讓課堂融洽,使師生和諧河南省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焦作市第十二中學王偉我想我是幸運的。首先,在焦作市優質課比賽中我抽到了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是篇雖深刻卻容易動人的文章,在眾人的點撥下我取得了第二名這個讓我...

  • 荷塘月色 (蘇教版)

    【教學目標】1.進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這位愛國知識分子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2.通過審美活動體驗,能夠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3.品味語言,感受意境,能夠概括提煉出鑒賞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 荷塘月色

    第一課時課前預習內容:自讀課文,準確認讀、解釋加點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彌望4、裊娜5、倩影6、脈脈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國的社會狀況思考:全文寫景狀物的主體部分是哪幾個自然段(以上預習內容可酌情增減,...

  • 荷塘月色

    《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教學重難點】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 荷塘月色

    朱自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的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 荷塘月色

    朱自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的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 1 荷塘月色①

    朱自清返回頁首學習重點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②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

  • 荷塘月色

    教學目的:一、學習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二、掌握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三、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四、通過朗誦欣賞的韻味。...

  • 荷塘月色

    【教學目標】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揣摩語言。本課安排在第一課,是傳授基本知識、教給具體方法的重要一環,是關鍵所在。根據《大綱》要求“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語文學習的...

  • 荷塘月色..

    張先平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熟讀課文、積累詞語,背誦課文4、5、6段。 二、能力目標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

  • 荷塘月色

    教案示例第一課時 教師介紹朱自清的生活經歷,期間穿插學生朗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片段,包括《我是揚州人》、《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白水祭》、《背影》、《悼亡妻》等。...

  • 荷塘月色

    教材與教學對象分析 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

  • 荷塘月色

    教案示例第一課時 教師介紹朱自清的生活經歷,期間穿插學生朗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片段,包括《我是揚州人》、《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白水祭》、《背影》、《悼亡妻》等。...

  • 荷塘月色

    教案示例第一課時 教師介紹朱自清的生活經歷,期間穿插學生朗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片段,包括《我是揚州人》、《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綠》、《白水祭》、《背影》、《悼亡妻》等。...

  • 《荷塘月色》

    第一課時:一.導入。結合本單元的推薦閱讀,由學生自己向同學推薦自己所讀過的朱自清的散文,導入課文。二.自主·合作·探究1. 自讀感知(1)布置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或者書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的創作的時代背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阳县| 乐陵市| 乌鲁木齐市| 日喀则市| 通海县| 鄯善县| 山东省| 嘉祥县| 彩票| 潮安县| 玉林市| 荆门市| 邯郸市| 杭锦旗| 乌拉特中旗| 什邡市| 新田县| 阳谷县| 灵寿县| 碌曲县| 佛学| 门源| 涿州市| 股票| 宣威市| 沈丘县| 东海县| 二连浩特市| 岢岚县| 革吉县| 新干县| 西青区| 黔西县| 萍乡市| 东宁县| 卓尼县| 丹寨县| 东兴市| 平南县| 紫云| 新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