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顧(通用5篇)
我的回顧 篇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歷程;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是從少年回憶起自己是如何是如何走上科學的道路的;
3、把握文中作者對事物的觀點;
4、學習作者準確、富有邏輯的語言;
5、了解自傳的寫作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1、了解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歷程;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是從少年回憶起自己是如何是如何走上科學的道路的;
3、把握文中作者對事物的觀點;
(二)、教學難點: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是從少年回憶起自己是如何是如何走上科學的道路的;
2、把握文中作者對事物的觀點;
3、學習作者準確、富有邏輯的語言;
三、教學時數:
一課時。
四、教學用具:多媒體、黑板等。
五、教學過程:
(一) 導入: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是什么?對了,同學們都知道,那就是相對論。大家知道相對論用一個公式怎么表示出來嗎?就是e=mc2,也就是能量等于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他少年時代的生活歷程,大家是不是對這么一個偉人的少年好奇?
(二) 愛因斯坦介紹:
愛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1933年因納粹迫害,他遷居美國。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頓。愛因斯坦少年時代對自然現象懷有濃厚的興趣,風和雨形成,月亮高懸空中竟然不會掉下來……,這些無不令他感到驚奇。1896年,在瑞士蘇黎士聯邦工業大學讀書時,愛因斯坦就希望成為一名物理學家。但畢業后,愛因斯坦處于失業狀態,兩年后才在瑞士伯爾尼市專利局找到一個低級職員的位置。雖然生活十分貧困,但他仍堅持不懈地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利用業余時間看了大量的書。這段時間奠定了他一生科學研究的基礎。19xx年,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和布朗運動三個不同領域里取得了重大成果,表現出驚人的才智。19xx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總結性論著《廣義相對論原理》。除此之外,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貢獻,比如研究毛細現象,闡明布朗運動,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論完滿的解釋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固體比熱,發展了量子統計。并于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個具有正義感的社會活動家。他關心人類的文明和進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公開譴責德國法西斯的暴行,因此成為德國納粹分子追捕的對象。愛因斯坦還譴責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晚年,他主張禁用核武器,反對核軍備競賽。臨終前,他仍念念不忘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1955年4月18日,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病逝。他生前立有遺囑,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不為人知的地方,不發訃告,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火化時免除所有公共集會,免除所有宗教儀式,免除所有花卉布置及所有音樂典禮。根據他的遺囑,火化時在場的人只有:大兒子漢斯•愛因斯坦,遺囑執行人、經濟學家納坦,愛因斯坦最忠實的合作者杜卡斯,助手諾伊施泰因,圖書管理員范托娃,以及他的妻子等12人。沒有奏樂,沒有花卉,小教堂里一片寂靜。只有遺囑執行者納坦在結束儀式時,念了歌德悼念席勒的詩,表達自己的哀思:
我們全都獲益不淺,
全世界都感謝他的教誨;
那專屬他個人的東西,
早已傳遍廣大人群。
他像行將隕滅的彗星,光華四射,
把無限的光芒同他的光芒永相結合。
(三) 課文分析:主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 在文中愛因斯坦回憶的是自己的少年時代,那么他是以什么為文章的內容和核心的?
明確:他并沒有按照自己生長的時間順序全面的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一自己科學觀的形成和科學道路的選擇發展為核心,將回憶和感受、自己生活的敘述和對于科學學科的哲理認識結合起來,生動而深入地坦陳了自己所經歷過的科學之路和人生觀念。
2、 當愛因斯坦還是一個早熟的少年時,他有沒有一下子就決定走科學之路?請詳細的闡述他是如何走上科學之路的?
明確:沒有,剛開始他選擇了宗教,后來思想轉變,才轉向科學。有宗教到物理學他的人生經歷了兩個轉折:從宗教向科學的轉變;從數學到物理學的轉變。
3、 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歲那年突然終止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a、由于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他認為《圣經》里的故事很多不可能是真實的。
b、他的腦海里充溢了一種狂熱的自由主義的思想。
c、懷疑所有權威,對任何社會環境里都會存在的信念懷一種懷疑的態度:“在我們之外有一個巨大的世界,它離開我們人類而獨立存在,它在我們面前就像一個偉大而永恒的謎,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們的觀察和思維所能及的。”“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在個人以外的世界,總是作為一個最高目標而有意無意的浮現在我的心目中。”
4、 你如何理解“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這句話?
明確:因為大多數人追逐的就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胃——就是對物質的無休止的追求。而作者卻認為:作為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更應該有對精神生活的執著地追求。這也正如我國作家巴金所說:“人不僅僅是靠吃米活著的。”
5、 他確切是如何由數學轉變向物理的?
明確:他十七歲進入蘇黎世工業大學時,因為他覺得數學的每一個領域都可以費去我們短暫的一生,認為自己對數學領域的直覺能力不夠。但后來他也認識到了,通過更深入的物理學研究道路是和最精密的數學方法聯系著的。
6、 討論:作者說:“因為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認為用強制和責任感就能增進觀察和探索的樂趣,那是一種嚴重的錯誤。”你怎么看待這種說法?
明確: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魯迅也說過:“我們需要培養天才的土壤。”
7、 討論本文的寫作特色。
明確:a、語言縝密的邏輯性
b、形象生動的比喻。
c、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寫出,敘述活潑流暢,用語樸素。還有某些反語的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語言富于哲理性。
8、 討論:愛因斯坦給了我們那些寶貴的啟示?
明確:很多方面都可以談,鼓勵同學們有自己的看法。
我的回顧 篇2
第8課 我的回顧
【美】愛因斯坦
一、作者:
愛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國,19xx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國籍,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20世紀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物理學革命的旗手。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二、詞語:
目瞪口呆 桎梏(zhìgù) 真知灼(zhuó)見 毋(wú)庸置疑 吞噬(shì) 深邃(suì) 窒息(zhì) 內疚(jiù) 弊病 扼殺 夭(yāo)折
※補充詞解:
真知灼見:正確的認識,透徹的理解 。
桎梏:腳鐐和手銬。比喻束縛人或事物的東西。
毋庸置疑:無須懷疑。
深邃:深奧。(深)
夭折:未成年而死,這里比喻事情中途失敗。
三、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四、研討:
1、理清思路,劃分段落,歸納段意,指明順序:
——一、說明寫作的緣由和動機。
二、回顧自己青少年時代的思想變化——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學的道路 。
1、12歲那年,中止了宗教信仰,確立了探索客觀世界規律的宏大志向。 2、12-16歲,通過閱讀,知道了當時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的成果和方法。
3、17歲進入大學,主要因為興趣走上研究物理學的道路。
時間順序。
2、作者為什么說:“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求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
——見第二自然段。“那些希望和努力”主要指物質方面(胃)。
3、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歲那年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中止了宗教信仰后選擇了一條什么道路?
——見課文:“由于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已失去了最初的尖銳性時感受也還是如此。”確立了探索客觀世界規律的宏遠道路。
4、對文中“有類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你對他們有何認識?請列舉說明。
——提示:首先弄清“有類似想法“的含義。再列舉有關人物。
5、作者說:“因為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認為用強制和責任感就能增進觀察和探索的樂趣,那是一種嚴重的錯誤。”你同意這一看法嗎?為什么?
——提示:①參見第55頁課文最后一句話。②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
五、概括主題:
愛因斯坦在文中回顧了自己青少年時代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學道路的過程,表現了他崇高的理想志向、偉大的探索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給了我們許多寶貴的啟示。
六、討論:
愛因斯坦給了我們哪些寶貴的啟示?
——提示:參見主題。
六、 練習:
1、抄寫生字詞和你喜歡的句子。
2、課外閱讀愛因斯坦的傳記。
我的回顧 篇3
8.
[自主研學平臺]
一、作家作品
愛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國,19xx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國籍,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國的普林斯頓。他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19xx年畢業于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畢業后即失業。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在瑞士聯邦專利局找到工作。19xx年獲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19xx年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xx年任布拉格大學教授,兩年后任德國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柏林大學教授,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離開德國,1933年10月定居美國。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貢獻,比如研究毛細現象、闡明布朗運動、建立狹義相對論并推廣為廣義相對論、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論完滿地解釋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固體比熱,發展了量子統計。因創立相對論學說,于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二、寫作背景
懷疑精神是由求實精神引申而來的,它要求人們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追問它“究竟有什么根據”,而決不輕易相信一切結論,不迷信權威。合理懷疑是科學理性的表現,著名的科學方法論學者波普爾說:正是懷疑和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實踐,去觀察。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科學的歷史就是通過懷疑,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的歷史。在科學理性面前,不存在終極真理,不存在認識上的獨斷和絕對“權威”。懷疑精神是破除輕信和迷信,沖破舊傳統觀念束縛的一把利劍。沒有合理懷疑,就沒有科學創新。馬克思、恩格斯懷疑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的學說,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達爾文懷疑“物種不變論”,創立物種進化論;愛因斯坦懷疑牛頓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創立了狹義相對論。
這篇《我的回顧》,就表現了愛因斯坦的懷疑精神。
三、重點字詞
1.字音
訃告(fù) 卓越(zhuó) 桎梏(zhì ɡù) 吞噬(shì) 毋庸置疑(wú yōnɡ)
2.詞義
訃告:①報喪;②報喪的通知。
真知灼見:正確而透徹的見解(不是人云亦云)。
桎梏:腳鐐和手銬。比喻束縛人或事物的東西。
毋庸置疑:無須懷疑。
以致:連詞,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如:他事先沒有充分調查研究,以致作出了錯誤的結論。
以至:①表示在時間、數量、程度、范圍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由于前半句話所說的動作、情況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結果。如:他非常用心地寫生,以至野地里刮起風沙來也不理會。
[教材優化全析]
一、文脈梳理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寫這篇文章的緣起。
第二部分(第2~7段),按時間順序寫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領悟。
二、內容詳解
本文選自《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是一篇自傳性的文章,全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文章第1段,交代寫這篇文章的緣起。愛因斯坦首先交代了自己的年齡,他已經67歲,年事已高,因此說“要寫點類似自己的訃告那樣的東西”,語氣幽默而親切。接著說明寫作的緣起:不僅是因希耳普博士的勸說,更因為自己確信,“向共同奮斗的人們講一講自己努力過和探索過的事情在回顧中看起來是怎樣的,那該是一件好事”。這說明他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為了向“共同奮斗的人們”提供一點經驗和啟示。“自己努力過和探索過的事情”是這篇文章的“綱”,總領全文。
第2段,寫自己少年時期對物質生活追求的摒棄和懷疑態度的養成。愛因斯坦清晰而深刻地回顧了他少年時期的思想軌跡:他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這里所謂的“追逐”,從后面“每個人只是因為有個胃,就注定要參與這種追逐”可知指的是對物質生活享受的追逐。愛因斯坦認為,“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而得到滿足”,這說明,愛因斯坦注重的是“思想”和“感情”,他所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滿足。因此,愛因斯坦開始信仰宗教,但很快,這種信仰在他12歲時因為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而突然中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科學對于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有著多么巨大的影響,它不僅使愛因斯坦“在腦海中充溢了一種真正狂熱的自由思想”,而且引起了他“對所有權威的懷疑”,“對任何社會環境里都會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種懷疑態度”。可以說,是科學給了愛因斯坦最初的思想啟蒙,而由此產生的懷疑精神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第3段,回顧自己人生目標、人生道路的確定。宗教信仰中止后,愛因斯坦轉向了對身外世界這個“偉大而永恒的謎”的觀察與思考。不久他又注意到,“許多我所尊敬和欽佩的人在專心從事這項事業中,找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這樣,愛因斯坦逐漸確立了“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在個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最高目標”,并選擇了終生無悔的人生道路——凝視深思世界,進行科學研究。
第4段,回顧四五歲時對一個羅盤的“驚奇”。愛因斯坦所謂的“驚奇”,就是好奇心,包含著一種探究的欲望。愛因斯坦這樣描述他的驚奇:“這只指南針以如此確定的方式行動,給我一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東西深深地隱藏在事情后面。”還是孩童的愛因斯坦表現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稟賦,它是求知欲的萌芽,蘊含著進行科學研究的種子。而愛因斯坦的父親給他看羅盤,可以說就是科學教育的開始。
第5段,寫12歲時對平面幾何的“驚奇”。愛因斯坦說這是“另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驚奇”,因為這已不再是羅盤那樣的具體的實物,而是抽象的數學定理,愛因斯坦說“這種明晰性和可靠性給我造成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印象”。這說明,愛因斯坦保持了從小就有的好奇心,而且他的思維已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對于平面幾何的定理,愛因斯坦不僅加以證明,而且有著深入的思考:“幾何學研究的對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覺的對象似乎是同一類型的東西。”愛因斯坦進一步指出:“這種原始觀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個著名的關于‘先驗綜合判斷’可能性問題的根據。”這說明,愛因斯坦的思考很早就上升到了哲學層次。
第6段,回顧12到16歲這段時間對于基礎數學和理論物理學的學習,以及對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的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愛因斯坦閱讀、學習的范圍不斷擴大:他熟悉了基礎數學;知道了整個自然科學領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進入大學之前,已經學過一些理論物理學了。所有這些,為愛因斯坦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愛因斯坦對數學及其他自然科學讀物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歡“能夠簡單明了地突出其基本思想”“幾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敘述”的著作;對于所喜歡的讀物,他聚精會神地閱讀,深入思考。
第7段,回顧在蘇黎世工業大學的學習情況:對物理學的興趣及對數學和物理的學習體會;順便論及考試及現代教學方法的弊端,強調興趣的重要性。在這一段中,有不少愛因斯坦的真知灼見,如“……識別出那種能導致深邃知識的東西,而把其他許多東西撇開不管,把許多充塞腦袋,并使它偏離主要目標的東西撇開不管”介紹了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這株脆弱的幼苗(指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強調了鼓勵和自由探究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愛因斯坦的感受、見解很深刻,但我們讀來并不覺晦澀,一方面因為愛因斯坦語氣親切,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在介紹中引用寓言、打比方,語言比較生動形象,避免了枯燥。
三、技巧鑒賞
1.樸實的文風,深刻的思想
這是一篇自傳性的文章,其中的人物和事情必須符合真實性的原則。作者主要是通過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主要是青少年時期學習、思考的經歷,深入剖析自己的思想,給后來人一些啟示。因此,作者的語言非常樸實,就像在與年輕人談心一樣,在平淡的交談中,把自己的經歷與感悟娓娓道來,使人讀后頓生一種親切之感。樸實的文風也是愛因斯坦高尚人格的反映:寫作本文時他已是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可謂功成名就,但他毫無驕矜虛華之氣,而是實實在在,虛懷若谷,通過文章我們能感受到愛因斯坦這種崇高的人格魅力。文章還表達了深刻的思想,蘊含有巨大的思想力量,有很多真知灼見,如“每個人只是因為有個胃,就注定要參與這種追逐。而且,由于參與這種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滿足的;但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而得到滿足”所表達的崇高志趣,“認為用強制和責任感就能增進觀察和探索的樂趣,那是一種嚴重的錯誤”對于傳統教學弊端的一語中的等等,都發人深省,給人深刻的啟示。
2.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
樸實的文風掩蓋不住作者的幽默。幽默是一個人的學識、才華、智慧、靈感在語言表達中的閃現。在溝通中,幽默語言如同潤滑劑,能使人發笑,有如沐春風之感。這篇文章的開頭就說“我已經67歲了,坐在這里,為的是要寫點類似自己的訃告那樣的東西”,這種幽默的說法一下就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作者還常用比喻的方法來生動地說明道理。比如在談到他對數學的迷茫時,他說自己的處境“像布里丹的驢子一樣,它不能決定究竟該吃哪一捆干草”;說到現在教學方法的弊端,他把學生研究問題的神圣好奇心比喻成脆弱的幼苗。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本文平添了一份靈動的色彩。
四、疑難探究
1.疑難問題:文中說“每個人只是因為有個胃,就注定要參與這種追逐”。這種追逐指的是對什么的追逐?
探究思路:對這句話的理解,要結合上下文來看。文中說“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又說“由于參與這種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滿足的;但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而得到滿足”。由此可見,這種因為有胃而有的追逐是相對于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追逐來說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有更高層次的精神上的追求,那么因為有胃而有的追逐應該是對物質生活享受的追逐。
參考答案:這種追逐指的是對物質生活享受的追逐,這種追逐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生理的需求,而與高尚的思想感情境界無關。
2.疑難問題:如何理解文章結尾“我想,即使是一頭健康的猛獸,當它不餓的時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強迫它不斷地吞食,特別是,當人們強迫喂給它吃的食物是經過適當選擇的時候,也會使它喪失其貪吃的習性的”這段話?
探究思路:理解這段話,要結合前邊所說的“認為用強制和責任感就能增進觀察和探索的樂趣,那是一種嚴重的錯誤”,還要注意這段話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
參考答案:這段話用比喻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傳統教育教學方式的錯誤之處:無視受教育者的身心狀態,違背受教育者的興趣,用強迫的辦法,用生硬灌輸的方式,即使是出于“好心”或責任感,也只會扼殺受教育者的天性,使他們變的孱弱甚至病態,毫無求知的樂趣可言。
[課后習題研討]
一、點撥提示:扣住文本“擇讀”,不難找到答案。找到有關原文后,要作必要的概括,簡明扼要地作答。
參考答案:第一問,作者的宗教信仰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他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相信《圣經》里的故事有許多不可能是真實的,因而發現宗教是不可信的。
第二問,作者中止宗教信仰后,把眼光轉向了離開人類獨立存在的、“像一個偉大而永恒的謎”的巨大的世界,他凝視深思這個世界,確立了“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在個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最高目標,選擇了一條探索未知世界、進行科學研究的道路。
二、點撥提示:本題考查對重點語句的理解。要聯系上下文推究其含義。
參考答案:作者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只是因為有個胃,是對物質生活享受的追逐,這種低層次的追逐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來說是毫無價值的,也不會帶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
三、點撥提示:這是一個開放的題目,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一定要扣住文本,言之有理、有據。
參考答案:這段話說明:作者認為對孩子的好奇心應該加以鼓勵,而不是限制和扼殺。強迫孩子學習某種東西不能增進他們觀察、探索的樂趣,不能使他們健康地發展。對這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從教育的目的、方法等角度深入探討。
我的回顧 篇4
8.我的回顧
◎課前自主
【走進作者】
愛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國,19xx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國籍,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20世紀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物理學革命的旗手。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基本解讀】
愛因斯坦的《我的回顧》是一篇自傳,作者回顧了自己在少年、青年時代曾努力過、探索過的事情。具體回顧了自己如何確定人生目標、怎樣走上科學研究之路以及在求知科研之路上的經歷、感受。從自傳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覺到作者獨特的個性和獨到的思考。感悟到一代偉人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心理欲求
【識記積累】
目瞪口呆 桎梏(zhìgù) 真知灼(zhuó)見
毋(wú)庸置疑 吞噬(shì) 深邃(suì)
窒息(zhì) 內疚(jiù) 弊病 扼殺
夭(yāo)折
※補充詞解:
真知灼見:正確的認識,透徹的理解 。
桎梏:腳鐐和手銬。比喻束縛人或事物的東西。
毋庸置疑:無須懷疑。
深邃:深奧。(深)
夭折:未成年而死,這里比喻事情中途失敗。
【課文初探】
愛因斯坦回顧自己青少年時代的思想變化,請問他是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學的道路的?
◎堂上演練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累計 累積 果實累累 危若累卵
b.差錯 誤差 差強人意 差可告慰
c.瀆職 贖罪 買櫝還珠 案牘勞形
d.富饒 妖嬈 繞場一周 鈸兒鐃兒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輻度 慣性 樹梢 淡妝濃抹
b.銷毀 鬼計 圓滿 敝帚自珍
c.殉職 臨摹 吊唁 插科打諢
d.煤炭 竹桿 帳篷 唉聲嘆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1)美國從軍事、經濟上、輿論上給阿富汗北方聯盟以全面支持,使塔利班武裝陷入困境,目前美國已基本___________了塔利班組織的反擊勢圖。
(2)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娃娃抓起,針對兒童特點用形象化的教育模式_________________孩子的心智,這樣的道德教育確有必要。
(3)喀麥隆足球明星羅杰米拉今天正式成為聯合國愛心大使,并作出以自己的影響力宣傳艾滋病在非洲危害性的___________。
a.遏制 開發 許諾 b.遏止 開啟 許諾
c.遏制 開啟 承諾 d.遏止 開發 承諾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非典算什么!只要我們大家能夠齊心協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夠克服眼前的困難。
b.美國鷹派政客太冒進,急于坐那把霸主交椅,大多數國家側目而視。
c.小巨人姚明身高220厘米,即使到素有“籃球王國”之稱的美國,他的身高也是出類拔萃的。
d.你所提的這個問題確實有一定的難度,讓我不可理喻。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考古學家在清理墓穴時,收集到大理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巖打制而成的。
b.“七一”空難是瑞士空中交通管制塔臺和座艙警報系統在撞機前十幾秒鐘向俄羅斯飛行員發出了相互矛盾的指令。
c.據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的動物園總數至少有900家以上。
d.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我國的對外貿易依然保持增長勢頭,XX年全年進出口總額與XX年同期相比,增長了7.5%。
6.依次填入橫線上的話,最恰當的一組是
在整個魯迅雜文中,可以見到所有文學修辭手法的運用,語言的驅使已經達到出神入化之境。或幽默或諷刺,________________;或反語或雙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白如話而不涉粗俗,汪洋恣肆而不少含蓄;暢達不傷于繁冗,簡練不流于晦澀;時而委婉曲折,時而尖刻峻峭……
①則隨其行文需要而用 ②經常發出各式各樣的笑聲 ③成語典故信手拈綴 ④中外文化任其驅遣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疑難探究】
愛因斯坦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自己對“考試”的感受和看法:“人們為了考試,不論愿意與否,都得把所有這些廢物統統塞進自己的腦袋。這種強制的結果使我如此畏縮不前,以致在我通過最后的考試以后有整整一年對科學問題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掃興。”你對“考試”有何感受和看法呢?試以此為話題寫一篇短文。
【文段精析】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在我們之外有一個巨大的世界,它離開我們人類而獨立存在,它在我們面前就像一個偉大而永恒的謎,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們的觀察和思維所能及的。對這個世界的凝視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樣吸引著我們,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許多我所尊敬和欽佩的人,在專心從事這項事業中,找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在個人以外的世界,總是作為一個最高目標而有意無意地浮現在我的心目中。有類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們已經達到的真知灼見,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這個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樣舒坦和誘人;但是,它已證明是可以信賴的,而且我從來也沒有為選擇了這條道路而后悔過。
1.愛因斯坦為什么把世界比喻為“一個偉大而永恒的謎”?
2.“對這個世界的凝視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樣吸引著我們”句中“解放”的含義是什么?
3.寫出對“通向這個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樣舒坦和誘人”這句話的理解。
4.末句中的“這條道路”指什么道路?
◎ 拓展提升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常常遙想,如果是另一個男人和另一個女人,就絕不會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這一個男人和這一個女人,如果換了一個時辰相愛,也不會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這一個男人和這一個女人在這一個時可能不會有如此的我……
一種令人悵然以至走入恐懼的想象,像霧靄一般不可避免地緩緩升起,模糊了我們的來路和去處,令人不得不斷然打住思緒。
我們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壘就的金字塔的頂端。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還有權利和資格說我不重要嗎?
對于我們的父母,我們永遠是不可重復的孤本。無論他們有多少兒女,我們都是獨特的一個。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們就空留一份慈愛,在風中蛛絲般飄蕩。
假如我生了病,他們的心就會皺縮成石塊,無數次向上蒼祈禱我的康復,甚至愿災痛以十倍的烈度降臨于他們自身,以換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經過放大鏡,進入他們的瞳孔,攝入他們心底。
假如我們先他們而去,他們的白發會從日出垂到日暮,他們的淚水會使太平洋為之漲潮。面對這無法承載的親情,我們還敢說我不重要嗎?
我們的記憶,同自己的伴侶緊密地纏繞在一處,像兩種混淆于一碟的顏色,已無法分開。你原先是黃,我原先是藍,我們共同的顏色是綠,綠得生機勃勃,綠得蒼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關的肋骨,心房裸露著,隨著每一陣輕風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齊斬斬折斷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長久地自鳴……面對相濡以沫的同道,我們忍心說我不重要嗎?
俯對我們的孩童,我們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們是他們最初的宇宙,我們是深不可測的海洋。假如我們隱去,孩子就永失淳厚無雙的血緣之愛,天傾東南,地陷西北,萬劫不復。盤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復原。傷口流血了,沒有母親的手為他包扎。面臨抉擇,沒有父親的智慧為他謀略……面對后代,我們有膽量說我不重要嗎?
1.用一句話概括開頭三句話的意思。
答:
2.“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經過放大鏡,進入他們的瞳孔,攝入他們心底”,這句話中“放大鏡”怎么理解?
3.“我們的記憶,同自己的伴侶緊密地纏繞在一處,像兩種混淆于一碟的顏色,已無法分開。”對這句話稍作評價。
【基礎知識】
1. 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休憩 迄今 鍥而不舍 雕欄玉砌
b.扉頁 王妃 蜚短流長 斐然可觀
c.佇立 貯存 自出機杼 鑄就輝煌
d.躬行 內訌 曲肱而枕 觥籌交錯
2.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只要一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會及時主動地向老師請教,總要弄個水落石出才肯罷休。
b.不少小區和家庭疏于防范,使得一些梁上君子能夠輕而易舉地登堂入室,竊取財物。
c.他倆同窗三載,彼此相互關心,相互照顧,相敬如賓,從沒有為瑣事紅過臉,吵過架。
d.如果既不懂外文,又看不懂電路圖,面對著浩如煙海的國外資料,只能望“洋”興嘆。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為北京申奧成功做出貢獻的《申辦報告》是一幅全面展示中國北京風采的錦繡畫卷,日前國際奧委會已經收藏。
b.聯合國官員說,中國要采取緊急行動制止艾滋病的傳播,否則不采取緊急行動,今后還會有上千萬人成為感染者。
c.當上海的城市地圖不斷修訂甚至達到每周均出新版時,它所顯示的意義也就不言自明:這座城市的變化太快太大。
d.近年來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持續走低,相反,網上閱讀率正在迅速增長;有識之士驚嘆,中國看書的人越來越少了!
【詩歌鑒賞】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少年游 柳 永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①。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②。
【注】①蘅皋:長滿杜蘅(香草名)的水邊陸地 ②蘭橈(ráo):指劃船的槳,這里代指船
(1)結合本詞內容具體賞析“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三句。
(2)“獨自憑蘭橈”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獨自”二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語言表達】
1.續寫下面句子,使之成為一個排比句。
勇敢是一種斗爭精神,一個勇敢者必須毫不畏懼地去斗爭,去拼搏;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2.根據下面一句話的意思,不改變原意,重新組合句子,要求使用排比的方式來表達。
中國的繪畫在神似、意境、形神兼備上很講究,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橫線處填入適當語句,使語意前后呼應,連貫通暢,句式一致,比喻恰當。
人有生理的青春,那是用年齡來衡量的;也有心理的青春, ______。有的人正當年少卻胸無大志而暮氣沉沉,年輕時就已經老了;有的人 ______。生理的青春是可貴的,如春蘭秋菊,但它不能永開不謝;心理的青春也許更可貴, ______ ,可以傲對時間的風霜。
【寫作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日本天生缺少四肢的殘疾人乙武洋匡,從小學到大學都是跟普通的孩子一起過來的。他認為,殘疾確有不便,但決非不幸,所以應該快樂過每一天。他的父母說:“愛他就應該讓他自己去做。”乙武洋匡不是借助社會幫助而成長起來的傳統意義的殘疾人,他面對困境,擺脫內心的重負,以健康的心態,通過自身努力達到了正常人都無法想象的目標。
生活中,我們時常面對困難。如何擺脫病態的心理,讓心靈健康無障礙,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要求:①以“擺脫內心的重負”為話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 ②聯系現實生活,寫出真情實感。
• ③不少于800字。
8.我的回顧
◎課前自主
【課文初探】
1、12歲那年,中止了宗教信仰,確立了探索客觀世界規律的宏大志向。
2、12-16歲,通過閱讀,知道了當時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的成果和方法。
3、17歲進入大學,主要因為興趣走上研究物理學的道路。
堂上演練
1.答案:b(a項分別讀lěi、lěi、léi、lěi;c項分別讀dú、shú、dú、dú;d項分別讀ráo、ráo、rào、náo)
2.答案:c(a項“輻度”應為“幅度”;b項“鬼計”應為“詭計”;d項“竹桿”應為“竹竿”)
3.答案:c(“遏止”:用力阻止;“遏制”:制止、控制。針對心靈用“開啟”;“開發”,指利用。“承諾”比“許諾”詞義重一些)
4.答案:b(側目而視:不滿而又懼怕地看著。a句中“三人成虎”:傳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誤解為團結合作力量大。c句中“出類拔萃”的含義是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在這里也使用不當。d句中的“不可理喻”意思是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態度蠻橫或愚昧無知。容易誤解為不可理解)
5.答案:d(a項最后一個分句句式雜糅;b項成分殘缺,應加上“……造成的”;c項“至少有……以上”矛盾)
6.答案:a
【文段精析】
1.答案:因為這個世界無比廣闊,其中有很多事物還有待人類去認識、研究;所以愛因斯坦說世界是“一個偉大而永恒的謎”。
2.答案:這里的“解放”指對世界的奧秘掌握得越多,就越不受它的束縛,就享有更多的自由。
3.答案:句中的“天堂”指“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在個人以外的世界”。要探索世界的奧秘,認識事物的本質,掌握世間萬物活動的規律,需要付出巨大的、艱苦的勞動,決不是“舒坦和誘人”的事情;而對那些信仰宗教的人來說,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自然無需艱辛地探索、研究了,相對來說就比較“舒坦和誘人”。
4.答案:指凝視深思世界,從思想上掌握世界,即從事科學探索與研究。
◎ 拓展提升
1。在“課外鍛煉前加”“組織”一類的動詞;在“指揮棒”后加“轉”
2.本題考查對文中抽象語句的理解能力。為他太重學業而讓父母付出沉重的代價,沒有能盡一份孝心。3.本題考查對語段文意的歸納闡述能力。時間的流逝,將帶走行孝的機會。【基礎知識】
1.c(a.“鍥”讀qiè,其余讀“qì”;b.“斐”讀fěi,“扉、妃、蜚”讀fēi; c.均讀zhù;d.“訌”讀hòng,其余讀gōng。)
2.d(a.“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不合語境。b.“登堂入室”,比喻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更高的水平。望文生義。c.“相敬如賓”,形容夫妻間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使用對象錯誤。d.“浩如煙海”,形容文獻、資料等非常豐富。)
3.c(a.不合邏輯——陳述對象不一致。可改為“日前《申辦報告》已被國際奧委會收藏”;b.成分贅余。“否則”與“不采取緊急行動”語義重復;d.搭配不當,“驚嘆”意為“驚訝贊嘆”,可改為“感嘆”。)
【詩歌鑒賞】
(1)以哀景映襯哀情,借傷柳以傷別,加倍突出人間別離之頻繁,別恨之深重。
(2)結句“獨自憑蘭橈”描繪了一幅獨自一人倚在畫船的船舷的畫面;“獨自”二字,筆力沉重,透露出一種孤寂難耐的情懷,充分表達了依依惜別的衷情,孤身飄零的苦況。
【語言表達】
1.(參考)勇敢是一種創造精神,一個勇敢者必須毫不畏縮地去創造,去開拓;勇敢是一種犧牲精神,一個勇敢者必須毫不猶豫地去獻身,去犧牲。
2.(參考)講究神似,講究意境,講究形神兼備,是中國繪畫自己獨特的風格。[既然是排比,那自然要有三項或三項以上有關聯的內容,這樣才可運用排比的句式。原句比較短,內容較集中,仔細分析即可發現,“講究”前有三方面內容。結合原文內容,稍做文字調整即可。]
3.(參考)那是用思想(或精神)來衡量的 年華已老卻壯心不已而朝氣勃勃,年老了卻永遠年輕如蒼松翠柏。
我的回顧 篇5
我的回顧教案
一、作家作品
愛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國,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國籍,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國的普林斯頓。他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1900年畢業于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畢業后即失業。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在瑞士聯邦專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1909年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學教授,兩年后任德國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柏林大學教授,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離開德國,1933年10月定居美國。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貢獻,比如研究毛細現象、闡明布朗運動、建立狹義相對論并推廣為廣義相對論、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論完滿地解釋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固體比熱,發展了量子統計。因創立相對論學說,于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二、寫作背景
懷疑精神是由求實精神引申而來的,它要求人們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追問它“究竟有什么根據”,而決不輕易相信一切結論,不迷信。合理懷疑是科學理性的表現,的科學方法論學者波普爾說:正是懷疑和問題激發我們去學習,去發展知識,去實踐,去觀察。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科學的歷史就是通過懷疑,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的歷史。在科學理性面前,不存在終極真理,不存在認識上的獨斷和絕對。懷疑精神是破除輕信和迷信,沖破舊傳統觀念束縛的一把利劍。沒有合理懷疑,就沒有科學創新。馬克思、恩格斯懷疑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的學說,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達爾文懷疑“物種不變論”,創立物種進化論;愛因斯坦懷疑牛頓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創立了狹義相對論。
這篇《我的回顧》,就表現了愛因斯坦的懷疑精神。
三、重點字詞
1.字音
訃告(fù) 卓越(zhuó) 桎梏(zhì ɡù) 吞噬(shì) 毋庸置疑(wú yōnɡ)
2.詞義
訃告:①報喪;②報喪的通知。
真知灼見:正確而透徹的見解(不是人云亦云)。
桎梏:腳鐐和手銬。比喻束縛人或事物的東西。
毋庸置疑:無須懷疑。
以致:連詞,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如:他事先沒有充分調查研究,以致作出了錯誤的結論。
以至:①表示在時間、數量、程度、范圍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由于前半句話所說的動作、情況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結果。如:他非常用心地寫生,以至野地里刮起風沙來也不理會。
[教材優化全析]
一、文脈梳理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寫這篇文章的緣起。
第二部分(第2~7段),按時間順序寫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領悟。
二、內容詳解
本文選自《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是一篇自傳性的文章,全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文章第1段,交代寫這篇文章的緣起。愛因斯坦首先交代了自己的年齡,他已經67歲,年事已高,因此說“要寫點類似自己的訃告那樣的東西”,語氣幽默而親切。接著說明寫作的緣起:不僅是因希耳普博士的勸說,更因為自己確信,“向共同奮斗的人們講一講自己努力過和探索過的事情在回顧中看起來是怎樣的,那該是一件好事”。這說明他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為了向“共同奮斗的人們”提供一點經驗和啟示。“自己努力過和探索過的事情”是這篇文章的“綱”,總領全文。
第2段,寫自己少年時期對物質生活追求的摒棄和懷疑態度的養成。愛因斯坦清晰而深刻地回顧了他少年時期的思想軌跡:他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這里所謂的“追逐”,從后面“每個人只是因為有個胃,就注定要參與這種追逐”可知指的是對物質生活享受的追逐。愛因斯坦認為,“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而得到滿足”,這說明,愛因斯坦注重的是“思想”和“感情”,他所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滿足。因此,愛因斯坦開始信仰宗教,但很快,這種信仰在他12歲時因為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而突然中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科學對于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有著多么巨大的影響,它不僅使愛因斯坦“在腦海中充溢了一種真正狂熱的自由思想”,而且引起了他“對所有的懷疑”,“對任何社會環境里都會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種懷疑態度”。可以說,是科學給了愛因斯坦最初的思想啟蒙,而由此產生的懷疑精神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第3段,回顧自己人生目標、人生道路的確定。宗教信仰中止后,愛因斯坦轉向了對身外世界這個“偉大而永恒的謎”的觀察與思考。不久他又注意到,“許多我所尊敬和欽佩的人在專心從事這項事業中,找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這樣,愛因斯坦逐漸確立了“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在個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目標”,并選擇了終生無悔的人生道路——凝視深思世界,進行科學研究。
第4段,回顧四五歲時對一個羅盤的“驚奇”。愛因斯坦所謂的“驚奇”,就是好奇心,包含著一種探究的欲望。愛因斯坦這樣描述他的驚奇:“這只指南針以如此確定的方式行動,給我一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東西深深地隱藏在事情后面。”還是孩童的愛因斯坦表現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稟賦,它是求知欲的萌芽,蘊含著進行科學研究的種子。而愛因斯坦的父親給他看羅盤,可以說就是科學教育的開始。
第5段,寫12歲時對平面幾何的“驚奇”。愛因斯坦說這是“另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驚奇”,因為這已不再是羅盤那樣的具體的實物,而是抽象的數學定理,愛因斯坦說“這種明晰性和可靠性給我造成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印象”。這說明,愛因斯坦保持了從小就有的好奇心,而且他的思維已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對于平面幾何的定理,愛因斯坦不僅加以證明,而且有著深入的思考:“幾何學研究的對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覺的對象似乎是同一類型的東西。”愛因斯坦進一步指出:“這種原始觀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個的關于‘先驗綜合判斷’可能性問題的根據。”這說明,愛因斯坦的思考很早就上升到了哲學層次。
第6段,回顧12到16歲這段時間對于基礎數學和理論物理學的學習,以及對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的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愛因斯坦閱讀、學習的范圍不斷擴大:他熟悉了基礎數學;知道了整個自然科學領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進入大學之前,已經學過一些理論物理學了。所有這些,為愛因斯坦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愛因斯坦對數學及其他自然科學讀物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歡“能夠簡單明了地突出其基本思想”“幾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敘述”的著作;對于所喜歡的讀物,他聚精會神地閱讀,深入思考。
第7段,回顧在蘇黎世工業大學的學習情況:對物理學的興趣及對數學和物理的學習體會;順便論及考試及現代教學方法的弊端,強調興趣的重要性。在這一段中,有不少愛因斯坦的真知灼見,如“……識別出那種能導致深邃知識的東西,而把其他許多東西撇開不管,把許多充塞腦袋,并使它偏離主要目標的東西撇開不管”介紹了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這株脆弱的幼苗(指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勵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會夭折”強調了鼓勵和自由探究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愛因斯坦的感受、見解很深刻,但我們讀來并不覺晦澀,一方面因為愛因斯坦語氣親切,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在介紹中引用寓言、打比方,語言比較生動形象,避免了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