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通用7篇)
《瓦爾登湖》 篇1
《瓦爾登湖》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對《瓦爾登湖》主題思想的掌握了解。
2、學習作者細膩的描寫自然景物的手法。
3、學習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淳樸的生活情趣,引導學生產生熱愛自然的情感,保護自然,關心自然。
教學時數:2課時。
一、導入語
二、簡介作者
美國著名作家、哲學家,著名散文集《瓦爾登湖》和論文《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又譯為《消極抵抗》、《論公民的不服從》),他反對美國的奴隸制度,反對美國對墨西哥的侵略,他對人類社會中他認為是惡的東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曾因拒絕交稅而坐過監獄,一八四九年他發表的一篇著名論文《公民的不服從》(作為單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書)被人認為是歷史上改變世界的十六本書之一,他倡導的"公民的不服從"(civildisobedience)的思想對托爾斯泰、羅曼•羅蘭、印度圣雄甘地和馬丁•路德•金都曾產生過不小的影響。在他那里,有著某種隱士和斗士的奇妙結合。梭羅的思想、行為對美國社會影響很大,但他的生平簡單卻耐人尋味。
三、關于《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紀美國文學非小說著作中最受讀者歡迎的書籍。女作家喬治•艾略特稱“《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在中國有好幾種版本,已經流傳50年了。《瓦爾登湖》至少影響了中國兩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書,在另一個國度里仍然讓許多人癡迷。據說,詩人海子去山海關自殺時帶著4本書,其中有一本是梭羅的《瓦爾登湖》,這和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蘭亭序》頗為相似。
對這部書的讀法,從梭羅的研究專家哈丁的論述中或許可以獲得一些信息,哈丁說:《瓦爾登湖》至少有五種讀法: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5.作為一本神圣的書。更多的人愿意把《瓦爾登湖》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來讀。因為梭羅經過實踐發現,他能以28.12元來建立一個家,用0.27元來維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個星期的時間,去賺取足夠一年的生活費用。剩余的46個星期,去做他喜歡做的事。因為如此《瓦爾登湖》在當時便具有了巨大的誘惑力,那幾年里,梭羅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難以計數,他們引退林中,在瓦爾登湖畔建造茅舍,成為美國風行一時的時尚。
四、研讀課文:
1、閱讀思考題(一),說說瓦爾登湖的“奇崛”表現在哪里,它是如何“堅持著自身的純潔”的?
明確:課文第一段中提到瓦爾登湖的“深邃”、“清澈”“清亮、深碧”。可見瓦爾登湖的特點主要在其顏色、清澈、深邃。
“堅持著自身的純潔”——
⑴瓦爾登湖湖水顏色變化。瓦爾登湖湖水顏色變化得出奇,甚至站在同一點上,湖水也忽藍忽綠;從不同地點,山頂、湖邊,再遠一點;不同時間:在陽光襯托下,晴空萬里時;不同的角度去看,湖水的變化更為明顯,變化萬端,清新空靈。
⑵在很深的湖底的東西歷歷可數,還可以看到成群的鱸魚和銀魚,甚至連鱸魚的橫行條紋都清晰可辨,把斧子掉在25英尺的水里,也能清楚看到,并且能用樹枝把斧子勾了上來。
⑶湖水清可見底,沒有一處是污濁的,并且居然連一棵水草都沒有,即使在湖邊所見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樣,清凈無垢。
⑷瓦爾登湖的清晨,漂浮的煙霧和南風,還有金色的春雨,還有成群的野鴨和天鵝在湖邊遨游,給瓦爾登湖增添了生機,最后又寫了湖水漲落起伏時的奇幻變化。
2、找出課文中描寫瓦爾登湖湖水顏色變化的優美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
明確:
⑴從山頂看去,它呈現藍天的色彩,走進湖邊,看到岸邊細沙淺水處,水泛著黃澄澄的水波;再遠一點,呈現淡率,愈遠色澤愈深,最后水波蕩漾呈現一色的黛綠。
⑵當晴空萬里時,而湖水又波濤洶涌,波濤以適宜的角度映襯藍天,湖水糅進更多的光線,一片浮光耀金,較遠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為湛藍。
⑶看到一種罕有其匹、悠然心會、妙處難以與君說的亮藍,猶如浸水之后的色彩變幻的絲綢,還像青鋒刀刃,比之天空更為清新的空靈。
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描寫,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陶醉在湖水的清澈純凈里,真正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充分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3、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了瓦爾登湖的湖光水色,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找出課文抒情議論的句子,加以體會。
明確:⑴如(部落)一個又一個消失了,但湖水依舊請純、碧綠,一個春天也沒漏掉,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一種欣喜和贊嘆,情景相融,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輝。
⑵“或許上溯到亞當和夏娃被感出伊甸園之時……最璀璨的一顆鉆石”,對瓦爾登湖進行了歌頌,它的純潔,它的寧靜,在作者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由此推廣到對整個大自然的熱愛,表達了生活態度和人類生存、發展的思考。
五、主題思想:
本文細膩地描繪了瓦爾登湖的優美景色,細致入微地描寫了湖水的顏色變化,醉人心脾,引人入勝,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懷。
六、寫作特點
1、描寫細膩生動
2、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手法的運用。
七、閱讀思考探究(三),思考徐遲與梭羅這兩位作者對自然的態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黃山記》的作者主要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表現人類對山的征服,對大自然的征服,對造物主的征服。而《瓦爾登湖》的作者主要是通過贊美自然,強調人應該回歸自然,和自然和諧相處。那么,人類應該如何對待自然?是征服自然,還是應該敬畏自然?這是長期以來專家學者們一直關注的話題。你更贊同哪一種觀點。請同學們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瓦爾登湖》 篇2
瓦爾登湖
青云中學 李玉玲
※教學設想:
本課重在景色描寫,較易理解。故在介紹作者、布置生字詞以后,將全課內容設計為一套閱讀練習題,由學生自讀課文后獨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師評講,再閱讀有關評價文章。這樣作,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解題能力。
※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珍惜和對寧靜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學習本文善于觀察和細膩描寫的語言特色。
※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善于觀察和細膩描寫的語言特色。
2.難點:作者的生活態度。
※ 教學時數:
兩課時
※ 教學步驟:
一、作者及作品:
亨利·梭羅(1817-18620,美國作家,詩人,自然主義者,改革家和哲學家。 1817年出生于康科德城,十六歲即進入美國著名學府哈佛大學就學。次年,大思想家愛默生到哈佛大學作了題為《美國學者》的演講,宣揚先知先覺的智慧,而正是這一次演講,給了梭羅以深刻的影響,改變了他的人生。
梭羅從哈佛大學畢業后,本來前程似錦,但他避開鬧市,住到愛默生家中。在擔任數年中學校長后,毅然決定以作詩和論述自然為終生事業。梭羅受超經驗主義領袖愛默生影響很深。
1845年,28歲的梭羅撇開金錢的羈絆,在愛默生的林地中的瓦爾登湖畔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余。專業從事寫作。本書即是他對兩年林中生活所見所思所悟的記錄。十年后,《瓦爾登湖》出版,但它不僅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相反還遭到批評和譏諷。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這本書的影響卻越來越大,終而成為美國文學中的一本獨特的、卓越的名著。
《瓦爾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充滿了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現出一個先覺者的超人智慧。梭羅在大學畢業后所寫的第一篇日記中寫道:“如果要孤獨,我必須要逃避現在———我要我自己當心。在羅馬皇帝的明鏡大殿里我怎么能獨特得起來呢?我寧可找一個閣樓。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擾的,更不用打掃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這樣一種尋求孤獨、在孤獨中思索的觀念貫穿了梭羅的一生。
《瓦爾登湖》不僅有獨到的對生活感悟,對傳統習俗的批判,而且有許多形象的描繪,優美細致,像湖水的澄澈透明、山林的茂密蒼翠,思想與景境融合在一起,給人以美好的遐想和深沉的思考。讀著這本書,頓時感到全身心地脫離了塵世的喧囂和功利的羈絆,與自然融為一體,在自然中感悟人生,感悟哲理。
值得特別引起注意的是,這本書近年來在西方世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社會矛盾,使人們不由得不向往那瓦爾登湖及其山林的清新的空氣和澄澈的環境,而這樣的環境,顯然正是醫治現代病的妙藥良方。這恐怕正是《瓦爾登湖》所具有的價值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梭羅1862年因患肺病病逝,終年僅44歲,《瓦爾登湖》是他的第二本書。
二、生字詞:
※ 生字:
深邃(suì) 終年不涸(hé) 俯瞰(kàn) 蜿蜒曲折 寒光熠熠(yì) 糅(róu)進 浮光耀金 晶瑩清澈 一泓(hóng)湖水 鑿(záo)水 陡峭 菖(chāng)蒲 水苔(tái)
璀(cuǐ)璨(càn)
※詞解:
不足稱道:不值得稱贊。
罕有甚匹:極少有什么東西能跟它匹配。
了如指掌:形容對情況非常清楚,好像指著自己的手掌給人看。
三、集體朗讀課文。
四、課堂自測:
1、本課劃分層次有以下幾種劃法, 正確的為哪種?并寫出各部分大意。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2、根據第一段內容,畫出瓦爾登湖及周圍景物。
3、瓦爾登湖的主要特點是什么?請用書中的詞來概括。
4、課文中說,瓦爾登湖同時具有兩種顏色,這是哪兩種?
5、哪一段文字詳細描寫了寧靜的瓦爾登湖變化莫測的顏色?
6、為什么文中說瓦爾登湖湖水“很值得讓米開朗琪羅去琢磨一番”?
7、作者寫釣狗魚這件事,是為了什么?
8、第六自然段的描寫突出了瓦爾登湖的什么特色?請用此段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9、哪處具體敘述瓦爾登湖“堅持著自身的純潔”?
10、作者提及夏娃和亞當被逐出伊甸園一事,是為了突出什么?
11、把本課分別與《黃山記》和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比較,說說三位作者對自然的態度有何不同?你更欣賞誰的態度?為什么?
五、教師講評
參考答案:
1、答: b。第一部分:總介瓦爾登湖及其特點。第二部分:描寫瓦爾登湖湖水美麗多變的色彩。第三部分:描寫瓦爾登湖湖水的清澈潔凈。第四部分:從歷史角度贊美瓦爾登湖美如鉆石。
3、答:深邃,清澈。
5、答:第18頁第9行-17行。
7、答:為了突出湖水的清澈。
8、答:清凈無垢。
9、答:第7自然段。
10、答:從歷史角度突出瓦爾登湖美如鉆石。
11、答: 《黃山記》:贊美大自然偉大無比的創造力。
《瓦爾登湖》:贊美大自然的美麗和潔靜,安心思考。
《歸田園居》:沉緬于大自然的美麗和寧靜,逃避世俗。
六、輔助閱讀:
《瓦爾登湖》的讀法
楊灝
據說,詩人海子去山海關自殺時帶著4本書,其中有一本是梭羅的《瓦爾登湖》,這和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蘭亭序》頗為相似。看來對好的東西還真有死都舍不得的人。《瓦爾登湖》是1854年出版的著作,在中國有好幾種版本,已經流傳50年了。《瓦爾登湖》至少影響了中國兩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書,在另一個國度里仍然讓許多人癡迷。
我們從梭羅的研究專家哈丁的論述中或許可以獲得一些信息,哈丁說:《瓦爾登湖》至少有五種讀法: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5.作為一本神圣的書。
更多的人愿意把《瓦爾登湖》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來讀。因為梭羅經過實踐發現,他能以28.12元來建立一個家,用0.27元來維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個星期的時間,去賺取足夠一年的生活費用。剩余的46個星期,去做他喜歡做的事。因為如此《瓦爾登湖》在當時便具有了巨大的誘惑力,那幾年里,梭羅的仿效者究竟有多少難以計數,他們引退林中,在瓦爾登湖畔建造茅舍,成為美國風行一時的時尚。更有趣的是梭羅曾在書中特地說:"我絕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我的生活方式?quot;誰也說不清是勾引者的提醒還是先見者的勸說?
喬治·艾略特在《西敏寺周報》上撰文指出:《瓦爾登湖》"深沉而敏感的抒情"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向往瓦爾登湖和山林的澄凈和清新的空氣。梭羅的《瓦爾登湖》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了。
在《瓦爾登湖》中有梭羅的題詞:"我并不想為沮喪寫一首頌歌/倒是想像在自己的棲所報曉的雄雞/勁頭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為了提醒我的鄰居"。這種夸耀其實就是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梭羅不滿當時的復雜生活,提出"人口膨脹"將導致"生活絕望";他斷言當時所謂之進步是不必要的,?quot;成功"常常是"失敗";他聲言我們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標,為了達成目的而誤用了方法;甚至斷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種情況下比現實快樂而完滿。
哈丁提醒我們,可以把《瓦爾登湖》當作一種19世紀的《魯濱遜飄流記》來閱讀;并認為《瓦爾登湖》是現代美國散文最早的榜樣;《瓦爾登湖》與其時代的作品,比如具有寫作天賦的霍桑、梅爾維爾以及愛默生等人有截然不同之處,這種迥異之處具有20世紀散文的風格。梭羅深信如果人能專注于樂觀,就能在人世間創造出一個美好的世界,而且他相信人類美好的未來。梭羅是一位徹底的超越論者,超越論者相信人有非凡的能力,用于在對與錯之間做選擇。不幸的是,目前的人類對內心的樂觀需求變得冷酷無情,因此人類只有恢復那孩童們的天真無邪,才能在道德方面有所進展。把《瓦爾登湖》作為神圣的書來讀的人,無疑關注了《瓦爾登湖》中人類靈性恢復這個主題。
感受《瓦爾登湖》
□袁敏杰 閱讀亨利•梭羅的《瓦爾登湖》,仿佛置身于瓦爾登湖畔,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瓦爾登湖的四季風景、黎明傍晚、陽光雨絲、游船魚蝦、樹木花草、飛鳥走獸,還有那個特立獨行離群索居的年輕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寧靜的心境,恬靜的生活,智慧的思想,深深地感染著我。 捧讀《瓦爾登湖》,為梭羅那樸實美好的文筆,以及對大自然深入的觀察與深刻的思考所折服;梭羅的平民意識、躬身耕種、采果垂釣的體驗,儉樸的生活態度,讓人深深感動。梭羅為我們營造了一種真實的“世外桃源”意境,但卻比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博大、深刻、積極得多,讓人體會到一股向上的精神,體悟到生命的意義,也對美與寧靜、對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有了一種真切而深切的體味。梭羅的一些議論實在精采睿智極了:“要是沒有衣服,人們的相對身份還可以保持嗎?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要是沒有衣服,你能夠準確地告訴我,文明人中誰是屬于最高貴的階層嗎?”“許多國王瘋狂地保留了大量經過仔細雕琢的石頭,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們用這些心思來雕琢自己的思想,又會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紀念碑更值得紀念。”讀著這些閃爍著智慧火花的文字,燦爛的陽光一下豁亮了人的心靈。《瓦爾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紀美國文學非小說著作中最受讀者歡迎的書籍。女作家喬治•艾略特稱“《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
七、練習:
1、 抄寫生字詞。
2、 學習第22頁《.濃妝濃抹總相宜》一文。
3、 結合旅游或休閑,描寫一段自然景色。
《瓦爾登湖》 篇3
一、整體把握
本文描寫了瓦爾登湖美麗的湖光水色,抒發了作者觀景時的豐富感受,表達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類文明發展對大自然破壞的痛心。
解讀本文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查,一是寫景方面,一是抒情、議論方面,一是敘事方面(講述與瓦爾登有關的傳說故事和眼前發生的事)。
1.寫景方面,主要描寫湖光水色、游魚嬉戲。依次寫了“一個平靜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個下午”的湖景。
“一個平靜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遠景全景和近景小景兩種景致。遠觀全景,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條最精細的薄紗張掛在山谷之上”;近觀小景,也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潔而美麗的,像玻璃中的細眼”。兩個比喻都生動而貼切,尤其是后一個,感覺很新鮮,這是靜心觀察、細心揣摩的結果。其間還穿插著描寫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歡快的活動,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蟲帶水生光、鴨子整理羽毛、魚兒在空中畫出圓弧線、魚兒捉蟲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還有水的波紋、水的漩渦等。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個下午”的湖景,主要寫小鱸魚的嬉戲場面。嬉戲的環境:湖面“出奇地平靜”,“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陰暗顏色”,湖水“這樣透明、似乎無底”。用“陰暗”一詞,說明作者對景物色彩非常敏感。嬉戲的鱸魚“成億萬”,身長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華麗的銅色”,動作是“盤旋、飛翔”,有時“跳躍得 比以前更高 , 半條魚身 已跳出水面”。這段的幾個比喻非常精彩:“我好像坐了輕氣球而飄浮在空中,鱸魚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盤旋、飛翔,仿佛它們成了一群飛鳥,就在我所處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飛繞;它們的鰭,像帆一樣,飽滿地張掛著”,“有時候那被它們激蕩的水波,好像有一陣微風吹過,或者像有一陣溫和的小雨點落下”,“它們驚慌起來,突然尾巴橫掃,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樹枝鞭撻了水波,立刻它們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個比喻都是一種情景,一幅動態的畫面,這些畫面有聲有色,形象感非常強。總之,這是課文中對一種景物描寫最充分、最細致、最精彩的地方。
2.抒情、議論方面,主要抒發對瓦爾登湖的熱愛,表達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對人類文明負面影響的痛心與厭惡。
首先,在描寫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如開篇“湖所產生的湖邊的樹木是睫毛一樣的鑲邊,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這是實寫,但又是通過設喻寫想像,表達作者的一種欣喜的審美情懷。寫“梭魚或銀魚在捕捉一個蟲子時”感慨道,“真是神奇,這簡簡單單的一件事,卻可以這么精巧地顯現”,表達對景物的一種評價,也表達內心的一種喜悅情感。至于“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湖的現象是何等的和平啊”“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來啊”“再沒有什么像這一個躺臥在大地表面的湖沼這樣美,這樣純潔,同時又這樣大”等等,更是直抒胸臆了。這些隨寫景而生出的抒情,點到為止,不事鋪陳,并且與景物描寫渾然融洽,相與為一,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輝。
其次,通過直接議論表達深刻的思考。細分的話,可以領悟到三個方面:
一是對瓦爾登湖的歌頌,由此推廣到對整個大自然的歌頌。如“這是和恒河之水一樣的圣潔的水”“也許只有瓦爾登湖堅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純潔”“它永遠年輕”,可見瓦爾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是表達生活態度和對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如“懶惰是最誘惑人的事業,它的產量也是最豐富的。我這樣偷閑地過了許多個上午。我寧愿把一日之計在于晨的寶貴的光陰這樣虛擲……我并沒有把它們更多地浪費在工場中,或教師的講臺上,這我也一點兒不后悔”,這種懶散的生活態度,或許會受讀者訾議,但它與汲汲于名利的生活態度相比,也有它的合理性,可以算作另一種生活方式,不能輕易否定。再如“許多人都曾經被譬喻為瓦爾登湖,但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受之無愧”,作者竟然把瓦爾登湖比作衡量人的優劣高下的一個尺度,仍見瓦爾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又如“這湖當然是一個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無一絲一毫的虛偽!他用他的手圍起了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遺囑中,把它傳給了康科德”,可見瓦爾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觀念、理想信念和創作激情產生的源泉。
三是表達對工業文明的厭惡和批判,如敘述人們大砍大伐森林之后,說:“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鳴禽歌唱?”這還算溫和的批判。在講述村民糟踐湖水時說:“哪里去找啊,找這個國家的武士,摩爾大廳的摩爾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創傷的地方去擲出復仇的投槍,刺入這傲慢神的肋骨之間?”這已是近于痛斥了。可見作者是把堅守瓦爾登湖的原始風貌當作一項斗爭任務的。
本文的寫作特點:
1.運用多種手法寫景狀物。本文描寫的景物之壯美、精彩讓人嘆為觀止。究其原因,一是瓦爾登湖本身的景色,美妙絕倫,世人難得一見,惟作者處之觀之,照直寫來即可悅人眼目,令人神往。一是寫景手法的多樣化,遠景、近景,全景、微景,動景、靜景,無不具備,許多貼切生動的比喻也為景物描寫增色不少。更深層的原因在于,作者身處美湖既久,無塵世雜音擾耳,無世俗雜念煩心,可看見湖的最深的底蘊、最真實的色彩,因而能寫成最純美的文字。
2.寓深刻的思想于具體的描寫敘述當中。作者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湖邊生活當作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一種實驗或實踐,因此,他的作品便有了深刻的思想基礎。盡管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寫景狀物、敘述議論等,但這些東西都是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外化。
二、問題探究
課文中有些語句比較難懂,可能成為教學的難點。
1.“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這是課文開頭一句話,也是全文的一個提要和總括,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最美”和“最有表情”。課文描寫的正是瓦爾登湖的美姿和表情,而且把這種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不能認為這句話代表了課文的全部內容,因為課文不止是寫瓦爾登湖的外在美,還表達了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理想,也表達了對人類文明的負面作用的反感。
2.“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里的湖像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出人的自然天性來。這里的“天性”也就是人的本性。進入工業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壓抑、扭曲,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當人返回大自然時,仿佛回到人類的原始狀態,能發現人的最初的本性。但這種發現在每個人身上表現各不相同,由于社會的熏陶感染、改造影響,有些人較多地失去人類可貴的本性,有些人則較多地保存了這種本性。
3.“一條魚跳躍起來,一個蟲子掉落到湖上,都這樣用圓渦,用美麗的線條來表達,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經常的噴涌,它的生命的輕柔的搏動,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歡樂的震抖,還是痛苦的顫栗,都無法分辨。”
文中的“它”指瓦爾登湖。其中“它的生命的輕柔的搏動,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用的是擬人化的寫法,寫出了湖的虛擬的生命力;還有“震抖”“顫栗”,也是擬人化的寫法。瓦爾登湖并沒有靈魂、意志或感覺,而這里像描寫人的生命一樣描寫湖,顯然是作者的想像,是作者自身生命力的沖動的外化表現。
4.“空中的精靈也都逃不過這一片大水。它經常從上空接受新的生命和新的動作……看看是不是有一種更精細的精靈,在它上面掃過。”
“精靈”難于理解,或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根據上下文,似指靈活飛動的昆蟲或鳥類。“它”指湖。
5.“許多人都曾經被譬喻為瓦爾登湖,但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受之無愧。”
在作者看來,瓦爾登湖被當作純潔、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類能像瓦爾登湖一樣的賢者少之又少,但這里說的“少數幾個人”究竟是誰不得而知。
三、 關于練習
一、作者說:“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結合課文說說你對這話的理解。
設題意圖:這是課文的起始句,也是文中的一個關鍵語句,包含非常豐富的意蘊。認真品味這一語句,可以對全文的內容有所了解,對作者的寫作意圖有所領悟。
參考答案:本文寫了湖,也寫了湖岸、湖邊森林、湖上天空等,但主要還是集中地寫湖。“最美”指湖上風景優美,“最有表情”指湖上景物變化多樣,生動迷人。解答此題,可以是舉例性的,只要舉出“最美”和“最有表情”的例子就可以了,如“當你倒轉了頭看湖,它像一條最精細的薄紗張掛在山谷之上”,很有美感;而“湖所產生的湖邊的樹木是睫毛一樣的鑲邊,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以人臉面作比,形象生動,寫出了湖的表情。
二、這篇課文寫景細致逼真,而且情景交融,精彩紛呈。參看下面的示例,從文章中再找一些你喜歡的語句,結合語境加以賞析。
1.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湖所產生的湖邊的樹木是睫毛一樣的鑲邊,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
──眼睛比湖,睫毛比森林,以彼物比此物,生動形象,畫面鮮明生動。“望著……深淺”表達作者的體驗和感悟,他認為湖的純潔清凈使人得以返觀內心,發現自己的自然本性。
2.一條魚跳躍起來,一個蟲子掉落到湖上,都這樣用圓渦,用美麗的線條來表達,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經常的噴涌,它的生命的輕柔的搏動,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歡樂的震抖,還是痛苦的顫栗,都無從分辨。
──這是在晴天,作者坐在樹樁上靜觀、感覺到的情景。雖是動景,卻極顯靜謐;景物描寫生動細致,又映現作者心境,物我互“觀”,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豐富體驗。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揣摩語言,培養語感,體會寫景狀物的深層意蘊及其精妙所在。示例只供開拓思路之用,不能成為答題標準模式。事實上學生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只要說出自己的品味感受就可以,不必尋求統一答案。
參考答案:
(略)。
三、《瓦爾登湖》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是當代西方被廣泛閱讀的經典散文作品之一。有條件的話可以找來讀一讀。探究一下,這樣一部遠離人間煙火的作品,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經久的魅力?
設題意圖:旨在擴展閱讀,鼓勵學生讀全書,并探究這部作品的真正價值和魅力所在。至于探究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果有學生讀了,可以向同學介紹書的內容,甚至可以朗讀部分精彩片段;有的學生沒讀,也可以查找一些介紹和評論的資料,講給同學聽;還有的同學由于條件所限,不能進行這些擴展閱讀(讀原著、讀資料),則可以就這部書或者這篇文章思想的現實意義作一些較為深入的思考。最重要的是過程,是參與;至于答案,不必求得統一。“課文研討”中對這一問題已有一些說明,可供參考。
四、教學建議
一、品味欣賞精妙的景物描寫,揣摩語言。
精妙的寫景狀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可參考“課文研討”引導學生理解。
“研討與練習”一、二題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揣摩語言題。揣摩本文語言,應以句子為單位;至于字詞,是翻譯過的,看不出原文的妙處。可以著重品味語句,通過語句擴展到全篇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方法。其中許多比喻很精彩,不妨重點品味,提示學生想像其情境。
二、發掘課文的現實意義。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課文和全書的現實意義,是本文又一重要的教學任務。作者通過精彩的景物描寫,表達深刻的思想感情。如果能領會到作者表達的情意,已經達到教學的階段性目標;還應有更高的教學目標,那就是發掘課文的現實意義。“研討與練習”第三題就體現這一意圖。這也是一種遷移拓展。
三、本文是略讀課文,以學生自學為主,課時有限,難句甚多,不必全部解說。只能是示例性地品味一兩例,然后讓學生習得其方法,自行品味鑒賞。
《瓦爾登湖》 篇4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爾登湖》。
2、 能力目標:①品味文中含意豐富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②體會和學習文中寫景的技巧。
3、 情感目標: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理念和樸素的思想。
②學習梭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態度。
二、教學重點:①品味文中含意豐富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②體會和學習文中寫景的技巧。
三、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理念和樸素的思想。
四、教法:目標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
五、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時: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田園詩人陶淵明有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園記》,作者筆下的桃花園,成了許多現代人向往的生活環境。無獨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國的詩人梭羅寫了一本題為《瓦爾登湖》的散文隨筆,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現在,就讓我們走出煩囂的都市,跟隨著梭羅走進瓦爾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亨利·梭羅(1817——1862),美國的作家、詩人、哲學家,畢業于哈佛大學。他受愛默生思想的影響,選擇了積極的政治生活。1845年,28歲的他單身只影在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過了兩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爾登湖》是他對兩年林中生活所見所思所悟的記錄。
(三)學習生字詞:
1、 字音
深邃 (suì) 蔥(cōng)郁 俯瞰(fǔ kàn) 黛(dài )綠
渲染(xuàn rǎn) 調(tiáo)和 模樣(mú yàng) 一泓(hóng )
菖蒲(chāng pǔ) 熠熠(yì yì) 黃澄澄 (dēng dēng)
2、 詞義
湛藍:深藍(多用來形容天空、湖海等)。
上溯:從現在往上推(過去的年代)。
嬉戲:游戲。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
如許:如此這樣。
罕有其匹:很少有與它相當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 作者是怎樣寫湖水的顏色變幻的?
2、 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現一片鮮嫩的碧綠”?這說明了什么?
3、 作者在文中說:“在我所見過的特異之物中,或許瓦爾登湖最為奇崛,它一直堅持著自身的純潔。”結合課文說說瓦爾登湖是如何“堅持著自身的純潔”的?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的?
4、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確:
1、 根據課文內容,給課文劃分層次,并歸納每層的大意。
明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紹瓦爾登湖的面積、周圍環境及湖水的特點。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湖水的奇幻的顏色和清澈純凈。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嘆世事更替,但湖水依舊清純、碧綠。
2、 文章第一段的“瓦爾登湖風光秀麗,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領略到它的魅力。”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明確:為下文細膩描寫湖水的奇幻的顏色和清澈純凈作鋪墊,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心跟瓦爾登湖已融為一體,才挖掘到瓦爾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領略的魅力。
3、 作者是怎樣寫湖水的顏色變幻的?
明確:遠近結合,動靜相生,有點有面。從多個角度觀察和描繪顏色的變幻。
4、 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現一片鮮嫩的碧綠”?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這或許是天空的湛藍與地面的沙石的褐黃調和了的效應。這說明了瓦爾登湖的水本身并沒有顏色,是由于湖水太純凈而產生的折射或倒映緣故。
5、 作者是怎樣寫湖水的清澈的?
明確:通過在湖中潛游人“猶如大理石一樣潔白”、“湖中嬉戲的魚的條紋”、“掉到湖中不動的斧子”、“潔白的鵝卵石在湖底延伸一兩桿之后便是細沙”及“綠亮亮的水苔”等細節描寫來襯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鉤起來”這一細節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襯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這一派美麗幽靜的自然景象已融為一體,也揭示了作者閑適、悠然自得的心境。
7、 章的最后一段寫到“蒙蒙細霧”、“習習南風”、“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鴨、天鵝等景物,這些景物的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些景物的描寫,充分說明了瓦爾登湖不僅美麗、純潔,而且充滿生機。也充分抒發了作者對瓦爾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8、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想?
明確:《瓦爾登湖》的語言雖樸素卻明麗,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效果。這是因為作者的心跟這一派美麗幽靜的自然景象融為一體,才對純潔無暇的瓦爾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寫。但在這簡單直白的語言里,不難看出其蘊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輕松的去克服你的無聊、無趣和寂寞,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六)小結:
文章用樸素的語言描寫了瓦爾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紹瓦爾登湖所處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環境等情況,為下文的展開作好鋪墊。接著從各個角度來描寫湖水,瓦爾登湖的湖水顏色變化奇幻,隨著遠觀近看,四季流轉,氣候變化,湖水會呈現不同顏色,讓人嘆為觀止。瓦爾登湖的湖水清澈純凈,在這里,湖水不僅清可見底,而且純潔無暇,毫無污染。隨著作者的娓娓道來,讓人覺得這一派美麗幽靜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羅的心融為一體。寧靜、純潔的瓦爾登湖正是作者樸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這里躬身耕種、采果垂釣,從容悠然;他在這里傾聽松風天籟,靜觀湖光山色,玄思妙想,無拘無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飾的喜愛之情贊美了這個不僅純潔無暇而且充滿生機的瓦爾登湖。在《瓦爾登湖》里,梭羅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訴世人,將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靈就會像美麗的瓦爾登湖一樣,生活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而又不蒼白。
(七)作業: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一、三兩題。
(八)板示設計:
瓦爾登湖
梭羅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紹瓦爾登湖的面積、周圍環境及湖水的特點。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湖水的奇幻的顏色和清澈純凈。
遠眺而現
對瓦爾登湖
的贊美
[近觀而現 奇
湖水顏色 站在同一點上,湖水忽藍忽綠 幻
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的角度湖水的
顏色都有明顯的變化
對大自然的熱愛
深卻見物 純
湖水清澈 水中撈斧 凈
游泳所見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嘆世事更替,但湖水依舊清純、碧綠,充滿生機。
《瓦爾登湖》 篇5
4、瓦爾登湖
學案作者:高勝軍
[學習目標導航]
學習提示
1、知識目標:①熟讀課文,理解語言簡潔的特點;②體會用語樸素自然的特點。。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寫景細致逼真,寫景與言論相結合的手法。
3、情感目標:理解梭羅積極倡導的簡樸生活的觀念。
本文語言清新、樸素而又簡潔自然,需要細細地品味,才能體會作者的用意。
[背景知識互動]
知識積累
一、寫作背景
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28歲的梭羅獨立一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建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在這木屋里,這湖畔的山林里,觀察著,傾聽著,感受著,深思著,并且夢想著,他獨立地生活了兩年多一點時間。在此之后根據自己在瓦爾登湖的生活觀察與思考,整理并發表了兩本著作,即《康考德和梅里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爾登湖》。
二、作家作品
亨利·戴維·梭羅 (1817.7.12—1862.5.6),美國著名作家、哲學家。梭羅出生于馬薩諸賽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畢業于哈佛大學。梭羅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鄉康科德城,并被葬于馬薩諸賽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著名散文集《瓦爾登湖》和論文《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又譯為《消極抵抗》。
解題
《瓦爾登湖》是梭羅在瓦爾登湖林中二年零二個月又二天的生活和思想記錄,是他積極倡導的簡生活觀念的體現。
識記要點
梭羅,美國著名作家、哲學家。代表作散文集《瓦爾登湖》
三、重點字詞
1、字音
汆水(cuān) 黝黑(yǒu) 漪瀾(yīlán)
黯淡(àn) 拂拭(shì) 鞭撻(tà)
黑魆魆(xū) 吞噬(shì) 深邃(suì)
2、字形
黝黑 干燥
山坳 急躁
3、詞義
漪瀾:水波。義同“漣漪”。
汆水:很快地在水面上掠過。
徜徉:閑游;安閑自在地步行。
字詞鞏固
選出字形書寫正確的一項
a汆水 園弧 塵垢
b漣漪 顫栗 黯淡
c拂試 吞噬 嬉戲
d鞭撻 斯混 深邃
解析:a“園”應為“圓”;c“試”應為“拭”;d“斯”應為“廝”。
答案:b
[教材優化全析]
整合感悟
一、內容詳解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瓦爾登湖。
作者把湖比喻是“風景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是大地的眼睛”,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瓦爾登湖的喜愛之情。
第二部分(第2-5段):寫瓦爾登湖的自然之美,是全篇的重點部分。
作者按時間順序,寫到了九月的瓦爾登湖和十一月的瓦爾登湖。可以分為兩層。
第1層(第2-4段),寫九月的瓦爾登湖。
第2段寫九月的一個下午,作者“站在湖東端的平坦的沙灘上”,觀察到湖面的景物,突出湖面平靜、自然、“波平如鏡”的特點。
作者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瓦爾登湖:
(1)接著先是看對岸,然后是“倒轉了頭看湖”,接著又“向西”望湖的對面,這是觀察湖四周的景物,目的是突出“玻璃似的湖面”的特點,一切著眼點也在此。作者寫到的景物有:太陽光、燕子、魚等。
(2)從山頂下瞰(“站在高處”“坐在一個樹樁上”),作者看到了“躍起”的魚、“滑出的波紋”的水蝎、掠水蟲、圓渦等,無不體現了“波平如鏡”的特點。作者用“湖的現象是何等的和平啊!”一句,對上面所描寫的湖水平靜自然之美作了呼應,透露出作者對湖的喜愛之情。
第3段,集中筆墨,直抒胸臆,贊美瓦爾登湖是“森林的一面十全十美的明鏡”,贊美瓦爾登湖的美麗、純潔、自然,作者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第4段,進一步贊美湖的純潔美麗。作者通過空中的精靈與湖的關系,變換了角度去贊美,想像奇特,觀察細致。
第2層(第5段):寫十一月的瓦爾登湖。
在這一段中作者在十一月中后的一個下午,泛舟湖上,近距離地觀察湖面,而湖面“出奇地平靜”。作者集中筆墨寫到了小鱸魚,寫小鱸魚的顏色、游態、沉浮、跳躍。寫到了作者與鱸魚接近時,它們的神態:“驚慌”“躲到深水底下”,后來又開始隨著水波的流動,“一下子跳子起來”。在這里作者簡直把小鱸魚當作一個在水中嬉戲的頑童,是那么的愜意而自然,我們讀到這里,仿佛也像作者那樣在清澈透明的湖面上飛翔,自由自在地飛翔。在這里作者物我同化,把人當作自然的一員,和這鱸魚一樣,歡快自然,這寧靜的湖水,作者的心也是清澈透明的,沒有世俗的污垢,只有純樸的自然湖水。
小結:作者在這一部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純凈天然的瓦爾登湖,尤其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示了瓦爾登湖的清澈自然,能喚起人們親近自然、返樸歸真的情緒。
第三部分(第6-9段):過去的瓦爾登湖。
第6段:通過兩位老人,寫到了過去的瓦爾登湖。這一段作者寫到了兩位老人的故事。一位大約六十年前常來湖邊的老頭兒所用的古老的“獨木舟”,另一位做過陶器工人的老年人的關于“一只大鐵箱”的傳說。尤其是作者對獨木舟的一段話感到有趣味。目的是引出這瓦爾登湖,先前有許多樹,湖上先前也很熱鬧。
第7段:作者寫自己年紀輕一點的時候在瓦爾登湖生活過。作者在這里寫第一次劃船到瓦爾登湖時,看到湖邊濃密高大的松樹、橡樹,在這茂密的森林之中有寧靜的瓦爾登湖,作者在這里生活過許多日子。這正如作者自己所說:“1845年3月尾,我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里,到達我預備造房子的地方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云而還年幼的白松,來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跟凍土一樣地消溶,而蟄居的生命開始舒伸了。”
第2層(第8、9段)現在的瓦爾登湖。
第8段,寫現代工業的文明破壞了瓦爾登湖生態平衡,打破了這里的寧靜。周圍茂密的森林沒有了,只有取湖水的機器。作者對這些現代文明充滿了憎惡,字里行間充溢了貶斥之味,像“惡魔似的鐵馬”“骯臟的腳步”“傲慢瘟神”等詞語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第9段,雖然表面瓦爾登湖變了,但實質沒有變,還是那樣純潔。作者甚至和自己對比,通過自己的變化來說明湖的沒變,并且由衷地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贊嘆大自然是位勇者,這湖是大自然的作品。最后用詩結尾,表達自己的感受。
閱讀梭羅的《瓦爾登湖》,仿佛置身于瓦爾登湖畔,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瓦爾登湖的四季風景、黎明傍晚、陽光雨絲、游船魚蝦、樹木花草、飛鳥走獸,還有那個特立獨行離群索居的年輕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寧靜的心境,恬靜的生活,智慧的思想,深深地感染著我們。
本文的結構,是以時間為順序,先寫了現在的瓦爾登湖,又寫了過去的瓦爾登湖,再到現在的瓦爾登湖。
結構網絡
總寫湖,表達喜愛之情。
九月
湖 自然之美
十一月
扣住“波平如鏡”的特點來寫。
觀察角度:
對面 太陽光
環視四周 燕子
向西 魚
魚、水蝎 波
俯瞰湖面 掠水蟲 平
圓渦 如
鏡
直抒胸臆,贊美其是“明鏡”(美麗、純潔、自然)
變換了角度
重筆濃彩:小鱸魚
近距離
(湖面平靜)
顏色 驚慌
游態 躲
沉浮 跳
跳躍 (擬人)
物我同化
不同側面 清澈
瓦爾登湖
不同角度 自然
過去的瓦爾登湖
兩位老人
獨木舟
大鐵箱
繆斯女神:
據說,古希臘的天神宙斯和記憶女神謨涅摩辛涅在一起生了九位司管文學和藝術的女神,她們住在奧林庇斯山山麓的庇厄里亞,因此又叫庇厄里亞得女神。
現代工業文明的破壞了這里寧靜
憎惡、貶斥
湖的實質未變
喜愛
本文不僅僅是作家通過湖水一般純凈透明的文字對一個湖的描繪和對自然狂野之美的傾歌,而是作家的思想、人格和精神力量的展現。
二、技巧鑒賞
1、語言優美細致。
(1)從修辭上說,作者善于運用長句和短句,對湖的描繪精確細致。長句的運用使文章生動形象,如“那些圓渦一刻不停地刻印在天空和樹木的倒影中間的水面上”,這句話細致地描繪了湖水的清澈透明,寫得新穎而奇特。再如“反而想到用一根管子來把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給他們洗碗洗碟子了”,寫出了現在的人們已經破壞了瓦爾登湖的寧靜自然。短句是在長句之間運用的,短句的運用使語言富有靈動感,不至于使用長句現出呆板的樣子。
(2)運用比喻、擬人,語言清新自然。開頭就把湖比喻成“是大地的眼睛”,這個比喻形象地寫出湖水的晶瑩透澈。“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像玻璃中的細眼”寫出了湖水的純潔、美麗;“這惡魔似的鐵馬”,透露出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厭惡之情等等。使用擬人,使文章活潑可愛。例如寫到掠水蟲和水蝎“顯然只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它們才從它們的港埠出發,探險似的從湖岸的一面,用短距離的滑行,滑上前去”,寫出了掠水蟲和水蝎的細小生物的自然之態,優美的樣子。
2、說理透徹,十分精辟,有啟發性。
梭羅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社會批評家,他的目的是揭露時代的弊端。指出人們自己正將生活變得越來越復雜,最終會導致生命的衰落。相對來講,原始社會的人類生活較之現代更加幸福和充實。可是我們應該注意到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林中獨自生活了僅僅兩年多一點的時間,這只占他生命的百分之五的光陰。而且在這段時間里,來來往往的訪客從未間斷。他自己也經常到村里探望家人和朋友。更重要的是,當他離開瓦爾登以后,還曾一再反對別人模仿他的行為。用他的話說他自己之所以到瓦爾登湖生活了一段時間,那完全是他個人的志趣愛好。如果說一個人向往簡樸的生活,只要心誠,在哪兒都可以做得到,無論是在紐約、倫敦、孟買或東京。心中有“瓦爾登”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有意義、更有目的、更加幸福,這才是“瓦爾登”的真諦。梭羅本人回到康科德后繼續過著簡樸的生活,從事寫作直至去逝。
技巧拾零
整句與散句
1、整句是結構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齊勻稱的句子。整句整齊勻稱、節奏和諧、氣勢貫通、意義鮮明,常常用于詩歌、散文等文藝性文體中。例如: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舒婷《致橡樹》)
兩個分句構成對比,分述戀人之間同甘苦、共患難的不同情況,表現那種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和諧的愛情,抒情強烈激越,音調悅耳和諧。
2、散句是結構不同,字數長短不一的句子。
散句可以隨意抒寫,自由暢達,靈活自然。例如:“瞿塘峽中,激流澎湃,濤如雷鳴,江面形成無數漩渦,船從漩渦中沖過,只聽得一片嘩啦啦的水聲。過了八公里的瞿塘峽,烏沉沉的云霧,突然隱去。峽頂上一道藍天,浮著幾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陽光像閃電樣落在左邊峭壁上。”
例句描寫瞿塘峽的景色,句式各種各樣,字數長短不一,靈活多變,形象生動,把瞿塘峽的美景描寫得栩栩如生,避免了單調呆板、毫無生氣。
三、體裁知識
鑒賞散文的形式美(四)
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才能鑄成藝術的美,其關系猶如服飾與人體,相得益彰,才能稱之為美。
1、驗證篇章結構的“恰當美”
一篇散文所寫的內容,盡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但絕不會是一般散沙,尤其是優秀散文,其內容應該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結構,內容的整體性要求便帶來內在結構的恰在好處的張力和運動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結構更緊密地附著于內容之上,甚至與之血肉相連,息息相關。在文字的散與整,材料的疏與密,文筆的繁與簡,布局的開與合收與放的關系上,能夠根據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處理好這些關系,這樣的篇章結構便成稱之為美。朱自清的《綠》是一篇善用工筆細描的寫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綠”,文筆就“簡”在瀑布,“繁”在潭水。
2、驗證語言表達的“外飾美”
生動的語言,形象的修飾,體裁的運用,章句的排列等若配合和當,往往使作品更為出色,體現了外在裝飾般的動人的美。對這種美的觀照和審視將強化我們鑒賞過程中的審美愉悅,也加深我們對散文美的多方位的認識。
美文品讀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島的東北角上,是一群小島,外面一道沙堤隔開亞得利亞海。在圣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里蕩漾著。遠處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里沒有什么煤煙,天空干干凈凈;在溫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國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鄉;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綠,那么釅,會帶你到夢中去。
(節選自朱自清《威尼斯》)
[教材實例探究]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秋天里,在這樣一個晴朗的天氣中,充分地享受了太陽的溫暖,在這樣的高處坐在一個樹樁上,湖的全景盡收眼底,細看那圓圓的水渦,那些圓渦一刻不停地刻印在天空和樹木的倒影中間的水面上,要不是有這些水渦,水面是看不到的。在這樣廣大的一片水面上,并沒有一點兒擾動,就有一點兒,也立刻
柔和地復歸于平靜而消失了,好像在水邊裝一瓶子水,那些顫栗的水波流回到岸邊之后,立刻又平滑了。一條魚跳躍起來,一個蟲子掉落到湖上,都這樣用圓渦,用美麗的線條來表達,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經常的噴涌,它的生命的輕柔的搏動,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那是歡樂的震抖,還是痛苦的顫栗,都無從分辨。湖的現象是何等的和平啊!
1、作者在這一段里,為什么寫到湖水的水渦?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梭羅是一位詩人和博物學家,他的生活知識是豐富淵博的。當他孤獨時,整個大自然都成了他的伴侶。他筆下的湖水是純潔透明的,他的文筆是優美細致的。
答案:寫水渦是為了表現湖水的平靜,表達了作者對寧謐湖水的喜愛之情。
2、作者寫景細致逼真,與善于運用修手法有關,請指出這一段中所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寫景細致逼真,與觀察細致有關,也與表達方式有關。在文中梭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增色不少。
答案示例:擬人,如“那些圓渦一刻不停地刻印在天空和樹木的倒影中間的水面上,要不是有些水渦,水面是看不到的。”運用擬人的手法,使句子活潑起來,尤其是“刻印”一詞的運用,使那些圓渦有了生命的感覺。
規律總結
本題考查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需要聯系作者的背景材料,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位置,做出正確的解答。
本題考查修辭手法的運用。修辭手法的運用需要結合語境來進行分析。要注意分析修辭句的具體的實質內容,并要分析這樣的表達效果。
[教材習題解析]
方法點撥
一、這道題主要是從總體上來把握文章。“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點明了題旨。在理解時,可以把這句話看
成理解全文的關鍵所在。再結合全文的結構來理解
這句話的重要作用。
二、結合寫景細致的句子,體會作品情景交融的寫法。例如:“當你倒轉了頭看湖,它像一條最精細的薄紗掛在山谷之上,襯著遠處的松林而發光,把大氣的一層和另外的一層隔開了。”在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去描寫瓦爾登湖,寫出了它的奇特,寫出了湖的純潔清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愛之。
三、(略)
文眼是最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子,也是理解文章的最重要的一點。
這道題主要是從文中找出精彩的語句進一步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需要結合語境品味。
[知識應用自測]
思路導引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
①在這樣__的平面上,沒有一條梭魚或銀魚在捕捉一個蟲子時,不會破壞全湖的均勢的。
②在大地上,只有草木是__如波浪的,可是水自身給風吹出了漣漪來。
③它__有那么多的漣漪,__并沒有一條永久性的皺紋。
a 凝滑 擺動 因為/所以
b 凝滑 搖擺 雖然/卻
c 平滑 搖擺 因為/所以
d 平滑 擺動 雖然/卻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
a、在這樣的一天里,九月或十月,瓦爾登湖是森林的一面十全十美的明鏡,它四面用石子鑲邊,我看它們是珍貴而稀世的。.
b、在這塊巴掌大的端硯上,雕刻著水泊梁山的108將,個個栩栩如生,真可謂鬼斧神工。
c、許多人都曾經被譬喻為瓦爾登湖,但只有少數人能受之無愧。
d、最近到沿海地區,雖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變化卻給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3、下列各句句意明確,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 近幾年,常有報紙對明星大肆吹捧,過分的溢美之詞,助長了某些明星的驕傲情緒,使他們離觀眾越來越來遠。
b 一些重點中學不但開設了多媒體教學實驗課,而且有的普通中學也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
c、某小學的一個老師,一天內就兩次罰全班同學站了兩個半小時,影響很不好。
d、那時的魯迅的雜文,其矛頭多指向封建思想,對封建意識也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1、本題是考查詞語的正確使用,實詞是考查近義詞的,虛詞是考查關聯詞語的選擇。實虛詞的選擇關鍵是要根據語境辨析。
2、高考題對詞語的考查一直是重點,尤其是成語的考查。做這類題的關鍵是要掌握成語的意義,弄清成語的褒貶色彩、適用對象等等。
3、高考對語病的考查每年都有,是必不可少的。病句的類型有六種(常見的):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題。
我第一次劃船在瓦爾登湖上的時候,它四周完全給濃密而高大的松樹和橡樹圍起,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過了猢邊的樹,形成一些涼亭,船只可以在下面通過。形成湖岸的那些山太峻削,山上的樹木又太高,所以從西端望下來,這里像一個圓形劇場,水上可以演出些山林的舞臺劇。我年紀輕一點的時候,就在那兒消磨了好些光陰,像和風一樣地在湖上漂浮過,我先把船劃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在一個夏天的上午,似夢非夢地醒著,直到船撞在沙灘上,驚動了我,我就欠起身來,看看命運已把我推送到哪一個岸邊來了;那種日子里,懶惰是最誘惑人的事業,它的產量也是最豐富的。我這樣偷閑地過了許多個上午。我寧愿把一日之計在于晨的最寶貴的光陰這樣虛擲;因為我是富有的,雖然這話與金錢無關,我卻富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揮霍著它們;我并沒有把它們更多地浪費在工場中,或教師的講臺上,這我也一點兒不后悔。可是,自從我離開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競大砍大伐起來了。從此要有許多年不可能在林間的南道上徜佯了,不可能從這樣的森林中偶見湖水了。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鳴禽歌唱?
4、“懶惰是最誘惑人的事業,它的產量也是最豐富的”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為什么說“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含蓄的句子有時是通過修辭來表現的,揭示它的含義很重要。
5、文中關鍵的語句能夠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應用自測解析
1、b(“凝滑”是凝結平滑的意思,而“平滑”是平而光滑的意思;“擺動”是來回搖動,而“搖擺”則是向相反的方向來回地移動或變動。)
2、d(“浮光掠影”表示印象不深刻,本句卻說“留下極深的印象”前后矛盾,可換為“走馬觀花”。)
3、d(a“過分的溢美之詞”,“溢”就有“過分”的意思,因而用詞重復,顯得贅余。b“不但”的位置不對,應放在句首――這個復句,形成遞進關系的是兩類學校:“重點中學”與“普通中學”。因此,關聯詞應放在兩個分句的句首。c“兩個半小時”表意不明,有歧義,是一共“兩個半小時”呢,還是兩個“30分鐘?)
4、比喻。含義是“我”在那種日子,徜徉在湖上,自己偷閑地過了許多日子,自由自在,享受歡樂的時光。
5、因為“自從我離開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大砍大伐起來了”,破壞了湖的寧靜,使“我”無法用筆描繪這美麗的森林、湖水。
《瓦爾登湖》 篇6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爾登湖》。
2、 能力目標:①品味文中含意豐富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②體會和學習文中寫景的技巧。
3、 情感目標: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理念和樸素的思想。
②學習梭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態度。
二、教學重點:①品味文中含意豐富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②體會和學習文中寫景的技巧。
三、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理念和樸素的思想。
四、教 法:目標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
五、學 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 時: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田園詩人陶淵明有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園記》,作者筆下的桃花園,成了許多現代人向往的生活環境。無獨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國的詩人梭羅寫了一本題為《瓦爾登湖》的散文隨筆,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現在,就讓我們走出煩囂的都市,跟隨著梭羅走進瓦爾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亨利•梭羅(1817——1862),美國的作家、詩人、哲學家,畢業于哈佛大學。他受愛默生思想的影響,選擇了積極的政治生活。1845年,28歲的他單身只影在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過了兩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爾登湖》是他對兩年林中生活所見所思所悟的記錄。
(三)學習生字詞:
1、 字音
深邃 (suì) 蔥(cōng)郁 俯瞰(fǔ kàn) 黛(dài )綠
渲染(xuàn rǎn) 調(tiáo)和 模樣(mú yàng) 一泓(hóng )
菖蒲(chāng pǔ) 熠熠(yì yì) 黃澄澄 (dēng dēng)
2、 詞義
湛藍:深藍(多用來形容天空、湖海等)。
上溯:從現在往上推(過去的年代)。
嬉戲:游戲。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
如許:如此這樣。
罕有其匹:很少有與它相當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 作者是怎樣寫湖水的顏色變幻的?
2、 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現一片鮮嫩的碧綠”?這說明了什么?
3、 作者在文中說:“在我所見過的特異之物中,或許瓦爾登湖最為奇崛,它一直堅持著自身的純潔。”結合課文說說瓦爾登湖是如何“堅持著自身的純潔”的?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的?
4、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確:
1、 根據課文內容,給課文劃分層次,并歸納每層的大意。
明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紹瓦爾登湖的面積、周圍環境及湖水的特點。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湖水的奇幻的顏色和清澈純凈。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嘆世事更替,但湖水依舊清純、碧綠。
2、 文章第一段的“瓦爾登湖風光秀麗,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領略到它的魅力。”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明確:為下文細膩描寫湖水的奇幻的顏色和清澈純凈作鋪墊,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心跟瓦爾登湖已融為一體,才挖掘到瓦爾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領略的魅力。
3、 作者是怎樣寫湖水的顏色變幻的?
明確:遠近結合,動靜相生,有點有面。從多個角度觀察和描繪顏色的變幻。
4、 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現一片鮮嫩的碧綠”?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這或許是天空的湛藍與地面的沙石的褐黃調和了的效應。這說明了瓦爾登湖的水本身并沒有顏色,是由于湖水太純凈而產生的折射或倒映緣故。
5、 作者是怎樣寫湖水的清澈的?
明確:通過在湖中潛游人“猶如大理石一樣潔白”、“湖中嬉戲的魚的條紋”、“掉到湖中不動的斧子”、“潔白的鵝卵石在湖底延伸一兩桿之后便是細沙”及“綠亮亮的水苔”等細節描寫來襯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鉤起來”這一細節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襯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這一派美麗幽靜的自然景象已融為一體,也揭示了作者閑適、悠然自得的心境。
7、 章的最后一段寫到“蒙蒙細霧”、“習習南風”、“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鴨、天鵝等景物,這些景物的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些景物的描寫,充分說明了瓦爾登湖不僅美麗、純潔,而且充滿生機。也充分抒發了作者對瓦爾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8、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想?
明確:《瓦爾登湖》的語言雖樸素卻明麗,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效果。這是因為作者的心跟這一派美麗幽靜的自然景象融為一體,才對純潔無暇的瓦爾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寫。但在這簡單直白的語言里,不難看出其蘊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輕松的去克服你的無聊、無趣和寂寞,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六)小結:
文章用樸素的語言描寫了瓦爾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紹瓦爾登湖所處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環境等情況,為下文的展開作好鋪墊。接著從各個角度來描寫湖水,瓦爾登湖的湖水顏色變化奇幻,隨著遠觀近看,四季流轉,氣候變化,湖水會呈現不同顏色,讓人嘆為觀止。瓦爾登湖的湖水清澈純凈,在這里,湖水不僅清可見底,而且純潔無暇,毫無污染。隨著作者的娓娓道來,讓人覺得這一派美麗幽靜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羅的心融為一體。寧靜、純潔的瓦爾登湖正是作者樸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這里躬身耕種、采果垂釣,從容悠然;他在這里傾聽松風天籟,靜觀湖光山色,玄思妙想,無拘無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飾的喜愛之情贊美了這個不僅純潔無暇而且充滿生機的瓦爾登湖。在《瓦爾登湖》里,梭羅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訴世人,將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靈就會像美麗的瓦爾登湖一樣,生活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而又不蒼白。
(七)作業: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一、三兩題。
(八)板示設計:
瓦爾登湖
梭羅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紹瓦爾登湖的面積、周圍環境及湖水的特點。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湖水的奇幻的顏色和清澈純凈。
遠眺而現
[近觀而現 奇
湖水顏色 站在同一點上,湖水忽藍忽綠 幻
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的角度湖水的
顏色都有明顯的變化
深卻見物 純
湖水清澈 水中撈斧 凈
游泳所見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嘆世事更替,但湖水依舊清純、碧綠,充滿生機。
《瓦爾登湖》 篇7
一、教學設想:
本課重在景色描寫,較易理解。故在介紹作者、布置生字詞以后,將全課內容設計為一套閱讀練習題,由學生自讀課文后獨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師評講,再閱讀有關評價文章。這樣作,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解題能力。
二、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珍惜和對寧靜恬淡生活的追求。
2、學習本文善于觀察和細膩描寫的語言特色。
3、探討本文作者對生活的態度大自然、生活和現代文明的看法。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善于觀察和細膩描寫的語言特色。
2、難點:作者的生活態度。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作者及作品
梭羅(1817——1862)美國浪漫主義時期散文家,文豪愛默生、霍桑等的朋友,超驗主義(強調直覺作用,對純樸的農村生活、豐富深邃的大自然、荒蕪人煙的曠野叢林一往情深)的中心人物之一。
梭羅生性獨立高潔,一生憎惡強暴不公,同情貧苦大眾。他與孤僻結伴,常常是一個人。1845-1847年隱居山林,1854出版了《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充滿了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現出一個先覺者的超人智慧。梭羅在大學畢業后所寫的第一篇日記中寫道:“如果要孤獨,我必須要逃避現在——我自己當心。在羅馬皇帝的明鏡大殿里我怎么能獨特得起來呢?我寧可找一個閣樓。在那里是蜘蛛也不受干擾的,更不用打掃地板了,也用不到一堆堆地堆放柴火。”這樣一種尋求孤獨、在孤獨中思索的觀念貫穿了梭羅的一生。
梭羅1862年因患肺病病逝,終年僅44歲,《瓦爾登湖》是他的第二本書。
二、生字詞:
深邃(suì) 終年不涸(hé) 俯瞰(kàn) 蜿蜒(wānyán)曲折
寒光熠熠(yì) 糅(róu)進 晶瑩清澈(chè) 一泓(hóng)湖水
鑿(záo)水 菖(chāng)蒲 璀(cuǐ)璨(càn)
三、集體朗讀課文。
四、文本解讀
本文描寫了瓦爾登湖美麗的湖光水色,抒發了作者觀景時的豐富感受,表達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類文明發展對大自然破壞的痛心。
解讀本文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查,一是寫景方面,一是抒情、議論方面,一是敘事方面(講述與瓦爾登有關的傳說故事和眼前發生的事)。
1、提出問題:
①梭羅在文中具體寫了哪些景物(生物)?這些景物(生物)有什么樣的特點?那些動詞可以體現出鱸魚的特征?(這些問題試圖讓學生通過尋找景物,從而熟悉全文的內容——c組)
②文中又是怎樣在景物描寫中抒發了對瓦爾登湖的熱愛之情的?(這些問題試圖讓學生尋找出夾在景物描寫中的抒情句子,從而讓學生掌握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b組)
③作者在描寫景物和抒發情感的基礎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樣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又怎樣評價這篇“靜靜”的文章中所蘊涵的一顆現代人“不平靜”的心?(這些問題試圖讓學生在掌握情景交融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的寫作技巧,學會評價和探討作者對大自然、人生和現代文明的看法——a組)
2、討論問題:
(1)梭羅在文中具體寫了哪些景物(生物)?這些景物(生物)有什么樣的特點?那些動詞可以體現出鱸魚的特征?(這些問題試圖讓學生通過尋找景物,從而熟悉全文的內容——c組)
讓學生熟讀課文第1—4自然段,在“一個平靜的九月下午”的湖景”(第1—3自然段)和“十一月中的一個下午”的湖景(第4自然段)中分別找出作者對景物(生物)的細膩描寫的句子,明確作者寫了哪些景物(生物),并指出這些景物(生物)的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多媒體顯示):
景
“一個平靜的九月下午”的湖景”:
①遠觀全景:“它象一條最精細的薄紗張掛在山谷之上”。
②近觀小景:“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潔而美麗的,像玻璃中的細眼”。(比喻)
小生命的自由歡快的活動:
燕子低空汆水
掠水蟲帶水生長
鴨子整理羽毛
魚兒在空中畫出圓弧線
魚兒捉蟲子
水蝎在水面滑行……
水的波痕
水的旋渦等。
“十一月中的一個下午”的湖景:
小鱸魚的嬉戲場面
環境:
湖面——“出奇地平靜”,“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陰暗顏色”
湖水——“這樣透明、似乎無底”
鱸魚:
數量——“成億萬”
身長——五英寸或三英寸
身色——是“華麗的銅色”
動作——是“盤旋、飛翔”,有時“跳躍得比以前高,半條魚身已跳出水面”
精彩語句鑒賞
① “我好象坐了輕氣球而漂浮在空中,鱸魚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盤旋、飛翔,仿佛他們成了一群飛鳥,就在我所處的高度下,或做或有地飛繞;它們的鰭,像帆一樣,飽滿地張掛著。”
② “有時候那被它們激蕩的水波,好像有一陣微風吹過,或者像有一陣溫和的小雨點落下。”
③ “它們驚慌起來,突然尾巴橫掃,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樹鞭撻了水波,立刻他們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
——有聲有色,形象感非常強。
總結:作者在這幾個自然段里總體介紹瓦爾登湖及其特點,描寫瓦爾登湖湖水美麗多變的色彩,描寫瓦爾登湖湖水的清澈潔凈,通過對湖中小生命的描繪,體現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2)文中又是怎樣在景物描寫中抒發了對瓦爾登湖的熱愛之情的?(這些問題試圖讓學生尋找出夾在景物描寫中的抒情句子,從而讓學生掌握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b組)
讓學生熟讀課文第1—4自然段,找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多媒體顯示):
情
在寫景的同時抒發情感:
“湖所產生的湖邊的樹木是睫毛一樣的鑲邊,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濃密突出的眉毛。”(比喻)
在寫到“梭魚或銀魚在捕捉一個蟲子”時感慨道:“真是神奇,這簡簡單單的一件事,卻可以這么精巧地顯現。”(欣喜、喜悅)
“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
“湖的現象是何等的和平啊!”
“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來啊!”
“再沒有什么像這一個躺臥在大地表面的湖沼這樣美,這樣純潔,同時又這樣大。”
(直抒胸臆:抒發對瓦爾登湖的熱愛)
……
總結:作者直抒胸臆,點到為止,不事鋪陳,情景交融,相與為一,是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輝。
五、布置課后作業
1、作者在描寫景物和抒發情感的基礎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樣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又怎樣評價這篇“靜靜”的文章中所蘊涵的一顆現代人“不平靜”的心?
2、見《瓦爾登湖》課后分層練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二、檢查課后練習
三、解讀課文第5—8自然段
(1)提出問題:
作者在描寫景物和抒發情感的基礎上,又做哪些深刻的思考?你怎樣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這些問題試圖讓學生在掌握情景交融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的寫作技巧,學會評價和探討作者對大自然、人生和現代文明的看法——a組)
(2)討論問題:
讓學生熟讀課文第5—8自然段,找出作者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并加以體會。
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并體會,教師加以引導。
多媒體顯示:
理
“這是和恒河之水一樣的圣潔的水。”
“也許只有瓦爾登湖堅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純潔。”
“許多人都曾經被譬喻為瓦爾登湖,但只有少數幾個人能受之無愧。” (把湖作為衡量人的優劣高下的一個尺度)
“它永遠年輕。”——湖的崇高
小結:作者歌頌瓦爾登湖,歌頌大自然。
多媒體顯示:
① “懶惰是最誘惑人的事業,它的產量也是最豐富的。我這樣偷閑地過了許多個上午。我寧愿把一日之計在于晨的寶貴的光陰這樣虛擲……這我也一點耳也不后悔。” —— 懶散卻合理性的生活態度。
② “這湖當然是一個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無一絲一毫的虛偽!……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遺囑中,把它傳給了康科德。”——瓦爾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觀念、理想信念和創作激情產生的源泉。
小結:作者表達生活態度,對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多媒體顯示:
① “我的繆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了,怎能望鳴禽歌唱?——溫和的批判
② “哪里去找啊,找這個國家的武士,摩爾大廳的摩爾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創傷的地方去擲出復仇的投槍,刺入這傲慢的肋骨之間?”——痛斥
小結:作者表達對工業文明的厭惡和批判。
歌頌瓦爾登湖,歌頌大自然。
理 表達生活態度,對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表達對工業文明的厭惡和批判。
(3)總結:作者把景、情、理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歌頌瓦爾登湖,歌頌大自然,表達生活態度,對人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表達對工業文明的厭批判。
四、問題探究
徐遲《〈瓦爾登湖〉譯序》一文中說:“(它)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并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里去。”作者在文中表達對工業文明的厭惡和批判。你怎樣評價這篇“靜靜”的文章中所蘊涵的一顆現代人“不平靜”的心?這樣一部遠離人間煙火的作品,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經久的魅力?
參考資料:
《瓦爾登湖》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塑造讀者的25本書”之一,是當代西方被廣泛閱讀的經典散文作品之一。
在作者看來,瓦爾登湖被當作純潔、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類能像瓦爾登湖一樣的賢者少之又少。
進入工業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壓抑、扭曲,不能與自然和諧共處。當人返回大自然時,仿佛回到人類的原始狀態,能發現人的最初的本性。但這種發現在每個人身上表現各不相同,由于社會的熏陶感染、改造影響,有些人較多地失去人類可貴的本性,有些人則較多地保存了這種本性。
梭羅的這本書近年在西方世界更獲得重視。嚴重污染使人們又向往瓦爾登湖和山林的澄凈的清新空氣。梭羅能從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這些生活之必需出發,以經濟作為本書的開篇,他崇尚實踐,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五、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