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精選16篇)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1
學習目標: 1、了解魯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時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據思路,探索語句的含義和作用。
4、了解劉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難經過,認識反動政府的殘忍以及反動文人 的下流無恥;牢記“三•一 八”慘案的教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勤奮學習。
重點重點:1、理清總體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2、關鍵文句的理解。
方法指導:1、朗讀法2、討論法
一、自主學習
1、介紹魯迅及其作品
2、探索背景
3、預習注音
徘徊( ) 長歌當哭( ) 菲薄( ) 躊躇( )
桀驁( ) 黯然( ) 噩耗( ) 肆無忌憚( )
喋血( ) 攢射( ) 屠戮( ) 和藹( )
浸漬( ) 殞身不恤( ) 洗滌( ) 緋紅( )
尸骸( )
二、合作探究
1、通讀全文,理清總體思路
2、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3、從全文來看,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意義有哪些?
三、當堂檢測
《新新學案》自主學習部分
四、鞏固練習
分別用一句話概括七個部分的內容
五、收獲和疑惑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2
一、自主學習
1、本文不為劉和珍立傳,為什么全文開頭要用史家筆法點明開追悼會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長長的定語又起什么作用呢?
2、為什么作者要反復說“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卻只能如此而已”?
二、合作探究
1、“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2、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達上有何不同?
(1)“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3、“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這樣寫有何作用?
三、當堂檢測
三、四、五節之間的聯系,關于記述烈士事跡,思路怎樣展開?
四、鞏固練習
1、背誦課文第二、四節。
2、模仿課文第五節劉和珍等烈士罹難場面描寫,寫一人二事,表現人物的某一特點,在進行場面描寫時,盡可能選用“毅然”“不為勢力所屈”“桀驁”“黯然泣下”“兇殘”“下劣”“驚心動魄”“沉勇”“勇毅”等詞語,字數約300字。
五、收獲和疑惑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3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三)
一、自主學習
正確理解劃橫線詞語含義:
“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
二、合作探究
1、“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
(1)此處用了什么修辭方法?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有什么特點?”
(2)魯迅先生對徒手請愿的方式持何種態度?
(3)那么魯迅先生贊成什么樣的斗爭方式呢?試從魯迅作品中查閱出相關資料深化你對課文的理解。
2、如何理解“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3、理解“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
三、當堂檢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天演論》,真理的第一道臺階
(1)周樹人不愛游玩,不愛交際,不愛說話,他把整個的身心都投入學習之中。他是那般亢奮,勤勉,精力充沛。
(2)礦路學堂最使他滿意的是平等的空氣。漢文仍舊是“潁考叔可謂純孝也已矣”,外加一點《小學集注》,論文題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之類,但還有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德語和體操,過去所未曾學習過的科目。至于生理學,雖然并不講授,卻可以看到木版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比較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他已經悟到,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無意的騙子罷了。
(3)他以非常濃厚的興致,學習這些課程,尤其是地質學和礦物學。一本英國賴耶爾的《地學淺說》,就不知給了他多少驚奇和喜悅;無論在課堂還是在課后,他的講義,都用毛筆抄寫得十分細致和工整,插圖則用鉛筆繪制,也一樣的精密。
(4)凡是新課程,都得使用洋課本,這些課本對于中國的情況是無從顧及的。為此,他常常聯系對比中國礦冶的實際,在《金石識別》一類的邊頁上寫下批注,補訂其中的紕漏和錯誤。紙上談兵,照抄照搬,無論如何是不能令他滿足的;他特別喜歡采集礦石標本,不但因為標本可以加深對礦物知識的理解,而且喜歡那嶙峋而不規則的形體本身,它們以最質樸的方式,在荒無人跡的曠野間顯示自己的存在。
(5)他于物質生活無所求,穿一條夾褲,吃吃辣椒,照樣過長長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卻是充實的,他的心靈,似乎長駐著一個火熱的季節。每當功課作完,他便從書架上檢取一部《紅樓夢》,或是《西廂記》,或是別的小說雜書,徉徜于人類歷史的原野和心靈的幽洞之中。那里,是自然科學所無法窺覓的又一個奇妙的世界。
(6)知識之火既然點燃起來,他就不會圍著爐子取暖。比起周圍的同學,他越來越熱心于閱讀課外的書籍。他愿意像篝火那樣,在無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燒……
(7)第二年,學校變得相當自由化,看新書的風氣也流行起來了。這時候,聽說《天演論》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書店去,花五百文錢買了回來。這白紙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開,就使他坐不住了:
(8)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幾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將愷徹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計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籍征人境者,不過幾處荒墳,散見坡陀起伏間。而灌木叢林,蒙茸山麓,未經刪治如今日者,則無疑也。……
(9)多么優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氣魄!多么新穎的思想!一口氣讀下去,蘇格拉底出來了,柏拉圖出來了,斯多噶派也出來了。這些人物,各各帶著自己的思想,走向縱深的歷史。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創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競天擇”呵,“適者生存”呵,“世道必進,后勝于今”呵,“保群進化,與天爭勝”呵……他覺得,“天演”的思想,無不與礦石、動植,以及自己周圍的物質世界息息相關,但顯然有著更為炫目的光耀:他讀得那么貪婪,一遍又一遍,《察變》和另外的好些章節,他都熟落得能夠背出來了。
(10)《天演論》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一頭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學作的演講,原題為《進化論與倫理學》。1894年,他加寫了導論,并與其他三篇論文合編成集。他堅持了達爾文學說內在的真理性,把關于生物學的理論應用于社會歷史領域,從而開拓了近代科學思想的新課題。嚴復,將其中的導論及前半部意譯出來,結合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天行人治,同歸天演”的思想,淋漓酣暢地發揮了自己的觀點。由于嚴復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點,以最富于說服力的科學事實和最富于煽動性的文學語言,闡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獨存獨盛”的結論,因此,《天演論》在中國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學的革命,而是整個思想界的“一種當頭棒喝”。
(11)每讀到澳洲土蜂的淪滅,美洲紅人和澳洲黑種的耗減,周樹人就明顯地感覺著一種危機感在壓迫著自己。民族的危機。家庭的危機。個人的危機。危機感使人意識到生命的力。自力,自強,自立,自主,這就是一切。正是由于這被喚起的人類的自覺意識,推動著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運動的前沿。
(12)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餅,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論》。
(選自林賢治《人間魯迅》有刪節)
注:魯迅1881年,生于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1899 正月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1901 路礦學堂畢業。
1、本文表現了魯迅怎樣的精神與品格?
2、請從表現手法和內容兩方面欣賞第(4)和第(9)兩段文字?
3、請結合本文內容談談《天演論》給于魯迅的啟發與影響。
四、鞏固練習
1、 背誦2、4部分
2、 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3、完成書上練習。
五、收獲和疑惑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4
第三課時
一、 檢查作業完成情況,復習上一節課內容。抽查一兩位同學背誦:
(一) 三、四、五節間的聯系,關于記述烈士事跡,思路怎樣展開?
提示:思路先依時間順序,從平時到遇害。遇害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第三節寫劉和珍的正義感、責任感、反抗性,這樣一個熱血青年去請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謂“受人利用”,無非是流言家開罪、嫁禍之辭。作者不但寫劉和珍的斗爭性,而且著意反復寫她“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意蘊在于表明,世上哪有這樣的“暴徒”?段政府反誣她們為“暴徒”,不但不值一駁,反而充分暴露出他們自己的暴虐。第五節,再詳述劉和珍的遇害經過,鐵證如山,真正濫施暴虐的是段祺瑞執政府。
(二)齊讀第四節進行分析:抒寫驚愕、義憤
●1.作者為什么強調“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
作者寫“始終微笑”“和藹”的劉和珍“欣然前往”參加請愿,卻無端在執政府前中彈、喋血、死掉,表現出作者對此毫無準備,反襯反動勢力的兇殘出人意料。
●2、怎樣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沉默”,就是“默無聲息”。 這里說的是兩種沉默:一種是“出離憤怒”、陷于極度悲痛的“沉默”,“于無聲處聽驚雷”,預示著革命暴風雨即將來臨之前的“沉默”;一種是逆來順受,真正“默無聲息”,不敢反抗,走向滅亡的“沉默”。兩種“沉默”,兩種前途,兩種結果:不在沉默中爆發革命,摧毀“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統治,被滅亡。作者懷著最大的憤怒,發出最有力的號召,啟示人們:事情已經到了盡頭,對中外反動派說什么話也沒有用,必須起來和兇殘的敵人作殊死的斗爭。這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意圖所在。
●3、魯迅先生的“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和“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一樣嗎?
不一樣。一是憤激之詞,一是因為“慘象”和“流言”使庸人們害怕而不敢說,表明了庸人們的麻木與落后。其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用武力極其兇殘的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
重點句③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已”,時間副詞,已經;“尤”,程度副詞,更加。兩個副詞連用,表示強烈的遞進語氣。“慘象”,已足見反動派的兇殘;“流言”,則比刀槍更加陰險。軍人兇殘,文人囂張。有形的刀槍,加上無形的刀槍──御用文人的筆桿,這就是中國式的專制統治,這就是中國式的白色恐怖。正是這種野蠻而嚴密的專制統治,使得我們的民族逐漸衰亡,以至“默無聲息”了。可是橫行無忌的殺人者別忘記:沉默到了極點,就將是爆發的時候。“不在……就在……”這一選擇復句,既有對反動派的警告,更有對“后死者”的呼喚、激勵和鼓動。
●4、“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這話如何理解?
“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極其兇殘地用武力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精神統治。從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雙手沾滿鮮血,居然昂起頭來,反誣被害者為“暴徒”,制造殺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著陰險地“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兩手表現得無以復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武力屠殺加精神統治,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四)分析第五部分:敘述遇難過程
1. 設置四個的問題,給學生5分鐘自讀。
①為何詳寫?——突出段政府的兇殘,流言家的無恥(根本不是“暴徒”)
②斷句的作用?——悲憤。將內心的悲憤感情在文字形式上很好地表達出來。
③“欣然”?反映劉和珍怎樣的性格?——為國為民,自覺參加
④微笑共提到幾次?作用?——反襯出段政府的兇殘
2. 理解句子
①“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這話如何理解?
第五部分第2段記述劉和珍遇難情形,寫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同時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下一段(第3段)接著從這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句寫三個女子一面,先說傷亡情況,著重就互相救助贊揚楊德群、張靜淑的沉勇友愛。思路繼續在三個女子一面展開:“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這個“偉大”當然指三個女子偉大。“從容地轉輾”是對上段內容的一個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們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
思路遠接上一段所說的執政府的兇殘,近接上一句中“槍彈的攢射”,給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諷。“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是接著上文來的,指的是屠戮劉和珍她們,“婦嬰”這里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輕,在長者眼里還是娃娃。“八國聯軍”并非指19xx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思路至此不會突然冒出19xx年的八國聯軍。1926年,日本糾合各國軍隊恰好也是八國,所以魯迅也稱之為八國聯軍。段政府屠戮婦嬰,背后就是八國聯軍,所以懲創學生也可以說是八國聯軍懲創學生。屠戮婦嬰與懲創學生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慘案。是指中國軍閥與八國聯軍相勾結,幕前幕后屠戮婦嬰懲創學生。這里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么 “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夸耀,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
②“但是中外的殺人者 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 ”如何理解。
白描手法:細致逼真,驚心動魄。刻畫出反動派丑惡、猖狂的嘴臉。
(五)分析第六部分:總結經驗教訓、指出意義
●1. 提到了哪兩種人?有什么含義?
生答,師小結,出示:
無惡意的閑人:一般庸俗的市民,與反動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根本的區別,但是他們對世界冷漠,把烈士的鮮血作為飯后的談資。
有惡意的閑人:反動文人,為了掩蓋統治者的罪行竟無恥地制造流言。
●2、怎樣理解“有限的幾個生命……不算什么的”含義?
一是說在反動派眼里算不了什么;一是說少數人的請愿對黑暗的中國起不了作用;一是說喚不醒庸人們的覺悟。——此句滲透著惋惜、哀傷和激憤的感情
(六)分析第七部分:熱情謳歌贊頌
●區別“竟會”“竟至”竟能”
同:強調出乎意料
異:竟會:不贊成
竟至:不贊成(譴責更深)
竟能:贊揚
重點句④: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隱約,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進一步。這個并列復句,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慘案對于將來的意義。盡管在這“并非人間”的世上活著的,有許多是“茍活者”,但即使是“茍活者”,也將從壯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將越來越多,先驅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堅定地去斗爭、前進。
1. 區別“茍活者”、“真的猛士”。
茍活者:有一定的是非觀念,不忘懷烈士的死難而又沒有行動起來的人們,有走向斗爭的可能。
3.“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
提示: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內容:涉及對烈士的崇敬、對其犧牲精神的評價、對其斗爭方式的總結、對反動軍閥的憤怒聲討、對所謂學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對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奮然前行的決心,等等。再次強調“我說不出話”,表達無盡的悲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七)、總結全文
1、課文結構:前兩節:猶如序曲當中三節:紀念主體后兩節:猶如尾聲(回應開頭)
2、線索:強烈的悲憤之情,一以貫之。
補充許廣平:“真是一字一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
哭。”——許廣平
[教師總結]: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憶念,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發為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對烈士死難意義給予高度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展和文章結構的大體脈絡。
(八)布置作業1. 背誦課文第二、四節。
2. 歸納本文寫作特點:將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語言精辟,富有哲理,充滿濃厚的抒情色彩;語言具有辛辣的諷刺意味。再 模仿課文第五節劉和珍等烈士罹難場面描寫,寫一人二事,表現人物的某一特點,在進行場面描寫時,盡可能選用“毅然”“不為勢力所屈”“桀驁”“黯然泣下”“兇殘”“下劣”“驚心動魄”“沉勇”“勇毅”等詞語,字數約300字。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5
1.說教材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用飽醮著熱淚,用悲憤的筆調寫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對愛國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對反動派憤怒的控訴,也有對覺醒的國民的吶喊。
《記念劉和珍君》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一課的講讀課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敘述人物的行為事跡,都融入了作者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對學生明辨是非,領悟時代精神和人生意義,有著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強調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學會收集、判斷、處理信息,具有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同時,《記念劉和珍君》感情真摯,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①教學目的: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劉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強暴、勇敢果決的精神。
②教學重點: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③教學難點: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了解夾敘夾議的方法。
2.說教法
散文教學應重視感悟和熏陶。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詞句、內容以及情感脈絡,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本課教學主要采用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3.說學法
①自主學習法:指導學生朗讀、質疑、思考、討論,理解課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說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背景導入法,“三一八”慘案是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血的歷史,200百多名請愿群眾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國人殘害中國人的一場罪惡,一場恥辱。劉和珍,這位年僅22歲的大學生,就這樣倒在了反動派的槍彈之下!魯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毅然寫下了這悲憤的文章——《記念劉和珍君》。背景導入法,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波瀾,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②閱讀全文,理清思路。圍繞“記念”,引導學生認識第3、4、5節為敘述的主體,介紹了劉和珍君生前與遇害的情況,第1、2節交待了寫作的緣由,第6、7節揭示了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③結合課后練習二,整體感知,課文記敘劉和珍的事跡,包括預定《莽原》、反抗校長、慮及母校、參加請愿等,認識劉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從容勇毅的精神。結合神情“始終微笑著的”感受劉和珍的樂觀堅毅的性格。
④探究課后練習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的含義,以及探究第二節第一二兩句“真的猛士”的含義,了解作者對反動政府暴行的憤怒、對走狗文人的抨擊、對戰斗者的激勵的感情。并背誦第二節。
⑤朗讀第四節,探究第四節的幾個獨立段作用以及“沉默”段與“當三個女子”句的含義,理解作者的激憤感情。
⑥借助陶潛的詩以及“至于這一回”“茍活者”句的理解,認識第六七節中關于慘案的教訓和意義。
⑦探究“中國人”“庸人”“茍活者”“無惡意的閑人”的含義,進一步認識當時社會的狀況。
⑧課堂小結。作者通過紀念劉和珍君,表現了愛國青年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揭露了反動政府的殘暴罪行、走狗文人的卑劣無恥,同時激勵戰斗者“更憤然而前行”。
⑨作業。搜集魯迅、劉和珍相關資料互相交流。為劉和珍塑像設計說明書,200字左右。學習魯迅先生關心社會,關切民族命運的精神,關注當前的焦點、熱點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時代的精神,表達你對社會人生的思索,寫一篇文章。
5.板書設計(略)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6
河北省唐山市開灤縣第一中學 曹 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掌握“寥落、桀驁、屠戮、蹀血、洗滌、浸漬、菲薄、租賃、隕身不恤、長歌當哭”等詞語意義。
⑵ 學會采用勾摘錄關鍵詞語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理清全文思路。
2、能力目標:
⑴ 提高理解句子含義以及表達作用的能力。
⑵ 訓練并培養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3、德育目標:
認識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學習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2、理清關鍵語句的含義。
【課時安排】
課堂教學兩課時,訓練兩課時。
【預習提綱】
1、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
2、利用工具書,排除字詞障礙。
3、試概括每一小節的大意,劃出不懂的地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完成字詞訓練。
2、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在上一課我們了解了用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八個字來概括北大的優良傳統,并明白了北大學生發起的五·四運動,正是集中體現了北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其實在那黑暗的年代,不僅北大,當時北京其它高校的愛國學生,都曾走上街頭,用各種方式來挽救民族的危亡,甚至為此流血犧牲。比如,上世紀二十年代發生的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四十多位青年學生,不僅有北大的,也有其它高校的,如走在隊伍最前面的并慘遭段祺瑞執政府殺害的學生自治會的主席劉和珍就是當時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下面就請幾位同學按要求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次慘案的經過,其他同學準備補充。
二、學生結合已發背景資料和課文中的有關信息介紹
用投影儀打出要求:
1、慘案發生的原因。
2、慘案發生的經過。
3、慘案發生后當時社會各方面的反映。
(學生作答時,教者可結合本題指導學生如何篩選、提煉、概括、組織作答)
從剛才這幾位同學的介紹中我們已經知道,這次學生游行請愿完全是出于一片愛國的熱誠,是為了聲援當時政府的外交,反對帝國主義對我國主權的侵犯,可這一合理合法的愛國行為卻遭到了賣國軍閥政府的血腥鎮壓,請愿群眾死傷至數百人。當時受傷的還有我們熟悉的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這次清愿活動的組織者之一李大釗。另一位中共創始人陳獨秀的兒子,中共北方區負責人陳喬年也在執政府前被士兵用刺刀刺傷。慘案發生后,全國各界一致痛斥反動軍閥的殘暴行徑,中共發表聲明,指出段祺瑞是當今中國最大的賣國賊,號召全國人民“聲討之”。著名作家周作人在慘案發生的次日就《新中國的女子》等文章來憤怒譴責軍閥的暴行,盛贊劉和珍等人的愛國精神;著名思想家梁啟超先生也在醫院向記者表示了自己的憤慨;北大代校長蔣夢麟在北大遇難同學公祭大會上致悼詞,全場痛哭;著名作家朱自清參加了三·一八集會游行,親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難同學的鮮血還灑在他身上,3月23日他憤怒地寫下了《執政府大屠殺記》;女師大教務長、劉和珍的英語老師著名作家林語堂,寫下了《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深切懷念自己的學生劉和珍,痛斥軍閥的殘暴;著名詩人聞一多也發表了《文藝與愛國──記念三月十八》 。
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作家──魯迅當時就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任教,在得知慘案后,更是悲憤難當,于當天就寫下了《無花的薔薇之二》,稱3月18日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此后接連寫下了《“死地”》、《可慘與可笑》、《空談》、《如此“討赤”》等文,憤怒譴責軍閥政府的暴行,駁斥無恥文人的謊言。經過冷靜思考后,作者從更高的思想高度分析總結了這次慘案的意義與教訓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記念劉和珍君》。
昨天我已布置大家預習了,現在來檢查一下預習的情況:
解釋下面加點的字詞并給加橫線的字詞注音:
(教者可從其中選擇十個詞聽寫)
徘徊 正告 寥落 倘使 洋溢 痛定 出離 深味 菲薄 慘淡 淋漓 洗滌
造化 微漠 躊躇 詫異 桀驁 鋒利 租賃 舊觀 引退 黯然 噩耗 不憚
立仆 尸骸 創傷 沉勇 轉輾 攢射 屠戮 寥寥 浸漬 緋紅 山阿 從容
干練 依稀 微茫 直面 正視 廣有羽翼 殞身不恤 長歌當哭
三、指導學生分析文章總體思路
1、提問:從文章的題目看,“記念”說明本文是一篇記人敘事類的文章,“劉和珍君”是本文敘述的主體。那么根據你們已有的閱讀和寫作的經驗看,這類文章應該寫哪些內容?
(教者可將學生的回答逐一寫在黑板上,一般會有:交代寫作的緣由,記敘懷念對象的生平事跡,概括懷念對象的思想、精神,對懷念對象進行評價,抒發懷念之情,號召大家向他學習等)
明確:在本文七大段中。
2、提問:請同學們邊聽錄音邊快速瀏覽課文,看看同學們所說的哪些文章中寫到了?分別是哪幾段?又有哪些是同學們沒有說到的?為什么大家沒說到?
(在同學們看書、思考、發言后,教者可引導學生明確文章的總體思路)
3、提問:課文集中記敘劉和珍生平事跡和遇害經過的是哪幾段?
明確:三、四、五段。
(這里可穿插問:是不是所有的懷念文章都要寫懷念對象逝世或遇難、犧牲的經過?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搞懂作者用兩段文字寫遇難經過的原因和作用)
4、提問:第一、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交代寫作緣由。
5、能找出標志句嗎?
明確:第一段與第二段中的幾個“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句子。
(教者視時間可引導學生弄清這幾個句子與“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是否矛盾的問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懂得作者寫作篇文章的具體緣由:
⑴ 應程君所請;
⑵ 劉不僅是我的學生,更是我志同道合的戰友,使我懷念;
⑶ 抒發悲憤,祭奠烈士;
⑷ 提醒庸人,莫忘慘案)
6、提問:第六、七兩段又起什么作用?
明確:揭示這次慘案的教訓和意義。
教者小結:全文思路的中國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然后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于“記念”這一中心。
四、布置課后作業
1、繼續反復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⑴ 作者為何從追悼會寫起?
⑵ 文章第二大部分的順序是什么?
⑶ 能否將第六段與第七段的順序顛倒一下?
2、思考:魯迅在本文寫哪幾類人?他們在慘案中的有哪些行為?慘案發生后,他們又有哪些反應?魯迅對他們的情感與評價分別是什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清本文的局部思路。
2、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組織語言的能力。
〖教學過程〗
(復習上節課內容,引入本節課)
一、理清本文局部思路
1、提問:作者為何從追悼會寫起?
明確:
⑴ 為全文奠定感情基調。
⑵ 便于交代寫作的緣起。
⑶ 便于抒發作者的悲憤之情。
2、提問:三、四、五段是按什么順序安排的?
明確:第二部分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的。先回憶與劉和珍初識,再詳寫遇難經過。
3、六、七兩段能否顛倒?
明確:不能。因為第六段雖然表達了作者對烈士的懷念之情,但更多的是作者冷靜地揭示這次慘案的教訓,而魯迅是明確地表示他不贊成徒手請愿,認為以這種方式所流的鮮血無助于社會的進步。(這里可順帶幫助學生理解本段中語句的含義)第七段作者是熱情贊頌了此次慘案的意義,即顯示了“中國女子的勇毅……沒有消亡”和烈士的鮮血將會使“庸人”看到希望,將會激勵“真的猛士”“更奮然而前行”。這兩段前者是否定,情感較為陰暗、消沉,而后者是肯定,情感較為激越、高昂,所以這樣安排更能體現作者寫作此文是為了悼念死者,教育、激勵生者的目的。
教者小結,展示投影:
總體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順序
記 悼念烈士 愛
交代寫作緣由 抒悲憤之情
念 (一、二) 喚醒庸人 憎
劉
記念劉和珍君 追述生前事跡 生前
和 (三、四、五) 詳寫遇難經過 遇害
珍
教訓、意義 勸戒徒手請愿 否定
君 (六、七) 激勵奮然前行 肯定
二、結合對文中人物分析,體會作者的情感
1、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填寫下面的表格:
(同學們在填寫時要在文中找出與之相關的語句或詞語。)
人物類別 慘案中的表現 慘案后的反應 作者的評價、情感
真的猛士 欣然前往,互相救助從容遇難,殞身不恤 悲悼烈士,痛斥反動政府及走狗文人
奉獻悲哀與尊敬
庸人(茍活者)
冷漠旁觀
忘卻悲哀茍且偷生
提醒,并給予希望 中外殺人者及反動文人
兇殘虐殺
制造流言,掩蓋誣陷 深感憤怒,斥其卑劣
2、教者要相機指導學生學會篩選信息,能抓住關鍵詞語并進行提煉概括,組織成精煉的語言作答。
3、本表格的答案并不唯一,只要學生能言之成理即可。
4、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可對學生不易理解的語句進行講解。
三、小結本節課,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的二、四兩段。
2、劃出仍不理解的語句,下節課提出。
3、完成《優化設計》課內部分的作業。
4、完成《提高作業》課內部分的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背誦。
2、指導學生如何根據文章的思路來理解語句的含義。
3、講評作業。
4、完成《記念劉和珍君》課堂訓練。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教者在檢查時,可根據學生背誦情況,指導學生如何掌握結合文章思路進行背誦的技巧)
二、逐一指導學生理解文中疑難句子的含義
(學生提出的句子大約和《教師用書》中的差不多,指導的關鍵是讓學生把句子放在所在的具體語境中結合文章的局部思路和總體思路來理解,對于少數在語文界至今仍有異議的句子應以尊重學生的意見為好。具體分析指導內容略)
遇到難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閱讀理解的一把鑰匙。所謂“根據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就是根據思路去讀。
三、講評作業
四、進行課堂訓練
練習題為《優化設計》中課外練習二。
五、布置課后作業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7
廣東省廣州市第七中學 巫紅濤 【教材與教學對象分析】
《紀念劉和珍君》是一篇舊教材的選文,但教學要求與舊教材完全不同,重點在理清思路,因此教學方法與重點應體現出新教材的特點。
作為剛升上高中的學生,本文閱讀理解難度較高。原因有二:一是寫作背景離學生太遠,學生難有真切感受;二是魯迅的語言很簡練但含意很深刻,有時又曲折達意,這對于社會經驗尚淺的學生來說,要理解它所表達的內容和感情是較為困難的。但雖然如此,基于本課教學的新要求,講解課文內容不作教學重點,可采用學生提問,老師答疑等方式來解決詞句理解問題。另外,還可通過提供較豐富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盡量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教學目標】
1、學習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2、把握全文思路及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3、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教學策略】
1、整體略讀,把握整體思路。
2、局部精讀,細細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脈絡。
【教學媒體】
1、投影機。
2、有關當年學生運動的影片片段。
3、印發朱自清的《執政府大屠殺》及魯迅的《無花的薔薇二》。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略讀全文,解決難讀難懂的字、詞、句。
2、為文章7個小節分層次。
二、導入
1、回顧魯迅作品。
2、解題:
“記”──紀
(以此讓學生了解魯迅作品中的語言有著當時時代的烙印,不宜作為現代規范語言的標準。)
三、介紹背景
1、注解一。
2、介紹劉和珍及“北師大事件”。
3、介紹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和魯迅《無花薔薇二》。
(注:介紹背景目的是設置一個情景和氛圍讓學生能在此情景和氛圍中感受作者的感情,因此,可采用圖片、電影片段和朗誦等感染學生。)
三、復習理清思路的方法
1、分段,概括各段大意。
2、了解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
3、了解段落與表現中心的關系。
(注:此方法在上一課的學習中已有所總結,這里是進行復習。)
四、檢查預習
(目的:理清課文的整體思路。)
提問:全文共七節,可以歸并為幾個部分?理由是什么?
明確:一、二∕三、四、五∕六、七
紀念緣由→追憶→意義
五、進一步理清思路和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
(設想: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找出作者思想發展的脈絡。)
提問:
1、紀念劉和珍的緣由是什么?有這些原因為什么卻說無話可說?
2、無話可說又為什么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
3、追憶劉和珍抓住什么特點來寫?為什么?
4、第四、五節都寫了“3.18”慘案,寫的角度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5、從第六、七節看,魯迅對“3.18”的態度是怎樣的?
(注:通過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整理思路并板書出來。)
(板書見后)
六、布置作業
精讀課文,將難以理解的詞句找出來。
第二課時
一、總結上一課要點
二、理解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
提問:從文章各部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沉痛悼念交積悲憤控訴。
第二部分:深情緬懷交積無情揭露。
第三部分:深沉思索。
通過一些關聯詞語體會作者如何將悲憤感情交積在一起組成線索貫穿全文。
(補充板書。)
三、明確局部思路
分析第四節,讓學生點出引領思路的關聯詞語,從而理清作者是如何逐步深入地揭露反動派的兇殘無恥:
驚聞噩耗→頗為懷疑→證明是事實→之后更有誹謗和流言,難以置信→發出在沉默中爆發的號召。
四、學生提問,老師答疑,解決疑難
五、解決練習
【附板書】
紀念緣由 寫的必要 程君正告 沉痛悼念(悲)
預定莽原
無話可說 洋溢—艱于 悲憤控訴(憤)
↓ 陰險—悲哀
目的 猛士:直面正視──正面謳歌 (悲)
庸人:偷生忘卻──含蓄批評
追憶 劉和珍 不屈、反抗 深情緬懷(悲)
微笑、溫和
憂慮、泣下
慘案經過 棍棒虐殺──慘象 無情揭露(憤)
↓ 受人利用──流言
慘案細節 欣然前往 熱烈贊頌(悲憤)
從容轉輾
意義 教訓 至多:意義寥寥 思索(痛)
至少:浸漬人心
意義 中國女子是以為證
茍活者:看見希望
真的猛士:奮然前行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8
【學習目的】1. 學習愛國青年的斗爭精神,銘記血債,不忘教訓,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嘗試理清思路的方法,達到訓練理清思路的目的。
3. 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義深刻的句子。
【學習過程】一. 簡介作者與解題
1.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他創作了大量的小說、雜文、散文和詩歌。創作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我們熟悉的作品還有《阿q正傳》、《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福》、《故鄉》、《社戲》,等等。
2. 解題:(1)《記念劉和珍君》從題目看,這是一篇什么性質什么體裁的文章?(提示:紀念性的回憶文章,屬記敘文。)
(2)關于題目中的“記”字相當于“紀”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記念”一詞理解成“記敘、懷念”。在白話文剛剛興起時,人們有時不能嚴格界定字詞,如文中“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中“那”實為“哪”字,魯迅當時用“記念”一詞,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紀念”。
(3)劉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的學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18日清晨,身為學生自治會主席的劉和珍,動員組織同學集會游行。中午她扛著白底黑字大校旗,沖入段祺瑞執政府左邊大門,昂立人群中。身中七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君:是對人的尊稱。
(4)這篇課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紀念了劉和珍一個人呢?作者還紀念了哪些人?他們都是什么人?作者為什么要紀念他們?實際目的是要寫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紀念劉和珍,還紀念了楊德群、張靜淑以及“三•一八”慘案中的死傷群眾,實際目的是以紀念劉和珍為切入點,記住這次慘案,警醒人們不忘血債。)
(5)有關時代背景
課文中寫到的“三•一八”慘案是繼“五卅慘案”后,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殺,它的直接導火線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為了幫助奉系軍閥張作霖消滅馮玉祥統帥的傾向革命的國民軍,日本海軍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艦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發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國主義糾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借口國民軍違反《辛丑條約》,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種種無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悍然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3月17日,部分學校、團體代表到國務院請愿,執政府衛隊竟用刺刀刺傷代表多人,廣大群眾更加憤怒。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后到執政府前請愿。段祺瑞竟命令衛兵向請愿群眾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200余人,制造了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魯迅先生正在西三條寓所寫《無花的薔薇之二》,噩耗傳來他無比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時間,并把3月18日稱為“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3月25日,女師大師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劉和珍、楊德群烈士,魯迅親自參加了追悼活動。對烈士犧牲的悼念,對反動罪行的憤慨,對未來戰斗的渴望,交織在魯迅心中。4月1日,他飽蘸著血淚,用慍怒而悲憤的筆調,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本文最初發表于《語絲》周刊1926年4月12日第74期,后由作者編入雜文集《華蓋集續編》之中。
二. 整體感知1. 注意下列加點字、詞的讀音與意義:
①長歌當(dàng)哭——當作。
②桀驁(ào)——不順從。
③喋(dié)血——血流出來的樣子。
④立仆(pū)——倒下。
⑤懲創(chuāng)——懲罰,懲治。
⑥殞(yǔn)身不恤——死亡。
2. 這篇課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紀念了劉和珍,還紀念了楊德群、張靜淑以及“三•一八”慘案中的死傷群眾,實際目的是以紀念劉和珍為切入點,對“三•一八”慘案發表評述。
3. 作者的筆觸涉及到哪幾類人?對每一類人作者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一類是愛國青年,突出了一個劉和珍,還提到楊德群、張靜淑,擴大一點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擴大一點是數百死傷者,再擴大一點是請愿的群眾,作者對這類人表達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獻尊敬——頌揚她們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和她們的勇毅,告誡(斗爭方式),激勵“更奮然而前行”。第二類是反動勢力,包括段祺瑞執政府(或稱“當局者”)、“幾個所謂學者文人”(或稱“有惡意的閑人”、“流言家”),作者控訴其暴行、痛斥其無恥流言。第三類是處在中間狀態的所謂“庸人”,魯迅又稱他們是“無惡意的閑人”,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喚他們“爆發”。
三. 課文研習1. 概括段落大意:
①介紹寫作緣由。②交待寫作目的。
③回憶認識過程。④抒寫驚愕、義憤。
⑤敘述遇難經過。⑥總結經驗教訓。
⑦熱情謳歌贊頌。
2. 閱讀一、二部分,討論:
文章為什么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為什么要反復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復說“無話可說”?
明確:文章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交待寫作此文的緣由。“我”因無法承受追悼會的悲涼,獨自到禮堂外徘徊、思索;程君問“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勾起“我”對烈士的悲痛的憶念,再次感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也早覺得”,“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因程君的請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則進一步說明,要寫文章記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請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因為“我已經出離憤怒了”——這是為什么至今還“沒有”寫出文章的原因。“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而反動派的“下劣兇殘”卻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這怎不令人“出離憤怒”?“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已經“使我艱于呼吸視聽”,又怎么能說出話來呢?
殺人者個個臉上帶著血污,依然在橫行。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的人們,該怎么辦呢?“三•一八”雖然才過去兩個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則快要降臨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達了作者的無限感慨,提到“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要寫一點東西,揭去“許多東西的人相”,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間”,是提醒人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烈士的鮮血。
3. 讀第三部分,考慮并回答紀念了劉和珍哪些事跡,從這些事跡中認識到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課文開頭寫劉和珍的內容“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而”是一個重轉,強調“銷行寥落”中她“預定全年”的與眾不同;“生活艱難”,說明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向往和對真理的渴求。
第2段:“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此校長是楊蔭榆,是依附于軍閥政府勢力鎮壓學生運動的罪魁禍首,劉和珍勇于反抗,表現了她嫉惡如仇、勇于斗爭的精神;和“我”見面,“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表現了劉和珍的善良與和藹;“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現了她的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
4. 閱讀第四、五兩部分,然后重點抓住第四部分“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這兩句;在第五部分重點抓住“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確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明確作者意在諷刺揭露段祺瑞執政府的野蠻暴行,使歷史上“中國軍人屠戮婦嬰”和“八國聯軍懲創學生”都相形遜色!
5. 分析課文第六、七兩部分。
明確: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從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全面評價“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請愿不是一種有效的斗爭形式,為請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作者運用陶潛詩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夠得到“親族、師友、愛人”的悲悼“這也就夠了”,因徒手請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會產生影響,盡管影響不一定很大,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第七部分,重點討論第2段的第2句話。
明確:這是個單句,主語是“事實”,謂語是“為”,賓語是“明證”。作者通過這一單句高度評價了烈士死難的意義,謳歌了劉和珍等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
“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滿激情的朗誦后,明確這一段中的兩層意思:一般的民眾,會從中國女子的英勇斗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中,多少看到一些改變黑暗現實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將因受到激勵而更加奮勇前進。進而明確,這是從烈士死難對于將來影響的角度高度評價意義的,具有激勵革命者奮然前行的巨大作用。這一段文字寥寥,卻充滿著感奮之情。
文章是寫完了,然而,言已盡而意無窮。作者以“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作結,考慮與開頭一部分中哪句話相呼應。
明確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
四. 重點理解關鍵文句的旨意1.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提示:從思路上看,這里說的是紀念死難者應取的態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斗者理想的人格。“真的猛士”,指以劉和珍等人為代表的革命者。“直面”,即正面面對。“慘淡的人生”,指反動派統治下的凄慘悲涼的黑暗現實。“淋漓的鮮血”就是“四十多個青年的血”。“這”指“真的猛士”。這是一句感嘆勇氣的反問句。
從“艱于呼吸視聽”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視”,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飛躍。上文,已經寫了這個感情的發展變化。追悼會時獨在禮堂外徘徊,心頭是超乎尋常的悲憤。欲寫不能,還是“艱于呼吸視聽”,幾乎被悲憤壓倒。而“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憤怒達于極點。“出離憤怒”,便是一個飛躍。“出離憤怒”后怎樣呢?做真的猛士!“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魯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敢于直面”“敢于正視”。“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魯迅是要人們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來,“將更奮然而前行”,中國才有希望。他們當然要承受超乎尋常的哀痛,但是為改變慘淡的人生,創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
這段話是說,真正的革命者要敢于認識黑暗冷酷的社會現實,要敢于為改變這種社會現實而頑強戰斗,不怕流血犧牲。真的猛士面對“慘淡的人生”時,為黑暗社會的長存,人民命運不能改變而哀痛,所以說,他們是“哀痛者”,他們是為國為民哀痛,當他們“正視淋漓的鮮血”時,為國為民而犧牲,為改變舊世界而犧牲,并以此為幸福,所以說,他們是“幸福者”。
2.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提示:“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極端兇殘地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從段政府的罪行這個角度看,思路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雙手沾滿鮮血,居然昂起頭來,反誣被害者為“暴徒”,制造殺人理由,走狗文人跟著陰險地“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兩手表現得無以復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3. “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提示:第五節第二段記述劉和珍遇難情形,一是表現了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第二段思路從這兩個方面展開。
第一句接三個女子一方面,先說傷亡情況,著重表現互相救助,沉勇友愛。思路繼續在三個女子一面展開。“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這個“偉大”當然指三個女子偉大。“從容地轉輾”概括了她們在彈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友愛,確實令人震撼。
接下來又從執政府一面說“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指的是屠戮劉和珍她們。“婦嬰”這里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輕,在長者眼里還是娃娃。“八國聯軍”,并非指19xx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1926年,日本糾合各國軍隊恰好也是八國,所以魯迅也稱之為八國聯軍。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國聯軍,所以懲罰學生,也可以說是八國聯軍懲創學生。
屠戮婦嬰與懲創學生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慘案,是指中國軍人與八國聯軍相勾結,幕前幕后屠戮婦嬰懲創學生。這里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么“偉績”、什么“武功”,所以說“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夸耀,反語。
4.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提示: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內容:涉及對烈士的崇敬、對其犧牲精神的評價、對其斗爭方式的總結、對反動軍閥的憤怒聲討、對所謂學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對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奮然前行的決心,等等。再次強調“我說不出話”,表達無盡的悲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五. 總結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憶念,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發為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對烈士死難意義給予高度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展和文章結構的大體脈絡。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9
1.說教材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用飽醮著熱淚,用悲憤的筆調寫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對愛國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對反動派憤怒的控訴,也有對覺醒的國民的吶喊。
①教學目的: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劉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強暴、勇敢果決的精神。
②教學重點: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③教學難點: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了解夾敘夾議的方法。
2.說教法
散文教學應重視感悟和熏陶。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詞句、內容以及情感脈絡,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本課教學主要采用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3.說學法
①自主學習法:指導學生朗讀、質疑、思考、討論,理解課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說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背景導入法,“三一八”慘案是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血的歷史,200百多名請愿群眾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國人殘害中國人的一場罪惡,一場恥辱。劉和珍,這位年僅22歲的大學生,就這樣倒在了反動派的槍彈之下!魯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毅然寫下了這悲憤的文章——《記念劉和珍君》。背景導入法,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波瀾,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②閱讀全文,理清思路。圍繞“記念”,引導學生認識第3、4、5節為敘述的主體,介紹了劉和珍君生前與遇害的情況,第1、2節交待了寫作的緣由,第6、7節揭示了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③結合課后練習二,整體感知,課文記敘劉和珍的事跡,包括預定《莽原》、反抗校長、慮及母校、參加請愿等,認識劉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從容勇毅的精神。結合神情“始終微笑著的”感受劉和珍的樂觀堅毅的性格。
④探究課后練習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的含義,以及探究第二節第一二兩句“真的猛士”的含義,了解作者對反動政府暴行的憤怒、對走狗文人的抨擊、對戰斗者的激勵的感情。并背誦第二節。
⑤朗讀第四節,探究第四節的幾個獨立段作用以及“沉默”段與“當三個女子”句的含義,理解作者的激憤感情。
⑥借助陶潛的詩以及“至于這一回”“茍活者”句的理解,認識第六七節中關于慘案的教訓和意義。
⑦探究“中國人”“庸人”“茍活者”“無惡意的閑人”的含義,進一步認識當時社會的狀況。
⑧課堂小結。作者通過紀念劉和珍君,表現了愛國青年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揭露了反動政府的殘暴罪行、走狗文人的卑劣無恥,同時激勵戰斗者“更憤然而前行”。
⑨作業。搜集魯迅、劉和珍相關資料互相交流。為劉和珍塑像設計說明書,200字左右。學習魯迅先生關心社會,關切民族命運的精神,關注當前的焦點、熱點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時代的精神,表達你對社會人生的思索,寫一篇文章。
5.板書設計(略)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10
高中語文《記念劉和珍君》說課稿模板怎么寫?下面小編特為大家推薦一篇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用。
1.說教材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用飽醮著熱淚,用悲憤的筆調寫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對愛國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對反動派憤怒的控訴,也有對覺醒的國民的吶喊。
《記念劉和珍君》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一課的講讀課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敘述人物的行為事跡,都融入了作者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對學生明辨是非,領悟時代精神和人生意義,有著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強調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學會收集、判斷、處理信息,具有人文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同時,《記念劉和珍君》感情真摯,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①教學目的: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劉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強暴、勇敢果決的精神。
②教學重點: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③教學難點: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了解夾敘夾議的方法。
2.說教法
散文教學應重視感悟和熏陶。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詞句、內容以及情感脈絡,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本課教學主要采用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3.說學法
①自主學習法:指導學生朗讀、質疑、思考、討論,理解課文大意。
②探究法。
4.說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背景導入法,“三一八”慘案是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血的歷史,200百多名請愿群眾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國人殘害中國人的一場罪惡,一場恥辱。劉和珍,這位年僅22歲的大學生,就這樣倒在了反動派的槍彈之下!魯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毅然寫下了這悲憤的文章——《記念劉和珍君》。背景導入法,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波瀾,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②閱讀全文,理清思路。圍繞“記念”,引導學生認識第3、4、5節為敘述的主體,介紹了劉和珍君生前與遇害的情況,第1、2節交待了寫作的緣由,第6、7節揭示了事件的教訓和意義。
③結合課后練習二,整體感知,課文記敘劉和珍的事跡,包括預定《莽原》、反抗校長、慮及母校、參加請愿等,認識劉和珍追求真理、勇于反抗、從容勇毅的精神。結合神情“始終微笑著的”感受劉和珍的樂觀堅毅的性格。
④探究課后練習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的含義,以及探究第二節第一二兩句“真的猛士”的含義,了解作者對反動政府暴行的憤怒、對走狗文人的抨擊、對戰斗者的激勵的感情。并背誦第二節。
⑤朗讀第四節,探究第四節的幾個獨立段作用以及“沉默”段與“當三個女子”句的含義,理解作者的激憤感情。
⑥借助陶潛的詩以及“至于這一回”“茍活者”句的理解,認識第六七節中關于慘案的教訓和意義。
⑦探究“中國人”“庸人”“茍活者”“無惡意的閑人”的含義,進一步認識當時社會的狀況。
⑧課堂小結。作者通過紀念劉和珍君,表現了愛國青年臨難從容的勇毅精神,揭露了反動政府的殘暴罪行、走狗文人的卑劣無恥,同時激勵戰斗者“更憤然而前行”。
⑨作業。搜集魯迅、劉和珍相關資料互相交流。為劉和珍塑像設計說明書,200字左右。學習魯迅先生關心社會,關切民族命運的精神,關注當前的焦點、熱點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時代的精神,表達你對社會人生的思索,寫一篇文章。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11
教學要求: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
2.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
教學難點 :
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
教學設計:
授課時間:擬用三課時。
第一課時:背景 朗誦 線索
第二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一、二大部分)
第三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三、四大部分)
第一課時:背景 朗誦 線索
一、背景介紹(詳見參考66面,學生有練習冊17面的“課文補注”)只板書提示:3.18(慘案)──3.25(追悼會)──4.1(成文)
└────────兩星期───────┘
二、這篇文章感情濃烈,文辭精警,熟誦之,將受益匪淺!
請聽本人灌制的錄音朗誦。
(因為《記念劉和珍君》預習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體會語言特點”,所以重點講授:)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線索──本文重點
可先問學生本文的線索。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具體地說: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3.同時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6部分)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板書: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四、小結:1.學習了朗誦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
作業 :思考課后1、2、3題。
第二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一、二大部分)
一、回顧上節課所講的“線索”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一、二大部分):發下“一課一練”卷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在艱難的生活中,毅然預訂《莽原》全年
在女師大風潮中“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的校長”
女師大復校“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時“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請愿殞身
(作“一課一練”第11題)
──可看出劉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爭精神,而又和藹善良,有思想,有遠見富有革命責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總之,1、2、3部分側重與悲痛的憶念、哀悼。
隨堂作業 :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6、7、8 選擇題
(也就完成了課后第一題)
課后二大題的1 小題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9 選擇題
課后二大題的2 小題
涉及第三部分的課后三大題的1、2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10選擇題
2.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衛隊開槍,府門喋血,虐殺
“文人學者”流言:“受人利用”
羅網,攢射,血污
隨堂作業 :
涉及第四部分課后二大題的3 小題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14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兩大部分: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應的課后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作業 :1.課后第五題(背誦課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題
第三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三、四大部分)
一、查課后第五題完成背誦的情況。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三、四大部分):
3.同時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六部分)
徒手請愿,意義寥寥 飯后的談資,流言的種子
人類歷史靠“血戰”前行
親人傷悲
隨堂作業 :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15選擇題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臨難從容,干練堅決,百折不回
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足為.....明證。
茍活者……看見……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隨堂作業 :
涉及第七部分的 課后三大題的3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3.4 選擇題
課后二大題的4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12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應的課后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三、《記念劉和珍君》語言特色
1.簡練的敘事,深刻的議論,強烈真摯的抒情完美結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為例具體講析)
2.語言警辟、深刻,發人深思。
哲理和詩情的和諧統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
重復含深意(始終微笑著/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說不出話/有要說的話)
作業 :做完“一課一練”卷還剩余的作業 。
附錄
一、《記念劉和珍君》中“徘紅”之意義
1.在此文中應解為“淺紅”“淡紅”方合作者原意。
2.“緋紅”的正確釋義應為“大紅色”(辭海)或“鮮紅”(現代漢語詞典);
《說文解字》、《廣韻》、《康熙字典》均釋“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紅”義。
二、《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一聯:(曉秋選編)
長歌當哭 控訴卑劣之徒
熱血為證 鼓舞奮勇之士
三、又一種板書:
┌動機和目的:程君正告 哀痛烈士 揭露敵人 喚起民眾
│ ┌訂《莽原》┐
│內┌歌頌劉和珍┤女師大風潮│從容勇毅沉勇友愛──崇高偉大
│ │ └3.18死難 ┘
│ │ ┌府門喋血 ┐
│容└揭露反動派┤ │慘象、流言
│ └文人學者陰險論調 ┘
└死難意義
四、補充作業 :
用符號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國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禮堂外徘徊。
2.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3.這一回在彈而中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密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五、另一教學步驟 設計:
1.學生預習;
2.試作課后題;
3.理解難點;
4.背景介紹;
5.放朗誦錄音(自制);
6.學生質疑,釋疑;
7.重點講授文章思路和語言特色;
8.布置輔導作業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12
四川成都郫縣一中 李國棟
設計意圖:
文本中十次出現“血”字,這激起了教者想從一個全新角度去引導學生學習本文的想法。基于這一點,我采取專題形式,從文本三個核心元素(血、紅字、罪與罰)出發去實施教學,對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含量進行了較為深透的挖掘。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了解課文背景
1、魯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話總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 ,當時用了大量的木材,結果卻是一小塊。”中國歷史正是如此,無數的英烈浴血奮戰,新中國才迎來了今天的祥和和繁榮。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那一頁頁灑滿了先驅者鮮血的歷史。(大屏幕顯示一滴滴逐漸放大的鮮血)。今天,就讓我們懷著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顧中國現代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流血慘案---1926.3.18慘案。
2、了解課文背景(3。18事件的概況)(見教材45頁注釋①)
對于這一事件,許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寫的《執政府大屠殺記》、林語堂寫的《悼念劉和珍楊德群女士》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魯迅先生的記念文章《記念劉和珍君》。
二、整體把握課文
1、對于這篇文章,大家預習過了,我想先請幾位同學談談初讀感受。
2、許廣平先生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血,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
3、我也有一段話來表明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是一篇以血祭血的文章,先生之悲憤憂慮全在文中十處血語上。”今天,我想通過課文這十處寫血的文句來引導大家對全文做一個把握,先請大家用筆勾畫出文中十處寫血的語句。
4、按課文順序給十處寫血的語句歸類,分析內在邏輯關聯。
鮮血
第一、二部分------------------血
( 交代寫作緣由:記念流血者) 淡紅的血色①②
血痕
第三、四、五部分--------喋血
(遇難的實況---“罪” ) 血污
血痕
第六、七部分---------------血戰
(總結教訓----“罰” ) 淡紅的血色③
三、具體研習課文
1、學生默讀第一、二部分,揣摩作者感情。
記念死者------悲痛
痛斥論客------悲哀
⑴寫作緣由 控訴當局-------憤怒 “悲憤”
激勵猛士-------哀痛
喚醒庸人--------悲哀
⑵學生誦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三段、第二部分第一段,提問討論:“鮮血”為何變成了“淡紅”?(血的顏色為什么減淡?)
2、速讀課文三、四、五部分,劉和珍等人的喋血情況怎樣?
血痕(罪證)
喋血 抨擊當局殺人
血污(罪證)
3、學習第六、七部分(罰)
⑴總結歷史教訓:不贊成徒手請愿,大量的流血犧牲只換來極少的成果。
⑵提問:淡紅的血色怎么又“縱使洗成緋紅”?茍活者又為何只看見淡紅的血色?
第二課時
一、明確本節課目標
1、探討兩個疑問:見上⑵ 。 鮮血----淡紅----緋紅----淡紅
2、研究幾個重點文段的語言。
二、討論
1、“鮮血”為何變成了“淡紅的血色”?
2、“淡紅的血色”怎么又洗成“緋紅”,最后還是“淡紅”?
提示:①聯系語境
②關注行文邏輯
明確:烈士鮮血雖為庸人隨著時間淡忘,但鮮血不會白流,也應當有其影響和意義,人們會逐漸明白烈士之死的意義。在先生看來,這樣的犧牲又是不值得的,它最終還是歸于“淡紅”。
三、具體探究重點文段的深層含義。
1、第一部分第三段
2、第二部分第一段
3、第四部分最后一段
四、小結
1、情感線索 主題思想
2、先生的“孤憤”和“救世婆心”。
五、課外延伸閱讀和作業
1、課外閱讀《讀本》中記念“左聯五烈士”的文章《為了忘卻的記念》。
2、寫一篇學習心得。
六、讓我們在本課結束時,齊聲朗誦陶淵明的《挽歌》來寄托我們對烈士的感懷和哀悼之情吧。讓我們永遠記住中國歷史上這滴殷紅的血。
附陶潛《挽歌》(三)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崔磽。馬為仰天鳴,風為白蕭條。幽室一已閉,前年不復朝。前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共山阿。
[ 李國棟,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近30篇論文獲獎或公開發表。
通聯地址:四川成都郫縣一中語文組 611730 電話:500]
作者郵箱: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13
《記念劉和珍君》教案
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闡釋課文中重點句的含義。
二.了解課文記敘、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
三.學習愛國青年的精神,銘記血債,不忘教訓,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義深刻的句子。
重點: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脈絡,深入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難點: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課時:三個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1.提問:說一說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魯迅先生。
提示: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他創作了大量的小說、雜文、散文和詩歌。創作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我們熟悉的作品還有《阿q正傳》、《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福》、《故鄉》、《社戲》,等等。
●2.解題:(1)《記念劉和珍君》從題目看,這是一篇什么性質什么體裁的文章?(提示:紀念性的回憶文章,屬記敘文。)
(2)關于題目中的“記”字相當于“紀”字“紀念” jìniàn∶思念不忘
,不能把“記念”一詞理解成“記敘、懷念”。在白話文剛剛興起時,人們有時不能嚴格界定字詞,如文中“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中“那”實為“哪”字,魯迅當時用“記念”一詞,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紀念”。
(3)劉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的學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18日清晨,身為學生自治會主席的劉和珍,動員組織同學集會游行。中午她扛著白底黑字大校旗,沖入段棋瑞執政府左邊大門,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4)君:是對人的尊稱。
(5)有關時代背景(參照課文注解一)
二、通讀課文,指導預習。
1.通讀全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運用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并重點給加點的漢字注音:①洗滌(dí);②憚(dàn);③攢射(cuán)、尸骸(hái)抹殺(mǒshā完全勾銷,一概不承認)
問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師板書)
2.在理清總體思路下,讓學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教師板書:①介紹寫作緣由。②交待寫作目的。 ③回憶認識過程。④抒寫驚愕、義憤。
⑤敘述遇難經過。⑥總結經驗教訓。 ⑦熱情謳歌贊頌。
3.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抓住作者感情線索:對愛國青年的愛,對執政府的怒,對反動文人的恨,對麻木民眾的失望,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憂憤,對社會未來寄予的希望……這些感情交織在一起,呈線性展開,構成文章的多重意味。
▼這篇課文題為“紀念劉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紀念了劉和珍,還紀念了楊德群、張靜淑以及“三·一八”慘案中的死傷群眾,實際目的是以紀念劉和珍為切人點,對“三·一八”慘案發表評述。
▼教師提問:從文章整體看,作者的筆觸涉及到哪幾類人?對每一類人作者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第一類是愛國青年,突出了一個劉和珍,還提到楊德群、張靜淑,擴大一點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擴大一點是數百死傷者,再擴大一點是請愿的群眾,作者對這類人表達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獻尊敬——頌揚她們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和她們的勇毅,告誡(斗爭方式),激勵“更奮然而前行”。
●第二類是反動勢力,包括段棋瑞執政府(或稱“當局者”)、“幾個所謂學者文人”(或稱“有惡意的閑人”、“流言家”),作者控訴其暴行、痛斥其無恥流言。
●第三類是處在中間狀態的所謂“庸人”。魯迅又稱他們是“無惡意的閑人”,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喚他們“爆發”。
教訓總結:全文思路的起點是本文的寫作緣由,即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然后記述劉和珍的生平事跡和遇難經過;在敘事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議論“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三者相互交錯,始終統一于“記念”這一中心,這就是本文的總體思路。貫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線索可以概括為:“悲”、“憤”。
三、布置作業
1.復習課文,背誦課文的第一、二部分。
2. 請同學思考,為什么關于寫作緣由說了那么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一、二節為什么老圍繞這點展開?3、閱讀第六、七兩部分內容,探討其深刻含義。
第二課時
一、抽查背誦情況。
二、具體分析析思路和語言(第一、二、三部分)
(一)分析第一第二部分(聽音頻朗讀)
提問 “為什么關于寫作緣由說了那么多的話,也就是思路在一、二節為什么老圍繞這點展開?”
▼提示原因:第一,作者借寫作緣由這個話題,把發生慘案兩周來各方面的動態都概括進去了。①愛國力量方面:開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劉和珍,不屈服。②反動勢力方面:“幾個所謂的學者文人的陰險論調”。③庸人方面:淡漠了,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二,魯迅把兩周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濃郁的抒情氛圍。
▼問1:開追悼會時,為什么魯迅先生“獨在禮堂外徘徊”?(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悲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詞,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傷,再用一“獨”字,設置了環境,渲染了氣氛,有力地襯托作者對死難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重點句①、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
● ①“尤”,副詞,更加,慘案已使魯迅感到悲哀,但也許流言家的無恥才真正使魯迅奮起反擊。“出離憤怒”,憤怒到極點,甚至超出極限,無法忍受了。“深味”,深深地體味。“濃黑的悲涼”,“悲涼”可感而不可視,“濃黑”則是形象化、可視化的詞,用“悲涼”修飾“濃黑”,是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仿佛“悲涼”可感可觸可視,而且是極度的悲慘和冰涼。“快意”,感到痛快;“奉獻”,恭敬地呈現。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體會這濃黑的悲涼的“非人間”;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來紀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間”的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害人的鬼怪的統稱),不要因為肆無忌憚地殺人而高興得太早,血債是一定要以同物來償還的。
●重點句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②“直面”,直接面對。面,動詞,面對。“正視”,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為幸福”的人。這是對烈士的熱情謳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嚴肅對待反動統治下的血腥屠殺,毫不回避,奮然而起,前仆后繼,為推翻黑暗的反動統治而英勇斗爭。他們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慘命運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奮斗、獻身為最大的幸福。這是何等的偉大,何等的崇高。
問2:分別提到了哪兩種人?
●怎樣理解“真的猛士”?
魯迅寫作此文時已經“出離憤怒”了,那么“出離憤怒”之后怎樣呢?做真的猛士。“猛士”性格正是魯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出現,“敢于直面”,“敢于正視”。本來說“猛士”足已表達作者的意思,再加上“真的”來修飾,起強調作用。“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魯迅是要人們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來,“將更奮然而前行”,中國才有得救的希望。他們當然要承受超乎尋常的哀痛,但是為改變慘淡的人生,為創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
●庸人:不敢正視現實,渾渾噩噩,麻木健忘,茍安滿足,不奮起反抗、斗爭,客觀上使“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維持。
問3:采用什么手法?
明確:對比
問4:“哀痛者”“幸福者”的含義?
哀痛者:為人民的深重災難而哀痛
幸福者:以勇往直前地斗爭,為人民謀福利為最大幸福。
問5:找出文中的三處“必要”
1“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2“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這三處必要的含義?
三個“必要”(寫作緣起):(解決:第一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個“必要”說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劉和珍,奉獻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訴段政府的暴行和抨擊反動文人的陰險論調。 “也”和“早”二字說明作者要作文紀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作文不僅是 應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第二個“必要”在與喚醒庸人,要人們牢記血債。因此本段交代的寫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敵人,喚醒庸人。)
1紀念死者。
2要揭去“許多東西的人相”,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間”。
3為了使庸人勿忘,要人們牢記教訓。
問6.課文從第三部分才正式進入記念部分,那么一、二兩部分可否去掉?
不可去掉,因為這兩部分分別提到了這樣的內容:
(1)這兩部分分別提到了哪三種人?
(2)說明兩周以來三種不同的人的動態:
(3)表明自己悲憤的感情。
(二)分析第三部分:回憶認識過程
●讓一名同學讀第三部分,要求同學們考慮并回答記念了劉和珍哪些事跡,從這些事跡中認識到劉和珍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寫劉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順序有:
① 生前愛看魯迅文章;② 毅然預定了全年的《莽原》;③ 成為學生自治會成員;④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⑤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⑥“欣然前往”參加請愿運動;⑦中彈犧牲。
●總之,劉和珍是一個進步學生,是站在時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對劉和珍的描寫不多,可以看出她熱心政治運動,追求進步;有組織能力,在同學中有威信;本性善良,為人謙和;勇赴國難,不惜殞命。
教師再與學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內容:“不為勢利所屈,
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此校長是楊蔭榆,是依附于軍閥政府勢力鎮壓學生運動的罪魁禍首,劉和珍勇于反抗,表現了她嫉惡如仇、勇于斗爭的精神;和“我”見面,“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表現了劉和珍的善良與和葡;“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現了她的高度事業心和責任感。
教師板書:
2.為何反復強調“微笑、溫和”?反襯敵人的兇殘,流言家的卑劣
三、布置作業:1、背誦2、4小節。2、思考三、四、五節之間的聯系,關于記述烈士事跡,思路怎樣展開?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14
按進度今天該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課前我們幾名年輕教師意見重重,認為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距當今時代較遠且文字深奧,很難為當今學生接受,不如不學。但迫于組內的統一安排,加上對魯迅先生的敬仰,勉為其難,上就上吧。
為了方便教學,我換了一種授課思路。第一節課學生自讀,思考四個問題:第一,劉和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是怎么死的?第二,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評價?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樣的影響、價值或意義?第四,找出你最喜歡的文句,說說你的理解,能自圓其說即可。第二節課討論交流上述四個問題。這樣上不是應付嗎?
9點45分,我懷著七上八下的心情走出辦公室。真是禍不單行,在教室門口又恰逢高一新教師11人前來聽課學習,我的心更是墜墜不安起來,真是讓我難堪!我的心怦怦直跳。怎么辦?人都來了,虛心學習的,不能攆走吧?學生都有預習了,問題也思考了,不能不上吧……
沒想到的是,課堂上同學們的表現異常出色。他們針對問題,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對劉和珍的理解非常周全,對不同人不同的反映與評價,對“庸人”麻木心理的理解雖然有失深度,但經過我的啟發誘導,也算比較到位了。特別是同學們在談到他們自己所喜歡的句子時,前引后聯,分析之精彩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課后,我長出了一口氣。幾位聽課老師卻是交口稱贊,“郭老師,這節課上得太棒了!”“郭老師,你駕馭課堂的能力真高!”“你真會激發學生”“你的學生太好了。”
現在想想,這節課之所以能夠成功,也許得益于以下幾點意識或設計思路 :
第一:我在課前讓同學們用一節課的時間做到了充分的預習。他們有時間去充分地接觸文本,產生與文本的對話。
第二:問題設置得利。圍繞課文設置的幾個問題切入口不大,從文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既能讓同學們對文章作縱向的結合,又能在面上展開,還能讓同學們以同學們自己興趣進行選擇鑒賞。
第三:取舍得當。一篇文章可學內容很多,特別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結構、選材、語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索。這時我按照教學的實際,依照教學的規律,作好取舍,選出重點,從而更有效地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四:課堂教學的根本途徑是“千方百計地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能力”。
因為教師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現代教育學認為:并非教師講了,學生就會了,而是學生學了、悟了。教師要多給學生表達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機會,多給學生評價的機會。從而改變過去那種“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滿堂灌”的單一式教學方式,走向“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授人以漁”,提高學生能力的正確軌道。
第五:課堂教學應立足于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去選取;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一篇難“教”的課文,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學生解讀的幾乎淋漓盡致,這是以前的我難以想象的,然而現在在課課標精神指引下的我帶領學生卻在兩節課的時間之內很好地把它消化了。《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似乎在告訴我們大家:教師教學觀念的解放是教育解放的前提。要想讓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得到提升,必須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讓位于學生,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讓我感動,讓我的教學觀得以升華。
魯迅先生的文章真難“教”嗎?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15
教學步驟
一、導人新課(以情導人)
同學們,發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是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殺愛國請愿人民的血的歷史,是二百多名請愿群眾倒在血泊之中的慘烈一幕,更是中國人殘害中國人的一場罪 一、導人新課(以情導人)·
同學們,發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是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殺愛國請愿人民的血的歷史,是二百多名請愿群眾倒在血泊之中的慘烈一幕,更是中國人殘害中國人的一場罪惡、一場悲哀、一場恥辱!路,還沒有開始便已經走到了盡頭;夢,還來不及做便已永遠不再醒來,劉和珍,這位年僅22歲的女大學生就這樣倒在了反動派的槍彈之下!在慘案發生后的第六天,魯迅先生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毅然寫下了這悲憤沉痛的悼念文章--《記念劉和珍君》,以此來警醒中國人民永遠記住這筆滔天血債!
二、簡介作者與解題
1.誰能簡介一下本文作者?(提示: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他創作了大量的小說、雜文、散文和詩歌。創作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我們熟悉的作品還有《阿Q正傳》、《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福》、《故鄉》、《社戲》,等等。
2.解題:(1)《記念劉和珍君》從題目看,這是一篇什么性質什么體裁的文章?(提示:紀念性的回憶文章,屬記敘文。)
(2)關于題目中的"記"字相當于"紀"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記念"一詞理解成"記敘、懷念"。在白話文剛剛興起時,人們有時不能嚴格界定字詞,如文中''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中"那"實為"哪"字,魯迅當時用"記念"一詞,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紀念"。 '
(3)劉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的學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18日清晨,身為學生自治會主席的劉和珍,動員組織同學集會游行。中午她扛著白底黑字字大校旗,沖人段祺瑞執政府左邊大門,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君:是對人的尊稱。
這篇課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紀念了劉和珍一個人呢?作者還紀念了哪些人?他們都是什么人?作者為什么要紀念他們?實際目的是要寫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紀念劉和珍,還紀念了楊德群、張靜淑以及"三·一八"慘案中的死傷群眾,實際目的是以紀念劉和珍為切人點,記住這次慘案,警醒人們不忘血債。)
(5)有關時代背景
課文中寫到的"三·一jk"慘案是繼"五卅慘案"后,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的St--次大屠殺,它的直接導火線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為了幫助奉系軍閥張作霖消滅馮玉祥統帥的傾向革命的國民軍,日本海軍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艦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發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國主義糾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借口國民軍違反《辛丑條約》,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種種無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悍然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3月17日,部分學校、團體代表到國
惡、一場悲哀、一場恥辱!路,還沒有開始便已經走到了盡頭;夢,還來不及做便已永遠不再醒來,劉和珍,這位年僅22歲的女大學生就這樣倒在了反動派的槍彈之下!在慘案發生后的第六天,魯迅先生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毅然寫下了這悲憤沉痛的悼念文章--《記念劉和珍君》,以此來警醒中國人民永遠記住這筆滔天血債!
二、簡介作者與解題
1.誰能簡介一下本文作者?(提示: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他創作了大量的小說、雜文、散文和詩歌。創作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我們熟悉的作品還有《阿Q正傳》、《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祝福》、《故鄉》、《社戲》,等等。
2.解題:(1)《記念劉和珍君》從題目看,這是一篇什么性質什么體裁的文章?(提示:紀念性的回憶文章,屬記敘文。)
(2)關于題目中的"記"字相當于"紀"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記念"一詞理解成"記敘、懷念"。在白話文剛剛興起時,人們有時不能嚴格界定字詞,如文中''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中"那"實為"哪"字,魯迅當時用"記念"一詞,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紀念"。 '
(3)劉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慘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英文系的學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發生。18日清晨,身為學生自治會主席的劉和珍,動員組織同學集會游行。中午她扛著白底黑字字大校旗,沖人段祺瑞執政府左邊大門,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君:是對人的尊稱。
這篇課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紀念了劉和珍一個人呢?作者還紀念了哪些人?他們都是什么人?作者為什么要紀念他們?實際目的是要寫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紀念劉和珍,還紀念了楊德群、張靜淑以及"三·一八"慘案中的死傷群眾,實際目的是以紀念劉和珍為切人點,記住這次慘案,警醒人們不忘血債。)
(5)有關時代背景
課文中寫到的"三·一jk"慘案是繼"五卅慘案"后,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中國人民的St--次大屠殺,它的直接導火線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為了幫助奉系軍閥張作霖消滅馮玉祥統帥的傾向革命的國民軍,日本海軍駛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艦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發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國主義糾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借口國民軍違反《辛丑條約》,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種種無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悍然侵犯中國主權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憤慨。3月17日,部分學校、團體代表到國見發生在執政府門前這場慘案的全景。
第三,寫一個劉和珍,寫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追悼會,寫程君的話,又真切反映了慘案之后正義的人們對死難者的沉痛悼念。
作者紀念一個劉和珍,評述的是"三·一八"慘案的整個歷史事件,理解這篇課文,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義。
(3)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抓住作者悲憤的感情線索基礎上,理清全文的整體思路。
首先,盡量用原文表達作者感情及文章主要內容的語言歸納七節要點。(提示:第一節,"深味悲涼奉獻哀痛";第二節,猛士與庸人對比,認為"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還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第三節,"她不是茍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第四節,劉和珍"喋血"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第五節,"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劉和珍"是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啊";第六節,徒手請愿的"意義","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第七節,我認識到"當局者兇殘流言家下劣女性臨難從容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
其次,劃分文章層次,概述段意。[提示:第一段(1、2),紀念劉和珍的緣由,分兩層,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記述劉和珍的行狀,共三節,三學潮中、四慘案中概況、五慘案中細節;第三段(6、7),紀念劉和珍的思考,有兩節,六請愿不足取、七精神顯希望。)
四、布置作業
1.為何先寫寫作緣由?這一內容思路分幾步?寫作意圖是什么?
2.探究三、四、五節之間的聯系,關于記述烈士事跡,思路怎樣展開?
3.理清六、七節關于慘案意義的思路。
(1)如果從第三節的劉和珍平時的表現寫起,把第一、二節移到第五節后,按時間順序展開思路,好不好,·為什么?(提示:不好。因為如果先寫劉和珍平時的表現,再按時間順序展開,就成了單為劉和珍一人作紀念文章或作傳了,而本文題目雖為"記念劉和珍君",實際目的卻是以紀念劉和珍為切人點,評述這次慘案,警醒人們不忘血債。從寫作緣由寫起,正好概括了發生慘案的兩周來各方面的動態和作者的感情歷程,創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
(2)第一節之后思路為什么轉向"庸人"那一面?如果去掉第二節,行不行?(提示:不行。因為魯迅先生寫作此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喚起民眾。"三·一八"慘案之后,為時不長,人們就淡忘了。懾于反動派的淫威,寂然無聲,因此"市街依舊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維持。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泯滅,慘案也曾使他們感到悲哀,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駛,不過兩星期,就淡漠了。中國的前途取決于民眾的覺悟,魯迅認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療救愚弱的國民的靈魂,喚起民眾,所以他要鞭撻庸人的靈魂。)
(3)關于劉和珍遇害的情況,如果把概況和細節合在一起寫可不可以?為什么?從概況到細節,思路是怎樣展開的?(提示:不可以。寫劉和珍遇害情況,是為了揭露段政府的兇殘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情況與細節分開來寫,把段政府的誣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擺在中間,可以充分顯示其荒謬性,并使遇難細節成為痛斥反動派的事實根據。第四節先寫概況,即傷亡情況,再寫段政府酌誣蔑和走狗的流言,顯示了強烈的反差,其荒謬性已不言而喻,憤怒的控訴就如火山爆發。思路深入到細節,針對所謂"暴徒受人利用",寫劉和珍參加請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寫政府怎樣用槍彈和棍棒虐殺劉和珍等人,這些事實就成為痛斥反動派的鐵證。)
三、以第四節為例,訓練理清局部思路的方法。
1,理解內容,分析層次(共13句)
①//②③④//⑤67//89//10.11.12.3
本節主要記述慘案概況,指出劉和珍等人是被反動派虐殺的。思路圍繞慘案依時間順序展開。①聽到噩耗;②一④懷疑態度;⑤一⑦見到尸骸;⑧⑨聽到誣蔑;⑩一⑩悲嘆怒吼。
2.細理思路 .
細理思路就是一層一層理,一句一句理。這里僅以第一段中的4個句子為例加以分析。先說聽到噩耗,再說懷疑態度。懷疑態度又分三步:先說自己當時的懷疑,再說明懷疑的原因,推進一步,再從劉和珍的角度說,懷疑的理由又多一層。思路環環相扣,銜接緊密,層層深入。
四、從理清思路著手理解句意,解讀難句,進而深人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提示:從思路上看,這里說的是紀念死難者應取的態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斗者理想的人格。"真的猛士",指以劉和珍等人為代表的革命者。"直面",即正面面對。"慘淡的人生",指反動派統治下的凄慘悲涼的黑暗現實。"淋漓的鮮血"就是"四十多個青年的血"。"這"指"真的猛士"。這是一句感嘆勇氣的反問句。
從"艱于呼吸視聽"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視",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飛躍。上文,已經寫了這個感情的發展變化。追悼會時獨在禮堂外徘徊,心頭是超乎尋常的悲憤。欲寫不能,還是"艱于呼吸視聽",幾乎被悲憤壓倒。而"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憤怒達于極點。"出離憤怒",便是一個飛躍。"出離憤怒"后怎樣呢?做真的猛士!"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魯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敢于直面敢于正視"。"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鏡子。魯迅是要人們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來,"將更奮然而前行",中國才有希望。他們當然要承受超乎尋常的哀痛,但是為改變慘淡的人生,創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
這段話是說,真正的革命者要敢于認識黑暗冷酷的社會現實,要敢于為改變這種社會現實而頑強戰斗,不怕流血犧牲。真的猛士面對"慘淡的人生"時,為黑暗社會的長存,人民命運不能改變而哀痛,所以說,他們是"哀痛者",他們是為國為民哀痛,當他們"正視淋漓的鮮血"時,為國為民而犧牲,為改變舊世界而犧牲,并以此為幸福,所以說,他們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提示:"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極端兇殘地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從段政府的罪行這個角度看,思路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雙手沾滿鮮血,居然昂起頭來,反誣被害者為"暴徒",制造殺人理由,走狗文人跟著陰險地"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兩手表現得無以復加。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3."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
提示:第五節第二段記述劉和珍遇難情形,一是表現了三個女子臨難從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執政府的屠殺兇殘暴虐。第二段思路從這兩個方面展開。
第一句接三個女子一方面,先說傷亡情況,著重表現互相救助,沉勇友愛。思路繼續在三個女子一面展開。"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輾于文明人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這個"偉大"當然指三個女子偉大。"從容地轉輾"概括了她們在彈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友愛,確實令人震撼。
接下來又從執政府一面說"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指的是屠戮劉和珍她們。"婦嬰"這里專指女子,再則她們畢竟年輕,在長者眼里還是娃娃。"八國聯軍",并非指1900年鎮壓義和團的八國聯軍,1926年,日本糾合各國軍隊恰好也是八國,所以魯迅也稱之為八國聯軍。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國聯軍,所以懲罰學生,也可以說是八國聯軍懲創學生。
屠戮婦嬰與懲創學生也不是兩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卜慘案,是指中國軍人與八國聯軍相勾結,幕前幕后屠戮婦嬰懲創學生。這里是善與惡的兩極,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什么"偉績"、什么"武功",所以說"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夸耀,反語。
4."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提示: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
內容:涉及對烈士的崇敬、對其犧牲精神的評價、對其斗爭方式的總結、對反動軍閥的憤怒聲討、對所謂學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對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奮然前行的決心,等等。再次強調"我說不出話",表達無盡的悲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
五、課堂練習,進行指導
模仿課文第五節劉和珍等烈士罹難場面描寫,寫一人一事,表現人物的某一特點,在進行場面描寫時,盡可能選用"毅然不為勢力所屈桀驁黯然泣下兇殘下劣驚心動魄沉勇勇毅"等詞語,字數約300字。(如果完不成,可做為課后作業 。)
六、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二、三。
2,背誦課文第二、四節。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篇16
按進度今天該學習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課前我們幾名年輕教師意見重重,認為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距當今時代較遠且文字深奧,很難為當今學生接受,不如不學。但迫于組內的統一安排,加上對魯迅先生的敬仰,勉為其難,上就上吧。
為了方便教學,我換了一種授課思路。第一節課學生自讀,思考四個問題:第一,劉和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是怎么死的?第二,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評價?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樣的影響、價值或意義?第四,找出你最喜歡的文句,說說你的理解,能自圓其說即可。第二節課討論交流上述四個問題。這樣上不是應付嗎?
9點45分,我懷著七上八下的心情走出辦公室。真是禍不單行,在教室門口又恰逢高一新教師11人前來聽課學習,我的心更是墜墜不安起來,真是讓我難堪!我的心怦怦直跳。怎么辦?人都來了,虛心學習的,不能攆走吧?學生都有預習了,問題也思考了,不能不上吧……
沒想到的是,課堂上同學們的表現異常出色。他們針對問題,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對劉和珍的理解非常周全,對不同人不同的反映與評價,對“庸人”麻木心理的理解雖然有失深度,但經過我的啟發誘導,也算比較到位了。特別是同學們在談到他們自己所喜歡的句子時,前引后聯,分析之精彩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課后,我長出了一口氣。幾位聽課老師卻是交口稱贊,“郭老師,這節課上得太棒了!”“郭老師,你駕馭課堂的能力真高!”“你真會激發學生”“你的學生太好了。”
現在想想,這節課之所以能夠成功,也許得益于以下幾點意識或設計思路 :
第一:我在課前讓同學們用一節課的時間做到了充分的預習。他們有時間去充分地接觸文本,產生與文本的對話。
第二:問題設置得利。圍繞課文設置的幾個問題切入口不大,從文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既能讓同學們對文章作縱向的結合,又能在面上展開,還能讓同學們以同學們自己興趣進行選擇鑒賞。
第三:取舍得當。一篇文章可學內容很多,特別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結構、選材、語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索。這時我按照教學的實際,依照教學的規律,作好取舍,選出重點,從而更有效地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四:課堂教學的根本途徑是“千方百計地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能力”。
因為教師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現代教育學認為:并非教師講了,學生就會了,而是學生學了、悟了。教師要多給學生表達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機會,多給學生評價的機會。從而改變過去那種“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滿堂灌”的單一式教學方式,走向“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授人以漁”,提高學生能力的正確軌道。
第五:課堂教學應立足于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去選取;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一篇難“教”的課文,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學生解讀的幾乎淋漓盡致,這是以前的我難以想象的,然而現在在課課標精神指引下的我帶領學生卻在兩節課的時間之內很好地把它消化了。《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似乎在告訴我們大家:教師教學觀念的解放是教育解放的前提。要想讓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得到提升,必須給學生以時間和空間,讓位于學生,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讓我感動,讓我的教學觀得以升華。
魯迅先生的文章真難“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