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教案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與壺遂的對話是為了說明了什么?
(1)孔子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成王事”。
(2)舉《詩》《書》《禮》《易》《樂》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強調《春秋》是天下人之“儀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禮義之大宗也”,“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3)壺遂認為孔子是在什么情況下作《春秋》的?司馬遷同意他的看法嗎?
“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馬遷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認為孔子作《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
(4)司馬遷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從與壹壺的辯論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是什么?他為什么否認自己是創作,而認為是“整齊”?
采用漢代初年學者常用的問答體的形式,借評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記》的目的,說明自己著《史記》就是想效仿孔子,通過論述歷史,評判是否,褒善懲惡,為天下儀表。他否認是創作,非本心話,是為了逃避世俗的劫難,怕世俗人猶壹壺那樣批他著《史記》是如孔子那樣是因為“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為發個人私憤。
(補充資料《史記》命運
太史公的擔心不無道理。《史記》的傳播歷經坎坷。著稱后,秘而不宣,將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以防被毀。盡管如此,“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漢明帝說:“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揚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譏,貶損當世。” 直到司馬遷死,“其書稍出,宣帝吮遷外甥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償焉”。西漢對該書的流傳控制很嚴。后東漢、南北朝以及隋唐,對《史記》多有微詞,甚至還有指責《史記》是“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記》才遇知音。明清學者多精讀《史記》,開始考證,核差誤,論得失,《史記》的研究至此才蔚為大觀。)
4.總結寫《史記》的目的。
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親的遺愿,為適應時代的要求,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從《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馬遷為什么能寫成《史記》?分組討論,要求能用原文作論據。
1.時代的因素:當時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繁榮,文化學術發展較快。
依據:壹壺的話(第九小節) 司馬遷的話(第十小節) 歷史條件(第十二小節)
2.家族的影響:史官世家賦予司馬遷的使命感、責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藝對司馬遷的熏陶。
3.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讀古代典籍,青年時期兩次游歷開闊了眼界,積累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
依據:(第四段)
(1)年十歲誦古文。
(2)游歷。第一次游歷,到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許多地方;第二次奉使出使巡視西南地區。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懲惡給了他啟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時候,屈原、左丘明等人“述往事,思來者”,最終能“立功揚名于后世”給了他很大的激勵作用。
5.總結:略
(三)司馬遷的求實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史記》的有關知識。(自己寫提綱,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據本文的資料介紹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陜西韓城縣芝川鎮)人,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學家、文學家。青少年時代在家鄉耕牧,十歲開始學習古文典籍。二十歲離開家鄉漫游各地,尋訪古代遺跡,收集資料,回到長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隨軍西征巡視西南地區。父親司馬談去世之后,當了太史令,曾經參與制定太初歷。后因為李陵之禍,激怒漢武帝,自請腐刑,得以保全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記》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