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節選)》學案
余華一、作者介紹:余華,原籍山東高唐,1960年生于杭州,后舉家遷至浙江海鹽縣。1977年高中畢業,曾從事醫務工作,先后進入縣文化館和市文聯從事寫作,又到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學習。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出版有《十八歲出門遠行》、《偶然事件》、《河邊的錯誤》等小說集和《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長篇小說,1996年出版三卷本《余華作品集》。1986年以前,步入文壇不久的余華和許多文學青年一樣,以為“生活如晴朗的天空。又靜如水”,他以此情懷寫了《星星》、《竹女》、《月亮照著我》、《老師》、《看海去》等小說和散文,雖有恩怨、憂愁、波瀾,但都只是“一點點”,這“一點點”倒也能反襯出生活的溫馨和詩意。不久,由于個人精神的陡轉,他寫出了另一種“真實的存在”,也呈現出“先鋒”的銳氣。《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我”來到“外面的世界”,一路上碰到的都是偽善、勢利、貧婪、兇狠,“生活如晴朗的天空”與虛假、暴力和混亂相對照,顯得如此脆弱、空幻。“我”為保護蘋果不遭搶掠而被打得滿臉開花,但司機面對這一切臉上卻始終掛著不可捉摸的笑容。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說明這里有一個陰謀,但重要的是“我”覺得這一切都是預謀。余華有了這次“遠行”的經歷,更確信個人精神可以轉變為一種真實的存在。《四月三日事件》以純熟的手法表達了這一觀念。剛滿十八歲的“他”無意中發現父母背著自己在說“四月三日”,因而以為四月三日將有一個陰謀針對自己發生。當“他”試圖去弄清楚四月三日究竟有何不尋常時,他覺得周圍所有的人都在回避他的問題,提防或監視著他,這使他確信他們都是“四月三日事件”的同謀者,終于在四月三日來臨之際爬上一列運煤車離家出逃。這一來,作為幻覺的迫害不論在生活中是否“真實”存在,對于自我來說,它已經以出逃和無家可歸的結果證實了迫害對于個人的真實存在。從這以后,余華的創作便進入了更為自由的狀態,他以各種方式來實行“對常理的破壞”,以表現他所認同的真實。作為歷史的寓言化,余華在《一九八六年》等作品中以死亡敘述表現了對“文革”以及封建專制統治的久遠歷史作出的反省和批判。1986年,浩劫已成為歷史,小鎮已是春天。但是歷史的陰影并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煙消云散,相反,在這濃重的陰影下,春天的燦爛卻顯得如此脆弱,被人們“精心埋葬掉的那個黑夜”總是突如其來。當年熱衷于研究古代刑罰的中學歷史老師因迫害而成了瘋子,在失蹤了多年以后又回到小鎮,正坐在大街上對自己依次施五刑。這類充滿血腥氣的描寫,不僅是關于“文革”的可怖記憶,更是對歷史的串接。在余華看來,“文革”就是這暴力的延伸。《往事與刑罰》進一步寫出歷史的“進步”是暴力與殘殺的精致化和“藝術化”的過程,作者用自己虛擬的“歷史”來證明刑罰專家極為輕松又極為沉重的結論。在余華這類作品中反復呈現的殺人和被殺人的場面,以及那些觀賞殺人的麻木看客,常讓人聯想到“五四”一代作家對歷史的體悟,因此有批評家將之同魯迅聯系起來考察,從一個側面道出了余華的這類作品同五四新文學的精神聯系。然而即使在《一九八六年》這類歷史寓言化的作品中,余華與魯迅的思想分野也是相當明顯的,那種絕望和冷漠感已經開始生成,把魯迅寫《狂人日記》的那種激憤之情逐漸淹沒在“不動情觀照”的冰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