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 教學全案
師 分析完全正確。那么,魯迅先生是帶著怎樣的情感來寫這篇文章的呢?
生 悲痛。
師 除此之外還有嗎?
生 應該還有憤怒。
師 合起來就是悲憤啰,這正是本文的感情線索。怎么體現的呢?舉例說明。
生 通過一些看似矛盾的話,如作者一方面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說“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
師 有道理。第一、二部分我們已分析了三句,其他部分還有一些,請找出來并體會。
生 第四部分:
“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一部分描述了慘案發生的經過。面對慘案過后沉默無聲的社會現實,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表達作者的憤懣之情。
生 第五部分:
“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緊接著上面“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作者還是忍不住說話了,接下來是揭露事實真相。由不說到說,是欲揚先抑的寫法,這話表達了作者揭露黑暗、記錄歷史的勇氣和責任感。
生 第七部分:
“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文章結尾,哀痛到了極點。
師 分析得很好。綜觀全文,作者對學生有愛,對段政府有恨,對流言家也有恨,對大眾庸人有失望,這些感情混雜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復雜感情,但表達時處于要說又說不出話來之間。他說不出話來,也許是因為太痛苦、太憤怒,有太多的話不知從何說起,說出來的話只能表達這種心情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最終還是要說的,責任感、正義感和復仇意識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張口說出。所以“不說”是假,“說”是真。
布置作業
好,通過欣賞《記念劉和珍君》,我們了解了劉和珍等革命烈士的事跡和崇高人格,同時也進一步體會到魯迅先生灼熱的愛與恨。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魯迅,請同學們課后上網查資料,以“我心中的魯迅”為題寫一篇文章。
板書設計
寫作目的
拓展閱讀
“死地”
魯 迅
從一般人,尤其是久受異族及其奴仆鷹犬的蹂躪的中國人看來,殺人者常是勝利者,被殺者常是劣敗者。而眼前的事實也確是這樣。
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慘殺徒手請愿的市民和學生的事,本已言語道斷,只是我們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但北京的所謂言論界,總算還有評論,雖然紙筆喉舌,不能使灑滿府前的青年的熱血逆流入體,仍復蘇生轉來。無非空口的呼號,和被殺的事實一同逐漸冷落。
但各種評論中,我覺得有一些比刀槍更可以驚心動魄者在。這就是幾個論客,以為學生們本不應當自蹈死地,前去送死的。倘以為徒手請愿是送死,本國的政府門前是死地,那就中國人真將死無葬身之所,除非是心悅誠服地充當奴子,“沒齒而無怨言”。不過我還不知道中國人的大多數人的意見究竟如何。假使也這樣,則豈但執政府前,便是全中國,也無一處不是死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