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教案
第二部分(2~14),由“雨”展開具體的想象,描寫獨特的體驗,抒發濃濃的相思;第三部分(15),思緒回到現實,將對故鄉的思慕、回憶埋入心底,沉淀。三、合作探究1.作者寫“中國臺灣的雨”與“大陸的雨”有何不同?明確:中國臺灣的雨景是真真切切,而大陸的雨景卻是朦朦朧朧,用的詞匯是凄涼、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憶之中。2. 作者筆下的雨為什么能引起讀者共鳴?明確:作者在行文運筆之際,充分調動了人的五官感覺,使讀者如聞如見,如履其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課文便是一篇富有“感覺性”的文章。課文將雨描繪成糅合了聽覺、觸覺、嗅覺、視覺、味覺的一種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空蒙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聽覺;“嘗涼涼甜甜的雨水”是味覺)3.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雨”作為它表達情感的依托?為什么要強調一個“冷”字?明確:選擇“雨”作意象是為了表現纏綿悠長的故國之思。 “冷”有兩層含義,一是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二是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凄涼。4.藝術特色。(1)語言方面。明確:①句式長短變化多端,文言口語和歐化語法參酌互用,伸縮自如而緊湊連貫。②文章用重重疊疊的字句,參差有致的韻語段落,在訴諸讀者感覺時著重了聽覺,充分應用雙聲疊韻,講究平仄,轉換同音異字,創造了音樂美。③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手法,別致恰當地烘托出思想情緒。(2)運用古典詩文的運用。拓展了散文的思維空間。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這里,余光中將原汁原味的唐宋詩歌組接在一起,絲毫不給人以斧鑿之感,相反,它能引起讀者自然地進入古典的情境,而又從別一扇現代情感的門庭里走了出來。5.學生再讀課文重點段落,品味語言,體味情感。四、作業課后搜集古詩詞中有關“雨”的名句。附:板書設計聽聽那冷雨
余光中
鄉愁──還是“鄉愁”
“聽雨”為主線──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