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教案
【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情感;2.品味文章生動而富有韻味的語言;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水的情感。【教學重點】目標1、2【教學方法】閱讀法、討論法【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教學時數】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余光中《鄉愁》歌曲,從而導入課文。二、整體感知1.介紹余光中。余光中,1952年畢業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后任教中國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中國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的創作,以及文藝評論、作品翻譯等,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是當代詩壇健將、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余光中的詩文創作及翻譯作品,祖國大陸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時又是資深的編輯家,曾主編《藍星》《文星》《現代文學》等重要詩文刊物。并主編中國臺灣《中華現代文學大系》(1970~1989)共15冊(小說卷、散文卷、詩卷、戲劇卷、評論卷)。余光中在中國臺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中國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學會議并發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海內外對余光中作品的評論文章,大約在一千篇左右。專論余光中的書籍,有黃耀梁主編,分別由中國臺灣純文學出版社與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鳳凰》《璀燦的五彩筆》。傳記有中國臺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其詩集《蓮的聯想》,1971年由德國學者譯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詩文被譯成外文在海外出版。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2.相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中國臺灣,本文創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意識和鄉土觀念,抒發出濃濃的去國懷鄉之感,強烈的思鄉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中國臺灣的大陸游子強烈的思鄉之情。3.學生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初知文意。4.學生討論課文主旨。5.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明確:作者身逢家國之變,作品常流露濃厚的家國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自己半生漂泊的經歷。文中屢引古人詩詞,以襯托出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時空交錯,句式多變。作者借雨聲雨景,回憶生平往事,以寄托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向慕之情。第一部分(1),由雨季的開始,滿懷深情地聯系到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