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鑒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愫;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品讀課文,緊扣文字,體會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2.感受文章的情感美,把握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 學生自讀課文,排除閱讀障礙。(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p78)
2、 熟讀課文,劃出自己感興趣的、感到困惑的語句或語段。
二、 以余光中的《鄉愁》導入:
1、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和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注:“鄉愁”是文學創作中一個亙古不衰的主題。余光中說:“大概作單純的鄉愁應該就是同鄉會式的鄉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離開了若開歲月,油然而生的一種感懷,當然這中間還加上對于親人、鄉人的感情在里面,這是最基本的。不過呢,對于讀書人來講,鄉愁可能是更豐富、更復雜的一種文化感。因為鄉愁不僅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還包括歷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僅僅是個人的情緒,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個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畢業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后任教中國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中國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期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期間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的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杰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
3、寫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中國臺灣,本文創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說,離開大陸已經25年了。幾十年來,余光中經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他的作品,無論散文、詩歌,都充滿濃郁的傳統意識和鄉土觀念,抒發出濃濃的去國懷鄉之感,強烈的思鄉思親之情。本文作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達了流落在中國臺灣的大陸游子強烈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