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必修一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永臨中學 程俊超 【教學目標】
1、了解魯迅及其作品,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聯系語境體味語言的深層意蘊,注意體會重點詞語的含義和表現力。
3、引導學生接受魯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魯迅剛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義感和嫉惡如仇的精神。學習過去那個年代的學生的責任感、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
1、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情之情。
2、了解文章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語句。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師生情──假設一個老師最喜歡的學生因為參與正義的事業而被意外的迫害致死,那么此時老師的心情又會如何呢?此時的老師又將何去何從呢?──導入:老師為學生寫的悼念文字《記念劉和珍君》。
二、寫作背景
192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蓬勃發展,在人民革命浪濤的沖擊下,帝國主義扶植的段祺瑞政府搖搖欲墜。3月12日,為了幫助奉系軍閥消滅當時傾向于革命的馮玉祥的國民軍,日帝的兩艘驅逐艦悍然進攻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后者忍無可忍,被迫還擊。16日,日帝借口國民軍違反《辛丑條約》,向中國提出抗議,并糾集美英等帝國,向段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時內即18日午前作出答復。18日,北京各界人士為了抗議帝國主義侵略我主權,在天安門前集會,會后,游行示威,在段政府前請愿,當到達時,早已經戒備森嚴的政府衛隊突然向群眾開槍射擊,并用大刀砍殺,制造了死47人,傷123人的“三·一八”慘案。慘案發生后,軍閥的反動文人極力為其主子開脫罪責,污蔑參加請援的群眾是“暴徒”,并把殺人的罪責推到他們所說的“民眾領袖”身上,說“民眾領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種種謠言。當噩耗傳來的時候,魯迅正在寫《無化的薔薇之二》,他懷著滿腔的悲憤,當天晚上就寫下了該文,揭露控訴反動派的這一暴行,并指出:“這不是一件事的結束,而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來,魯迅又相繼寫了《死地》《可慘與可笑》等文。4月1日,寫下了著名的《記念劉和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