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全套4
1.學習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由《小石潭記》中的佳句導入,可引起共鳴,溫故知新,激發興趣。
二、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世稱“柳河東”。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長達XX年,后雖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貶為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響,曾提出“官為民役”的觀點。文學創作上支持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其創作成就主要表現在寓言、傳說、山水游記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記》是山水游記的代表作。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河東先生集》(劉禹錫編)、《柳河東集》(明人輯注)傳世。
三、研讀課文
1.一讀課文,落實詞句。
①學生自讀:圈出生字、生詞,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標記解決。
②教師范讀:補充注釋。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隱:躲避、隱藏。 栗(lì)覺而起( jiào)睡醒
③學生朗讀:讀準字音、停頓、語調。 (解說:反復讀課文,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以便讀準字音,熟悉課文內容。)
2.二讀課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畫疑難詞句,并質疑。
③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④復述主要內容。
3.三讀課文,把握總體。
①說說作者圍繞“始”“游”敘寫了哪些內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點?
討論解決:第1段寫游西山前,自以為永州的奇山異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對幽泉怪石飲酒娛樂自然灑脫。
第2 段寫游西山,通過望而見其異,登高知其隱,醉而忘歸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勝景的喜悅。
第3段點明游西山的時間。
●小結:文章過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為過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異之”領起西山之 游,結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與前文相照應。
4.四讀課文,難點突擊。
(1)作者為什么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內容是記敘西山之游,作者為何開篇從他處著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發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感受?
(4)文中兩次寫滿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樣用比照映襯來寫西山之景?
〖提示〗(1)作者游奇山異水是想聊以忘憂。文章開頭即寫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貶謫南荒后“恒惴栗”郁悶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雖然他幾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異水,但卻沒有給他帶來特殊的感受,沒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處。然而當作者“坐法華西亭,望西山”時,“數州之壤”盡收眼底,方覺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無法相比的,這高峻的西山卓爾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漸漸地作者不知不覺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觴滿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深切體會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認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覽山水的開始,以往的游覽算不 上真正的游覽。文題“始得”恰好點明此游之意義,并以“始”與“未始”結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