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全套4
5、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籍”同“藉”
6、擊空明兮泝流光 ——“泝”同“溯”,逆水而上
(六)、指出文句的修辭手法:
1、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互文見義
2、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對偶
3、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比喻
(七)、句子的句式和詞語的活用現象: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
2、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3、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4、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作狀)
5、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6、正襟危坐(使動用法)
7、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8、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名作動)
9、夫水,智者樂也。(判斷句)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八)、解析文本
1、第一節:作者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秋江上“舉酒屬客”。
寫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二、三節:“客”舉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與天地共存,并發出“哀
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
抒情: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3、四節: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風這些 自然意象,闡述事物皆具“變”與
“不變”的二重性。問題的關鍵在于,自“變者”觀之還是自“不變者”觀之。
議論: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月,盈虛者如彼,卒莫消長也;變,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變,物與我皆無盡。
4、全文景、情、理融于一體。
(九)、齊讀全文,深入思考:
1、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是如何轉化的?
明確:a、蘇軾力圖排遣政治打擊而帶來的苦悶從而聽任自然,樂觀曠達。作
者力圖從消極中超脫出來,其實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敵暗示,我雖然遭貶,但我卻超然世外,飄然欲仙,寄情山水,盡得其樂,不寂寞不煩惱,反而積極向上。
b、感情變化過程:樂-悲-樂。
先寫月夜泛舟,飲酒賦詩,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后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2、本文體現了蘇軾的哪些藝術才情?
明確:蘇軾的這篇文章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駢詞儷句,整散結合;句式長短不齊,用韻錯落有致,更多地表現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體的藝術特色。
三、課后作業
1、 背誦全文。
2、 總結虛詞“而、乎、其、且”的用法。
始得西山宴游記
柳宗元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體會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3.了解“為”、“窮”的不同用法。
【教學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