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全套4
沒有一個人經過我的房子
我仿佛是人類中的第一個人或最后一個人
春天,人們垂釣只能鉤到黑暗而已
寂寞 不寂寞
(周圍環境) (自己心靈)
熱愛自然 融入自然
(板書)
③發現問題:
例:1.作者寫牛蛙夜鶯赤楊和白楊等生物,一種平緩親密之情融于其中,究竟原因是什么?
答:作者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爾登湖的一員,看成了動植物的親密伴侶。
2.在強調我居住的地方的寂寞境界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寂寞?
答:從我周圍的空間大鄰居的遙遠和漁人偶爾來釣魚三個方面。
3.“在這里離新英格蘭也像離亞洲和非洲一樣遙遠”這句話有何作用?
答:進一步說明我的“寂寞”,我擁有自己的小世界,是作者內心愿望的一種流露。
4.為什么作者說“享受著四季的友愛時,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為我沉重的負擔”?
答:作者把自己何大自然融為一體,而且并不用一種短視的,著眼于眼前利益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中的一切。自然中任何事情都有其好的一面,這一點,作者充分認識到了。
5. 那次進入森林的經歷說明了什么?
答:表明了兩種心態的交鋒,是與大自然為伴還是回到人群中去?這正是寂寞孤獨對作者的挑戰,最終作者選擇了自然。它既是作者更深地了解了自然,也讓讀者更加了解了作者。
6. 文中“許多思想”指什么?“兩顆心靈”指什么?
答:“許多思想”指有關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觀念。“兩顆心靈”指物質的追求何對精神的探索,詳細地說,是用對物質的無休止的占有來消除寂寞,還是人與自然融合來感悟生活。
7. 如何理解作者的“寂寞”?
答:這里的“寂寞”源于作者對人與自然平等關系的認識得到的感受,作者并不是寂寞,因為他有很多伴侶。而更多的時候,作者把寂寞看成是一種精神享受,一種與自然溝通的方式。
8. 作者崇拜希勃,表明什么?
答:表明了作者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對精神生活的探索,對人與自然融合的完美體驗,進而對大自然熱切的贊美。
四讀:(目標)再次靜靜的感受人與自然的融合。(小結)
《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并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里去。我要告訴你的是,在你的心靜下來以后,你就會思考一些什么。
討論表達你的思考!(略)
〖總結〗梭羅在文中寫到了兩種寂寞:一種是平常所說的寂寞,從這個角度上看,作者并不寂寞,而大自然是寂寞的。這是梭羅基于人與大自然的平等關系的認識得到的感受。文中,寂寞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寂寞已經成為一種生存的境界,成為一種精神的享受。
【手法借鑒】
⑴描寫景物細致入微
⑵心理刻畫細膩、傳神
⑶濃郁的抒情氣氛
【活動設計】
梭羅是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爾登湖的一員。開篇作者與湖邊的生物共同享受著一個愉快的傍晚。在生動描述之后,作者評述道,這樣的生活是寂寞的,“寂寞得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樣”;他筆鋒一轉,訴說這樣的生活能夠擁有“甜蜜的溫柔”,能找到“最天真何鼓舞人的伴侶”。和梭羅比鄰而居的有很多事物,他娓娓敘說,試圖讓讀者領會到,自己確實“并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并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相反,瓦爾登湖卻是孤獨的。作者承受著大自然給他的“不可描寫的純潔和恩惠”,并由衷禮贊它們。文章第一至六段主要是敘述語言,靜靜的將作者的“寂寞”描述出來,第七八兩段則在前面敘述的基礎上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是對大自然熱切的禮贊。由于有充分的鋪墊,這種禮贊給人的感覺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