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全套4
②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點:怪、特,為后文寫西山之貌給作者帶來的精神上的共鳴作鋪墊。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平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窮。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現(xiàn)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時他仿佛覺得腳 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與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作者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歸,流連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 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歡悅。真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會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⑤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萬物之中,與天地之氣相融,泯滅了主客之差異,在物我同一中獲得巨大的 精神愉悅。因此把西山之游視為真正的游覽。
⑥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作者將主觀感受融人景物描寫,通過恰當(dāng)?shù)谋扔鳎骋r西山的高峻。可見柳宗元寫景之傳神,文筆之幽麗,用詞之精致。
6.訓(xùn)練鞏固,拓展遷移
(1)完成課后練習(xí)二,并背誦妙語佳句。
(2)詞語古今用法比較,完成練習(xí)三。
(3)分析“為”、“窮”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試比較本文與《小石潭記》在寫景時的不同之處。
(5)翻譯句子
①余自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②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③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7.課堂小結(jié), 強化能力
(1)學(xué)生談學(xué)習(xí)收獲。
(2)教師再小結(jié)。
讀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繪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風(fēng)光之中,今天我們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萬物之中,領(lǐng)會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達的自己的人格與情操。作者在游覽之中得到了解脫以至醉而忘歸。我們不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要學(xué)習(xí)本文比照映襯寫景的特點。
8.釋疑解惑
積累文言虛詞:
更若役,復(fù)若賦……(柳宗元《捕蛇者說》)(代詞,你的)
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代詞,你)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范仲淹《岳陽樓記 》)(發(fā)語詞)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連詞,由于)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核舟記》)(動詞,趁)
余因得遍觀群書。(宋濂《送東陽馬生序》)(連詞,因而)
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代詞,哪里)
君安與項伯有故?(司馬遷《鴻門宴》)(代詞,怎么)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附)。(《左傳•僖公十四年》)(代詞,哪里)
豈非曹孟德之詩乎?(語氣詞,表反問)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介詞,在)
呼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說》)(語氣詞,表感嘆)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耶,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語氣詞,表肯定)
醉能同其樂甚,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歐陽修《醉翁亭記》)(語氣詞,表判斷)
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語氣詞,表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