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5
《短歌行》教學設計教學目的
1.讓學生了解古體詩的基本特征以及曹詩的寫作風格;
2.讓學生初步學會鑒賞古體詩,領悟古體詩的藝術魅力,在初中的基礎上提升鑒賞水平。
教學設想
1.從初中學過的曹詩入手,解讀本詩;2.抓住“憂”字作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加深學生對曹的思想感情的理解;3.反復進行朗讀,幫助對詩歌的理解。
教學步驟
1.引入
(幻燈1:封面)同學們在初中學過兩首曹操寫的詩,誰還記得呢?誰可以為大家背一背嗎?(背完一首后分別切入幻燈3、4:《觀滄海》《龜雖壽》)
2.展開
(1)這兩首詩是曹操在早期寫的,正當壯年的他,雄心勃勃,要實現他統一中國的夢想,詩中表現了他為實現偉大理想的堅定決心。
問:那么,這首《短歌行》作者是在什么時候寫的呢?
(幻燈2:寫作背景)
要讀懂除了要了解創作背景之外,也需要多讀的,只有讀多了,才能真切的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下面請大家讀一讀全詩。讀的時候總體的體會一下,作者在詩中流露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學生讀詩,配樂)你能夠用最少的字概括出來嗎?(提問學生)一個字“憂”。
(2)(讀1~8句)問:作者憂從何來?又如何解憂?(提問學生)
分析:是感嘆“人生幾何”“去日苦多”,作者說解憂“唯有杜康”,杜康真的可以解曹操的憂嗎?曹操真的認為酒可以解憂嗎?不是。分析赤壁之戰的戰敗原因,缺乏輔助他成就霸業的人才。
落實字詞:幾何、去、杜康。
(3)(讀“青青子衿”到“心念舊恩”)問:我們剛才讀的幾句詩表達了曹操對人才的什么感情?從哪些詩句中看出來?
分析:巧用兩個語典“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鳴”表達對人才的渴慕和呼喚,然后虛開一筆,想象四海之內人才聚集到他的麾下的場面,深切的表達出他對于聚天下英才的希望。(“輟”“掇”之辨,“輟”表達的是作者憂之深,而“掇”說更能表達曹操對人才的渴求)。
落實字詞:蘋、鼓(一鼓作氣)。
(4)(讀最后幾句)問:英名的領袖都懂得人才的重要,但怎樣才能吸引人才“南飛”為自己以及自己的偉大事業服務呢?你看,烏鵲(人才)在舉棋不定,在尋找心目中的明主,曹操怎么向天下賢才發出呼喚呢?
分析:天下賢才啊,不要猶豫了,我會敞開寬闊的胸懷來歡迎你們,也會用真誠的態度來對待你們,快來吧,和我一起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吧!作者在這里用了一個語典一個事典來表達自己對人才的態度,也印證了他在《龜雖壽》的誓言。
落實字詞:厭(學而不厭)、哺、存(有子存焉)。
3.深入
(1)樂朗讀全文。問:曹操在他的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怎樣的憂呢?我們又如何理解他的憂呢?我們在分析他的憂之前,不妨先看看其他詩人寫的憂。在古代如海一般的詩歌中,寫“憂愁”的不算少數,我們暫且粗略的把憂愁分為“親朋離愁”“思鄉之愁”“壯志難酬之愁”三大種,大家從初中學過的詩中找出相應的詩句來,可以嗎?(幻燈5、6、7、8:愁的理解)
(2)問:我們可以把曹操的憂歸到哪一類或要另起一類呢?(討論——探討)
分析:曹操的愁是一種心憂天下的愁。這種愁源自他統一天下的偉大抱負,源自他為實現理想而求賢若渴,源自年事已高、時日無多。他的愁之多之深正說明他的志之遠之大啊!這是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偉人之愁。(點擊幻燈片,彈出答案)(再點出幻燈9:禤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