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教養的途徑
本段作者以兒童閱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為例,形象地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閱讀。一種是“多數缺少天賦的人”,他們把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能閱讀低俗的文字。一種是“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的少數人,始終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們的閱讀過程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他們面前的世界起來越寬廣,從“幼兒園”變成“城市和國家”,直到變成“全世界”,變成“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
這兒還根本未考慮世上的書籍在不斷地增多!不,每一個真正的讀書家都能將現有的寶藏再研究苦讀幾十年或幾百年, 10—5 并為之欣悅不已,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書。我們每學會一種新的語言,都會增長新的體驗—-而世界上的語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個讀者不再學任何新的語言,甚至不再去接觸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將他的閱讀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會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從而與作者、作品產生共鳴。」我年輕時初次讀歌德的《親和力》⑧,只是似懂非懂,現在我大約第五次重讀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書!這類經驗的神秘和偉大之處在于:我們越是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⑨的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個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這種獨特性和個性,「舉例說明,經典作品所具有的魅力和個性。」—-與此同時,我們卻相信自己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萬種聲音都追求同一個目標,都以不同的名稱呼喚著同一些神靈,懷著同一些夢想,忍受著同樣的痛苦。在數千年來不計其數的語言和書籍交織成的斑斕錦緞中,在一些突然徹悟的瞬間,真正的讀者會看見一個極其崇高的超現實的幻象,看見那由千百種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統一起來的人類的容顏。
本段作者以自己的閱讀體驗為例,認為經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復閱讀,可以不斷地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懂得“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地閱讀”,就越能看出每一個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獨特性,——而這種感悟的過程,正是獲得教養的途徑。﹞
以上兩段是第3部分:進一步闡述通過閱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
① 節選自〈〈黑塞說書〉〉,楊武能譯,<<讀書>>1990年第4期、1991年第3期。
標題為編者所加。有改動。②【跋涉】爬山趟水,形容長途奔波。③【望洋興嘆】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④【戕害】傷害。⑸【風魔】形容入迷極深的樣子。現多寫作“瘋魔”。 ⑥【符箓】道士畫的一種圖形或線條,聲稱能驅鬼神,給人帶來禍福。迷信的人認為它有很大的魔力。 ⑦【但丁】意大利詩人。 ⑧【《親和力》】歌德創作的一部小說。⑨【舉一反三】比喻懂得一件事就可以類推出其他許多同類的事。
讀后須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