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 [蘇教版必修1]
【三維目標】
1.了解襯托手法,體會細節描寫,學習從平凡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感情的寫法。
2.借文章解讀老舍的閑雅品性和平民意識。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反復閱讀,加強文本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2.思維與訓練,與文本直接對話,加以評點,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了解這種思鄉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思鄉之情,熱愛家鄉,熱愛平凡生活。
【教學重點】體驗作者的情感,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教學難點】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觀色彩、平民色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與內容:
布置預習:老舍對北平有怎樣的情感?他筆下的北平具有怎樣的特點?
一、作家簡介:老舍(l899—1966),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優秀的成績由北京師范學校畢業,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學去當校長。1924年夏應聘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中文講師。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后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國后,先后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這個時期創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樣子》等長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微神》等短篇小說。1944年開始,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擔任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副主席兼北京文聯主席,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堪躪辱投湖自盡。
二、導入
一位著名服裝設計師曾說過一個有趣的觀點,他說他最喜歡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設計服裝,他的設計如果讓她們顯得完美,他就特別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設計時生怕顯不出她們的完美與個性。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對它有番品讀,從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到郁達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樣話老北京的完美與個性的呢?下面一起來品讀他的《想北平》。
三、研讀文本
1.(1—3)作者對北平有著怎樣的感情?
(“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保
這“說不出”在二、三兩段中4次出現,有何作用?
(情到深處反無聲——“說不出”正是愛到極點的表現。反復強調,表明愛得非常深厚,只是“說不出而已”。)
明明反復說“說不出”可還是說了很多,我們也能明顯地感受到。他對北平有著怎樣的“愛”?
(“我愛我的母親……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我所愛的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它在我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個古城所賜給的!保
2.(4—7)作者為什么這么愛北平?作者筆下的北平有哪些特點?(解決“寫什么”的問題)
(既復雜又有邊際、動中有靜、布局合理、貼近自然。)
3.作者是怎樣寫北平的特點的?
ⅰ襯托手法。在文章中,作者聲稱自己“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又聯系自己豐富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將北京和歐洲四大歷史都城相比較,從城市整體結構、建筑格局、環境氣氛、生活情趣等方面歷數北京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