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會蔣干中計 學案
群英會蔣干中計學案
一、學習目標
(一)了解《三國演義》概略,熱愛民族文化遺產,提高文學修養。
(二)分析文章的情節構成及人物形象
(三)學習人物性格個性化的寫作方法:
1.在矛盾斗爭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態顯現出人物性格。
2.運用生動的細節描寫突出人物性格。
3.以環境氣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學習重點
(一)分析文章的情節結構。
(二)學習人物性格個性化的寫作方法。
一、課前預習1.作者其人其事羅貫中,明朝人(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山西太原府,一說山西省祁縣;一說山西省清徐縣;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據說和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賈仲明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終!薄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2.故事梗概
曹操率兵東征。東吳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戰信后,即毀書斬使,以表白抵抗的決心。于是引發了曹操與東吳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戰。周瑜打了勝仗,但他仍能謹慎從事,進行調查研究,連夜暗窺曹營。周瑜發現曹操水軍的指揮官是從劉表手下歸降曹操的蔡瑁、張允,這兩人“深得水軍之妙”,是東吳破曹的主要障礙,周瑜就產生了“必設計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為破東吳無策發愁時,忽有曹營中的幕僚蔣干出來自薦,說愿意去東吳說服周瑜前來歸降,而且表示保證能完成任務。周瑜聽說老同學蔣干來訪,就決定利用施行反間之計。周瑜先在大會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敘朋友交情”,不提“軍旅之事”的規矩,封住蔣干的口。進而周瑜又向蔣干顯示江東英杰云集,“兵精糧足”的實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斷絕蔣干說降的念頭。在夜間,周瑜與蔣干“抵足而眠”,佯裝酒醉酣睡,誘使蔣干偷走一封偽造蔡瑁、張允投降東吳的書信,還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來暗聯絡的情節給蔣干看,讓蔣干對書信確信無疑。蔣干原為沒有完成說降周瑜的使命發愁,幸虧得了這份重要“情報”,就連夜溜回曹營去報功。曹操看了這封信大怒,喝令殺了蔡、張二將。周瑜的反間計終于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