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1
科舉取士,在中國歷史上,在封建社會中曾經起過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有進步意義。隨著社會發展,它的毛病就顯露出來了。科舉制度是一種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它跟一定的社會制度和教育體制聯系在一起,為當時的統治者服務。社會制度更替,要求有新的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與之相適應。
科舉考試內容狹隘,這是由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內容的狹隘相聯系的。文中提到大學士倭仁的講法:且聞治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途在人心而不在技藝。這話正好透露出舊式教育內容偏于狹隘:“尚禮儀”,崇尚孔孟提倡的那些儒家的東西;“不在技藝”,不容納科學技術。
科舉制度被淘汰,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廢除了科舉,創立起新學,采用新的考試制度,用不同于舊時的尺度衡量人才,就能促使中國的年輕人向視野廣闊的方向發展他們的才能,學習科技,發展科技。這就具備了促進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有聰明的年輕人,有頭腦做科學研究。”
丙生說:作者還把派遣留學生看作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這同樣是正確的。
派遣留學生,是向先進國家學習的起點,是為本國培養新型科技人才的必要措施,目的也是為年輕人創設向視野廣闊的方向發展才能的機會。
作者在文中敘述中國派遣留學生的歷史,從中可心看到派遣留學生這一舉動的意義。起初是派學生到日本留學,隨后也到歐洲和美國。門打開之后,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起初出國留學的人,因為他們在國內沒有接觸近代科技,顧不上修碩士、博士學位。這些人回國后很多人做了教師,成為真正把近代科技大規模引進中國的第一代人。由這些人訓練出來的第二代學生,在國內可以接觸到一些近代科技知識了,這些學生出國深造,就有很多人讀了博士學位。
起初,就是這兩代人開始把先進的近代科技知識介紹到中國。有了引進,跟著就又有了知識本土化的過程發生。出國留學生承擔了多重任務:學習、引進、交流、提高。
上世紀初向外派遣留學生,的確是我國近代科技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