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館記
教師小結:作者滿懷憤怒,無情痛斥清朝封建統治者的罪惡。面對“江浙之梅皆病”的社會現象,作者的表現是什么?那些字表名了作者療梅的行動?追問: 這一系列動詞所在的句子,有什么特點?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急迫的心情老師總結:在這小品文當中,既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的痛恨,又寄托了作者改良的愿望:要求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形態,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治理想,而這種愿望在當時背景下是不能直言的。只能委婉含蓄,甚至是隱晦地表達。這種方法就叫做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學生活動(1)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2)他發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吶喊。(3)是“萬馬齊喑”的原因。引人深思。答案(略)學生回答(略)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歲寒三友:梅、松、竹。以物喻人梅喻人才,病梅喻遭摧殘的人才。曲、欹、疏迅速瀏覽課文。可能答: 是文人畫士造成的;花匠造成的。小組討論:是心理描寫。是狡猾、陰險,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與文人畫士宣揚陳腐的審美觀有關,并且他們唆使一批人告訴種梅和賣梅者他們的審美觀。繩天下之梅斫、刪、鋤購、縱、順、毀、埋、解、復、全、辟、貯句式簡短,富有節奏感全體朗讀課文設計意圖鞏固舊知,并理解名句。了解新知,從題目中了解信息。積累文學常識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培養預習習慣。翻譯句子要字字落實,文通句順。了解文化常識理解藝術表現方法。引起認知沖突刨根問底,解決實質善于發現一系列動詞的作用提高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