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館記
一 教學目標:(一)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二)理解本文內容,體會其“托物言志”的特點。(三)積累文言詞語,并掌握詞類活用。二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并認識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殘酷摧殘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強烈愿望;三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內容,體會其“托物言志”的特點。四 教學設計:(一)布置預習作業:1.課前復習第十六課詞類活用知識。 2.借助工具書,完成思考與練習(三),并疏通文意。五 教學課時:一課時六 教學過程: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二)解題(三)作者簡介(四)檢查預習作業(五)教師設置問題(六)解讀課文(七)閱讀第二段教師活動(1)初中時我們曾讀過龔自珍的《已亥雜詩》,你們哪一位同學會背。浚2)龔自珍再這首詩中發出了怎樣的吶喊?(3)追問: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1)《病館記》又名《療梅說》,選自《龔自珍全集》,是一篇政治性的諷刺雜文或政治小品。記”標明文體是小品文或隨筆。(2)“病梅”的“病”十分醒目,請大家說說它的作用?龔自珍(17911841),號定庵,字瑟人,浙江仁和人,是我國晚清時代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詩人。他的散文大都表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帶著批判的眼光,從政治社會的高度來看問題;他的詩詞表現對黑暗社會的不滿,氣勢磅礴;是提倡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人物之一,他力主“更法”,廢科舉,重真才,但一再受保守勢力的排擠打擊,被迫回鄉。本文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就的。如學生尚未掌握詞類活用知識,可進行課外補充訓練(1) 未可明召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2) 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1)問: 在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對梅有怎樣的美稱?(2)明確:梅迎寒而開,絕俗美麗,又堅忍不拔,固常用它來喻人,這種方法是什么呢?(3)聯系“簡介”,理解“梅”與“病梅”的比喻意義。(4)“病梅”的特點是什么?(5)形成這種特點是外力所致,那么這種外力是誰造成的?細讀課文第一段。 追問: 作者是怎樣寫文人畫士?那么,這種心理狀態表明怎樣一種內心? 他們不能“明召大號”,但怎么會有人明白他們的心思呢?他最終的目的是什么呢?他們怎樣來繩梅的?這三個字表現了統治者對梅對人才的狠毒兇殘的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