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的航程》教學設計
第14~16段,XX年后,“863計劃”出臺,科學家們達成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把那塵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來。1992年9月21日,是個振奮人心的日子,當時的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開始了。
從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們的計劃,找出我們現存的困難,然后一一解決,就像當年第一顆衛星上天一樣。第一、二個難題不難解決,第三個問題也在“富于智慧與創造的中國人”手里解決了,接著“神舟”一號發射成功,“神舟”二號又發射成功,接著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戰五捷,“標志著中國已具備了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能力”。這幾段以敘述為主,但字里行間透露出航天人的艱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讀者的面前,半個世紀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國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結尾,回到導語重點內容。
時間:金色的秋日,9時10分。人物:楊利偉,一個勇敢的中國人。事件: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標志著發射成功。
評論: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和開頭一樣,結尾也是新聞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寫新聞事件的必然結局,是意盡言止時的自然收筆。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結尾是主題思想的主要顯示,是讀者領悟文章內涵的一把鑰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結尾”、“一篇全在結局”之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說:“我要等到想出一個跟開頭一樣好的結尾才寫它。”可見人們對結尾的重視。本文的結尾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題,增強感染力,使文章錦上添花,應該說是一個很不錯的結尾。
結構網絡
通訊報道
好的新聞標題能起“畫龍點睛”作用。
時間
導語 地點
場面
導語的寫作方式
描述式 評論式
↓ ↓
環境 世界上
發射架 第三個
飛船 能把航
發射時 天員送
火箭 入太空
↓ 的國家
↓ ↓
立體感 意義
現場感
主體部分
時間為經
寫作順序
事件為緯
等待了幾百年
承上啟下
努力了近半個世紀
背景材料:蘇聯衛星上天
↓
驚醒了中國人
突 毛澤東: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出 周密的計劃
成 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射成功
就 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材料試驗食品等
載人飛天準備
挑選了航天員
遺憾:計劃擱淺
714工程
歷史鏡頭
曙光號
最終塵封在一張張的構思草圖中
863計劃→中央政治局
↓
實施載人航天計劃
周密計劃
“神舟”一號
“神舟”二號
新的航天史 “神舟”三號 五戰
“神舟”四號 五捷
“神舟”五號
結尾:
“神舟”五號進入預定軌道
↓
千年夢圓
二、寫作技巧
1、文章層次清晰,有條有理,轉折起伏,引人入勝。
文章的導語、主體、結尾三個部分清晰明確,讓讀者一目了然。導語寫中心事件,采用描寫式和評論式的寫法;接著是主體,加以闡發歷史事實。這一部分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結構的,把一個一個的事件貫穿起來。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人造衛星說起,作為事件的背景,這個背景是與所報道的事件有著密切關系的詮釋性材料,因為蘇聯的發射成功才驚醒了剛剛建國的的新中國,才驚醒了有著千年夢想的中國人,也可以說是后來事件發展的最直接的原因。當時英國的《衛報》曾有文章寫道:“1957年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讓英、美、中三國領導人大跌眼鏡。當時的中國領袖毛澤東在得知確切消息之后,不無失望地說:‘我們怎么能算得上一個大國?中國連一顆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別說衛星了。’”接下來是敘述中國研究載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再設想載人航天,可惜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搞下去;時間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計劃”實施,推動了航天事業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確定航天計劃;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射成功;XX年1月9日,“神舟”二號又飛上了天;XX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發射升空;XX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又成功發射;又回到了現在,XX年10月15日,真正意義的載人飛船“神舟”五號載著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進入了預定軌道。時間、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歷程細致的敘述出來,了解了我們在太空探索中的艱難與曲折。總之,主體部分運用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的交叉方式,以時間推進等手段來切割事件,構成若干側面,經過作者的精心組合剪輯將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現于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