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凳湖(節選)教案
《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并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沒有安靜下來,恐怕你很難進入到這本書里去。我要告訴你的是,在你的心靜下來以后,你就會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問題時,你才有可能和這位亨利•梭羅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則。
這位梭羅先生是與孤獨結伴的。他常常只是一個人。他認為沒有比孤獨這個伴兒更好的伴兒了。他的生平十分簡單,十分安靜。 1817 年梭羅生于康科德城;就學并畢業于哈佛大學 (1833 — 1837 年 ) ;回到家鄉,執教兩年 (1838 — 1844 年 ) 。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家里 (1841 — 1843 年 ) , 當門徒,又當助手,并開始嘗試寫作。到 1845 年,他就單身只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到 1847 年才回到康城。 1848 年他又住在愛默生家里; 1849 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 ) 的書。差不多同時,他發表了一篇名為《消極反抗》 (on civil disobedience) 的極為著名的、很有影響的論文。按字面意義,這也可以譯為“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后面我們還要講到它。然后,到了 1854 年,我們的這本文學名著《瓦爾登湖》出版了。本書有了一些反響,但開始的時候并不大。隨著時間的推移, 它的影響越來越大。 1859 年,他支持了反對美國蓄奴制度的運動;當這個運動的領導人約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絞刑處死時,他發表了為布朗辯護和呼吁的演講,并到教堂敲響鐘聲,舉行了悼念活動。此后他患了肺病,醫治無效,于 1862 年病逝于康城,年僅 44 歲。他留下了 ( 日記 )39 卷, 自有人給他整理,陸續出版,并有多種版本和多種選本問世。
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簡單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獨而芬芳。也可以說,他的一生十分不簡單,也毫不孤獨。他的讀者將會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而且是精美絕倫,世上罕見。和他交往的人不多,而神交的人可就多得多了。
他對自己的出生地, 即馬省的康城,深感自豪。康城是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首義之城。他說過,永遠使他驚喜的是他“出生于全世界最可尊敬的地點”之一,而且“時間也正好合適”,適逢美國知識界應運而生的、最活躍的年代。在美洲大陸上,最早的歐洲移民曾居住的“新英格蘭”六州,正是美國文化的發祥之地。而正是在馬省的康城,點燃了美國精神生活的輝耀火炬。小小的康城,風光如畫。一下子,那里出現了四位大作家:愛默生,霍桑,阿爾考特和他,梭羅。 1834 年,愛默生定居于康城, 曾到哈佛大學作了以 ( 美國學者》為題的演講。愛默生演講,撰文, 出書,宣揚有典型性的先知先覺的卓越的人, 出過•一本《卓越的人 ) ,是他的代表作。他以先驅者身份所發出的號召,給了梭羅以深刻的影響。
在愛默生的推動之下,梭羅開始給《日晷 } 雜志寄詩寫稿了。但一位要求嚴格的編輯還多次退了他的稿件。梭羅也在康城學院里作了一次題為 { 社會》的演講,而稍稍引起了市民的注意。到 1841 年,愛默生就邀請了梭羅住到他家里去。當時愛默生大肆宣揚他的唯心主義先驗論,聚集了一班同人,就像辦了個先驗主義俱樂部似的。但梭羅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先驗主義者。在一段日記中他寫著: “人們常在我耳邊叮吟,用他們的美妙理論和解決宇宙問題的各種花言巧語,可是對我并沒有幫助。我還是回到那無邊無際,亦無島無嶼的汪洋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測著、尋找著可以下錨,緊緊地抓住不放的一處底層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