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凳湖(節(jié)選)教案
3.1.文本全解。
(1) 作者簡介
《瓦爾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羅 (1817 — 1862) ,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 1833 — 1837 年就學并畢業(yè)于哈佛大學; 1838 — 1840 年回到家鄉(xiāng),執(zhí)教兩年。他與愛默生的交誼獨厚, 1841 — 1843 年,他曾以友人和助手的身份在愛默生家待過一段時間,并受到愛默生的鼓勵和思想的影響。 1845 年,他就單身只影,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到 1847 年才回到康城。 1848 年他又住在愛默生家里; 1849 年,他完成了一本叫做《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的書。差不多同時,他發(fā)表了一篇名為《消極反抗》 (on civd dmobedience) 的極為著名的、很有影響的論文。
1854 年,出版《瓦爾登湖》。隨著時間的推移, 《瓦爾登湖•》的影響越來越大。 1860 年末,梭羅由于不肯取消一次約定的講演而得了嚴重的感冒,后來轉(zhuǎn)為氣管炎,最后變成急性肺結(jié)核,后來病情惡化,于 1862 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僅 44 歲。
(2) 基本解讀。
《瓦爾登湖》是一部文筆細膩優(yōu)美、風格清新流暢的散文隨筆。在梭羅看來,城市生活是令人厭惡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質(zhì)享受消磨掉了。為了物質(zhì)生活的享樂,人們終日疲于奔命,生活失去了它應(yīng)有的意義。 1845 年,他單身只影,住進了在瓦爾登湖邊自己蓋起來的木屋。梭羅正是帶著對現(xiàn)實生活的懷疑才來到林中投入這種實驗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現(xiàn)代文明。在這間木屋里,他觀察著,傾聽著,感受著,沉思著,并且夢想著,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他在《瓦爾登湖》的第二章“隱居之原因”中,說: “我隱居林中,因為我希望活得從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質(zhì)的東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領(lǐng)略其中的奧妙,以免待我將死之時,才發(fā)現(xiàn)我原來是枉度此生。生命是如此寶貴,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這種必要,我也不愿聽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攝取其精華。我想借此堅忍不拔與精心簡樸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贅疣;以大刀闊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顯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是無核之果,我也必將此大哀顯露給世人,如能通過體驗而獲正果,也可將其福音帶給世人。” 《瓦爾登湖》便是他這段生活與思想的真實記錄。
本文節(jié)選自梭羅的《瓦爾登湖》中的“湖”。文章細膩地描寫了瓦爾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一開始介紹瓦爾登湖的面積、環(huán)境等情況。接著細膩地描寫瓦爾登湖的顏色,隨著遠觀近看,四季流轉(zhuǎn),氣候變化,湖水呈現(xiàn)不同顏色,讓人覺得奇妙無窮。之后,又反復描寫了湖水的清澈純凈。在這里,一切都是純潔無瑕,自然本色,未經(jīng)任何污染。作者娓娓道來,使人覺得作者之心與這一派美麗幽靜的自然景象融為一體。瓦爾登湖之景隨著季節(jié)的流轉(zhuǎn)而變遷,而作者之情卻始終如一。純凈的湖水正是作者心境的反映。在這純凈的世界中,傾聽松風天籟,靜觀山光湖色,玄思妙想,從容悠然,人可以貼近自然,省悟內(nèi)心,享受生命,完善自我。最后一個段落,作者感嘆隨著世事的更替,曾在湖邊飲用過湖水的部落一個又一個消失了,但湖水依舊清純、碧綠。這個早已存在的瓦爾登湖被人遺忘了,但它依然堅持著自身的純潔。
《瓦爾登湖》中的描寫充滿詩意的情趣。它沒有華麗的語言,一切都只是平平道來,就像瓦爾登湖那樣平淡、感性和透明,給人視覺神經(jīng)的沖擊和心靈感受。只有當作者滌除了所有塵世的雜念,與瓦爾登湖的自然之美融為一體,才能對那一泓如許清澈的湖水的體察做到細致人微,并且充滿著詩意,給人寧靜致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