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
司寇(王漁洋):詩要求“精粹”,也即“虛”,
作者(趙執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應詩寫出一鱗半爪而不支離破碎,這就是虛實結合!
(3)本文作者通過對洪、王、趙主人觀點的評述提出了怎樣的看法?
提示:作者認為洪升重視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義;王士祺看重一鱗一爪而忽視全體是形式主義;趙執信指出一鱗一爪的表現方式要能顯示龍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作者贊成趙執信的觀點,提出全和粹要辯證地結合、統一,在藝術表現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4)深人討論問題,把握文章的精粹。 課文提出,“王漁洋、趙執信都以輕視的口吻說著雕塑繪畫,好像它們只是自然主義地刻畫現實,這是大大的誤解。”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欣賞藝術的體會,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趙的看法是片面的。課文指出,中國大畫家所畫的龍,正是“云中露出一鱗一爪”,“卻使全體宛然可見”。
但是,那種繪制全龍、須眉畢現的雕塑繪畫一定就是自然主義因而不足取嗎?可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允許對課文的觀點補充、修正。例如下述說法:
繪制全龍功不可沒。世界上本沒有龍。龍是畫家、雕塑家想像的產物。藝術創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龍的形象,畫家、雕塑家才能從龍的全體出發畫出龍的一鱗一爪,才能通過一鱗一爪反映龍的全體。觀賞者心目中也要有龍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畫上的一鱗一爪之后,全龍才能在想像中再現出來。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鱗一爪表現全龍是以粹概全;以全龍表現神話世界也是以粹概全。對于整個神話世界來說,全龍成了精粹的“一鱗一爪”。所以繪制全龍不能一概否定。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過有形的“實”來推知無形的“虛”,從而創造更廣闊的意境,表現更豐富的生活!
3、作者選取了哪兩種中國藝術進一步闡述虛實相生的手法?
明確:繪畫、戲曲。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畫面只有崇山峻嶺、山路蜿蜒,一個小和尚在山下河邊打水┅┅古寺“虛”掉了,但并不等于沒有,不然小和尚從哪里來,又到何處去,自然從古寺來,再回古寺去,這也是“實中藏虛”。
比如齊白石畫蝦,早期畫了十只蝦足,后來減少為八只,晚年時只畫了五只蝦足。齊白石畫蝦沒有畫水,本來活著的蝦只能生活在水中,畫活蝦就要畫水,但齊白石把水省略掉,畫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
戲曲中也是如此,“虛實結合、虛實相生”是常見的。演員通過極少的道具營造出極豐富的意境,給人極大的空間感。比如舞臺上老船翁一支漿和搖曳的舞姿能讓人感受到蕩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員通過搖動的腰肢和左右晃動的手臂,更給人以荷花隨風搖擺的美感。
4、建筑、書法也是如此 ,天壇的圖片,曠野中的亭子。
教師簡單分析:天壇是皇家祭祀場所,天壇面對著虛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統天下的氣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畫,但與廣闊的天地共同融為一幅大畫,王羲之的《蘭亭序》中18個“之”字寫法各異,虛許實實,表現出王羲之飄逸灑脫的精神風度。
四、布置作業。
小說《祝福》較為完整地講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則截取了生活中幾個最精彩的片斷,生動地表現了白洋淀婦女純美的心靈和成長的過程。就完整性問題,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作簡要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