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 教學設計(北師)
想北平
一、結構及說明
本說課稿由八部分構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點、難點等);(二)學情分析(包括學生現有的基礎和學習興趣等);目標定位;(四)教學設想(包括課時安排、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五)學法指導和習慣培養;(六)教學過程;(七)板書設計;(八)理論支持。
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深學生,教材分析透了,學情了解清楚了,目標定位才能準確,而教學目標的完成有賴于教學法方法、教學手段的選用和教學過程的實施,在實施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引導學生學,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正所謂“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板書設計是課文教學過程的高度濃縮,整個教學設計過程是一些教育教學理論的現實運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中的一篇課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讓學生利用課內所學的知識、方法到課外去自學,體現的是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另一作用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鞏固課內教材所學知識,積累語文的素養。在高一學生已接觸到散文,是以寫景抒情散文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學生對散文的鑒賞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識的積累。所以在鞏固先前所學散文鑒賞方法的同時,要繼續鞏固鑒賞的方法和加深鑒賞的深度,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慶春)寫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核心意義分析是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和歸宿,核心意義須通過審美形式表現出來,作品的內涵是以審美意義的存在為依據和前提。
“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語),《想北平》這個例子既承擔落實延伸課內教學重點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2.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
因為散文單元的教學目標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主要是語言的含義及情感)。在高一學生已接觸到散文單元,對散文鑒賞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這是高二第三冊的讀本課文,其目的是結合第三冊散文單元來實現單元教學目標和課內教學目標。因而根據散文鑒賞的方法,揣摩語言含義及情感的單元教學教學目標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散文鑒賞技巧的運用,揣摩語言的含義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寫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學重點是鑒賞的方法,對散文語言的鑒賞主要是語言的情感和含義的鑒賞。
教學難點是語言的特色和關鍵語句的情感和含義。
依據是,散文的語言往往滲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語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寫作意圖的流露,大多時候它就是文章的中心。把握了這些也就把握了文章,其它問題也就隨之而解。同時學生平時在鑒賞方法上積累較少,生活的經驗積累也少,故而少年人來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又因為第三冊的散文單元目標是把揣摩語言作為重點來對待的,在整個單元的編排中體現了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語言特點就是滲透情感,具有豐富的含義。